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粤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填空题专题训练
1.湿度是指空气中含有 的多少,它反映了空气干湿的程度。
2.地球上的水资源中,绝大部分是 ,只有约 属于淡水。大部分的淡水以 的形式存在,难以被人类直接利用。据科学家估算,在地球上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仅占地球淡水资源的 。
3.潜艇在 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 的主要舰种之一。此外,潜艇也常用于 、 等。
4.大小和形状相同的泡沫塑料块和木块在水中的漂浮能力 (选填“相同”或“不同”)
5.植物的叶片是制造营养物质的“加工厂”, 是这座加工厂的能量来源。
6.小番茄在糖水中会 。
7.不同 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漂浮能力不同。
8.空气 会影响人体的 程度。
9.植物的 在土壤里分布越广,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能力就越强。
10.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 之间不断循环,叫做 。
11.流水的力量很大,不仅会侵蚀 ,还会搬运泥土和 。
12.木柴燃烧需要适宜的温度和 。
13.潜艇是一种既能在 航行,也能在 行驶的舰艇,潜艇种类繁多,形状 ,但大型潜艇的外形多为 。
14.地球上的水在 、 及大气之间不断循环。
15.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我们叫做 ;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却形成看得见的水滴的现象,称之为 。
16.在研究“根能否吸水”的实验中,用橡皮泥对瓶口进行密封的目的是 。
17.几乎所有生物的呼吸都需要吸收氧气,排出 ,而地球上的氧气主要来自 。
18.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称为 变化,另一类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称为 变化。
19.将同时或先后出现的 联系起来,思考两者之间是否具有 。
20.湿度是指空气中含有水分的多少,它反映了空气 的程度。空气湿度常用 湿度来表示。空气 会影响人体的舒适程度。
21.植物叶的排列方式各有 ,叶柄长短、叶片排列角度和方向 ,形成叶在茎上 的镶嵌排列现象,满足植物对阳光的需求。
22.河流入海处,水流速度变慢,大量的 沉积下来,形成三角形的平原,这三角形的平原就是 。
23.鸡蛋在清水中会 ,在一定浓度的盐水中会 。
24.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需要阳光, 是植物吸收和利用阳光的主要器官。
25.地球上的水分布广泛,它以气态,液态和 三种形式分布于海洋、陆地及 之中,不断地循环往返。
26.蜡烛燃烧往往伴随着发光、发热等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也产生了新物质 和 。
27.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 。
28.水分从叶片蒸腾出去,就产生了根吸收水分的 ,这样还有利于根吸收 。
29.有些物体在水中 ,有些物体在水中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与组成它的 有关。
30.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需要的空气是通过叶子来吸收的,需要的水分是通过 来吸收的,需要的阳光是通过 来吸收的。
31.铁制品如果长期暴露在潮湿空气中,其表面就会出现 的铁锈。铁锈和铁的外观有 ,它们 同一种物质。
32.用烧杯罩在燃烧的蜡烛上,火会熄灭,证明:燃烧需要 。
3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 。它包含约 的氮气、21%的 、 的二氧化碳等气体。
34.当河道中的水流速度变慢,水流挟带的 会逐渐沉积下来,在一些地方形成 。
35.燃烧是一种常见的 过程,这个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发光、 等现象。
36.铁生锈变成铁锈。铁锈 导电,它 被磁铁吸引。(填能或者不能)
37.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植物通过 吸收了大量的水分。其中一部分水分会被植物 ,而大部分水分会通过叶片以 的形式 到大气中。
38.土壤为植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不仅能 植物,还能为植物生长提供 、 和 等,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39.设计与制作的流程分为明确任务、 、完成制作、 四步。
40.水是以 、 和气体的形式分布于海洋、陆地及大气中。
41.空气的 是指空气中含有水分的多少,常常用 来表示。
42.植物的 是制造营养物质的“加工厂”, 是这座“加工厂”的能量来源。
43.植物的根深入 ,并向四周延伸,将植物固定在 中。
44.牛奶中含有丰富的 。将白醋加入煮沸的牛奶中,搅拌后会产生一种 。这些沉淀物是混合后生成的新物质,这种物质容易塑造成型,变干后很像 。
45.地球上的水资源中,绝大部分是 ,只有约2.5%属于 。大部分的淡水以 的形式存在,难以被人类直接利用。据科学家估算,在地球上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仅占地球淡水资源的 。
46.物体在水中的 与组成它的材料有关, 和木材都是常见的材料,都能漂浮在水面上。
47.燃烧是一种常见的 过程,它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远古时代,人类已经掌握了 的方法。
48.浮筒是一种能漂浮在水上的 ,一般由塑料或金属制成。浮筒的内部是 的。
49.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需要 , 是植物吸收和利用阳光等重要器官。
50.地球上的水分布广泛。它以 、 和 三种形式分布于海洋、陆地及大气中,不断地 。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水分
【详解】自然界里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后凝结成的小水滴;空气的湿度是指空气中含有水分的多少,它反映的是空气的干湿程度。
2. 海水 2.5% 冰 0.3%
【详解】地球虽然有70.8%的面积为水所覆盖,但在全部水资源中,97.5%是咸水,无法直接饮用。在余下的2.5%的淡水中,有8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高山冰川和永冻地带的冰雪。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是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中的一部分,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325%,而且分布不均。所以地球的水资源中,可被人类利用的淡水不到万分之一。
3. 军事上 海军 海洋科学研究 资源勘探开采
【详解】潜艇是一种既能在水面下航行,也能在水面行驶的舰艇。种类很多,大小不同,形状各异。潜艇在军事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海军的主要舰种之一。此外,潜艇也常用于海洋科学研究、资源勘探开采等。
4.不同
【详解】大小和形状相同的泡沫塑料块和木块放入水中,它们浮出水面的高度不同,漂浮能力不同。因为泡沫塑料块比木块轻,泡沫塑料块浸入水中的高度小,木块浸入水中的高度大。
5.太阳
【详解】植物的叶片是一个“加工厂”,植物通过叶子里所含的叶绿体,依靠阳光提供的能量,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成氧气和养料。太阳光是这座加工厂的材料来源。
6.浮起来
【详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同体积的液体的重量有关。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同体积的小番茄比糖水轻,所以会浮起来。
7.材料
【详解】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特性,决定了它们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我们可以把不同材料的优点集中起来,做成人们想要的物品。不同材料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漂浮能力不同。
8. 湿度 舒适
【详解】空气湿度是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和湿润程度的气象要素。人们通常用湿度来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和湿润程度,观测湿度的仪器称为湿度计。空气湿度会影响人的舒适程度,据调查分析50%-60%的相对湿度是对人体比较合适的。
9.根
【详解】植物的根具有向水性,有利于吸收足够的水分;植物的根还具有向地生长的特性,这种特性既有利于植株的固定,又有利于从土壤中吸收水和养分。植物的根在土壤里分布越广,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能力就越强。
10. 大气 水循环
【详解】水循环是指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上的水,通过吸收太阳的能量,改变状态到地球上另外一个地方。在太阳的照射下,地球水圈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大气间不断地循环。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包括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11. 地表 沙石
【详解】侵蚀在不断地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也会使土地流失,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流水的力量很大,不仅会侵蚀地表,还会搬运泥土和沙石。流水的这些作用不断改变着地表,形成了千变万化的地形景观。
12.氧气
【详解】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要有可燃物,二是要有氧气,三是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木柴本身是可燃物,所以木柴燃烧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氧气。
13. 水面下 水面 各异 圆柱形
【详解】潜艇是一种既能在水面下航行,也能在水面行驶的舰艇。种类很多,大小不同,形状各异,但大型潜艇的外形多为圆柱形,可以有效减小水的阻力。潜艇靠调节自身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来下潜和上浮。当潜水艇水舱进水时,潜艇自身重量增加,浮力小于重力,于是就下潜。反之,水舱中水排出艇外,潜水艇重量减轻,浮力大于重力,于是就上浮。
14. 陆地 海洋
【详解】在太阳的照射下,地球水圈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海洋中和陆地上的水受热蒸发成大气水,大气水遇冷又凝结为雨雪降落到地面或海洋,地球上永不停息地进行这种大规模的水循环。
15. 蒸发 凝结
【详解】水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水受热变成水蒸气的现象叫蒸发;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却形成看得见的水滴的现象,称之为凝结。
16.防止水分蒸发
【详解】水由液体变成气体散发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水时时刻刻都可以蒸发,所以在研究“根能否吸水”的实验中,用橡皮泥对瓶口进行密封的目的是防止水分蒸发。
17. 二氧化碳 绿色植物
【详解】几乎所有生物的呼吸都需要氧气,并排放出二氧化碳,人类时刻在进行呼吸作用,本质就是气体交换,吸进去氧气,呼出来二氧化碳气体,而地球上的氧气主要来自绿色植物。
18. 物理 化学
【详解】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的产生,只是物质形状、大小、形态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的产生;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
19. 现象 因果关系
【详解】猜想是不知其真假的叙述,它被建议为真,暂时未被证明或反证,所以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某种现象是否出现,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将同时出现或先后出现的现象联系起来,对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进行合理的猜想。
20. 干湿 相对 湿度
【详解】湿度是指空气内含有水分的多少,它反映了空气干湿的程度;空气湿度常用相对湿度来表示。空气湿度会影响人体的舒适程度。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质量,叫做空气的“绝对湿度”;空气中实际所含水蒸气密度和同温度下饱和水蒸气密度的百分比值,叫做空气的“相对湿度”。50%-60%的相对湿度是对人体比较合适的。
21. 特点 各不相同 互不遮挡
【详解】树叶的生长形式有对生、互生、轮生。生长叶子的地方称为“节”。对生、互生、轮生主要指叶片在枝条上生长的位置。植物叶的排列方式各有特点,叶柄长短、叶片排列角度和方向各不相同,形成叶在茎上互不遮挡的镶嵌排列现象,满足植物对阳光的需求。
22. 泥沙 三角洲
【详解】侵蚀在不断地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也会使土地流失,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三角洲的形成主要是流水的搬运作用。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时,水流流来向外扩散,动能显著减弱,并将所带的泥沙堆积下来,形成一片向海或向湖伸出的平地,外形常呈△状,所以称为三角洲。
23. 下沉 上浮
【详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同体积的液体的重量有关。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同体积的鸡蛋比清水重,所以鸡蛋在清水中会下沉;同体积的鸡蛋比盐水轻,所以在一定浓度的盐水中会上浮。
24.叶
【详解】绿色植物的叶片在阳光下能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淀粉等营养物质,同时放出氧气,人们把叶的这种作用称作光合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叶片中绿色植物将太阳光的能量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淀粉等物质中,同时释放出氧气。所以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需要阳光,叶是植物吸收和利用阳光的主要器官。
25. 固态 大气
【详解】水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形式,冰是水的固体形态;水是水的液体形态;水蒸气是水的气体形态。地球上的水分布广泛。它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形式分布于海洋、陆地及大气中,不断地循环往复。
26. 水 二氧化碳
【详解】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的产生;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的产生,只是物质形状、大小、形态的变化。蜡烛燃烧往往伴随着发光、发热等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也产生了新物质水和二氧化碳。
27.变浑浊
【详解】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产生了碳酸钙;继续通入后浑浊消失,溶液重新变为澄清。
28. 动力 无机盐
【详解】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指把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从叶片的气孔散发到大气中去的过程。水分从叶片蒸腾出去,就产生了根吸收水分的动力,这样还有利于根吸收无机盐
29. 会浮 会沉 材料
【详解】有些物体在水中会浮,有些物体在水中会沉。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与组成它的材料有关。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重量和体积有关系。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在重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
30. 根 叶子
【详解】植物的一生要经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等过程,要经过生长→成熟→衰老→死亡的过程。植物的根能固定植物,根在吸收水分的同时,把溶解在水中的养分也吸收了。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需要的空气是通过叶子来吸收的,需要的水分是通过来吸收的,需要的阳光是通过叶子的光合作用来吸收的。
31. 红褐色 明显差异 不是
【详解】钢铁制品的腐蚀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铁锈通常为红棕色,不同情况下会生成不同形式的铁锈。铁制品如果长期暴露在潮湿空气中,其表面就会出现红褐色的铁锈。铁锈和铁的外观有明显差异,它们不是同一种物质。
32.氧气
【详解】燃烧需要可燃物、一定的温度、空气(氧气)三个条件。用烧杯罩在燃烧的蜡烛上,火会慢慢熄灭,这是因为烧杯空气里面的氧气被耗尽,燃烧条件被打破,所以火会熄灭。
33. 混合物质 78% 氧 气 0.03%
【详解】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质,它的成分是很复杂的,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按体积计算,空气中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约占1%。氧气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因此常被用来灭火。
34. 泥沙 三角洲
【详解】沉积作用是指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的作用。河道中的水流速度变慢,水流挟带的泥沙会逐渐沉积下来,在一些地方形成三角洲。
35. 化学变化 发热
【详解】在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着发光发热、改变颜色、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等现象。燃烧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变化过程,这个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发光、发热等现象。
36. 不能 不能
【详解】铁生锈的原因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氧在有水的环境中与铁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化铁,就是铁锈。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铁锈不能导电,它不能被磁铁吸引。
37. 根 利用 水蒸气 蒸腾
【详解】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植物通过根吸收了大量的水分。其中一部分水分会被植物利用,而大部分水分会通过叶片以水蒸气的形式蒸腾到大气中,这就是植物的蒸腾作用。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指把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从叶片的气孔散发到大气中去的过程。
38. 固着 水分 空气 肥料
【详解】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土壤为植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不仅能固着植物,还能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分、空气、肥料等,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39. 设计方案 评价与改进
【详解】科学探究是指为了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通俗地说,就是让我们自己去发现问题。主动去寻找答案,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科学探究重在探索的过程,而不是只注重答案本身。设计与制作的流程分为明确任务、设计方案、完成制作、评价与改进四步。
40. 固体 液体
【详解】水是以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形式分布于海洋、陆地及大气中。地球上的水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以及地表径流等环节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不断地循环。云、雾、雨、雪、露、霜、雹等不同的天气现象,是由于水在不同的环境温度条件下形成的。
41. 湿度 相对湿度
【详解】湿度是指空气中含有水分的多少,或含有的水蒸气的多少,它反映了空气干湿的程度。天气预报中最常用的是相对湿度。相对湿度是空气中实际水蒸气含量与同温度下的最大可容纳水蒸气含量的百分比值,符号为%RH。
42. 叶 太阳
【详解】绿色植物的叶片在阳光下能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淀粉等营养物质,同时放出氧气,人们把叶的这种作用称作光合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叶片中绿色植物将太阳光的能量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淀粉等物质中,同时释放出氧气。所以植物的叶是制造营养物质的“加工厂”,太阳是这座“加工厂”的能量来源。
43. 土壤 土壤
【详解】植物的根一般指植物在地下的部位。根深入土壤,并向四周延伸,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根的主要功能为固持植物体,吸收水分和溶于水中的矿物质,将水与矿物质输导到茎,以及储藏养分。
44. 蛋白质 沉淀物 塑料
【详解】醋中含有醋酸,牛奶与醋混合易使牛奶中的胶体混合物凝集和沉淀,使蛋白质变性,不利于营养的吸收,且易引起消化不良。牛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将白醋加入煮沸的牛奶中,搅拌后会产生一种沉淀物。这些沉淀物是混合后生成的新物质,这种物质容易塑造成型,变干后很像塑料。
45. 海水 淡水 冰 0.3%
【详解】地球虽然有70.8%的面积为水所覆盖,但在全部水资源中,97.5%是咸水,无法直接饮用。在余下的2.5%的淡水中,有8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高山冰川和永冻地带的冰雪。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是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中的一部分,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325%,而且分布不均。所以地球的水资源中,可被人类利用的淡水不到万分之一。
46. 沉浮状态 泡沫塑料
【详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与组成它的材料有关,泡沫塑料和木材都是常见的材料,都能漂浮在水面上。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材料、物体的轻重和体积有关。物体越重、体积越小,在水中越容易沉;物体轻,体积越大,在水中越容易浮。
47. 化学反应 钻木取火
【详解】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远古时代,人类已经掌握了钻木取火的方法。燃烧的本质是剧烈的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蜡烛燃烧时,有蜡烛的熔化、发光、发热等现象。
48. 密闭筒 空心
【详解】浮筒是一种能漂浮在水面的密闭筒,一般由塑料或者金属制成,它们的特点就是筒内一般都是空心的。随着科技的发展,浮筒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例如,人们会利用浮筒的原理打捞沉船。
49. 阳光 叶
【详解】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需要阳光,叶是植物吸收和利用阳光等重要器官。绿色植物的叶片在阳光下能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淀粉等营养物质,同时放出氧气;在这一过程中,叶片中绿色植物将太阳光的能量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淀粉等物质中,同时释放出氧气。
50. 气态 液态 固态 循环往复
【详解】地球上的水存在于地球各处,如河流水、海洋水、冰川水、地下水、湖泊水等,地球上最大的贮水处为海洋,它的贮水量约是地球总水量的97%。地球上的水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式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以及地表径流等环节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不断地循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