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教案
教学目标:
1. 认识“谴、惰、俗”等7个生字。会写“洪、暴、猛”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山洪暴发、暴涨、聪明、唯独、美观、感谢、经常、轮流”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点:
1. 识字写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 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
了解搭石的构成和作用,体会乡亲们的品质。
教学准备:
1.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搭石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 提问解题。
师:看到课题,老师不禁想考考你们了:什么是搭石?请同学们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来谈谈你们对搭石的了解。
(学生自由交流对搭石的了解。)
3. 过渡语:同学们对搭石有了这样的了解,真不错!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1课《搭石》,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后,对搭石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如:默读、轻读、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2. 认读生字词语。
(1)出示生字词语,重点指导读好“谴”、“惰”、“绰”的读音。
(2)通过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找到自己认为最难写的字,在小组里交流怎样写好这个字。老师根据学生的情况重点指导写好“暴”字和“漾”字。
(3)小组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如:利用熟字加偏旁识记“惰”“绰”“谴”,利用生活经验识记“谴”,通过朗读句子识记“谴”“绰”)
3. 接读课文,针对课文整体感知质疑。
4. 听课文录音,思考:搭石是什么?搭石有什么特点?搭石的构成和作用是什么?课文结尾为什么要议论搭石?你对作者了解多少?你对本课学习有什么疑问?
5. 讨论解疑。
6. 完成课后第2题,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先让学生用笔勾画出课文中带有评价语的默读课文相关段落;再体会人物品质;最后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句。读好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体会乡亲们纯朴、善良、谦让和互敬互助的美好品质。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 听写词语。
2. 指名朗读课文。
二、分段学习课文
1. 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这一段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3)理解“脱鞋绾裤”的意思。
(4)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2. 学习第2、3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人们为什么要摆搭石?
(2)从哪里可以看出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抓住“无论怎样”“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等关键词语体会乡亲们精心挑选搭石,认真摆放搭石的动人情景。
(3)从哪里可以体会到搭石给人们带来了方便?抓住“人影绰绰”“轻快的音乐”等词语来体会。
(4)小结:这真是“一道风景”。
(5)齐读第2、3自然段。
3. 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4自然段。思考:你从这段话中读懂了什么?
(2)讨论:你是怎样读懂这段话的?又是如何体会出乡亲们的品质的?
(3)小结:这更是一道风景,一道会说话的风景。它让我们看到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
4. 学习第5自然段。
(1)齐读第5自然段。思考:这段话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你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了解?
(2)小结:这段话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并从搭石这种事物中感受到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三、总结全文
1. 齐读全文。
2. 总结:本文通过描述家乡的一道风景——搭石,赞美了乡亲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和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也告诉我们要学会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四、作业设计
1. 背诵课文第2、3自然段。
2. 选择家乡的一处风景,向大家介绍那里的美景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