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百校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百校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21 18:43:08

文档简介

湖南省百校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1、2(前4课)。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吕氏春秋》记载,周族的先祖后稷将“耕织”视为“本教”,受其影响,“天子亲率诸侯耕帝藉田”,“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这些陈述意在
A.复兴君主亲耕制度B.传播男尊女卑观念
C.还原周初历史风貌D.宣扬农业的重要性
2.表1所示为魏晋时期州郡中正的选任标准。由此可知,当时
表1
A.士族权势较大B.豪强势力膨胀C.官员素养较高D.选官权力下移
3.从唐高祖到唐玄宗时期,(唐政府)曾三次颁布均田令,其中对不同年龄段的“丁男”“中男”授田数量略有调整。与此同时,唐朝还划定“宽乡”和“狭乡”,其中,狭乡只按法定数额的一半授田。由此看来,均田制的推行
A.合理优化了全国人口分布B.以严密的户籍登记为基础
C.有助于解决土地兼并顽疾D.易导致国家出现征兵困难
4.“(宋)太宗所制曲,乾兴以来通用之,凡新奏十七调,总四十八曲”“(宋)仁宗洞晓音律,每禁中度曲,以赐教坊,或命教坊使撰进,凡五十四曲,朝廷多用之”。官方音乐机构大晟府“讨论古音,审定古调”。材料现象可用以说明
A.宋代宫廷艺术的发展B.民族交融对生活影响深远
C.宋词等市民文化兴盛D.儒学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
5.表2所示为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赋税制度。据此可知,这一赋税制度是
表2
A.“摊丁入亩”B.两税法C.一条鞭法D.租庸调制
6.经历过鸦片战争的魏源,曾用“粤东之役”来称呼鸦片战争。王茂荫在奏稿中记载道:“往年辛丑(1841年)之役……不崇朝而尽溃。”“鸦片战争”在1840年后的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遵循的正是这样的命名规则。1920年之后中国历史文献中才有鸦片战争的记载。对鸦片战争命名的变化反映出
A.鸦片战争的历史影响深远B.国人对鸦片战争的认知逐渐加深
C.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艰难D.“向西方学习”的社会成效显著
7.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将“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民主共和国”,将“反蒋抗日”的口号改为“逼蒋抗日”“联蒋抗日”。这些转变推动了
A.“三三制”原则的贯彻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人民革命政权的创建D.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开展
8.图1作为史料能够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
A.巩固人民政权任务紧迫B.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
C.民众自发支援解放战争D.社会性质发生根本转变
9.16世纪晚期的中国文献中开始出现了有关辣椒的记载,但此时辣椒多是作为观赏植物来种植的;18世纪中后期,辣椒作为餐桌调料在中国部分地区流传开来;据统计,2000—2021年,全球30%以上的辣椒在中国种植,“辣文化”覆盖人口超过5亿。材料深刻反映了
A.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B.中国人地矛盾的激化
C.远洋粮食贸易的兴盛D.食物物种交流的发展
10.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最早提出的“软实力”概念包括“有吸引力的文化、意识形态和制度”,并不局限于人们习惯上认为的“文化软实力”。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软实力建设备受重视。从提升广义上的“软实力”角度看,下列举措是其重要保障的是
A.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B.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C.评选全国道德模范D.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11.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当我们看到人类总人口在距今10000年至2000年的8000年中,从532万直线上升到13300万,足足增加25倍时,也不会感到惊奇了。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A.阶级的形成B.农业革命的开展C.物种的交流D.商业的发展和繁荣
12.中世纪英格兰政坛长期存在着三种争端:一是围绕高级教士教职授予权的争端;二是教会法庭与世俗法庭围绕某些特定而敏感的问题的争端;三是围绕教会财富归属(国家还是罗马教廷)问题的争端。这反映出中世纪的英格兰
A.王权与教权斗争激烈B.国王兼任基督教领袖
C.王权受到法律的限制D.民族主义思潮已涌现
13.18世纪中期以来,越来越多的英国人从乡村走向城市。到1851年,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占比超过50%的国家。这一现象反映了
A.传统的乡村社会完全解体B.启蒙运动有助于资产阶级统治
C.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发展D.“光荣革命”导致贫富分化加剧
14.美国文官制度建立后,历任美国总统仍会受到种种压力,自觉或不自觉地要酬谢其支持者,任命一些照顾性官员。有些总统往往故意保留许多肥缺,不急于补充,以此作为获得支持的筹码。这说明美国
A.文官阶层逐渐抛弃中立原则B.政党分肥制的影响依然存在
C.总统权力受到文官制度制约D.文官系统冲击分权制衡体制
15.二战以后,以国际经济法为主体逐渐发展出国际贸易法、国际货币法、国际投资法、国际产品责任法、国际反托拉斯法、国际税法等法律,有关国际经济关系的实体法也大大增加,扩展了国际法的适用范围。这些法律的出现
A.说明国际经济新秩序已建立B.提升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
C.顺应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D.有效避免了全球经济危机爆发
16.21世纪以来,瑞典等北欧国家的学前教育补贴覆盖面从3~6岁儿童扩大到1~2岁儿童;以公立机构为主,私营机构为辅的托幼体系逐步形成;部分国家甚至在延长父母双方育儿假的基础上,追加“性别平等奖励”。这些做法旨在
A.提高妇女的地位B.保证人口的繁衍
C.防止社会矛盾激化D.消除高福利的弊端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
中国传统政治比较富有合理性,毛病多出在人事上,与整个制度无关。人事变动给人以许多希望,何必把整个制度彻底推翻呢 而且中国传统政治,容许全国知识分子按年考试选举,可不断参加。有政治抱负的人,总想着自己一旦加入政府就上课亲自来改革,遂不想站在政府外面来革命,而且中国传统政治职权分配十分细密,各部门各单位都富有一种独立性与衡平性……在中国历史上不易发展出一种民众选举制度,有它本身客观条件之限制,不能凭空说是专制压力所造成的。社会在下面不易起革命,政府在上面也同样不易有专制。若说这是中国政治的缺点,则这一缺点存在的原因是国家规模太大,但我们究竟不能责备中国古人为何建立起这样一个大规模的国家呀!
——摘编自钱穆《论中国传统政治》
(1)根据材料,概括钱穆的观点。(8分)
(2)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对材料中钱穆的任一观点进行论证。(要点:写出观点,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0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表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中国的货币主权之争”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1.19岁时,我依靠自己的资金,组建了一支军队,通过它解放了共和国……人们推选我为执政官以及联邦的三巨头之一。
2.我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发动了很多次的海上和陆上的战争……取得胜利时,我赦免了所有祈求饶恕者……大约500000罗马公民在军事上效忠于我。
……
19.我建造了元老院以及……阿波罗神庙。
……
28.我在阿非利加、西西里、马其顿,在西班牙行省,在亚该亚行省、亚细亚、叙利亚、纳博讷高卢以及皮西迪亚建立了军事殖民地。另外,我还在意大利建立了28个殖民地,它们在我有生之年变得强大繁荣。
——摘编自《奥古斯都神的功业》(罗马神庙有关奥古斯都·凯撒的墓志铭)
材料二
古罗马的扩张使欧洲从部落、民族分割隔绝的状态逐渐转变到相互交融。这种交融充满了战争、冲突,各种自然和人为的灾难伴随着整个过程。
从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家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殖民主义征服活动。人类结束了几大洲在古代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活动空间得到迅速拓展。世界产业链分工不断扩大、完善,商业内容不断增加,世界范围内人口流动不断加速,世界市场的范围越来越大,世界市场的规则也越来越多。
两次世界大战以战争的方式把全世界纳入统一的发展轨道上,使得人类的命运在世界范围内以联盟和敌对的状态紧密联系在一起,人类命运已经息息相关,哪一个国家或民族企图以绝对的强力,而自己能够全身而退地将灾难加诸对手,都是不可能的。
——摘编自程美东《世界文明进程中的人类命运》
(1)指出材料一在探究古罗马发展史上的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世界文明的交流或发展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2分)高二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D【解析】《吕氏春秋》诞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其中不少“托古”的内容代表了秦国新生社会
力量的诉求,材料所选内容不仅肯定了农耕和手工纺织业的基础性地位,还以天子亲耕、后妃
养蚕植桑的传统加以宣导,意在宣扬农业的重要性,故选D项;复兴天子亲耕制度只是手段,
不是目的,故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了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并没有涉及男女尊卑关系,故排
除B项;《吕氏春秋》并非史书,其编写意在为秦政权构建符合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意识形态,
而非还原历史面貌,故排除C项。
2.A【解析】根据材料中正官“通谱牒”“郡望”“中央任职的世家大族”等信息可知,魏晋时期的
中正官往往由世家大族控制,故选A项;材料中未涉及豪强势力,故排除B项:中正官看中的
是家世门第,而非文化素养,故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未使选官权发生转移,故排除D项。
3.B【解析】区分“丁男”“中男”以确定授田数量,需要准确的人口年龄登记,对“宽乡”“狭乡”
的划分也需要准确掌握一个地方人均耕地占有状况,据此可知均田制的推行必须以严密的户
籍登记为基础,故选B项;材料并不能说明相关政策实际实现了人口合理分布,故排除A项;
材料并未涉及对土地权属的保护,且历史上的均田制也因土地兼并而走向崩溃,故排除C
项;均田制有利于强化国家的户籍管控,从而保障兵员的征调,故排除D项。
4.A【解析】依据材料“(宋)太宗所制曲”“(宋)仁宗洞晓音律,每禁中度曲”“官方音乐机构大
晟府”,可见宋朝皇帝热衷于曲的创作,甚至有官方机构负责,这体现了宋代宫廷艺术的发展,
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民族交融,故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了宋代宫廷音乐文化,故排除C
项:材料没有涉及儒学复兴运动,且儒学复兴运动在唐代就已出现,故排除D项。
5.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赋役折银征收是一条鞭法的主要特点,故选C项;“摊丁入亩'
不涉及取消力役,故排除A项;两税法和租庸调制均征收大量的实物产品,故排除B、D两项。
6.B【解析】材料表明,1920年前知识分子多用地域和传统纪年方法称呼鸦片战争,1920年
后,“鸦片战争”的名称才逐渐明确,这一变化反映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鸦片战争的认识逐
渐加深一一认识到西方国家侵华的本质,故选B项;A项符合史实,但与材料主旨相悖,故排
除A项;C项说法夸大了这一变化的历史价值,故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近代中国向西方学
习的成效,故排除D项。
7.B【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将“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民主共和国”,将“反蒋
抗日”的口号改为“逼蒋抗日”“联蒋抗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日本侵华的加剧,中日民
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因此做出了这些调整,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的建立,故选B项;“三三制”原则是在全面抗战后实施的,故排除A项;创建人民革命政
权指的是建立苏维埃政权,故排除C项;这些口号与开展抗日民主政权建设关系不大,故排
除D项。
8.A【解析】1949一1951年的湘西剿匪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巩固人民政权的重要斗争,
从“土匪不肃清,大军不收兵”的标语可见剿匪任务紧迫,故选A项;材料体现不出新旧势力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24-230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