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第3课
【基础巩固】
1.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 )
A.农业可持续发展 B.一体化产业体系
C.发达的食物市场 D.农业科技现代化
2.《汉书·食货志》记载,大司农中丞耿寿昌上书汉宣帝:“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材料表明( )
A.西汉王朝高度重视粮食生产
B.汉宣帝时期人才荟萃
C.中国粮食储备制度历史悠久
D.常平仓体现计划经济
3.“石油农业”的基本特征是“高投入、高产出的开放式循环”,它是一种商品化、社会化、科学化、资金和技术集约化的农业形式。“石油农业”的建立( )
A.有利于带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B.实质上是对现代农业的背叛
C.有效避免了能耗过高的问题
D.代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
4.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推动了现代农业的产生。与此同时,现代化的渔业生产也快速发展起来。当前,现代渔业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 )
A.人工化、智能化、简约化
B.人工化、专业化、规模化
C.自动化、信息化、全球化
D.工厂化、机械化、集约化
5.自20世纪20年代起,速冻加工、冷冻设备、冷冻食品以及冷冻食品包装等领域的技术不断进步,冷冻食品工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顺应这一趋势,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现代产业是( )
A.水产养殖 B.冷链物流
C.智慧农业 D.基因克隆
6.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这表明( )
A.中国已完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B.党中央对粮食问题的高度关注
C.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居世界首位
D.我国农业现代化取得巨大成就
7.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食品安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从发展的角度看,食品安全是要求( )
A.人们能买得到所需要的基本食用物资
B.食物营养全面、结构合理、卫生健康
C.食物的获取注重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D.国家全面加强食物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8.下表是我国在不同时期对现代农业内涵与特征的界定。这体现了我国( )
时间 内涵与特征
20世纪50年代 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化肥化
20世纪80年代 科学化、集约化、社会化、商品化
20世纪90年代 商品化、产业化、技术化、生态化
A.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
B.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
C.粮食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
D.农业科技领先于世界
【能力提升】
9.方便面是一种典型的工业化食品。工业化食品借助广告和零售业的商业革命,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同。工业技术明显改变了人们的饮食方式,在许多人家中,早晨的热粥逐渐被便利的冷冻食品取代。这说明( )
A.工业化加工使食品质量下降
B.吃工业化食品就是支持国家工业化建设
C.工业化加工为我们创造了新食物
D.工业化食品不符合国人的饮食习惯
10.1966—1970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小麦产量实现突破性增长。对此,美国国际开发署在年度报告中写道:新的作物耕作技术在印巴农业领域表现出重大进步,“看上去就像一场绿色革命”。这里的“绿色革命”实际上是指( )
A.农业技术的革命
B.粮食品种的改良
C.现代农业的诞生
D.食品储备的进步
11.“渔光一体”模式是将光伏发电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通过在水面上架设光伏电池板,在水面下养殖鱼虾的模式,达到养殖和发电的并行发展。与传统水产养殖相比,这种模式的突出优势是( )
A.彻底解决了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
B.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水产品质量
C.有利于实现产业叠加和资源共享
D.解决了当前困扰我国的雾霾问题
12.“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对于以耕种为生的农民来说,小小粮仓不仅承载着他们的财富,更承载着他们的希望。据了解,与传统储粮方式相比,使用彩钢小粮仓储粮每百斤减损2.5—5千克,一个小粮仓可减损粮食近100千克。以1 000个项目农户使用计算,存粮100多万千克,每年可减少储粮损失5万—10万千克,产生的经济效益相当可观。材料反映了( )
A.农民储粮观念的改变
B.储粮技术的进步
C.农民收入的增加
D.国家粮食安全的保证
13.相对于常温物流,农产品采用下图所示物流方式( )
A.可以减少农产品的损失
B.对物流自动化要求更高
C.对运输距离限制较大
D.对信息的依赖度降低
14.据相关部门预测,未来20年,发展中国家对鱼类、猪肉、家禽的需求量将增长30%—40%。未来30—40年,全球粮食将需要增加60%的供应。由此可知影响粮食安全问题的因素是( )
A.人口的增加
B.耕地面积的减少
C.饮食结构和消费需求发生变化
D.土地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15.粽子、水饺、汤圆、八宝粥等食品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仍由祖辈、父辈钻进厨房亲手烹制。如今,它们大多也都穿上了“外衣”,有了法定技术标准并被摆上货架,让人们能简单、放心地品尝。这表明( )
A.现代食物安全隐患较大
B.科技进步便利了民众生活
C.传统食品销路一向较好
D.现代农业发展使食物丰富
16.2009年2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18年12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修正了该法律; 2021年4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第二次修正了该法律。这表明( )
A.国家高度重视食品安全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
C.粮食安全获得立法保障
D.消除饥饿得到国家政策支持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农业的发展证明, 农业科学技术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根本性力量。中国的杂交水稻育成后,为解决世界范围的贫穷与饥饿问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基因转移和重组等生物技术,人们已经培育出了一批转基因优良作物新品种。拖拉机、播种机、脱粒机等现代农业机械装备使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模式中解放出来。许多不毛之地由于采用了新的农业技术措施,也能使农作物生长良好。温室大棚种植技术的应用,弥补了农产品的季节性不足,满足了人们对蔬菜的多样化需求。农产品加工保鲜技术的应用使农产品的保质期延长几倍甚至几十倍,同时制冷技术既保证了食品质量,也减少了食品损耗。但是,由于人们不合理地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试剂,土壤和环境被污染。生长剂、增肥剂、膨大剂、着色剂、保鲜剂等食品添加剂所含成分还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
——摘编自李秀芬《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双重影响》
材料二 21世纪,粮食安全问题已成为国家高度重视的重点问题。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的外出务工人员逐渐增多,种植农作物与进城务工相比,收入效益明显偏低,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降低。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工业用地等方面占据大量耕地,同时,由于工业用水等方面对农业用水的挤兑,耕地可利用的水资源大幅度减少。根据我国国情,选取优质地区扩大粮食生产保护区,对其保护区给予政策优惠、税收优惠,将地区粮食高产优势转化为地区经济优势,同时带动粮食产业链的发展,将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修改粮食法,规定相关措施和制度,有利于进一步推进粮食节约减损。另外,应该加强教育,让全社会把粮食作为一种“紧缺的资源”来珍惜,从减损中“增产”。粮食储备作为国家安全的稳定器,只有切实做好储备粮工作,才能在必要时应对不测,稳定社会发展大局。
——摘编自冯瑞等《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的问题与对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当代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问题。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国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5世纪末,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特有的农作物被带到了欧洲,进而传播到非洲和亚洲。玉米、土豆、红薯等作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与习惯,更成为人们在饥馑之年的救命口粮。到1800年左右,产自美洲的蔗糖已经成为欧洲普通人的日常必需品。同时,旧大陆的一些农作物和家畜被欧洲人带到了美洲;不过家畜的过快繁殖也引发了美洲的生态危机。……至少在欧洲,新旧大陆之间的食物大交换间接促成了一个更为平等的社会的出现。当然,欧洲这种平等的背后是上千万背井离乡的黑人奴隶的血泪史。
工业化食品的出现,解决了食物的保存和运输两大问题。1835年和1874年,美国人雅各布·珀金斯和德国人卡尔·冯·林德在大西洋两岸先后发明了制冷机和冷冻机;同时,借助同时代铁路和航运技术的发展,大宗肉类食物的跨国和远洋运输不再是问题。大型屠宰厂、肉类加工厂、罐装食品厂纷纷建立,之前手工烹制食物的“温情脉脉”被标准化大规模生产所追求的效率和价值所取代。……但总体而言,民众尤其是日益扩大的社会中下层人士从食品的工业化中还是得到了好处,因为获得了更多吃的权利。
随着西方快餐和工业加工食物的传播,肥胖、心脏病、糖尿病等与不健康饮食有关的疾病也在扩散。一系列新的健康风险抵消了工业化食物的好处,也让人们开始警觉快餐和工业化食物的弊端。
——摘编自张旭鹏《舌尖上的世界——近代以来食物从区域到全球的传播》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近代以来食物的传播与人类社会发展”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任选一个历史时期或全面综合论述皆可,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第一单元 第3课
【基础巩固】
1.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 )
A.农业可持续发展 B.一体化产业体系
C.发达的食物市场 D.农业科技现代化
【答案】A 【解析】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而农业的集约化经营,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增加农业经营的效益,同时又可避免由于不断扩大耕地面积而带来的生态问题和社会经济问题,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故选A项。
2.《汉书·食货志》记载,大司农中丞耿寿昌上书汉宣帝:“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材料表明( )
A.西汉王朝高度重视粮食生产
B.汉宣帝时期人才荟萃
C.中国粮食储备制度历史悠久
D.常平仓体现计划经济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西汉宣帝时期建立常平仓以储备粮食,调控粮价,这说明中国粮食储备制度历史悠久,故选C项。
3.“石油农业”的基本特征是“高投入、高产出的开放式循环”,它是一种商品化、社会化、科学化、资金和技术集约化的农业形式。“石油农业”的建立( )
A.有利于带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B.实质上是对现代农业的背叛
C.有效避免了能耗过高的问题
D.代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
【答案】A 【解析】材料“高投入、高产出的开放式循环”“商品化、社会化、科学化、资金和技术集约化”说明“石油农业”有利于带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故A项正确;“石油农业”属于现代农业,并非对现代农业的背叛,故B项错误;“石油农业”是一种高投入、高能耗的农业,故C项错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高能耗的“石油农业”并不是现代农业发展新方向的代表,故D项错误。
4.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推动了现代农业的产生。与此同时,现代化的渔业生产也快速发展起来。当前,现代渔业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 )
A.人工化、智能化、简约化
B.人工化、专业化、规模化
C.自动化、信息化、全球化
D.工厂化、机械化、集约化
【答案】D 【解析】现代渔业的发展趋势是工厂化、机械化、集约化,故选D项。
5.自20世纪20年代起,速冻加工、冷冻设备、冷冻食品以及冷冻食品包装等领域的技术不断进步,冷冻食品工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顺应这一趋势,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现代产业是( )
A.水产养殖 B.冷链物流
C.智慧农业 D.基因克隆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速冻加工、冷冻设备、冷冻食品以及冷冻食品包装等”均与冷链物流密切相关,故选B项。
6.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这表明( )
A.中国已完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B.党中央对粮食问题的高度关注
C.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居世界首位
D.我国农业现代化取得巨大成就
【答案】B 【解析】材料“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充分体现出党中央对粮食问题的高度关注,故选B项。
7.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食品安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从发展的角度看,食品安全是要求( )
A.人们能买得到所需要的基本食用物资
B.食物营养全面、结构合理、卫生健康
C.食物的获取注重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D.国家全面加强食物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答案】C 【解析】题目的要求是“从发展的角度看”,“注重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故选C项。
8.下表是我国在不同时期对现代农业内涵与特征的界定。这体现了我国( )
时间 内涵与特征
20世纪50年代 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化肥化
20世纪80年代 科学化、集约化、社会化、商品化
20世纪90年代 商品化、产业化、技术化、生态化
A.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
B.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
C.粮食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
D.农业科技领先于世界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50—90年代,我国对现代农业的内涵与特征的界定中科技成分增多,这体现了我国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故B项正确。
【能力提升】
9.方便面是一种典型的工业化食品。工业化食品借助广告和零售业的商业革命,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同。工业技术明显改变了人们的饮食方式,在许多人家中,早晨的热粥逐渐被便利的冷冻食品取代。这说明( )
A.工业化加工使食品质量下降
B.吃工业化食品就是支持国家工业化建设
C.工业化加工为我们创造了新食物
D.工业化食品不符合国人的饮食习惯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方便面是一种典型的工业化食品”“工业技术明显改变了人们的饮食方式,在许多人家中,早晨的热粥逐渐被便利的冷冻食品取代”可知,工业化加工为我们创造了新食物,故选C项。
10.1966—1970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小麦产量实现突破性增长。对此,美国国际开发署在年度报告中写道:新的作物耕作技术在印巴农业领域表现出重大进步,“看上去就像一场绿色革命”。这里的“绿色革命”实际上是指( )
A.农业技术的革命
B.粮食品种的改良
C.现代农业的诞生
D.食品储备的进步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新的作物耕作技术”可知,“绿色革命”是指农业技术的革命,故选A项。
11.“渔光一体”模式是将光伏发电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通过在水面上架设光伏电池板,在水面下养殖鱼虾的模式,达到养殖和发电的并行发展。与传统水产养殖相比,这种模式的突出优势是( )
A.彻底解决了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
B.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水产品质量
C.有利于实现产业叠加和资源共享
D.解决了当前困扰我国的雾霾问题
【答案】C 【解析】“渔光一体”模式下的水产养殖的突出优势表现在实现了养殖和发电的产业叠加和资源共享,故C项正确;“渔光一体”模式与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无关,故A项错误;“渔光一体”模式使生产成本提高了,清洁能源的使用也提高了养殖户的收益,但与水产品的质量变化无关,故B项错误;清洁能源的使用能减轻当前困扰我国的雾霾问题,而非解决,故D项错误。
12.“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对于以耕种为生的农民来说,小小粮仓不仅承载着他们的财富,更承载着他们的希望。据了解,与传统储粮方式相比,使用彩钢小粮仓储粮每百斤减损2.5—5千克,一个小粮仓可减损粮食近100千克。以1 000个项目农户使用计算,存粮100多万千克,每年可减少储粮损失5万—10万千克,产生的经济效益相当可观。材料反映了( )
A.农民储粮观念的改变
B.储粮技术的进步
C.农民收入的增加
D.国家粮食安全的保证
【答案】B 【解析】材料“彩钢小粮仓储粮每百斤减损2.5—5千克,一个小粮仓可减损粮食近100千克”反映了储粮技术的进步,故选B项。
13.相对于常温物流,农产品采用下图所示物流方式( )
A.可以减少农产品的损失
B.对物流自动化要求更高
C.对运输距离限制较大
D.对信息的依赖度降低
【答案】A 【解析】冷链物流使产品从生产、运输到销售各个环节受到低温保护,有利于减少农产品变质现象,从而减少损失,故A项正确;冷链物流强调的是使产品在各个环节都处于低温环境,并没有规定物流过程必须采用自动化方式,故B项错误;低温环境使产品保质期更长,有利于扩大产品运输距离,故C项错误;冷链物流较常温物流对信息依赖程度更高,对产品信息掌握越充分越有利于对产品的保护,故D项错误。
14.据相关部门预测,未来20年,发展中国家对鱼类、猪肉、家禽的需求量将增长30%—40%。未来30—40年,全球粮食将需要增加60%的供应。由此可知影响粮食安全问题的因素是( )
A.人口的增加
B.耕地面积的减少
C.饮食结构和消费需求发生变化
D.土地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发展中国家对鱼类、猪肉、家禽的需求量将增长30%—40%”可知,发展中国家对饮食有了不同的消费需求,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故C项正确;A、B、D三项也是影响粮食安全问题的因素,但材料均未体现,排除。
15.粽子、水饺、汤圆、八宝粥等食品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仍由祖辈、父辈钻进厨房亲手烹制。如今,它们大多也都穿上了“外衣”,有了法定技术标准并被摆上货架,让人们能简单、放心地品尝。这表明( )
A.现代食物安全隐患较大
B.科技进步便利了民众生活
C.传统食品销路一向较好
D.现代农业发展使食物丰富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粽子、水饺、汤圆等食品由亲手烹饪到有了法定技术标准并被摆上货架,“让人们能简单、放心地品尝”,说明科技进步便利了民众生活,故B项正确。
16.2009年2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18年12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修正了该法律; 2021年4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第二次修正了该法律。这表明( )
A.国家高度重视食品安全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
C.粮食安全获得立法保障
D.消除饥饿得到国家政策支持
【答案】A 【解析】国家多次修正食品安全法,说明国家对食品安全管理高度重视,故A项正确。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农业的发展证明, 农业科学技术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根本性力量。中国的杂交水稻育成后,为解决世界范围的贫穷与饥饿问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基因转移和重组等生物技术,人们已经培育出了一批转基因优良作物新品种。拖拉机、播种机、脱粒机等现代农业机械装备使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模式中解放出来。许多不毛之地由于采用了新的农业技术措施,也能使农作物生长良好。温室大棚种植技术的应用,弥补了农产品的季节性不足,满足了人们对蔬菜的多样化需求。农产品加工保鲜技术的应用使农产品的保质期延长几倍甚至几十倍,同时制冷技术既保证了食品质量,也减少了食品损耗。但是,由于人们不合理地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试剂,土壤和环境被污染。生长剂、增肥剂、膨大剂、着色剂、保鲜剂等食品添加剂所含成分还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
——摘编自李秀芬《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双重影响》
材料二 21世纪,粮食安全问题已成为国家高度重视的重点问题。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的外出务工人员逐渐增多,种植农作物与进城务工相比,收入效益明显偏低,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降低。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工业用地等方面占据大量耕地,同时,由于工业用水等方面对农业用水的挤兑,耕地可利用的水资源大幅度减少。根据我国国情,选取优质地区扩大粮食生产保护区,对其保护区给予政策优惠、税收优惠,将地区粮食高产优势转化为地区经济优势,同时带动粮食产业链的发展,将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修改粮食法,规定相关措施和制度,有利于进一步推进粮食节约减损。另外,应该加强教育,让全社会把粮食作为一种“紧缺的资源”来珍惜,从减损中“增产”。粮食储备作为国家安全的稳定器,只有切实做好储备粮工作,才能在必要时应对不测,稳定社会发展大局。
——摘编自冯瑞等《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的问题与对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当代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问题。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国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答案】(1)积极影响:提高了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提高了农业生产率;推动新的土地资源的开发;使农业生产不受季节变化的影响;延长了农产品的保质期。
消极影响:易造成环境污染;产生食品安全问题,危害人类身体健康。
(2)主要问题:农村劳动力减少,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水资源匮乏,耕地可用水量减少;生态环境恶化和自然灾害制约了农业发展。
(3)对策:建立粮食生产保护区;推行立法,节约粮食;做好粮食储备工作;保护生态环境,合理转变农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提升粮食产业现代化水平。(言之有理即可)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5世纪末,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特有的农作物被带到了欧洲,进而传播到非洲和亚洲。玉米、土豆、红薯等作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与习惯,更成为人们在饥馑之年的救命口粮。到1800年左右,产自美洲的蔗糖已经成为欧洲普通人的日常必需品。同时,旧大陆的一些农作物和家畜被欧洲人带到了美洲;不过家畜的过快繁殖也引发了美洲的生态危机。……至少在欧洲,新旧大陆之间的食物大交换间接促成了一个更为平等的社会的出现。当然,欧洲这种平等的背后是上千万背井离乡的黑人奴隶的血泪史。
工业化食品的出现,解决了食物的保存和运输两大问题。1835年和1874年,美国人雅各布·珀金斯和德国人卡尔·冯·林德在大西洋两岸先后发明了制冷机和冷冻机;同时,借助同时代铁路和航运技术的发展,大宗肉类食物的跨国和远洋运输不再是问题。大型屠宰厂、肉类加工厂、罐装食品厂纷纷建立,之前手工烹制食物的“温情脉脉”被标准化大规模生产所追求的效率和价值所取代。……但总体而言,民众尤其是日益扩大的社会中下层人士从食品的工业化中还是得到了好处,因为获得了更多吃的权利。
随着西方快餐和工业加工食物的传播,肥胖、心脏病、糖尿病等与不健康饮食有关的疾病也在扩散。一系列新的健康风险抵消了工业化食物的好处,也让人们开始警觉快餐和工业化食物的弊端。
——摘编自张旭鹏《舌尖上的世界——近代以来食物从区域到全球的传播》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近代以来食物的传播与人类社会发展”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任选一个历史时期或全面综合论述皆可,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论题:近代以来食物的不断传播深刻地影响着世界。
论述:自新航路开辟开始,经过两次工业革命,世界各地的联系不断加强,世界日益形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并向经济全球化发展,这一过程也推动了食物从区域到全球的传播。近代以来食物从区域到全球的传播,以及食品加工技术和其他科技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饮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不断改善着人们的饮食结构和习惯。这既有利于加强世界各地之间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地的社会发展;但由此而日益滋生的食品卫生与安全等健康风险问题不容忽视,需要人们反思和警惕。
总之,近代以来世界联系日益密切,食物也突破区域限制,不断向全球范围传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共42张PPT)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课标导航·明晰目标】
课程标准
了解现代农业、渔业发展过程中,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学科素养
1.利用历史年表、知识表格等方式描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过程,认识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培育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2.结合当前生活中出现的诸多变化,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进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育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3.搜集历史资料和相关图片,探讨粮食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认识农业现代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培育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4.了解“现代农业”“设施农业”等概念,认识农业现代化与中国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重要力量的关系,从中体会中国政府的大国担当和世界意识,培育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时空坐标·历史脉络】
知识归纳 | 识记理解
1.现代农业的产生和发展。
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原因
实现
表现 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
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及禽畜的生产量大幅度增长
机器生产
机械化
集约
农场
养殖场
【历史概念】 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是在现代工业和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业,萌发于资本主义工业化时期,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其特征是:广泛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把工业部门生产的大量物资和能量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以换取大量农产品,发展成为工业化的农业。农业生产走上了区域化、专业化的道路,成为商品化、社会化的农业。
2.农业机械化。
前提
主要机械 用大功率拖拉机牵引的铧式犁、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
各国特征
影响
汽油
柴油
中国
人工化
自动化
3.杂交育种技术的进步。
(1)概况。
①1930年,美国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________新品种。
②1941年,墨西哥培育出________新品种。
③20世纪60年代,菲律宾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在东南亚推广。
④2014年,“中国超级杂交________”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创世界纪录。
玉米
小麦
水稻
(2)意义: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______作出了突出贡献。
4.养殖业、畜牧业、渔业的现代化。
(1)养殖场和牧场的各个生产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控制。
(2)现代科学技术用于海洋捕捞,渔船、网具等日趋现代化。
(3)水产养殖向________、机械化、________经营发展,从淡水养殖向海水养殖发展。
饥饿
工厂化
集约化
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保鲜
传统储备技术 在原始农业社会,人们利用地窖和陶器来存储余粮 现代储备技术的发展 原因
表现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
科技
机械通风
自动化
智能化
冷链物流
冷冻食品工业的发展 在古代,人们利用腌制或风干等方法加工保存食品,还利用自然界中的冰来延长食品保藏期
2010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大大促进了这项产业的发展
【思维点拨】 科技创新支撑粮食和物资储备高质量发展,增强国家储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战略应急物资储备安全保障水平。依靠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推动储备设施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实现储备管理优化协同高效。
1.饥饿与粮食安全问题。
(1)起因:_________激增;__________与________加速,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2)解决措施。
①各国政府都把保障________安全与消除________作为首要任务。
②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制订粮食安全行动计划,为人类共同消除饥饿统筹资源。
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人口
工业化
城市化
粮食
饥饿
2.中国政府的举措。
(1)________年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
(2)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
3.食品安全问题。
(1)表现:化肥、农药、抗生素、食品添加剂的过度使用。
(2)解决:中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制定标准,严格监管,加强惩罚,严肃问责。
1996
重难探究 | 素养初培
材料一 18世纪中叶,英国农业革命开始大张旗鼓地推进。随着人口的增长,实行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变得更加有利可图。由此,中小地主开始呼吁政府和议会支持领主圈地,议会以立法形式颁布了一系列的圈地法案。圈地运动促进了土地产权及经营模式的变革,资本主义农场规模不断扩大。为了提高土地的收益,英国涌现出一大批农业改革家,如汤森德勋爵推广了四圃轮作制,苏格兰人安德鲁·米克尔发明了一款可以使用多种动力的脱粒机,解放了人力。
探究点一 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农业革命为工业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正如琼斯所指出的,在18世纪的英国,“如果没有农业变革,没有农业产出增长,工业化与经济发展便不可能实现”。
——摘编自刘金源《农业革命与18世纪英国经济转型》
[问题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农业革命的表现和发生的原因。(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答案】表现:粮食生产规模化、机械化。
原因:人口增长使对粮食的需求增加;英国政府立法的推动;圈地运动的开展;农业改革家的贡献。
材料二 中国在1980—2010年间经历了其现代化(即带有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提高)的农业革命。把其与不同类型的农业革命相比,为我们说明的是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摘编自[美]黄宗智《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1980—2010)
——一个历史和比较的视野》
[问题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农业革命“是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培育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答案】说明:20世纪50年代,我国借鉴了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实现了粮食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并走上了农业生产机械化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人民生活水平,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提高粮食产量,采用现代化生产技术,如使用化肥、选育优良品种等。
【要点总结】 中国建设现代农业的意义
(1)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的建设,能促进生产发展,对于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及生活面貌都有极大的作用,为新农村建设打下产业基础,有利于提高农村经济的活力。
(2)有利于稳定粮食生产。粮食生产的稳定是农业的首要任务,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实现粮食生产的稳定。
(3)有利于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建设能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循环上升发展,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农业产量和生产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材料一 19世纪中晚期至20世纪初,美国工业化飞速发展,社会经历了从传统田园牧歌式生产向现代机器大生产的变迁。伴随工业化发展,食品跨州贸易日益兴盛,罐装、冷冻等技术开始在食品领域应用,硼酸等化学物质也被食品生产商添加到食品中。
——摘编自陈璇《美国食品安全立法争论及其启示》
探究点二 粮食安全问题
[问题1] 材料一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存在着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答案】问题:新技术和食品添加剂被应用到食品生产过程,易导致食品安全问题。
主要原因:工业化的发展推动食品贸易日益扩大;巨额利润的驱使。
材料二 近几年来,世界饥饿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到2017年增加到约8.21亿人,世界上大约每9个人中就有1人处于饥饿状态。
——摘编自《2018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
材料三 南苏丹、索马里和肯尼亚等国有2 000万人面临饥荒和疾病威胁,世界正遭遇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大饥荒。报道说,在肯尼亚北部,由于严重干旱,270万人缺粮,4月这个人数可能达到400万。
索马里62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和保护,其中近300万人面临饥荒威胁。
——摘编自《非洲四国遭遇70年最严重饥荒2 000万人面临饥荒和
疾病威胁》(《环球时报》2017年3月14日)
[问题2] 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们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的对策。(培育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答案】对策:加强国际合作、技术交流;加强国际组织的协调作用;各国加强政策支持,兴修水利,改善土壤;加强农业的现代化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发展经济。
【要点总结】 中国的粮食安全
(1)问题与挑战。
①粮食产量增速放缓与需求增长的供需矛盾日渐显露。
②建设和自然灾害使人均可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③水资源的不足和污染成为制约粮食产量增长的瓶颈。
④农民土地经营规模偏小带来劳动生产率的低下。
(2)出现的原因。
①耕地和粮食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
②水资源短缺,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旱涝灾害比较严重,农业生态遭到破坏。
③粮食相对价格偏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④政府对农业研究的投入不足,影响农业的发展。
(3)主要对策。
①保护耕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特别是保护好基本农田。
②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确保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
③健全市场体系,完善粮食市场机制。
④进一步加强政府对粮食和农业的支持。
⑤建立合理的粮食储备调节体系。
课堂小结 | 史论提升
知识导图
史论要语
1.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20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建立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
2.21世纪初,农业科技的发展推动着农作物的播种、收割与加工等从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
3.杂交育种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
4.20世纪以来,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粮食储备技术的进步。21世纪以来,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5.随着人口激增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积不断减少。食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各国政府都把保障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
6.农业现代化大大地丰富了食品供应,但也产生了一些负面作用。
随堂小练 | 素养达成
1.从耒耜、耧车、曲辕犁到铧式犁、播种机、联合收割机,耕作工具不断进步,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这有利于 ( )
A.解决饥饿问题 B.改善饮食结构
C.丰富食品供应 D.保障食品供给
【答案】D
【解析】耕作工具的不断进步使粮食产量大大提高,有利于保障食品供给,故D项正确;“解决”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仅凭材料信息不能推断出饮食结构得到改善,排除B项;耕作工具的进步对丰富食品供应没有直接影响,排除C项。
2.在传统农业中,所有生产要素基本在农业和农村内部就可解决。现代农业则不同,它依赖大量外部投入,更需要 ( )
A.天然有机肥料的补充
B.科技和工业体系支撑
C.农村劳动力大量投入
D.雄厚的资本原始积累
【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现代农业发展的外部因素,故选B项。
3.下图是我国研发的集耕耘、施肥、喷药、采摘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农用机器人。人工智能农业机器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现代农业 ( )
A.由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
B.由自给性向商品化过渡
C.由机械化向信息化发展
D.由专业化向产业化演进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农用机器人”“人工智能”体现出现代农业的自动化,故A项正确。
4.美国著名农业经济学家帕尔伯格说:“袁隆平把西方国家远远甩到了后面,为中国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并将引导中国和世界过上不再饥饿的美好生活。”这是因为袁隆平 ( )
A.成功利用了水稻杂交优势
B.最早提出利用水稻杂交育种
C.是新中国农业科技的首创者
D.推广了水稻杂交技术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袁隆平推广了杂交水稻技术,有效增加了水稻亩产量,对解决中国和世界的粮食问题贡献巨大,因此帕尔伯格认为袁隆平“将引导中国和世界过上不再饥饿的美好生活”,故选D项。
5.基于食物需要与供给之间矛盾的日益突出,世界各国政府亟须解决的首要任务是 ( )
A.保障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 B.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C.成立粮食储备委员会 D.推广现代农业新技术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食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各国政府都把保障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故选A项。
6.2019年10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发布。《条例》规定,有关部门要明确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基本要求,指导食品生产经营者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完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据此可知 ( )
A.中国食品安全卫生问题尤其突出
B.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得到完善
C.食品安全国际标准得到显著提高
D.食品安全隐患问题开始受到重视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我国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来明确食品安全追溯要求,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说明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得到完善,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国家食品安全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并不能说明食品安全卫生问题突出,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的内部标准,并非国际标准,排除C项;“开始”说法错误,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