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1 09:23:45

文档简介

2023——2024 学年度(上)六校协作体高一联考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5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清人赵翼赞誉程颢的《黄鹤楼》“楼真千尺迥,地以一诗传”,这一看法
已见于南宋林希逸对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评论“凤凰台著名,以李翰林一
诗也”。凤凰台和黄鹤楼各自凭借李白和崔颢的一首诗而名传后世,这就是宇
文所安所说的好文章创造一个地点的现象。这个地点可以大到名山和城市,小
至一处胜迹,从一座楼台亭阁到一块墓碑。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有关金陵凤凰台的记载始见于唐代,如《法苑珠林》记述东晋升平年间,
“有凤凰集此地,因名其处为凤凰台”。南宋马光祖的《重建凤凰台》以淳熙
时期保宁寺的壁记为据,也得出了“晋升平已有台”的结论。将金陵凤凰台当
作名胜来题写是自李白开始的。不过,从唐诗可知,金陵凤凰台此时即便存在,
也还没有形成一处名胜地标。李白以《登金陵凤凰台》向崔颢的《黄鹤楼》致
敬并与之竞争,对他来说,凤凰台不过是一个方便的借口或话题而已。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至宋代影响渐著,题写凤凰台自此蔚为风气。但
入宋之后,凤凰台屡遭破坏,长期处于荒废状态。建炎中遭兵火荼毒,1170
年陆游所见凤凰台已“废为大军甲仗库”。两宋时期地方官曾多次重建凤凰台,
祥符年间“尝著亭于斯,斯楼斯亭,咸以凤字”;淳熙八年,“留守范成大重
建,更榜白凤凰台”。历史上的重建重修往往意味着改弦更张,另起炉灶,因
为遗迹所剩无几,不足为凭。
既然如此,为什么反而是在入宋之后,出现了题写凤凰台的盛况并绵延不
绝呢?在胜迹业已消逝或难以确认之际如何继续书写胜迹?书写胜迹又意味
着什么?周宝供的《亭台类序》或许道出了其中奥秘:
凡山川佳丽处,须起亭台楼阁乃足供游人之玩赏。然古迹多堙,倾颓殆半。
其间可登览者固在所必纪,即有空名而无遗址可问者,亦必存焉,以俟考古者
之穷探,更以期后贤之重建云尔。
这再次证实,题写名胜是一种非对象化的写作,后世的诗人来到此地,不
只是为了看到凤凰台当下的模样,更是为了将它从记忆中召唤回来。在所写的
高一语文 共 9页 第 1 页
{#{QQABBYiAggiIAABAABhCEQE4CgOQkBCAAAoGhBAIIAABgRFABAA=}#}
胜迹消逝或失去了确定遗址之后,书写本身变成了对它的补偿与替代。消失的
胜迹转化为文本,形成文本化的胜迹,并在文本中得以存活,题写胜迹既是关
于胜迹的书写,又最终化为胜迹的一部分,甚至取胜迹而代之,或以其它的方
式介入后世的胜迹修建与景观重构。在胜迹毁坏和消失后,正是题写胜迹的诗
文继续维系着,也不断更新着关于它的历史记忆。
(摘编自商伟《“地以一诗传”:题写胜地的“迹”与“文”》)
材料二:
就广义的书写而言,胜迹所关联的历史、文学、宗教甚至神话、民俗都至
关重要,但最终既体现“文”而又显现为“迹”的,无疑是具有物质性的题刻,
尤其是摩崖石刻。
对于胜迹而言,题刻不仅具有指认的作用,对其塑造也有一定的意义,尤
其是山东境内那些以摩崖石刻著名的山川: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四山摩崖与
云峰山刻石。泰山上有 2500 多处题刻,在巫鸿先生看来,它如同一座历史堆
积起来的纪念碑,“山脚的碑铭年代相对较晚,越往上年代则越为久远,沿着
这些题铭攀登而上,游客们感到自己正在一步一步地踏寻岁月的痕迹,深入历
史。而岱顶的无字碑,则是沉寂的历史源头”。
明代文士往往通过选择什么样的时机出游,来将自己与普通游人区别开来;
而乾嘉以后,随着金石成为时尚,寻访碑刻亦成为文人旅游的重点,其时踵出
的登岱图及其题诗之中常见碑刻的内容,就是一个显见的例证。黄易《铁桥先
生登岱观摩崖碑》所描绘的是济宁金石收藏家李东琪观摩《纪泰山铭》的场景,
两位游客对着唐玄宗书丹的摩崖指指点点,整个登岱活动,黄易只选取了这一
场景作为定格,可知观碑已然成为文人登岱的重头戏。
一方面,文字的题写借助于政治、宗教、文学与书法,参与了风景的塑造,
但题刻与山水的关系是从属的,嵌入的,拓展的,不处于主要地位,虽说没有
《金刚经》,便没有经石峪(或石经峪)这样的景点,但这丝毫不妨碍泰山仍
是四海闻名的胜迹;另一方面,一些著名的摩崖石刻周边所汇集的种种题刻,
相当于山水画中的题跋,比如宋人陈国瑞题刻、明人所刻《大学》一章、万恭
所题写的《高山流水石壁记》、李邦珍题写的“经正”、汪坦所刻《周颂》中
的《般》等,这些后起的题刻不惟讨论《金刚经》的字体与年代,也涉及儒、
佛二教在这片摩崖上所展开的某种竞争。但即便如此,题跋亦不能争夺本幅的
地位,《金刚经》仍然是经石峪真正的胜迹所在。
(摘编自薛龙春《点缀山林:摩崖石刻与胜迹的塑造》)
[注]经石峪:位于泰山斗母宫东北,上刻隶书《金刚经》,明隆庆年间万恭
书刻“曝经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林希逸对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评论体现了“地以一诗传”的观念,
这和宇文所安对文学与名胜关系的认识有相通之处。
B.材料一指出,到了宋代,题写凤凰台蔚然成风,但此时凤凰台经历多次重建,
遗迹所剩无几,早已不是它最初的面貌了。
高一语文 共 9页 第 2 页
{#{QQABBYiAggiIAABAABhCEQE4CgOQkBCAAAoGhBAIIAABgRFABAA=}#}
C.材料二指出,题写在胜迹上的碑刻也在塑造着胜迹,往往能给胜迹带来一定
的文化底蕴,受到文人喜爱。
D.材料二指出,经石峪上的《金刚经》及周围的其他石刻共同形成了经石峪景
点,它们对经石峪景点而言同样重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字对现实的影响力在题写名胜这一文化行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平凡山水
能借文人之手得以扬名。
B.从周宝供的《亭台类序》可以看出,胜迹书写不一定反映了胜迹的历史原貌,
但这种书写仍然有价值。
C.从材料二可知,物质性的题刻较之胜迹所关联的文学、历史等书写方式,更
能显示“文”与“迹”的双重内涵。
D.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胜迹的流传方式,启发我们保护名胜古迹关键在于与之相
关的题刻、碑文。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的首联化用沈佺期的“龙池跃龙龙已飞”的句式,
来向沈佺期的《龙池篇》致敬。
B.《题凤台山亭子陈献司空》一诗题刻在金陵凤凰台上近两个世纪,它给人们
留下了关于凤凰台的深刻记忆。
C.晚明时期,因崔颢的《黄鹤楼》命名的鹦鹉洲沉入长江,江边泥沙淤积,形
成了一个新的洲屿,仍被命名为“鹦鹉洲”。
D.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王勃《滕王阁序》中有关“兰亭”的语句留给读者
关于“兰亭”的历史记忆。
4.两则材料分别论述了“题写”“题刻”和名胜古迹的关系,其关系有同有异,
请简要分析。(4分)
5.为什么说题写名胜古迹是一种非对象化的写作?请以苏轼《赤壁赋》为例,
谈谈你的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小题。
牙仙
高沧海
我的第一颗乳牙掉了,妈妈把它埋在苍耳的身边,正在一株大叶杨下。妈
妈说,树叶飘落,苍苍子披上金甲远行时,牙仙就可以坐到灰兔子温暖的背上,
也可以躺在咕咕鸟翅膀的羽翎里,告别已经长大的小孩,去她们自己的国度。
在漫长的日子里,她们喜欢在云朵上为想念的人种花。
我仰脸看头顶的蓝天,一位牙仙曾经跟我如此之近,我竟然没有亲自拜访
过她。
奶奶挥手打了我的头一掌,我撒腿而逃。大叶杨的树冠繁茂密实,向南的
叶子因风翻卷而发出白光,叶脉像原野上流淌的小河,不停地向南走,就会到
高一语文 共 9页 第 3 页
{#{QQABBYiAggiIAABAABhCEQE4CgOQkBCAAAoGhBAIIAABgRFABAA=}#}
达牙仙的老家。我摸着被奶奶粗暴打疼的头,牙仙可能永远没光顾过奶奶小木
屋冬天里的炭火,流浪的人在门口伫立许久叹着气离去;牙仙应该也没去过奶
奶的瓜园歇过脚,奶奶曾恶狠狠地咒骂端午夜挑着南瓜灯唱着歌沿街而行的小
男孩,她说她的园子里七年前曾丢了一个会发出叮咚声的大南瓜。而小男孩,
今年才刚刚五岁。奶奶六十岁多一点点时,她的牙齿就已经落光。
奶奶从摇着招魂幡走街串巷的巫婆神汉那里求来长生之术:某时某刻刺破
一个小女孩清澈的手指,那些莫名其妙的药沫还有咒语就会复活,半个时辰奶
奶的病就去一半,再一个时辰,就能恢复如初。奶奶的钢针准备好了,神秘而
奇怪的器皿也准备好了,像个讲道情的渔鼓。
奶奶挑了个吉日良辰来找我,妈妈无比坚定地拒绝了,她说人各有命,怎
可强求。妈妈伸出手,她说她比小孩子更适合借命给奶奶,而且她的命更有力
量更耐长久。
妈妈一直告诉我,遇到奶奶,就爬到那棵高高的大叶杨树上去,用力向上,
用力向上,牙仙会唱起歌来,不让我因为困倦而跌落树下。我曾经坐在树杈上,
看到月亮升上来,云朵像鱼群游过。
奶奶生了六个儿子,而我们家有五个女孩,奶奶一直不喜欢女孩。
爷爷去世后,按照当时的老传统,我爸爸比奶奶更有资格坐在八仙桌上首
独揽一方,他两腿叉开,手里端着盛得冒尖的黑瓷大碗,鸟瞰饭桌,像一个山
大王。慑于她儿子的威严,奶奶收敛了许多。
家里来了一位爸爸的客人,他们欢呼拥抱,又流泪,像多年重逢的兄弟,
爸爸让我们喊陈叔叔。
陈叔叔穿一件白底灰色细方格衬衫,他干净的面容,平和的话语,总让我
想起一壶清茶。住了一晚后,像他来时那样,他带着笑容离开。爸爸说,这一
次回来,隔了十年,下一次再见,我们要等多久?
陈叔叔说,也许很久很久,也许永不再见。
爸爸把我带到陈叔叔面前,他说,让小五喊你一声爸爸吧,以后见与不见,
也算了了一桩心愿。
我爸爸说,对不起,小五,瞒了你这么久。
十年前,离家多日的我爸爸一手提包,一手抱一个婴儿归来。通往我家的
从西到东窄窄长长的青石路上,人们不断地涌入跟在我爸爸身后起起伏伏的人
群中。夕阳西下,爸爸踩着他们的影子,有铁匠金色而沉默的烟斗,火烧店老
板腰上发呆的青龙,爸爸还踩着了榨菜铺年轻老板娘新穿上的绿绸裙子,还有
不知是谁跌了一跤发出的惊蛰般清脆的哎呀声。爸爸进了门,那些五彩斑斓的
影子就贴在了西墙上,粘在门板上。
妈妈接过怀中的婴儿,爸爸说,是个女孩。
妈妈说,如果爸爸嫌弃她前边生了四个女儿,他就不会再送来一个女婴,
从这一点来看,爸爸是有多爱我们。妈妈收藏着一条带有白色鹿的小毯子,妈
妈展开给我看,她说小毯子包裹来的小女婴,就是你——我们家里的小五儿。
陈叔叔是我的亲生父亲,年轻的母亲因为我的出生而意外身亡。极度悲痛
高一语文 共 9页 第 4 页
{#{QQABBYiAggiIAABAABhCEQE4CgOQkBCAAAoGhBAIIAABgRFABAA=}#}
中的父亲根本无力顾及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我爸爸说,他有四个女儿,无妨
再添一个,那就是五朵花,五福临门。
陈叔叔一个人走了,他说他会好好活着,为了想念。
我想起牙仙,牙仙在云朵上种花,也是为了想念。
奶奶在睡了一个长长的下午觉起身时,我正在她窗前掐她的晚饭花,我撒
腿而逃,却被奶奶一把揪住,我刚要挣扎,奶奶捋了一把花,放在我手里,她
说,妞妞喜欢就尽管过来摘。她说她刚刚想起来,这些花本来就是为女孩子们
种的,她竟然忘记了好多年,好在终于记起,当年她也是个芝兰一样的小女子
啊。奶奶还要教我用晚饭花来染指甲,用蝴蝶花做胭脂腮红。
我小时候住过的地方如今已经改建为城市公园,在一个围了白色小栅栏,
种了粉黛草的地方,妈妈很肯定地说,当年就是在这里,我们送别了牙仙。
我说,妈妈,不知不觉,我已经四十五岁了呀,感谢妈妈当年赠我牙仙,
使我快乐无忧伤。
妈妈现在已经很老了,她坐在轮椅上,当她努力听清楚我说的话,她笑得
好开心。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一段中妈妈讲述的牙仙离开的场景,新奇有趣,充满童真,将读者带
入一个亦奇亦幻的童话世界。
B.文章多以孩子的视角和心理来观察和思考问题,如“我”觉得奶奶这么凶,
牙仙应该没去过奶奶的木屋和瓜园。
C.小男孩曾偷了奶奶园子里一个会发出叮咚声响的大南瓜,在端午的夜里,奶
奶就恶狠狠地咒骂这个小男孩。
D.“我”是不幸的,因为“我”的亲生母亲意外离世;而“我”又是幸运的,
因为“我”被送给一个有爱的家庭。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但仍称养父母为爸爸妈妈,而称亲生父亲为陈叔
叔,侧面反映出养父母对“我”的爱之深。
B.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如奶奶因为迷信长生之术而想刺破
“我”的手指,而妈妈坚决地拒绝了。
C.小说刻画了妈妈、爸爸、陈叔叔三个正面人物形象,而通过奶奶打“我”的
头、咒骂男孩等情节,刻画了一个反面形象。
D.作者叙述了一个极富想象力的故事,展现人情冷暖,表现了人世间的爱。小
说语言生动形象,极具张力。
8.小说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又没有脱离现实的真实性。请简要分析。(4分)
9.有人认为小说的最后三段显得多余,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小题。
高一语文 共 9页 第 5 页
{#{QQABBYiAggiIAABAABhCEQE4CgOQkBCAAAoGhBAIIAABgRFABAA=}#}
自武德以来,庶官以便宜制事,大摄小,重侵轻,郡守之职,总于诸侯帅,
郡佐之职,移于部从事。故自五大都督府至于上中下郡,司马之事尽去,唯员
与俸在。凡内外文武官左.迁.右移者,递居之;凡执伎事上与给事于省、寺、军
府者,遥署之,凡仕久资高耄昏软弱不任事而时不忍弃者,实莅之。莅之者进
不课其能退不殿其不能才不才一也。若有人畜器贮用、急于兼济者居之,虽
一日不乐。若有人养志忘名、安.于独善者处之,虽终身无闷。官不官,系乎时
也;适不适,在乎人也。江州,左匡庐,右江湖,土高气清,富有佳境。刺史,
守土臣,不可远观游;群吏,执事官,不敢自暇佚,惟司马,绰绰可以从容于
山水诗酒间。由是郡南楼、山北楼、水湓亭、百花亭、风篁、石岩、瀑布、庐
宫、源潭洞、东西二林寺、泉石松雪,司马尽有之矣。苟有志于吏隐者,舍此
官何求焉 案《唐典》:上州司马,秩五.品.,岁廪数百石,月俸六七万。官足
以庇身,食足以给家。州民康,非司马功;郡政坏,非司马罪。无言责,无事
忧。噫!为国谋,则尸素之尤蠹者,为身谋,则禄仕之优稳者。予佐是郡,行
四年矣,其心休休如一日二日,何哉 识时知命而已,又安知后之司马不有与
吾同志者乎 因书所得,以告来者。时元.和.十三年七月八日记。
(选自白居易《江州司马厅记》,有删改)
10.文中画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将字母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3分)
莅之者 A进 B 不课 C其能 D退 E因不殿其不能 F 才 G不才 H 一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左迁,贬官、降职,与“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并序》)中的“左迁”
意义相同。
B.安,指安心。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
意义不同。
C.五品,中国古代官位的一个级别,数字越大,官位的级别越高。
D.元和,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就直陈当时政事上的弊端,指出官员权职中的不合理现象。百官都
“便宜制事”,导致上下级职权划分不清晰。
B.作者认为,当时担任司马实际职务的大都是任职久、资历高、昏聩糊涂、软
弱无能、不能胜任工作、朝廷又不忍心废弃不用的人。
高一语文 共 9页 第 6 页
{#{QQABBYiAggiIAABAABhCEQE4CgOQkBCAAAoGhBAIIAABgRFABAA=}#}
C.作者说江州县一个环境非常好的地方,有众多的风景,而自己因为担任了司
马这个闲职,反而可以随意游山玩水。
D.作者在文章结尾交代了自己的写作目的,之所以把自己的体会写出来,是为
了告诫以后的江州司马不可尸位素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官不官,系乎时也;适不适,在乎人也。
(2)苟有志于吏隐者,舍此官何求焉
14.白居易为什么说自己适合做司马呢 请概括说明。(3 分)
(二)诗歌鉴赏(本题共 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 15~16小题。
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
张先①
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汀洲日落
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彩绦朱索②新整。宿绣屏、画船风定。金凤响双槽③,弹出今古幽思谁省。
玉盘大小乱珠迸。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重听。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
【注】①张先,北宋婉约派代表人物。②彩绦朱索,指五颜六色彩带,泛指美
人身上的衣饰。③双槽,指双琵琶,槽是琵琶等乐器上弦的格子。
15.下列对这首词上阕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的前三句是环境描写,作者通过仰观、俯视,多角度地描绘了一幅江上美
景。
B.“天青垂水”句,一个“垂”字将天空、水面连接起来,水天一色,炼字精
当。
C.“柳径”二句写岸边柳荫小路空无一人,只有柳絮飘舞,写景率直,却有妙
趣。
D.“汀洲”五句转向人物描写,船夫们竞相采香草、拾翠羽,踩水而行,泊船
洲边。
16.白居易的《琵琶行》以高超的技巧手法摹写音乐,这首词在写法上受白居
易《琵琶行》的影响甚大。本词下阕是如何描写音乐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诗人流连山景、不知不觉已是暮色四合的
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一语文 共 9页 第 7 页
{#{QQABBYiAggiIAABAABhCEQE4CgOQkBCAAAoGhBAIIAABgRFABAA=}#}
(2)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 _____________”;
月亮时圆时缺“ _____________ ”。
(3)叠词用得好,可将自然景色或人物描绘得生动形象。古代诗词中运用叠
词而又能产生这种效果的有很多,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题。
袁隆平院士,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的
事迹相信我们都 ① 。袁隆平院士,是我们心目中 ② 的科学家。他
身上有着太多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爱国报国、无国界的学术精神,勇
于挑战、不怕失败的坚韧意志,淡泊名利、谦卑笃实的人格风范等。
袁隆平院士最大的成就是把“杂交水稻”从 0变成了 1。在他之前,杂交
水稻只是一个概念上的东西,但是完全无法种植生产,正是他和他的团队把这
种概念上的东西变成了实际的农作物。杂交水稻的伟大之处也不是口感,而是
“可控”。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具有更大的适应力与更高的产量,粮食生产更
具抵抗风险。面积;气候恶劣时,则可以增加。 ③ 的时候,可以适当减
少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气候恶劣时,则可以增加。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这是对袁老的铭记
和缅怀,这是在告诫每一代学子,不要忘记今天的丰衣足食源自哪里。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
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下列与文中“可控”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面对“万类霜天竟自由”的壮丽秋景,毛泽东填写了这首词。
B.姑娘们私下里都叫他“北京话”。
C.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
D.钟扬的“暖”是有目共睹的,这更体现在他对学生的关爱上。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2 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题。
“大雪兆丰年”是一句流传很广的农谚,意思是 ① ,是来年
庄稼获得丰收的预兆。这不仅是我国先民农业生产的经验总结,而且具有充分
的科学依据。
一是大雪能为越冬作物保暖。“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在北方一些地区,三九寒天,最低温度可达零下十几摄氏度,而松软的积雪阻
挡了冷空气侵入,保护作物过冬。二是 ② 。“冬雪消除四边草,
来年肥多虫害少”,雪中含有丰富的氮化物和硫化物,积雪融化后,可以对土
壤起到很好的施肥作用。三是雪在融化时可以冻死害虫。“大雪半融加一冰,
来年病虫发生轻”,积雪融化时会从土壤中吸收许多热量, ③ ,
高一语文 共 9页 第 8 页
{#{QQABBYiAggiIAABAABhCEQE4CgOQkBCAAAoGhBAIIAABgRFABAA=}#}
可以把土壤表面与作物根茬里的害虫冻死。四是雪融化能为土壤提供水分。“雪
多下,麦不差”,雪融化而成的水留在土壤里,不仅能缓解开春旱情,而且对
春耕播种及越冬作物的生长发育十分有利。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6分)
22.请简要分析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表达效果。(4
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朱光潜在《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中写道:人之所以为人,就在能不为
最大的抵抗力所压服。我们如果要测量一个人有多少人性,最好的标准就是他
对于抵抗力所拿出的抵抗力,换句话说,就是他对于环境困难所表现的意志力。
人生难免遇到各种困难,朱光潜的话极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
袭;不得泄露个人信自、不少于 800 字。
高一语文 共 9页 第 9 页
{#{QQABBYiAggiIAABAABhCEQE4CgOQkBCAAAoGhBAIIAABgRFABAA=}#}2023-2024学年度(上)省六校协作体高一年级第三次考试
语文答案
1.D“它们对经石峪景点而言同样重要”错,材料二“没有《金刚经》,便没有经石峪(或石经峪)这样的景点”“题跋亦不能争夺本幅的地位,《金刚经》仍然是经石峪真正的胜迹所在”,可见不是同等重要。
2.D“保护名胜古迹关键在于与之相关的题刻、碑文”错,于文无据,材料二认为“题刻与山水的关系是从属的,嵌入的,拓展的,不处于主要地位”。
3.A材料一观点是“题写名胜是一种非对象化的写作”“题写胜迹既是关于胜迹的书写,又最终化为胜迹的一部分,甚至取胜迹而代之”A.没有涉及题写名胜的非对象化的特点以及胜迹书写的意义。
4.①相同之处在于两则材料都认为题写或题刻对于胜迹流传有作用;②不同之处在于材料一认为题写胜迹能“化作胜迹的一部分”,甚至能“取胜迹而代之”,材料二认为“题刻与山水的关系是从属的,嵌入的,拓展的,不处于主要地位”。
①题写的名胜古迹往往消逝或失去了确定遗址。比如《赤壁赋》里的赤壁在苏轼写作时已经改变旧貌(一说地址难以考证)。②题写是对名胜古迹的补偿与替代。如《赤壁赋》增加了赤壁的文化价值,使其在文本书写中内涵更为丰富。③在胜迹毁坏和消失后,正是题写胜迹的诗文继续维系着,也不断更新着关于它的历史记忆。《赤壁赋》在现代不断更新着读者对赤壁的体验与想象。
C.“小男孩曾偷了奶奶园子里一个会发出叮咚声响的大南瓜”错误。文中提到男孩刚刚五岁,而奶奶的南瓜是七年前丢的,可看出必然不是小男孩偷的。
C.“而通过奶奶打‘我’的头、咒骂男孩等情节,刻画了一个反面形象”错误。从全文看,奶奶在我心中是个由凶转换为慈祥的形象,不能算是反面形象。
8. 小说中“牙仙”是一个虚构的爱神的形象,她会“在云朵上为想念的人种花”,她会给“我”唱歌,不让我因困倦而从树上跌落。这样童话般的虚构,使小说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小说又没有脱离现实的真实性:①情节真实,如陈叔叔的到来,引出了“我”的身世,使故事更真实,“为了想念”暗示陈叔叔就像现实中的一个牙仙,使牙仙不再是一个虚无的形象;②细节真实,如“在一个围了白色小栅栏,种了粉黛草的地方,妈妈很肯定地说,当年就是在这里,我们送别了牙仙”的细节安排,强化了故事的真实性。
9. 示例:不同意。①情节上,“在一个围了白色小栅栏,种了粉黛草的地方,妈妈很肯定地说,当年就是在这里,我们送别了牙仙”照应前文,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②结构上,小说以妈妈给掉了第一颗乳牙的我讲牙仙的故事为开头,以年迈的妈妈努力听我说话为结尾,首尾呼应,使结构更加完整。③主题上,“感谢妈妈当年赠我牙仙,使我快乐无忧伤”直接表达了妈妈对我的爱和我对妈妈的爱,突出了小说爱的主题。
10.ADF
11.C“数字越大,官位的级别越高”说法错误,数字越大,官位的级别越低。
12.D“是为了告诫以后的江州司马不可尸位素餐”说法错误,文中说“又安知后之司马不有与吾同志者乎 因书所得,以告来者”。
13.(1)做官不做官,取决于时机;心里畅快不畅快,取决于本人。(得分点:“官”“系”“适”各1分,句意1分)
(2)如果有立志于为官而又愿过隐士生活的人,除了司马这一官职还去求什么呢 (得分点:“苟”“舍”“何求”各 1分,句意1分)
14.一是内心悠闲,二是识时务,三是乐天知命。(3分;大意相同即可)
 【参考译文】
从唐高祖武德年间以来,各个官员都是根据方便适宜来处理裁决事情,大官兼理小官的职权,权势重的侵犯权势轻的的职权。郡守的职权,集中掌握在各侯帅手里;郡佐的职权,转移到了各部从事手中。所以从五大都督府到上、中、下三郡,司马应主管的事务全都丧失了,只有空的头衔和薪俸还保存着。这个职务由所有降职或提升的内外文武百官相继担任。凡有了需要办理的事务,就交给在省、寺、军府中供职的给事遥控兼理。凡任职久、资历高、昏聩糊涂、软弱无能、不能胜任工作、当时朝廷又不忍心废弃不用的人,就担任司马的实际职务。任司马的人,在职时有关方面不考核他们的才能,免职时又不责罚他们的无能,有才还是没才,都是一样的。假如有胸藏奇才、急于为国家建功立业的人担任这个职务,即使一天也不会快乐。倘若有培养志向而忘记名位、安心于自我修养的人担任了这个职务,即使一辈子也没有苦闷。做官不做官,取决于时机;心里畅快不畅快,取决于本人。江州左边有匡庐山,右边有长江、湖泊,地势高,天气清明,有极美的风景可供游赏。刺史是守土之臣,不能远去观赏游玩;各属吏是具体办事的官员,也不敢自行消磨时间去追求安闲逸乐,只有司马有宽裕的时间和闲散的心情,可以从容地在山水风光和饮酒吟诗中乐而不倦。从这江州郡的南楼、山北楼、水湓亭、百花亭、风篁、石岩、瀑布、庐宫、源潭洞到东西二林寺、泉石松雪等景致,司马全都可以尽情赏玩。如果有立志于为官而又愿过隐士生活的人,除了司马这一官职还去求什么呢 据《唐六典》记载:地势重要的州的司马,官居五品,每年官府发给粮米有几百石,每月的薪俸有六七万钱。官职足可庇护自身,吃的足够用来养家糊口。江州百姓生活安康,不是司马的功劳;江州政治败坏,也不是司马的罪过。不必讲什么话去责备什么,也没有什么事情要自己去担忧。噫!如果为国家考虑,那么居官不尽职而白吃薪俸的人中,司马是最有害于国家的了;如果替自身着想,那么司马一职是俸禄优厚且地位稳当的了。我当这江州郡的司马,快四年了,自己内心安闲自得,好像刚过了一天两天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 只不过我识时务,深知命该如此罢了,又怎知在我之后当司马的人中,没有与我志同道合的人呢 于是我把自己任职以来的体会写出来,以便告知后来到江州担任司马的人。写这篇记的时间是元和十三年七月八日。
15.D“船夫们”错误。“修巾薄袂”是妇女春日装束,“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是指游春女子束着修长衣带,衫袖轻飘,竞相在芳洲上采香草、拾翠羽。所以,应把“船夫们”改为“美女们”
16. ①运用比喻,“玉盘大小乱珠迸”将节奏紧凑、精湛的琴声比作大小珍珠落入玉盘里那样清脆的声音,化无形为有形,显得形象可感。②侧面衬托,“弹出今古幽思谁省”通过写“我”作为听乐人的情绪反应和情思传达出音乐本身的魅力,从而强化表达效果。③环境烘托,“江空月静”写乐曲休止时的效果,以空廓沉静的月夜,烘托出音乐的魅力,留下了无穷的余韵。
17.(1)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2)而未尝往也;而卒莫消长也。
(3)(示例)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暧暖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云青青兮欲雨 水澹澹兮生烟/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第(3)小题的答案,如果不是描写自然景色或人物的,不得分)
18.①耳熟能详 ②德高望重 ③风调雨顺
19.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具有更强的适应力与更高的产量,让粮食生产更具抵抗风险的能力。(“更大”改为“更强”,在“粮食生产”前面加上“让”,在“风险”后加上“的能力”,一处1分,整体1分。)
20.D
21.①冬天下几场大雪②大雪能为土壤补充养料③使土壤温度降低(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22.①将大雪覆盖比作“盖三层被”,将小麦丰收夸张为“枕着馒头睡”,概括出大雪预兆丰年的农业生产经验,生动形象;②口语化,易于理解,便于传播。(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3.作文材料分析:材料中“抵抗力”出现四次,前三次意思对应的是“人生遇到的各种困难”,第四次意思对应的是“对于环境困难所表现的意志力”。“对于抵抗力所拿出的抵抗力”是指“面对困难应拿出的意志力”。而“换句话说,就是他对于困难环境所表现的意志力”,则将上文说的“抵抗力”明晰为两个关键词“环境困难”和“意志力”,写作时要围绕这两个关键词进行,架构起二者之间的关系,立意的大方向是“意志力对于战胜困难的重要性”,不可只抓住一个词做文章。
(1.审题不清,不能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将试题理解为如何解决困难,另起炉灶论证勇敢、勇气、信心、自信、信念、毅力、态度、计划、不放弃等的重要性,只字不提“意志力”。2.提出观点,论证意志力对于解决困难的重要性,但转而论证意志力需要具备的条件,如锲而不舍、人生态度、要有计划等,偏离论点。3.围绕战胜困难对于培养意志力的重要性,关系颠倒。)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