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重点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南阳市重点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1 10:39: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南阳一中2023年秋期高一年级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式现代化主要是相对于西方现代化提出的,二者根本的区别就是各自所遵循的逻辑不同。西方是资本逻辑,以资本为中心;而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的逻辑,坚持人民至上。资本是西方现代化发展的轴心,也是各种矛盾危机的原因:与之相反,把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最终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刻的人学内涵。
何谓“人的逻辑”?简单说,就是人的发展规律,包括发展的起点和归宿、发展的推进方式、发展的实现条件等。而中国式现代化就是按照人的逻辑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现代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完成的目标、任务很多,但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一个,就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人发展的逻辑主线。依据这个逻辑,现代化建设与人的生活密切联系,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就是要使经济发展更适合人的发展;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就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正因如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把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社会主要矛盾,而现代化的推进就是要不断解决这一矛盾。当然,讲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注意需要的合理性。这里涉及内在、外在两个尺度,分别看的是需要的提出和满足是否符合人的正常生存发展,并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是否从实际出发,以现有条件为前提。两大尺度的确立,事实上提出了需要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问题,以及二者的有机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规律,又突出人民至上,从而形成了一条新型的现代化道路。
人的发展逻辑是渐进的,现代化的全面建设也需要稳健推进,那就又涉及到如何看待人是目的还是手段的问题。应当肯定,人在现实的生产、生活和各种关系中,始终是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中心和目的,“人是目的”的价值指向和基本原则不能动摇。但是,坚持“人是目的”,不能忘了“人是手段”。如果人人都把自己当作目的而不当作手段,那么现代化的发展一定会落空。强调人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那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是等来的,而是团结奋斗出来的,而这又在客观上对人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摘编自丰子义《从人的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
材料二:现代化与文艺息息相关,中国式现代化尤其如此。文艺是宏大的现代化工程中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见,文艺自身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之一。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提供了广阔舞台,而且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人类现代化发展史上,早期现代化国家如英法,基本是单一的工业化;之后的德日俄等,扩展到经济、政治等领域,但都很少触及文化;“亚洲四小龙”注意到了文化,却主要以儒学为思想根基,现代化与文化传统之间常常处于紧张对峙的状态。相比之下,美国对文化产业予以大力支持,百老汇、好莱坞等,几乎成为全球流行文化的主宰;日本把动画片、漫画、电子游戏等加以整合,形成庞大的文化传播系统,使文化艺术深度嵌入现代化进程。在各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文艺扮演了不同角色,这当然与各国国情密切相关,但都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启示。
中国式现代化,要吸取他国经验,同时注意规避它们的失误。其中,美式现代化集中体现了西方现代化区域失调、两极分化、物欲膨胀等“现代病”。吸取这些前车之鉴,中国号巨轮才可行稳致远。
文艺往往是时代最敏锐的感应器和重要的助推器。新时代的中国文艺应该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助力,以不断涌现的优秀新作,激发亿万人民团结一心,阔步前行。
具有开创意义的中国式现代化征程,虽有可借经验,却没有先例可循,必定是荣耀伴着艰辛。因此文艺不仅要呐喊助威,还应激励士气,补偏救弊。现代化需要“现代人”,只有具备现代素质和现代人格的人,才能承担现代化的使命。作为培根铸魂的当代文艺,在培育“现代人”、防治“现代病”方面具有独特的效果。所谓“现代病”,固然是社会病,其实也是心理病。心病当用心药医,文艺常常就是最好的一剂“心药”。
根植于深厚传统土壤的文艺,深得优秀文化的精髓,这样的文艺作品就可以使现代与传统实现契合,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对“义与利”、“礼与力”的协调,对“利”与“力”的节制。在这方面,近年获得好评的《山海情》《人世间》就很有代表性。它们分别聚焦乡间、城区,恰好全面展示了现代化进程中城乡的蜕变与新生。其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唤醒了受众的传统美德,助其以昂扬进取的姿态进入个体生活和沸腾的现代化建设中。
我们有理由相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一定铸就新的辉煌。
(摘编自朱辉军《文艺的繁荣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的逻辑是人的发展规律,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刻人学内涵的重要前提。
B.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人民生活密切联系,这是我党确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要矛盾的依据。
C.文艺与现代化的关系非常密切,但在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文艺发挥的作用差异很大。
D.现代化进程离不开具备现代素质和现代人格的“现代人”,文艺在这方面的培育作用特别突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西方现代化发展中产生的矛盾危机,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需要既要体现合目的性,也要体现合规律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美好生活需要的尺度。
C.只要中华民族不断提高全民的素质和能力水平并团结奋斗,中国现代化就能稳健发展。
D.借鉴他国发展的教训,汲取自身优秀文化传统的精髓,对我国防治“现代病”都很重要。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之路,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2022年互联网“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的一项任务是正确引导未成年人合理消费的行为。
C.中国各地持续打好碧水净土生态战,牢牢守住“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安全。
D.港澳青年积极开展“河西走廊”研学之旅活动,传承经典文化,充当文化交流的桥梁。
4.同样是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论述,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5.有观点说中国在努力寻找适合自己国情、获得人民支持的现代化之路。请结合材料,谈谈新时代中国文艺现代化应如何做。(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给我一支枪
茹志鹃
记得我第二次向营长要求一支枪,是在那年的秋末冬初。我们部队过沂水,进入了鲁西南,那是一片遭受敌人严重践踏的地方。谁见过死去的村庄么?四处没有庄稼,村里没有树,听不见狗叫,更没有鸡啼,屋上不冒烟,路上不见人。一进去,人会浑身起一层鸡皮疙瘩。那个时候,那个地区,就尽是这样的“村庄”。部队在这样的地区作战,是相当艰苦的,要打仗,要行军,要挨饿。那一天,天还没透亮,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村庄宿营。营部住在一个从前我们的村干部家里。这一家好像没有男丁,房里炕上,只有一个两岁光景的孩子。房东是个大嫂,呆板着脸,给我们开门、腾地方,是欢迎我们的,可是总不开口,似乎没有其他地区的老乡那样亲热。弄好了铺,我便和通信员商量:我们放倒头睡了,不吃东西不要紧;但是营长,他还要工作呢!无论如何,得设法给他弄点吃的来。我们两个人商量来,商量去,除了找群众想办法外,没有第二个办法可想。于是就决定去找那位不露笑脸的房东大嫂。不用说,这任务当然是我的。但是我找不到她,’房里房外,屋前屋后,都没有她的影子,炕上那个孩子倒醒了,有气无力地哭着要娘,不用说,这又是我的任务了!于是我过去抱着她,哄着她,不到一盏茶的工夫,大嫂来了。她见我在哄孩子,好像有点高兴,但不等我开口提出吃食的事,她先向我借个手电筒。我把电筒交给她,同时迅速地提出了问题。她听了,脸上什么表情也没有,不表示有,也不表示没有,只招手要我跟她走。
“大嫂,咱们上哪里?”我看她领我走出了大门。她也不回答,用嘴向村外嗽了嗽。反正这一带都是我们的部队,我放放心心地跟她走。
“大嫂,你家大哥呢!”山东人一般称女人的丈夫叫大爷、大哥,我想和她攀谈攀谈。
她没有回答,还是用嘴向村外嗷了嗷。这时,东方已经露白,可望见村外是光秃秃的一片,什么人也没有,只有村边边上,拱起几堆新土。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问道:“他?……”
“牺牲了。”大嫂撮起三个指头,在我面前摇了摇说:“一起七个。”
“什么时候?”我这时才看见她腰上束了一条麻绳。她没有回答,只是走,走过一盘石碾旁边的时候,她停下了,轻轻地用脚点了点碾旁的土地说:
“在这里,上侧刀倒的。”
我看见,这块土地的颜色是黑褐色的,那是血。血,唯有血才能偿还。营长同志,你给我一支枪吧!
“没有枪!”大嫂的脸仍是呆板的,好像总结似的说了一句,接着又喃喃地说:“咱们没有枪!没有,手榴弹也没有……”
她带我到一片被抢过、被践踏过的黄豆地里,我们打着手电筒,寻拣着掉落在地上的黄豆。拾了有两大把。捧回家,放在锅里炒,大嫂一边炒,一边呆呆地睨着自己的孩子。豆炒好了,喷香,大嫂把它盛进我们的茶缸,孩子微微张着嘴,满怀希望地看着娘,大嫂顿了顿,就用两个手指取出两颗豆子,放在孩子手里,然后拿到堂屋里,放在营长面前。营长大概也知道这家房东的事,他望着茶缸,久久地沉默着。最后,他把那孩子抱过来,放在自己腿上,然后把黄豆一颗一颗地排在桌上,摆成了二列横队。他和孩子说着笑着,把豆子当作敌人,他喊着口令:“出列!”“齐步走!”于是“一二一,一二一”黄豆便一颗颗地走进了孩子的小嘴。孩子的嘴跟不上了,她的牙还不能同时咬两颗豆子呢!她吐出一颗带着口水的“敌人”捏在手里,然后集中力量对付嘴里那一颗。
我从来也没有注意到,孩子的小嘴,竟是这样的柔嫩,小红唇里面的一切都是粉色的,软软的,就连那几颗小小的乳牙,也是那样细软无力。咬一颗豆,都需要她全神贯注,用出了吃奶的力气。营长拿起“横队”前面的一颗大黄豆,还没塞进孩子的嘴,突然,响起了空袭警报的号声。天拂晓了,敌人的轰炸机嗡嗡地又出动了。村里的部队迅速地作了防空准备,能进屋的都进屋,不能进屋的马匹、物资,全部密密的插上树枝。
黄豆是黄豆,不是敌人。敌人,武装到牙齿的敌人,就在前面,离我们只有三十里路,不!就在我们头顶上,他们有炸弹、机枪,有坦克、大炮,还有……倒刀。
营长听到号声,立即将孩子交给了我,把一颗已经“一二一”走出队来的豆子也交到我手上,然后,将驳壳枪转到胸前,出去了。通讯员立即挎上枪,跟在后面。孩子信赖地靠在我怀里,圆圆的小嘴,还在揶啊揶地扭动。她把豆子搬到左面牙上咬咬,又把它搬到右面咬咬,最后又把它搬回到左面,于是全神贯注,眼睛挤成一条缝,才咔嚓一声咬开了。我闻见些些黄豆夹着奶花的香味……敌机在上空盘旋,寻找着目标。
营长啊,亲爱的同志们,给我一支枪吧!哪怕是一支短枪也好,为了沂蒙山臂上的枪眼,为了噪旁那黑褐色的土地,更为了这花似的小嘴,为了幸福和理想,给我一支枪吧!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呆板”“不露笑脸”等神态表现了大嫂丧夫后的情绪,表面的麻木呆滞下凸显的是其内心的哀痛。
B.孩子等待炒黄豆的场景与营长喂孩子吃黄豆的场景,凸显出战争时期条件的艰苦和军民间的鱼水情。
C.作者以黄豆为“小道具”,围绕找黄豆、炒黄豆、吃黄豆展开情节,这让小说情节更加集中紧凑。
D.小说语言带有浓郁的抒情性,作者对“我”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刻画细致,呈现出浪漫主义的风格。
7.关于文中营长喂孩子吃黄豆的场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营长把黄豆“摆成二列横队”“把豆子当作敌人”“喊着口令”等细节,契合人物身份和战争背景。
B.作者对营长进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细腻真实,极富感染力。
C.孩子努力而有策略地啃黄豆仿佛是另一场“战争”,作者以孩子天真形象反衬现实战争的残酷。
D.该场景与下文空袭警报响起时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让读者在比较中强烈感受到和平安宁的珍贵。
8.文中三次呼告“给我一支枪吧”,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我”的内心活动。(4分)
9.茅盾先生曾评价茹志鹃战争题材小说具有独特风格,请就本文的“独特性”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燕昭王使乐毅为上将军。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燕昭王大说,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乐毅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尽复得齐城。燕惠王悔使骑劫代乐毅,又怨乐毅之降赵,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弊以伐燕。燕惠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乐毅报遗燕惠王书曰:“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
(节选自《史记·乐毅列传》)
材料二:嗟夫!乐毅战国之雄,未知王道,而窃尝闻之,则足以亡其身而已矣。论者以为燕惠王不肖,用反间,以骑劫代将,卒走乐生。此其所以无成者,出于不幸,而非用兵之罪。然当时使昭王尚在,反间不得行,乐毅终亦必败。何者?燕之并齐,非秦、楚、三晋之利。乐毅以百倍之众,数岁而不能下两城者,非其智力不足,盖欲以仁义服齐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于此也。夫以齐人苦潘王之暴,乐毅苟退而休兵,治其政令,宽其赋役,反其田里,安其老幼,使齐人无复斗志,则田单者独谁与战哉!当战国时,兵强相吞者,岂独在我?以燕、齐之众压其城,而急攻之,可灭此而后食,其谁曰不可?呜呼!欲王则王,不王则审所处,无使两失焉而为天下笑也。
(节选自苏轼《乐毅论》)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惠王自为A太子B时C尝不快于乐毅D及即位E齐之田单F闻之G乃纵H反间于燕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下,攻下、攻占,与《师说》中“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中“下”意思不同。
B.南面,古代以朝南为尊位,君主坐北向南,此句谓乐毅想在齐国称王。
C.诽谤,指诋毁污蔑,恶意中伤,与现在所说的“造谣诽谤”意思相同。
D.安,指使老幼安定,与《师说》中“则耻师焉”的“耻”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燕昭王把在齐国缴获的战利品带回燕国,让乐毅带兵进攻尚未攻克的齐国城邑,后来只有莒和即墨没有被收服。
B.燕惠王后悔用骑劫取代乐毅,又埋怨乐毅投降赵国,使得赵国趁着燕国疲弊之际任用乐毅攻打燕国。
C.乐毅用书信回应燕惠王,表明自己恪守道义,不敢把幸免于杀身之祸作为渔利的机会,不会做有损燕国之事。
D.论者认为燕惠王不够贤明,最终使乐毅逃离燕国,而乐毅未能成功伐齐是命运的不幸,而不是他用兵指挥的过错。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
(2)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4.苏轼认为乐毅失败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满江红·蒜山怀古
吴伟业①
沽酒南徐,听夜雨、江声千尺。记当年、阿童②东下,佛狸深入。白面书生成底用?萧郎②裙屐偏轻敌。笑风流北府④好谈兵,参军客。
人事改,寒云白。旧垒废,神鸦集。尽沙沉浪洗,断戈残戟。落日楼船鸣铁锁,西风吹尽王侯宅。任黄芦苦竹打寒潮,渔樵笛。
[注]①吴伟业:明末清初人。②阿童:指曾东下灭吴的西晋名将王濬,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有“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之句。③萧郎:指南北朝梁武帝萧衍之侄萧渊藻,因轻敌而丧失蜀地.④北府:东晋时京口的别称。东晋时谢玄将聚居在京口的避北方战乱而来的流民组建成一支军队,史称北府军。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词怀古伤今,由蒜山连缀起数百年间的不同事件,说古慷慨激越,议论精警雄快。
B.上阕开头以浩荡江流、磅礴声势渲染氛围,《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有类似的表达。
C.“东下”“深入”等词深刻入微地写出气势、程度,“偏轻敌”言明多读兵书才是取胜之道。
D.下阕以景结情,黄芦苦竹、寒潮笛声,从视听角度共同强化了词人悲壮激烈的心情。
16.本词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写了“神鸦”,但用意并不相同,请结合诗句比较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荀子以亲身的体验,直接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猿啼是一种自然现象,古人常用它表情达意,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小题。
最近发表在英国《自然·可持续发展》杂志上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云南大学研究人员在20年的时间里研发出一种多年生水稻品种,这种新型水稻不仅展示了产量潜力,而且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土壤质量。
研究人员将一种经过培育的亚洲一年生水稻品种与一种野生的非洲多年生水稻品种杂交,创造出一种新的杂交水稻品种,他们称之为“多年生稻23”。
在头四年中,多年生水稻的产量略高于一年生水稻,每季每公顷平均产量为6.8吨,而一年生水稻每季每公顷平均产量为6.7吨。虽然两种水稻在第一季的种植成本相差无几,但多年生水稻在几年内都不需要播种、种植和耕作,这意味着使农民在接下来的每一季都可以节俭不少成本。
总体而言,多年生水稻可以使劳动力成本降低60%,并使每个再生长周期的投入成本减半。
18.报道中多处运用数字,请结合文段分析其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4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20.这则报道在香港《南华早报》网站上的题目是《为什么中国小农户蜂拥种植这一新品种水稻?》,《参考消息》转载时的题目是《多年生水稻受中国众多农户热捧》,请比较这两个题目在表达效果上的异同。(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五四”前后的北大,“卵字号”的诸位名教授,可谓北大的台柱子。所谓“卯字号”,就是几个属兔的大师级人物。两只“大兔子”是陈独秀和朱希祖,生于光绪己卯年(1879年),四只“小兔子”,是在新文化运动中声名鹊起的胡适,新文化运动中与钱玄同唱双簧的刘半农,后来曾任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的刘文典,以及二十几岁就做北大教授、以行为怪异著称的林公铎。
其实陈独秀和朱希祖是两只“中兔”,还有一只“老兔”蔡元培。“卯字号”的几只兔子都是北大名教授。胡适不无自得地说:“北大是由于三只兔子而成名的。”这三只“兔子”指的是蔡元培、陈独秀和胡适。当时北京大学的灵魂是北大改革和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物蔡元培及分别在行政上和教学上充当其左右手的陈独秀、胡适。
21.请用成语替换文中加点的词语,不得改变文意。(3分)
22.文中画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7月26日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共青团和广大青年提出殷切希望,特别指出,青年人要“肯奋斗”。
2018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在北京大学与学生座谈,指出:“广大青年应该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等重要观点。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南阳一中2023年秋期高一年级第三次月考
语文答案
1.B(由材料一“不断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人发展的逻辑主线。依据这个逻辑,现代化建设……也正因如此……作为社会主要矛盾”可知,确定社会主要矛盾的依据也是人的发展的逻辑。)
2.C(“只要……就”逻辑关系错。由材料一“如果人人都把自己当作目的而不当作手段,那么现代化的发展一定会落空”可知,“人是手段”是“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断提高全民的素质和能力水平并团结奋斗”就属于“人是手段”的范畴。)
3.C(C项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人学内涵”的具体表现,和其他选项相比,与材料一的讨论最为相符。)
4.①材料一从“是什么”的角度,依据人的逻辑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强调了其起点归宿、推进方式、实现条件等。②材料二从“怎么办”的角度,分析中国式现代化对新时代文艺提出的更高要求,强调了文艺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占据的地位、能够发挥的作用和怎样更好地发挥作用。(每点2分,答对两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
5.①新时代中国文艺要吸取他国经验、教训,但更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条件从实际出发,建设新时代的文艺事业和产业。②新时代文艺要遵循人民至上的原则,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③新时代文艺要根植传统,吸取精髓,以优秀作品使现代与传统实现契合。(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6分。意思对即可。)
6.D(对“我”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刻画细致不是浪漫主义风格,而是现实主义风格。)
7.B(采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对营长这一人物没有运用心理描写。)
8.①第一次呼告是我听房东大嫂陈述丈夫被敌人杀害时,我急需一支枪来手刃仇敌,表达一名战士对战斗的渴望和对敌人的仇恨;②第二、三次呼告是在屋外敌机轰鸣时,我急需一支枪来保护怀中的孩子,表达对和平生活的期盼。
9.①事件选材独特:本文主要写了大嫂给战士炒黄豆、战士喂孩子吃黄豆小事,避开宏大事件,另辟蹊径;②人物选择独特:故事的主要人物是小战士、大嫂、孩子,均为小人物,在战争小说中显得独特。③主题呈现方式独特:本文通过写“我”对枪与战士意义的思考呈现解放军的崇高品质、军民鱼水情的宏大主题,切口独特;④语言风格独特:本文细致描写了孩子吃黄豆的样子,细腻感人,语言平实真挚。(每点两分,答对三点得六分)
10.DEG(句意:惠王从做太子时就曾对乐毅有所不满,等他即位后,齐国的田单了解到他与乐毅有矛盾,就对燕国施行反间计。)
11.D(A.“下”攻下/低于。B.正确。C.正确。D.错误。“安”是使动用法/“耻”是意动用法。)
12.B(“使得赵国乘着燕国疲困之际任用乐毅攻打燕国”理解有误,原文表述为“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弊以伐燕”,即赵国乘着燕国疲困之际任用乐毅攻打燕国是燕惠王担心发生的事情,尚未发生。)
13.(1)将军误听传言,认为跟我有嫌隙,就抛弃了燕国而归附赵国。(“过听”,误听传言;“隙”,嫌隙:“捐”,抛弃,放弃。句意1分)
(2)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之道,写了这篇《师说》赠送给他。(“嘉”,赞许:“古道”,古人从师之道:“贻”,赠送。句意1分)
14.①燕国兼并齐国,不符合他国利益。②未能急攻,错失良机。③未能休兵安民,消磨齐人斗志。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燕昭王派乐毅担任上将军。乐毅于是统一指挥着赵、楚、韩、魏、燕五国的军队去攻打齐国,在济水西边大败齐国军队。燕昭王大喜,把昌国封给乐毅,封号叫昌国君。当时燕昭王把在齐国夺取缴获的战利品带回了燕国,而让乐毅继续带兵进攻还没拿下来的齐国城邑。乐毅攻下齐国城邑七十多座,都划为郡县归属燕国,只有莒和即墨没有收服。这时恰逢燕昭王死去,他的儿子立为燕惠王。惠王从做太子时就曾对乐毅有所不满,等他即位后,齐国的田单了解到他与乐毅有矛盾,就对燕国施行反间计,造谣说:“齐国城邑没有攻下的仅只两个城邑罢了。而不及早拿下来的原因,听说是乐毅与燕国新即位的国君有怨仇,乐毅断断续续用兵故意拖延时间姑且留在齐国,朝着南面在齐国称王。齐国所担忧的,只怕别的将领来。”当时燕惠王本来就已经怀疑乐毅,又受到齐国反间计的挑拨,就派骑劫代替乐毅任将领,并召回乐毅。乐毅心里明白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怀好意的,害怕回国后被杀,便向西去投降了赵国。齐国田单后来与骑劫交战,果然设置骗局用计谋迷惑燕军,结果在即墨城下把骑劫的军队打得大败,接着辗转战斗追逐燕军,收复了齐国的全部城邑。燕惠王很后悔派骑劫代替乐毅,又怨恨乐毅投降赵国,恐怕赵国任用乐毅乘着燕国兵败疲困之机攻打燕国。燕惠王就派人去赵国贵备乐毅,同时向他道歉说:“将军误听传言,认为跟我有嫌隙,就抛弃了燕国而归附赵国。将军为自己打算那是可以的,可是又怎么对得住先王待将军的一片深情厚意呢?”乐毅写了一封回信给惠王,信中说:“免遭杀身之祸而建功立业,彰明发扬先王的事迹,这是我的上策;遭到侮辱以至诽谤,毁坏先王的名声,这是我所最害怕的事情;面临难以预测的罪过,把幸免于杀身之祸作为个人渔利的机会,这是恪守道义的人所不敢做出的事情。古代的君子,绝交时不说别人的坏话;忠良的臣子离开原来的国家,不洗雪自己的罪过和冤屈。我虽然无能,但多次聆听君子的教导了。”
材料二:
唉!乐毅本是战国时期的英雄,不知道真正的王道,只是私下曾经听闻过王道,这就足以使他灭亡了。议论的人认为,是因为燕惠王不够贤明,才会被敌人用了反间计,用骑劫顶替乐毅为将,才最终使乐毅逃离燕国。他们认为乐毅之所以不能取得伐齐的成功,完全是命运的不幸,而不是他用兵指挥的过错。然而,假设当时燕昭王还在位,即使齐国的反间计不能得逞,乐毅也终究会失败。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燕国想吞并齐国,但是这却并不符合秦国、楚国和三晋之国(赵、魏、韩)的利益。乐毅用百倍于敌人的兵力,连续几年都攻不下两座城池,并不是他的智谋和力量不够,而是因为他打算用仁义来使齐国的百姓顺服,所以不能够狠心猛攻城池而导致这样的结果。因为齐国人苦于潘王的暴政,乐毅如果这时候撤退而停止战争,治理政务,放宽赋税、劳役,使农民能够到回到家乡,使老人小孩生活安定,使得齐国人不再有斗志,那么田单之辈又利用谁跟他去作战呢!在战国时,兵力强盛的国家吞并国力弱小的国家,难道仅仅是我燕国么?拿燕国和齐国的军队围攻两座城池,并且加紧攻击,要有消灭敌人后再吃饭的决心,难道谁会说不行吗?哎呀!想称王就称王,不想称王就要明白所处的位置,不能使两头都失去而让天下人讥笑。
15.C(“多读兵书才是取胜之道”有误)
16.(6分)①辛词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两句,描绘了沦陷区人民把异族统治者当作神明供奉的热闹场景,意在告诫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土刻不容缓,表达了收复失地的渴望。②本词中“旧垒废,神鸦集”两句,描写了乌鸦聚集鸣噪,昔日战场营垒只剩断戈残戟的残败景象,抒发了王朝兴替、国破家亡的感慨。(答出一点3分,意思相近即可)
17.(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其他有关“猿啼”的诗句亦可得分)
18.①精准的小数、百分比以及“减半”一词的使用,增强了报道的真实性和严谨性。②两种水稻产量、成本等数字的比较更准确地说明多年生水稻的优势。(满分4分,每点2分。其他分析,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9.虽然两种水稻在第一季的种植成本相差无几,但多年生水稻在几年内都不需要播种、种植和耕作,这意味着农民在接下来的每一季都可以节省不少成本(3分)
20.同:①这两个标题都突出了“中国”“农户”“水稻”这三个关键词,信息聚焦;②运用“蜂拥”“热捧”等词共同表现这种水稻受欢迎的情况。异:①港媒运用了疑问句,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关注和思考:②《参考消息》运用陈述句,语气肯定,并突出水稻“多年生”的特点。(满分6分。相同点2分;不同点4分,每点2分)
21.(满分3分,每处答出一个即给1分。其他答案,贴合语境及词义,亦可得分)
①台柱子:栋梁之材、中流砥柱
②唱双簧:一唱一和、一搭一档
③左右手:左膀右臂、耳目心腹
22.(4分,每句1分)
示例一:蔡元培是北大改革和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物,陈独秀是蔡元培行政上的助手,胡适是蔡元培教学上的助手,他们都是当时北京大学的灵魂。
示例二:蔡元培、陈独秀、胡适都是当时北京大学的灵魂,蔡元培是北大改革和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物,陈独秀是蔡元培行政上的助手,胡适是蔡元培教学上的助手。
23.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三则材料共同的主题是“奋斗”。第一则材料是习总书记对广大青年提出的期望——青年人要“肯奋斗”;第二则材料习总书记具体谈到了奋斗的价值和意义,奋斗不仅能够让青年个人绽放激情,追逐理想,更能够为民族复兴、国家建设作出贡献;第三则材料阐述了“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等重要观点,将“奋斗”与“时代”、“幸福”联系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寄语,既体现了长辈对晚辈的关怀,又体现了“导师”对“学生”的诲谕,还体现了国家领袖对青年群体的期望、鼓舞和激励,要求广大青年在新时代做到珍惜青春、奋斗青春。每个青年人都要充分发挥自身潜力,誓做新时代的奋斗者;要坚定信念、不怕吃苦、脚踏实地,在时代的舞台创造无限可能。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青春无悔。所以作文的立意应该围绕“青春”和“奋斗”这两个关键词来展开,审题难度不大。
行文构思时,必须扣住“青春”“奋斗”两个关键词,可以把“热血青春奉献中国,青春年华奋斗有我”作为全文的中心论点,先论述美好的青春是用来奋斗的,青年一代肩负时代使命,个人发展关系着民族和国家的未来;然后从青年人自身角度出发,论述青春时代理应把人生价值的实现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把自己个体的力量融入青年大集体,融入时代发展的潮流;最后升华主题,新时代青年要传承奋斗精神,坚定强国有我的信念,勇担民族重任,激扬青春之光,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不论青春之路是坎坷还是繁华,永远保持奋进的姿态,用奋斗拥抱时代,用青春之火点燃未来。
立意:1.奔跑青春赛道,奋斗实现梦想。2.让青春在奋斗中闪光。3.放飞梦想,用奋斗书写青春华章。4.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例文:
青春恰来,奋斗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说:“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草木蔓发,春山可望。沈从文曾言:“日头没有辜负我们,我们也切莫辜负日头”。处青春之年华的我们,面对百年未有之格局,应化为一朵浪花融入祖国建设的洪流之中,惜青年之年华,以奋斗助力时代前行。
奋斗前行,应认识自身,上下求索。
贾平凹《带灯》里有句话说:“没有花的福气却有树的硬气,让我在风雨中过活着自己。”诚哉斯言,米粒般大小的苔花亦有“学牡丹开”的自由与胆量。但若不认识自我,则会迷于“挟泰山以超北海”的幻想之中,只有在山重水复的困境之中认识自身的不足与优势,立足当下,脚踏实地,才会有柳暗花明的道路。美国的魔术师大卫可谓学术方面的“朽木”,但他能认识到自身不足,于是改变方向,在魔术之路上奋斗前行,终获成功。试想,若当初大卫一味囿于学术界,没有充分认识自我,如今我们见到的可能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庸人。上天有道,不拘一格降人才;君子有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吾辈奋斗前行时,认识自身,奋勇前行。
奋勇前行,应不畏艰险,具百折不挠之气。
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言:“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诚哉斯言,前行之路上有荆棘当道,若畏缩恐惧,止步不前,如何奋斗前行?“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魏征奉命出使,出没古荒原之中何能不惮不惧,但古来成大事者,不过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他挟一往无前之志一路奋斗前行。成功的花,当初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吾辈当不畏艰险,奋斗前行,“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
让青春因拼搏奋斗而精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告诫的,“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人生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纵然前行之路荆棘密布,只要有那么一股到中流击水的劲头,无论道路多险、风浪多大,都是对自己的超越。而那些以梦为马、激情奋斗的日子,将永远成为人生的财富。
同学们,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这是奋斗的时代。“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我们只有学会如何奋斗,不惮艰险,方可成有为青年,正如李大钊先生描述的“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
让我们珍惜当下,奋斗前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