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冀中的地道战》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8《冀中的地道战》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1 08:28: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冀中的地道战》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认识并理解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如“侵略、堡垒、妨碍、隐蔽”等。
2. 能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
3. 感悟我国人民的无穷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难点:
1. 课文内容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地道战内部结构复杂,学生理解困难。
2. 学习带着问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教学建议:
1.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了解地道战的相关背景知识。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 引导学生运用速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4. 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提问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1. 老师播放《地道战》电影片段,引导学生观看。
2. 观看结束后,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战争吗?你们知道地道战是怎么进行的吗?”
3. 学生回答问题,老师总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地道战的课文《冀中的地道战》,了解一下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
二、生字学习,我会读:
侵 (qīn):侵犯,侵略。例如:敌人的侵略行为引起了人民的愤怒。
略 (lüè):略微,策略。例如:他略微一笑,表示同意。
垒 (lěi):堡垒,土垒。例如:敌人的堡垒被我们攻克了。
任 (rèn):任务,任意。例如:他任意妄为,不顾他人的感受。
丘 (qiū):丘陵,土丘。例如:村庄后面的丘陵很适合种植果树。
搁 (gē):搁置,耽误。例如:这个问题暂时搁置,等待进一步研究。
陷 (xiàn):陷入,陷阱。例如:他不小心陷入了泥潭。
拐 (guǎi):拐弯,拐杖。例如:他拿着拐杖,慢慢拐弯向前走。
岔 (chà):岔路口,岔开。例如:他选择了岔路口左边的道路。
三、作者简介
周而复(1914-2004),原名周祖式,安徽旌德人。他是一位中国著名的现当代作家,曾任文化部原副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等职务。周而复自幼受庭训,入私塾,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他的代表作《上海的早晨》在国内外都有较大的影响。此外,他还创作了以抗日为题材的作品,如长篇小说《长城万里图》、散文报告集《诺尔曼 白求恩断片》等。在抗日战争期间,周而复亲身经历了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这也为他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四、课文详细讲解。
【第1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主要描述了1942年到1944年期间,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进行大规模扫荡,并修筑封锁沟、封锁墙等防御工事,企图削弱我国人民武装力量的情况。
详细讲解如下:
1. “1942到1944那几年,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这是在指明事件发生的时间段和地点。日本侵略军在1942年到1944年期间,对我国冀中平原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扫荡。
2. “还修筑了封锁沟和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这是在描述日本侵略军修筑的防御工事。为了阻止我国人民武装力量的活动,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地区修筑了封锁沟、封锁墙等防御工事,每隔十里设置一个碉堡,每隔八里设置一个堡垒,以加强对我国抗日根据地的控制。
3. “想搞垮我们的人民武装”:这是在阐述日本侵略军的目的。日本侵略军通过大规模扫荡和修筑防御工事,企图削弱我国人民武装力量,达到控制冀中平原地区的目的。
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了解到1942年到1944年期间,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进行大规模扫荡,并修筑封锁沟、封锁墙等防御工事,企图削弱我国人民武装力量的情况。
【第2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主要描述了在我国冀中地区,为了抵抗日本侵略军的扫荡,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了地道战这种新的斗争方式。
详细讲解如下:
1. “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这是指明冀中人民面对日本侵略军扫荡的背景和目标。为了抵抗日本侵略军的扫荡,冀中人民需要找到一种有效的斗争方式。
2. “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是在说明冀中人民斗争的领导力量。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进行抗日斗争。
3. “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这就是地道战”:这是在介绍冀中人民创造的新的斗争方式。地道战是一种利用地道进行战斗的方式,可以有效地避开敌人的攻击,同时进行反击。
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我国冀中地区,为了抵抗日本侵略军的扫荡,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了地道战这种新的斗争方式。
【第3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主要描述了地道战的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其在冀中平原敌后游击战争中的作用。
详细讲解如下:
1. “说起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这是对地道战的评价。地道战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战斗方式,利用地道进行隐蔽和战斗,对于敌人来说,很难发现和攻击。
2. “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横的,竖的,直的,弯的,家家相连,村村相通”:这是在描述地道战的实施方式。在冀中平原的地底下,冀中人民挖了大量的地道,这些地道错综复杂,家家户户相连,村与村之间相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地道网络。
3. “敌人来了,我们就钻到地道里去,让他们扑个空;敌人走了,我们就从地道里出来,照常种地过日子,有时候还要打击敌人”:这是在描述地道战的使用场景。当敌人来临时,冀中人民就可以躲进地道,让敌人找不到他们;当敌人离开后,他们又可以出来继续正常的生活,甚至在适当的时候对敌人进行打击。
4. “靠着地道这种坚强的堡垒,冀中平原上的人民坚持了敌后游击战争”:这是在描述地道战在冀中平原敌后游击战争中的作用。地道战成为了冀中人民抵抗日本侵略军的重要手段,他们依靠地道这种难以攻破的堡垒,坚持了敌后游击战争。
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了解到地道战的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其在冀中平原敌后游击战争中的作用。
【第4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主要描述了地道的种类、结构以及地道中的生活设施。
详细讲解如下:
1. “地道的式样有一百多种”:这是在说明地道的种类丰富。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建筑条件等,地道的设计和建造方式有很多种。
2. “就拿任丘的地道来说吧,村里的地道挖在街道下面,跟别村相通的地道挖在庄稼地下面”:这是在描述任丘地道的具体位置。任丘的地道主要分布在村庄的街道下面,而与其他村庄相通的地道则挖在庄稼地下面。
3. “地道有四尺多高,个高的人弯着腰可以通过;地道的顶离地面三尺,不妨碍上面种庄稼”:这是在描述地道的结构。地道的高度大约四尺多,足够让高个子的人弯着腰通过。地道的顶部离地面三尺,这样就不会影响到地面上庄稼的种植。
4. “地道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大洞,洞顶用木料撑住,很牢靠。大洞四壁又挖了许多小洞,有的住人,有的拴牲口,有的搁东西,有的做厕所”:这是在描述地道中的设施。地道中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大洞,洞顶用木料撑住,非常牢固。大洞的四壁还挖有许多小洞,有的用来住人,有的用来拴牲口,有的用来放置物品,有的则用作厕所。
5. “一个大洞容得下一百来人,最大的能容二百多人。洞里经常准备着开水、干粮、被子、灯火,在里面住上个三五天,不成问题”:这是在描述地道中的生活设施。一个大洞可以容纳一百多人,最大的甚至能容纳二百多人。洞里经常准备着开水、干粮、被子、灯火等生活必需品,人们在里面居住三五天没有问题。
6. “洞里有通到地面的气孔,从气孔里还能漏下光线来。气孔的口子都开在隐蔽的地方,敌人很难发现”:这是在描述地道的通风和照明设施。地道中有通向地面的气孔,从而保证空气的流通,并从气孔中透进光线。气孔的口子都开在隐蔽的地方,敌人很难发现。
7. “有的老太太把纺车也搬进来,还嗡嗡嗡地纺线呢”:这是在描述地道中的生活情景。地道中除了基本的生活设施外,还有老太太把纺车也搬进来,继续进行纺线等生活活动。
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了解到地道的种类、结构以及地道中的生活设施。
【第5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主要描述了地道出口的隐蔽措施、防御设施以及地道内的战术布局。
详细讲解如下:
1. “地道的出口也开在隐蔽的地方,外面堆满荆棘”:这是在描述地道出口的隐蔽措施。为了防止敌人发现地道出口,出口都设在隐蔽的地方,并且外面堆满荆棘,增加敌人的搜寻难度。
2. “有的还在旁边挖一个陷坑,坑里插上尖刀或者埋上地雷,上面用木板虚盖着,板上铺些草,敌人一踏上去就翻下坑里送了命”:这是在描述地道出口的防御设施。为了防止敌人接近地道出口,有的地道出口旁边还挖了陷坑,里面插上尖刀或埋上地雷。陷坑上面用木板虚盖着,板上铺些草,敌人一旦踏上去就会掉进陷坑,难以幸免。
3. “在地道里,离出口不远的地方挖几个特别坚固的洞,民兵拿着武器在洞里警戒”:这是在描述地道内的防御措施。为了保护地道出口,地道内离出口不远的地方挖了几个特别坚固的洞,民兵拿着武器在洞里警戒,以防止敌人进入地道。
4. “拐弯的地方挖一些岔道,叫‘迷惑洞’,敌人万一进来了,分不清哪条是死道,哪条是活道”:这是在描述地道内的战术布局。为了迷惑敌人,地道内拐弯的地方挖了一些岔道,称为“迷惑洞”。敌人一旦进入地道,很难分清哪条是死道,哪条是活道。
5. “进了死道,就有地雷埋在那儿等着他们;就算进了活道,他们也过不了关口”:这是在描述地道内的防御设施。敌人如果进入了死道,就会触发埋在地雷,遭受攻击。即使敌人进入了活道,也很难通过地道内的关口。
6. “原来地道里每隔一段就有个很窄的‘孑口’,只能容一个人爬过去。只要一个人拿一根木棒,就可以把‘孑口’守住,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是在描述地道内的战术布局。地道内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个很窄的“孑口”,仅能容一个人通过。只要一个人拿着木棒,就可以守住这个“孑口”,使得敌人无法通过,真正做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了解到地道出口的隐蔽措施、防御设施以及地道内的战术布局。
【第6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主要描述了敌人对地道战的应对措施以及冀中人民对这些措施的防御策略。
详细讲解如下:
1. “敌人尝到了地道的厉害,想方设法来破坏,什么火攻啊,水攻啊,毒气攻啊,都用遍了”:这是在描述敌人对地道战的应对措施。敌人意识到地道战对他们的威胁,因此想尽办法来破坏地道,包括火攻、水攻、毒气攻等各种手段。
2. “大家又想出了许多妙法来防备。洞口准备着土和沙,可以用来灭火”:“孑口”上装着吊板,如果敌人放毒气,就把吊板放下来挡住,不让毒气往里透”:这是在描述冀中人民对敌人火攻和毒气攻的防御策略。冀中人民针对敌人的火攻,准备了土和沙来灭火。对于敌人的毒气攻,他们在“孑口”上装着吊板,如果敌人放毒气,就把吊板放下来挡住,不让毒气往里透。
3. “对付水攻的法子更妙了,把地道跟枯井暗沟连接起来,敌人放水的时候,水从洞口进来,就流到枯井暗沟里去了”:这是在描述冀中人民对敌人水攻的防御策略。冀中人民通过将地道与枯井暗沟连接起来,当敌人放水时,水会从洞口进入,然后流到枯井暗沟里,从而避免了地道被水淹没。
4. “任敌人想出什么毒辣的法子也不怕,因为各个村子的地道是相通的,大不了转移到旁的村子去”:这是在描述冀中人民的战斗策略。即使敌人想出各种毒辣的法子,冀中人民也不怕,因为他们可以转移到其他村子的地道去,继续进行战斗。
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了解到敌人对地道战的应对措施以及冀中人民对这些措施的防御策略。
【第7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主要描述了地道战中冀中人民如何获取地面情报以及他们使用的通信方式。
详细讲解如下:
1. “人在地道里怎么能了解地面上的情况呢?民兵的指挥部派出一些人分布在各处,发现了敌情就吆喝起来,一个接一个,一直传到指挥部里”:这是在描述冀中人民如何获取地面情报。为了了解地面上的情况,民兵的指挥部派出一些人分布在各处,一旦发现敌情,就通过吆喝的方式,一个接一个,一直传到指挥部里。
2. “老百姓管这种吆喝叫‘无线电’”:这是在描述冀中人民对这种吆喝方式的称呼。冀中人民将这种通过吆喝传递情报的方式称为“无线电”。
3. “地道里面可就用‘有线电’了,一根铁丝牵住一个小铜铃,这儿一拉,那儿就响,拉几下表示什么意思是早就约好了的”:这是在描述冀中人民在地道战中使用的通信方式。在地道里面,冀中人民使用“有线电”进行通信。他们通过一根铁丝牵住一个小铜铃,当这里一拉,那里就会响,通过拉几下铁丝,就可以传递特定的信息,这些信息是通过事先约定好的。
4. “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是在总结冀中人民在地道战中的智慧和创造力。为了打击敌人,冀中人民想出了各种办法,包括“无线电”和“有线电”等通信方式,这充分展示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了解到地道战中冀中人民如何获取地面情报以及他们使用的通信方式。
【第8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主要描述了地道战在冀中平原敌后游击战争中的作用以及其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的地位。
详细讲解如下:
1. “有了地道战这个斗争方式,敌人毒辣透顶的‘扫荡’被粉碎了”:这是在描述地道战在冀中平原敌后游击战争中的作用。地道战作为一种独特的斗争方式,有效地抵抗了敌人的“扫荡”,使得敌人的毒辣计划无法得逞。
2. “冀中平原上的人民不但坚持了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这是在描述地道战在冀中平原敌后游击战争中的作用。通过地道战,冀中平原上的人民不仅坚持了生产,保证了生活的继续,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保卫了家园。
3. “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这是在描述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的地位。地道战作为一种独特的抵抗方式,其效果显著,使得冀中平原上的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了解到地道战在冀中平原敌后游击战争中的作用以及其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的地位。
五、总结:
《冀中的地道战》是一篇描述我国抗日战争时期地道战产生、作用和结构特点的纪实文章。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1. 地道战的产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冀中地区的人民为了抵御日本侵略者,发明了地道战这种独特的战斗方式。
2. 地道战的作用:地道战具有防御、打击敌人、保护自己、防止破坏和传递信息等多种功能,体现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3. 地道的结构特点:地道内部结构复杂,有住人的、有厕所的、有迷惑敌人的各种设计,充分展示了我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4. 地道战的胜利:冀中地道战的成功,彰显了我国人民顽强拼搏、不畏艰难的精神,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深刻体会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无穷的智慧,并为之自豪。同时,也要学会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智慧,克服困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