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人教版八上4.1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人教版八上4.1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0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12-21 11:06: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上4.1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
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理解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现象及其应用;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为c=3×108 m/s,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接近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建立光线模型。
2.科学思维
学生经历观察光在空气、水和玻璃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以及小孔成像实验,理解实验是研究物问题的重要方法。
3.科学探究
经历探究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特点的过程,学会从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利用结论科学论证生活中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4.科学态度与责任
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认识光在空气中、水中、玻璃中的传播特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态度和方法,养成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晚上街道霓虹灯、手影戏、闪电等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感受自然现象的震撼与奇妙。
教学重难点
1.光源的理解与分类
这节课通过光源和非光源的对比,突出了“自身能够发光”的才是光源,并举例了哪些是天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
2、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要探究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重点要知道如何将光显现出来,让人眼可以看见,此处可以结合人教版课本P69“有雾”的环境,放手让学生想办法把光线显现出来,然后分别探究光在空气中、在水中、在玻璃中如何传播。
3、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常见的应用如排队看齐、射击瞄准比较容易理解,带而过介绍即可,对于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小孔成像是难点,要重点讲解形成的原理、变化的情况,这节课要结合图片、动画、视频、实验等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
4、光在空气和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光的传播速度非常快,所以有专用符号及不同单位,此知识点不难理解,但要把光速比较的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现象中,要结合常见的生活例子进行解释,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
根据八年级的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情况,同时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实践经验支持,因此本节课应以学生身边事物和现象引入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1.引导发现法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我通过精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促进教法与学法的和谐统一,重点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活动的和谐统一,使用引导发现法,发现法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布鲁纳所提倡的,是从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依据教师所提供的器材和引导的语言,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自己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消极的接受者。
2.实验探究法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先个别尝试实验,然后分组合作探究实验,探究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情况。分组实验探究的方法可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全面体现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学生养成细心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器材
PPT课件、多媒体设备(电脑一体机+移动摄像头)、激光笔、喷雾器、黑色塑料袋、玻璃杯、清水、牛奶、玻璃砖、LED的F光源、不同大小形状的小孔、光屏。
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用眼睛感受光
老师先把教室的灯全部关闭并拉上窗帘,在黑暗中展示黑色袋子中的黑色U盘,让学生猜一猜看一看,如图2所示,学生什么也看不到;然后叫学生想办法如何能看到袋子中的物体,学生自然会想到借助光,从而看到是一个U盘,如图3。此时引入整个大单元光学的知识,让学生知道从本章开始学习光现象。
通过展示一组光源的图片,然后对比非光源的图片,得出光源的定义和分类: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是光源,光源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如图4:
特别注意:月亮、普通的行星、电影银幕等不是光源,恒星可以自己发光,是光源。
2.实验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
老师指导学生完成以下三个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光的传播路径。
(1)实验一:光在空气中传播
老师先把激光笔射向黑板上方白色的墙壁,学生可以看到一个红点,但看不到空气中的传播过程,提问:光是如何到达墙壁上的?是跳过去、中间断开的,还是连续过去的?学生会有各种不同答案,结合课本中说的“在有雾的天气可以看到透过树丛的光束是直的”,请学生上讲台演示如何显现光路。有些学生可能会说让光沿着纸面传播、空气中点烟、用喷雾器向空中喷水……,让学生充分表达并通过现有的器材验证,得出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2)实验二:光在水中传播
激光直接照射在水中时,现象不明显,根据刚才空气中的经验,引导学生在盛水的玻璃中滴入几滴牛奶,用激光笔将一束光照射到水中,观察光传播的径迹,可以看到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
(3)实验三:光在玻璃中传播
让激光笔发出激光射向玻璃中,一开始效果不明显,引导学生利用扩束器把激光束扩大,并射向玻璃粗糙的一面,观察其传播路径,可以看到光在玻璃中沿直线传播。
三个实验把握“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原则,充分让学生自己操作实验并验证,让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光的传播效果如图:
实验中分别让光在不同介质中进行实验,从而得出结论,目的是让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在初中阶段,对于“多次实验”,如图,要让学生明白如下两点:
特别注意: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吗?引导学生思考“阳光、月光、星光从太空中传播到地球上”,说明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3.建构模型:光线
老师通过PPT展示,并在黑板上画图,告诉学生物理常用的方法——建构模型法。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方向,我们用一根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光线是人们为了表征光的传播而引进的一个抽象工具,它是一个理想模型,而不是真实存在的,但光是真实存在的。
特别注意:光线要用实线表示,且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箭头一般画在直线的中间位置,如图:
4.学以致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生活中光的直线传播例子很多,例如:排队看齐、射击瞄准、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小孔成像。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以下现象:
(1)影子的形成
影子的形成需要两个条件:①光沿直线传播;②有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后面便产生影子。通过小视频,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手影、皮影戏等。重点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旗杆在早上到晚上这期间的影子的长度变化情况,人在灯下经过时影子的长度变化情况,日晷是如何计时的。如图:
(2)日食和月食
通过动画演示,然后作图分析:人站在地球上观察,日食——太阳被遮住了,月食——月亮被遮住了,日食和月食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产生的。
(3)小孔成像
引导学生按图操作,F光源、小孔、光屏可以左右移动,小孔可以改变大小形状,观察像的变化,重点思考两个问题:小孔成的像与孔的形状是否有关?小孔成的像与孔的大小是否有关?如图12,学生带着问题探究实验:
操作步骤:
①分别让大孔、中孔、小孔对着点亮的LED光源,使光源与孔的距离在10-15cm之间,观察对比光屏上所成的像的情况。
②分别让圆形小孔、三角形小孔对着点亮的LED光源,使光源与孔的距离在10-15cm之间,观察对比光屏上所成的像的情况。
③改变LED光源与孔的距离,观察像的变化情况。
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分组合作探究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从上图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
①小孔成的像的形状与物体自身有关,与小孔形状无关;
②小孔成的像会受孔的大小影响,太大的孔无法成像;
③小孔成像成的是倒立的实像。
特别注意:光屏用于接收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光屏能接收到的像是实像(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为实像),光屏无法接收的像是虚像。光路图及生活例子如图:
引导学生思考:太阳光斑什么形状?
5.拓展应用:光速
老师提问:为什么会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71页“光速”部分,识记光在真空中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了解光在水和玻璃中的速度大小。学生自学后,通过“闪电”视频、运动会赛跑图片举例展示,如图:
特别注意: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跟声音不同,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规律跟声音的传播速度规律相反。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