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一中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阶段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2023.12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本大题共16小题48分。在下列的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把正确的选项填涂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西周之前天子诸侯没有君臣之分,天子是诸侯之长。西周推行封建制和宗法制,确定了天子的尊贵地位,从此天子成为诸侯之君。天下之国都是王的兄弟、甥舅之亲。”上述变化说明 ( )
A.内外服制度的消亡 B.西周分封制的确立
C.君主专制权力强化 D.西周制度更加完备
2、秦简对秦法律的研究,意义重大。其中有规定:“毋敢以火入臧(藏)府、书府中。吏已收臧(藏),官啬夫及吏夜更行官。毋火,乃闭门户。令令史循其廷府,节(即)新为吏舍,毋依臧(藏)府、书府。”这一规定是为了 ( )
A.适应官府文书安全与保密的要求 B.加强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C.避免政府在火灾中遭受财物损失 D.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3、张居正在改革中创设了“考成法”,其基本精神是“立限考事”“以事责人”。规定:“定程限,立文簿,月终注销。抚按稽迟者,部院举之;部院容隐欺蔽者,六科举之;六科不 觉察,则阁臣举之。月有考,岁有稽。”张居正的这一措施 ( )
A.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根基 B.利于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C.精简了政府机构的设置 D.改变了内阁的参政体制
4、德国在1871年确立的君主立宪制既保留了专制主义的传统,加强了普鲁士王朝和容克在德国的统治;又依靠强大的中央政府,推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消除了德国经济发展的障碍,将德国带入现代化发展的快车道。这表明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 )
A.为德国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B.实现了德国社会的长治久安
C.使国王成为了“虚君” D.顺应了德国发展的现实需要
5、有学者指出,西方文官是常任的,而常任官员们”“都倾向于援引成例……他们对改革畏缩,很少创立新例”。同时,文官有自己的语言,叫作“官话”,有自己的服装,叫作“官服”,有自己的住宅,叫作“官邸”。该学者意在说明西方文官制度 ( )
A.降低了政府工作效率 B.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C.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 D.容易滋生僵化现象和官僚习气
6、1986年我国颁布的《民法通则》明确规定:“公民、集体依法对集体所有的或者国家所有由集体使用的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2020年5月颁布的《民法典》中物权编第339条至第341条是对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直接体现。这表明 ( )
A.农民可以依法占有土地 B.民法是法制体系的根基
C.法制建设服务深化改革 D.经济发展促进物权保障
7、《元史 地理志》记载:“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主要说明元代( )
A.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B.对边疆地区实施了比较稳定的统治
C.疆域范围出现比唐朝扩大化的趋向 D.改革赋役制度使财政收入大幅增加
8、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删去了“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总原则,一些自治地方被取消。这说明( )
A.当时没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要 B.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遭到了破坏
C.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被彻底破坏 D.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遭到破坏
9、下表为1843年和1858年进出口税率(%)比较表。据此可知( )
进口货物 出口货物
棉花(百斤) 布(匹) 棉纱(百斤) 哆啰呢(丈) 土丝(百斤) 茶叶(百斤)
1843年 0.4 0.1 1.0 0.15 10.0 10.0
1858年 0.35 0.08 0.70 0.12 2.5 2.5
A.我国的关税总收入逐步减少 B.中国贸易逆差格局已经形成
C.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受到阻碍 D.海关失去国内市场保护功能
10、1853年,为了镇压太平军,江苏最早出现了“就地筹饷”的厘金制度,后来很快遍行全国。“厘金”由地方掌握,上交中央的只占20%。厘金中以百货厘最早、范围最大,一切日用所需之物,无一不在被征之列。这一制度直到20世纪30年代初才被取消。厘金制度( )
A.瓦解了政府统治基础 B.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C.破坏了经济社会秩序 D.规范了地方税收制度
11、汉朝赋税中,人头税是重要的一项。按照纳税者的年龄不同,可分口钱和算赋。口钱是向儿童征收的人头税,7到14岁,不论男女,每口每年交20钱。算赋是向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15到56岁,不论男女,每人每年向国家缴纳120钱。据此可知,汉朝的人头税
( )
A.使得封建统治秩序重新稳定了下来 B.基本上以生产资料的占有为条件
C.是以政治权力为前提的超经济剥削 D.适应了农民战争后阶级关系变化
12、2018年,我国进行个人所得税改革,将个税起征点由每月3500元提高至5000元,将按月计算应纳税调整为按年计算,并扩大3%、10%、20%三档低税率的级距(累进税率按课税对象数量划分等级的起点和止点的区间),相应缩小25%税率的级距,30%,35%、45%这三档较高税率的级距保持不变。这一改革( )
A.旨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B.扩大了城乡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
C.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 D.标志着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
13、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采用“编户”和“定籍”等办法控制人口;汉朝实行“编户齐民”;隋朝“大索貌阅”;唐承隋制。我国历朝重视户籍管理的主要目的是( )
A.征调人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B.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社会动荡
C.防止地方割据势力坐大 D.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的来源
14、唐代《通典》载:“汉宣帝时,岁数丰穰,谷至石五钱,农人少利。大司农中丞耿寿昌请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价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价而粜,名曰‘常平仓’,人便之。”其后历朝多有沿袭,影响深远。据此可知,汉代以来统治者( )
A.主张打击囤积居奇维护社会稳定 B.强调运用商业运作获取财政收入
C.反对实行行政手段保障经济运行 D.注重通过平抑物价展开社会救济
15、关于水稻种植,我国古代文献中留下了大量记载。据此可以得出( )
“稻,美田欲稀,薄田欲稠” 《四民月令》 崔寔(东汉)
“下泉宜稻,得其宜,则利百倍” 《博物志》 张华(西晋)
“曝(稻)根令坚”;“稻无所缘,唯岁易为良” 《齐民要术》 贾思勰(北朝)
A.土地利用效率需要提高 B.南北方种植结构存在差异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 D.稻作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16、下表为19世纪一个伦敦普通职员家庭晚餐的变化情况表。据此可知( )
项目 晚餐 伴餐甜点
早期 牛肚炖洋葱,一大片面包和卷布丁。女主人通常会在一名女仆的协助下,提前3小时准备餐点 制作十分耗时,要提前做准备
中期 有更多就业机会,但饮食仍依赖于碳水化合物和较便宜的肉类。城市扩张,新鲜水果和蔬菜的价格比中产阶级的工资上涨得更快,渴望新鲜牛奶 新型加工食品涌现,用水稀释炼乳,制成通心粉布丁
A.英国福利国家已经建立 B.工业革命助推生活水平提高
C.经济危机导致物价上涨 D.英国大规模现代农业已建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17题24分,18题16分,19题12分,共52分)
17. 官员的选拔和管理,是国家治理的必要前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末学堂选官看重的不仅仅是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更多的是近代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近代西方文官考试非常注重“适用性”,多依职位不同对参试考生试以不同学科知识。选拔对象基本为经过大学系统培养、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学生。清末学堂选官考试也秉承这一原则,这使得专业型的文官能够在实际行政管理过程中得以养成,由此表明其与近代西方文官选拔考试更具“亲缘性”,这也使得近代文官选拔考试制度得以在中国萌芽。
——摘编自刘为勇《清末文官制度变革研究》
材料二 作为英国皇室私人领地的东印度公司,其官员任命通常只听命于皇家贵族的安排,公司中的职员大多是皇家贵族安插的人选。随着大英帝国的扩张,这种任命权贵亲信的制度,显然无法支撑日益庞大的“日不落国”的管治。1806年,东印度公司在伦敦附近设立了一所培养行政人员的学院,……又借鉴公司驻广州人员推介的科举考试模式,在印度实行了有限规模的行政人员选拔制度,当时都觉得行之有效。
——摘编自《上海教育杂志》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学堂选官与近代西方国家文官选拔更具“亲缘性”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选官制度变革的影响。(1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印度公司职员任用方面的变化及动因。(8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作为乡约范本的《吕氏乡约》,其主要内容有:德业相劝、礼俗相规、患难相恤。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六谕主劝喻,但也有禁约成分,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明朝儒学士人常常引用《大明律》来解释六谕,不遵乡约的百姓要受到处罚,甚至送官府治罪。清朝乡约基本延续明朝模式,但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的《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引用《大清律例》。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
——摘编自《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选择性必修一)
材料二 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制定了各自的法律体系。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法律由议会制定,行政机构根据法律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摄司法权。法律中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天赋人权”思想,注意保护个人的各种权利,包指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等。为了保证从立案到审理到判决的每个程序的公正公平,建立了律师制度和陪审制度。从普通民众中产生陪审团,使民众能够直接参与法律事务。
——编自何成刚等主编《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宋到清“乡约”发展变化的表现。(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法治建设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积极作用。(8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特定时代中突发性、渐近性的历史变革往往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并对后续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据此,有学者针对“特定时代”与“历史变革”整理出下图如下:
——摘编自程实《大拐点、大趋势》等
就材料整体或局部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12分)
鹤山一中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阶段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3分,16小题共48分)
1 D【详解】据材料可知,“西周之前天子诸侯没有君臣之分,天子是诸侯之长。西周推行封建制和宗法制,确定了天子的尊贵地位,从此天子成为诸侯之君”,这说明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实施,明确了天子、诸侯的君臣身份,反映了西周制度更加完备,D项正确;材料重在强调西周政治制度,A项是商朝的制度,排除A项;B项只涉及西周分封制,未涉及宗法制,排除B项;C项西周时期君主专制还没有建立,排除C项。故选D项。
2、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中国)。据题干“毋敢以火入臧(藏)府、书府中。”“吏已收臧(藏),官啬夫及吏夜更行官。毋火,乃闭门户。”可知,这一规定是为了保护官府文书,A项正确;加强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是: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排除B项;避免政府在火灾中遭受财物损失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这一规定是为了保证官府文书的安全,排除D项。故选A项。
3、B【详解】根据材料“立限考事”“以事责人”,可知考成法限制了政务的处理期限,有利于提高行政办事效率,B项正确;张居正维护的是封建统治的根基,而不是动摇,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到精简政府机构,排除C项;张居正改革后仍然是内阁的参政体制,排除D项。故选B项。
4、D【详解】德国君主立宪制虽然有很多弊端,但这一制度维护了德国的统一,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时期又推动了德国经济的现代化发展,是德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D项正确;德国完成的统一后才确立的君主立宪制,排除A项;德国君主立宪制保留的普鲁士专制主义传统是德国后来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根源,也影响的德国社会的长治久安,排除B项;德国君主立宪制下,皇帝的权力很大,并不是“虚君”,排除C项。故选D项。
5、D【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西方文官制度下,文官常任,形成了固定的文官文化,这种文化带有明显的官僚习气,而且文官“都倾向于援引成例……他们对改革畏缩,很少创立新例”,容易陷入僵化,D项正确;文官制度下,文官保持政治中立,专业化程度高,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A项;B项内容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凸显文官制度和国家财政之间的关联,排除C项。故选D项。
6、C【详解】据材料可知,1986年颁布的《民法通则》,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保护,2020年的《民法典》保护三权分置,分别适应了不同时期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反映了法制建设服务深化改革,C项正确;农民拥有土地的承包权和经营权,不具备所有权,排除A项;宪法是法制体系的根基,排除B项;材料中并非对物权的保障,而是对农民承包权的保障,排除D项。故选C项。
7、A解析:本题考查元朝的地方管理。据材料“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可知元代边境地区的赋役情况与内地一致,说明边境地区的管理与内地趋于一体化,故选A项;元代对边疆地区实施了比较稳定的统治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元代与唐代相比,疆域范围有所扩大,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赋役制度改革,排除D项。
8、B解析:“文化大革命”时期,很多行之有效的政策和规章制度遭到破坏,但不能说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被彻底破坏,故选B项,排除C项。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统一,排除A项。D项与题干无关。
9、
C【详解】通过观察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出口货物特别是出口货物的税率显著下降,便利了列强对华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不利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C项正确;仅有税率的下调不能说明我国关税总收入逐步减少,排除A项;关税税率的下降不能说明中国贸易逆差格局已经形成,排除B项;海关失去了保护国内市场功能与出口货物税率下降更为明显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0、C【详解】厘金被地方掌握,涉及的范围广,属于杂税行列,没有统一准则,其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政府统治基础是自然经济,厘金制度并未瓦解政府的统治基础,排除A项;材料没有指出厘金的流向,无法证明其提高军队战斗力,排除B项;厘金属于杂税,正税之外额外征收,不利于规范地方税收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11、C【详解】从材料信息看,汉朝的人头税具有明显的不合理性,赋税不是完全以生产资料的占有为条件,体现了以政治权力为前提的一种超经济剥削,C项正确,排除B项;人头税不能起到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作用,排除A项;人头税的出现不是阶级斗争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C项。
12、C【详解】根据材料“将个税起征点由每月3500元提高至5000元”,扩大三档低税率的级距,三档较高税率的级距保持不变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C项正确;旨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说法有误,排除A项;个人所得税的调整一定程度会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排除B项;198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标志着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排除D项。故选C项。
13、D【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我国历朝历代之所以重视户籍管理,是因为户籍是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所以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政府的徭役、赋税和兵役的来源,D项正确;重视户籍管理主要是为了征收赋税、徭役和保证兵役来源,并不是为了兴修水利工程、防止社会动荡和防止地方割据势力,排除ABC项。故选D项。
14、D【详解】汉代的常平仓出发点是利农、平抑谷价,带有社会救济的性质,被后世继承,D项正确;常平仓“谷贱时增其价而籴以利农”就是囤积粮食,排除A项;常平仓采取的是行政手段,排除B、C项。故选D项。
15、D【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稻,美田欲稀,薄田欲稠”、“曝(稻)根令坚”;“稻无所缘,唯岁易为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东汉到魏晋时期,人们对稻田播种的稀稠程度、因地制宜的耕作状况等信息有了更丰富的了解,这反映出稻作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土地利用程度,无法得知土地利用效率需要提高,排除A项;材料没有比较南北方的农作物种植情况,无法得知南北方种植结构存在差异,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农产品商品化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
16、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9世纪(英国伦敦)。据表格信息可知,19世纪早期,普通职员晚餐简单,但是比较费时,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晚餐逐渐丰富,说明工业革命助推生活水平提高,B项正确;福利国家是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秩序而建立的,排除A项;仅从表格,无法得出经济危机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突出的是工业革命的影响,并未提及英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17题24分,18题16分,19题12分,共52分)
17.
1、 (1)、表现:内容注重近代西方先进科学知识;注重适用性,依不同职位测试不同学科知识;选拔对象基本注重系统培养和专业知识背景考察。(8分)
(2)、影响:促进近代文官选拔考试制度萌芽;利于养成适应国家行政管理的专业型文官;利于提升官员素养;利于国家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 (8分)
2、(1). 变化:皇室任命到考试选拔(或书面考试录用)。(2分)
(2)动因:①大英帝国的扩张;②旧选官制度的弊端无法支撑帝国管治;③工业革命的推动;④借鉴中国科举考试模式;⑤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试点。(6分)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末中国。
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一“更多的是近代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可得出内容注重近代西方先进科学知识;据材料一“近代西方文官考试非常注重‘适用性’,多依职位不同对参试考生试以不同学科知识......清末学堂选官考试也秉承这一原则”可得出注重适用性,依不同职位测试不同学科知识;据材料一“选拔对象基本为经过大学系统培养、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学生。清末学堂选官考试也秉承这一原则”可得出选拔对象基本注重系统培养和专业知识背景考察。
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一“这也使得近代文官选拔考试制度得以在中国萌芽”可得出促进近代文官选拔考试制度萌芽;据材料一“选拔对象基本为经过大学系统培养、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学生。清末学堂选官考试也秉承这一原则,这使得专业型的文官能够在实际行政管理过程中得以养成”可得出利于养成适应国家行政管理的专业型文官、利于提升官员素养以及利于国家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官员任命通常只听命于皇家贵族的安排”“根据该公司驻广州人员推介的科举考试模式”可得出从皇室任命到考试选拔(或书面考试录用)。第二小问动因,据材料二“随着大英帝国的扩张,这种任命权贵亲信的制度,显然无法支撑日益庞大的‘日不落国’的管治”可得出大英帝国扩张,旧选官制度的弊端无法支撑帝国管治;据材料二“1806年”可得出工业革命的推动;据材料二“根据该公司驻广州人员推介的科举考试模式,成了一种新的文官产生模式”可得出借鉴中国科举考试模式;据材料二“东印度公司,又在印度实行了有限规模的行政人员选拔制度,当时都觉得行之有效”可得出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试点。
18.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宋到清“乡约”发展变化的表现。。
【答案】1. 变化:主体上从儒士倡导到政府推广手段;手段上从主教化到主训诫;内容上从守德到受谕、守律;目的上从强调互勉到强调顺从;结果上逐渐与法律融合。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法治建设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积极作用. 1、内容: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权分立与制衡;法律保护个人权利;注重程序公正和民众参与(4分)
2、作用:否定封建君主专制;调节、缓和社会矛盾,稳定资产阶级统治;对亚洲及其他地区产生广泛影响。(4分)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从宋到清(中国)。据材料“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可得出,主体上从儒士倡导到政府推广手段;据“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的《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可得出,手段上从主教化到主训诫;据“德业相劝、礼俗相规、患难相恤”、“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可得出,内容上从守德到受谕、守律;据“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可得出,目的上从强调互勉到强调顺从;据“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可得出,结果上逐渐与法律融合。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西方)。第一小问内容,根据“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议会规定”、“注意保护个人的各种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等”可得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权分立与制衡;法律保护个人权利;注重程序公正和民众参与。第二小问作用,据所学可知,否定封建君主专制;调节、缓和社会矛盾,稳定资产阶级统治;对亚洲及其他地区产生广泛影响。
19.
就材料整体或局部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12分)
【答案】示例一
论题:历史变革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阐释: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逐步瓦解井田制,进而引发社会大变革,各国纷纷变法,西周宗法制、分封制走向崩溃。秦国顺应历史潮流,通过商鞅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最终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实现了时代发展中的“周秦变革”。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由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政治上实行封君封臣制;经济上盛行庄园经济,但也有工商业繁荣的自治城市;文化上形成以基督教文化为特征的地域文化。西欧中古时期的变革是特定时代的产物。
综上,时代发展影响历史变革,只有深入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才能理解历史变革的必然性,不断推陈出新。
示例二
论题:1949年以来中国正在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
阐释:1949年以来,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我国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并取得了巨大成就。1978年以来,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综上,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独立、富强、复兴之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积极投身于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解析】
【详解】示例一
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和西欧。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如由材料“历史变革往往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得出论题:历史变革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其次,结合图中信息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各国变法的史实,以及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由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的变化展开论述。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逐步瓦解井田制,进而引发社会大变革,各国纷纷变法,西周宗法制、分封制走向崩溃。秦国顺应历史潮流,通过商鞅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最终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实现了时代发展中的“周秦变革”。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由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政治上实行封君封臣制;经济上盛行庄园经济,但也有工商业繁荣的自治城市;文化上形成以基督教文化为特征的地域文化。
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时代发展影响历史变革,只有深入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才能理解历史变革的必然性,不断推陈出新。
示例二
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1949年以来的中国。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如由材料历史变革“对后续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以及图中1949年以来的信息得出论题:1949年以来中国正在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其次,结合图中信息和1949年以来中国的社会大变革的史实,从三大改造完成使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一五计划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角度展开论述。
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独立、富强、复兴之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积极投身于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