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选必二 第四单元 村落、集镇和居住环境
鹤山市纪元中学 邹明贵
选必二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方式的变革——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
课程标准 学习要点
1.了解古代农业、手工业工具的进步,构建“时空观念”,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生产工具变革对人类社会的革命性意义。
2.通过搜集整理相关的图片、文献、拓片、遗迹、遗存等史料,培养“史料实证”意识和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能力。
3.掌握古代主要劳作方式的演变,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之间的关系。
了解历史上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变化。
课 标 解 读
时空坐标
(一)耕作工具的演进
材质主要有石、木、骨、蚌、铜、铁等。
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铁器时代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发展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打制) (磨制)
约1万年前
约5千年前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475年
青铜器最早出现在西亚、北非;古埃及出现牛耕
公元前15世纪小亚西亚的赫梯人率先掌握冶铁技术
简陋笨重的犁、耙、锄、铲,多牛挽重犁
世界
中国
战国铁犁 汉代牛耕图
公元前202年
时代特点:青铜农具开始出现,但总体数量较少,并未在生产中广泛应用,大量的非金属工具依然是农业生产工具的主体。
主要原因:青铜资源有限,产量少,比较贵重,硬度不足,不易普及。
金石并用,青铜农具少,木石骨质农具为主
铁农具、牛耕出现并逐渐推广
耦犁
南北朝用灌钢法铸造农具
【拓展】耕作工具的进步推动了人类耕作方式的转变
刀耕火种
(距今约1万年前)
石器锄耕
(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七八千年前)
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
以石斧、石刀砍伐地面上的植物,用火焚烧,把草木灰当作肥料,再在土地上耕种农作物。
人类大量使用石耜、石铲、石锄或骨耜、木耜、蚌铲等翻土农具。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个体农耕
集体劳作
思考 :铁器牛耕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生产工具进步——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加速了对土地的开发和利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精耕细作农业出现,提高了粮食产量;
(2)生产关系变革:促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推动集体耕作向个体耕作转变,小农经济产生;
(3)促进社会转型:引发改革变法的风潮,确立了封建制度。
东汉牛耕画像石
战国铁农具
汉代二牛抬杠(直辕)
中国古代铁犁牛耕的发展变化
(1)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逐渐推广。
(2)汉朝:出现耦犁和犁壁,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唐朝:出现曲辕犁,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标志着中国传统犁耕技术的成熟。
战国铁犁铧
《雍正御制耕织图》
魏晋嘉峪关
牛耕壁画
(二)灌溉工具的发展
1.原始社会末期,已经制造陶器,汲水灌溉。
2.在古埃及和中国,人们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
3.三国时期马钧革新翻车,民间广泛使用。
4.唐朝出现了筒车,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宋代出现高转筒车。
5.明清风力水车。
发展趋势:动力上从人力到自然力的转变:装置日益复杂,效率逐渐提高
宋代高转筒车
汲水灌溉 桔槔 翻车
P20【思考点】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进步,是怎样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
①推动生产力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②促进小农经济形成和精耕细作农业生产发展;
③扩大农耕区域,加速了对土地的开发利用。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一)纺织工具
1.古代中国
(1)约3万年前: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
(2)新石器时代晚期: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
(3)汉朝:①使用纺车纺纱;②使用提花机织出精美花纹的丝织品。
(4)元朝以后:纺织机成为农民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
2.古代西方:出现过纺纱用的纺车。
纺车
织布机
材料: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衣服的主要原材料,富贵者是丝,平民百姓则以麻、葛为主。至唐代,在广大内地,棉布还是稀有之物。元朝时,闽广广泛种植棉花,“纺织为布”;“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擀、弹、纺、织之具”,推动了松江地区棉纺织业发展。1289年,元朝政府在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设置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棉布十万匹;1296年,又颁布江南税则,规定棉花和棉布为夏税征收的实物。到了清代,“天下无不衣棉之人,无不宜棉之土”。
思考: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元朝棉纺织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原因:①丝织品过于贵重,麻布御寒保暖性较差,棉布柔软保暖,适合各阶层需要;②棉花的广泛种植,产量提高; ③黄道婆改进棉纺织工具和技术;④政府的重视,赋税征收棉花和棉布。
影响:
①进一步推动棉花作为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增加了政府税收的来源;
③各阶层广泛使用棉织物,丰富了衣着的材质。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二)制陶瓷工具
1.新石器时代晚期:采用坯车制陶坯(控制圆度和厚薄)。
2.南朝:把坯件放在匣钵中烧制瓷器(防污损)。
3.唐宋时期:在器物底部放置支钉烧制(防粘连)。
陶 瓷
①陶器出现在新石器时代.
②商周时期出现原始青瓷---釉陶;南北朝时制瓷技术成熟(南青北白)
③陶器是人类共有的,瓷器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
汉代原始青瓷
南朝越窑青瓷
坯车
唐邢窑白瓷
半坡彩陶
匣钵
支钉
2023/12/21
12
中国瓷器与制瓷技术的外传:唐朝开始,我国瓷器就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远销国外。11世纪,我国制瓷技术传到波斯,后又传到阿拉伯等地。1470年传播到意大利威尼斯,欧洲各地才开始生产瓷器。
(三)冶炼工具
1.锻打
土炉、锤、锉
2.铸造
坩埚、范、水排
战国双镰铁范、锄铁范
冶铁技术进步:推动铁制工具的广泛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兴修水利工程提供了物质基础,促进了农业发展。
殷墟青铜器陶范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基本特征
(1)生产部门不断增加;生产技术不断进步,劳动分工日益细化,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2)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3)生产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海外,享誉世界。
深化拓展
元青花瓷
新疆出土的汉代织锦
清代欧洲定制瓷
清 珐琅彩瓷
造纸图
冶铁图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一)农业劳作方式:
《诗经-周颂》:“千耦其耘”(集体耕作)
1.集体劳作
(1)代表: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原因:生产工具简陋(石器、木器为主),生产力水平低下,需要依赖集体协作。
(3)影响:①集体耕作有利提高工效,维持人类生存发展。②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家庭式劳作
(1)代表: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古希腊罗马氏族部落解体之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式劳作普及。
(2)原因:战国时期铁犁牛耕逐步推广;统治者鼓励发展以家庭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
(3)特点:一家一户个体生产,分散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产品基本不进入市场,封闭性。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史记·商君列传》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管子》
材料一:王大令众人,曰:“ 協田。” ——殷墟甲骨文卜辞
材料二:李悝:“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汉书·食货志》
变化:
原因: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劳作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集体劳作
个体劳作
①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发展)
②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生产关系变革)
合作探究
P23学思之窗:农业家庭式劳作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积极:①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精耕细作农业发展;
②提供小农家庭需要的农产品以及手工业产品,保证自给自足,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③为封建国家提供赋税、徭役;
④创造中国古代灿烂的农耕文明。
局限:①具有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保守性;
②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难以产生技术突破;
③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向近代转型。
墨子曰:“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栗,而不敢怠倦者,何也 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
清代《耕织图》
众多奴隶或农奴束缚在庄园的土地上进行集中劳作。
(1)代表:
①罗马共和国晚期,土地私有化,战争带来的大量奴隶,出现了大型奴隶制庄园。
②中古时期的西欧,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豪强地主的田庄-坞堡,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
3、庄园式劳作
◎古罗马奴隶主庄园
三国时期的坞堡(陶制模型)
(2)原因:
①五胡内迁,战乱频繁;
②政权更迭频繁,中央集权削弱,社会秩序混乱;
③豪强地主兼并土地,招抚流民,割据自立;
④生产力低下,商品经济不发达。
(3)特点:
①众多劳动者人身依附于庄园主,劳动具有强制性,承担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和各种义务;
②规模大,有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农、牧、手工业综合经营,自给自足,市场化程度低,具有独立性、封闭性;
③以宗法关系为纽带,自治性;
④具有武装割据性。
【拓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建立大量坞堡的原因、特点、影响:
(4)影响:
庄园经济是士族门阀政治的经济基础;影响国家赋役征发;形成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
《续汉书》记载,东汉南阳豪强地主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二)手工业劳作
1.类型:家庭式劳作、作坊式劳作(民营和官营)。
2.特点: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技术传承的封闭性);由政府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吴祺《纺织图册》
汉代四川煮盐图
《天工开物》冶铁图
家庭手工业:作为小农家庭的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少量投入市场。
民营手工业:产品主要投放市场,追求利润,长期受政府抑制。
官营手工业
(1)含义:工匠集中在官府设立的作坊内劳作,使用官府供给的原料,加工制作官府和皇室专用品。
(2)特点:资金雄厚、规模经营,细密分工;对产品质量管理严格,代表当时的最高工艺水平。
(3)地位:直到明代前期,官营手工业处于主导地位。
(4)局限:生产不计成本;产品不进入市场,缺乏竞争;采取强制工匠服役,缺乏生产积极性。
◎清代江宁织造府
唐代织锦 宋代汝窑瓷器
【知识拓展】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经营 形态 出现时间 生产经营 模式 产品及 流向 流通 方式 地位
官营 手工业
民营 手工业
家庭 手工业
西周的工商食官政策
春秋
战国
春秋
战国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的大作坊生产。无偿征调各类工匠服役
唐以前,家庭小作坊;明中后期,出现私营手工工场、雇工
农民家庭副业
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
供民间消费
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
不投放市场
主要在市场销售
剩余部分出售
明中叶前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最高工艺水平;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长期受官府压制;明中叶后,在一些部门占据主导地位;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孕育雇佣劳动关系
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近代破产。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市场发展
秦代的官府手工业绝大部分专为皇室贵族需要而进行生产。这部分手工业是由中央少府和地方工官管理的。……自汉武帝盐铁专卖政策和平准均输与“算缗钱”实行后,私营手工业受到了打击……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府手工业受到统治者重视,一般手工业也多为官府垄断。这些垄断除了工官制度外,还体现在统治者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工匠的控制,将其固定在官府手工业中,为其服务。……自明朝万历年间以来,雇工的身份有所变化,其人身自由度增加,与雇主的依附关系减轻。……官营手工丝织业自明中期以后,由于管理不善和工匠的逃亡、怠工,生产难以维持。清朝官府手工丝织业的规模远逊于明代,官府丝织业在整个丝织业中的比重相当微小。据《明神宗实录》记载,当时苏州“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张九洲《中国经济史概论》
特点:
①生产的产品主要供皇室消费,不投放市场;②实行专卖制度,为官府垄断;
③实行工官制度,加强对工匠的控制。
思考:概括隋唐以前官营手工业的特点和明清时期手工业的新变化?
新变化:
①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官营手工业逐渐衰落;
②雇工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③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劳作方式 特点 典型代表
农业 集体劳作 ①生产力水平低; ②生产工具简单; ③春秋晚期之前的劳动形式 ①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②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家庭式劳作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
古希腊罗马的家庭劳作
庄园式劳作 ①生产力不够发达; ②劳动者存在人身依附关系 ③封闭性,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低; ④独立性、割据性 罗马共和国的奴隶制庄园。
欧洲中世纪的封建领主庄园。
中国魏晋时期的坞堡
手工业 家庭式劳作 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生产,自给自足 ①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
②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民营作坊 以作坊形式集中生产
官营作坊
古代劳作方式发展历程表
远古居民的刀耕火种 盛行于新石器时代,伴随原始农业出现,指用石刀和石斧等砍伐地面上的植物,焚烧后,在地面上播种农作物的一种生荒耕作制。
井田制与农村公社 西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农村公社的耕地或者以公社为单位集体耕种(公田),生产物归统治者;或者分成小块分配给各个家庭耕种(私田),生产物归耕作者。
小农经济与精耕细作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和私有土地的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分散经营方式出现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为维持生存,农民注重生产工具的革新和生产技术的提高,采取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生产方式的发展演变
深化拓展
庄园经济与租佃关系 汉代,随着大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出现豪强地主田庄,南北朝时期发展为坞堡。在封建庄园内部,庄园主将土地或者交给依附劳动力集体耕作,或者租给佃农(客户)耕种,收取实物地租。
官营手工业与民营手工业 (1)商周时期推行“工商食官”政策,秦汉之后,官营手工业由专职官员进行管理,征调工匠服役。
(2)春秋战国时期,独立经营的民间工商业者大量涌现,明代中期之后私营手工业规模超过官营手工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课堂小结】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农业工具的变化
耕作工具(石器、青铜器、铁器)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锄耕、铁犁牛耕)
灌溉工具(陶器、桔槔、翻车、筒车)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纺织工具
制陶瓷工具
冶铁工具
劳作方式的发展
农业:集体劳作、家庭式劳作、庄园式劳作
手工业:家庭式劳作、作坊式劳作(民营和官营)
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
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唯物史观:
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强大动力。
巩固练习
1.从夏商周古墓出土的文物中发现,蚌、石农具的数量远多于青铜农具,青铜礼乐器、青铜兵器的数量也比青铜农具要多得多。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青铜器被贵族所垄断 B.青铜器的铸造水平低
C.奴隶制社会经济凋敝 D.农业非主要生产部门
A
2.古籍《越绝书》曾记载,“轩辕、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断树木为宫室”“禹穴之时,以铜为兵,以凿伊阙”“当此(春秋)之时,作铁兵,威服三军”。这可以佐证先秦时期( )A.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B.中华文明崇尚武力C.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D.文明水平不断提高
D
3.下表是考古出土的战国时期部分地区物品统计表(部分)这反映当时( )
铁器出土地点 铁器数(件) 生产工具数(件) 铁农具数(件)
辽宁抚顺莲花堡 80余 77 68
河南辉县周围村 93 69 58
河北兴隆古洞沟 87 85 52
山西长治分水岭 36 31 21
广西平乐银山岭 181 170 91
A.铁农具已经普遍使用 B.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 C.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 D.一家一户个体劳作盛行
C
4.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于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B
2023/12/21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31
5.《管子》中记载:“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鍼(针)一刀,若(然后)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大锄),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辇(马车)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由此可知,战国时期( )A.各行业分工比较细致 B. 铁器在生产中地位重要
C.官营冶铁业相当发达 D. 精耕细作农业技术已经成熟
B
2023/12/21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32
6.《诗经·周颂·载芟》描述当时的农业生产“千耦其耘”(耦耕,指二人各执一耜并耕)”。战国时期,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孟子也说:“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 ”。这种演变反映的本质是( ) A.劳作方式的变化 B.粮食产量提高 C.生产力的进步 D.土地私有制确立
C
2023/12/21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33
7.秦汉时期出土的铁制农具类型比例统计表,这反映出当时( )
类别 初耕工具 播种工具 中耕工具 收获工具
比例 61% 7% 22% 10%
A.铁器广泛使用 B.小农经济形成
C.注重精耕细作 D.社会分工明确
C
8.有诗云:“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下上无时了。”“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诗歌中描绘的生产工具( ) A.流行于东汉的江南地区 B.脱离了自然条件的限制 C.提高了金属冶炼的效率 D.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D
9.殷墟妇好墓中,有五十多件铜器的表面上粘附有纺织品残片。研究发现,这些纺织品残片主要有六个品种,即麻织品、丝织物、用朱砂涂染的平纹丝织物、平纹变化组织、回形纹绮和纱罗组织的大孔罗。据此判断,商代( )
A.青铜铸造推动丝织业发展 B.纺织技术已经萌芽
C.丝织技术达到了较高水平 D.出现负责蚕桑生产的官员
A
2023/12/21
35
10.历史研究强调“论从史出”。下表中,史料与史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料 史论
A 《管子·海王》有载:“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 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B 《史记·商君列传》载:“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秦国打击贵族家庭的重要措施
C 唐人《水轮赋》记载:“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徊随匠氏之程。始崩腾以电散,俄宛转以风生。” 唐朝出现了筒车,借助水力汲水入筒灌溉
D 古罗马的《自然史》记载:“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人工巧妙,达到极点。”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C
2023/12/21
古代劳动工具和劳作方式
36
11.宋末元初,江南地区使用单锭手摇纺车。黄道婆吸收海南黎族妇女纺车优势,制造出三锭脚踏纺车,后来被江南地区工匠改进为四锭脚踏纺车。这表明宋元时期棉纺织业的发明创造( ) A.依赖于生产动力的突破
B.取决于民族文化交流 C.得益于商品竞争的推动
D.源自于劳动人民实践
A
2023/12/21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37
12.(2023·全国乙卷)《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井田制度的繁荣 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商业活动的衰退
C
2023/12/21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38
13.中国古代的农具改进大都朝着轻便、小型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像西欧近代那样向着机械化、大型化,适合于大农场的方向发展。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古代( )
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B.农具制造技艺落后
C.政府不注重农具改进 D.自然环境的局限
14.中国古代,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且遭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这种顽强的再生产机制造成的主要影响是( )A.小农经济形态的长期存续 B.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C.农业生产水平的长期停滞 D.农村租佃关系的迅速发展
A
A
15.北齐文学家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篇》云:“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爰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植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生之具已足,但家无盐井尔。”这反映了当时( )
A.小农经济的发达 B.生产力显著提升
C.庄园经济的特点 D.家庭手工业占主导
C
2023/12/21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40
16.东晋诗人谢灵运“因父祖之资,生业甚厚,奴僮既众,义故门生数百,凿山浚湖,功役无已。……偿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从者数百人。”并在河泽密布的会稽一带兴造湖田、沙田,甚至围海造田。这推动了 A.南方庄园经济的发展 B.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农业商品化的提高 D.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弱化
A
2023/12/21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41
17.表1为北魏均田制下的土地分配方案。这一方案的实施( )
土地类型 良民(每人) 奴婢(每人) 耕牛(每头)
成年男性 成年女性
露田 40亩 20亩 同良民 30亩
桑田 20亩
麻田 10亩 5亩
注:奴婢授田无上限,耕牛授田上限为4头
A.兼顾了农民与地主的利益 B.提高了奴婢的政治地位C.促进了农业生产的集约化 D.瓦解了士族庄园经济
A
2023/12/21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42
18.《礼记·月令》中有关于手工业管理的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秦代《均工律》中就规定,“工师善教之,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古代官营手工业作坊的这些做法是为了( ) A.注重技术传承 B.严格制作程序
C.保证产品质量 D.强化市场垄断
19.《史记·平準书》记载:“见郡国多不便县官作盐铁,铁器苦恶,贾贵,或强令民卖买之。”这说明盐铁官营
A.导致了手工业技术的落后 B.具有明显的市场导向性
C.破坏了商品经济竞争机制 D.体现了国家的重农政策
C
C
2023/12/21
43
20.唐代元稹《织妇词》中有“目击贡绫户,有终老不嫁之女”。唐代《广异记》载,青州北海人李清“世传染业,富于财,素为州里之豪氓,子孙及内外姻族近百数家。”“亳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雾。一州惟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这些记载可用于印证中国古代( ) A.官营手工业对工匠的人身束缚
B.手工业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
C.传统婚姻观念束缚经济发展
D.商品生产呈现出地域性特征
B
2023/12/21
44
21.表1为史书所载宋代矿冶业发展状况
徐州利国 凡三十六冶,冶户皆大家,藏镪巨万,冶各百余人,采矿伐炭,多饥寒亡命、强力鸷忍之民也
江西信州 铅山铜坑……故常募集十余万人,昼夜采凿
广东韶州 四方之人,弃农亩、持兵器,慕利而至者不下十万
这反映出当时()A.雇佣劳动日益普及 B.小农经济出现衰退C.地方治安秩序紊乱 D.社会经济活力增强
D
2023/12/21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45
22.明末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记载:松江府“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所繇共百万之赋……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苏杭常镇之币帛枲纻(注:麻布),嘉湖之丝纩,皆恃此女红末业,以上供赋税,下给俯仰。若求诸田亩之收,则必不可办。”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农民家庭的收入结构变化
C. 新的生产方式出现 D.农业已退居次要地位
B
2023/12/21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46
23.(2020·全国Ⅱ卷)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 ) 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 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 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 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
D
24.明代徐一夔居于杭州相安里,那里不少富人组织手工作坊,“雇工以织”。据其《织工对》所记,织工们以日之所入养家糊口,各坊主高价竞相雇请技艺出众者,“倍其值不吝也”。这说明当时( )
A.新的经营方式已经出现 B.雇佣关系在纺织业逐渐普及
C.杭州成为全国纺织中心 D.家庭副业成为织工收入来源
A
2023/12/21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47
25.11、12世纪,随着城市工商业经济发展,特别是随着城市所从事的国际贸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东方商品进入了西欧,大大刺激了领主的消费欲。领主需要大量货币,于是将劳役地租改变为货币地租的做法逐渐流行起来。这主要反映了( ) A.商品货币关系加速庄园制度解体
B.国际贸易发展冲击传统等级观念 C.商业革命致使传统社会秩序嬗变
D.资本主义兴起推动西欧社会转型
A
2023/12/21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48
26.14世纪,英格兰地区契约性劳动关系迅速发展。雇佣双方订立契约,规定报酬多少与支付方式,在约定的期限内,若无正当理由,双方都不能够解除雇佣关系。这一现象( )A.推动了城市自治的兴起 B.维护了庄园秩序
C.利于新经济因素的发展 D.解决了劳资纠纷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