第19可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民族大交融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可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民族大交融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21 01:15: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新课导入: “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投鞭断流” “东山再起”这些成语,其典故都与淝水之战有关。在这一战役中,号称百万大军的前秦军队是如何被东晋的八万守军打败的呢?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各族之间既有斗争又有交融。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是否蕴含着某些必然性?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自学提纲
1、淝水之战的时间、战争的双方、经过、结果及影响是什么?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和影响是什么?
3、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过程、具体表现和影响是什么?
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
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政权。前秦王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382年统一了黄河流域。
影响:
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383年
前秦──东晋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一、淝水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结果:
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打败秦军主力。
官渡之战:200年,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从而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
想一想
淝水之战前,苻坚踌躇满志,拥兵80万,而东晋仅8万,这十比一的兵力,应该是一边倒,但前秦却兵败如山倒,没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呢?
启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并不在于兵力的多寡,而在于人心的向背、战术的得当等。
原因:从前秦看:①民族矛盾严重,军心离散。
②符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
从东晋看:① 将相意见一致,坚决抵抗,士气高昂。
② 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①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
②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1、背景:
2、目的:
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北魏孝文帝即位时才五岁,由祖母冯太后临朝听政。冯太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推动了鲜卑族汉化,促进了民族交融。孝文帝受她的影响很大。冯太后去世后,他继续推行改革。
相关史事:
1) 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迁都洛阳
迁都洛阳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
推行汉化措施
2)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说汉语)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推行汉化措施
3)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易汉服)
图中的帝王和大臣们均穿着长袍宽袖,为汉族服装,反映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的情形。
汉族服饰俑和鲜卑服饰俑
推行汉化措施
右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鲜卑
族改用汉姓的情况。阅读后回答问
题。
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的目的
是什么
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
4)改鲜卑姓为汉姓。(改汉姓)
推行汉化措施
5)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通婚姻)
孝文帝大力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他带头纳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陕西李冲等汉族大士族的女儿以充后宫,并亲自为六个弟弟聘室,六个王妃中,除次弟之妻出于鲜卑贵族外,其余都是中原的著名汉族大士族。通过这种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巩固统治。
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改鲜卑族姓为汉姓;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494年从平城迁都洛阳;
①迁 都:
②说汉话:
③穿汉服:
④改汉姓:
⑤联汉姻: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建立与统一: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2)目的:
3)措施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意义:
北魏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封建皇帝,是少
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他进行的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北方经
济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
化,推动了社会进步,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
发展。
评价北魏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467年—499年)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建立与统一: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2)目的:
3)措施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意义:
5)改革的性质:
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的一场封建化的过程。
6)改革成功原因:
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7) 评价孝文帝:
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大融合?
少数民族的内迁与汉族人民的交流;北魏孝文帝改革等。
2.阅读课本95页,归纳一下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表现
1)经济上:内迁各族人民开始过定居生活,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2)文化上:内迁各族大多已使用汉语;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民族心理上,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3.北方地区民族融合有什么影响呢?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农耕民族
(汉人)
游牧民族
(胡人)
中原
鲜卑
匈奴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民族交融是
时代的主流!








农业生产
定 居
畜牧业
“胡人汉服”
“汉人胡服”
文化教育

黄河流域各民族的大交融: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由于北方民族善于骑射,涉水草,所以多上身着褶,下身着裤,称为“裤褶服”。裤褶服是北方民族日常穿用的服饰,但在传入中原后为了符合汉族服饰的特点进行了改进,主要是改大袖口,改阔裤腿,多作为军服或休闲装,在南朝时盛行。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北魏骑兵俑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民族服装
汉族服装






西魏     北周
北朝政权更迭表
534年,高欢建立东魏政权,定都邺(yè 今河南安阳北)。535年,宇文泰建立西魏政权,定都长安。550年,高欢之子高洋废东魏,建立北齐。557年,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废西魏,建立北周。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
东魏     北齐
北魏
(534~550年) (550~577年)
(535~557年) (557~581年)
(439~534年)
1.下图三幅画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根据图画说一说,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对汉族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胡床
椅子
方凳
1.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对汉族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自我完善发展的强大推力。从历史上看,我国各民族在交往中加深了解,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交融中和谐共赢,在每一次深度的交往交流交融后,都会产生更加强大的、比原来的民族更加优秀的群体,其结果都是形成更加强大的政权和更大范围内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一是经济的交流发展。经济上相互补充,互相依存的兼容性,必然形成经济上的民族亲合力,由此而产生政治上的凝聚力。
二是科学文化的进步。各民族通过文化及科学上的相互交流和促进,共同推动了中华文化和科学的发展。
2.右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鲜卑族改用汉姓的情况。阅读后回答问题。
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
鲜卑姓 改为汉姓
拓 跋 元
邱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 赖 贺
独 孤 刘
贺 楼 贺
孝文帝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
动脑筋
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开始动工开凿
龙门石窟
位于今河南洛阳市南的龙门山。
淝水之战
孝文帝
改革
汉化措施
促进民
族交融
迁都洛阳
前秦衰败
北魏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