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1张PPT)
【课程标准】
了解新航路开辟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一、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一)世界人口迁移(结合选择性必修3第7课)
1.原因:
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人口的迁移
2.表现:
(1)欧洲向美洲移民(主动):
欧洲人入侵并在美洲建立殖民地,美洲的印第安人人口减少;
(2)非洲向美洲移民(被动):
欧洲人把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多种血统,美洲成为世界上种族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区;
(3)其他地区:
大洋洲、非洲和亚洲等地也有族群混合现象。
材料 15世纪末到17世纪,伊比利亚白人大举移民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到1574年,西班牙人移民总数达15万。到1590年,巴西的欧洲白人已有三四万。与此同时,印第安人便开始了锐减和被灭绝的过程,16—17世纪时锐减了约90%。在印第安人锐减的同时,欧洲人又大肆猎捕黑人,运入美洲供奴役。 16—17世纪,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又大量移民北美,最后形成了今天美利坚人、加拿大人的主体。17—18世纪时,荷兰人、英国人又大举移入南非,形成了今天南非的白人。
——摘编自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
(3)特点
①迁移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②人口迁移的范围不断扩大;
③由人口密集地区迁移到人口稀疏地区; ④由发达国家主导;从宗主国向殖民地和附属地迁移。
⑤自愿移民和强迫移民相结合。
(4)影响
在西班牙殖民地上,仅从1492-1541年止,印第安人被各种各样的方法所歼灭的,算起来至少有1500万人……在波多黎各和牙买加岛上,在1509年西班牙人刚出现时,共有六十万印第安人,而到1542年时已只剩下不过四百人了。在海地岛起初约有一百万居民,而到1542年时活着的印地人只有二百人了。
——郑如霖《新航路发现的背景及其后果》
“美洲大陆的种植园先生产了大量烟草和蔗糖,后来又生产了大量咖啡、棉花及其他商品在欧洲销售。这种种植园实行单一经营……必须输入劳动力,从而导致了繁荣一时的三角贸易:欧洲的朗姆酒、布匹、枪炮及其他金属制品被运到非洲,非洲的奴隶被运到美洲,美洲的蔗糖、烟草和金银被运到欧洲。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积极:
①改变了人口地理分布格局(人种和民族结构),推动了新的民族和文化的融合;
②促进了美洲地区的开发;
③推动了世界物种的交流和交换;
消极:
①欧洲人对美洲殖民掠夺,导致美洲长期贫穷落后;
②印第安人锐减;
③黑奴贸易罪恶深重;非洲丧失了大批的精壮劳动力,制约了非洲的发展;
④导致各种疾病传播蔓延,摧残了文化。
2、物种交换
(1)原因:新航路的开辟,人口的迁移。
(2)表现
欧亚 → 美洲 美洲 → 世界
植物
动物
小麦、燕麦、大麦、 裸麦、橄榄、葡萄等
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等
马、牛、猪、羊、鸡等
小龙虾、羊驼、火鸡、豚鼠等
(3)特点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①范围具有全球性 ②交流具有双向互补性 ③欧洲具有主导性
④内容具有丰富性 ⑤结果具有两重性(积极和消极)⑥时间具有长期性。
(4)影响
材料1:明朝中期起,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新的经济作物也大致同时引进,进一步丰富了农产品结构。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2:从1519年开始,天花伴随着其他疾病的流行(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毁灭了阿兹特克帝国,不到一个世纪,墨西哥的土著居民由1700万锐减到130万。……同美洲大陆一样,在太平洋的岛屿上,传染病蹂躏毫无抵抗力的人民,造成悲惨的后果。 ——[美]本特利《新全球史》
积极:①丰富饮食结构(饮食结构);②增加粮食产量(粮食产量);③促进人口增长(人口增长);④促进经济开发和联系(经济发展);⑤促进了世界文明的交流和交融(文明交流);⑥丰富了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丰富生活)
消极:①伴随殖民掠夺;②破坏生态环境;③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
【知识链接 选必2·P8-12】美洲物种的外传
3、疾病传播
史料1:从1519年开始,天花伴随着其他疾病的流行(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毁灭了阿兹特克帝国,不到一个世纪,墨西哥的土著居民由1700万锐减到130万。……同美洲大陆一样,在太平洋的岛屿上,传染病蹂躏毫无抵抗力的人民,造成悲惨的后果。
——[美]本特利《新全球史》
史料2:1699年某位材料2:日耳曼传教士的记载可谓不无夸大:“印第安人,这么轻易就会死去,只消见到、嗅到一名西班牙人,就足以令他们失魂丧命。”。……欧洲人带来的天花、麻疹、流感、斑疹伤寒、白喉、疟疾、肺结核和黄热病等传染病的流行,使北美洲印第安人口在一两个世纪之内减少了95%。
原因
表现
影响
新航路的开辟;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
欧洲人将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到美洲和大洋洲。
造成当地土著居民大量死亡,有利于欧洲人建立殖民统治;
引起劳动力的匮乏,诱发奴隶贸易;
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全球海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逐渐形成多海域贸易齐头并进的态势(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齐头并进。)
澳门
欧洲取代阿拉伯
印度洋贸易
大西洋贸易
贩卖的三角贸易
西班牙主导
太平洋贸易
马
尼
拉
丝银贸易
墨西哥
中 国
葡萄牙占据澳门,贸易路线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二、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二)、表现
1、印度洋贸易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很快出现在印度洋贸易中,在与阿拉伯商人的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
印度洋贸易路线连接东南亚、 印度、阿拉伯和东非,至少早在公元前 3 世纪就开始了。这个庞大的国际航线网络将所有这些地区以及东亚(尤其是中国)连接起来。
2.大西洋贸易:“三角贸易”
(1)含义:
欧洲人将欧洲产品运到美洲出售,换回南美洲的产品;把欧洲产品运到非洲,从当地换取或抓捕非洲黑人,然后把他们运到美洲卖为奴隶,形成了罪恶的“三角贸易”。
(2)原因:
①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列强殖民扩张和掠夺;
②欧洲殖民者种植园,需要大量劳动力;
③殖民者的残酷压榨和传染病的流行,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美洲劳动力严重缺乏;
④贩卖黑人奴隶可以获取暴利。
(3)概况:
①出程:欧洲到非洲(用纺织品、枪支和手工制品换取非洲黑人);
②中程:非洲到美洲(运奴隶到美洲贩卖);
③归程:美洲到欧洲(从美洲运贵金属、蔗糖、烟草到欧洲)。
一次航行六个月,做三次买卖,获得600%-800%
2.大西洋贸易:“三角贸易”
(4)影响:
①对非洲:
使非洲丧失了近亿的精壮劳动力 ,造成了非洲发展困难,长期贫穷与落后。
②对美洲:
欧洲殖民者大肆居杀印第安人,造成文明衰落;给美洲带来充足的劳动力,加速了美洲开发,改变了美洲的族群结构。
③对欧洲:
是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为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对世界:
客观上有利于欧、美、非三洲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3.太平洋贸易
1)西班牙经营横跨太平洋贸易,主要在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进行。运载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白银运回马尼拉,这些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2).葡萄牙人占据澳门,形成以澳门为中转站的海上贸易贸易网络,将中国的生丝、瓷器等货物经澳门运往印度果阿,再运到欧洲各国贸易,获取大量白银。贸易路线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
(墨西哥)
美洲
马尼拉
(中转站)
中国
(丝、棉、瓷)
中国
(丝、棉、瓷)
澳门
(中转站)
果阿
欧洲各国
材料一 直到18世纪,美洲白银或者通过欧洲、西亚、印度、东南亚输入中国,或者用从阿卡普尔科出发的马尼拉大帆船直接运往中国,丹尼斯·弗林对白银流向的研究也使得他得出结论:中国至少在世界白银市场上处于中心地位。
——【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大量白银流入中国的途径及影响。
(1)途径:
①从日本流入中国:葡萄牙参与中日之间的丝银贸易,日本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②从美洲流向中国:“马尼拉大帆船”运载中国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产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白银运回马尼拉然后流入中国;
③从欧洲流入中国:中国的生丝、瓷器运到欧洲,白银流入中国。
材料二 梁方仲认为正因为国外白银的大量流入,“我们亦可以知道一条鞭法得以用银普遍的缴纳的缘故”,这就是说白银的流入满足了财政白银化的需要。除此之外,白银的流入还促进了国内市场的发展。因为农民缴税不能缴实物,而要到市场上把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卖掉,换成银子;同时,农民要卖掉的东西必须有人愿意买才行,这就涉及到比较优势和分工的细化,家庭优势、地区优势、产业优势等使得传统体制内的市场得以大大拓展。
(2)影响:
①促进了政府赋税改革(一条鞭法);
②促进农产品商品化,推动手工业分工,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发展;
③明中叶以后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④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发展;
⑤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隆庆开关)。
6、促进了市民文化的发展;影响了社会风气。
三、世界格局的演变—早期殖民扩张
1、概况
殖民方式:
西班牙:建立据点 ,暴力掠夺 , 敲诈勒索。
葡萄牙:屠杀土著,强迫劳动,掠夺金银,建立农业大庄园和种植园。
17世纪荷兰
海上马车夫
殖民方式:
抢占殖民地;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如荷兰东、西印度公司;发展银行信贷业;商业战争。
18世纪英国
日不落帝国
殖民方式:
海盗掠夺、商业战争、黑奴贸易、对殖民地掠夺
15、16世纪
葡萄牙、西班牙
【概念阐释】早期殖民扩张是指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即工业革命以前的欧洲列强在亚、非、拉美的侵略扩张活动,主要特点是:①先后以西葡 、英荷法为主体;②血腥性、暴力性;③以掠夺财富为主要目的,带有浓厚的资本原始积累色彩;
(关联选择性必修3第7课)
(三)表现:
1.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扩张(15—16世纪)
(1)葡萄牙:以亚洲和非洲为主。
16世纪葡萄牙将巴西变成殖民地,并在非洲沿岸、印度果阿、马六甲和中国澳门等地建立了殖民据点和商路。
(2)西班牙:以美洲为主,巴西之外的中、南美洲广大地区,以及亚洲的菲律宾逐渐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
基础概念: “教皇子午线”
西班牙、葡萄牙为争夺殖民地,矛盾日益尖锐。1493年,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作出仲裁: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地方,从北极到南极画一条分界线,史称“教皇子午线”。
实质:西方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
2.荷兰、英国、法国的殖民扩张:
(1)荷兰:
①成立东印度公司:17世纪依靠政府支持成立垄断性的贸易公司,进行殖民争夺;
②在非洲:从葡萄牙手里夺取好望角;
③在亚洲:在印度沿海建立殖民据点、侵入今天的印度尼西亚;一度占据中国台湾;
④美洲:建立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殖民地。
⑤确立海上霸主:成为17世纪世界性商业殖民帝国(号称“海上马车夫”)。
(2)英、法:
①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②1651年颁布《航海条例》,发动三次英荷战争,荷兰最终战败;
③18世纪中期,通过七年战争打败法国后,英国成为海上霸主和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号称“日不落帝国”。
【知识拓展】英国——日不落帝国的形成
1、崛起的原因
(1)地理:地处大西洋航路中心; (2)制度: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君主立宪制确立;
(3)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4)政策:重商主义政策;国家支持海外贸易与殖民扩张;(5)军事:打败无敌舰队,注重海军建设;(6)科技:牛顿力学体系建立。
2.称霸经过
(1)英西战争(1588) ——开始走上殖民扩张道路,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2)英荷战争(1652-1674)——夺取海上贸易霸权,进一步确立霸权地位
(3)英法战争(1756-1763)——成为“日不落”殖民帝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3.手段
海盗劫掠(早期)和商业战争
黑奴贸易
垄断性贸易公司
掠夺殖民地
4.结果 18C下半叶,成为世界霸主,号称“日不落帝国”。
“大洋洲是我们的牧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
(四)影响:
1.对亚、非、拉美:
(1)消极(主观、主要的):
①中断了美非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②亚洲的古老帝国也受到冲击。
(2)积极(客观、次要的):
殖民主义带来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客观上促进殖民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对欧洲:
①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促进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发展,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大变革时代(资产阶级首先从西方登上历史舞台,西欧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②证实了地圆学说,冲击了神学理论,促进自然科学发展;
3.对世界:
基础概念: 世界市场
它是指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国际分工的发展,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以商品流通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交往活动的总和。新航路开辟后开始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最终形成。
①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②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③促进了国际劳动分工的出现(西欧出口手工艺品、美洲等地生产原料、非洲提供劳动力、亚洲提供奢侈品和一些日用品);
④改变了世界格局和历史发展进程,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大变革的时代。
(4)对中国:
①经济: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刺激了亚洲经济尤其中国沿海商品经济的发展;美洲高产作物引进,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粮食产量的提高,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②文化: 西方传教士东来,在传教的同时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早期“西学东渐”与“东学西传”)。
③政治:西方殖民者开始侵扰我国,(葡萄牙骗据澳门,荷兰侵占台湾)成为明清政府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重要原因之一。
商业
革命
商品种类增多(美洲的物种)
贸易规模扩大(三大贸易区)
欧洲商路、贸易中心转移(地中海—大西洋沿岸)
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
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大量金银流入欧洲
货币贬值
物价上涨
收取固定地租的封建主衰落
价格革命
商业资产阶级经济实力上升
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
欧洲社会转型
商业革命拉开了经济全球化的序幕,解决了欧洲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商品和原料市场问题。
价格革命解决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第一要素,即资本原始积累。
【知识拓展】价格革命与商业革命
经济关系变化
阶级关系变化
【知识链接 选必2 P43—P46】近代商业贸易的发展变化
1、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
(1)欧洲贸易中心转移: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城市地位下降;大西洋沿岸城市崛起。
(2)亚洲新贸易中心形成:果阿、澳门、长崎、马尼拉等城市
2、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
(1)商品交易所的出现: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伦敦等。
(2)银行、证券交易所的建立:
商业银行:16世纪威尼斯和热那亚,为商人提供资金和信用; 中央银行:1694年英格兰银行,最早发挥职能; 证券交易所:17世纪后,伦敦证券交易所成为国际证券交易中心。
(3)特权垄断股份制贸易公司建立:
建立:17世纪英、荷东印度公司;荷法 西印度公司等。 特权:垄断外贸权;有铸币、军事、外交、行政权;
影响:垄断贸易,殖民掠夺,对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发挥了重要作用。
【知识链接 选必2 P43—P46】近代商业贸易的发展变化
3、多种类型的商品贸易:
(1)一般商品贸易:更多种类的商品出现在商贸领域:商品消费大众化趋势。
(2)奴隶贸易:16世纪起,西方殖民者掳掠非洲黑人,运往美洲换取原料和金银。
(3)鸦片走私:18世纪后期起,英、美等国商人将鸦片从印度运到中国销售。
4、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
(1)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在全球贸易中居主导地位。
(2)17世纪,荷兰取代西班牙、葡萄牙的主导地位,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3)17世纪下半期以来:英国打败荷兰等国,逐渐控制了海上贸易
【知识拓展】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三个阶段
早期殖民扩张 19世纪的殖民扩张 19末20初的殖民扩张
背景 ①新航路开辟 ②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展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主要国家 西、葡、荷、英、法等 英、俄、法、美等 英、法、美、德、俄、日等帝国主义国家
扩张地区 大多在非洲、美洲沿海地区 全球扩张,深入内地 全球扩张,深入内地
扩张方式 公开殖民抢掠、欺诈贸易、种族灭绝、三角贸易、垄断商路 炮舰政策,强签不平等条约;商品倾销、掠夺原料 资本输出为主,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世界
结果 ①推动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及资本主义发展 ②给亚非拉国家带来灾难 ①推动工业资本主义发展 ②客观上促进亚非拉国家走上近代化道路 ①世界瓜分殆尽,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②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四、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新航路开辟的世界性影响
(一)新航路的开辟大大开阔了人类的眼界,使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更为全面和深刻。
(三)新航路的开辟带来了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印度洋贸易,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
(二)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全球性物种的交流
(人口迁移、动植物交流、疾病传播)
(四)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欧洲早期殖民扩张
(对亚非美;对欧洲;对世界;对中国)
【知识拓展】新航路开辟带来的世界格局的演变
1、世界人文地理格局:
人口、动植物以及病原体跨区域大范围的传播和交流,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
2、世界贸易格局:
由印度洋贸易为主转变为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3、人类文明格局:
殖民扩张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 元文明格局,东 方逐渐从属与西方。
4、世界政治格局:
欧洲从殖民掠夺、经商贸易和奴隶贸易中获得的财富最终转化为资本,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人类社会开进入大变革的时代
1.(2023 山东高考)下图为某一时期欧洲主要殖民国家在美洲和非洲的殖民地分布示意图。这一时期
A.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兴起
B.大西洋三角贸易已走向衰落
C.西、葡殖民优势逐渐被打破
D.倾销工业品是主要掠夺手段
【解析】 考点:早期殖民扩张。
据题干地图信息可知,在该时期,不仅有葡萄牙、西班牙,还有荷兰、英国、法国等,据此可知,该地图说明此时期西班牙、葡萄牙在拉丁美洲和非洲的殖民优势逐渐被打破,故选C项;地图展示的是拉丁美洲和非洲被殖民,而不是其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排除A项;大西洋三角贸易涉及欧洲、非洲和美洲,但是在地图中并没有显示欧洲的情况,排除B项;地图仅是展示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家在拉丁美洲和非洲的殖民,并没有述及其手段,排除D项。
C
2.(2023 海南高考)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误称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为贵,在中美洲部分地区一度被当作货币使用。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B.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
D.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
【解析】 考点:全球物种交流逐渐扩大的原因。
据材料“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大众化商品”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全球物种交流逐渐扩大,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进行,使可可豆的生产和加工技术不断改进,扩大了巧克力的市场供应,所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巧克力普及的根本原因,故选C项;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只是扩大了可可豆的种植范围,无法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扩大市场的供应量,排除A项;欧洲商业格局的变化主要体现世界的贸易中心从地中海东岸转向大西洋沿岸,材料并未具体体现可可豆种植范围的变化,排除B项;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只是强化了宗主国对殖民地的掠夺,与可可豆的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改进无关,排除D项。
C
3.(2023 浙江高考)1694年,英格兰银行获准成立,在伦敦商人中大受欢迎,但贵族却对它不感兴趣。尽管英国国王带头认股,成为最早的一批股东,但贵族院却只有两人追随其后。直到1749年,一位英国政党领袖还说:“国家是一条船,地主是船主,商人只是乘客。”这说明
A.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还未确立
B.银行的商业经营方式最早出现于英国
C.新的资本价值观念尚未普及
D.“光荣革命”改变了英国的政权结构
【解析】 考点:商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据材料可知,随着新航路开辟以及殖民扩张,新的经营方式出现,英格兰银行就属于其中的佼佼者,但是英国的贵族并不热心于参股英格兰银行,这说明新的资本价值观念尚未普及,英国的贵族依然热衷于传统的投资,故选C项;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排除A项;16世纪,威尼斯和热那亚的商人创立了银行,为从事国际贸易的商人提供资金和信用,排除B项;“光荣革命”后,英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材料中体现的是英国贵族对商业银行的轻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C
4.(2022 全国甲卷) 上表是学者统计的17—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的部分亚洲货物价值占比。据表可知,该时期
进口货物 占总货物的价值比(%)
1664—1670年 1731—1740年
胡椒 20.1 4.3
茶叶 0.02 9.26
咖啡 0.63 5.35
棉纺织品 62.59 65.35
A.生产方式决定进口货物价值占比
B.英国确立海上贸易的霸主地位C.殖民扩张推动了消费结构的变化
D.工业革命促进东西方贸易增长
【解析】 考点: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由材料信息17—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的亚洲货物价值占比中胡椒明显减少,棉纺织品的占比略有提升,而茶叶、咖啡的占比大幅度提高,结合市场市场不断拓展的史实,英国东印度公司在殖民扩张的过程中,将亚洲的茶叶、咖啡大量运往欧洲,推动民众消费结构的变化,故选C项;18世纪中期开始的工业革命引发生产方式的变化,这一时期仍处于工场手工业生产时期,且“决定”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只提及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亚洲的贸易情况,并未提及在其他地区的贸易情况,无法得出“海上贸易霸主地位”,排除B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765年,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
C
5.(2022 山东高考.11)下图为世界物种交流过程中两种作物的传播路线示意图,两种作物是
A.小麦、玉米
B.玉米、水稻
C.小麦、甘蔗
D.水稻、甘蔗
据图可知,白色箭头所代表的的农作物从西亚向东亚、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地传播,黑色箭头所代表的的农作物从南太平洋向南亚、东亚、非洲、欧洲等地传播,所以两种作物是小麦(西亚)、甘蔗(南太平洋新几内亚群岛),故选C项;玉米原产于美洲,图中美洲是传入地,排除A项;玉米原产于美洲,水稻原产于中国,图中美洲、中国是传入地,排除B项;水稻原产于中国,图中中国是传入地,排除D项。
C
6.(2022 福建高考) 16世纪,西班牙征服墨西哥后极力推广天主教,排斥当地宗教信仰,遭到当地人的强烈反对。17世纪中期后,以天主教圣母形象为原型、糅合墨西哥本土文化元素的瓜达卢佩圣母像却逐渐流行开来,成为墨西哥的象征之一。据此推知,西班牙的殖民
改变了区域人口结构 B. 摧毁了美洲本土文化
C. 影响了欧洲宗教改革 D. 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 考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人口的流动。
1519年西班牙开始侵入墨西哥,到1550年时,西班牙人已经征服了除巴西外的整个南美洲。西班牙一方面从殖民地掠夺财富在欧洲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也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试题材料以墨西哥的象征之一——瓜达卢佩圣母像叙述了西班牙殖民者极力推广天主教与墨西哥本土宗教信仰,从冲突到兼容的史实。殖民势力的持续侵略改造着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改变了墨西哥人口结构,故A项正确。瓜达卢佩圣母像糅合墨西哥本土文化元素,B项错误;试题情境材料与欧洲宗教改革没有关系,C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征服墨西哥,D项错误。
A
7.(2021 全国乙卷)16世纪起,英国国王将大量特许状授予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团体,成立特许公司。与此同时,欧洲许多国家掀起创办海外贸易特许公司的热潮。至18世纪末,特许公司数量已达数百个。这反映出该时期
A.资本输出成为海外扩张的主要形式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划分势力范围成为列强争霸的焦点
D.殖民扩张呈现竞争格局
【解析】 考点: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16世纪起到18世纪末,除了英国外,还有欧洲许多国家建立特许公司从事海外贸易,说明当时海外殖民扩张是存在多国竞争格局的,故选D项;资本输出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才成为主要扩张形式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划分势力范围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对外扩张时的主要形式之一,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D
8.(2022 广东高考)17世纪的荷兰画家作品中经常呈现如下场景:整齐的城市、房舍、家具,妻子和儿女们的漂亮服饰,宴会上盛大的排场,海员的英勇,商业的辉煌以及穿梭于各大洋上的荷兰商船。这反映了当时荷兰
A.海外贸易丰富了艺术题材
B.浪漫主义艺术风靡一时
C.商业公司垄断新航路贸易
D.启蒙运动塑造社会风貌
【解析】 考点:早期的殖民扩张——荷兰成为海上殖民霸主。
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殖民霸主,殖民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地,海外贸易的发达,17世纪荷兰画家作品中出现的场景亦是受此影响,由此可见荷兰海外贸易丰富了艺术题材,A项正确;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在19世纪上半叶达到繁荣,B项错误;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该公司拥有自组佣兵、发行货币和他国签订条约的权力,荷兰正是凭借东印度公司的力量逐渐取代葡萄牙在东方的商业垄断,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是“理性崇拜”,强调反对愚昧主义,提倡普及文化教育,主张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A
【2023·北京高考·18】(12分)【延续与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传统观点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此时欧洲告别中世纪,进入现代。
材料二 20世纪后期,有学者提出,公元1500年前后这一时段固然重要,但还不能称之为欧洲历史的分水岭,因为此时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8世纪中后期,此后历史才真正步入现代,分水岭才真正出现。
历史发展往往是一个延续与变迁交织的过程。从这一角度,结合15—18世纪欧洲历史的重大史实,评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12分)
命题点: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欧洲近代史分水岭。
示例:
材料一观点: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中世纪与现代时期的分水岭。
材料二观点:欧洲的现代化是在15—18世纪逐步实现的。
评析:材料一观点仅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变迁性,未体现延续性。新航路开辟虽拉开了欧洲海外扩张的序幕,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封建制度濒于解体,人口、物种和商品等开始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发生改变,但其仅为欧洲后续的社会变革提供了基础,其历史影响是逐渐产生并加深的,并未迅速使得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本质变革。
14—18世纪,西欧相继发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这些运动旨在反抗封建统治和教会禁锢,解放人们的思想。近代科学的兴起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7—19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在一些国家相继进行了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革命或改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欧洲等地相继发生两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面貌,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故18世纪中后期的欧洲在经过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思想解放运动之后,才真正步入现代,分水岭才真正出现。材料二的观点则体现了历史发展变迁性和延续性。
总结:历史发展往往是一个延续与变迁、量变与质变的过程。欧洲向现代化的过渡起于新航路的开辟,于18世纪最终走向现代。
【知识拓展】白银流入中国的影响
材料1:白银货币化加快了货币流通,带来了整个明代社会结构的变动。白银货币化也约束了当权者滥发货币的权利,切断了明王朝通向恶性通货膨胀之路,这也大大推动了生产和贸易的增长。
——摘编自陈昆《宝钞崩坏、白银需求与海外白银流入对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考察》
材料2:15世纪末白银货币化在社会内部的膨胀,已促进了海外贸易和移民潮的出现,使得货币和财产进一步活跃起来,唤起了人们新的、更大的白银货币需求……隆庆初年,明朝不仅以法权形式确立了白银的主币地位,而且还在福建漳州开海和在广东澳门开港。同时明代的赋役改革虽然名称不一,内容也不完全一致,但是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把折银征收作为最主要的一项改革内容,赋役折银是明代白银货币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摘编自万明《中国的“白银时代”与国家转型》
1、改变了中国传统的货币体系;
2、促进国家财政的货币化和赋役制度的变革;
3、抑制了恶性通货膨胀;
4、影响了政府对外贸易政策的改变;
5、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商帮形成,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6、推动中国加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
7、推动白银成为世界货币;
8、促进了市民文化的发展;影响了社会风气。
商业
革命
商品种类增多(美洲的物种)
贸易规模扩大(三大贸易区)
欧洲商路、贸易中心转移(地中海—大西洋沿岸)
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
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大量金银流入欧洲
货币贬值
物价上涨
收取固定地租的封建主衰落
价格革命
商业资产阶级经济实力上升
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
欧洲社会转型
商业革命拉开了经济全球化的序幕,解决了欧洲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商品和原料市场问题。
价格革命解决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第一要素,即资本原始积累。
【知识拓展】价格革命与商业革命
经济关系变化
阶级关系变化
【知识链接 选必2 P43—P46】近代商业贸易的发展变化
1、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
(1)欧洲贸易中心转移: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城市地位下降;大西洋沿岸城市崛起。
(2)亚洲新贸易中心形成:果阿、澳门、长崎、马尼拉等城市
2、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
(1)商品交易所的出现: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伦敦等。
(2)银行、证券交易所的建立:
商业银行:16世纪威尼斯和热那亚,为商人提供资金和信用; 中央银行:1694年英格兰银行,最早发挥职能; 证券交易所:17世纪后,伦敦证券交易所成为国际证券交易中心。
(3)特权垄断股份制贸易公司建立:
建立:17世纪英、荷东印度公司;荷法 西印度公司等。 特权:垄断外贸权;有铸币、军事、外交、行政权;
影响:垄断贸易,殖民掠夺,对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发挥了重要作用。
3、多种类型的商品贸易:
(1)一般商品贸易:更多种类的商品出现在商贸领域:商品消费大众化趋势。
(2)奴隶贸易:16世纪起,西方殖民者掳掠非洲黑人,运往美洲换取原料和金银。
(3)鸦片走私:18世纪后期起,英、美等国商人将鸦片从印度运到中国销售。
4、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
(1)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在全球贸易中居主导地位。
(2)17世纪,荷兰取代西班牙、葡萄牙的主导地位,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3)17世纪下半期以来:英国打败荷兰等国,逐渐控制了海上贸易
【知识拓展】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三个阶段
早期殖民扩张 19世纪的殖民扩张 19末20初的殖民扩张
背景 ①新航路开辟 ②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展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主要国家 西、葡、荷、英、法等 英、俄、法、美等 英、法、美、德、俄、日等帝国主义国家
扩张地区 大多在非洲、美洲沿海地区 全球扩张,深入内地 全球扩张,深入内地
扩张方式 公开殖民抢掠、欺诈贸易、种族灭绝、三角贸易、垄断商路 炮舰政策,强签不平等条约;商品倾销、掠夺原料 资本输出为主,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世界
结果 ①推动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及资本主义发展 ②给亚非拉国家带来灾难 ①推动工业资本主义发展 ②客观上促进亚非拉国家走上近代化道路 ①世界瓜分殆尽,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②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四、基础知识
四、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新航路开辟的世界性影响
(一)新航路的开辟大大开阔了人类的眼界,使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更为全面和深刻。
(三)新航路的开辟带来了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印度洋贸易,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
(二)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全球性物种的交流
(人口迁移、动植物交流、疾病传播)
(四)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欧洲早期殖民扩张
(对亚非美;对欧洲;对世界;对中国)
【知识拓展】新航路开辟带来的世界格局的演变
1、世界人文地理格局:
人口、动植物以及病原体跨区域大范围的传播和交流,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
2、世界贸易格局:
由印度洋贸易为主转变为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3、人类文明格局:
殖民扩张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 元文明格局,东 方逐渐从属与西方。
4、世界政治格局:
欧洲从殖民掠夺、经商贸易和奴隶贸易中获得的财富最终转化为资本,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人类社会开进入大变革的时代
五、真题演练
1.(2023·海南高考·11)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误称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为贵,在中美洲部分地区一度被当作货币使用。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B.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 D.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
C
2.(2023·广东高考·13)有学者在评价某历史事件时说:“无非是其通过探险活动在世界各大海洋形成了一个单一的航海体系,那就是欧洲人如何控制海洋,并以此为基础将他们的影响力扩展到所有大陆的整个过程。”下列选项中符合该学者评价角度的是( )
A.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与扩散 B.社会从传统到现代
C.文明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 D.世界从分散到整体
D
3.(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28)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A.朝贡贸易繁荣 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C.白银大量流入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C
五、真题演练
4.(2023·湖南高考·14)17世纪后期,欧洲各国纷纷通过谈判解决领土争端,并勘定地界、树立界碑、出版地图,向公众传达有关国土疆域的信息。这一现象反映( )
A.近代地形勘测技术的进步 B.近代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
C.谈判是解决争端的主要手段 D.地图是解决争端的主要依据
B
5.(2023·浙江高考·19)从1750年算起,欧洲人口在100年时间里从1.42亿增长到2.65亿。此前每次人口增长都会带来食物涨价,但这次不同,1800年后,至少在英国,两个指数开始朝相反的方向移动。下列项中,促使这一时期指数“朝相反的方向移动”的主要因素是( )
A.黄热病的肆虐 B.工业企业的增加
C.土豆等新物种种植的普及 D.优质高效化肥的广泛应用
C
6.(2022·海南高考·12)综合下图信息,最适合探究的主题应是( )
A.欧洲列强的兴衰和更替 B.资本主义的早期萌发
C.殖民体系的形成与演变 D.整体世界的发展主线
C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之
一、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1、人口迁移
(1)表现
欧洲向美洲移民
非洲向美洲移民
印第安人口
减少了90-95%
损失人口
1亿多
(2)方向
从宗主国向殖民地和附属地迁移;
从较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移民;
从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人口;
①欧洲人→美洲(16c入侵、大批来到)
②非洲黑人→美洲(16c作为奴隶贩卖)
③大洋洲、非洲和亚洲的族群混合(18世纪中后欧洲殖民与移民大洋洲)
(3)特点
(4)影响
在西班牙殖民地上,仅从1492-1541年止,印第安人被各种各样的方法所歼灭的,算起来至少有1500万人……在波多黎各和牙买加岛上,在1509年西班牙人刚出现时,共有六十万印第安人,而到1542年时已只剩下不过四百人了。在海地岛起初约有一百万居民,而到1542年时活着的印地人只有二百人了。 ——郑如霖《新航路发现的背景及其后果》
“美洲大陆的种植园先生产了大量烟草和蔗糖,后来又生产了大量咖啡、棉花及其他商品在欧洲销售。这种种植园实行单一经营……必须输入劳动力,从而导致了繁荣一时的三角贸易:欧洲的朗姆酒、布匹、枪炮及其他金属制品被运到非洲,非洲的奴隶被运到美洲,美洲的蔗糖、烟草和金银被运到欧洲。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积极:
①改变了人口地理分布格局(人种和民族结构),推动了新的民族和文化的融合;
②促进了美洲地区的开发;
③推动了世界物种的交流和交换;
消极:
①欧洲人对美洲殖民掠夺,导致美洲长期贫穷落后;②印第安人锐减;
③黑奴贸易罪恶深重;非洲丧失了大批的精壮劳动力,制约了非洲的发展;摧残了文化。
④导致各种疾病传播蔓延
①由欧洲国家主导
②自愿移民与被迫移民相结合
③从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
④从宗主国向殖民地、附属地迁移
⑤移民的规模、范围不断扩大
2.物种交换
(1)原因:新航路的开辟,人口的迁移。
(2)表现
欧亚 → 美洲 美洲 → 世界
植物
动物
小麦、燕麦、大麦、 裸麦、橄榄、葡萄等
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等
马、牛、猪、羊、鸡等
小龙虾、羊驼、火鸡、豚鼠等
(3)特点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①范围具有全球性 ②交流具有双向互补性 ③欧洲具有主导性
④内容具有丰富性 ⑤结果具有两重性(积极和消极)
⑥时间具有长期性。
(4)影响
材料1:明朝中期起,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新的经济作物也大致同时引进,进一步丰富了农产品结构。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2:从1519年开始,天花伴随着其他疾病的流行(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毁灭了阿兹特克帝国,不到一个世纪,墨西哥的土著居民由1700万锐减到130万。……同美洲大陆一样,在太平洋的岛屿上,传染病蹂躏毫无抵抗力的人民,造成悲惨的后果。 ——[美]本特利《新全球史》
积极:①丰富饮食结构(饮食结构);②增加粮食产量(粮食产量);③促进人口增长(人口增长);④促进经济开发和联系(经济发展);⑤促进了世界文明的交流和交融(文明交流);⑥丰富了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丰富生活)
消极:①伴随殖民掠夺;②破坏生态环境;
③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
【知识链接 选必2·P8-12】美洲物种的外传
3、疾病传播
史料1:从1519年开始,天花伴随着其他疾病的流行(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毁灭了阿兹特克帝国,不到一个世纪,墨西哥的土著居民由1700万锐减到130万。……同美洲大陆一样,在太平洋的岛屿上,传染病蹂躏毫无抵抗力的人民,造成悲惨的后果。——[美]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2:日耳曼传教士的记载可谓不无夸大:“印第安人,这么轻易就会死去,只消见到、嗅到一名西班牙人,就足以令他们失魂丧命。”。……欧洲人带来的天花、麻疹、流感、斑疹伤寒、白喉、疟疾、肺结核和黄热病等传染病的流行,使北美洲印第安人口在一两个世纪之内减少了95%。
原因
表现
影响
新航路的开辟;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
欧洲人将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到美洲和大洋洲。
造成当地土著居民大量死亡,有利于欧洲人建立殖民统治;
引起劳动力的匮乏,诱发奴隶贸易;
二、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1、原因
全球海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
2、表现
(1)印度洋贸易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很快出现在印度洋贸易中,在与阿拉伯商人的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
大西洋贸易
太平洋贸易
印度洋贸易
印度洋贸易路线连接东南亚、 印度、阿拉伯和东非,至少早在公元前 3 世纪就开始了。这个庞大的国际航线网络将所有这些地区以及东亚(尤其是中国)连接起来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之
(2)大西洋贸易
欧美贸易
欧洲人通过开辟出的多条航线和沿海港口,将生产的手工制品运到美洲销售,换回南美洲的贵金属、蔗糖和烟草。
三角贸易
①原因
A.美洲印第安人遭到屠杀和奴役导致劳动力严重缺乏;
B.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建立的种植园,需要大量劳动力;
C.贩卖黑人奴隶可以获取暴利。
②表现
归程:从美洲运金银、烟草、蔗糖到欧洲
欧洲
美洲
中程 :贩卖奴隶到美洲
③影响
对美洲:出现黑人奴隶制;开发了新大陆;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形成新的族群;
对欧洲: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非洲:导致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深刻改变了非洲的人口结构,严重影响了非洲的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世界:拓展世界市场,改变世界市场的格局;客观上有利于欧美非三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和近代整体世界的形成。
非洲
出程 :欧洲用廉货物到非洲换取或抓捕奴隶
(3)太平洋贸易
区域 主导国 贸易路线及主要交换物 特点
太平洋贸易 葡 萄 牙
西班牙
线路1:中国澳门(生丝、瓷器等)→印度果阿→欧洲(白银)→中国
线路2:中国(生丝)→澳门→日本(白银)→中国
中国(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菲律宾马尼拉中转→墨西哥(白银)→菲律宾马尼拉→中国
①贸易线路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
②澳门为主要中转站;
③白银基本流入中国。
①马尼拉大帆船;
②白银基本流入中国。
欧洲各国
印度
果阿
澳门
(中转站)
中国
(明清)
美洲
墨西哥
丝
瓷
大量
白银
大量
白银
丝瓷棉
丝瓷棉
葡萄牙主导
西班牙主导
日本
丝绸
大量白银
菲律宾
马尼拉
3、特点
传统印度洋贸易和新兴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形成齐头并进;
各国主要依托自己的优势建立海上贸易网络;
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网络的重要环节;
丝银贸易突出。
4、影响
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
15C末—17C上半叶
世界形势与贸易图
【知识拓展】白银流入中国的影响
材料1:白银货币化加快了货币流通,带来了整个明代社会结构的变动。白银货币化也约束了当权者滥发货币的权利,切断了明王朝通向恶性通货膨胀之路,这也大大推动了生产和贸易的增长——摘编自陈昆《宝钞崩坏、白银需求与海外白银流入对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考察》
材料2:15世纪末白银货币化在社会内部的膨胀,已促进了海外贸易和移民潮的出现,使得货币和财产进一步活跃起来,唤起了人们新的、更大的白银货币需求……隆庆初年,明朝不仅以法权形式确立了白银的主币地位,而且还在福建漳州开海和在广东澳门开港。同时明代的赋役改革虽然名称不一,内容也不完全一致,但是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把折银征收作为最主要的一项改革内容,赋役折银是明代白银货币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摘编自万明《中国的“白银时代”与国家转型》
1、改变了中国传统的货币体系;
2、促进国家财政的货币化和赋役制度的变革;
3、抑制了恶性通货膨胀;
4、影响了政府对外贸易政策的改变;
5、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商帮形成,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6、推动中国加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
7、推动白银成为世界货币;
8、促进了市民文化的发展;影响了社会风气。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之
三、世界格局的演变—早期殖民扩张
1.背景:新航路的开辟揭开了欧洲海外扩张的序幕。
2.概况
国家 殖民活动的表现
葡萄牙 将巴西变为殖民地,并在非洲沿岸、印度果阿、马六甲和中国澳门等地建立了几十个殖民据点和商站;
西班牙 除巴西以外的中、南美广大地区,以及亚洲的菲律宾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
新兴大国:(英法荷) 17世纪荷兰、英国、法国在亚非北美建立了多个殖民地
教皇子午线”——瓜分世界的开始
背景:西班牙和葡萄牙争夺殖民地,矛盾日益尖锐。
实质:西方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
该线以西为西班牙的势力范围,以东为葡萄牙的范围
3、特点
(1)以掠夺财富为主要目的,以海外贸易、海盗式掠夺、欺诈性贸易和贩卖黑人奴隶为主要方式,是一种公开的、野蛮的强盗行径。
(2)殖民国家以西、葡、荷、英、法等西欧国家为主,其中大多数国家为封建国家。主要占据非洲、美洲等地区。
4、影响
材料1:16世纪的修道士卡萨斯关于西班牙殖民者屠杀印第安人的一段记载:西班牙殖民者在登陆的岛屿上屠杀了无数印第安人,制造了巨大的灾难。他们掳掠印第安人的妻小,奴役蹂躏他们。整个岛屿全部被摧毁,一片荒凉。 ——摘编自(西)卡萨斯著,孙家堃译《西印度毁灭述略》
(1)对亚非美
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亚洲的古老帝国也受到冲击。
材料2: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2)对欧洲
①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促进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发展,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大变革时代(资产阶级首先从西方登上历史舞台,西欧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②证实了地圆学说,冲击了神学理论,促进自然科学发展;
(3)对世界
材料3: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 ——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的记述
①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②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③促进了国际劳动分工的出现(西欧出口手工艺品、美洲等地生产原料、非洲提供劳动力、亚洲提供奢侈品和一些日用品);④改变了世界格局和历史发展进程,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大变革的时代。
(4)对中国:
①经济: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刺激了亚洲经济尤其中国沿海商品经济的发展;美洲高产作物引进,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粮食产量的提高,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②文化: 西方传教士东来,在传教的同时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早期“西学东渐”与“东学西传”)。
③政治:西方殖民者开始侵扰我国,(葡萄牙骗据澳门,荷兰侵占台湾)成为明清政府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重要原因之一。
【知识链接 选必2 P43—P46】近代商业贸易的发展变化
1、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
(1)欧洲贸易中心转移: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城市地位下降;大西洋沿岸城市崛起。
(2)亚洲新贸易中心形成:果阿、澳门、长崎、马尼拉等城市
2、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
(1)商品交易所的出现: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伦敦等。
(2)银行、证券交易所的建立:
商业银行:16世纪威尼斯和热那亚,为商人提供资金和信用; 中央银行:1694年英格兰银行,最早发挥职能; 证券交易所:17世纪后,伦敦证券交易所成为国际证券交易中心。
(3)特权垄断股份制贸易公司建立:
建立:17世纪英、荷东印度公司;荷法 西印度公司等。 特权:垄断外贸权;有铸币、军事、外交、行政权;
影响:垄断贸易,殖民掠夺,对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发挥了重要作用。
3、多种类型的商品贸易:
(1)一般商品贸易:更多种类的商品出现在商贸领域:商品消费大众化趋势。
(2)奴隶贸易:16世纪起,西方殖民者掳掠非洲黑人,运往美洲换取原料和金银。
(3)鸦片走私:18世纪后期起,英、美等国商人将鸦片从印度运到中国销售。
4、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
(1)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在全球贸易中居主导地位。
(2)17世纪,荷兰取代西班牙、葡萄牙的主导地位,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3)17世纪下半期以来:英国打败荷兰等国,逐渐控制了海上贸易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新航路开辟的世界性影响
(一)新航路的开辟大大开阔了人类的眼界,使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更为全面和深刻。
(三)新航路的开辟带来了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印度洋贸易,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
(二)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全球性物种的交流
(人口迁移、动植物交流、疾病传播)
(四)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欧洲早期殖民扩张
(对亚非美;对欧洲;对世界;对中国)
【知识拓展】新航路开辟带来的世界格局的演变
1.世界人文地理格局:
人口、动植物以及病原体跨区域大范围的传播和交流,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
2.世界贸易格局:
由印度洋贸易为主转变为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3.人类文明格局:
殖民扩张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 元文明格局,东 方逐渐从属与西方。
4.世界政治格局:
欧洲从殖民掠夺、经商贸易和奴隶贸易中获得的财富最终转化为资本,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人类社会开进入大变革的时代
【课堂评价】
【2023·广东高考·13】有学者在评价某历史事件时说:“无非是其通过深险活动在世界各大海洋形成了一个单一的航海体系,那就是欧洲人如何控制海洋,并以此为基础将他们的影响力扩展到所有大陆的整个过程。“下列选项中符合该学者评价角度的是
A.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与扩散 B.社会从传统到现代
C.文明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 D.世界从分散到整体
D
【2023.6·浙江高考·19】从1750年算起,欧洲人口在100年时间里从1.42亿增长到2.65亿。此前每次人口增长都会带来食物涨价,但这次不同,1800年后,至少在英国,两个指数开始朝相反的方向移动。促使这一时期指数“朝相反的方向移动的主要因素是
A.黄热病的肆虐 B.工业企业的增加
C.土豆等新物种种植的普及 D.优质高效化肥的广泛应用
C
【2021·天津高考·10】1526年,一位非洲国王控诉说,葡萄牙人每天都在抓走本地人并将他们卖掉,“以至于我们国家的人口正在大量丧失”;1549年,巴西的种植园已经有了非洲人劳作的记录。据此可以佐证( )
A.世界市场的成型 B.工业革命的冲击
C.三角贸易的初现 D.殖民体系的确立
C
【2023·湖南高考·14】17世纪后期,欧洲各国纷纷通过谈判解决领土争端,并勘定地界、树立界碑、出版地图,向公众传达有关国土疆域的信息。这一现象反映( )
A.近代地形勘测技术的进步
B.近代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
C.谈判是解决争端的主要手段
D.地图是解决争端的主要依据
B
【2021·全国乙卷·32】16世纪起,英国国王将大量特许状授予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团体,成立特许公司。与此同时,欧洲许多国家掀起创办海外贸易特许公司的热潮。至18世纪末,特许公司数量已达数百个。这反映出该时期( )
A.资本输出成为海外扩张的主要形式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划分势力范围成为列强争霸的焦点
D.殖民扩张呈现竞争格局
D
【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33】图6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
A.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B.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
D.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
A
【2023·海南高考·11】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误称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为贵,在中美洲部分地区一度被当作货币使用。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B.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 D.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
C
【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28】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A.朝贡贸易繁荣 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C.白银大量流入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C
【2023·北京高考·18】(12分)【延续与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传统观点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此时欧洲告别中世纪,进入现代。
材料二 20世纪后期,有学者提出,公元1500年前后这一时段固然重要,但还不能称之为欧洲历史的分水岭,因为此时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8世纪中后期,此后历史才真正步入现代,分水岭才真正出现。
历史发展往往是一个延续与变迁交织的过程。从这一角度,结合15—18世纪欧洲历史的重大史实,评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12分)
命题点: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欧洲近代史分水岭。
示例:
材料一观点: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中世纪与现代时期的分水岭。
材料二观点:欧洲的现代化是在15—18世纪逐步实现的。
评析:材料一观点仅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变迁性,未体现延续性。新航路开辟虽拉开了欧洲海外扩张的序幕,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封建制度濒于解体,人口、物种和商品等开始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发生改变,但其仅为欧洲后续的社会变革提供了基础,其历史影响是逐渐产生并加深的,并未迅速使得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本质变革。
14—18世纪,西欧相继发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这些运动旨在反抗封建统治和教会禁锢,解放人们的思想。近代科学的兴起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7—19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在一些国家相继进行了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革命或改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欧洲等地相继发生两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面貌,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故18世纪中后期的欧洲在经过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思想解放运动之后,才真正步入现代,分水岭才真正出现。材料二的观点则体现了历史发展变迁性和延续性。
总结:历史发展往往是一个延续与变迁、量变与质变的过程。欧洲向现代化的过渡起于新航路的开辟,于18世纪最终走向现代。
全球联系初步建立
改变了世界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
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改变了世界格局和历史发展进程西欧资本主义获得发展
人口迁移
物种交换
疾病传播
商品的
世界性流动
早期
殖民扩张
推 动
推 动
欧洲主导下的世界格局逐渐形成
小结
新航路开辟
(二)表现:
3.太平洋贸易:丝银贸易
(1)概况:
①葡萄牙主导:以澳门为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葡萄牙商人把中国的生丝、瓷器等货物经澳门运往印度果阿,再转运到欧洲各国,进行贸易,获取大量白银;
②西班牙主导:跨太平洋贸易马尼拉大帆船上的银丝贸易:
主要在其两大殖民地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