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
联盟校第三次学情检测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总分 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纸上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
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 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纸上。
3.作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黑色字迹 0.5毫米签字笔书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作答选择题
必须用 2B铅笔在答题纸上将对应题目的选项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
其它答案,请保持答题纸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3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
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的概念是广义
的,既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指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而不
是孤立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既需相互依靠,又有利害冲突。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
的任务。既然中国文化不相信神而只相信人,那么在中国文化中头等重要的大事,便自然是
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天人之际的人神关系了。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文化更重视政
治的原因,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产生并盛行儒家思想的原因。
中国文化这种重视政治、薄于宗教的特征,当然会给中国文学以很大影响。在中国文学
的各种体裁中,诗歌是最早被要求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的文体。根据传统的文学观点,诗歌
虽然就其本质而言是抒发个人感情的,但因为个人是生活于群体之中的,而政治的作用也无
非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因而诗歌与政治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密切影响。《毛诗大
序》之所以一下子从诗歌的抒情功用谈到政治功用,便是因为作者的意识深处存在着上述思
路之故。
类似中国诗歌与政治的这种密切关系,在其他诗歌传统中是非常罕见的,可以说是中国
诗歌的基本特征之一;正如松浦友久指出的:“在比较诗学上,一般认为,‘诗与政治’的课
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始于近代。但在中国诗史上,这却是自古以来诗学上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
并且其中表现的‘诗与政治’的关联,综合包括理念与实践两个层次,而其传统又一直延续
到今天——这都是无与类比的特殊情况。”
(摘编自邵毅平《诗歌:智慧的水珠》)
材料二:
唐代诗歌与政治的关系,体现出某种带规律性的表征。中国诗史上的一些高潮期,也莫
不有它独特的政治背景。战国时,楚面临强秦的威胁,进步爱国力量与腐朽卖国势力的斗争,
推动屈原的创作,而屈原所经历的高层政治体验,则赋予他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献身精神。
建安时期,曹操政治集团以其进步的政治路线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式,把因党锢之祸被
1
{#{QQABaYKAggCAAAJAABhCAQHYCEIQkBGACAoGAAAAsAABAANABAA=}#}
压抑冷落的士人,重新推向政治舞台,激起强烈的功业思想和英雄意识。“雅好慷慨”的建
安诗歌,正是得力于这种正面推动。继唐诗而起的宋诗,发展到北宋中叶,又出现一个繁荣
的局面。而其时从仁宗朝庆历新政,一直到神宗朝王安石变法前后,王朝内部政治斗争的焦
点,是要克服“累世因循末俗之弊”,挽救长期和平发展中潜伏的危机。诗歌界欧、王、苏、
黄等大家,都是在一连串起伏动荡的政治变革中卷入得很深的人物。
考察诗歌高潮来自政治的推动力,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文学繁荣发展所需的社会条件。作
为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文学样式的诗歌,它注定要与封建政治发生密切联系。政治影响于诗人
创作,可以有四种情况;(一)挤占了诗人创作的时间和精力;(二)给诗人以正面鼓舞或推
动;(三)打击压抑,导致怨悱;(四)诗人被迫害致死,或彻底沉默。(一)和(四)两种
情况只能使创作受损。(二)和(三)两种情况虽有分别,但对于某些诗人,又常常集于一
身。如李白、杜甫之入宫廷,便是始而受激励,继而遭压抑。
一般说来,封建时代的士人,总是先由政治给予某种参与的机会,在参与中有所不遂,
才会引起怨悱。导致“长吟哦”的“起且僵”(崛起而后困顿),“起”往往在先,由政治直
接给予拨动;“僵”伴随于后。“起”与“僵”或是单纯从某一侧面作用于诗歌创作,或是交
糅在一起,产生更复杂的影响;或是比较直接地表现为正值,或是要经过创作活动的一番消
化转换,才表现为积极有益的效应。能够给诗歌创作以强大推动的政治,不在于它有多么清
明或稳定,而在于它要能强烈地牵动人心,让人不断地感奋起来,发之于吟咏。封建王朝初
期,一般号称盛世,而文学人才可能尚未积累到最丰沛的程度。同时稳定和繁荣不免缓解了
士人要求干政的迫切感,诗歌颂美居多,缺乏对政治的深刻介入,艺术上也缺乏由深广内容
带来的要求变革创新的推动力量。封建王朝末世,往往陷入大动乱。斗争残酷,兵祸连结,
文教停顿,人才短缺,士人对世乱恐惧回避,诗歌也相应衰敝。东汉末(灵帝朝)、隋末、
唐末的情况大体如此。一般性地排除了王朝开国期和衰乱期,再结合诗歌史上几个兴盛阶段
来看,中国诗歌高潮,总是出现在社会政治比较有活力,能够吸引人才,并多方面推动士人
为较高理想积极追求的时期,而盛唐则是演出了中国历史上这种时期的最为辉煌的一幕。
(摘编自余恕诚《唐诗风貌》)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中国文化只相信人而不相信神,使得协调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成了中国文化中最重要
的大事。
B. 诗歌与政治有密切的关系,不可以用来抒发个人情感。
C. 建安时期,因曹操政治集团的推动,受党锢之祸打击的士人得以重新走上政治舞台,
他们满怀功业思想和英雄意识。
D.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意在克服各种弊端、挽救潜在危机,当时的几位诗坛大家
都深深卷入激烈的政治变革之中。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政治的本质在于协调人际关系,因此应尽最大可能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
B. 战国时期出现了屈原这样的大诗人,这与楚国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有很大关系。
C. 文学人才在封建王朝初期一般未积累到最充足程度,士人参与政治的愿望非常强烈。
D. 封建王朝末世往往天下大乱,这不只是对诗歌发展不利,对文化事业也是灾难。
2
{#{QQABaYKAggCAAAJAABhCAQHYCEIQkBGACAoGAAAAsAABAANABAA=}#}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 司空图主张:“诗中有虑犹须戒,莫想诗中着不平。”
C. 王国维认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D.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4. 白居易在《策林·采诗》中建议:“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
之情。”这一观点在古代诗人中很有代表性。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观点加以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诗与政治”相关联是中国诗歌的传统之一,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高潮期”是如何
出现的?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守山
侯发山
守山是他的本名,“一根筋”是他的绰号。从这个绰号上,诸位就知道他这人的脾气有
多倔,或者说多拧。儿子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城里,让他也去,说母亲不在了,他一个人在老
家,孤单。“有山,我不孤单。”说罢,他脖子一梗,又说,“我若进城,就白瞎了你爷跟我
起的名儿了。”儿子撇了撇嘴,说:“山上有啥?用得着守?”他瞪了儿子一眼,说:“能的
你!翅膀硬了不是?没有山,你能有今天?”儿子想不起反驳的话,恨恨地叹了口气。儿子
记得,地里打的粮食不够吃,没少吃山上的野菜、野果,还有野兔、野鸡、獾、野猪等野味
——农闲时节,父亲跟着爷爷上山打猎,更多的战利品则舍不得吃,全都送到镇上的饭店,
换来的钱,用做家里吃盐烧煤之类的花销,还有,他一路下来读书的费用都是他们打猎“打”
来的。爷爷去世后,猎枪也被收缴,父亲这才罢手。
这天,守山拿着镰刀要上山,镇上开“时尚酒店”的刘二来了。刚才忘记交代了,过去
守山父子的猎物基本上都是送到刘二的饭店——那时还是“野味饭店”,还没有到酒店的档
次。一来二去,两家人因此熟络起来。
“山哥,兄弟今年求你来了。”刘二一抱拳,一脸讨好的笑。
“废话,在我这里不用求。只要不是让我给你生孩子,尽管放话。”守山拍着胸脯说。
玩笑少开,说正经的,盖房子那个马总,一直照顾咱的生意,他想吃野味,别的不敢想,
弄只野兔咋样?”说罢,刘二眨巴着眼睛。
“……”守山张了张嘴,终未说出话来。他如今是义务看山人,自己不打猎,也阻止其
他人打猎,砍伐山林。他想了想,推辞道:“没有枪,没法弄。”
“谁不知道你们猎人的能耐?没有猎枪,照样能逮猎物。你老爹那本事,你见天跟着
3
{#{QQABaYKAggCAAAJAABhCAQHYCEIQkBGACAoGAAAAsAABAANABAA=}#}
看……”说到这里,刘二可能觉着不妥,没有继续往下说。
“你见天看云,就能呼风唤雨哩?”守山冷笑一声,然后低眉顺眼地说,“二弟,我家
里养有土鸡,你想要几只就逮几只。”
“我要的是四条腿,不是两条腿。”
“你不会用家兔替代?”守山讪讪说罢,不敢去瞧刘二的眼睛。
“坑人的事咱不干!”刘二说罢,气呼呼地走了。他知道守山的脾气,自己再说也是白
费口舌。
看到刘二扬长而去,守山心里很不是个味儿。儿子上大四那一年,那天儿子去上学,守
山出山送儿子,老爹一个人上山打猎,不小心掉进了自己设计的捕猎陷阱,陷阱里布满荆棘
钢针,老爹因流血过多而身亡。刘二一下子送来十万,让守山办理后事,还说这钱是捐赠的,
不用还。也有人说,刘二心里有愧才这样做的,他要是不经营“野味饭店”,守山的老爹也
不会死。儿子结婚的时候,刘二随了两万的礼——当时,乡亲随的大都是一百,还有五十
的……刘二的作为,让村里人都翘大拇指。守山想报答,一直找不到机会,今天人家有求自
己,自己生生给拒绝了,良心上说不过去。守山思去想来,有了主意。山上有不少野蜜蜂,
两年前,他就在几处野蜜蜂出没的悬崖峭壁上,挂了不少蜂箱,让野蜜蜂安家。隔上一段时
间,他用绳索爬上去,取下蜂箱,拿出一格格的蜂巢,放在简易的铁桶里,把蜜“摇”出来
后,然后再把蜂巢放回蜂箱,挂回原处。这些野蜂蜜可是好东西,平时做菜时放上一些,口
感特别好。如果刘二的菜品改良一下,用野蜂蜜当作料,是不是同样吸引顾客?想到这里,
守山就给刘二打了电话,说了自己的想法。刘二也是聪明人,一拍即合,随后和厨师研制出
了蜂蜜排骨、蜂蜜蒸蛋、蜂蜜鸡翅、蜂蜜山药等系列菜品。
口碑胜似一切。刘二的生意渐次红火起来,跟当年经营野味时差不多,别说县城,连省
城的美食家都驱车几十里跑来品尝……酒店名字也改为“蜂蜜美食”。
这年腊月,刘二开车进山了。他来找守山,是来要野蜂蜜的。
守山叹口气,为难地说:“冬天没有花,蜂儿都不出去采,没有蜂蜜。”
刘二试探着问道:“蜂箱里不会一点也没有吧?”
“当然有啦,我最后一次上去,只取了二分之一。”
刘二松了一口气,说:“好哇,再取不就得了。”
守山苦笑道:“兄弟,若是能取,我为啥要留?蜂儿要过冬,它们也要吃。如果取的过
多,它们没有吃的,就要饿死。”
刘二不以为然地说:“嗨,咱把蜂蜜取出来,放进白糖替代……”
守山打断刘二的话,喘着粗气说:“胡说!坑人的事咱不干!”
“咱不坑人。”刘二一脸笑眯眯的样子。
“不管是谁,都不能坑!”
“真是‘一根筋’!”刘二心里气道,临上车时抛过来一句话,“年货别整了,我还给你
备……我这辈子真是欠你!”
守山嘿嘿一笑,冲着一溜烟远去的汽车,自言自语道:“不是欠我,欠大山!”
后来,守山听说刘二的酒店名字改为“留余餐馆”。
(节选自《安徽文学》,有删改)
4
{#{QQABaYKAggCAAAJAABhCAQHYCEIQkBGACAoGAAAAsAABAANABAA=}#}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从猎枪被收缴、野味饭店改名等相关信息中,可看出有关部门、普通民众日益增长
的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
B. “守山张了张嘴,说不出话来”运用动作、细节描写,表达出守山当时不愿猎野兔
但又不得不去打猎野兔的复杂心理。
C. 文章第十二段运用插叙,写刘二对守山一家的帮助,既塑造了刘二重感情的人物形
象,又交代了守山想报恩的原因。
D. “坑人的事咱不干”在文中反复出现,第一处体现了刘二想要获得野兔的执着,第
二处则体现了守山要给蜜蜂留过冬口粮的坚定。
7. 关于文中刘二酒店名称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守山与刘二在刘二开“时尚酒店”之前就认识了,守山父子的猎物基本上都送到了
刘二的野味饭店。
B. 刘二开“时尚酒店”时,一直照顾刘二生意的马总想吃野味,刘二便找守山想办法,
结果碰壁了。
C. “蜂蜜美食”更名为“留余餐馆”是刘二思想转变的见证,这与守山拒绝刘二取野
蜜蜂过冬的野蜂蜜有关。
D. 刘二想到了一个用野蜂蜜当佐料改良菜品的主意,结果生意渐次红火起来,饭馆取
名“蜂蜜美食”。
8. 文章最后,守山为何说“不是欠我,是欠大山”?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守山的“守山”过程体现出他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小题。
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帝欲经略中原,群臣争献策以迎合取宠。彭城太守王玄谟尤好进
言,帝谓侍臣曰:“观玄谟所陈,令人有封狼居胥意。”左军将军刘康祖以为:“岁月已晚,
请待明年。”上曰:“北方苦虏虐政,义徒并起。顿兵一周,阻向义之心,不可。”王玄谟
士众甚盛,器械精严;而玄谟贪愎好杀。初围滑台,城中多茅屋,众请以火箭烧之。玄谟曰:
“彼吾财也,何遽烧之!”城中即撤屋穴处。时河、洛之民竞出租谷,操兵来赴者日以千数,
玄谟不即其长帅而以配私昵;家付匹布,责大梨八百;由是众心失望。攻城数月不下,闻魏
救将至,众请发车为营,玄谟不从。冬,十月,乙.丑.,魏主绝河,众号百万,鞞鼓之声,震
动天地;玄谟惧,退走。魏人追击之,死者万馀人,麾下散亡略尽,委弃军资器械山积。庚
午,魏主至瓜步,坏民庐舍,及伐苇为筏,声言欲渡江,建康震惧,民皆荷担而立。壬午,
5
{#{QQABaYKAggCAAAJAABhCAQHYCEIQkBGACAoGAAAAsAABAANABAA=}#}
建康内外戒严,丹阳统内尽户发丁,王公以下子弟皆从役。命领军将军刘遵考等将兵分守津
要,陈舰列营,周亘江滨。自采石至于暨阳,六七百里。太子劭出镇石头,总统水军,丹杨
尹徐湛之守石头仓城,吏部尚书江湛兼领军,军事处.置.悉以委焉。上登石头城,有忧色,谓
江湛曰:“北伐之计,同议者少。今日士民劳怒不得无惭贻大夫之忧予之过也。”又曰:“檀
道济若在,岂使胡马至此?”上又登莫府山,观望形势,购魏主及王公首,许以封爵、金帛。
又募人赍野葛酒置空村中,欲以毒魏人,竟不能伤。春,正月,丙戌朔,魏主大会群臣于瓜
步山上,班爵行赏有差。魏人缘.江举火;太子右卫率尹弘言于上曰:“六夷如此,必走。”
丁.亥.,魏掠居民、焚庐舍而去。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宋文图恢复》)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涂黑,对一
处给 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今日士民 A劳怒 B 不得 C无惭 D贻大夫 E之忧 F予 G之过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元嘉,“元嘉”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的“元嘉”都
是指宋文帝的年号。
B.乙丑,干支纪日法。干支可以用来纪年、月、日、时,文中最后一句中的“丁亥”是
干支纪月法,两者不同。
C.处置,有“安排、处理”和“处罚、惩治”之意,文中意是前者,指江湛一人全权安
排处理军事要务。
D.“魏人缘江举火”的“缘”是“沿着”的意思,与《桃花源记》中“缘溪行,忘路之
远近”的“缘”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于北伐一事,左军将军刘康祖建议来年再筹划,但是宋文帝没有同意,积极主张北
伐。后来,宋文帝对此深表后悔。
B.河、洛一带的百姓竞相来投军的每天有上千人,王玄谟不但不任用他们的首领,还把
百姓编入自己的部队,而且向百姓索要物资,众人内心失望。
C.魏主逼近建康时,京城内外戒严,朝廷征召王公以下子弟加入军队,并命令众将把守
重要渡口,陈军江岸。
D.魏主在瓜步山上召集官员分封行赏后,魏军又渡过了长江,在长江南岸掠夺当地居民,
焚烧房屋,随后撤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又募人赍野葛酒置空村中,欲以毒魏人,竟不能伤。(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宋文帝为何急欲北伐?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QQABaYKAggCAAAJAABhCAQHYCEIQkBGACAoGAAAAsAABAANABAA=}#}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晚泊浔阳望庐山
【唐】孟浩然
①
挂席 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②
尝读远公 传,永怀尘外踪。
③
东林精舍 近,日暮空闻钟。
注:④挂席:又作“挂帆”。②远公:晋代高僧慧远的尊称,曾在庐山隐居修行。③东林精
舍:高僧慧远在庐山隐居修行时,当时的刺史橙伊为他修建的一座禅舍,是当时及后代的隐
居者们的圣地。
15.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首联不精雕细刻某个景物,却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
B.一、二联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香炉峰的挺拔秀丽、不同凡响。
C.本诗景物的选取,不刻意着笔奇景,对重点景物浓墨重彩。
D.诗人仰慕远公,而现泊舟浔阳,却只闻钟声,难觅高人踪影。
16.后人评价此诗说“诗人的感情一波三折”,结合内容分析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小题,8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它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
渴望,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突
出表现了琵琶女高超的琴技,曲虽罢,但却余音绕梁,令人沉醉、沉浸其中。
(3)《赤壁赋》中,苏轼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
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4)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从听觉角度入笔,写熊、龙、岩、泉,突出山的惊险景象
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9分)
18.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顺流而东.也 B.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D.歌.窈窕之章
19.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七月既望. 西望.夏口
B.举酒属.客 举匏樽以相属.
7
{#{QQABaYKAggCAAAJAABhCAQHYCEIQkBGACAoGAAAAsAABAANABAA=}#}
C.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纵一苇之所如.
D.古之学者必有师. 孔子师.郯子
20.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凌万顷之茫然
A.何为其然也 B.客有吹洞箫者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21-22小题。
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船山曾批评秦始皇说:“天假其私,以济天下之大公。”他的意思
是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废封建,立郡县,筑万里长城,种种伟绩, ① ,替万代子孙作
打算,但是从全部历史进程来看,秦始皇毕竟做了些对全中国全民族有利的事业,而他主观
上所怀抱的私心却成了未能满足的幻梦。所以在王船山眼中,那一世之雄、叱咤风云的秦始
皇,也不过成了天道的工具、命运的玩物。小己的私心, ② ;个人的小智,比不上宇
宙的大智;独夫的武力,胜不过历史的命运。秦始皇的一切私心,私智,私力,皆被那无声
无息、施无言之教的“天”,利用来作“济天下之大公”的手段与工具。因此,王船山的这
种说法,不仅可提供给我们对于目前这天翻地覆、亘古未有的世界大变局一个新的超脱的看
法,并且也给我们一个很健全的宇宙观。在王船山这句话中, ③ 。天是有人格有意志
的上帝还是盲目的命运就是信仰宗教的人和相信宿命论的人的两种不同的看法。我们还是采
取宋儒“天者理也”的说法,将“天”解释为支配自然与人事的天理天道,也许较合王船山
的本意。
21.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0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将文中画波浪的句子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关于学与思的关系,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荀子认为“吾尝
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你是如何看待两者关系的?请结合个人的学习经历,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
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8
{#{QQABaYKAggCAAAJAABhCAQHYCEIQkBGACAoGAAAAsAABAANABAA=}#}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联盟校第三次学情检测
高一年级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答案】B
【解析】“不可以用来抒发个人情感”错误。原文“根据传统的文学观点,诗歌虽然就其本
质而言是抒发个人感情的”可知,诗歌的本质是抒发个人感情的。故选 B。
2.【答案】C
【解析】“士人参与政治的愿望非常强烈”错误。原文“封建王朝初期,一般号称盛世,而
文学人才可能尚未积累到最丰沛的程度。同时稳定和繁荣不免缓解了士人要求干政的迫切感”
可知士人参与政治的愿望不强烈。故选 C。
3.【答案】D
【解析】材料一的观点是诗歌与政治的密切关系。A.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
处在一定的位置,所有的星辰都会围绕着它,也就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
自动围绕着统治者转。此句是在说以德治国。B诗人是表达写诗要抒发山水隐逸的闲情逸致,
内容淡泊。C.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进入而置身其中;远而观之,超然看世界。此句是在说
诗人看待人生的态度。D.此句意思是文章应该为时事而著作,诗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鲜明
地表达了诗歌与政治的密切关系。故选 D。
4.【答案】①白居易此句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成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
用;②政治的本质是协调人际关系,政治的作用亦然,这就与诗歌发生着密切的关系;③诗
歌与政治密切相关。
【解析】白居易此句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成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
原文“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在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中,
诗歌是最早被要求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的文体。根据传统的文学观点,诗歌虽然就其本质而
言是抒发个人感情的,但因为个人是生活于群体之中的,而政治的作用也无非就是协调群体
之中的人际关系,因而诗歌与政治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密切的关系”,可知政治的本质是协
调人际关系,政治的作用亦然这就与诗歌发生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这一观点与“通其上下之
情”有关。
原文“类似中国诗歌与政治的这种密切关系,在其他诗歌传统中是非常罕见的,可以说是
中国诗歌的基本特征之一;但在中国诗史上,这却是自古以来诗学上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
并且其中表现的‘诗与政治’的关联,综合包括理念与实践两个层次,而其传统又一直延续
到今天——这都是无与类比的特殊情况”诗歌与政治密切相关,故可证明“察其得失之政”。
【评分参考】答对一点给 1 分,答对两点给 3分,答对三点给 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
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5.【答案】独特的政治背景;政治的推动力;政治的活力性。
【解析】原文无论是屈原、曹操政治集团,还是建安诗歌、王安石变法,这都与当时所处的
时代背景有很大的关系,这造就了当时诗人的创作。同样,诗歌界欧、王、苏、黄等大家,
都是在一连串起伏动荡的政治变革中卷入得很深的人物。可知诗歌创作的“高潮期”与它独
特的政治背景有关。
原文“考察诗歌高潮来自政治的推动力,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文学繁荣发展所需的社会条件。
作为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文学样式的诗歌,它注定要与封建政治发生密切联系。政治影响于诗
人创作,李白、杜甫之入宫廷,便是始而受激励,继而遭压抑”可知诗歌创作的“高潮期”
与政治的推动力有很大的关系。
原文“一般性地排除了王朝开国期和衰乱期,再结合诗歌史上几个兴盛阶段来看,中国诗
歌高潮,总是出现在社会政治比较有活力,能够吸引人才,并多方面推动士人为较高理想积
极追求的时期,而盛唐则是演出了中国历史上这种时期的最为辉煌的一幕”可知诗歌创作的
“高潮期”与政治的活力性有关。
【评分参考】答对一点给 1 分,答对两点给 3分,答对三点给 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
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
{#{QQABaYKAggCAAAJAABhCAQHYCEIQkBGACAoGAAAAsAABAANABAA=}#}
6. 【答案】 B
【解析】 “不得不去打猎野兔的复杂心理”错,根据后文来看,守山肯定是不愿去打猎野
兔的,这里应还有顾念旧情的心理,正是想到与刘二的交情,但又不能打猎野兔,守山对此
感到为难。
7. 【答案】 D
【解析】刘二想到了用野蜂蜜当佐料改良菜品的主意”张冠李戴,这个主意是守山想出来的。
8.【答案】 ①过去,守山父子上山打猎野生动物并将猎物送到刘二的饭店,但随着保护野
生动物意识的日益增长,守山认识到自己和刘二对大山有所亏欠。②大山的丰富资源不仅丰
富了守山一家的物质生活,也让刘二的饭店越来越红火,守山认为是大山给他们一家和刘二
带来了美好生活,他们又一次亏欠了大山的养育之恩。③山民都是从大山中取得给养,大山
养育了山民,这份深重情意无法偿还得清,表达了守山对大山的敬爱与感恩之情。
【评分参考】每点 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9. 【答案】①有生态保护意识:父亲去世后,猎枪被收缴,守山当上了义务看山人,自己
不打猎,也阻止其他人打猎、砍伐山林。②“一根筋”、坚持原则,但也有思维灵活的一面:
在友情与原则面前,守山站在原则一边,刘二找他弄野兔,他拒绝了,经过一番思索后守山
想到了野蜂蜜菜肴。③做事留有余地、懂得感恩:守山取蜂蜜只取二分之一,他认为自己和
刘二都是欠大山的。
【评分参考】每点 2分,共 6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0. 【答案】BDF
【解析】今日士民劳怒”为主谓句,表意完整,在“怒”后断开;“不得无惭”是说自己不
能不惭愧,表意完整,其后断开;“予之过也”为判断句,其前断开,综上应在 BDF 三处断
开。译文:现在军民劳苦怨恨,我不能不惭愧,留给大家的忧患,是我的过错。
11. 【答案】B
【解析】“丁亥”应是干支纪日法,两者相同。
12. 【答案】D
【解析】“魏军又渡过长江”错误,“魏主大会群臣于瓜步山上。魏人缘江举火……丁亥、
焚庐舍而去”,没有渡过长江。
13【答案】(1)(皇帝)又招募人员带着野葛酒放到空置的村落中,想要用它毒死魏国人,
但最终没有伤到人。
【评分参考】募,招募;赍,携着;竟,最终。 “募”“赍”“竟”各 1分,句子大意 1分。
(2)(箫声)使深谷里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上的 寡妇听了哭泣。
【评分参考】舞,使……起舞;泣,使……哭泣。“舞”“泣”各 1分,句子大意 2分。
14.【答案】①渴望建立“封狼居胥”的功绩。
②担心北方已经苦于蛮族的暴虐太久了,再按兵不动,会阻碍百姓归附之心。
【评分参考】答对一点给 1分,答对两点给 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
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元嘉二十六年,宋文帝想要攻占中原地区。文武百官们争相献计献策去迎合,希望以此
受到文帝的宠爱。彭城太守王玄谟特别尤其喜好进言,宋文帝对身边的侍从说:“看了玄谟
所陈的奏章,让人不禁有了封狼居胥的想法啊。”只有左军将军刘康祖认为:“今年已到年底,
等到明年再说。”文帝说:“北方老百姓苦于北方蛮虏的虐政,反抗义军不断兴起,我们停兵
延迟一年进攻,就会使这些义军的抗暴之心受挫,我们不能这么做。”王玄谟的军队人数很
多,武器装备精良齐整,而王玄谟本人贪婪、刚愎、好残杀。起初围攻滑台城,城中有很多
茅草屋,大家请示用火箭射烧掉。王玄谟回答说:“那是我们的财产啊,为什么急着要烧掉!”
城里的军民抓紧时间,拆掉草房,住进地窖。当时黄河、洛河一带的百姓推着粮车,拿上武
器,前来投效,每天成千成百的人来归附。王玄谟心没有分封他们统帅来统领,而是把他们
分编入自己的部队。给每户一匹布,又责令送八百斤梨子,因此老百姓大失所望。好几个月
攻不下城,听说北魏的救兵将要到来,部众请求动用战车构成营垒,王玄谟不听从。这年冬
2
{#{QQABaYKAggCAAAJAABhCAQHYCEIQkBGACAoGAAAAsAABAANABAA=}#}
天十月,乙丑日,魏主横渡黄河,号称拥有百万人马,鞞鼓的声音,震动天地,王玄谟害怕,
撤军逃跑。魏军追赶击打他们,死去的人有一万多人,王玄谟率领的士兵逃散死亡的差不多
全军覆没,丢下抛弃的军用物资、武器装备堆积得像山一样。庚午日,魏主攻打到瓜步,毁
坏百姓房舍,割取芦苇做成船只筏子,声称要渡江(南下),建康朝廷震惊恐慌,百姓都挑起
担子(准备逃离)。壬午日,建康城内外戒严。丹阳要求每户人家都要征调兵丁,王公以下子
弟都要服兵役。命令领军将军命刘遵考等率兵分守各处渡口要道,布置船只,布设军营,在
江边周围。从采石到暨阳,六七百里。太子劭镇守石头城,总统水军,丹杨府尹徐湛之镇守
石头仓城,吏部尚书江湛兼领军,军事安排布置都交托给他处置。文帝登临石头城,面有忧
色,对江湛说:“北伐的办法,赞同的人很少。现在军民劳苦怨恨,我不能不惭愧,留给大
家的忧患,是我的过错。”又说:“檀道济如果还在,怎么能让胡人的战马到达这里 ”皇上
又登临莫府山,观望形势,悬赏得到魏主以及王公首级的,可以分封爵位、赏赐金帛。又召
集人员把野葛酒放到空置的村子里,想要用此法毒死魏人,可最终没能伤到敌兵。春季,正
月,丙戌朔(初一),北魏国主拓跋焘在瓜步山上召集全体官员,按照功劳大小,分别封爵升
官进行奖赏。北魏人沿长江北岸燃起烽火,刘宋太子右卫率尹弘对文帝说:“胡虏这种行动,
一定是要撤退。”丁亥(初二),北魏军队劫掠驻地的居民,焚烧了老百姓的房屋,向北而去。
15.【答案】C
【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对重点景物浓墨重彩”错。本诗景物的选取不刻意着笔奇景,描写用淡笔,不着浓墨,色
彩淡素,浑成无迹。故选 C。
16.【答案】①诗人初见香炉峰的愉悦欣喜之情;②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倾慕;③不见高人,
只闻晚钟的怅然。
【评分参考】每点 2分,共 6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只要可酌情给分。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本诗是诗人“晚泊浔阳望庐山”的所见、所闻、所感,诗歌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思想情感,
而且“一波三折”。
一开篇便是“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淡笔轻轻挥洒,勾勒出一片宽广的大自然,
不精雕细刻个别景物,却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而且“名山都未逢”,又将诗人对
于名山的热烈向往之情充分地抒写出来了。接着,“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只以“始
见”二字轻轻点染,就描摹出诗人举头见到庐山在眼前突兀而起的惊喜神态。
面对着香炉峰上烟云缭绕,诗人的思绪也随之飘忽。他想起了曾经在香炉峰麓建造“东
林精舍”,带领徒众“同修净业”的高僧慧远。他读过慧远的传记,深深地倾慕与怀念这位
高僧弃绝尘俗的幽踪。“永怀尘外踪”写出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此刻,东林精舍就在眼前,而远公早作了古人,诗人因此而感到惆怅和感伤。诗的末尾,
写夕照中从东林寺传来一阵悠扬的钟声。把诗人惆怅、怀念的感情抒写得更为深远。
山寺都是朝暮鸣钟,“日暮”是“闻钟”的时间,“闻钟”又渲染了“日暮”的气氛。
日暮闻钟,带给人忧郁感和神秘感。而“空”字,表明高僧已逝,钟声空闻,从而传达出诗
人的怀念、惆怅等复杂的感情。
17.
(1)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重点字:衿)
(2)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重点字:舫 唯)
(3)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重点字:舳舻 旌)
(4)熊咆龙吟殷岩泉 栗深林兮惊层巅(重点字:殷 巅)
18.【答案】B
【解析】A项,“东”,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东进; B项,“高”, 形容词作名词,高处;
C项,“下”,方位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D项,“歌”,名词用作动词,歌唱;
19.【答案】B
【解析】A项,前者为“农历每月十五日”,后者为“看”。B项,均解释为“劝人喝酒”。
C项,前者为“像”,后者为“往”。D项,前者为“老师”,后者为“以……为师”。
3
{#{QQABaYKAggCAAAJAABhCAQHYCEIQkBGACAoGAAAAsAABAANABAA=}#}
20.【答案】B
【解析】例句:定语后置句
A项,宾语前置句 B项,定语后置句 C项,被动句 D项,状语后置句
21.【答案】①无非是出于一己私欲 ②敌不住天道的公正 ③“天”的概念最难理解
【评分参考】每空 2分,共 6分。
22.【答案】在信仰宗教的人看来,天是有人格有意志的上帝;在相信宿命论的人看来,天
是盲目的命运:这是两种不同的看法。
【评分参考】每小句 1 分。如有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23. 【解题】
材料借两则名言论述“学思”的关系。
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思并重,缺一不可,突出其统
一性原则。
荀子的“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通过对比,强调学的重要性,
但并未否定思的价值。
两则名言表达了对“学思”关系的不同理解,理解的差异跟其说理的对象和目的
有关,但都在强调“学”“思”在人生学习、成长中所起到的作用。
对“学”的界定一般指学习,也可延伸为“实践”“行动”;对于“思”的界定可
以专注于思考,也可拓展为“反思”“理解”等。对于学与思的理解,可以聚焦于文
化知识的学习思考,也可以由此类推到其他领域,表达特殊到一般的道理。
写作中,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经历讨论在一定的前提下“学比思重要”或“思比学
重要”都是正确的立意。如果能辩证地看待学思关系,探讨学和思是相辅相成,共存
共生,则是更好地立意。如学生在写作中只强调一方而否定一方则视为审题有偏差。
【评 分】
一、判分原则
实事求是,公平公正,根据考卷实际情况赋分,对每一位考生负责。要从切题、选材、
结构、文体等写作基本能力和语文素养诸方面进行全面衡量,综合量分。
二、判分等级
本次作文评分分为七等,一等卷 56-60,二等卷 51-55,三等卷 46-50,四等卷 41-45,
五等卷 36-40,六等卷 26-35,七等卷 0-25。
三、判分提示
总体原则:(1)阅卷参考均分:45 分;(2)判分等次清晰,有区分度;(3)优分作文
判入一、二等卷。
1.学生能抓住“学”“思”侧重强调一方面的重要性,辩证分析两者对学习成长的重要
性,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正常评分,以 45切入。
2.学生如果肯定一方,否定一方,则判为审题偏差,36分切入,最高不超过 45分。
四、个案处理
1.经“查重”,确认抄袭的,其中二分之一篇幅与原作相同的,原则上不超过 25 分;
三分之二篇幅与原作相同的,原则上不超过 10 分;内容基本相同的,最高不超过 5分。
2.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评分之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少 50字扣 1分,扣满 3分为
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不能超过 34 分(不满 100
字,0-4分;200 字左右,5-8分;300字左右, 9-15分;400 字左右,16-24分;500 字
左右,25-29分;600 字左右,30-34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
3.游戏人生、语言格调低下的“问题卷”,评分最高不得超过 29 分;凡思想情感庸俗
低下,即使是合题完篇,评分最高不得超过 17 分;如果内容恶俗不堪,评分最高不超过 8
分;政治倾向有问题的,可以打 0分。
4.卷面、错别字扣分,每错(别)一字扣 1分,扣满 5分为止。
5.不写作文题目的,扣 2分。
4
{#{QQABaYKAggCAAAJAABhCAQHYCEIQkBGACAoGAAAAsAABAAN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