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4张PPT)
第四章 地球上水的运动与能量交换
1.学习思路
(1)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从整体的视角看待某一水体类型,通过绘制示意图解释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结合典型的区域加以说明。
(2)世界洋流:在必修第一册学习的基础上,重点归纳洋流的分布规律,抓住某典型海区,如北大西洋或北太平洋海区,总结洋流分布模式,同时联系全球风带模式图,将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化。
(3)海—气相互作用和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形成机制非常复杂,因此不要求对成因进行分析,侧重分析和解释这些现象的表现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全球气候、人类活动的影响。
2.学习技法
(1)案例学习法:选取一些典型的案例分析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如长白山天池与松花江、长江与洞庭湖、黄河下游地上河与地下水、松花江与冰雪融水等,尝试绘制示意图进行解释,归纳原理和规律。
(2)读图分析法:遵循“读图分析—总结规律—案例探究—归纳影响”的思路,对比全球风带模式图和洋流分布模式图,归纳洋流分布的“8”“0”模式;结合上升流示意图,分析上升流与渔场之间的联系;构建正常年份太平洋中部的热力环流形式,结合示意图分析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探究其对气候的影响。
第一节 陆地水体及其关系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绘制示意图,解释各类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地协调观]结合生活实例,认识陆地不同水体的类型,对比不同水体储量的差异及分布,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理解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综合思维]以河流补给为例,通过绘制示意图,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各种水体的相互转化与补给的关系。
[区域认知]结合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从区域认知的角度认识不同补给类型出现的时间和地区差异。
课前 | 必备知识 · 自主夯实
【 基 础 清 单 】
一、陆地水体的类型
1.陆地水体
(1)类型划分。
划分依据 类型
按空间分布
按性质 咸水、淡水
湖泊
沼泽
(2)重要意义。
①陆地水体的存在方式、运动和变化影响着地形、气候和植被等其他自然地理要素。
②陆地水体作为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对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有重要影响。
2.主要类型
(1)河流: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关系密切。
航运 洪涝
(2)冰川。
①概念:是在陆地上由大气________降水演变而成的,通常处于__________的天然冰体,是陆地表面的一种固态水体。
固态
运动状态
②分布:高纬度和高山地区。
③类型。
类型 分布
大陆冰川
山岳冰川
格陵兰岛
高山
(3)湖泊。
①概念:指地面洼地积水形成的较为宽广的水域,是陆地表面仅次于________的第二大水体类型。
②功能:拦蓄本流域上游来水,减轻下游洪水,分蓄__________,滞缓洪峰发生时间,调节气候。
③分布。
冰川
江河洪水
类型 分布
世界湖泊 集中分布在北欧和北美
我国湖泊 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东部平原地区
(4)沼泽。
①概念:是较平坦或稍低洼而________湿润的地面。
②形成条件:地势低平、____________、蒸发量小于降水量、地面组成物质黏重不易渗透等。
③分布。
类型 分布
世界沼泽 分布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温带地区
中国沼泽
过度
排水不畅
若尔盖
(5)地下水。
①概念:储存在岩石裂隙和________空隙中的水,是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
②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面________,易引发沿海地区海水倒灌、水质变差;生产、生活污水会污染地下水。
土壤
沉降
二、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
1.河流的补给类型
(1)雨水补给。
分布
特点
典型地区
东部季风
降雨量
夏秋
冬季
(2)冰雪融水补给。
典型地区
影响因素:气温
对农牧业的影响
西北
塔里木
丰水
枯水
夏半年
(3)湖泊与沼泽水补给、地下水补给。
类型 湖泊与沼泽水补给 地下水补给
相互 关系 湖泊和沼泽的面积和水量越大,对河流的补给量越大,对河流的调节作用越显著 是河流最稳定的补给水源
流量 特点
缓慢
均匀
2.陆地水体间的补给关系
(1)单向补给:冰川对其他水体的补给是单向的。
(2)相互补给。
地下水与河流
湖泊与地下水 相互补给关系取决于两者的水位高低,水位高的补给水位低的
河流
地下水
地下水
河流
湖泊、地下水与沼泽
湖泊与河流
相对较多
地下水位
[小提醒]陆地水体之间并非都存在互补关系
分析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的补给关系,关键是看两种水体的水位高低。一般都是由高水位水体补给低水位水体,因此补给关系并不都是相互的,有些是单向的,如内流河对内流湖的补给、地上河河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冰雪融水对河流水或地下水的补给等。
【 名 师 助 学 】
小拓展1:
认识水体的类型
(1)按存在形态分。
①液态水:数量最大。
②固态水:仅在高纬度、高海拔或特殊条件下存在。
③气态水:分布最广但数量最少。
(2)按存在空间分: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
想一想1:
地球72%的面积覆盖水,储水量很丰富。结合水圈的构成分析,为什么还要强调珍惜水资源呢?
【答案】地球上水的主体是海洋水,陆地淡水仅占约3%,而陆地淡水的主体是冰川,主要分布在两极地区和高山地区,大部分不能直接被人们生产、生活利用,因此陆地上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很有限,要珍惜并合理利用水资源。
小拓展2:
四类湖泊的成因及特征
成因 特征 举例
构造湖 断裂下陷,积水成湖,湖水较深,湖岸陡峭 贝加尔湖、青海湖
堰塞湖 由滑坡等地质灾害形成的物体阻塞河道而成,堰塞体往往不稳定,易垮坝 五大连池、镜泊湖等
火口湖 火山口积水而成,多为近圆形,湖岸陡,湖水深 长白山天池
冰川湖 冰川侵蚀形成洼地,冰碛物积水而成 北美五大湖、欧洲高山湖泊
小拓展3:
潜水和承压水
地下水按照埋藏条件可分两大类,即潜水、承压水。
分类 概念 特点
潜水 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层较稳定的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面的重力水 主要依靠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下渗补给,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承压水 赋存于地表以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重力水 受季节变化的影响小
想一想2:
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都在夏季吗?
【答案】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不一定都在夏季,如地中海气候区冬季降水丰富,河流汛期在冬季;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和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降水丰富,河流水位一直比较高且比较稳定。
想一想3:
俗话说“井水不犯河水”。根据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分析,这种说法是否科学?
【答案】不科学。陆地各水体之间存在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水位较高的水体可以补给水位较低的水体,当井水水位低于河流水位时,河水补给井水,反之,井水补给河水。所以“井水不犯河水”的说法是不科学的。
小技巧:
图示法记忆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
大气降水(雨水)是陆地各水体最主要的补给来源,其相互补给关系如下图所示。
下图为水圈的构成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2题。
1.据图判断,下列水体中分布最广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在水的三态中,固态水数量最多
B.热带地区没有固体状态的水
C.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D.我国内流区域没有参与海陆间水循环过程
【答案】1.A 2.C
[解析]第1题,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第2题,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液态水数量最多;热带地区高海拔的高山上有固态冰川存在;我国西部地区外流河既参与了海陆间循环,又参与了陆地内循环。
(2023年吉林调研测试)下图示意我国某湖泊的水位、地下水水位以及湖泊附近降水量的年内变化。据此完成第3~4题。
3.该湖的最主要补给类型为 ( )
A.地下水 B.高山冰雪融水
C.季节性积雪融水 D.大气降水
4.下列关于该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冬季湖面面积最小 B.主要排泄方式是蒸发
C.春季湖面面积较小 D.夏季湖面面积最大
【答案】3.A 4.B
[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该地年降水量小,地下水位全年高于湖水水位,且地下水的水位与湖水的水位变化基本一致,可知湖水的主要补给是地下水,A项正确。第4题,由图可知,该地的年降水量大约为170毫米,应分布在我国的干旱地区。由上题分析可知,湖泊主要由地下水补给,湖水的水位全年基本稳定,说明实际蒸发量等于降水量,使湖泊的水位基本稳定,故推测出其排泄主要方式是蒸发,B项正确。
降雨量指一定时间内的降雨平铺在地面的水层深度;径流深度指一定时间内的河流径流总量平铺在流域地面的水层深度。下图是我国某地气温、降雨量和所在流域径流深度统计图。读图,完成第5题。
5.该流域河流夏季补给来源主要是雨水和 ( )
A.湖泊水 B.地下水
C.冰雪融水 D.沼泽水
【答案】C
[解析]图中径流深度远大于降雨量,且降雨量、气温、径流深度基本呈正相关,说明河流流量与降雨量和气温有关。结合图示可判断该区域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气温高,冰雪融化多,融水量大,与大气降水量叠加,导致夏季径流深度明显加大。因此,河流夏季补给来源主要是雨水和冰雪融水。
课堂 | 关键能力 · 探究提升
【 情 境 探 究 】
洞里萨湖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水量季节变化大,湖水经洞里萨河在金边汇入湄公河,洞里萨河有罕见的河水流入洞里萨湖的“河水倒流”奇观。洞里萨湖北部的吴哥通王城两边有两个巨大的长方形人工湖——西池和东池。这两个大水池并不是在地面挖坑形成的,而是在地面上四面筑起土墙形成的高于地面的水库,是著名的古老灌溉工程。图甲为洞里萨湖地理位置图,图乙为洞里萨湖西池模式图。
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
甲
乙
(1)推测洞里萨河出现“河水倒流”奇观的季节并说明理由。
【答案】夏季。理由:东南亚地处季风气候区,夏季为雨季,进入汛期的湄公河水位高于洞里萨湖,洞里萨河出现河水流向洞里萨湖的“河水倒流”现象。
(2)分析两个地上水库最主要的补给水源及能有效发挥灌溉作用的时间。
【答案】洞里萨湖丰水期水位高于地上水库,为水库补给水源,枯水期水位回落,因此,地上水库最主要的补给水源是湖泊水。地上水库有效发挥灌溉作用的时间为湖泊的枯水期,即冬春季节。
【 整 合 提 升 】
1.河流的四种补给类型
甲
乙
丙
丁
补给类型 补给季节 主要影响因素 我国主要分布地区
雨水补给(图甲) 多雨 季节 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普遍,以东部季风区最为典型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图乙) 春季 气温高低、积雪多少、地形状况 东北地区
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图丙) 主要在夏季 太阳辐射、气温变化、积雪和冰川储量 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
湖泊水补给和地下水补给(图丁) 全年 湖泊水位与河流水位、地下水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 普遍
2.分析径流量特征,判断补给类型
(1)径流量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雨水补给。
气候区 径流特点
热带雨林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流量大,径流季节变化不大
季风气候区 夏汛,径流季节变化大
热带草原气候区 径流季节变化大
地中海气候区 冬汛,径流季节变化大
(2)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冰雪或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①冰雪融水补给:夏季气温最高——夏汛,河流冬季断流,总体流量小,径流量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
②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春季气温回升——春汛,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较大,年际变化小。
(3)径流量稳定——地下水或湖泊水补给。
①湖泊水补给:对湖泊以下河段起调节作用,调蓄洪水。
②地下水补给:与河流有互补作用。
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陆地水体主要包括河流水、地下水、湖泊水及冰川水等类型,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如下图所示。
【 学 以 致 用 】
[考向1: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2023年广东梅州模拟)2022年夏季,新疆气候异常,平均气温创历史新高。塔克拉玛干沙漠竟然出现众多新湖泊。下图为塔里木河畔罗布人村寨一带的沙漠湖泊景观图。据此完成第1~2题。
1.新出现的沙漠湖泊中的湖水主要直接来源于 ( )
A.高山冰雪融水 B.河流水
C.地下水 D.雨水
2.推测上述沙漠湖泊最终会 ( )
A.变大 B.保持不变
C.变小 D.消失
【答案】1.B 2.D
[解析]第1题,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当地河流,不直接补给沙漠湖泊,A项错误;该地位于塔里木河畔,河流泛滥形成湖泊,B项正确;地下水为属于稳定补给,不会突然出现,C项错误;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稀少,D项错误。第2题,由材料可知,湖泊出现只是偶然,由于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居内陆,夏季高温、干旱,理论蒸发量大,沙漠里的湖泊最终只能被炎热的温度蒸发殆尽,恢复成原来的样子,D项正确。
[考向2:河流补给类型的判断]
(2023年河北石家庄期末)河流补给决定了河流径流量的大小及季节变化。下图示意我国某水文站观测的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据此完成第3~4题。
3.春季该河流主要补给类型为 ( )
A.雨水补给 B.冰川融水补给
C.地下水补给 D.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4.推测该水文站位于我国 ( )
A.吉林省 B.山东省
C.浙江省 D.广东省
【答案】3.D 4.A
[解析]第3题,季节性积雪主要是头年冬天和第二年年初降落的雪,蓄积在流域地表,春暖时融化补给河流,易形成春汛,与图示相符,D项正确。第4题,由图可知,该河流每年有两个汛期,结合上题分析,春季为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夏季应为雨水补给,故应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吉林省位于东北地区。
【 情 境 探 究 】
如图是我国某条河流流量与气温的关系示意图,该河流域全年降水量比较均匀。
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的判读
(1)比较该河流甲、丙两个汛期形成原因的异同。
【答案】(1)相同点:影响因素均为气温。不同点:甲汛期是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所致;丙汛期是夏季冰川融水所致。
(2)分析乙时段河流流量较小的原因。
【答案】(2)4—5月,随着气温的升高,蒸发量增加,季节性积雪的融化量不断减少,补给河流的水量减少;同时,农业用水量较大,致使河流流量较小。
(3)归纳该河的主要水文特征。
【答案】(3)流量小;径流量季节变化大,汛期出现在春季和夏季,冬季断流;径流量年际变化小。
(4)近几十年来,该河水量明显减少,夏季甚至出现断流现象,请分析其原因。
【答案】(4)人类活动规模扩大,沿岸过度使用水资源;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退缩。
【 整 合 提 升 】
1.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因素
水文特 征要素 描述特征 影响因素
水位 水位高低,水位变化的大小 主要与降水的季节变化或气温变化有关。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特点决定。同等条件下,植被覆盖率高的流域水位变化要小于植被覆盖率低的流域
水文特 征要素 描述 特征 影响因素
流量 流量大或小 以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取决于降水量多少;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
含沙量 含沙量大或小 取决于流域内植被状况及降水集中程度(暴雨发生频率)
水文特 征要素 描述 特征 影响因素
结冰期 有或无,长或短 无结冰期,最冷月均温>0 ℃;有结冰期,最冷月均温<0 ℃
凌汛 有或无 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有结冰期;发生在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河段
流速 快或慢 地形坡度(落差)
2.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的判读
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描述了河流径流量的特征和运动的基本规律,是河水的空间来源和时间变化的总体反映,它是由纵、横坐标组成的坐标图。具体判读方法如下。
(1)识别图中横、纵坐标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和单位,特别是纵坐标应更加关注,如代表几个地理事物,各个地理事物是用什么形式表示的等。
(2)以横坐标的时间变化为主线,分析其水文特征,如流量大小、汛期及流量的季节变化、冰期及断流情况、流量的年际变化情况等。
①阅读图中流量过程曲线,依纵坐标中流量数据(绝对值或相对值)推断河流全年流量(或多年平均流量)的大小。
②分析图中流量过程曲线弯曲的变化幅度,可以确定河流流量的枯水期(年)、丰水期(年)的时间段,丰水期和枯水期流量的差值大小,是否有断流,断流出现在哪几个月份等,从而说明河流流量年内季节变化规律(或流量的年际变化规律)。
(3)从流量过程曲线分析原因。
①流量是由河流来源决定的。
②洪水期出现在夏秋季、枯水期在冬春季的河流,一般多为雨水补给,但地中海气候区河流刚好相反。
③汛期出现在夏季的河流,除由雨水补给外,也可能是冰川融水补给。
④春季和夏季出现两个汛期的河流,除由雨水补给外,还可能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⑤河流在冬季断流可能是河水封冻的缘故;内流河往往是由于气温低,冰川不融化,没有冰川融水补给所致。
⑥曲线变化和缓,多为地下水补给,也可能是热带雨林气候区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河流。
【 学 以 致 用 】
[考向1:河流径流量的变化原因分析]
(2022年辽宁沈阳质检)浑河流经辽宁省中东部,水系发达,水量丰富,大伙房水库以上河段流经中低山丘陵,以下河段流经辽河下游平原。浑河中下游地区工农业发达,灌溉便利。下图为浑河干流上的三个水文站2000—2018年月均流量变化过程图。据此完成第1~2题。
1.三个水文站的位置关系是 ( )
A.北口前站位于最下游
B.邢家窝棚站位于最下游
C.邢家窝棚站位于抚顺站上游
D.抚顺站位于北口前站上游
2.5—8月,抚顺站比邢家窝棚站水量大的原因是 ( )
A.邢家窝棚站上游区间蒸发量大
B.抚顺站受大伙房水库的调节作用
C.邢家窝棚站上游区间用水量大
D.抚顺站上游在此期间降水量更大
【答案】1.B 2.C
[解析]第1题,结合三个水文站的月径流量可知,北口前水文站水量最少,位于最上游,A项错误;浑河流域水量自上游至下游逐渐增加,大伙房水库以下农业灌溉用水量大,而农业灌溉用水主要在5—8月,因此在5—8月期间,大伙房水库以下地区河流径流量小于上游,由此判断三个水文站由上游到下游依次是北口前、抚顺、邢家窝棚,故B项正确。
第2题,由材料“大伙房水库以上河段流经中低山丘陵,以下河段流经辽河下游平原。浑河中下游地区工农业发达,灌溉便利”可知,抚顺站位于大伙房水库附近,水库蓄水,方便下游灌溉用水,邢家窝棚站位于浑河中下游地区,浑河中下游地区工农业发达,灌溉便利,用水量大,因此5—8月抚顺站比邢家窝棚站水量大的原因是邢家窝棚站上游区间用水量大,C项正确。
[考向2:河流径流量与补给类型的关系]
(2023年甘肃张掖开学考试)对流层中气温会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当地面气温在0 ℃以上时,在高空中就会出现0 ℃等温面,称之为0 ℃层高度。我国某内流河全长120千米,汛期径流量呈“一日一峰一谷”的特点。下图示意该河流下游某水文站2020年汛期0 ℃层最低高度与径流量变化特征。据此完成第3~5题。
3.该河流主要补给类型是 ( )
A.雨水补给 B.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C.冰川融水补给 D.地下水补给
4.与7、8月份相比,6月份径流 ( )
①补给速度慢 ②集水区域小 ③补给速度快 ④集水区域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调查发现,该水文站汛期最大日径流量出现在夜间,其最为可能的影响因素是 ( )
A.河床深度 B.河流流程
C.水位高低 D.河水含沙量
【答案】3.C 4.A 5.B
[解析]第3题,由材料“当地面气温在0 ℃以上时,在高空中就会出现0 ℃等温面,称之为0 ℃层高度”可知,0 ℃层最低高度越高,说明近地面气温越高。由图可知,径流量与0 ℃层最低高度呈正相关,即近地面气温越高,径流量越大,且径流量在7、8月较高,说明其主要补给类型是冰川融水补给,C项正确。第4题,由图可知,与7、8月份相比,6月份径流量较小。由上题可知,该河流主要补给类型是冰川融水补给,6月份气温较低,冰雪融化慢,补给速度慢,①正确,③错误;
由于6月份气温较低,主要是较低海拔处冰雪融化;7、8月气温较高,较高海拔处冰雪融化;故6月份集水区域小,导致径流量较小,②正确,④错误。第5题,由材料“我国某内流河全长120千米”,该水文站位于下游,故白天冰雪融水经历较长时间流至水文站,导致汛期最大日径流量出现在夜间,B项正确。
拓展 | 素养提升 · 增效培优
【 教 材 疑 难 助 解 】
教材第82页 探索
1.坎儿井的水来自地下水,其补给来源是雨水、季节性积雪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
2.根据材料和图示,坎儿井采集的是浅层地下水。暗渠一端修建到潜水层下,潜水层里的水会通过暗渠的壁面不断渗入暗渠,并且慢慢汇聚,由暗渠的送水段送往地表。
教材第83页 读图
略。
教材第84页 活动
H2处水更容易喷出。理由:从图中可以看出,承压水的补给区位置高于H2处井口的高度,而低于H1处井口的高度,所以在补给区压力的作用下,H2处水更容易喷出。
教材第85页 思考
长江位于季风气候区,其主要补给来源是雨水补给。除此之外还有冰雪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和湖泊水补给等。
教材第87页 绘图
略。
教材第89页 活动
河水属于地表水,主要补给水源是雨水和地下水;井水属于地下水,主要补给水源为河流水。所以河水与井水是相互补给的关系。
教材第90页 思考
略。
教材第91~92页 作业
1.(1)趵突泉的泉水属于承压水。
(2)根据材料和图示,趵突泉及附近泉水补给区为南部山区,地下水主要是受雨水、河流水下渗补给,由南向北运动,在趵突泉附近受到隔水的辉长岩(岩浆岩)体阻挡,水位抬高,沿石灰岩裂隙通道涌出地面,从而形成几十处泉水。
2.(1)河西走廊的水体主要有冰雪水、地表水、地下水,其中地表水以河流为主。在祁连山区,大气降水凝结形成冰雪水;冰雪融水和部分降水补给河流水,部分下渗补给山区地下水;河流流出山区后,大量下渗补给地下水;地下水在冲积扇边缘以泉水溢出,转化成河流水和湖泊水。
(2)河西走廊气候干旱,绿洲的形成取决于水源因素,所以河西走廊的绿洲主要分布在祁连山的山前冲积扇边缘和河流沿岸。
(3)玉门坐落在昌马洪积扇的东北边缘。当地水源的补给是以地下水补给为主,补给区在祁连山区。
3.当夏天结束时,地表水位下降了2米,说明该地区夏季降水少,气温高,地表水蒸发旺盛。同时要注意地下水也有蒸发,还要考虑人类可能抽取了地下水,因此地下水位也在下降。地表水会不断补给地下水,从而导致地表水水位降低。夏季结束时,地表水位降低了2米,地下水位由于有地表水补给,降低的深度比2米要小,所以为了确保该地区的井里不断水,至少需要挖至10米深。
【 课 外 实 践 探 究 】
与水相伴的“低地国家”——荷兰
荷兰是一个“低地国家”,有三条河流(默兹河、莱茵河和斯海尔德河)在这里入海。作为海平面以下的国家,荷兰人几百年来都在与水共生。如今这些智慧的结晶,变成了引以为傲的世界文化遗产。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荷兰,了解这个“低地国家”的故事。
【资料搜集】
搜集荷兰与水有关的人类活动及相关的景观资料。
名称 图像 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木鞋
名称 图像 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风车
名称 图像 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拦海大坝
【答案】(1)木鞋:木鞋虽然不太适合运动,但木鞋坚韧、成本低,具有防潮功能;且该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木材资源(温带落叶阔叶林)较为丰富,便于就地取材。
风车:荷兰地处大陆西岸和大西洋(北海)沿岸,终年受西风影响,风力资源丰富;除了提供能源外,风车还能吸水、排水,保障国土免受水患的威胁。
拦海大坝:荷兰国土面积小,由于海拔较低,一旦来自海洋的潮汐过大,荷兰的淡水系统就会被倒灌的海水破坏,修筑拦海大坝可以防止海浪侵袭,有利于填海造陆。
【实践探究】
荷兰地势低洼,有四分之一的土地位于海平面以下,约有60%的人口居住在这些低洼地区,约有26%的土地是通过填海造陆形成的。这就需要建设大量大型海、河堤坝防水工程。然而,如今位于荷兰南部的部分堤坝被推倒,一片围海造田得来的“开拓地”再次被海水淹没。荷兰人在水面上建“漂浮屋”,与水共生。下图示意荷兰区域位置(图甲)和阿姆斯特丹的“漂浮屋”景观(图乙)。
甲
乙
(1)分析荷兰填海造陆抽水选用的动力工具及原因。
【答案】动力工具:风车。原因:荷兰位于盛行西风带,地势低平,风力资源丰富;风车易建造,运营成本低;风力资源清洁无污染。
(2)分析荷兰把已建成的堤坝推倒的原因。
【答案】填海造陆破坏原有生态环境,滨海湿地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不利于河流入海,不利于污染物的稀释降解;填海造陆地区人类活动多,沿海污染严重。
(3)分析阿姆斯特丹建造“漂浮屋”的用意。
【答案】阿姆斯特丹位于沿海,地势低洼,陆地面积相对狭小,水域面积辽阔;荷兰土地资源紧缺,建造水上“漂浮屋”是为了缓解居住用地不足,解决大多数人口的居住问题;实现与水共生,恢复自然生态。(共75张PPT)
第四章 地球上水的运动与能量交换
第二节 世界洋流的分布与影响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说明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区域认知]通过观察模拟实验或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能够绘制全球洋流模式图。
[综合思维]结合实例,运用综合思维分析洋流对全球热量传输、沿岸气候、海洋污染等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举例说明洋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探究人类如何合理利用洋流趋利避害。
课前 | 必备知识 · 自主夯实
【 基 础 清 单 】
一、洋流的分类
1.影响洋流运动因素
(1)主要动力:________。
(2)其他因素:陆地形状和___________等。
盛行风
地转偏向力
2.洋流的分类(按成因分类)
类型 概念 特点
风海流 世界大洋表层的海流系统,大多属于风海流
盛行风
类型 概念 特点
密度流
补偿流 某一海区的海水减少时,相邻海区的海水便来补充,形成补偿流 既可以水平流动,也可以垂直流动;垂直补偿流又分为上升流和下降流
温度
盐度
大
二、世界洋流的分布
1.热带和副热带海区: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________型大洋环流。
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逆时针方向流动的________型大洋环流。
反气旋
半球 环流方向 以太平洋为例
北半球 呈顺时针 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
南半球 呈逆时针 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秘鲁寒流
气旋
3.南极大陆外围海域——绕极环流
(1)紧靠南极大陆边缘:在极地东南风的作用下形成自东向西绕极一周的狭窄环流。
(2)外围的大部分海域:在盛行西风的作用下形成自西向东绕极一周的西风漂流。
4.北印度洋海区——季风洋流
项目 冬季 夏季
盛行风向 西南风
洋流方向
东北
逆时针
顺时针
三、洋流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洋流 影响 案例
暖流
寒流
暖
湿
温带海洋性
冷
干
秘鲁太平洋
2.对海洋生物资源分布的影响
(1)寒暖流交汇→海水扰动→海底的营养物质上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鱼类饵料聚集→形成大渔场。
(2)寒暖流交汇→鱼类游动的壁障→鱼类集中→形成渔场。
3.对航海的影响
(1)顺流航行速度________。
(2)寒暖流相遇易形成海雾,影响海上航行。
(3)洋流携带冰山,威胁海上航运安全。
4.对污染的影响
(1)利:利于近海污染物的________、稀释和净化。
(2)弊:使污染的范围________。
加快
扩散
扩大
【 名 师 助 学 】
小科普1:
从离岸风看上升补偿流的成因
当海岸上吹离岸风时,在水平方向上海水离岸流去,附近海区的海水就会流来补充形成水平补偿流。与此同时,在垂直方向上,近岸深层海水也会上升至海面来补充,形成了上升流。
小技巧:
层次法记忆洋流的分布
(1)先根据风带的风向,画风海流。
(2)再结合补偿流,顺着风海流的流向把其他洋流补充完整。
新视野:
“8/0”联想记忆方法
想一想:
上升补偿流也会形成渔场吗?
【答案】会。以秘鲁渔场为例:东南信风吹拂→表层海水离岸运动→深层冷水上涌→带来营养物质→饵料聚集→形成秘鲁渔场。
小科普2:
海雾
(1)形成:海雾由海面低层大气中水汽凝结所致,通常呈乳白色。
(2)分布:寒暖流交汇处多海雾;寒流流经地区多海雾,主要在中低纬度,季节为夏季;暖流流经地区多海雾,主要在中高纬度,季节为冬季。
读某大洋环流局部示意图,完成第1~3题。
1.若a—b线是30°纬线,则 ( )
A.该海域位于北半球 B.甲洋流为寒流
C.乙为西风漂流 D.丙不可能为秘鲁寒流
2.若a—b线是60°纬线,则 ( )
A.甲处等温线向北弯曲 B.乙洋流的性质为寒流
C.丙洋流的性质为暖流 D.丁处盛行东南风
3.若该环流位于北印度洋,则此时 ( )
①北京昼长夜短 ②丁处附近居民发现正午日影朝南 ③洛杉矶阴雨连绵 ④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1.C 2.C 3.B
[解析]第1题,若a—b线是30°纬线,因图中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则判断该大洋环流应位于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甲洋流为暖流,乙为西风漂流,丙有可能为秘鲁寒流。第2题,若a—b线是60°纬线,则该大洋环流应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甲为寒流,等温线向南弯曲;乙洋流的性质为暖流;丙洋流的性质为暖流;丁处盛行极地东风,应为东北风。第3题,若该环流位于北印度洋,则此时应为北半球的冬季,北京昼短夜长;丁处附近正午日影朝北;洛杉矶为地中海气候,受西风影响,阴雨连绵;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2023年安徽马鞍山月考)下图为北半球某海域表层洋流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第4~5题。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洋流②的性质为暖流
B.洋流①和洋流②交汇处可形成渔场
C.沿洋流①从西欧到美国东部航行可节省燃料
D.该海域中低纬度形成逆时针的大洋环流
5.下列四幅海洋表层水温分布图,与①附近海域分布基本一致的是 ( )
【答案】4.B 5.A
A
B
C
D
[解析]第4题,读图可知,图示海域位于北大西洋。②洋流自北向南流动,为寒流,A项错误;①为暖流,②为寒流,寒暖流交汇,海水搅动,营养物质被带到海水表层,饵料丰富,形成世界著名的大渔场——纽芬兰渔场,B项正确;①洋流自西南向东北流动,沿着该洋流从西欧到美国东部为逆风逆水,需耗用更多的燃料,C项错误;该海域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形成顺时针大洋环流,D项错误。第5题,A、B两幅图越向北水温越低,应表示北半球洋流,C、D两幅图越向北水温越高,为南半球,C、D项错误。读图可知,洋流①为暖流,为由南向北流。由所学知识可知,等温线弯曲的方向与洋流流向一致,A项图流向是从南向北流,B项图是从北向南流,A项正确,B项错误。
课堂 | 关键能力 · 探究提升
【 情 境 探 究 】
在夏威夷海岸和北美洲海岸之间的太平洋上,有一片由400万吨塑料垃圾组成的漩涡(如图),其面积相当于日本面积的4倍。在“垃圾漩涡”中海水的运动非常缓慢。
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1)推测“垃圾漩涡”中垃圾的来源。
【答案】海上航行的货船的丢弃物和沿岸陆地上河流带来的生产、生活垃圾。
(2)推测“垃圾漩涡”的旋转方向及影响因素。
【答案】顺时针方向流动。主要受洋流和地转偏向力影响。
(3)分析“垃圾漩涡”中海水运动缓慢的原因。
【答案】图示“垃圾漩涡”位于太平洋副热带地区,这里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的无风带影响,所以“垃圾漩涡”在海上运动缓慢。
【 整 合 提 升 】
1.洋流分布与气压带、风带的关系
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因此洋流的分布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密切相关。具体分析如下。
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
3.特殊的环流模式
(1)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顺冬逆”。
①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季风洋流向西流,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组成,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如图甲)。
②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季风洋流向东流,此时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消失,索马里沿岸受上升流的影响,形成与冬季流向相反的索马里寒流,整个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寒流和南赤道暖流组成,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如图乙)。
甲
乙
(2)南半球西风漂流。
南半球中纬度40°~60°海域,形成以南极为中心,呈顺时针方向环绕南极大陆的西风漂流,性质为寒流。
洋流分布图的判读方法
(1)判断洋流所在南北半球。
①看等温线数值变化——“哪低哪半球”。
等温线数值自南向北递减,位于北半球(如下图);自北向南递减则位于南半球。
②看环流方向——中低纬度洋流“北顺南逆”。
如果中低纬度大洋环流方向呈顺时针方向,则该海域位于北半球,如图甲;反之,若呈逆时针方向,则该海域位于南半球,如图乙。
甲
乙
(2)依据洋流性质判断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纬度 位置 大陆东岸是暖流、西岸是寒流的,位于中低纬海域
大陆东岸是寒流、西岸是暖流的,位于北半球中高纬海域
海陆 位置 中低纬大洋环流中,暖流分布在大陆东岸(大洋西岸),寒流分布在大陆西岸(大洋东岸)
【 学 以 致 用 】
[考向1: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
(2021年河南部分名校联考)海洋中的浮游生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海水中的无机碳,造成海水的二氧化碳分压减小,从而使二氧化碳从大气转移到海水,这一过程被形象地称为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生物泵”。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碳最终以浮游动物的排泄物、浮游动植物残体等形式从上层海水向下沉降(上升流影响沉降),大量的二氧化碳就这样被“生物泵”从海水表层送到海洋深部储存起来。据此完成第1~2题。
1.“生物泵”固碳效果最差的海区可能是 ( )
A.南太平洋中低纬东部 B.南太平洋中低纬西部
C.北太平洋中高纬东部 D.北太平洋中高纬西部
2.增加海洋固碳功能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
①进行海藻养殖 ②发展海洋渔业 ③开采海底油气 ④沿岸种植红树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1.A 2.B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可知,“生物泵”利用海水沉降的方式将二氧化碳送到海洋深部储存起来。南太平洋中低纬东部在东南信风作用下形成上升补偿流,表层物质沉降会受到影响,A项正确;其余三海区不是上升流,因此“生物泵”固碳效果较好,故可排除。第2题,结合材料“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碳最终以浮游动物的排泄物、浮游动植物残体等形式从上层海水向下沉降(上升流影响沉降),大量的二氧化碳就这样被‘生物泵’从海水表层送到海洋深部储存起来”进行分析,开采海底油气资源会将固定在海洋中的二氧化碳重新激活,③错误。进行海藻养殖、发展海洋渔业、沿岸种植红树林会使海洋中的浮游动植物增加,有利于海洋固碳,①②④正确。
[考向2: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
海漂植物是通过海水漂流进行传播的植物。椰树广泛分布于热带滨海地区,是海漂植物的典型代表。椰树是海南省的省树,但其并非海南岛的“土著”,其种子最初是借助海水运动从其他国家“偷渡”而来的。读世界局部区域图,完成第3~4题。
3.海南椰树种子最初的来源可能是 ( )
A.受我国东部沿海大陆沿岸流的影响,来自福建
B.受东南季风和日本暖流的影响,来自日本
C.受西南季风和南海洋流的影响,来自东南亚
D.受东北信风和北赤道暖流的影响,来自澳大利亚
4.甲地沿岸的植物种子,最有可能漂流至 ( )
A.a、b B.c、d
C.a、b、c D.b、c、d
【答案】3.C 4.A
[解析]第3题,由材料“椰树广泛分布于热带滨海地区”可知,种子不可能来自我国福建和日本,我国福建位于亚热带地区,日本位于亚热带和温带地区,A、B项错误。可能受西南季风和南海洋流的影响,来自东南亚,C项正确。东北信风和北赤道暖流位于北半球,不可能将南半球澳大利亚的种子带到海南,D项错误。第4题,从图中看,甲地位于北印度洋,夏季受西南季风和夏季洋流的影响,种子可能漂流到b地。冬季受东北季风和冬季洋流的影响,种子可能漂流到a地,A项正确。
【 情 境 探 究 】
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位于赤道太平洋东部,距离南美洲西海岸约1 000千米,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下图为科隆群岛位置图。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与同纬度的大部分地区相比,科隆群岛的气候有何特点?
【答案】全年气候温和,气温年较差小;大部分地区干燥少雨,年降水量较少。
(2)解释科隆群岛成为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的主要原因。
【答案】科隆群岛虽位于赤道附近,但受秘鲁寒流影响,气候凉爽干燥,草木茂盛,这里海洋生物异常丰富,喜寒、喜暖动物均可生存。
【 整 合 提 升 】
1.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角度 具体表现 实例
全球 影响 促进高、低纬间热量和水分的输送与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和水分平衡 低纬度海区温度不会持续升高,高纬度海区温度不会持续降低
大陆 沿岸 暖流增温增湿 东澳大利亚暖流对沿岸热带雨林气候形成的影响
寒流降温减湿 副热带大陆西岸寒流对荒漠形成的影响
2.洋流对海洋生物的影响——以渔场为例
(1)寒、暖流交汇处形成渔场。
渔场 洋流名称 具体原因
纽芬兰 渔场 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 海水受到扰动,下层的营养盐类被带至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饵料丰富;洋流交汇处,可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从而使鱼群集中;喜暖水和喜冷水的鱼类都在此汇集
北海道 渔场 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 北海 渔场 北大西洋暖流和北冰洋南下的沿岸冷海水 (2)上升流形成渔场。
渔场 洋流名称 具体原因
秘鲁 渔场 秘鲁 寒流 受离岸风的影响,表层海水远离陆地而去,从而使得沿岸地区的海水水位较低,深层海水会上涌补充,沿海地区常形成上升补偿流,从而把大量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有利于鱼类的生长
分析渔场形成的思路
(1)整体思路:特殊的海域位置(温带海区、大陆架海区、寒暖流交汇海区、上升流海区、河流入海口附近等)→营养盐类、有机物质丰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鱼类饵料丰富→鱼类汇集→形成渔场。
(2)上升补偿流形成的渔场。
①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大陆西岸(大洋东岸)附近信风带控制的海域,如加利福尼亚寒流、秘鲁寒流、加那利寒流、本格拉寒流、西澳大利亚寒流等。
②北半球夏季,北印度洋西岸受西南季风影响形成索马里寒流,其属于上升流,利于渔场的形成。
(3)我国舟山渔场的成因。
①日本暖流和沿岸寒流在此交汇,海水受到扰动,营养盐类上浮。
②河流带来大量营养物质,为浮游生物提供充足的饵料。
③位于近海大陆架,海水较浅,光照充足,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3.洋流对航行和海洋污染的影响
角度 具体表现
影响海洋航行 顺洋流航行速度加快,逆洋流航行速度减慢
寒、暖流交汇处易形成海雾
洋流带来的冰山影响航行安全
影响海洋污染 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海雾的形成与分布
(1)形成:海雾由海面低层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所致,通常呈乳白色,产生时常使海面能见度降低到1千米以下。
(2)分布。
分布 原因
寒暖流交汇处多海雾 暖流带来丰沛的水汽,遇寒流冷却,水汽凝结,形成混合雾
分布 原因
夏季在中低纬海区,寒流流经的海域多海雾 夏季,空气温度高,海上空气湿润,当暖而湿的空气经过寒流上空时,由于下垫面温度低,空气中的水汽极易冷却凝结形成雾,多为平流雾
冬季在中高纬海区,暖流流经的海域多海雾 冬季,空气温度低,暖流流经海区水温高,蒸发水汽多,暖而湿的空气遇到冷空气容易凝结形成雾
【 学 以 致 用 】
[考向1: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下图中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S市。据此完成第1题。
1.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的主要原因是 ( )
A.沿岸暖流提供了充足的暖湿空气
B.半岛东侧海湾海水温度较低
C.海陆间气温差异较大
D.沿岸寒流的降温作用较强
【答案】D
[解析]S市位于中纬度地区,附近海域夏季水温较高,水汽含量较大。结合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可知,S市附近海域有向南流的加利福尼亚寒流,降温作用较强,易使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雾。
[考向2:洋流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2021年湖北武汉质检)柔鱼生命周期短暂,约为一年,广泛分布于北太平洋20°N到50°N之间,每年在副热带的产卵场和亚北极边界的索饵场之间进行季节性洄游。在众多海洋环境变量中,水温对柔鱼的分布和丰度影响最为显著,成为柔鱼渔场最为合适的指示因子。下图示意8—10月海上捕捞柔鱼作业次数在经度和纬度上的分布。据此完成第2~3题。
2.作业次数反映了柔鱼渔场的分布重心,8—10月渔场重心的分布变化是 ( )
A.8—9月向东北方向移动,9—10月向西北方向移动
B.8—9月向东南方向移动,9—10月向西北方向移动
C.8—9月向东南方向移动,9—10月向西南方向移动
D.8—9月向东北方向移动,9—10月向西南方向移动
3.柔鱼分布比较集中的海区可能在 ( )
①暖流经过的海区 ②寒、暖流交汇处
③河流入海口外围 ④海沟深处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2.D 3.A
[解析]第2题,根据图中的作业次数数值的经纬度信息,可以判断8—9月柔鱼渔场的分布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9—10月份柔鱼渔场的分布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D项正确。第3题,根据柔鱼的分布特点及洄游情况可以确定柔鱼在较温暖的水域活动及觅食,不可能出现在气温较低的海沟深处,排除④。
[考向3: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索科特拉岛曾经与非洲的索马里半岛相连,岛上有许多奇特的动植物。下图是索科特拉岛位置图。读图,完成第4题。
4.某年7月,一艘油轮在该岛以东附近海域泄漏大量原油,油污带可能漂向 ( )
A.印度西海岸 B.澳大利亚西海岸
C.非洲东海岸 D.越南东海岸
【答案】A
[解析]7月份北印度洋季风洋流流向为顺时针,该岛以东地区洋流由南流向北,故油污带可能漂向印度西海岸,A项正确。
拓展 | 素养提升 · 增效培优
【 教 材 疑 难 助 解 】
教材第93页 探索
1.运动鞋在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的助推下,到达美国和加拿大西海岸(如美国华盛顿州的海滩等)。如若不沉,还将在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的助推下,漂回韩国。
2.根据鞋子的漂流历程(时间、所经地点),推算太平洋中海水的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进一步建立相关模型。
教材第95页 思考
本格拉寒流流经非洲西南海岸,对沿岸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加剧了沿岸气候的干旱程度。
教材第95页 读图
略。
教材第96页 活动
范围 洋流流向 洋流性质(寒流/暖流) 大陆东岸/大洋西侧 大陆西岸/大洋东侧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 逆时针 寒流 暖流
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 顺时针 暖流 寒流
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 逆时针 暖流 寒流
教材第96页 阅读
略。
教材第97页 读图
略。
教材第98~99页 活动
略。
教材第100页 思考
略。
教材第101~102页 作业题
1.漂流瓶是被西风漂流带到澳大利亚的。投放的其他漂流瓶还可能会继续漂流至南美洲西海岸或返回,也有部分漂流瓶会被西风漂流、本格拉寒流带至非洲西海岸。
2.苏澳受黑潮的影响,气温偏高;厦门受沿岸流的影响,气温偏低。新竹的1月平均气温介于苏澳和厦门之间。
3.A
【 课 外 实 践 探 究 】
洋流形成的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及要求】
1.目的:通过模拟实验,认识洋流的形成,理解并简述洋流的原理。
2.要求
(1)参与一项实验并记录过程。
(2)清楚实验原理及知识点,小组成员密切配合完成实验。
【实验目的】
理解风海流、补偿流和密度流的含义与形成过程。
【实验器材】
玻璃水槽,水,电吹风机,活动隔断板,茶叶末,适量食盐,红、蓝墨水少许。
【实验过程及思考】
1.风海流模拟实验
(1)在盛水器的表面标注出赤道、两极和南北半球的西风带。把玻璃水槽注满水,放入茶叶末。
(2)用电吹风机在赤道、西风带位置同时向水面吹气,观察水面茶叶末的运动方向(如图甲)。
甲
(3)实验现象与结论。
【答案】图中形成四个环流,其环流方向分别类似于气旋和反气旋,形成了以A、B为中心的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反气旋型环流,以及以C、D为中心的气旋型环流。由于南极地区为陆地,南半球缺少了气旋型环流(可在南极地区的位置上放上石块演示)。
2.补偿流模拟实验
(1)用电吹风机分别模拟离岸风和迎岸风,在水槽两侧吹动水面。观察水槽两侧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的水的流动状况(如图乙)。
乙
(2)实验现象与结论。
【答案】由于表层水体自东向西流,E地水面降低,底层水体上升,形成上升补偿流;相反,F地水体下降补偿,形成下降补偿流。
3.密度流模拟实验
(1)将隔水板插入水槽中间,将等量的自来水(无色透明)注入两边。
(2)在一侧加入红墨水和食盐,另一侧加入蓝墨水,待食盐充分溶解后抽出隔水板。
(3)实验现象与结论。
【答案】红墨水(密度高)从底部流到蓝墨水(密度低)中,蓝墨水则从上层流到红墨水中,水体逐渐出现明显的分层。(共75张PPT)
第四章 地球上水的运动与能量交换
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综合思维]结合图表,运用综合思维分析海—气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与过程,探究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认识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区域认知]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发生的区域及水温变化特征。
[人地协调观]结合实例,运用海—气相互作用原理,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前 | 必备知识 · 自主夯实
【 基 础 清 单 】
一、海—气相互作用
1.概念:海洋与大气边界上的动量、热量、________的交换,以及这些交换对大气、海洋各种特性的影响,统称为海—气相互作用。
物质
2.海—气间的物质交换
形式 具体内容
水分 交换
水汽
降水
稀释
温度
形式 具体内容
气体 交换
固体物 质交换
吸收
光合
大气
沉积物
3.海—气间的能量交换
二、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1.对水量平衡的影响:海—气相互作用通过__________参与水循环,有助于全球的水量平衡。
2.对热量平衡的影响
(1)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__________,低纬地区热量________,高纬地区热量________。
大气环流
热量库
盈余
亏损
(2)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促进高低纬度地区的热量平衡。
地区 调节热量平衡
北半球低纬地区 大洋环流输送的热量多于大气环流输送的热量
30°N以北 大气环流成为热量输送的主要力量
三、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影响
1.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影响
(1)概念:赤道中、东部太平洋海域发生的大范围、持续性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偏高的现象。
(2)形成。
①正常年份。
上涌 秘鲁寒流 少 干
②厄尔尼诺现象。
(3)影响。
影响全球大气环流
影响全球生产和经济 赤道东太平洋地区鱼类大量减少,捕鱼量下降,波及世界饲料市场供应
东
洪涝
西
2.拉尼娜现象及其影响
(1)概念:赤道东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异常下降的现象,又称反厄尔尼诺现象。
(2)形成:信风持续加强→表层海水不断向西流动,深层冷水不断上翻进行补充→表层水温降低。
(3)影响。
洪涝 旱灾
【 名 师 助 学 】
小科普:
海—气相互作用的两个角度
(1)海—气物质交换:水循环,碳循环,其他(如沙尘、盐等)。
(2)海—气能量交换:长波辐射、潜热输送、动量传递。
①动能的传输与交换:海洋向大气输送大量的热能来改变大气运动;大气通过风的驱动作用将动能传输给海洋,并通过大气与水面的摩擦作用驱动水体流动。
②势能的传输与交换:气压升高时,海面就会降低;气压降低时,海面就会相应升高。如台风经过时,台风中心气压低,导致海面高出周围地区。
小拓展1:
海洋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
小拓展2:
两个角度分析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
(1)对南美大陆西岸的影响。
①降水丰富,出现洪涝灾害→影响农业生产→社会经济蒙受损失。
②冷性上升补偿流减弱或消失→带来的营养物质减少→浮游生物和鱼类死亡→海鸟缺乏食物而饿死;渔业减产。
(2)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影响。
①会抑制西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热带风暴的生成,而东北太平洋飓风会增多。
②使热带西太平洋降雨减少,造成南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等地大范围的严重干旱。
③导致加拿大西部、美国北部出现暖冬,使美国南部冬季潮湿多雨。
小技巧:
对比理解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现象
1.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地区是 ( )
A.温带 B.寒带
C.热带 D.都一样
【答案】C
[解析]热带海洋水温高,向大气输送的热量也多,是与大气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地区。
2.海水对气温的调节作用可以 ( )
A.使温差减小 B.使温差增大
C.使气温升高 D.使气温降低
【答案】A
[解析]同样体积的海水,比热容比空气大得多。由于比热容的差异,海水温度的变化比陆地温度的变化小;海洋上空的气温变化比陆地上空的气温变化慢。因此,海洋对大气温度起着调节作用,使温差变小。
以水温上升为特征的海水大范围的增温现象,被科学家称为厄尔尼诺,与厄尔尼诺相反的现象,被科学家称为拉尼娜。由于这两种现象的影响,1998年7月,长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发生严重洪灾。据此完成第3~4题。
3.厄尔尼诺发生的海区是 ( )
A.赤道东太平洋海区
B.赤道西太平洋海区
C.赤道东大西洋海区
D.赤道西大西洋海区
4.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 )
A.秘鲁沿岸更加干旱
B.秘鲁渔场上空海鸟增多
C.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易发生火灾
D.澳大利亚东部暴雨成灾
【答案】3.A 4.C
[解析]第3题,厄尔尼诺发生在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位于赤道东太平洋海区。第4题,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秘鲁寒流减弱或消失,从赤道南下一股暖流,对沿岸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秘鲁沿岸发生暴雨洪涝灾害,而位于大洋西岸的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则出现干旱的天气。秘鲁渔场由于上升流减弱或消失,饵料减少,同时水温升高,造成鱼类大量死亡,而以鱼类为食的海鸟也因缺少食物而大量死亡,故C项正确。
5.(2022年上海宝山期末)2021年被确定为拉尼娜年,拉尼娜现象是指 ( )
A.东南信风势力增强
B.秘鲁沿岸表层海水温度上升
C.南美太平洋沿岸涌升流减弱
D.热带太平洋东岸降水量增加
【答案】A
[解析]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域水温异常下降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东南信风势力增强,赤道逆流减弱所致, A项正确;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赤道太平洋东部海域水温异常下降,秘鲁沿岸表层海水温度下降,气流下沉强度增强,则热带太平洋东岸降水量下降,排除B、D项;拉尼娜现象发生时,东南信风势力增强,南美太平洋沿岸由信风(离岸风)引起的涌升流也随之增强,排除C项。
课堂 | 关键能力 · 探究提升
【 情 境 探 究 】
海洋中溶解有大量的二氧化碳,还有大量的浮游植物。据测量,海洋中的浮游植物每年可吸收25亿吨的二氧化碳。特别是浮游在海洋中的一种细小的海藻,它们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可与陆地上高大的植物相媲美,并且这种海藻的繁殖速度比陆地植物快得多。
海—气之间的水热交换
(1)海洋的什么特点,使得海洋成为温室效应的“克星”?海洋对温室效应的克制,体现了海洋和大气之间存在什么作用?
【答案】海洋中海水数量巨大,溶解二氧化碳能力强;海洋面积巨大(是陆地面积的2.4倍),因此利用海藻吸收二氧化碳的潜力十分可观。故海洋是温室效应的“克星”。体现了海—气相互作用。
(2)尝试提出进一步利用海洋减轻温室效应的措施。
【答案】海藻方面,适当投放利于海藻生长的肥料,加速海藻的生长与繁殖;溶解方面,将陆地上收集的二氧化碳注入海洋中,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 整 合 提 升 】
1.海—气之间水热交换的形式及影响因素
(1)主要形式。
注意:海洋对大气的作用是热力的,大气对海洋的作用是动力的。
方向 水的交换方式 热量(能量)的交换方式
海洋→大气 蒸发 蒸发潜热、长波辐射
大气→海洋 降水 风力使海水运动
(2)影响因素。
2.海—气相互作用
(1)水分和热量交换。
项目 内容
分析 热量 的交 换 ①海洋热量的来源:海水吸收太阳辐射,并将热量储存,使海水增温,说明太阳辐射是海洋热量的来源
②大气热量的来源:海水通过传导、对流等方式加热近地面大气,并通过长波辐射的形式将热量传递给大气
③热量的交换:海水蒸发吸热,使海水失去热量,这些热量随水汽进入大气中;水汽凝结,再将热量释放出来
项目 内容
看水分 的交换 海水蒸发为水汽,水分进入大气;在一定的条件下,大气中水汽凝结,形成降水,大部分直接落回海洋
结论 分析 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源地与热量源地,它参与整个地表物质和能量平衡过程,对全球天气和气候形成深刻影响
(2)水分和热量平衡。
3.海洋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
海洋与大气的相互作用
(1)海洋对大气的作用。
作用 作用方式 作用结果
提供热能 长波辐射、蒸发 吸收热量多的海域,其近海面的大气温度高
提供水汽 蒸发 蒸发强的海域,其近海面的大气湿度高
作用 作用方式 作用结果
调节气温 海水比热容大,吸热和放热能力强 ①海洋上空气温变化滞后于陆地上空;②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小
缓解温室效应 溶解、固碳 调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影响全球气温和大气环流
提供氧气 浮游生物光合作用 提供再生氧气
(2)大气对海洋的作用。
作用 作用方式 作用结果
推动海水运动 气流吹动表层海水 形成风海流和风浪
影响海水性质 水汽输送、蒸发、降水等水循环环节 影响海水盐度分布
影响海水运动 云层减弱了到达海面的太阳辐射 影响海水的运动
提供营养元素 大气颗粒物携带营养元素沉降 促进浮游生物生长,提升固碳释氧能力
【 学 以 致 用 】
[考向1:海洋和大气之间的热量交换]
(2023年河南郑州月考)台风是强烈的海—气相互作用现象,也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会对过境海区产生重要影响,研究台风与海洋的相互作用对海洋环境预报具有重要意义。科研人员选取位于20°N~25°N,127°E的截面,观测1521号超强台风“杜鹃”过境前和过境时海洋表面至230米水深的温度剖面变化。下图示意该台风过境前和过境时的海水温度变化(单位:℃)。据此完成第1~2题。
1.台风中心及附近海洋表层水温的变化及原因是 ( )
A.降温、下层海水上升 B.升温、表层海水下沉
C.降温、下沉气流影响 D.升温、上升气流影响
2.台风形成及移动过程中,海洋向大气的热量输送最主要方式是
( )
A.潜热 B.传导
C.对流 D.长波辐射
【答案】1.A 2.A
[解析]第1题,由于台风伴随着狂风,带动表层海水的流动,使下层海水上升来补充,冷海水上泛,导致表层海水水温下降,A项正确。第2题,台风形成及移动过程中产生降水,温度高的海水蒸发变成水汽,气流向上运动遇冷凝结降水并释放热量,此过程为潜热释放,A项正确。
[考向2:全球水量平衡]
(2023年江苏盐城期中)水圈中水体通过水循环各环节紧密联系、互相转化,形成一个个全球性的动态水量转化系统,称为水文循环系统。它既联系水圈的各个子系统,又是水圈与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联系的纽带,并形成彼此联系(耦合)的子系统。下图为水文循环系统示意图。据此完成第3~4题。
3.水分通量是指各水体之间的流通量,到达陆地的水分通量占海洋蒸发水分通量的 ( )
A.7.1% B.8.3%
C.10.8% D.11.8%
4.下列水文循环系统中,水分通量处于动态平衡的是 ( )
A.地表—地下系统 B.陆地—大气系统
C.海洋—大气系统 D.海洋—陆地系统
【答案】3.B 4.D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水分通量是指各水体之间的流通量,到达陆地的水分通量为水汽输送,数值为36,海洋蒸发水分通量为434,故占比为36/434,约得8.29%,B项正确。第4题,读图可知,地表—地下系统无水分通量数值,A项错误。陆地—大气系统,大气降水水分通量为107,蒸发蒸腾为71,不平衡,B项错误。海洋—大气系统水分通量中蒸发434、降水398,不平衡,C项错误。海洋—陆地系统水分通量中径流36,水汽输送36,动态平衡,D项正确。
【 情 境 探 究 】
“沃克环流”由英国气象学家沃克在20世纪20年代首先发现,是热带太平洋上空大气循环的主要动力之一。它是指在正常情况下较干燥的空气在东太平洋较冷的洋面上下沉,然后沿赤道向西运动,成为赤道信风的一部分,当信风到达西太平洋时,受到较暖洋面的影响而上升再向东运行,如此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环流。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
(1)在上图中实线处,用箭头标出赤道附近太平洋海域的洋流流向,并标出洋流名称。
【答案】
(2)结合大洋东西两岸水温高低,在上图中虚线处,用箭头标出赤道附近太平洋海域上空的热力环流,说明其对两岸气候的影响。
【答案】如下图所示:
大洋西岸气流上升,降水丰富,气候湿润;大洋东岸气流下降,降水较少,气候干旱。
(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对上述热力环流及大洋东岸、西岸气候有什么影响?
【答案】热力环流减弱,大洋东岸下沉气流减弱,降水增多,甚至出现洪涝;大洋西岸上升气流减弱,降水减少,甚至出现干旱天气。
【 整 合 提 升 】
1.认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1)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中、东部太平洋海域发生的大范围、持续性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偏高的现象。
(2)拉尼娜现象则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是赤道太平洋东部持续异常变冷。
2.两种现象带来的影响
(1)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 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现象
东南信风 减弱,甚至转为西风 增强
南赤道暖流 减弱 增强
赤道逆流 增强 减弱
秘鲁寒流 被暖流取代 增强
项目 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现象
太平洋水温 东岸 升高 降低
西岸 降低 升高
太平洋两岸气候 东岸 降水增加 降水减少
西岸 降水减少 降水增加
对全球的影响 导致全球大气环流异常,并对全球广大范围内的气候产生很大影响 关联性 拉尼娜现象一般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2)对我国的影响。
角度 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现象
台风 台风次数减少 台风次数增加
夏季风 夏季风减弱,北进速度减慢,南方洪涝,北方干旱 夏季风增强,北进速度加快,南方干旱,北方洪涝
气温 冬季出现暖冬 冬冷夏热
【 学 以 致 用 】
[考向1: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影响]
(2023年河北唐山期末)海洋与大气之间存在复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并且对地理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就是海—气相互作用的典型现象。下图为厄尔尼诺现象形成发展过程中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2题。
1.厄尔尼诺现象形成发展过程中,最可能导致 ( )
A.赤道太平洋东部海域表层水温偏低
B.秘鲁渔场冷水性鱼类大量死亡
C.赤道太平洋西部沿岸洪涝灾害多发
D.智利太平洋沿岸干旱灾害加剧
2.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海—气相互作用描述正确的是 ( )
A.水温升高,向大气输送热量多
B.水分交换减弱,蒸发总量减小
C.上升气流增强,大气降水减少
D.风力增强,海水运动逐渐加快
【答案】1.B 2.A
[解析]第1题,厄尔尼诺现象是东太平洋地区水温异常增温的现象,赤道洋流和信风减弱,西太平洋暖水向东流动,东太平洋冷水上翻受阻,海水表面温度较往年升高,因此秘鲁渔场冷水鱼类被迫迁移或者死亡,A项错误,B项正确;赤道太平洋东部沿岸表层海水增温,气流上升,东部沿岸气候由干转湿,西部沿岸上升气流受阻,转为下沉气流,干旱灾害多发,C项错误;智利太平洋沿岸洪涝灾害加剧,D项错误。第2题,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水温异常升高,蒸发量增加,向大气输送热量多,A项正确;由于水温升高,蒸发总量增加,B项错误;上升气流增强,大气降水增多,C项错误;厄尔尼诺现象会使信风风力减弱,海水运动逐渐减慢,D项错误。
[考向2:拉尼娜现象及其影响]
(2022年湖南怀化期末)2021年12月26日前后,湖南怀化多地出现降雪天气,专家称受拉尼娜影响,2021年冬季气候以冷冬为主。拉尼娜指海—气相互作用导致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出现大范围异常偏冷,且强度和持续时间达到一定条件的现象。据此完成第3~4题。
3.拉尼娜现象对太平洋沿岸国家的主要影响有 ( )
A.印度尼西亚东部岛屿干旱加剧
B.澳大利亚东部森林火险等级升高
C.秘鲁沿岸渔业减产
D.我国南方夏秋季节台风频次增多
4.下列关于拉尼娜年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表层海水的运动方向决定东南信风的强弱
B.秘鲁寒流东移并减弱
C.南赤道暖流增强
D.热带地区东部表层海水普遍升温
【答案】3.D 4.C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拉尼娜现象是由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异常增强引起的,信风增强致使太平洋东岸表层的温暖海水被吹走,从而深层海水就会流上来补充,也就是秘鲁寒流增强,海水异常变冷,因而表层大气变冷,所以南美洲西部空气下沉。同时,由于信风增强,大量南美大陆的干燥空气被吹向海洋,温暖的海水和湿润的空气被吹走,所以太平洋东岸空气异常干燥,降水异常稀少,持续干燥;相反,太平洋西岸由于信风增强,海洋上湿润的空气被吹向陆地,所以降水异常增多,洪涝、台风灾害增多。印度尼西亚东部岛屿降水增多,A项错误;
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增多,森林火险等级降低,B项错误;拉尼娜现象发生时,秘鲁寒流增强,冷海水上泛更加剧烈,将深层的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浮游生物繁盛,饵料丰富,渔业增产,C项错误;我国南方降水异常增多,洪涝、台风灾害增多,夏秋季节台风频次增多,D项正确。第4题,东南信风的强弱决定了表层海水的运动方向,A项错误。拉尼娜年秘鲁寒流增强,B项错误。拉尼娜现象是由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异常增强引起的,东南信风增强,南赤道暖流增强,C项正确。拉尼娜现象只影响部分地区,且受拉尼娜影响,赤道东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变低,而不是升温,D项错误。
拓展 | 素养提升 · 增效培优
【 教 材 疑 难 助 解 】
教材第103页 探索
与海—气相互作用有关。东南信风减弱,甚至在赤道附近出现西风气流,使西部的暖海水向东回流,使水温较高的赤道逆流海水沿秘鲁寒流来的方向逆洋流南下,秘鲁寒流“变性”为暖流,所以南美洲西海岸附近海面水温升高。
教材第104页 思考
海洋主要通过向大气输送热量(蒸发等)来影响大气运动,大气主要以风的形式向海洋输送动能(如风驱动洋流)。
教材第106页 活动
墨西哥湾暖流水温很高,流量极大,对北美东部和西欧地区的增温、增湿作用明显,使其气候的海洋性特征更为明显。
教材第110页 思考
①气温偏高,冷空气活动弱,出现暖冬;②降水偏多;③暴雨、台风、冰雹、龙卷风等强对流天气多发。
教材第112~113页 作业题
1.厄尔尼诺次年我国东部地区出现南涝北旱;拉尼娜年出现南旱北涝。
2.(1)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是热带雨林气候,西部是热带草原气候。产生的原因:东部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受地形的抬升,形成地形雨,降水较多,此外,东部受马达加斯加暖流的影响,增温增湿;西部位于背风坡,降水少。
(2)海洋和大气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海—气之间存在着水分、气体和固体物质三个方面的物质交换。在海—气间进行能量交换的过程中,海洋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是巨大的“储热器”,对大气温度具有调节作用,深刻影响着全球天气和气候的形成;大气的作用主要是以风的形式向海洋输送能量。
3.南极绕极环流阻碍了南半球高低纬之间的热量交换,成为南极和其他温度带的热量交流屏障,使南极更加寒冷。
【 课 外 实 践 探 究 】
探究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影响
【活动内容】
1.比较正常年份赤道太平洋海域东西岸大气环流状况,绘制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该区域的大气运动状态示意图;根据所绘示意图,说明赤道太平洋东岸和西岸地区可能出现的气象灾害。
2.以小组为单位,搜集相关资料,讨论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我国气候、河流等可能带来的影响。
【活动目标】
通过绘制示意图和搜集相关资料,理解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带来的影响,感受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不同区域的差异,提高区域认知、综合思维能力。
【活动建议】
(1)先画出正常温度情况下太平洋东、西岸的大气环流情况,根据所画的大气环流示意图,思考正常情况下太平洋东、西岸的降水特征。
(2)结合教材中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的海—气相互作用示意图,根据图中的温度变化思考厄尔尼诺现象对太平洋东、西岸大气环流的影响。
(3)联系拉尼娜现象的概念推断拉尼娜现象对太平洋东、西岸大气环流的影响。
(4)小组交流,分析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我国的影响。(共22张PPT)
第四章 地球上水的运动与能量交换
热点 微专题
[背景材料]
中国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2023年3月16日公布的会商预测结果显示,连续三年的拉尼娜事件将于2023年春季结束,不排除秋冬季发生厄尔尼诺事件的可能性。
拉尼娜现象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常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也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或“冷事件”。它是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异常。
热点 2021—2023年拉尼娜现象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拉尼娜对我国冬季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我国南方地区的水汽输送会减弱,江南、华南等地降水可能较常年同期偏少;二是可能导致影响我国的冷空气较为频繁,势力偏强。此外,拉尼娜现象出现时,我国易出现冷冬热夏以及“南旱北涝”的反常天气。
[试题演练]
(2023年辽宁名校联盟月考)沃克环流是赤道太平洋东部和太平洋西部海面温度差异而产生的一种纬圈热力环流。下图为沃克环流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2题。
1.图示太平洋东部气流下沉,说明该海域 ( )
A.海水密度减小 B.上升补偿流势力强
C.海水透明度高 D.太阳辐射强度减弱
2.在甲气流势力较强的年份,秘鲁自然环境发生的变化有 ( )
①秘鲁渔场鱼类数量增多 ②暴雨成灾,洪水频发 ③绿洲面积扩大,植物繁茂 ④气候更为干燥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1.B 2.D
[解析]第1题,气流下沉是因为海面温度降低,而海水温度降低会导致密度增大,A项错误;太平洋东部气流下沉,因为受到美洲大陆的阻挡,气流下沉以后到达海面只能向西侧运动,加剧上升补偿流的势力,降低海水的透明度,B项正确,C项错误;受下沉气流影响,太平洋东部海域晴朗干燥,降水少,太阳辐射增强,D项错误。第2题,大洋东岸为秘鲁寒流,受冷海水影响,气温低,大气垂直下沉,而大洋西岸表层有暖流流经,大气受热,气流垂直上升。若甲气流势力较强,会将大洋东岸海水带至大洋西岸,秘鲁位于大洋东岸,秘鲁寒流增强,秘鲁渔场鱼类数量增多,①正确;若甲气流的势力增强,也会导致秘鲁寒流势力增强,寒流降温减湿,气候更为干燥,绿洲面积减小,植物枯萎,②③错误,④正确。
3.(2022年山东枣庄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拉尼娜事件是指海—气相互作用导致赤道中、东部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偏冷,且强度和持续时间达到一定条件的现象。继上一次拉尼娜事件(2020年8月至2021年3月)后,2021年冬季形成弱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形成“双峰型拉尼娜”。
材料二 Nino3.4指数是指位于赤道东太平洋的某区域(5°S~5°N,170°W~120°W)的平均海温距平,是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判定拉尼娜事件出现的主要指标。南方涛动指数(SOI)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与西太平洋气压值之差,一般用塔西提岛(17°53′S,148°05′W)和达尔文(12°20′S,130°59′E)两个观测站的海平面气压的差值来表示。
材料三 下图为2017年1月至2020年8月Nino3.4与SOI数值统计图。
(1)据图简析SOI对拉尼娜形成的作用。
(2)说出拉尼娜事件出现时,赤道太平洋海域东西两岸可能出现的气象灾害。
(3)拉尼娜事件会导致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2021年冬季较往年偏冷。请结合海—气相互作用和大气运动相关知识说明理由。
【答案】(1)当SOI指数为正值且持续较长时间,会使赤道附近的偏东信风持续加强,赤道东侧太平洋表层海水不断向西流动增多,深层冷水不断上翻进行补充,导致该海域水温逐渐降低,产生拉尼娜现象。
(2)东岸:旱灾、森林火灾。西岸:暴雨、洪涝。
(3)受拉尼娜事件影响,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水温偏高,形成更为明显的低气压,加大了与亚洲高压间的水平气压梯度,使冬季风对我国造成影响的频次增多、强度增大。
[知识链接]
海冰是海上航船的“克星”。它们如幽灵般漂浮在海面上,阻碍船只航行,甚至会引发沉船事故;它们还会将宽广的海面冻结起来,困住船只,甚至将船只挤碎。此外,海冰还会损坏海洋建筑,影响海产养殖业,给沿海地区的人们造成巨大损失。
微专题 海冰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1.渔业、海水养殖业受损
海面形成大面积海冰时,将给渔业带来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渔港无法正常运转,渔船还会受困甚至被损坏。至于水产养殖业,损失会更严重,因为海冰有可能使滩涂贝类缺氧而死。如果海水长时间低温,相应海域内的养殖贝类就会被冻死。面对海冰灾害,人们所能采取的措施有限。所以,一旦海冰灾情发生,损失将十分巨大。
2.港口、航运受阻
海冰灾情发生后,会快速冰封港口,使海上航道受阻,海上旅客、货物运输将被迫中断。没有返港的船只会被困在海上。海冰具有强大的膨胀力。当温度降低时,海冰就会膨胀,夹在海冰之间的船舶就有可能被破坏,船上的人员和财产将面临很大威胁。
3.破坏海上建筑
海冰漂移时能产生推力和撞击力。在潮汐的影响下,它们还能产生一种竖向力。这几种力量混合在一起具有很大的破坏作用。在海冰的破坏作用下,海上油气勘探和生产设施难免会受到损伤。1969年,中国渤海特大冰封期间,打入海底28米的“海二井”石油平台就是被海上漂浮的流冰推倒的。
[试题演练]
(2022年湖北部分城市期末联考)海水在自然冻结过程中产生盐、水分离现象,海冰融水的盐度会降低到3‰~8‰,可以达到国家农田二类灌溉水质标准。我国渤海每年冬季能形成大面积的海冰,为环渤海地区农田灌溉用水提供新的来源。下图为1988—2018年渤海年平均海冰面积和海冰厚度变化图。据此完成第1~3题。
1.影响渤海海冰面积和厚度年际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海水盐度 B.潮汐强度
C.大气环流 D.人类活动
2.与海水淡化相比,海冰淡化的优势是 ( )
A.海冰储量大 B.适用范围广
C.海冰可再生 D.脱盐难度小
3.环渤海地区运用海冰融水灌溉农田的最佳季节是 (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1.C 2.D 3.A
[解析]第1题,海冰面积和厚度出现年际变化主要是因为影响结冰的因素不稳定。渤海海域较封闭,与外界海水交换较少,入海河流的水量有限,径流量变化对海水盐度波动影响较小,海水盐度年际变化较小;潮汐的成因与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有关,在较小时间尺度下,基本稳定;渤海离冬季风源地较近,受冷空气强度影响较大,由于季风强度不稳定,不同年份冬季气温波动较大,进而影响海冰面积和厚度的变化;环渤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人类活动不断增强,与图中曲线波动变化不符。第2题,从两种方式的原料来看,海水储量和分布范围远大于海冰;
海水也具有可再生性;世界海水平均盐度为35‰,海冰融水的盐度为3‰~8‰,要达到相同盐度的淡水标准,脱盐难度较小。第3题,环渤海地区春旱严重,需水量大;春季气温回升,海冰可以自然融化,节约人工融冰成本,夏秋季节降水较多,能够满足农作物生长需要,冬季东北地区农田无农作物,华北地区农作物需水少,且海冰不易融化,故春季为最佳季节。
4.(2021年湖南长郡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长期以来,北冰洋始终是世界上最不容易被接近的海洋。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那里曾经令人望而生畏的厚厚坚冰正不断减少。北冰洋的中心面积约1 140万平方千米,将是世界上最后一处未经开发的渔场。按照国际法规定,任何人都可以在开放的公海捕鱼。如果北极海冰大量减少,这里将迎来捕捞大潮。下图示意北冰洋海冰景观。
(1)分析海冰不断减少给北冰洋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
(2)针对海水不断减少给北冰洋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请你提出防治措施。
【答案】(1)北冰洋海域有丰富的鱼类资源,随着海冰面积减少和气候变暖,北冰洋中心地带会成为大型渔场,鱼类资源的大量捕捞会打破食物链和生态平衡,使海洋物种减少甚至灭绝,生物多样性受损;随着海冰面积减少,北极航线开辟并趋于繁忙,渔业捕捞和航运业会带来环境污染。
(2)国际社会及时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有关协议;限制过度捕捞和破坏性捕捞,制定严格的休渔期;合理规划远洋运输航线;国际社会组织要加强监督与管理。(共20张PPT)
第四章 地球上水的运动与能量交换
章末整合提升
知识 · 体系构建
考向 · 链接高考
考向1 河流水文和水系特征
【命题视角】
河流是高考命题的常考热点,也是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考查的立足点,试题多以世界某区域河流的流域图文资料为背景,考查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及变化。
【真题展示】
(2022年新课标全国乙卷)下图显示黄河桃花峪附近花园口水文站监测的1958年7月、1996年8月两次洪水过程的水位与流量的关系。据此完成第1~2题。
1.1958年7月洪水过程中,图中O、P两点水位变化趋势及两点流速相比 ( )
A.O点水位上涨,流速较快 B.O点水位回落,流速较慢
C.P点水位上涨,流速较慢 D.P点水位回落,流速较快
2.图示资料表明,1996年8月比1958年7月 ( )
A.洪水含沙量大 B.洪峰水位低
C.河床高 D.洪峰流量大
【答案】1.A 2.C
[解析]第1题,洪水过程前水位低,洪水过程后水位高,水位不断在上涨,则流速较快,水位回落则流速较慢。读图可知,O点的水位低于P点水位,故O点水位上涨,流速较快,P点水位回落,流速较慢,A项正确。第2题,读图可知,1996年8月比1958年7月水位高,流量小,原因是河床的泥沙抬高了水位,C项正确。
3.(2020年江苏高考地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尼日尔河源于富塔贾隆高原,注入几内亚湾,全长约4 200千米,流域面积210万平方千米,在塞古—迪雷间的盆地形成大型内陆三角洲,在几内亚湾发育了巨型河口三角洲。
材料二 下图为尼日尔河流域及降水分布示意图,下表为尼日尔河部分水文站年径流量与年输沙量统计表。
水文站 马西纳 迪雷 尼亚美 洛科贾 奥尼查
年径流量/km3 41 30 27 73 182
年输沙量/万t 177 100 350 1 290 5 800
(1)富塔贾隆高原被称为尼日尔河“水塔”,请分析原因。
(2)说明尼日尔河流经内陆三角洲前后径流量和输沙量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概述尼日尔河迪雷—洛科贾河段水文特征的变化。
【答案】(1)年降水量大;地势高;流域面积较大。
(2)变化:径流量减少;径流季节变化减小;输沙量减少。原因:河湖多,调节能力强;蒸发强;下渗多;地势平缓,流速减慢,泥沙沉积。
(3)径流量先减后增;含沙量增大。
考向2 河流、湖泊补给类型的判断及其变化
【命题视角】
河流、湖泊作为陆地水体的主要类型之一,其与其他水体之间的补给关系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重点。试题多以世界或中国某典型河流、湖泊的图文资料为背景,考查水体补给类型的判断及其变化带来的影响,注重对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的考查。
【真题展示】
(2021年福建高考地理)罗布泊地区原为湖泊,是塔里木盆地的汇水与积盐中心之一,干涸过程中盐壳(盐分在地表集聚形成的坚硬壳状物质)广泛发育。下图示意罗布泊地区内相邻且不同海拔的甲、乙、丙三处地下水埋深、盐壳厚度和盐壳含盐量。据此完成第1~2题。
1.甲、乙、丙三处盐壳形成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 )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甲、丙 D.乙、丙、甲
2.丙处盐壳刚开始形成时,甲、乙、丙三处中 ( )
A.甲处降水量最多 B.甲处地下水位最高
C.乙处蒸发量最多 D.丙处地表温度最高
【答案】1.B 2.C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盐分在地表集聚形成的坚硬壳状物质”可知,盐壳是地下水的盐分在地表析出形成的,盐壳形成过程中大量的地下水通过蒸发散失到大气中,导致地下水埋深加大,故地下水埋深越深,说明其盐壳形成越早。根据图示地下水埋深可知,甲、乙、丙三处盐壳形成的先后顺序是甲、丙、乙,B项正确。第2题,无法判断甲、乙、丙三处降水的多少,A项错误;根据上题分析可知,丙处盐壳刚开始形成时,甲处盐壳已形成,说明甲地下水通过蒸发散失较多,地下水位已较低,B项错误;丙处盐壳刚开始形成时,乙处还是湖泊,蒸发量大,C项正确;无法判断三地温度的高低,D项错误。
(2020年山东高考地理)奥赫里德湖和普雷斯帕湖位于巴尔干半岛,是沿断层形成的典型构造湖,由岩性为石灰岩的加利契察山相隔(如图)。奥赫里德湖面积348平方千米,湖面海拔695米,平均深度144.8米,湖水透明度21.5米,是欧洲透明度最高的湖泊,渔产不甚丰富;普雷斯帕湖面积275平方千米,湖面海拔853米,平均深度18.7米,湖水透明度1.5~7.2米,透明度湖心最大、近岸较小,渔产颇丰。据此完成第3~4题。
3.奥赫里德湖湖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 ( )
A.雨水 B.河流水
C.地下水 D.冰雪融水
4.导致两湖渔产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
A.水温 B.水深
C.水量 D.水质
【答案】3.C 4.D
[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奥赫里德湖是沿断层形成的构造湖,地下水会沿着断层地带出露,形成泉水,并顺地势流入湖泊,所以湖泊主要补给来源是地下水;从材料可知湖水透明度21.5米,是欧洲透明度最高的湖泊,雨水会携带泥沙进入湖泊,不会使其透明度很高,因此不是雨水补给;图中显示奥赫里德湖区只有北部有一条河流,并且是从湖泊向外流出,因此河流水补给也较少;该地区海拔较低,没有高山冰雪。第4题,根据材料判断,两湖泊湖水的透明度差异较大,透明度低的湖水中悬浮物质和浮游生物多,透明度高的湖水中浮游生物少,两者水质差异较大,浮游生物少的渔产就少,浮游生物多的渔产就丰富;两个湖泊的补给都来自地下水,水温差距不大;水深、水量都不是影响渔产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