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22 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上册语文22 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1 12:00:1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22 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停顿,读出韵味,并背诵课文。
理解词句意思,读懂课文内容。
感受音乐的艺术魅力,通过音乐感受伯牙和子期这一对知音之间真挚的友情,感知知音文化。
【教学重难点】
感受音乐的艺术魅力,通过音乐感受伯牙和子期这一对知音之间真挚的友情,感知知音文化。【教学过程】
音乐引路,揭题激趣
师:上课之前我们来听两段音乐名字叫《流浪者之歌》,结合这个名字你仿佛看到什么?再听一段。你有什么感受?同学们,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它不仅能给我们带来听觉上的享受,还能陶冶我们的心灵,音乐往往还寄托着人们的心声、情思和志向。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经典音乐有关的古文《伯牙鼓琴》。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题目是何意?文言文最大的特点就是简洁凝练,寥寥数语就能表达丰富的意思,这是我们祖先的智慧,也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
会朗读:读有韵味
师:学习文言文,朗读很重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是最基本的要求。同时还要读出节奏,请同学们对照大屏幕自由朗读,读完后请坐端正。指生读、老师范读指生读: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指生读: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在这句话中,哪里最容易读错?“为”字是个多音字,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当我们不确定多音字的读音时,我们通过注释来理解意思,第一个是以为第二个为他,表示给、替的意思,这时读四声。读好这个多音字,这句话就能读好了。一起读指生读不加标点的《伯牙鼓琴》,指生读竖排版的《伯牙鼓琴》我们读文言文,就要字字准确,读好停顿,读出节奏,这样古文的韵味就出来了。这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个境界。
回顾方法、懂其大意
师:学习文言文,不仅要会读,还要有方法,谁还记得我们之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借助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猜测;查阅资料;勤思善问。学习文言文的第二个境界是读懂古文的意思。结合这些方法,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文的意思?
悟之情感、感知文化
师:文言文学习的第三个境界:感受古文中蕴含的情感。在这个故事中有两个人物,一个是伯牙,一个是子期,这两个人你了解吗?谁来介绍伯牙?谁来介绍子期?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人怎么就成为了知音呢?他们之间又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出示句子: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一个善弹,一个善听。从哪里能看出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呢?伯牙在弹什么 钟子期又听出了什么呢 “志”是什么意思?我们还可以理解为心中所想。“志在泰山”就是心中想到高山。“志在流水”就是心中想到流水。结合注释,“巍巍乎若太山”的意思是?“汤汤乎若流水”意思就是?
师:请你读出流水的浩荡。一起读“汤汤乎若流水”。(出示: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伯牙弹琴,心中想到了高山,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哪些词语?当伯牙志在太山,他的琴声也一定是这样的。这气势磅礴、雄浑有力的琴声一定震撼到了子期。难怪他会说:这句话换成现代语,怎样称赞呢?哪一个词可以理解为“真好啊” 我们一起再来读好一个善弹的伯牙。伯牙弹琴,高明在何处呢 这就叫琴心合一,不愧是“琴仙”啊!其实,高明的何止是伯牙一个人!锺子期高明在哪?(出示: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伯牙的琴声又转换调子了,这一次伯牙的琴声又妙在哪里呢 是呀,这里的“流水”指大江、大河,在古诗文中,只要没有点明,“江”指的就是长江,“河”指的就是黄河。说到长江黄河,你又想到了哪些词或诗句呢 要表现长江黄河的气势磅礴、宽广无边,我们试着把每一个字音拉长,一起来读。“善哉乎”一延长,好像琴声落到心里去了。伯牙心里想什么,通过琴声子期就能够知道他心中所想。弹琴者琴心合一,听琴者心、琴、景相互交融,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出示文字,边读边想象画面。你的脑海里是否呈现出这样一幅和谐的画面。伯牙是一名宫廷乐师,名满天下,虽然听者众多,但是一直以来没有人能真正听懂他的琴声,内心倍感孤独寂寞,他万万没想到一个乡野村夫竟然如此懂他。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莫道二者情多深,一曲高山流水情。确认过眼神,遇到对的人。有种默契,不言而明。伯牙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有高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
师:伯牙的琴声里一定还有徐徐清风、皎皎明月。现在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太山......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男生一起“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明月。”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女生一起“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清风。”所以,伯牙无论弹什么,子期都能听懂。关注“志”这个字“志”这个字到战国时期才出现,这是它从金文到楷书的字形演变。“志”是形声字,下部的"心"字是形符,表示与人的心理和思想活动有关。本义为意念、心情,当某种意念、心情强化时,就成为志向、胸怀,这是“志”意义的引申,也是“志”最常用的意义。这样看来,伯牙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仅仅是“想”吗?
师:“巍巍乎若泰山”“汤汤乎若流水”,说的也不仅是伯牙的琴声吧,还道出了伯牙心中的什么?什么样的志向?什么样的胸怀?伯牙无论弹什么,子期都能听懂。听得懂伯牙借琴声所表明的高远志向,所抒发的宽广胸怀。心灵相通、心有灵犀,何为知己?如此而已!这就是知音。伯牙走遍大江南北,才遇到子期这一知音。如果你是伯牙,你的心情如何
生:高兴、喜极而泣、激动万分
师:百感交织,喜极而泣,因为知音难寻。得遇知音,一生乐事。破琴绝弦的原因于是,这对知音约定第二年中秋在老地方见,可是当伯牙赶去的时候,没有见到子期,等来的却是子期的老父亲,他告诉伯牙子期因劳累过度而早逝,来到子期冰冷的墓前,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一起读):同学们,你听到了什么?伯牙老泪纵横,此时伯牙是什么心情?伯牙伤心欲绝,绝望至极,他长叹一声,就昏倒在地,当他悠悠的醒来,命琴童拿出那把4000多年的宝琴放在祭石台上弹出了他人生的最后一曲,接着“于衣夹间取出解手刀,割断琴弦,双手举琴,向祭石台上,用力一摔,摔得玉轸拋残,金徽零乱。”此举连子期的父亲也大为震惊,问道:“先生为何破琴绝弦?”同学们,你们心中是否也有这样的疑问?现在你仿佛就是伯牙,我就是子期,于是我就在问:伯牙兄,您为何破琴绝弦?我们来听听伯牙的心声(一起读)摔碎摇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从此,还有人能知我之音吗?还有人能知我之心吗?还有人能知我之志吗?子期已逝,知音不再!齐读。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是啊,终身不复鼓,伯牙绝弦,绝的是所有的期待,所有的希望,真是一曲肝肠断,天涯无处觅知音。我们学习这篇古文的最高境界就是了解其中的知音文化。(感知文化)我国古诗常提及伯牙、子期的传说,这是汉代诗人嵇康所写,这是魏晋诗人东方朔对知音的理解,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对知音的诠释,这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发出的感慨,这是明代诗人张献翼对知音的赞叹,这是现代诗人毛泽东为悼念好友写下的诗。由此可见,二人的友谊成为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伯牙鼓琴》的故事被记录在《吕氏春秋》《列子》等书中,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赞颂,在深深的感动中,这个故事逐渐被浓缩成一个词——知音,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这个词今天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符号。后人根据这个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这首《高山流水》,听,听着琴声,我们再来回味这个故事。
布置作业
师:最后给大家布置一个作业,用今天学习古文的方法去读更多的古文,然后去交流分享。
《伯牙鼓琴》预习单
会朗读,读熟练。(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鼓琴:志:善哉:乎:哉和乎是什么词?巍巍乎若泰山:汤汤乎若流水:以为()世无足复为(为之)鼓琴者
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1)借助注释或插图(2)联系上下文,根据字面意思猜测(3)查阅工具书(4)勤思善问,请教别人
形容高山的四字词语(至少三个)
形容江河的四字词语(至少三个)
形容江河的诗词
用自己的话说说古文的意思。
这两个人你了解吗?伯牙和子期都是春秋时期的人,伯牙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他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故被人称为“琴仙”。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
8、现在你仿佛就是伯牙,我就是子期,于是我就在问:伯牙兄,您为何破琴绝弦?你会说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