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楼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楼、争”等10个生字,会写“楼、年”等6个字,会写“八角楼”等6个词语。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毛主席是怎样工作的,体会毛主席忘我工作的精神及其对革命做出的巨大贡献。
3、拓展积累“利用、尖利”等词语。
教学重点
会认、会写生字,会写词语。
教学难点
体会毛主席忘我工作的精神及其对革命做出的巨大贡献。
教学过程
第六单元,一趟红色之旅,我们将品读伟人、英雄先烈的故事,感受红色精神,做小小宣讲员、传承人。
一、来到一个红色教育基地
1.读课题,和谁有关?
毛主席,回想“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那口井在——江西瑞金沙坪坝。
八角楼在哪里?为什么叫八角楼 (预习有所了解)
井冈山(第一个革命根据地),茅坪村。
(出图,茅坪毛泽东旧居,走进去,房顶有一个八角天窗,所以叫八角楼)
认读——楼,木质结构,板书课题,写“楼”
2.介绍八角楼
在_____________,有一个红色教育基地,每年都吸引许多人来参观,毛主席___________________,看,这就是八角楼,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这八角楼为什么成为一处著名的教育基地,毛主席在这里度过了怎样的岁月
3.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请学生朗读,勾画四字词。
出示四字词,朗读:艰苦斗争 夜幕降临 寒冬腊月 星星之火 没有觉察 光辉著作 清油灯下 胜利道路
二、欣赏一幅定格的画
1.课文有这样一幅插图,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不灭的油灯》(观察描述)
2.表现的是主席什么时候开始工作
夜幕降临,理解意思,包含把黑夜比作什么?(观察图)黑夜像一块黑色的幕布慢慢来临。
3.毛主席到底是如何工作的
默读第三自然段,勾画相关的语句,标出有几句。
(1)第一句:寒冬腊月的深夜……
“寒冬腊月”是什么时候 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十二月),而且是“深夜”,毛主席冷不冷?
朗读句子,好像不冷。
“单军衣”“薄毯子”“竹椅”。
联系实际想,冷不冷?
对比朗读,去掉“单”“薄”,穿得少,不能御寒。为什么不多穿点,披个厚毯子呢?
(孩子们有了解到,没有暖和的衣服)
是呀,在当时,普通人大多吃野菜,啃树皮,穿破旧的衣服,即使是毛主席也同样没有更多的衣物。说明这真的是一个怎样的年代
“艰苦斗争的年代”,看“争”,上面刀,下面手,多难。这么艰苦,得和谁斗 (寒冷,贫困,饥饿,敌人等)——是的,就像主席说过,艰苦斗争的岁月里: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朗读第一句。毛主席就是这样在寒冬腊月的深夜,穿着——披着——在竹椅上(井冈山竹子多,连块棉垫子都没有)——写文章。
回看插图。
(2)还写到怎样工作 (读第二句)
这是写主席工作时的——动作。
一边做动作,一边读。
对照插图,一边做动作,一边读。
为什么要拨了拨灯芯
(有孩子了解是因为有燃烧的灰烬)
补充当时的规定,一般干部办公只能用一根灯芯,主席深夜工作是可以用三根灯芯的。
为什么不用 再次验证——艰苦斗争的年代,主席的节俭。
主席就是这样工作的,朗读,右手——左手——
(3)灯光更加明亮了,观察图片,主席什么表情?
朗读第三句
凝视(盯着看,注视)——没有觉察,在沉思(理解,陷入思考,深思)
那他在沉思什么 (怎么部署战斗,怎么战胜敌人,怎么写好文章,还有孩子说到自己这么艰难,老百姓更是艰苦,怎么才能带领他们过上好日子,走向胜利等等)
朗读沉思的状态。
这就是主席工作时的样子,对照插图。他凝视着这——,沉思,——连毯子滑落——
艰苦斗争的年代,不怕艰辛,不畏苦难,坚持斗争。
写“年”“楼”“夜”
三、讲述从一盏清油灯到万家灯火
1.出插图,回顾朗读第二自然段。
2.看着这《不灭的明灯》,试着讲讲毛主席是怎么工作的。
(提示:寒冬腊月
穿着 披着 坐在
握着 拨了拨
凝视 沉思 觉察)
3.主席拨了拨灯芯,灯光更明亮了,为啥说是“星星之火”
(有可能知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也有可能不知道。)
读最后一句,你们觉得这一根灯芯的亮光,为什么是不灭的明灯
因为光辉著作,照亮了胜利的道路。
朗读句子,读出这盏清油灯的光芒。
毛主席是一个寒冬腊月的深夜这样工作吗?无数个寒冬腊月的深夜,再朗读最后一句。
4.就是这星星之火,照亮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带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如今——万家灯火,人人幸福!
看,这就是那盏清油灯,这就是当时主席写下的光辉著作!你想说什么 (感激,珍惜)
5.有机会去参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可以申请做一名宣讲员,来到八角楼下,如何向大家做介绍。
大家好,我是红色故事宣讲员,现在我们来到了——
看,这就是主席工作时的样子——
这里陈设的是主席当年用过的——还有无数个深夜撰写的——
6.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