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的扁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及新词,并学会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和人民同乐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把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现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上。
2、通过课文对人物的言行、神态的描述,体会老一辈革命家以身作则、和战士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
教学过程:
一、认识朱德、扁担
1.了解朱德
十大元帅之首,受人民爱戴。
2.和毛泽东同志的关系
上一课是毛主席1927年在井冈山,这一课是1928年,出示第一自然段。
读准“队伍(轻声)”,猜几人为“伍”,关注汉字部件。
会师(结合图片),两支队伍会面,学习“师”。
井冈山根据地作为我国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被称为中国革命的“摇篮”。
3.扁担
学生的了解
出示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珍藏,朱德的扁担。
这样一个简单朴素的物品为什么会珍藏 (有一个激励人的故事)
二、到井冈山挑粮
1.为什么要挑粮
(自读第二自然段,勾画为什么,想想有几个原因)
(1)朗读第一个原因,听出其中有三个“做什么”的短语:
巩固根据地,粉碎围攻,储备粮食
(理解巩固:有孩子说复习,表扬联系了生活;还有说坚固,放进去句子,不太合适;还有说稳固,再放进去比较合适,懂得找恰当的近义词)加入恰当的背景,这里是指挥革命的中心地。猜猜可能有什么困难
(联系上文: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理解“围攻”)
(两支队伍会师,需要更多的粮食。)是的,当时有一万多战士,,每天需要上万斤粮食,所以需要——储备足够的粮食,储备换词——储藏。
(2)朗读第二个原因。
粮食不多,抽人去挑。如果让你抽,会抽谁去挑 (身强力壮的,不忙的)嗯,的确,因为挑粮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2.挑粮的困难(几个)
朗读句子(后半句句子很长,巩固断句,读好长句子。)
(1)来回五六十里(操场是近200米,一百五六十圈,感受路途遥远)
(2)山高路陡,学习“陡”,左耳旁台阶,近乎垂直(出图)
读出路难行。
即使这样,战士们——争着去。
3.写好战士、志
三、传承扁担精神
回顾上节课所学,即使挑粮很辛苦,但是战士们争着去,包括谁
读第三自然段。
1.朱德挑粮
朗读朱德一块挑梁的句子,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
认识草鞋,猜想会发生什么 (磨破脚,擦伤 滑一下等),关键,朱德是军长,当时已经四十多岁了。(结合图认识斗笠,猜是什么做的,竹字头,竹子。井冈山到处是竹子,毛竹十分出名)
再读句子,课后连线。
人们看到了会想什么
(白天,晚上——整夜整夜,联系下文。)
(那么大年纪,多辛苦,别累着了)
(藏起他的扁担,不就不能去挑了吗)
朱德发现被藏,会想什么
(谢谢这些小同志,但我得和大家一起去挑粮,所以砍根竹子,再做一根扁担么。)
不料——没想到,出乎大家的意料。
又找来一根扁担,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
2.扁担精神
大家看到后会想什么,说什么。
朱军长,您身先士卒,和我们同甘共苦,真是我们的好军长。(结合孩子们的回答,给词语)
连朱军长都不怕苦不怕累,我们怎么能退缩呢?今天一定要多挑一点。
朱德的扁担挑起的仅仅是粮食吗?(这个问题有点难,孩子们说挑水,挑别的。引导想想,这里有一种精神。)
艰苦奋斗,同甘共苦
所以,朗读最后一段:越发敬爱。
(扁担精神永远需要,所以要一直传承下去。)
3.讲朱德的扁担红色故事
回顾故事,我们可以想到四个画面:朱毛会师——山高路陡——挑梁藏扁担——再做扁担,分别讲,连起来讲。
写字:军、师(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