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第4课
【基础巩固】
1.史学界普遍认为,经过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冲击,血缘宗法制度不复存在。商鞅变法中,以法律的形式直接否定了血缘宗法制度的措施是( )
A.废除井田制 B.废除世卿世禄制
C.建立县制 D.实行什伍连坐
2.北魏孝文帝后,儒家经典所宣扬的明堂、辟雍、圆丘、方泽等礼仪建筑相继在都城中建造起来。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北魏( )
A.经济实力大为增强 B.边疆地区教育发展
C.政权的封建化趋向 D.外戚干政日益严重
3.史书记载,王安石变法后,“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 )
A.改善了北宋的积弱局面
B.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的积贫局面
C.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
D.使北宋广大人民安居乐业连年有余
4.一条鞭法实行后,一些地区曾出现“视田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末”的现象。这反映了一条鞭法( )
A.计亩征银,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摊丁入亩,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C.按亩纳税,打击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D.赋役征银,从根本上改变了重农抑商的观念
5.甲午战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刺激了中国知识分子和政府中的开明人士,他们开始意识到洋务新政实际是一次“跛足的近代化运动”。基于此,他们力图( )
A.全面引进西方技术 B.收回国家关税自主权
C.培养各类新式人才 D.革新原有的政治制度
6.《时报》谴责清廷“假变法之名,以谢各国”。黄遵宪也批评说:“其所用之人,所治之事……比前又甚焉……然后乃知,变法之诏,第为辟祸全生,徒以媚外人而骗吾民也。”材料中的变法是指(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清末新政 D.辛亥革命
7.195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刚刚超过10亿美元,2008年达到25 616亿美元,增长了2 000多倍,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和第二大出口国。这主要得益于( )
A.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B.改革开放政策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8.下面为1978—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收入情况表。据此可知( )
年份 1978年 1995年 2000年 2008年 2009年
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34 1 578 2 253 4 761 5 153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343 4 283 6 280 15 781 17 175
A.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B.城乡人均收入差距缩小
C.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D.中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能力提升】
9.下面为商鞅变法时县及以下组织的结构示意图。这表明商鞅变法( )
A.强化了君主专制 B.瓦解了宗法制度
C.加强了地方统治 D.扩大了统治范围
10.孝文帝迁都后,龙门山开窟造像奉佛遂成风气。石窟中的古阳洞是孝文帝为冯太后营建的功德窟,洞中许多造像为北魏贵族与汉族官员并肩而立,佛像题记注重彰显供养人的在世功德与父母之德。材料表明北魏政权( )
A.重用汉族官员以推进改革 B.协同儒佛以宣扬文化正统
C.奉佛成风以至于滥用民力 D.遵循传统以规范社会秩序
11.宋仁宗时期,地方官员李参为解决兵士缺粮的问题,先贷钱给百姓,待收获粮食后以粮偿贷,史称“青苗钱”,“其后青苗法盖取诸此”。据此可知,青苗钱( )
A.是王安石变法的延续与发展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D.旨在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12.张居正卓有成效的改革扭转了明王朝持续走下坡路的颓靡政局,营造了明朝历史上最后一段辉煌。对于他死后遭到彻底否定,明朝思想家李贽认为:“江陵(指张居正),宰相之杰也,故有身后之辱。”这句话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
A.李贽充分肯定张居正的贡献 B.悲剧的根源是君主专制制度
C.张居正改革触动权贵的利益 D.张居正贪恋权位遭同僚忌恨
13.《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 )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深化 B.改革了封建体制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14.20世纪初的中国,“新政乃清政府奉列强旨意为洋化中华而办”“新政意在与人民为难,乃害人之举”等言论广泛传播。这种现象反映出( )
A.革命条件成熟一触即发 B.国人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政府政治威望日益下降 D.百姓参政议政热情高涨
15.1956年12月,毛泽东约见中国民主建国会和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负责人时说:“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自发经营的较大的手工业个体户和手工工厂)还可以增加。……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毛泽东这一谈话( )
A.促使三大改造的进程加快 B.推动了国内资本主义自由发展
C.有利于建设新型市场经济 D.是对经济建设有益探索的肯定
16.1980年7月25日,《湖北日报》的第二版头条上刊登《放宽政策鼓励集体个体商户发展——中共沙市市委负责同志访问集体个体商户就地解决问题》。该事件( )
A.表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B.旨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有利于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失去影响,反而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摘编自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摘编自《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在戊戌变法100周年之际》
(2008年12月7日《光明日报》)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说明作者对戊戌变法构成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不同认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戊戌变法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影响。
第一单元 第4课
【基础巩固】
1.史学界普遍认为,经过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冲击,血缘宗法制度不复存在。商鞅变法中,以法律的形式直接否定了血缘宗法制度的措施是( )
A.废除井田制 B.废除世卿世禄制
C.建立县制 D.实行什伍连坐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卿世禄制是按照血缘关系继承爵位的一种选官制度,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以法律的形式直接否定了血缘宗法制度,打击了贵族特权,故选B项。
2.北魏孝文帝后,儒家经典所宣扬的明堂、辟雍、圆丘、方泽等礼仪建筑相继在都城中建造起来。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北魏( )
A.经济实力大为增强 B.边疆地区教育发展
C.政权的封建化趋向 D.外戚干政日益严重
【答案】C
【解析】材料“儒家经典所宣扬的明堂、辟雍、圆丘、方泽等礼仪建筑相继在都城中建造起来”反映了北魏政权对儒家思想的认同,这是北魏政权封建化加强的表现,故C项正确。
3.史书记载,王安石变法后,“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 )
A.改善了北宋的积弱局面
B.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的积贫局面
C.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
D.使北宋广大人民安居乐业连年有余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反映了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的积贫局面,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王安石变法对军队战斗力的影响,不能说明其改善了北宋的积弱局面,排除A项;王安石变法并未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排除C项;D项夸大了王安石变法的作用,不符合史实,排除。
4.一条鞭法实行后,一些地区曾出现“视田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末”的现象。这反映了一条鞭法( )
A.计亩征银,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摊丁入亩,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C.按亩纳税,打击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D.赋役征银,从根本上改变了重农抑商的观念
【答案】C
【解析】材料“视田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末”说明商人不再对获取土地趋之若鹜,体现出一条鞭法实行后对于土地兼并现象的打击,故C项正确。
5.甲午战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刺激了中国知识分子和政府中的开明人士,他们开始意识到洋务新政实际是一次“跛足的近代化运动”。基于此,他们力图( )
A.全面引进西方技术 B.收回国家关税自主权
C.培养各类新式人才 D.革新原有的政治制度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洋务运动破产,中国知识分子和政府中的开明人士反思洋务运动的不足,冲破“中体西用”的局限,主张维新变法,力图革新原有的政治制度,故选D项。
6.《时报》谴责清廷“假变法之名,以谢各国”。黄遵宪也批评说:“其所用之人,所治之事……比前又甚焉……然后乃知,变法之诏,第为辟祸全生,徒以媚外人而骗吾民也。”材料中的变法是指(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清末新政 D.辛亥革命
【答案】C
【解析】材料“假变法之名,以谢各国”“变法之诏,第为辟祸全生,徒以媚外人而骗吾民也”反映的是以维护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为目的,对本国民众带有欺骗性的清末新政,故C项正确。
7.195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刚刚超过10亿美元,2008年达到25 616亿美元,增长了2 000多倍,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和第二大出口国。这主要得益于( )
A.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B.改革开放政策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出我国2008年的进出口总额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相比,增长了2 000多倍,主要原因是我国从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故B项正确。
8.下面为1978—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收入情况表。据此可知( )
年份 1978年 1995年 2000年 2008年 2009年
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34 1 578 2 253 4 761 5 153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343 4 283 6 280 15 781 17 175
A.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B.城乡人均收入差距缩小
C.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D.中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答案】C
【解析】由时间“1978—2009年”及表格数据可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推动城乡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表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农村,故消费水平应当高于农村,排除A项;材料表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排除D项。
【能力提升】
9.下面为商鞅变法时县及以下组织的结构示意图。这表明商鞅变法( )
A.强化了君主专制 B.瓦解了宗法制度
C.加强了地方统治 D.扩大了统治范围
【答案】C
【解析】商鞅变法时,建立起“县—乡—亭—里—什—伍”的系统严密的地方组织结构,这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建立起的地方基层社会组织,与君主专制无关,故A项错误;对社会基层的管理不会瓦解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故B项错误;商鞅变法加强基层管理,并不能扩大其统治范围,故D项错误。
10.孝文帝迁都后,龙门山开窟造像奉佛遂成风气。石窟中的古阳洞是孝文帝为冯太后营建的功德窟,洞中许多造像为北魏贵族与汉族官员并肩而立,佛像题记注重彰显供养人的在世功德与父母之德。材料表明北魏政权( )
A.重用汉族官员以推进改革 B.协同儒佛以宣扬文化正统
C.奉佛成风以至于滥用民力 D.遵循传统以规范社会秩序
【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孝文帝为冯太后营建功德窟、修造佛像,佛像题记注重彰显供养人的在世功德与父母之德,体现了北魏政权通过儒家思想和佛教来宣扬自己的文化正统地位,故B项正确。
11.宋仁宗时期,地方官员李参为解决兵士缺粮的问题,先贷钱给百姓,待收获粮食后以粮偿贷,史称“青苗钱”,“其后青苗法盖取诸此”。据此可知,青苗钱( )
A.是王安石变法的延续与发展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D.旨在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仁宗时期,为了解决兵士粮食不足问题,地方官员李参在青黄不接之际发放贷款给农民,农民收获粮食后偿还本息,这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其后青苗法盖取诸此”可知,青苗法源自青苗钱,排除A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根据材料可知,李参推行青苗钱是为解决兵士缺粮的问题,排除D项。
12.张居正卓有成效的改革扭转了明王朝持续走下坡路的颓靡政局,营造了明朝历史上最后一段辉煌。对于他死后遭到彻底否定,明朝思想家李贽认为:“江陵(指张居正),宰相之杰也,故有身后之辱。”这句话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
A.李贽充分肯定张居正的贡献 B.悲剧的根源是君主专制制度
C.张居正改革触动权贵的利益 D.张居正贪恋权位遭同僚忌恨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江陵(指张居正),宰相之杰也,故有身后之辱”可知,李贽认为张居正在死后遭到彻底否定的根源在于其曾威胁到皇帝的权威,故B项正确。
13.《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 )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深化 B.改革了封建体制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在思想领域起到的作用,即这一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戊戌变法最终失败,并未改革封建体制,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排除D项。
14.20世纪初的中国,“新政乃清政府奉列强旨意为洋化中华而办”“新政意在与人民为难,乃害人之举”等言论广泛传播。这种现象反映出( )
A.革命条件成熟一触即发 B.国人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政府政治威望日益下降 D.百姓参政议政热情高涨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新政进行自救,但是出现“新政乃清政府奉列强旨意为洋化中华而办”“新政意在与人民为难,乃害人之举”等言论,这说明清政府政治威望日益下降,故选C项。
15.1956年12月,毛泽东约见中国民主建国会和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负责人时说:“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自发经营的较大的手工业个体户和手工工厂)还可以增加。……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毛泽东这一谈话( )
A.促使三大改造的进程加快 B.推动了国内资本主义自由发展
C.有利于建设新型市场经济 D.是对经济建设有益探索的肯定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毛泽东在此时提出,只要社会需要,“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这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有益探索,故D项正确;当时三大改造已经完成,排除A项;毛泽东提出可以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主导下适当地发展资本主义,并不会推动国内资本主义自由发展,排除B项;中国建设市场经济是在改革开放后,排除C项。
16.1980年7月25日,《湖北日报》的第二版头条上刊登《放宽政策鼓励集体个体商户发展——中共沙市市委负责同志访问集体个体商户就地解决问题》。该事件( )
A.表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B.旨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有利于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中共沙市市委放宽政策并以实际行动鼓励集体个体商户发展,表明中国不再坚持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允许并且鼓励私有制经济发展,鼓励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有利于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是在1984年,排除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排除C项。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失去影响,反而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摘编自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摘编自《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在戊戌变法100周年之际》
(2008年12月7日《光明日报》)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说明作者对戊戌变法构成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不同认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戊戌变法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影响。
【答案】(1)不同认识:材料一着眼于思想观念,认为戊戌变法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成为中国现代化的起点;材料二着眼于政治体制,认为戊戌变法触动了封建专制体制,为建立现代国家作出了有益尝试,成为中国现代化的起点。
(2)影响:促进了民主意识的觉醒和爱国运动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政治、经济的现代化;在当时的中国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共48张PPT)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程标准 学科素养
1.了解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2.认识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 1.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变法的概况,培育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2.分析中国古代变法成败的原因,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3.认识中国近现代改革的特点,培育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课标导航·明晰目标】
【时空坐标·历史脉络】
知识归纳 | 识记理解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1.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
(1)背景。
①__________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
②兼并战争不断。
(2)目的: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
铁器
(3)内容。
①废除井田制,奖励________。
②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③实行什伍连坐,建立________。
(4)意义:打击了____________,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从一个西部边陲弱国一跃成为虎视群雄的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
耕织
县制
贵族特权
【图解历史】从经济、政治和军事三个方面看商鞅变法与封建制确立的关系
2.两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由西部和北部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之间征伐不断
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
民族交融
内容
作用 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
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均田制
洛阳
3.北宋——王安石变法。
背景 北宋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又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
在严峻形势下,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范仲淹
时间 1069年,宋神宗起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目的 富国强兵
内容
作用 变法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
结果 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新法实行五六年后,王安石被罢职,变法措施被废止
财政
4.明朝——张居正改革。
背景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
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时间 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进行改革
内容
裁减开支,清丈土地
作用 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
结果
吏治
税制
一条鞭法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背景。
(1)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些爱国的有识之士求变求新,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
(3)______________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
(4)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一批维新志士,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宣传__________。
甲午中日战争
维新思想
2.戊戌变法。
时间 1898年6—9月
内容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
结果 戊戌变法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除了大部分变法措施
影响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封建制度
启蒙
3.清末新政(1901年开始)。
(1)背景:清政府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2)内容: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
(3)评价:客观上促进了中国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但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
民族资本主义
4.民国时期的改革。
(1)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
(2)结果: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1.新中国成立初期。
(1)内容:中国共产党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
(2)作用: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在短时间内完成了__________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
2.20世纪50—70年代。
(1)标志:1956年,以毛泽东的《____________》和中共八大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了良好开端。
(2)成就: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3)缺陷: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
论十大关系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改革开放的进程。
①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决定停止“________________”的错误做法,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__________的历史性决策。
②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________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以阶级斗争为纲
改革开放
小康
③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④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将______________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
⑤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中共中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__________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
社会主义
(2)改革开放的影响。
①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
②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__________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____________”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中华民族
两个一百年
重难探究 | 素养初培
探究点一 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
材料一 战国时期,周王室的统治逐渐崩溃,奴隶制度也在逐渐解体,加速这一解体的催化剂就是各国一系列的变法。“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秦国在整个争霸战争中处于劣势,时刻有亡秦的危险。秦孝公求贤若渴,强烈支持商鞅变法。商鞅不负秦孝公的厚望,变法从阶级结构、政治文化、外部环境三个方面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
——摘编自何彬《社会转型视角下的商鞅变法》
[问题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背景,并说明商鞅变法是如何推动社会转型的。(培育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答案】背景:周王室日益衰微;变法成为潮流;兼并战争日渐激烈;秦国国力较为弱小;秦孝公欲变法图强。
说明:废井田、开阡陌,改革原有的土地制度,确立了土地私有制,维护并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打击了宗法制;推行县制,使封建国家机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奖励军功,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 孝文帝对原先的官制进行改造,凡政权机构的设置、官职名号等一律改行汉制;修订刑律,完善法律,废除一些野蛮残酷的刑罚……孝文帝极力尊崇孔子,提倡儒学,下诏在京城立孔子庙,并亲自到曲阜祭拜孔子,还封孔氏宗子为崇圣侯。他又下令兴立学校,传播儒学,兴复汉族传统的礼乐制度……孝文帝改制极大地提高了鲜卑族拓跋部的文明程度,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建设。
——摘编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史》
[问题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答案】历史作用:促进政权封建化的完成;加速北方的民族交融;促进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
【要点总结】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比较
不 同 点 侧重点 不同 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
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目的 不同 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相 同 点 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快了民族交融的步伐
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
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
从经济结构上看,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生产关系,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都取得了重大成果
探究点二 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
材料一 戊戌变法是以康梁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所展开的一场救亡图存运动。它力图通过中国社会内部结构的自我调整转出一个全新的社会类型……使国家步入世界发展的轨道,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问题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答案】历史意义:戊戌变法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传播了新思想;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材料二 清政府实行的新政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方面,但在执行过程中无力提供新政所需资金,只能加重旧税,增设新税……新政曾下令废止清朝长期实行的捐官制度,但捐官制度实则一直存在,这就降低了官员的素质,助长了腐败……清末新政没有挽救清政府的命运,反而加速了它的灭亡。
——摘编自高旺《晚清中国的政治转型》
[问题2] 根据材料二,分析清末新政“没有挽救清政府的命运”的原因。(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答案】原因:新政实施过程中缺乏资金,加重人民的赋税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腐败日盛;新政中的许多措施没有得到有效实施。
【要点总结】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的比较
不 同 点 目的 不同 戊戌变法的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清末新政的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性质 不同 戊戌变法既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清末新政是清朝封建地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
相 同 点 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危机下,清政府对政策的调整
都有发展经济、培养人才、增强军事的举措
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都对历史的发展进程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都因触及君主专制政体和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却没有进行政治体制的深刻变革而失败
课堂小结 | 史论提升
知识导图
史论要语
1.中国自古就有改革的传统。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民族交融。但改革过程充满了曲折与艰辛。
2.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是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改革,但两者性质不同,前者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后者是封建性质的自救运动。
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随堂小练 | 素养达成
1.《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秦国变法“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爵位授予“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此项措施 ( )
A.完全剥夺了贵族的特权 B.提高了秦国的军队战斗力
C.增加了秦国的财政收入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打击了贵族特权,提高了秦国的军队战斗力,故选B项。
2.北魏均田令规定,地主按其拥有奴婢和耕牛的数量可另外获得土地,奴婢受田同农民一样,耕牛每头受田三十亩。这一规定旨在 ( )
A.保障贵族和地主的利益
B.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
C.平均分配土地和赋税
D.提升奴婢的社会地位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地主按其拥有奴婢和耕牛的数量可另外获得土地”可知,拥有土地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参考拥有的奴婢和耕牛的数量,但是普通百姓拥有的奴婢和耕牛的数量很少,因此该项内容主要是保障贵族和地主的利益,故A项正确;只要土地私有制存在,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按拥有奴婢和耕牛的数量分配土地,并非平均分配,排除C项;奴婢的社会地位一直低下,材料中的均田令并不能提升奴婢的社会地位,排除D项。
3.在戊戌变法的高潮时期,“上自朝廷,下至士人,纷言变法”,一度出现了“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政治局面。由此可见,戊戌变法 ( )
A.拉开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B.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C.使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
D.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答案】B
【解析】材料“上自朝廷,下至士人,纷言变法”“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反映了戊戌变法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拉开中国近代化的序幕,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普及了白话文,排除C项;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排除D项。
4.有学者认为,清末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分水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新政客观上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和发展
B.新政标志中国由专制政治走向民主政治
C.新政推动西学传播,为戊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
D.新政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制度,抵制侵略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政的主要内容是编练新军、奖励实业和派遣留学生,这都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表现,而这一过程为接下来的民主革命提供了经济、思想和军事基础,客观上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故A项正确。
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公社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任何人不得乱加干涉。会议的这一内容 ( )
A.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有利于扩大农民生产自主权
C.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改变了国民经济的基本结构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共中央强调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的重要性,此三者均与农民的生产自主权相关,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排除A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的,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6.1983年,国家积极提倡发展集体和个体零售商业、服务业。于是,个体商业,特别是个体零售商业、饮食业和缝纫、修理、洗染、照相等服务业在各大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这一情况 ( )
A.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跃
B.缓和了城镇的就业压力
C.表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扩大了企业经营自主权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个体经济在1983年后的城镇里大量出现,并且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这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故B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