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共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共4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21 20:29: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辽—南宋:360年
辽: 209年
北宋:167年
西夏:189年
金: 119年
南宋:149年
宋辽战争:25年
宋夏战争:不到10年
辽金战争:11年
宋金战争:16年
依据图表,概括辽宋夏金时期的政局特点。
①从多个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长期并存,到元统一全国
②少数民族政权不同程度、逐步深入汉族居住区。
③政权相对稳定;各政权间存在较长时期的和平。
1.辽朝简史
朝代卡片 创 建 者
朝代 辽
时间 公元916年—公元1125年
都城 上京(今巴林左旗)
耶律阿保机
①起源:
辽朝的建立者契丹族与鲜卑同源,在辽河上游过着游牧、渔猎生活。
②建国:
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后来版图扩大,改国号为辽。
契丹帐
[北宋]苏颂
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一、辽朝——契丹族
(916-1125)
③建国:
1125年为金所灭
(1)南北面官(蕃汉分治)
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
——[宋]余靖《武溪集》
2. 重要制度
材料一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卷四五《百官志》
材料二
北面官——
内容:
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
(契丹人和汉人担任)
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物
(契丹人担任)
南面官——
因俗而治的制度建设
材料一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
材料二
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
——[宋]余靖《武溪集》卷17《契丹官仪》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问题探究:辽朝的统治策略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辽的政治制度的特点
因俗而治;汉番分治;既学习汉族制度又保持本民族特色
因俗而治的制度建设
材料三
契丹旧俗,其富以马,其强以兵……马逐水草,人仰垂酪,挽强射生,以给日用。
——《辽史·食货志上》
材料四
幽云十六州自古便是农业耕作地区,有很发达的封建经济和文化。辽太宗起初采取民族高压政策,汉人纷纷起来进行反抗。另一方面,太宗仍然对汉文化采取吸收融合的态度,契丹统治者在面对比自身文化高得多的民族间题上,不得不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制定了“因俗而制”的国策。
——摘编自尹德蓉《试论辽代的双轨行政制度》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根据材料三、四概括辽朝因俗而治的原因
契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传统;为对农耕地区的有效统治;汉人对民族高压政策的反抗;统治者文化融合的政策
第一,区别对待各民族,让其保留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缓和了民族矛盾,稳定了契丹的统治。第二,大量汉人进入契丹,使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精神文明在契丹腹心地区广泛传播,促进了辽朝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第三,加快了民族交融。辽境内主要分布着契丹、汉、渤海、奚、室韦、女真、蒙古、回鹘、党项等民族,交错杂居,汉语成为北方各族人民的通行语言,民族通婚成为民族交融的重要形式。总结:辽朝南、北面官设置的意义(二)制度建设
1、总结:南北面官制度
材料一:其官有契丹枢密院及[契丹]行宫都总管司,谓之北面,以其在牙帐之北,以主蕃事;又有汉人枢密院、中书省、[汉人]行宫都总[管]司,谓之南面,以其在牙帐之南,以主汉事。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〇
(1)内涵: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
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2)特点:因俗而治、胡汉分治、兼采汉制
(3)影响:
缓和民族矛盾,稳定契丹的统治;
加速了契丹封建化进程;
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加快了民族交融
(2)四时捺钵制度
四时捺钵 主要地点 时间 活动内容
春捺钵 长春州 鱼儿泺 正月上旬 捕鹅、钩鱼
夏捺钵 永安山 炭山 四月上旬—七月中旬 避暑、议政、放鹰
秋捺钵 庆州伏虎林 七月中旬 入山 射鹿
冬捺钵 永州广平淀 十月以后 避寒、议政、
猎虎
作用:进行军事训练,
笼络归属民族酋长
内容: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
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春水、夏凉、秋山、坐冬)
春捺钵 夏捺钵 秋捺钵 冬捺钵
1.起源:
朝代卡片 创 建 者
朝代 西夏
时间 公元1038—1227年
都城 兴庆府
西夏的建立者党项族是古代羌人的分支,唐末在今陕北、宁夏一带形成边疆藩镇,宋初仍然保持半独立的地位。
2.建国:
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3.制度:
元昊
二、西夏——党项族
(1038-1227)
4.败亡:
1127年为蒙古所灭,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元朝改西夏故都中兴府为宁夏路,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二)制度建设: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还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材料一: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曰开封府……皆分命蕃汉人为之。
——《宋史·夏国传上》
三、金朝——女真族
(1115-1234)
其地则自契丹东北隅,土多林木,田宜麻谷。以耕凿为业,不事蚕桑……其人则耐寒忍饥,不惮辛苦,食生物,勇悍不畏死……善骑,上下崖壁如飞。济江不用舟楫,浮马而渡,精射猎……其俗依山谷而居,联木为栅,屋高数尺,无瓦,覆以木板,或以桦皮,或以草绸缪之。墙垣篱壁,率皆以木,门皆东向。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相与寝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 ——(南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
生活方式?
1.起源:
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
以农业、狩猎、畜牧为生。
2.建国:
1114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反辽。
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会宁府也称上京。
完颜阿骨打
3.对外关系:
1125年,金灭辽。
1127年,金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
【海上之盟】
金取辽中京大定府,宋取辽南京析津府,辽亡后,宋将原给辽之岁币转纳于金国,金同意将燕云十六州之地归宋朝。
金朝入主中原
(1)鼎盛: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
承世宗治平日久,宇内小康,乃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规。
——《金史·章宗纪》
(2)衰落: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猛安谋克又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
3.从鼎盛到衰落
(1)兴起:
1. 金朝的建立
朝代卡片 创 建 者
朝代 金
时间 公元1115—1234年
都城 会宁府(哈尔滨)
女真族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以农业、狩猎、畜牧为生。
(2)建国:
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以农业和畜牧业为生。
(3)对峙:
1125年,金灭辽,两年后又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
(4)迁都:
1153年,金迁都燕京(今北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这是北京建都史的开端。
◎金、元、明北京城址
三、金朝——女真族(1115-1234)
营建中都
【课堂探究】金朝的统治者(海陵王完颜亮)为什么要将都城迁至中都?
①统治者自身具有远大抱负,意图统一华夏;
②崇尚中原文化,力主汉化改革。
③金朝当时统治范围扩大,上京居东北,不便于统治。
④上京地区相较于中都自然环境更恶劣。
◎金、元、明北京城址变迁图
金朝迁都燕京,是北京成为王朝都城的开始。后来元朝在金中都东北兴建大都。明朝前期建都北京,位置比元大都略微南移。明朝嘉靖年间,又在北京城南面加修外城。今天北京的中心区域由此形成。
(三)制度建设:制度基本沿袭唐宋,同时保持女真民族管理系统“猛安谋克”(兼采汉制,保留本民族的特色)
1、制度基本沿袭唐宋(兼采汉制)
材料一:天会四年,建尚书省,遂有三省之制。至熙宗颁新官制及换官格……然大率皆循辽、宋之旧。 ——《金史·百官志一》
2.猛安谋克
材料二: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
——《金史》
材料三:命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一如郡县置吏之法。
——《金史》
材料四:(猛安谋克)“与汉人错居……农作时令相助济,此亦劝相(勉励)之道也。”
—— 《金史》
军事单位
社会组织
基层制度
3. 金朝的政治制度
(1)基本沿袭唐宋制度
(2)保持女真民族管理系统:猛安谋克制
①女真民户,每300 户编为一谋克,10 谋克编为一猛安。
②在汉族村落之间筑寨居住,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
猛安谋克
军事单位
社会组织
基层制度
特点:兵民合一,形成了军事、行政、生产三位一体的组织。
作用:
从军事上来看,节约了财政开支,而且保证了较强的战斗力;
猛安谋克与地域性的村寨结合起来,发展为地方政权的雏形,由地缘政权代替了血缘的氏族组织。
设问:辽西夏金政治制度有何共同特点?
二元制,因俗而治,又留有民族特色。
拓展探究 辽夏金的政治特点
阅读课本,了解辽、西夏、金建国基本历程,思考三个政权的制度中的相同之处。
都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在治理过程中实行双轨制度,既有本民族的制度,也有汉族制度,因俗而治,兼容并蓄。
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被尊为“成吉思汗”
1206年
灭西辽、西夏、金朝、收服吐蕃,兼并大理
1218年-1253年
忽必烈即位,开始推行中原传统政治制度
1260年
忽必烈建立元朝,定国号为大元,定都大都。
1271年
攻破南宋都城临安
1276年
在崖山海域灭南宋余部,统一全国
1279年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1、元朝的建立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1. 蒙古崛起
(1)建立
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领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落,建立蒙古汗国,被奉上“成吉思汗”的尊号。
(2)扩张
蒙古军队先后灭掉西辽、西夏(1227)和金朝(1234),招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
铁木真
四、元朝——蒙古族(1271-1368)
——建立了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帝国
2.元朝统一
(1)建立政权
1260年,忽必烈继位,开始推行中原传统政治制度,兴建大都。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定都大都;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了四大汗国。
(2)统一
朝代卡片 创 建 者
朝代 元朝
时间 公元1271—1368年
都城 大都(今北京)
◎文天祥画像
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域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
——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3.重要制度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中书省
(行政)
元:中书省一省制
御史台(监察)
枢密院(军事)
左丞相
右丞相
平章政事
相权反弹
(1)中央管制
(1)中央:一省二院制
误区警示:
唐中书省:中央决策机构之一,起草诏令
元中书省:宰相机构,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材料一:行中书省……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 《元史·百官志》
军政大权集中,提高行政效率。
材料二: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
为了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还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人民版教材必修一
问题探究:行省制度
行省权力大而不专
研习两则材料,看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行省处处受制于中央。
四、元——蒙古族进化
权大而不专,
受中书省节制
材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七》
材料: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为保证行省官员尽职,除由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外,元廷还采取了省官互迁和奉旨宣抚的方法。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武夷山
南 岭
唐 朝
山川形便
犬牙交错
·中国行政区划图
·1294元朝行政区划
思考:这样划分的目的是什么?
避免地方依靠天险形成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根据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划分地理区域,进而划分行政区域。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域划分的重要原则之一,能够使行政区划与经济、文化区划一致,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但是容易成为地方割据的有利条件。
元代……的区划“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淮东淮南,汉南汉北,州县错集而淮汉之险失,汉中附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
明和清都比此前的中华帝国版图大出了一两圈,这其实是元代确定的框架和范围。
——易中天《易中天中华史》
元代的幅员奠定明清乃至现代中国版图之基础。
提供多元文明的发展空间,奠定“大中国”之地理基础。
没有元朝开创的新型国家建构模式,就没有今天中国的辽阔疆域。
——姜鹏、李静《五万年中国简史》
行省制的历史意义
行省制度极大地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方面得到保证;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材料三: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这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史上具有转折意义。腹里乃中书省直辖,为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腹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合并山东、山西等地。 ——范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
材料四:(元)某地方出了事,就由中央宰相府派一两个人去镇压。“行省”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元代是有中央无地方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根据材料,概括为什么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行政区划打破山川地形自然疆界;
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
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它的创立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追问:“请在教材57页地图找出一个例子,说明行省的划界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注:教材地图在长江以北有一个
标注:“属湖广行省”,而湖广行省的绝大部分行政区划在长江以前)。
(1)地方:行省制
①含义:当时中央的宰相机构是中书省,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②目的
改变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
对幅员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统治
③管理
中书省直接管理河北、陕西、山东
地方设行中书省,下设路府州县
④行省的性质:既是中央宰相机构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常设机构
行省
路、府、州、县
(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⑤权力
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大权;
权大而不专,行使权力时受中书省节制。
⑥特点
犬牙交错
双重性(性质):既是中央派出机构,又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制度创新: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效结合
材料一:“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七》
材料二: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为保证行省官员尽职,除由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外,元廷还采取了省官互迁和奉旨宣抚的方法。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这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史上具有转折意义。腹里乃中书省的直辖区,地近京畿,位置重要。为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腹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合并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
——范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
利:使行省失去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环境;
削弱了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
弊:不利于地方的农业经济发展和长治久安,增加了管理层次。
⑦影响
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材料一:行省辖区广阔,权力集中,地方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元史·地理志》
材料三:行省制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行省也是蒙元帝国留给后世的重要遗产。
——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3)驿站制度
驿道: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
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运输官府物资,分陆站和水站。
急递铺:专用以传递紧急文书的邮驿。每十里或十五里、二十五里高一铺,每铺置铺丁五人,负责辗转传递军政机要文书。
◎元代急递铺令牌
特点: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保障充分
作用:传递军政要情,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4)边疆政策
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
西域
由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
吐蕃地区
宣政院印
设澎湖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
台湾
民族交融,四海一家
回回
汉人
蒙古人
畏兀
儿人
波斯人
阿拉伯人
四、元朝民族关系
(三)民族关系
1.四等人制
等级 名称 民族
一 蒙古人 蒙古族
二 色目人 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西夏、畏兀儿、回回等
三 汉人 北方的汉族,也包括已经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
四 南人 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
(1)目的:保障蒙古贵族的统治利益
(2)特点:浓厚民族差别对待、民族压迫色彩与急速民族融合并存。
(3)评价:民族矛盾更加尖锐,但民族间的交往和交融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蒙古族与回族的形成
蒙古族:蒙古族原是漠北的一个游牧部落,铁木真统一草原后逐渐将其他部落融入其中。
回族: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四等人制
等级 名称 民族
第一等 蒙古人 蒙古族
第二等 色目人 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西夏、畏兀儿、回回等
第三等 汉人 北方的汉族,也包括已经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
第四等 南人 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
目的:保障蒙古贵族的统治利益
评价:民族矛盾更加尖锐,但民族间的交往和交融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加速的元朝的灭亡
(5)民族关系
4.元朝灭亡
(1)原因:
社会贫富差距带来的阶级矛盾日益严重。
【拓展】民族矛盾、阶级矛盾、自然因素、统治阶级腐败等
(2)概况:
14世纪中叶,农民起义相继在中原和南方爆发,不久元朝灭亡。
元朝灭亡后,大批留居内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渐与汉族融合。
1351年,北方白莲教发动了红巾军起义,号称“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1368年,红巾军将领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攻克元大都。
(3)结果:
★探究: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1)创新制度,影响深远
辽朝的南北面官制,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元朝行省制,对于加强中央集权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影响深远。
(2)发展生产,开发边疆
经过西夏政权的开发建设,地处西陲的今河西走廊和宁夏沿黄河地区农业和手工业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
(3)学习汉制,民族交融
辽夏金元不同程度地吸收了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内容,加深民族交融。

重要名词
请输入重要名词

课标要求
(1)请输入核心问题
(2)请输入核心问题
(3)请输入核心问题
本课
重点
元朝是否算中国历史?
中国是文明型国家,元朝接受中华文化,当然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
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政权 辽 西夏 金 元
时间 916-1125 1038-1227 1115-1234 1206(蒙古)
1271-1368
民族 契丹族 党项族 女真族 蒙古族
建立者 耶律阿保机 元昊 完颜阿骨打 铁木真(蒙古)
忽必烈(元)
都城 上京 兴庆府 中都 大都
主要制度 南北面官 模仿北宋 民族称谓 沿袭唐宋 猛安谋克 行省制度
四等人制
灭亡于 金 蒙古 蒙古 蒙古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材料一 从唐末五代十国的分裂状态到辽宋夏金两三个政权同时并存、对峙,再到北方强悍的蒙古族迅速崛起的这一历史时期,中国逐渐走向空前的大统一。 ——《中国大通史》
问题探究 辽夏金元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作用
材料二 金世宗在位,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世宗被百姓誉为“小尧舜” ——《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三 金代钱币
材料四 辽金元明清北京城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夏金元政权对中国历史的作用
完成了局部地区的统一到元代的大统一;开发了不同区域的经济;推动了游牧渔猎民族向农耕文明的转化;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汉化(封建化);促进了中原王朝制度向少数民族政权拓展;有利于民族交融合;推动了北方政治中心地位的确立;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民族歧视政策也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材料五
元朝时,很多蒙古人迁入中原往交流交融也同汉族杂居相处。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蒙古统治者为了保障自己的统治利益,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他们在很多方面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措施,被后人概括为“四等人制”。四等人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中外历史纲要上》
课堂总结
辽夏金元的统治
辽朝
西夏
金朝
元朝
起源——契丹族
建立:916年,耶律阿保机,上京临潢府
统治政策:南北面官
起源——党项族
建立:1038年,元昊,兴庆府
起源——女真族
建立:1115年,完颜阿骨打,上京会宁府
统治政策:猛安谋克制
从大定之治到走向衰落
民族崛起
建立与扩张:1271年,忽必烈,大都
统治政策:驿道驿站、行省制度等
蒙古族与回族的形成
民族分化政策——四等人制
元朝的灭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