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8张PPT)
第一章 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
1.学习思路
本章讲的是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在认识区域及其类型的基础上理解区域发展差异,理解因地制宜,在区域差异的基础上理解区域间的联系与协调发展。
2.学习技法
(1)区域的含义和类型。
教材直接给出了区域的含义,并提供了典型的地图,把区域的含义、基本要素进行了图像化表达,学习时可采取文字与图像相结合的方式,相辅相成,互为印证,也可借助一些模式图进行理解。区域的划分不必拘泥于课本,可结合自然区域、人文区域的典型案例判断划分方法。区域的特性可结合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等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2)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
在理解区域差异性和整体性的基础上进行本节学习。区域的差异性是划分区域的依据,区域差异的界定是建立在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基础之上的。区域整体性指区域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构成一个整体。区域比较不仅要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各个组成要素方面着手,还要从区域关联性方面去看待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以长江流域为例,可用列表的方法比较长江上、中、下游之间的自然环境差异和经济发展条件差异,学会认识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根据教材的概念理解主体功能区,结合具体的地域理解四类功能区的划分和分布,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的思想。“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的意义”可联系必修第二册的知识,并结合自己家乡的情况进行学习。
第一节 区域的含义和类型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 [综合思维]结合材料,说明区域的含义,掌握区域划分的类型;对比不同尺度、不同历史时期的区域名称、特性变化,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区域认知]以某一区域为例,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说明该区域的基础特征,解释该区域划分的基本方法与标准。
[地理实践力]结合自己的家乡展开调查,深入理解区域的含义及类型。
[人地协调观]通过分析区域的特点,形成正确的区域发展观。
课前 | 必备知识 · 自主夯实
【 基 础 清 单 】
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是人们根据认知和实践的需要,按照一定的_________对地球表面进行划分的空间范围。
2.目的:人们划分区域的目的是认识地球表面的________性,并进行有效的管理。
指标
复杂
3.特点
(1)区域具有某种自然或社会、________、文化等地理特征。
(2)区域占据一定的________范围。
(3)区域边界有些是明确的,有些则具有________性的特点。
二、区域的划分
1.划分方法
(1)根据区域内部地理特征的________或相似性划分。
(2)根据区域内部________特点划分。
经济
空间
过渡
一致性
关联
2.区域尺度
(1)概念:一般指区域空间尺度,它是区域空间大小的________。
(2)类型。
①大尺度区域:一般指________或全大陆。
②中尺度区域:一般指较大地区或较大面积国家。
③小尺度区域:一般指局部地区。
量度
全球
三、区域的特性
1.层次性
(1)一个大区域内包含着若干小区域。
(2)区域内部彼此________形成的层次关系。
2.整体性
(1)区域由各地理要素或各部分组成,各地理要素或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________的整体。
(2)如果区域内部某一________或某一部分发生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或部分的变化,甚至导致整个区域的变化。
关联
统一
要素
3.差异性
(1)任何区域都有自己的________,世界上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区域。
(2)不同区域之间的____________是不同的。
(3)同一区域内部地理特征通常只是____________,其内部也存在一定差异。
4.开放性:区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一个____________的系统,通过物质交换、__________流动、__________交流等方式与其他区域发生联系。
特点
地理特征
相对一致
开放
能量
信息
5.动态性
(1)原因:区域地理要素、区域环境或____________发生了变化。
(2)体现:一方面体现在有新的区域出现,另一方面体现在既有区域随社会需要和环境的________而变化。
[小提醒]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周边和相关的地区;一个区域的发展对其他区域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
社会需要
变化
【 名 师 助 学 】
辨一辨:
“地区”与“区域”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区域是一个具有不同空间尺度的地域,大到全球,小到某一个特定的地域;既可以是具有自然地理意义的区域,也可能是具有人文地理意义的区域。地区的概念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局限于“大洲、地区、国家”的框架之中;二是局限于“国家或地区”的框架之中;三是局限于特定的地域之中,如可以说“上海地区经济发达”,而一般不说“上海区域经济发达”。
想一想:
我国有哪三大自然区?三大自然区的界线是哪些?
【答案】我国有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三大自然区的界线:①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②青藏高寒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是3 000米等高线;③青藏高寒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大体是从昆仑山脉向东经过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一线。
小科普:
区域的空间尺度
区域的空间尺度可大可小。若把我国看作一个空间单元,大尺度的区域,可以包括几个甚至十几个省级行政区域;中等尺度的区域,可以包括一两个省级行政区域及相邻省级行政区域;更小尺度的区域,可以是一个省级行政区域内的部分地区,也可以是城市内部的某个区域。一般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大,描述的区域特点就越宏观;反之,尺度越小,描述的区域特点就越具体,越详细。
(2022年陕西西安期中)在地理学习中,区域地图包含的各种信息可以成为分析地理问题的依据。据此完成第1~2题。
1.下列关于区域主要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区域都具有明确的界线
B.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C.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D.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相关的地区
2.下列区域具有明确边界的是 ( )
①行政区 ②自然带 ③热量带 ④湿润地区 ⑤广东省广州市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1.A 2.C
[解析]第1题,区域之间的界线有的是明确的,如行政区界线;有的是模糊的,如语言区界线,A项错误,符合题意。第2题,自然带、热量带、湿润地区的分界线都具有过渡性,②③④错误;广东省广州市属于行政区,行政区具有明确的分界线,①⑤正确。
3.下图表示不同的区域,实线表示明显的区域界线,虚线表示不明显的区域界线。a、b、c所表示的区域可能是 ( )
A.中国、福建、福州
B.中国、干湿区、福建
C.中国、季风区、外流区
D.中国、长江流域、闽江流域
【答案】B
[解析]区域有一定的边界,但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之间的界线、国界线等;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界线不明显,是模糊的,如干湿地区、季风区。读图可知,a、c有明确的界线,b的界线不明显,a的范围最大,c的范围最小,结合选项分析,B项正确。
人类的饮食习惯与地理环境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据此完成第4~5题。
4.广东人经常喝凉茶,四川人喜欢吃麻辣食品,影响这种饮食习惯差异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
A.植被 B.土壤
C.气候 D.地形
5.以上现象体现的区域特征是 ( )
①整体性 ②差异性 ③开放性 ④层次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4.C 5.A
[解析]第4题,广东气候炎热,喝凉茶可以解暑降温;四川地处盆地,空气湿度大,麻辣食品有利于祛湿防寒。两地的饮食习惯差异是由气候引起的。第5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两地的饮食习惯差异是由气候引起的,这体现了区域的整体性;而两地饮食习惯的差异则体现了区域的差异性。
课堂 | 关键能力 · 探究提升
【 情 境 探 究 】
下面两图分别是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图(图甲)和甘肃省干湿区划分图(图乙)。
区域的含义和类型
(1)甘肃省年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有何规律?甘肃省年降水量在空间上分布不均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规律: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原因:甘肃省东南部位于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明显,年降水量较多;而西北部位于非季风区,随着距离海洋越来越远,加上地形的阻隔,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2)甘肃省干湿区的划分采用了哪种常用的区域划分方法?A、B、C、D分别指什么干湿地区?
【答案】根据区域内部地理特征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划分。A、B、C、D分别指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
(3)同一干湿区内部和不同干湿区之间降水有什么特点?干湿区的界线是明确的,还是具有过渡性质的?
【答案】同一干湿区内部,降水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不同干湿区之间,降水特征具有差异性。干湿区的界线不是明确的,而是具有过渡性质。
【 整 合 提 升 】
1.区域的内涵
内涵 说明
是地球表面的空间范围 是地表的一部分,占有一定空间,这些空间可以是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如甘肃省占有一定空间
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 范围有大有小,如东部经济地带的范围大于京津唐工业基地。有的界线有过渡性特征,如干湿地区;有的界线明确,如行政区
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每个区域都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如甘肃省的干旱区位于该省的西北部,湿润区位于该省的东南部
内涵 说明
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 如甘肃省的干旱区内部年降水量大致在200毫米以下,湿润区内部年降水量大致在800毫米以上
有一定的体系结构 分级性或多级性。分为大尺度区域,如东部沿海经济带;中尺度区域,如长江三角洲地区;小尺度区域,如上海市浦东新区等
客观存在性 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2.区域的划分
划分方法 实例 区域内部地理特征的一致性或相似性 自然条件和景观特征 高原区、热带雨林区、红壤地带等
人文条件和景观特征 人口密度区、稻作农业区等
区域内部关联特点 分级管理 行政区
贸易关系 贸易区
3.区域尺度
含义 指区域空间尺度,它是区域空间大小的量度 类型 大尺度区域 全球或全大陆
中尺度区域 较大地区或较大面积国家
小尺度区域 局部地区
区域的三层含义
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
区域可以说是地球表层一个片段,因此它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
2.区域划分的基础是地理环境差异特征
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均一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地球表层难以找到性质或功能绝对相同的地段,因此地域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在地域差异的客观基础上,从主观认识出发,划定区域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形成一定的区域。例如,甘肃省划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亚洲、中国、东北地区等。
3.区域的划分要有一定的指标
区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标准划分的,常用的区域划分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根据区域内部地理特征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划分,如热带雨林区、红壤地带、人口密度等;第二,根据区域内部关联特点划分,如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划分的行政区,按照贸易关系紧密程度划分的贸易区等。
【 学 以 致 用 】
[考向1:区域的内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范围,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据此完成第1~2题。
1.区域是 ( )
A.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或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B.人为划分的文化区
C.经济活动类型的分布区
D.国家、省、市等行政区域
2.区域具备的特征是 ( )
①有一定的面积和形状 ②有明确的边界 ③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④有一定的政治地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1.A 2.C
[解析]第1题,区域是一定的地理空间或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指标划分出来的空间单位,既可以是文化区,也可以是经济活动类型的分布区,还可以是行政区域或自然区域等,A项正确。第2题,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其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①③正确。有的区域界线并不明确;区域不一定都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
(2022年安徽滁州月考)区域是人们在地球表面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标准划定的空间单元。区域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范围、形状和边界,有些区域边界明确,有些区域边界具有一定的过渡性。据此完成第3~4题。
3.下列有关区域边界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区域边界都是明确的
B.行政区边界具有过渡性
C.区域边界都是人为划分的
D.湿润区边界是模糊的
4.下列区域的边界能体现出过渡性质的是 ( )
A.工业区 B.保税区
C.方言区 D.开发区
【答案】3.D 4.C
[解析]第3题,有些区域的边界不是明确的,如自然带的边界,A项错误;有些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的边界,B项错误;有些区域的边界是客观存在的,并不都是人为划分的,如流域分界线,C项错误;湿润区边界是模糊的,具有过渡性,D项正确。第4题,工业区、保税区、开发区的边界是明确的,并不具有过渡性;方言区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C项正确。
[考向2:区域的划分]
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如图)。据此完成第5~7题。
5.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一线 ( )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6.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 )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7.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 )
A.市场 B.技术
C.资金 D.交通
【答案】5.C 6.D 7.D
[解析]第5题,秦岭—淮河一线作为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是按照一定指标划分的,但秦岭—淮河一线在洪泽湖以东没有自然标志与之对应。第6题,由于长江阻隔两岸交通,两岸交通不便,联系较少,习惯上把长江作为苏南和苏北的划分界线。第7题,从材料中可知,江苏境内修建了多座长江大桥,交通更加便捷,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
【 情 境 探 究 】
区域的特性
有学者把中国分成东部与西部,再分别分成南、北两部分,形成如下图所示①②③④四块区域,并把四块区域命名为“黄色中国”“绿色中国”“银色中国”和“金色中国”。
(1)“黄色中国”“绿色中国”“银色中国”和“金色中国”的划分体现了区域的哪种特性?
【答案】差异性。
(2)东部季风区划分为③和④,这体现了区域的哪种特性?
【答案】层次性。
(3)②区的牧草矮小而密,这体现了区域的哪种特性?这里的生态环境一旦被破坏,就很难恢复,其原因是什么?
【答案】整体性。原因:气温低,植物生长慢;植被稀少,土壤贫瘠。
(4)为什么区域具有开放性特点?
【答案】不同区域之间存在差异性,各个区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包括自然要素之间、社会经济要素之间以及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之间的联系,使地理空间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
【 整 合 提 升 】
1.区域的特性
特性 内容 实例
层次性 一个大区域内包含着若干小区域 我国东部季风区可分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区域内部彼此关联形成的层次关系 我国省、县、乡三级行政区域
特性 内容 实例
整体性 区域由各地理要素或各部分组成,各地理要素或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热带雨林带
如果区域内部某一要素或某一部分发生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或部分的变化,甚至导致整个区域的变化 厄尔尼诺现象
特性 内容 实例
差异性 不同区域之间的地理特征是不同的;同一区域内部也存在一定差异 新疆长绒棉基地与陕西苹果基地之间的差异
开放性 区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物质交换、能量流动、信息交流等方式与其他区域发生联系 西气东输
动态性 有新的区域出现 改革开放后设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
既有区域随社会需要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我国的行政区划变化
2.区域特性的实践意义
特性 实践意义
层次性 有利于分清从属关系,便于进行分级管理
整体性 对利用资源、修复生态系统、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差异性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区域优势条件,促进区域发展
开放性 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
动态性 认识到区域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变动的,可以对区域进行合理改造
正确认识区域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
三大特征之间的关系
(1)整体性是区域的本质属性,没有整体性就没有差异性,没有差异性就无所谓开放性;而开放性又体现了差异性和整体性。所以,区域的三个特征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将它们分割开来。
(2)不仅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区域内部也存在着差异,如我国南方水田区也存在旱地,这说明区域内部特征只是求大同、存小异。一般而言,区域空间尺度越小,区域内部的差异越小。
【 学 以 致 用 】
[考向1:区域的特性]
(2023年江苏无锡期中)下表为某年我国三大自然区及四大地理区域的相关数据。据此完成第1~2题。
自然区 地理区域 占全国总面积的比重/% 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
东部季风区 北方地区 20 40
南方地区 25 55
西北干旱、 半干旱区 西北地区 30 4
青藏高寒区 青藏地区 25 1
1.下列关于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有 ( )
①区域内部整体性突出 ②区域之间的界线都是明确的 ③区域之间差异性显著 ④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上表体现出的区域特性有 ( )
①整体性 ②差异性 ③动态性 ④层次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1.B 2.D
[解析]第1题,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或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区域内部整体性突出,①正确;区域之间的界线并不都是明确的,如干旱区、湿润区等自然区的界线,②错误;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有所不同,区域之间差异性显著,③正确;区域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地区,④正确。第2题,三大自然区(或四大地理区域)之间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即我国),体现出区域的整体性,①正确;我国各地理区域的面积、人口占比存在较大差异,体现出区域之间的差异性,②正确;表中数据没有体现出有新区域出现或者区域内部及区域之间发生变化,无法体现出区域的动态性,③错误;东部季风区可依据气温、降水等指标进一步划分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体现出区域的层次性,④正确。
[考向2:区域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下图为中国农业地域分布图。读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农业区的形成因子主要为地形的是 ( )
A.1、2、3 B.2、3
C.2、4 D.2、3、4、5
4.下列关于各农业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1农业区的有利条件是光热资源充足,主要种植水稻
B.3农业区依赖水源灌溉,有土壤盐渍化的风险
C.4农业区的夏季光照条件是所有农业区中最为优越的
D.5农业区主要分布于盆地中部地势较低且有水源出露的地区
【答案】3.C 4.B
[解析]第3题,据图并结合图例分析可知,1为耕作业;2为云贵高原的坝子农业,由于云贵高原地表崎岖不平,因此农业主要分布在相对平坦的山间盆地,当地人称为“坝子”;3为灌溉农业,主要考虑水源;4为河谷农业,因地势高的地区气温低,所以农业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气温相对较高;5为新疆的绿洲农业,主要考虑水源。故形成因子主要为地形的是2和4。第4题,由上题分析可知,1为耕作业,北方种植小麦,南方种植水稻;3为西北的灌溉农业区,因不合理地引黄河水灌溉,加之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可能有土地盐渍化的风险;4为青藏高原的河谷农业区,其夏季光照条件不是所有农业区中最为优越的;5为绿洲农业区,呈串珠状分布在盆地边缘。
[考向3:区域特性的实践意义]
(2023年河南洛阳期末)反季节蔬菜,是指在一般地区因热量条件限制而无法正常栽培的季节内,利用特殊环境资源或采取保护性设施进行生产的蔬菜。云南地理环境独特,被誉为冬季的“天然温室”、夏季的“天然凉棚”,是我国主要的多种反季节蔬菜供应基地。据此完成第5~6题。
5.反季节“云菜”外运,从根本上体现了不同区域之间具有 (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动态性 D.开放性
6.云南反季节蔬菜的外调线路中,最可能的是 ( )
A.冬季“云菜入桂” B.夏季“云菜入黑”
C.冬季“云菜入琼” D.夏季“云菜入粤”
【答案】5.B 6.D
[解析]第5题,“云菜”外运从根本上体现了不同区域之间具有差异性,因为不同区域之间的热量、水分差异,导致农作物类型和种植、上市时间存在差异。第6题,云南、广西和海南均位于低纬度地区,冬季气候温和,均是我国的“冬菜篮子”,冬季不需要“云菜入桂”“云菜入琼”,A、C项错误。黑龙江纬度较高,夏季平均气温较低,也能种植喜凉的蔬菜,不需要从云南调入,B项错误。广东夏季气候炎热,且地处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海拔较低,夏季种植喜凉蔬菜的条件较差,而云南作为“天然凉棚”,能为广东提供喜凉蔬菜;同时广东城市、人口密集,蔬菜的市场需求大,因此需要从云南等地区调入蔬菜,D项正确。
拓展 | 素养提升 · 增效培优
【 教 材 疑 难 助 解 】
教材第4页 探索
1.以广东省为例,把广东省中部一带地区称为“珠三角”,西部沿海地区称为“粤西”,东部沿海地区称为“粤东”,北部地区称为“粤北”。
2.区域是指一定的空间范围;区域差异是指因空间位置不同引起的地理特征差异。
教材第4页 思考
1.一般而言,能进行区域面积准确计算的区域是有明确边界的。
2.北京市下辖16个市辖区;分区的目的是便于实现精细化、高效率管理。
教材第6页 思考
按照地理条件和景观特征划分的区域,其边界具有过渡性。
教材第6页 思考
按照内部关联特点划分的区域,其边界具有确定性。
教材第7页 思考
尺度大小是按区域空间大小划分的,而不是比例大小,但两者之间有关联。一般而言,比例尺小,区域尺度大;从不同尺度认识区域,有助于整体和局部结合、综合与要素结合、定量和定性结合、一般和特殊结合,从而全面、多层次地认识区域特征。
教材第8页 活动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深居内陆,加之地形影响,降水稀少;由于降水稀少,荒漠化严重,植被稀少;由于植被稀少,土壤贫瘠;降水稀少→河流水量少→多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多季节性河流和内流河等。
教材第8~9页 活动
1.东部季风区可以分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两个地区的特点差异比较如下表。
项目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位置 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大兴安岭、乌鞘岭以东,长城以南;临渤海和黄海 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横断山脉以东;临黄海、东海和南海
范围 12个省级行政区域:黑、吉、辽、京、津、冀、鲁、豫、晋、陕、甘、宁 18个省级行政区域:云、贵、川、渝、鄂、湘、皖、赣、苏、浙、沪、闽、粤、桂、琼、港、澳、台
项目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地 形 主要地 形类型 以平原、高原为主 以丘陵、山地为主
主要地 形区 三大地形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 四大地形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云贵高原、东南丘陵
项目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气 候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特点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全年高温,分旱季和雨季
1月均温 低于0 ℃ 高于0 ℃
温度带 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亚热带、热带
年降水量 大于400毫米、小于800毫米 大于800毫米
干湿区 半湿润区 湿润区
项目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河 湖 河流主要 水文特征 流量较小、有结冰期、汛期较短(7月、8月) 流量较大、无结冰期、汛期较长(6—9月)
主要河流 黄河、海河、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辽河 长江、珠江
湖泊 湖泊稀少 湖泊众多,均为淡水湖
植被 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
土地 黑土地、黄土地 红土地
项目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农 业 活 动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至两年三熟 一年两熟至一年三熟
主要农 作物 小麦、花生、棉花、玉米等 水稻、茶叶等
主要水果 苹果、桃等温带水果 柑橘、香蕉、龙眼等亚热带、热带水果
耕地 以旱地为主 以水田为主
生 活 饮食 以面食为主 以大米为主
传统交通 以马为主 以船为主
2.(1)从北到南,房屋进深、高度和屋顶坡度都逐渐增大,其原因主要是便于雨水的排泄和屋内通风纳凉。
(2)北方地区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地区强,其原因是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纬度高,冬春季节获得的热量少,正南、正北的方位能够获得较多的太阳辐射,利于提高室内温度。
(3)北方地区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地区民居的墙体轻薄,其原因是北方地区冬春季节气温比南方地区低,风沙比南方地区大,墙体严实厚重,利于防风保暖。
教材第10页 思考
区域特性有整体性、层次性、差异性、开放性和动态性。这五种特性是从不同角度阐释区域:整体性、层次性从区域内部和本身出发,强调区域内部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特质;差异性和开放性则是从区域之间的比较出发,强调区域之间的不同与联系;动态性则是从时间出发,强调区域随时间的发展演化。总之,这些特性都统一在区域的时空存在与演化过程中。
教材第11页 思考
1.略。
2.录音、录像;定时观察、定点观察以及随时观察等。
教材第12页 作业题
1.
区域 命名时所参考的地理事物
河南省、河北省 黄河
山东省、山西省 太行山
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云开大山或广信县
关内、关外、关东 山海关
江南 长江
岭南 南岭
浦东、浦西 黄浦江
2.②①①①①②②①①②②①①②①①②(从左到右)
3.这三个区域都属于人文区域,都具有行政区域属性,不同之处在于深圳特区、浦东新区同属于经济特区类型,雄安新区属于综合新区。
【 课 外 实 践 探 究 】
不一样的宁夏
下面是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小组探究学习的案例。
探究课题:区域的类型与特征。
探究思路:
阶段Ⅱ成果:袖珍省份乾坤大,是“长城围着、贺兰山护着、黄河爱着”的地方。该省份的自然环境分为三大块:北部的贺兰山区与银川平原,中部的干旱台地与黄土丘陵和山地,南部的六盘山区。两千多年前的秦汉先民们在这里兴修水利,开创了自流灌溉、无坝引水等水利工程奇迹。
阶段Ⅲ成果:红枸杞、黄甘草、贺兰石、滩羊皮、黑发菜是该省份的五种传统土特产;枸杞已成为该省份地标式的物种,原因在于该省份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造就了枸杞不可替代的品质。
(1)该省份的区域界线有什么特点?它是依据哪种方法划分的?
【答案】区域界线明确。根据区域内部关联性特点划分。
(2)请你推断该小组得出阶段Ⅱ成果所使用的有关地图名称。
【答案】中国行政区图、宁夏地形图、宁夏气候分布图、宁夏河流分布图。
(3)有人说,贺兰山区与银川平原是该省份“驶入沙漠中的绿岛”,试分析其原因。
【答案】贺兰山虽位于干旱区,但处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形成大量降水;银川平原则是用黄河水浇灌出来的干旱区的绿洲。
(4)分析银川平原枸杞生长的优势条件。
【答案】处于中温带,热量适中,温度适宜;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为冲积平原,土壤肥沃;有丰富的灌溉水源,排灌适时。(共87张PPT)
第一章 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
第二节 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区域认知]能够根据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的发展条件和现状,思考和分析区域发展问题;能够运用恰当的资料,对不同主体功能区进行关于区域资源开发、区域发展方向等方面的论证。
[综合思维]能够在认识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地理特征的基础上,从促进区域科学发展的角度,对区域发展的条件、过程、问题及决策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并提出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
[人地协调观]针对长江上、中、下游地区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特点规划区域发展策略,结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理解因地制宜、和谐发展对于长江流域上、中、下游地区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和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课前 | 必备知识 · 自主夯实
【 基 础 清 单 】
一、区域比较
1.目的:明确区域的绝对优势、相对优势和存在问题,为明确区域发展状况、选择区域____________、调整区域__________、评估区域发展潜力提供依据。
发展方向
产业结构
2.比较内容
比较方面 具体要素
自然环境
人文环境
地形
资源
二、长江上、中、下游地区之间的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发展
1.长江上、中、下游地区之间的区域差异
(1)自然环境的差异。
项目 上游地区 中游地区 下游地区
地形类型 以山地、平原为主
气候特征 降水年际变化大 受海洋影响大
高原
平原
多样性
项目 上游地区 中游地区 下游地区
河流 金沙江段,滩多弯急,两岸支流少而短;宜宾到宜昌河段,支流众多,水流缓急交替 河流蜿蜒曲折
湖泊 以高原湖泊群为主,既有淡水湖,也有咸水湖 河网
淡水湖
(2)经济发展条件的差异。
项目 上游地区 中游地区 下游地区
自然 资源 资源类型多样,能源和矿产资源空间组合好 水资源丰富,有巨大的水能蕴藏量和开发潜力;矿产资源品种丰富、类型多样
区位 条件 处于内陆,有边境贸易优势 临江濒海,是国内和国际联系的交通枢纽,是国家建设的重点区域
金属
南北方
2.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的发展
(1)上游地区的发展策略。
①重点发展特色______________。
②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③建立全国性的________、原材料加工基地。
④巩固加强第二产业。
⑤改善投资环境,优先发展______________。
⑥建立现代化综合交通通信网络体系,加快________进程。
生态农业
能源
第三产业
城镇化
(2)中游地区的发展策略。
①综合发展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②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打造粮食生产__________和主要农产品优势区。
③利用水能、矿产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第二产业。
④完善交通,开拓市场,提高第三产业水平。
核心区
(3)下游地区的发展策略。
①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重点发展高效精品农业和都市农业,增强农业的生态和服务功能。
②推进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高层次、________的增长。
③实施国际化战略,充分带动长江经济带和全国经济的发展。
高效益
三、因地制宜开发国土——全国主体功能区
1.主体功能区概念:是区域依据自身的资源环境情况、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为______________的一种空间单元。
2.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意义: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明确不同区域的____________,有助于我国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______________。
特定功能类型
开发方向
空间开发格局
3.主体功能区分类及其功能
主体功能区 功能定位
优化开发 区域
重点开发 区域
国家竞争力
人口和经济
经济增长
主体功能区 功能定位
限制开发区域 农产品主产区
重点生态功能区
禁止开发区域
农产品
生态安全
自然文化资源
四、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的意义
1.顺应自然规律,实现____________。
2.充分利用资源,提高____________。
3.区域协调发展,减少____________。
4.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人地和谐
综合效益
区域差距
【 名 师 助 学 】
想一想1:
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思考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的划分标准是什么?这体现了区域的什么特征?
【答案】区域内部水文、地形等方面特征的一致性或相似性。体现了区域内部的相对一致性,以及区域间的差异性。
想一想2:
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川渝地区发展的地理优势有哪些?
【答案】川渝地区位于长江上游,土地广阔(面积大),地价较低;矿产、土地、水能等资源丰富;有丰富的劳动力且用人成本较低;经济发展潜力较大;等等。
小知识:
长江——黄金水道
长江是中国主要的运输河流,客货运输量大。长江是海路的延续,将内陆和沿海的港口与其他主要城市连成一个运输网,其中南京、武汉与重庆为沿线主要港口。长江通过京杭运河与可通航的黄河及渭河相通,京杭运河还与杭州及天津的海港联系在一起。
小拓展:
主体功能区是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用途管制的科学方案。主体功能区划分是建立在自然承载力、地域功能适宜性和发展要素空间配置规律基础上的建设美丽中国的一张蓝图。城市空间人口经济高效集聚宜居,生态安全空间自然健康秀美,粮食主产地因地制宜稳产高产、优势互补、功能协调。通过国土空间规划对主体功能定位进行精准落地,应当成为实施现代化空间治理、实现高质量区域经济布局的行动依据。
小科普:
“因地制宜”是地理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其关键在于两点,一是“合理安排”,二是“及时调整”。
(2023年山西晋中月考)下图为某同学地理笔记上的长江流域开发条件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2题。
1.该同学笔记上需补充的长江下游开发条件有 ( )
①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②地形多样,以丘陵为主 ③江面宽阔,水流平缓 ④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合理开发长江流域的措施是 ( )
A.上游地区大力发展内河航运
B.中游清理航运通道,裁弯取直
C.中游围湖造田,增加耕地面积
D.下游限制人口迁入,减少污染
【答案】1.C 2.B
[解析]第1题,长江下游地区的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①正确;长江下游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②错误;长江下游地形平坦,河流流速平缓,江面宽阔,③正确;长江下游人口、城市众多,工农业发达,④正确。第2题,长江上游河段地势落差大,不利于发展内河航运,但是水能资源丰富,适合开发水电,A项错误;中游清理航运通道,裁弯取直,有利于改善航运条件,促进内河航运发展,B项正确;中游围湖造田会导致洞庭湖、鄱阳湖等湖泊对长江的调节作用减弱,容易引发洪涝灾害,C项错误;长江下游经济发达,限制人口迁入不利于下游地区经济发展,D项错误。
3.下列属于限制开发区域的是 ( )
A.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B.文化自然遗产
C.国家森林公园
D.东北三江平原湿地生态功能区
【答案】D
[解析]限制开发区域分为两类,一类是农产品主产区,一类是重点生态功能区。
4.下列属于禁止开发区域的是 ( )
A.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B.黄淮海平原
C.长江三角洲
D.云贵高原
【答案】A
[解析]禁止开发区域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等。
5.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的意义不包括 ( )
A.实现人地和谐
B.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C.提高综合效益
D.减少区域差距
【答案】B
[解析]因地制宜发展区域能够实现区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而非单纯追求经济效益。
课堂 | 关键能力 · 探究提升
【 情 境 探 究 】
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干流流经青海省、四川省、西藏自治区、云南省、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上海市共11个省级行政区域(八省二市一区),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全长6 300余千米。下图是长江上、中、下游示意图。
长江上、中、下游地区之间的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发展
(1)为什么长江上游水力资源丰富?
【答案】长江上游主要流经了我国地势第一、第二级阶梯,有多条水量较大的支流汇入,水量增加,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
(2)为什么长江流经中游地区后水量大增?
【答案】长江中游流经平原区,接纳了鄱阳湖、洞庭湖、汉江等水系,水量大增。
(3)为什么长江下游地区防洪任务艰巨?
【答案】长江下游流经平原地区,河流支流已不多,但由于水量大,地势低平,防洪任务艰巨。
(4)为什么长江下游地区能够较早成为国家建设的重点区域?
【答案】临江濒海,有我国最大的沿海港口群,是国内和国际联系的交通枢纽;处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带和沿江地带的交会区。
【 整 合 提 升 】
长江上、中、下游地区之间的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发展
地区 发展条件 发展策略
上游 地区 ①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②矿产资源丰富;③四川盆地特别是成都平原附近土壤肥沃;④有发展边境贸易的优势 ①重点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②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建立全国性的能源、原材料加工基地;③巩固加强第二产业,改善投资环境,优先发展第三产业;④建立现代化综合交通通信网络体系,加快城镇化进程
地区 发展条件 发展策略
中游 地区 ①多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②气候温暖湿润;③河湖密布,水源充足;④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⑤矿产资源及森林资源丰富;⑥水源充足;⑦水陆空交通四通八达,是我国东西部、南北方经济交流的中心枢纽 ①综合发展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②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和主要农产品优势区;③利用水能、矿产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第二产业;④完善交通,开拓市场,提高第三产业水平
地区 发展条件 发展策略
下游 地区 ①地势低平,河网稠密;②气候适宜,水热条件好;③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农业基础好;④地理位置优越;⑤交通便利;⑥科技发达,具有人才优势 ①重点发展高效精品农业和都市农业,增强农业的生态和服务功能;②推进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高层次、高效益增长;③实施国际化战略,充分带动长江经济带和全国经济的发展
区域差异的分析方法
【 学 以 致 用 】
[考向1: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读长江流域图,完成第1~2题。
1.下列对长江流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长江流域地处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全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B.长江流域内均为矿产资源丰富的省级行政区域
C.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流经三级阶梯,阶梯内部的水能资源丰富
D.长江中下游流域水热资源丰富,有利于农业发展
2.在长江流域自然环境条件中,有助于该区域经济发展的是 ( )
①地势起伏大,水能资源丰富 ②四川盆地受山地阻挡,冬季气温高 ③东南丘陵红壤土质黏重,酸性强 ④长江中游地区矿产资源丰富 ⑤上游地区多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②④ D.①③⑤
【答案】1.D 2.C
[解析]第1题,长江流域位于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但是上游青藏高原地区属于高原山地气候;长江中游地区的省级行政区域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但上游、下游地区的省级行政区域矿产资源较为贫乏;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第2题,东南丘陵的红壤土质黏重,酸性较强,肥力较低,不利于发展农业;上游地区多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生态破坏严重,不利于经济发展。
[考向2: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读长江三角洲和川渝地区示意图,完成第3~4题。
3.与川渝地区相比,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地理优势是 ( )
①资金充足 ②矿产、水能等资源丰富 ③土地和用工成本低 ④技术力量雄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为实现经济更协调,下列发展举措合理的是 ( )
A.长江三角洲为川渝地区提供能源、原料
B.长江三角洲人口密集,应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C.长江三角洲为川渝地区提供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
D.川渝地区的重点是生态建设,应严控经济发展
【答案】3.B 4.C
[解析]第3题,川渝地区土地面积大,价格较低;矿产、水能等资源丰富;劳动力丰富且用工成本较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资金充足,技术力量雄厚。第4题,由图可知,长江三角洲地区缺乏矿产资源,不可能为川渝地区提供能源、原料,A项错误;长江三角洲虽人口密集,但经济发达,工资水平高,不适宜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B项错误;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拥有资金、技术优势,可为川渝地区提供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C项正确;川渝地区的重点是在生态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资源、交通优势,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D项错误。
[考向3: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的发展]
5.(2022年江苏淮安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2016年1月5日,习近平同志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时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材料二 长期以来的乱砍滥伐,使长江流域的森林面积大幅下降。相关资料显示,长江流域的原始植被丧失了85%,上游森林覆盖率已从20世纪50年代初的30%~40%,下降到现在的10%左右。曾经吸纳雨季大量雨水的森林大半已不复存在。下图为长江经济带示意图。
(1)应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森林面积减少对长江流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地表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增大,水量减少,枯水期提前;森林调节气候作用减弱,流域内大气降水减少,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增大;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两岸)土壤肥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加;泥沙淤积加剧,湖泊湿地面积缩小,环境自净能力下降。
(2)简述长江经济带发展过程中为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上游地区植树造林,保护植被,保持水土;促进流域产业结构优化,减少对流域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加强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提高环保意识。
【 情 境 探 究 】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位于长江入海之前的冲积平原。根据国务院2016年5月批准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上海市、江苏省九个城市、浙江省八个城市和安徽省八个城市,共26市,土地面积21.17万平方千米,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12.67万亿元,总人口1.5亿人,分别约占全国的2.2%、18.5%、11.0%。
全国主体功能区
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上海主要属于优化开发区域,但崇明岛主要属于限制开发区域,合肥都市圈属于重点开发区域。下图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示意图。
(1)请简要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向。
【答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加快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和竞争。
(2)以合肥为核心的江淮地区被纳入重点开发区域,简析江淮地区被列入重点开发区域的主要原因。
【答案】地理位置优越,承东启西,连接南北;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丰富;工农业基础良好;水陆交通便利;技术力量较为雄厚。
(3)崇明岛在上海城市规划中被定位为生态岛区,你认为其适合发展哪些产业?
【答案】乳畜业、园艺业、生态农业、旅游业、高科技产业。
【 整 合 提 升 】
全国主体功能区
主体 功能区 范围 功能定位
优化开 发区域 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区域,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全国重要的创新区域,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及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区,全国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
重点开 发区域 冀中南地区、太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地区等18个区域 支撑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全国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
主体功能区 范围 功能定位
限制开发区域 农产品主产区 包括东北平原主产区、黄淮海平原主产区、长江流域主产区等7大优势农产品主产区以及其他地区中以水稻、小麦等农产品为主的23个产业带 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的重要区域,农村居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
重点生态功能区 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等2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
禁止开 发区域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等 我国保护自然文化资源的重要区域,珍稀动植物基因资源保护地
我国建设主体功能区的背景
原因 具体内容 具体要求
适宜开发的土地少 我国山地多,平原少,扣除必须保护的耕地和已有建设用地,适宜开发的国土面积小,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区域差异明显 我国必须集约利用土地,减少对土地的占用
自然资源分布不均 以水资源为例,我国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少且分布很不均匀 水资源短缺区域不利于大规模开发
原因 具体内容 具体要求
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我国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国土面积一半以上 我国不适宜通过大规模扩展面积来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需要提高已开发区域的空间利用效率,缓解对自然环境的压力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我国经济呈现多极化趋势,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区域 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 学 以 致 用 】
[考向:主体功能区]
一个地区可以具有多种功能,其中最主要、最核心的功能被称为主体功能。建设主体功能区是生态文明理念下提出的重大国土开发和保护战略。主体功能区规划促使区域发展由盲目追求经济增长转向依据主体功能因地制宜、有序开发。据此完成第1~2题。
1.下列区域的主体功能不合理的是 ( )
A.北部湾沿海红树林区——生态保护
B.长三角经济开发区——工业生产
C.东北平原地区——农业生产
D.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文化旅游
2.中国实行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原因是 ( )
①后备土地资源充足 ②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③自然资源丰富 ④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1.D 2.C
[解析]第1题,沿海红树林生态功能强大,破坏后不利于当地生态可持续发展,因此北部湾沿海红树林区以生态保护为主,A项不符合题意;长三角经济开发区工业基础雄厚,工业生产能力强大,工业区位优势明显,因此应发挥优势,主体功能以工业生产为主,B项不符合题意;东北平原地区平原面积广阔,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大,农业生产条件良好,因此以农业生产为主体功能,C项不符合题意;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人烟稀少,开发历史晚,文化景观少,因此不适合以文化旅游为主体功能,
D项符合题意。第2题,我国人多地少,可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少,因此后备土地资源不充足,①错误;材料信息表明,建设主体功能区是生态文明理念下提出的重大国土开发和保护战略,而我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这是我国实行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主要原因之一,②正确;我国人口众多,经济规模大,许多自然资源比较缺乏,如果自然资源丰富,则中国实行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紧迫性就不强,③错误;各个地区因为主体功能的不同,相互分工协作,共同富裕、共同发展,有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缓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这是中国实行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主要原因之一,④正确。
【 情 境 探 究 】
材料一 猕猴桃喜湿润,在年均气温15~18.5 ℃的较高海拔的阳坡地区种植最为适宜。有机猕猴桃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较高,要求水质、土壤无污染。
材料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地处武陵山腹地,因村内有18个天然溶洞而得名,该地过去主要种植水稻。近年来,十八洞村创建了猕猴桃种植协会等专业合作社,
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的意义
成立农业发展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建立了猕猴桃产业示范基地,促进规模种植发展。猕猴桃产业目前已成为该地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下图示意花垣县地理位置。
(1)说出十八洞村发展有机猕猴桃产业的优势自然条件。
【答案】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地处山区,夏季凉爽,温度适宜;生态环境好,水源纯净,土壤无污染。
(2)说出十八洞村发展有机猕猴桃产业初期面临的不利社会经济条件。
【答案】地处武陵山腹地,地形崎岖,对外交通不便;产品销售范围有限,市场狭小;有机猕猴桃种植时间短,种植经验不足;知名度不高,不具有品牌效应等。
(3)十八洞村种植猕猴桃多依托山区进行矮化密植,试推测其原因。
【答案】地处丘陵山区,海拔较高,光照条件较好,通风条件好,有利于作物生长;矮化树木,树体高度低,方便农民采收猕猴桃;树体高度低,可以防止大风吹倒树木,同时矮化密植,栽种的数量多,可以提高猕猴桃产量。
(4)说明当地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进行生产的优势。
【答案】有利于基地扩大种植规模;促进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及时把握市场信息;减轻产销不平衡的影响;避免价格波动造成种植收入不稳的情况。
【 整 合 提 升 】
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的意义
意义 内容
顺应自然规律,实现人地和谐 区域是一个由人、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区域发展只有遵循规律,协调好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才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
意义 内容
充分利用资源,提高综合效益 充分发挥区域某种资源或资源组合的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实现区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区域协调发展,减少区域差距 任何一个区域都有自身的发展优势和不足,因地制宜发展区域并展开区域合作,可以实现区域间的优势互补,促进区域共同发展
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因地制宜发展区域可使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现象减少,整体生态效益提升
【 学 以 致 用 】
[考向:区域因地制宜发展]
(2023年安徽滁州月考)“垸”指挡水的堤,亦指堤围住的地区。在围垸内,人们把肥沃的土地开辟成垸田,在湖泊里捕捞、养殖;在围垸外,人们向奔腾的江水讨生活。据此完成第1~3题。
1.围垸造田所在地区 ( )
①种植业用地紧张 ②生态环境脆弱 ③坡地比例大 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围垸造田的主要目的是 ( )
A.提高作物单产 B.提升湿地生态功能
C.改善人居环境 D.增加耕地面积
3.围垸造田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 )
A.改变农业生产结构
B.方便大型机械化作业
C.完善配套基础设施
D.提高土壤肥力
【答案】1.B 2.D 3.A
[解析]第1题,由材料信息可以推断出,围垸造田把围垸内外的土地资源都充分利用,反映出该地区种植业用地紧张,可耕作的土地面积少,种植业为了提高产量,必须进行精耕细作,①④正确;由材料可知,该地区江河湖泊众多,山地坡地少,生态环境较好,②③错误。第2题,由材料可知,由于该地区耕地面积少,围垸造田的主要目的是增加耕地面积,D项正确。围垸造田与提高作物单产之间没有直接联系,A项错误;提升湿地生态功能不是其主要目的,B项错误;围垸造田可以改善
人居环境,但不是其主要目的,C项错误。第3题,由材料可知,人们把肥沃的土地开辟成垸田,在湖泊里捕捞、养殖,因此围垸造田实现了种植业、水产养殖、捕捞业的多元化发展,可以改变农业生产结构,A项正确;该地耕地破碎,无法开展大型机械化作业,B项错误;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提高土壤肥力不是其对当地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C、D项错误。
(2023年河北石家庄期末)瑞士是位于欧洲中部的内陆国,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冰川地貌广布,河湖众多,森林茂密。瑞士经济发达,技术先进,但是矿产资源贫乏,工业以低原料消耗的机械制造、精细化工、医药、钟表等为主;有完整的金融法律和监管体系,提供广泛、专业、高度国际化的金融服务。据此完成第4~6题。
4.瑞士利用优势自然资源发展的非农产业最可能有 ( )
A.水电业和旅游业 B.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
C.金融业和建筑业 D.批发贸易业和餐饮业
5.瑞士发展低原料消耗的工业部门的主要目的是 ( )
①节省投入资金 ②减少原料进口 ③提高产品价值 ④增加就业岗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瑞士发展金融业的自身优势因素是 ( )
①人才资源 ②生态环境 ③交通位置 ④政策制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4.A 5.C 6.B
[解析]第4题,由材料可知,瑞士河流众多,地势高差大,水能资源丰富,可发展水电业;地势高差大,河湖众多,冰川地貌广布,自然景观丰富,可发展旅游业,A项正确。第5题,由材料可知,瑞士矿产资源贫乏,发展低原料消耗的工业部门,可减少对进口原料的依赖程度,降低原料成本、运输成本等;技术先进,可通过加大技术投入,提高产品附加值,获取更多利润,②③正确。低原料消耗的工业部门如精细化工、
医药、钟表等部门资金投入较大,且对劳动力数量需求较少,对提升当地就业率作用较小,①④错误。第6题,瑞士经济发达,发展金融业历史悠久,相关人才资源丰富,①正确;生态环境不是发展金融业所重点考虑的因素,②错误;现代金融业的资金往来更依赖电信网络技术,对传统交通方式依赖较少,③错误;瑞士有完整的金融法律和监管体系,相关政策制度完善,④正确。
拓展 | 素养提升 · 增效培优
【 教 材 疑 难 助 解 】
教材第14页 探索
适应了当地地形地势、气候条件。
教材第15页 读图
面积排序:长江上游地区>中游地区>下游地区。
河流特点:上游河流水量丰沛,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中游河道迂回曲折,江面宽展,河床比降锐减,水流迟缓;下游江阔水深,支流短小,河网稠密,纵横交织。
教材第17页 思考
(1)上游地区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可以依托水能资源丰富的条件,建立全国性能源基地,例如正在建设的长江上游水电站群和已经建成的长江三峡水电站;依托丰富的能源建设原材料加工基地;利用民族风情和特色林草资源,建设生态农业,发展乡村旅游,发展第三产业,带动区域其他产业的发展;针对区域地形特点,该区域需要大力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
(2)中游地区水资源和耕地资源丰富,应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适度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和主要农产品优势区,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第二产业,提高第三产业水平。
(3)下游地区依托资本、技术、人才、信息和交通优势,推进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向高层次发展,面向国际市场,带动全流域和全国经济的发展。
教材第18页 读图
1.主体功能区是依据区域地理条件和景观特点划分的,主体功能区的边界并不是清晰明确的。
2.四类主体功能区在空间分布上既有连片集中分布的特点,又有相互交织的特点,其中禁止开发区域散布在其他类型主体功能区域之中。
教材第19页 思考
农产品主产区功能定位: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的重要区域,农村居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定位: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
农产品主产区由于长期开发,土地利用接近极限,是生态比较脆弱的地区,需要加强保护,进行保护性开发。
教材第20页 读图
略。
教材第20页 活动
当地有从事发制品、条柳编、纺线等手工业的传统,剩下大量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用工成本低。
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降低成本;政府的扶贫政策支持;群众可以就近就业;等等。
教材第22页 比较
1.
2.略。
比较内容 四川盆地 吐鲁番盆地
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植被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荒漠
河流 外流河 内流河
地形 盆地 盆地
土壤 紫色土 荒漠土
教材第22~23页 作业题
1.
比较内容 区域 黄河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自然 条件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植被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自然 资源 滩涂、油气和海盐等矿产资源、水资源 水资源
自然 灾害 地面沉降、海岸侵蚀、风暴潮、寒潮 赤潮、台风、洪涝
比较内容 区域 黄河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人文 条件 发展 基础 经济欠发达,石油工业和农业 经济发达
产业 结构 以第一、第二产业为主 产业结构合理
交通 状况 比较便利 交通十分便利,方式齐全
比较内容 区域 黄河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区域优势 土地资源、淡水、石油资源丰富,自然环境较好 资金、技术、人才优势明显
存在问题 土地盐渍化严重,淡水资源短缺;容易发生干旱和低温灾害;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基础设施不完善,资金、技术、人才存在较大劣势 环境污染问题较为严重;人地矛盾较为突出;地价高;能源和矿产资源短缺
发展方向 引进资本、技术,利用丰富的石油资源,发展原材料和能源产业 发展高精尖产业
2.五常市地处我国中温带地区,当地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多雨;无霜期135~140天,年积温2 600~2 700 ℃,热量较为充足;境内水系纵横、水量充沛;土壤类型主要以沙壤土和草甸土为主,土壤酸碱度、有机质和微量元素含量适中。水稻生长需要充足的水源和温热的气候,较长的生长期和优越的土质条件有利于提高水稻的品质,五常水稻生产的自然条件非常优越,成为我国著名的优质稻米产区。
3.(1)民勤县气候干旱,年降水量小,一味扩大绿洲面积会消耗该地区本就十分有限的水资源,反而不利于沙漠的治理。
(2)属于限制开发地区。发展方向: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功能定位: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
(3)民勤县气候干旱,水资源少,荒漠化问题严重。当地根据水资源承载力决定生态建设的规模和农业生产的结构,坚持以水定产业、定结构,严守用水总量,根据水布局经济社会发展;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防治水污染,发展日光温室,发展高效、节水、绿色农业,实现了区域的人地和谐,实现了在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因地制宜发展。
【 课 外 实 践 探 究 】
泉州蚵壳厝
泉州,是被联合国唯一认定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城市。蚵壳厝(即用蚵壳建造的房屋。“蚵”,在闽南语中指牡蛎)是泉州地区的一种传统特色建筑。蚵壳以45°角向下倾斜排列,呈鳞状镶嵌于墙体外侧,不易腐蚀,不怕虫蛀,素有“千年砖、万年蚵”的美誉。
据专家考证,建厝所使用的蚵壳多产于非洲东海岸。泉州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载满丝绸、瓷器的商船从泉州起航,到达东南亚、南亚、非洲东海岸等地区。返航时,为避免空船造成重心不稳,
影响航行安全,船员们将散落在海边的蚵壳装在船上压舱,载回来堆放在泉州附近海边。
蚵壳厝既是历史遗迹,又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闪现着泉州“海丝文化”之光。蚵壳厝历经数百年,如今只在泉州蟳埔村等地还有少量分布。有的被居民拆除,建造了新的楼房;有的由于无人管理,年久失修,残破不全,亟待进行妥善保护。下图为蚵壳厝景观图。
(1)结合当地地理环境背景,说明用蚵壳建厝的原因。
【答案】泉州地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海风含盐量高,蚵壳耐盐碱,不易被腐蚀,有利于保护墙体;该地区夏秋季节降水量大,蚵壳以45°角向下倾斜,防渗水、利排水,减少雨水对墙体的破坏;该地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海运发达,大量蚵壳堆放在海边,可就地取材,建造成本低;蚵壳中空且内含空气,有利于减缓热量传递,使室内冬暖夏凉。
(2)简述保护与开发蚵壳厝可采取的具体措施。
【答案】制定相关保护政策,加强政策约束,提升人们的保护意识;提供专项资金,对蚵壳厝进行修复和改造,恢复景观风貌;开发建设文化教育基地,加强文化教育,继承和发展海洋文化;开发特色旅游,吸引游客参观,增加经济收入。(共39张PPT)
第一章 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
热点·微专题
热点1 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
[背景材料]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2022年10月6日,2022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中国共有4个工程申报成功,其中就包括江苏泰州的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灌溉总面积52.88平方千米,工程体系包括堤防、灌排渠道、水闸等,是可持续运营管理的典范。在灌排工程区域内,传统的农田水利耕作方式一直保留并沿用至今。
泰州兴化位于里下河地区,这里地势低洼,湖泊湿地众多。为了更好地耕种,当地先民垒土成垛,栽种作物。垛田通风好、光照足,容易浇灌又极易排水,在保持了土壤湿度的同时,又不会出现积水,因此垛田成了龙香芋、香葱的最佳生长地。
垛田的演变最早可以追溯至唐代修建捍海堤。在明清时期水患严重、湖泊逐渐淤积的自然背景下,兴化先民开河排水、围湖造田、挖泥堆垛,形成了在湖荡、外河和内河之间,以及内河沟渠和农田间的内外两套完整的水利系统。
[试题演练]
(2023年江苏四校期中联考)江苏兴化垛田街道位于兴化市东部,地面平均海拔不足2米,农田易遭受渍涝灾害。当地先民为了发展粮食生产,因地制宜在低洼地区挖河泥垫高农田,垒土成垛,垛上耕种,形成了垛田。垛田形态各异,
大小不等,大的两三亩,小的只有几分、几厘,垛与垛之间互不相连,四面环水。(“亩”“分”“厘”均为面积单位,其中1亩=666.67平方米,1分=66.67平方米,1厘=6.67平方米)下图为垛田景观。据此完成第1~2题。
1.下列关于兴化垛田分布区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降水季节变化大,冬季水源匮乏
B.水流快速,侵蚀多,沟壑纵横
C.气温高,蒸发旺盛,土地盐渍化
D.地势低洼,降水多,河汊广布
2.当前为实现垛田分布区可持续发展,下列举措合理的是 ( )
A.填淤造陆,开发水景房
B.降垛广田,扩大种植规模
C.多建桥梁,推广机械化
D.特色种植,发展农业观光
【答案】1.D 2.D
[解析]第1题,该地区属于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年降水量丰富,河汊广布,冬季水源并不匮乏,A项错误;该地区地势低洼,河水流速缓慢,B项错误;该地区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土壤呈酸性,不会发生土地盐渍化,C项错误;该地区地势低洼,降水多,河汊广布,D项正确。第2题,填淤造陆,开发水景房,会使当地地表径流增加,下渗量减少,洪涝灾害加剧,不利于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A项错误;降垛广田,扩大种植规模,农田易遭受渍涝灾害,会使受灾规模扩大,B项错误;该地区地势低洼,降水多,河汊广布,多建桥梁,建设成本很高,且地块较小,难以推广机械化,C项错误;特色种植,发展农业观光,有利于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D项正确。
3.(2023年江苏南通调研)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兴化市位于江苏省中部,该地区地势低平,河网密布。古代兴化地区洪涝灾害多发,当地先民为了抵御洪水,年复一年地开挖河道和沟渠中的淤泥,垒土成垛,垛上耕种,形成了面积较小、高低错落、大小不一、绿水环绕的独特垛田景观。2022年,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材料二 每年3—4月间,垛田里的油菜花争相开放,游客泛舟花海,美不胜收。下图为兴化垛田油菜花景观。
(1)与当前华北平原的小麦种植相比,推测兴化垛田农业生产的特点。
【答案】河网密布,耕地分散,生产规模较小;挖河泥垫高农田,垒土成垛,垛上耕种,劳动力投入大,水利工程量大;机械化水平较低。
(2)列举兴化垛田灌排工程的主要功能。
【答案】排水,防洪、防涝渍;灌溉;发展航运;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3)简述兴化垛田农业生产对我国乡村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启示。
【答案】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强传统独特农业生产方式的传承和保护;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热点2 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向高水平
[背景材料]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而京津冀协同发展,则是国家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大实践。
据报道,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三地紧紧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紧密协同联动,扎实有效推动重大国家战略落地落实。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的成绩主要集中在协同发展重大项目、产业协同、交通互通、公共服务共享、优化营商环境等五大方面。
其中协同发展重大项目方面,北京东六环入地改造工程、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等重点工程正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全面提速,启动区“三横四纵”骨干路网具备通车条件;中国中化等3家央企总部启动建设,首批疏解的高校、医院基本确定选址。
产业协同方面,京津冀三地共同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汽车等优势产业,联手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截至2023年2月26日,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已签约北京项目465个,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新增注册企业累计超过4 000家。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累计达9 500余家,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超2 100亿元。
交通互通方面,北京已形成航空“双枢纽”格局,“轨道上的京津冀”不断巩固提升,京张高铁、京唐城际、京滨城际等开通运营,京雄城际铁路全线贯通运营,初步实现京津雄核心区半小时通达,京津冀主要城市1~1.5小时通达。
[试题演练]
(2023年江苏宿迁模拟)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下图是2019年京津冀产业结构与产业转移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2题。
1.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 ( )
A.北京、天津、河北 B.北京、河北、天津
C.河北、北京、天津 D.河北、天津、北京
2.图中X不可能表示 ( )
A.资源 B.劳动力
C.资金 D.农产品
【答案】1.D 2.C
[解析]第1题,三个地区中北京经济最发达,产业结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因此丙是北京;天津经济比河北发达,第二、第三产业比重比河北大,因此乙是天津;河北省经济相对欠发达,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因此甲是河北。第2题,X代表由河北向天津和北京输出的方向,河北相对于北京和天津经济欠发达,资金并不充裕,劳动力和资源相对丰富且廉价,河北农业种植面积大,农产品丰富,所以X代表的是资源、劳动力、农产品,不可能是资金,C项正确。
3.(2023年河北邢台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
材料二 京津冀地区是中国的“首都经济圈”,京津冀城市群不仅包括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还囊括了河北省的众多城市。京津冀地区在产业结构、交通运输、城镇建设、生态环境和能源结构等方面的协同
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要实现“双碳”目标,依然面临一系列挑战。下图示意2008—2019年京津冀地区碳排放总量及河北省碳排放总量占京津冀地区碳排放总量的比重。
(1)据图指出控制京津冀地区碳排放总量的核心区域,并说明该区域碳排放量大的原因。
【答案】核心区域:河北省。原因:河北省高能耗产业规模大;河北省承接污染较严重的产业;疏解北京非首都职能。
(2)分析河北省减少碳排放总量需要采取的措施。
【答案】雄安新区起示范带头作用,以龙头企业带动新产业发展;发展低碳交通;修建绿色建筑;加强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3)从生态环境的角度为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提供合理性建议。
【答案】推动生态源地和生态廊道的建设;推进国土绿化行动;持续推进京津冀生态过渡带的建设;积极推进京津冀风沙源治理、防护林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工程。
微专题1 区域特征的分析思路
[知识分析]
分析区域的地理特征,应从区域条件入手,从整体上把握,具体分析思路如下。
1.认识区域的一般思路
根据区域的内涵和特点,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认识区域。
2.区域特征的分析思路
[试题演练]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厄瓜多尔地处南美洲西北部,境内自然资源丰富, 但经济结构单一;农业发展缓慢,但以“香蕉之国”闻名于世;工业基础薄弱,石油业是该国第一大经济支柱;电力供应紧张,经济欠发达。“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和厄瓜多尔合作完成了许多项目。2016年,由我国企业承建的辛克雷水电站正式投产发电。
材料二 下图为厄瓜多尔示意图及瓜亚基尔、普约两城市气候资料图。
(1)简述厄瓜多尔的地理位置特点。
【答案】位于南半球低纬度热带地区,南美洲西部,西邻太平洋。
(2)比较甲、乙两河径流量特征差异并分析其气候成因。
【答案】特征差异:乙河径流总量大于甲河,乙河径流季节变化小于甲河。气候成因:甲河流域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丰沛,冬季位于东南信风背风坡,降水少;乙河流域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丰沛,冬季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降水丰富。
(3)简析厄瓜多尔发展第一、第二产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答案】发展第一产业:水热条件优越、森林资源丰富(渔业资源丰富)。发展第二产业:矿产资源丰富、水力资源丰富。
(4)从中厄两国互补性角度分析辛克雷水电站得以建成投产的原因。
【答案】厄瓜多尔需要更多的电力来弥补本国电力供应紧张的状况,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同时水电站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落差大,降水充沛,径流量大,水能资源丰富;两国有良好的协作关系,中国在建设水电站过程中可以提供技术、资金和经验等方面的支持。
微专题2 地理环境差异分析
[知识分析]
分析区域差异要从区域组成要素特征的差异入手,同时注意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
(1)气候差异的形成。
(2)地貌差异的形成。
任何地貌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区域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不同,所经受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式及其组合不同,从而导致地貌的区域差异。
(3)河流水文特征差异的形成。
(4)土壤差异的形成。
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
人类活动 差异成因 具体表现
农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工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人类活动 差异成因 具体表现
人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以及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开放程度等社会条件差异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
城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 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交通 地形、位置、经济、人口等差异 交通方式、线网密度、通达度等差异
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分析,确定区域特征差异,分析区域间不同的发展方向和状况。
[试题演练]
(2023年江苏学业水平模拟)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完成第1~3题。
1.与乙地相比,甲地 ( )
A.位于亚热带地区
B.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
C.位于北方地区
D.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角更大
2.与甲地相比,乙地发展农业生产的优势自然因素是 ( )
A.地形
B.土壤
C.劳动力
D.热量
3.近年来甲、乙两地进行经济合作的意义是 ( )
A.迁移人口,推进城镇化发展
B.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C.北粮南运,解决饥荒问题
D.改善交通,充分利用水运条件
【答案】1.C 2.D 3.B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甲地在淮河以北,位于华北平原,地处北方地区、暖温带地区,年降水量小于800毫米;乙地在淮河以南,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处南方地区、亚热带地区,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与乙地相比,甲地纬度更高,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角更小。故C项正确。第2题,甲地位于淮河以北,为温带半湿润地区,乙地位于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地区,与甲地相比,乙地发展农业生产的优势自然因素为水热更为充足,D项正确。第3题,甲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乙地位于我国南方地区,两地自然环境差异大,可通过开展经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经济协调发展,B项正确。
4.下图示意关中地区和楚河地区(单位:米)。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发源于关中地区的戏剧“秦腔”,历史源远流长。古丝绸之路上的楚河中游地区有一块“秦腔飞地”(乙城附近),当地有数万人是关中地区居民的后裔,至今仍保留着原有的民间文化和风俗习惯。
材料二 吉尔吉斯斯坦多山地,林木等资源丰富;农业以畜牧业和小麦、棉花等种植业为主。在楚河中游地区,中吉两国合资建设的造纸厂规模与产量居中亚地区前列。
(1)说出渭河平原南北两侧(沿108°E)的地形特征差异。
【答案】南侧:以山地为主,地势较高(南高北低),起伏较大。
北侧:以高原为主,地势较低(北高南低),起伏较小。
(2)简述甲、乙两城市共同的区位优势。
【答案】地处河谷平原,地势平坦宽阔;气候较温和;河流较多,水源充足;周边地区农业基础较好,农产品丰富;交通便利;是当地的经济、文化中心。
(3)分析楚河中游地区出现“秦腔飞地”的原因。
【答案】地处古代丝绸之路上;自然地理环境较好;关中地区人口迁移到此聚居,带来秦腔文化,并世代相传至今。(共24张PPT)
第一章 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
章末整合提升
知识 · 体系构建
考向 · 链接高考
考向1 区域划分及特征
[命题视角]
区域是高考众多试题的命题载体,许多题目的设计都隐含对区域认知能力的考查,区域的划分标准考查频率较低,更多的是侧重于对区域特征的分析。试题呈现形式既可以是选择题,也可以是综合题,而综合题以区域为背景是近些年高考命题的流行模式。题目着重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素养及人地协调观。
[真题展示]
(2022年海南高考地理改编)下图示意撒哈拉沙漠南缘某国1965—2005年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据此完成第1~2题。
1.下列关于该国1965—2005年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第一产业产值高
B.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比重低
C.第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增速快
D.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
2.该国该时期 ( )
A.工业基础雄厚 B.服务业水平高
C.就业机会充足 D.农业生产落后
【答案】1.D 2.D
[解析]第1题,由材料无法得出该国三次产业的具体产值,也无法得出第一产业的产值,A项错误;读图可知,该国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比重低于40%,据此可推测出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比重超过60%,比重较大,B项错误;由图可知,该国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占比接近80%,但是多年来变化情况基本稳定在80%左右,C项错误;城镇化率在多年间稳定上升,但低于40%,所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D项正确。第2题,该国该时期第一产业比重较高,城镇化率不高,说明此时工业化水平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也不高,推测仍处于区域发展的早期,缺乏技术支持,农业生产落后,D项正确。
3.(2021年湖北高考地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芦林湖是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内一处著名景点和重要水源地,它是利用原有河谷地形筑坝形成的人工湖,湖水清澈,湖畔浓荫馥郁(如图甲所示)。某研学小组实地调查发现,在该湖东北不远处的谷地里建有一座小型溢流坝,坝体由就地取材的沙、砾石浇筑而成。图乙示意芦林湖及周边地形。
甲
乙
(1)结合图乙,分析芦林湖建设溢流坝的有利条件。
【答案】地形平坦,且坝体跨度小,建设难度小,成本低;坝址位于河流出山口,沙、砾石等原料充足,便于就地取材;靠近公路,便于其他原材料的运输。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想保持芦林湖一湖清水永续利用,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措施?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严格控制泥沙入湖量;预防由于发展旅游带来的水污染问题;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保护湖泊生态环境;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生物多样性。
考向2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命题视角]
研究区域就是为了通过分析区域的自然特征,找到适合其发展的方向,因此因地制宜思想隐含在区域地理试题中。不同的区域由于其资源禀赋与发展条件不同,区域发展存在差异。此类试题多以区域图为载体,与地理学的其他知识综合考查,单独考查区域发展差异的频率较低,试题侧重于对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素养的考查,渗透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真题展示]
(2020年7月浙江选考)下表为2019年我国四大地区部分指标统计表。据此完成第1~2题。
指标 四大地区 甲 乙 丙 丁
土地面积占全国比例/% 8.2 10.7 9.5 71.6
人口占全国比例/% 7.7 26.5 38.6 27.2
人均GDP/万元 4.7 5.9 9.4 5.4
注:数据未包括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1.甲、乙、丙、丁中代表中部地区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2.我国四大地区中 ( )
A.东北地区工业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
B.西部地区处于低水平均衡发展状态
C.中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低于东北地区
D.东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高于西部地区
【答案】1.B 2.C
[解析]第1题,我国各地的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分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人均GDP可反映地区经济发达程度,丙地区人均GDP最高,经济最发达,应该是我国东部地区;西部地区面积广大,土地面积占全国比例达到71.6%,丁地区是西部地区;甲、乙地区应该为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东北地区人口少,占全国比重低,故甲地区是东北地区,乙地区是中部地区,B项正确。第2题,先进制造业要依靠发达的技术作为基础,东北地区技术不发达,应该致力于老工业基地改造,
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先进制造业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A项错误;西部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大,不可能均衡发展,B项错误;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高,是中国著名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发展早,工业化进程快,故东北地区城镇化水平高于中部地区,C项正确;东部地区产业结构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第一产业比重低于西部地区,D项错误。
3.(2021年辽宁高考地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水稻是我国三大主粮之首,全国的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其中东北地区贡献较多。南方水稻主产区通过改良品种,提升口感和品质,扩大了市场占有率。据调查,近年来黑龙江省水稻生产成本和价格均高于江苏省,但仍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同时,黑龙江省的水稻生产也面临着日益加大的水土资源压力,表现为农业灌溉用水量大,主要依赖地下水,地下水的开采比例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及长期的土地高强度利用,部分耕地质量下降。下图为2001—2017年东北地区不同海拔区间耕地面积和水稻增加面积占比统计图。
(1)分析东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扩张的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答案】随着海拔增加,水稻增加面积的占比呈减小趋势,在海拔0~60米占比最高,海拔300~500米占比最低。影响因素:地形、水源(水稻种植耗水较多,需要灌溉,海拔较低处便于灌溉)。
(2)分析黑龙江省和江苏省水稻价格存在差异的原因。
【答案】黑龙江省复种指数低,单位面积土地的水稻总产量小;灌溉用水、提高土壤肥力等农业生产成本高;黑龙江省水稻品质更好。
(3)针对黑龙江省水土资源压力,提出该省水稻种植业的发展对策。
【答案】培育耐旱的水稻品种;增施生物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考向3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命题视角]
任何一个区域都不会孤立存在,都会与其他区域发生联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试题以此为背景,侧重于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区域间协调发展的条件及措施。题目多以选择题呈现,侧重于考查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及综合思维素养。
[真题展示]
(2022年河北高考地理)中国瑞丽市和缅甸木姐市山川相连、语言相通、习俗相近;两市城区同处瑞丽江河谷,东西狭长,南北隔江相望,口岸交流频繁。瑞丽市经济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木姐市经济以农业为主,近年来,密切的经济合作推动着两市协同发展。据此完成第1~2题。
1.影响两市城区形态和扩展方向的根本因素为 ( )
A.地形条件 B.经济产业
C.交通设施 D.口岸发展
2.两市经济协同发展主要得益于 ( )
①风俗习惯相近 ②产业结构优势互补 ③资源禀赋相似 ④交通设施互联互通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1.A 2.D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两市城区同处瑞丽江河谷,东西狭长,南北隔江相望”可知,影响两市城区形态和扩展方向的根本因素为地形条件,A项正确;经济产业、交通设施、口岸发展对城市形态和扩展方向影响小。第2题,根据材料“中国瑞丽市和缅甸木姐市山川相连、语言相通、习俗相近”可知,两市风俗习惯相近,但与经济协同发展关系不大,①错误;根据材料“瑞丽市经济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木姐市经济以农业为主”可知,两地产业结构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协同发展,②正确;资源禀赋相似,可能造成产业结构雷同,不利于经济协同发展,③错误;根据材料“南北隔江相望,口岸交流频繁”可知,两市交通设施互联互通,有利于经济协同发展,④正确。
3.(2020年7月浙江选考)2018年9月,浙江省结对帮扶的青海省海西州率先实现整体脱贫。浙江省与海西州扶贫协作是我国东、西部互利共赢之举。浙江省与海西州扶贫协作的合理措施有 ( )
①电商直播,销售海西州农产品到浙江
②生态移民,助力海西州农民迁居至浙江
③区域合作,选派浙江人才支援海西州
④招商引资,搬迁浙江IT企业扎根海西州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海西州位于青藏高原,自然条件独特,农产品特色性强,而浙江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对农产品需求量大,①正确;青海省海西州与浙江距离远,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相差巨大,生态移民到浙江并不合适,②错误;浙江具有人才优势,可以选派人才支援海西州,③正确;IT产业对技术、人才、交通、通信等条件要求高,海西州IT产业发展条件相对较差,④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