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填空题专题训练题(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填空题专题训练题(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5.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粤教粤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12-21 14:10: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粤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填空题专题训练题
1.天空中经常漂浮着各样的云,其中( )、( )常会带来雨水。
2.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产生大量的气体,这种气体是( )。
3.人类的生活用水主要来自( ),( )等地地表水和浅层的( )。
4.在研究种子发芽对水分的需求时,我们要改变的条件是( ),不改变的条件是( )、( )、( )等。
5.水以( )、( )、( )的形式分布于海洋、陆地、大气中。
6.阳光、水、空气是植物生长最基本的需求。在阳光、水等的刺激下,植物的茎、叶具有( )的特性,这样有利于接收充足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植物的根具有( )的特性,有利于吸收充足的水分;植物的根还具有( )的特性,既有利于植株的固定,又有利于从土壤中吸收水和养分。
7.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 )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 )。
8.植物吸收和利用阳光的主要器官是( )。
9.关于光合作用时,植物吸收( ),放出( )。
10.植物较长时间向着太阳的一面枝叶很大可能是( )。
11.地球上的植物种类很多,不同种类的植物对阳光、水、空气的需求程度( )。
12.江河奔腾入大海,细雨无声润万物。地球上的水以不同的形态在( )、( )及大气之间不断循环。
13.在寒冷的季节,我们常常会看见在接近地表的物体表面附着有小冰晶,这就是( )。与露一样,它也是常见的( )。
14.植物的根在土壤里分布越广,吸收( )和( )的能力就越强。
15.湿度是指空气中含有水分的多少,它反应了空气( )的程度。空气湿度常用( )来表示。
16.燃烧是一种常见的( ),它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蜡烛的燃烧往往伴随着( )、( )等现象。
17.在自然界,物质的变化无处不在有些物体在变化时,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发生改变,如芹菜被切成( ),冰融化变成( );有些物体在变化时构成物体的物质发生了改变,如铁锅( ),蚊香( )。
18.鸡蛋在清水中是会( )的,它在盐水中是会( )起来的。
19.地球上的水在陆地、( )及( )之间不断循环。
20.植物的茎不仅能支持植物体,还能输送根吸收的( )和无机盐。
21.河道的凹岸水流速度( ),凸岸水流速度( )。
22.水变成水蒸气是物体由( )态变成( )态,水蒸气我们用肉眼( )看到(选填“能”或“不能”)。
23.天气预报常会发布空气湿度的信息,它反映了( )、( )等可能性。
24.地球上的淡水资源非常( ),人类可直接利用的淡水就( )。
25.流水的力量很大,不仅会侵蚀( ),还会搬运( )和( )。
26.传统城市建设往往会铺设硬化路面,如( )、( )等。
27.地球表面的水蒸气向高空不断上升,遇冷变成( )或( )。
28.自然界中的水会在地球表面和天空中不断地往复运动,形成( )。
29.海洋、河流和湖泊储存了大量的水。这些地表上的水会( )到空气中。
30.在用牛奶和白醋制作钥匙扣时,混合后产生的沉淀物( )出来后,要将沉淀物中的水分( )。
31.铁生锈( )了铁制品的使用寿命 ,给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把铁与( )隔绝开,才能有效防止铁制品生锈。
32.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常伴随着一些现象,如( )、( )、发光、( )、生成沉淀等。
33.燃烧是一种常见的( )过程,它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远古时代。人类已经掌握了( )的方法。
34.在易拉罐被压缩的变化中,构成物体的物质( ) 改变;铁锅生锈的变化中,构成物体的物质( )改变。(选填“发生了”或“没有发生”)
35.植物生长除了需要吸收水分外,还要吸收土壤中的( )。
36.地球上的水分布广泛。它以( )、( )和( )三种形式分布于( )、( )及大气中,不断地循环往复。
37.冰箱使用一段时间后,常会出现一层厚厚的( )。( )不仅减少了冰箱贮存食物的( ),而且还浪费( )。
38.植物的( )和发育需要阳光,叶是植物( )和( )阳光的主要器官。
39.晴朗的夏天,挂在室外的衣服很快就会晾干,是因为衣服中的水分( )到空气中了。
40.蒸腾作用的过程中,可以( )植物体的温度,避免食物被阳光( )。
41.在做“植物需要水分”的探究实验时,一组幼苗要( ),一组幼苗( )。
42.蜡烛的燃烧产生的气体是( ),它能使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43.铁制品如果长期暴露在潮湿空气中,其表面就会出现( )的铁锈。
44.铁制品如果长期暴露在潮湿空气中,其表面就会出现红褐色的( )。
45.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含量能够保持相对平衡的“功劳”归于( )。
46.导管是植物体内的一种( )组织。导管将根吸收的水分和( ),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47.铁生锈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 )现象。
48.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 )。
49.地球上的氧气主要来自( )。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 雨层云 积雨云
【详解】云是由悬浮在大气中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天空中经常漂浮着各样的云,其中雨层云、积雨云常会带来雨水。雨的形成: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凝结成小水珠,越聚越多,最后掉落下来。
2.二氧化碳
【详解】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常常伴随发光发热、改变颜色、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物等。其中最重要的特征还是产生新物质。小苏打和白醋混合我们可以观察到反应剧烈产生大量气泡。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已经确定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
3. 江河 湖泊 地下水
【详解】水以气态、固态、液态的形式分布于海洋、陆地、大气中。人类的生活用水主要来自江河、湖泊等地地表水和浅层的地下水。目前人类主要利用的水资源为河流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4. 水分 适宜的温度 充足的空气 绿豆种子的数量
【详解】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做对比实验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往往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在研究种子发芽对水分的需求时,我们要改变的条件是水分,不改变的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绿豆种子的数量等。
【点睛】本题考查种子发芽,要求学生掌握探究种子发芽的实验。
5. 气态 固态 液态
【详解】水以气态的水蒸气、固态的冰、液态的水的形式分布于海洋、陆地、大气中。水的存在形式有多种,如大气水、冰川水、海河水、湖泊水、地下水、植物的毛细管水、土壤水、岩石的裂隙水等,其中以冰川水最多,但是人类目前无法利用。人类的生活用水主要来自江河、湖泊等地地表水和浅层的地下水。
6. 向光生长 向水生长 向地生长
【详解】生物体对外界刺激都能发生一定的反应,植物常见的感应性有: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向触性等。例如茎和叶的向光性;根的向重力性等。阳光、水、空气是植物生长最基本的需求。在阳光、水等的刺激下,植物的茎、叶具有向光生长的特性,这样有利于接收充足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植物的根具有向水生长的特性,有利于吸收充足的水分;植物的根还具有向地生长的特性,既有利于植株的固定,又有利于从土壤中吸收水和养分。
7. 形态 新物质
【详解】物质的变化分为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称为物理变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8.叶片
【详解】植物的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叶片中含有叶绿体,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所以叶片是植物体吸收利用阳光的主要器官。
9. 二氧化碳 氧气
【详解】人和动物从空气中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植物在光照的情况下,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过程,称为植物的光合作用。这样,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不会越来越多,氧气也不会用完。
10.茂盛些
【详解】植物的茎、叶具有向光生长的特性,这样有利于接收充足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植物较长时间向着太阳的一面枝叶肯定茂盛些,和背光区域的枝叶有区别。
11.各不相同
【详解】植物的种类繁多,具有各自独特的特征,不同的植物对阳光、水、空气的需求程序不同。例如:不同的海洋植物,对阳光的需求也不同。有的需要比较强烈的阳光,就分布在海洋表面。有的只需要很少的阳光就行了,就会分布在比较深的海水中。题意正确。
12. 陆地 海洋
【详解】水循环是指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上的水,通过吸收太阳的能量,改变状态到地球上另外一个地方。在太阳的照射下,地球水圈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大气间不断地循环。
13. 霜 自然现象
【详解】水在自然界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形态,水的三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引起水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温度降到0℃以下时,接近地面的水蒸气会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小冰晶,这就是霜,它是水的固态形式。与露一样,它也是常见的自然现象。
14. 水分 无机盐
【详解】植物的根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还能够固定植物,防止植物倒伏。植物的根在土壤里分布越广,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的能力就越强。
15. 干湿 相对湿度
【详解】气象学上把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称为空气温度,简称气温。空气的湿度是指空气中含有水分的多少,它反映了空气干湿的程度。空气湿度常用相对湿度来表示。
16. 物质变化 发光 发热
【详解】燃烧一种常见的物质燃烧现象,其反应过程极其复杂,燃烧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燃烧的本质是剧烈的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蜡烛燃烧时,有蜡烛的熔化、发光、发热等现象。
17. 小块 水 生锈 燃烧
【详解】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在自然界,物质的变化无处不在;有些物体在变化时,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发生改变,如芹菜被切成小块,冰融化变成水;有些物体在变化时,构成物体的物质发生了改变,如铁锅生锈,蚊香燃烧。
18. 沉 浮
【详解】鸡蛋在清水中,由于浮力小于鸡蛋重,鸡蛋下沉;在盐水中,鸡蛋的体积(排开水的体积)不变,水的密度增大,鸡蛋受到的浮力增大,鸡蛋是浮起来的。
19. 海洋 大气
【详解】水循环是指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上的水,通过吸收太阳的能量,改变状态到地球上另外一个地方。在太阳的照射下,地球水圈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大气间不断地循环。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包括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20.水分
【详解】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植物的茎能从下向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能从上向下将绿叶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21. 快 慢
【详解】水具有流动性,水流动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河道的凹岸水流速度快,凸岸水流速度慢。
22. 液 气 不能
【详解】水在自然界中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蒸气是它的气态形式,水是它的液态形式,冰是它的固态形式,这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水变成水蒸气是物体由液态变成气态,水蒸气我们用肉眼不能看到。
23. 降雨 有雾
【详解】天气预报(测)或气象预报(测)是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未来某一地点地球大气层的状态进行预测。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地区或城市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阴晴雨雪、最高最低气温、风向和风力及特殊的灾害性天气。天气预报常会发布空气湿度的信息,它反映了降雨、有雾等可能性。
24. 有限 更少
【详解】地球虽然有70.8%的面积为水所覆盖,但在全部水资源中,97.5%是咸水,无法直接饮用。在余下的2.5%的淡水中,有8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高山冰川和永冻地带的冰雪。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是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中的一部分,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325%,而且分布不均。所以地球的水资源中,可被人类利用的淡水不到万分之一。
25. 地表 泥土 沙石
【详解】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相互作用下不断地发展变化的结果,形式多种多样。地球表面的形态不断发生着变化,有的表现得很猛烈,如火山、地震、海啸等;有的表现的很缓慢,比如风力、水力对地表的侵蚀。流水的力量很大,不仅会侵蚀地表,还会搬运泥土和沙石。
26. 水泥地面 花岗岩地面
【详解】传统城市建设往往会铺设硬化路面,如水泥地面、花岗岩地面等。每逢降雨,因这些地面的渗水性能较差,大部分雨水就会滞留在地面。其中一部分水会积聚在道路、洼地,影响人们的通行;还有一部分水会排入城市地下管道,依靠管渠、泵站等设施强行排水。如果排水不及时,容易造成城市“水涝”的现象,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
27. 小水珠 小冰晶
【详解】水循环是指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上的水,通过吸收太阳的能量,改变状态到地球上另外一个地方。在太阳的照射下,地球水圈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大气间不断地循环。地球表面的水蒸气向高空不断上升,遇冷变成小水珠或小冰晶。
28.水循环
【详解】水循环是指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上的水,通过吸收太阳的能量,改变状态到地球上另外一个地方。在太阳的照射下,地球水圈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大气间不断地循环。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包括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29.蒸发
【详解】水循环是指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上的水,通过吸收太阳的能量,改变状态到地球上另外一个地方。在太阳的照射下,地球水圈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大气间不断地循环。海洋、河流和湖泊储存了大量的水。这些地表上的水会蒸发到空气中。
30. 过滤 挤出
【详解】牛奶与白醋混合后产生了许多的沉淀物,这一变化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在用牛奶和白醋制作钥匙扣时,混合后产生的沉淀物过滤出来后,要将沉淀物中的水分挤出。
31. 缩短 空气和水
【详解】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铁生锈缩短了铁制品的使用寿命 ,给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铁与水和氧气同时接触时容易生锈,因此隔绝水和氧气可以防止铁制品生锈,比如保持干燥、表面涂油漆、制成不锈钢合金。
32. 变色 放热 放出气体
【详解】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就是否产生新物质。物理变化常常伴随的现象有状态、形状、大小的改变;在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着发光发热、改变颜色、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等现象。
33. 物质变化 钻木取火
【详解】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物质变化过程,它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远古时代。人类已经掌握了钻木取火的方法。
34. 没有发生 发生了
【详解】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在易拉罐被压缩的变化中。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发生改变;铁锅生锈的变化中,构成物体的物质发生改变。
35.养分
【详解】植物生长除了需要吸收水分外,还要吸收土壤中的养分。植物的根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36. 气态 液态 固态 陆地 海洋
【详解】地球上的水存在于地球各处,如河流水、海洋水、冰川水、地下水、湖泊水等,地球上最大的贮水处为海洋,它的贮水量约是地球总水量的97%。地球上的水分布广泛。它以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形式分布陆地、海洋、大气之间不断地循环。云、雾、雨、雪、露、霜、雹等不同的天气现象,是由于水在不同的环境温度条件下形成的。
37. 霜 霜 空间 电能
【详解】物质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电冰箱冷冻室内壁上的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冰箱使用一段时间后,常会出现一层厚厚的霜。霜不仅减少了冰箱贮存食物的空间,而且还浪费电能。
38. 生长 吸收 利用
【详解】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条件,即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大多数植物的生存需要适量的水分、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等。植物的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叶片中含有叶绿体,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所以叶片是植物体吸收利用阳光的主要器官。
39.蒸发
【详解】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水时时刻刻都可以蒸发,晴朗的夏天,挂在室外的衣服很快就会晾干,是因为衣服中的水分蒸发到空气中了。
40. 降低 灼伤
【详解】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指把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从叶片的气孔散发到大气中去的过程。蒸腾作用的过程中,可以降低植物体的温度,避免食物被阳光灼伤。
41. 浇水 不浇水
【详解】对比实验要注意的问题: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确保实验的公平,即除了改变的那个因素外,其他因素应该保持一样。在做“植物需要水分”的探究实验时,唯一的变量是水,所以应该一组幼苗要浇水,一组幼苗不浇水。
42.二氧化碳
【详解】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蜡烛的燃烧是化学变化,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它能使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43.红褐色
【详解】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铁生锈的原因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铁制品如果长期暴露在潮湿空气中,其表面就会出现红褐色的铁锈。
44.铁锈
【详解】钢铁制品的腐蚀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铁锈通常为红棕色,不同情况下会生成不同形式的铁锈。铁制品与空气、水接触会发生氧化,形成红褐色的铁锈,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45.绿色植物
【详解】动植物呼吸需要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这样就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46. 输导 矿物质
【详解】植物的茎是根和叶之间起连接和输送作用的植物体重要的营养器官,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植物的茎能从下向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从上向下将绿叶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导管是植物体内把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由下而上输送到植株身体各处的管状结构,属于植物体内的一种输导组织。
47.化学变化
【详解】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铁生锈的原因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氧在有水的环境中与铁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化铁,就是铁锈。
48.叶绿体
【详解】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植物通过叶子里所含的叶绿体,依靠阳光提供的能量,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成氧气和养料。
49.绿色植物
【详解】几乎所有生物的呼吸都需要氧气,并排放出二氧化碳,人类时刻在进行呼吸作用,本质就是气体交换,吸进去氧气,呼出来二氧化碳气体,而地球上的氧气主要来自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