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玩偶之家
易卜生
《雪》
余秀华
我是怎样的一个女人呢
被自己深爱
被自己出卖
被自己钉在十字架
被自己取下来
雪下不下来
都阻挡不了我的白
我白不白
都无法掩饰一生的荒唐
这首诗是脑瘫女诗人余秀华创作的《雪》,表达了“自尊自爱”“自我救赎”“对灵魂的叩问与对人生的反思”。她虽然身患脑瘫,但为了和包办婚姻中的丈夫离婚,倾尽了几乎所有的积蓄离开家庭。200年前,在挪威的舞台上也曾有一位决然离家的女子,她就是——娜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女子,走进戏剧大师易卜生的《玩偶之家》。
课堂导入
知人论世
易卜生(1828—1906)
挪威人,世界近代社会问题剧的始祖和最著名的作家,被称为“现代戏剧之父”。一生共写剧本26部。著有《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敌》等戏剧。
其剧作以鲜明的主题、生动的情节、严谨的结构、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世界近现代戏剧的发展有广泛、深刻的影响。
走近作者
四大“社会问题剧”
社会问题剧:
是指易卜生响应丹麦评论家勃兰兑斯“文学要有生气,就必须提出问题来”的号召,用现实主义方法描写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戏剧。它侧重于提出问题而不是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正如易卜生所言“我的工作是提出问题,我对这些问题没有答案”。讨论又是社会问题剧的一大特点,剧本里往往包含了大量的讨论和争论问题的对白,所以社会问题剧又叫“讨论剧”。
勃兰兑斯
写作背景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工业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即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长期处于男权社会的挪威,妇女解放的呼声越来越高,“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
易卜生创作《玩偶之家》的1879年,正是挪威妇女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易卜生先后结识了两位女权运动活动家。随后,她们发动的强大妇女解放运动,给易卜生以巨大的鼓舞,更促使他以自己的作品来支持妇女解放运动。
整体感知
解题
《玩偶之家》,又译作《娜拉》或《傀儡家庭》。该剧共三幕,是一部典型的社会问题剧,课文节选自第三幕。
玩偶,指供儿童玩耍的人形玩具。剧中喻指女主人公娜拉在家庭中“玩偶”般从属于丈夫的地位,从侧面揭示了当时男权社会中妇女没有独立自主地位的社会现实。
家,指的是故事发生的具体环境背景。
阅读课文
1.阅读课文,完成人物关系图。
2.梳理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
人物关系图:
海尔茂
娜拉
阮克医生
柯洛克斯泰
林丹太太
夫妻
同学(现为同事)
同 学
昔日恋人
老朋友
主要情节:
娜拉、海尔茂
送走林丹太太
阮克大夫来访
柯洛克斯特来信
顺从的娜拉
觉醒的娜拉
反抗的娜拉
意识觉醒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好的剧本能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中尖锐的矛盾冲突,并通过它来展开情节,塑造人物。因此,鉴赏时首先要了解戏剧所展示的矛盾冲突,看看冲突是怎样造成的,冲突的性质是什么,进而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戏剧主题。
任务一:把握戏剧冲突
思考:课文节选部分的戏剧冲突是什么?
戏剧冲突
海尔茂辱骂娜拉伪造签名
娜拉与海尔茂“正经”谈话,并宣布不再爱他
娜拉继续反抗离家出走
第一次冲突
第二次冲突
第三次冲突
①人与人之间的冲突。
海尔茂和娜拉夫妻之间的冲突
②人物自身内心的冲突。
主要是娜拉内心的冲突
③人物与环境的冲突。
主要指娜拉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冲突。
她对未来的期盼与此时外界的寒冷环境是极不融洽的。
人物与社会环境的冲突,体现为娜拉追求平等、独立、自由的女权思想,与海尔茂所代表的男权思想当行的社会之间的冲突。
试简要分析本文中主要的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有何特点?
1.戏剧冲突尖锐激烈。
海尔茂自私自利,男权思想根深蒂固,娜拉追求妇女解放,不安于“玩偶”地位,于是双方发生了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
2.戏剧冲突高度集中。
在剧中,作者把海尔茂和娜拉的冲突安排在一个地点(家中)、围绕一件事(借据事件)而展开,戏剧冲突高度集中。
3.戏剧冲突紧张曲折。
在剧中,海尔茂“变色龙”般的变化,娜拉性格、情感的前后变化,构成了紧张曲折的戏剧冲突,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
任务二:揣摩人物形象
表面上:
①在外:奉公守法的公民、一个颇为“敬业” 的职员。
②在家:好丈夫、好父亲。
实际上:
①虚伪暴戾的男权思想拥护者。
②自私自利,冷酷无情。
③反复无常、厚颜无耻的伪君子。
任务二:揣摩人物形象
觉醒前:天真善良,对家庭任劳任怨、勇于担责,有牺牲精神,但缺乏自尊与主见,是从精神到生活都依附于丈夫的家庭主妇。
觉醒后:唤起了对尊严的需求,冷静,追求平等、独立和个性解放,具有勇敢坚毅的品格和反抗精神。
娜拉的形象以觉醒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任务三:主题探究
明确:
①娜拉认清了海尔茂虚伪自私冷酷无情的本质,美好爱情生活理想的破灭。
②娜拉发现自己在家庭中处于玩偶地位,娜拉追求独立人格,娜拉的独立平等意识觉醒了。
③娜拉开始对男权社会以及其内部的宗教、道德、法律产生了怀疑,认识到其中存在的种种虚伪和不合理。
内因+外因
分析娜拉出走的原因。
娜拉的觉醒
想象与现实矛盾落差带来觉醒
女性意识觉醒
奇迹——娜拉对现实的所有解释
想象甜美无忧的童话般的婚姻生活(她省吃俭用经营家庭)
想象丈夫知道借款真相后为之感动
想象丈夫知道真相后保护她,承担责任
不再相信奇迹——娜拉不再是男性的附庸
“泥娃娃孩子” “要饭的叫花子” “玩偶老婆” “耍把戏过日子”
指涉男女平等的人格尊严、婚姻规范、家庭道德
娜拉的觉醒
人的觉醒和人性解放
“妇女的社会问题应当给予解决,但是那不是我创作的原始动机,我的创作的目的是描写人类。——易卜生”
首先我是一个人
质疑宗教:我要想一想,对我合用不合用
道德:我实在不明白。我摸不清。
法律:我不相信世界上有这种不讲理的法律。
我一定要弄清楚,究竟是社会正确,还是我正确。
指涉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之于人的合理性,关于人的自由与权利。
娜拉觉醒:女性人生自由——人的精神自由、人性解放
★对话中“讨论”了哪些方面的社会问题?娜拉是如何看待的?这些问题又将如何解决呢?
社会问题 如何看待 如何解决
妇女问题 打破“玩偶”身份
人的自由与权利问题 首先不是一个老婆、母亲 首先我是一个人
法律宗教问题 法律不讲理 牧师的话究竟对不对
娜拉出走?
★ ★人的觉醒
海尔茂希望娜拉回心转意,但是结尾的关门声意味着海尔茂期待的奇迹不过是一种幻想。
娜拉出走后会怎么样呢?易卜生为我们画了一个伟大的问号,等待我们去解答。
拓展提升
1.有西方文学史家评论,《玩偶之家》结尾娜拉出走时“‘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与拿破仑战争的枪炮声一样,有力地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历史进程”。 结合时代背景说说娜拉出走的社会意义。
2.“娜拉出走”是戏剧史上经典的一幕,很多人都曾设想过她出走后的结局。试根据人物的性格逻辑, 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说说你的设想和理由。请写一段不少于 200 字的文字, 阐述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你认同鲁迅的观点吗?为什么?
3.针对娜拉出走的结局,鲁迅在“五四”时期发表的演讲《娜拉走后怎样》中说:“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还有一条,就是饿死了。”
但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倘使已经关得麻痹了翅子,忘却了飞翔,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还有一条,就是饿死了,但饿死已经离开了生活,更无所谓问题,所以也不是什么路。
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
然而娜拉既然醒了,是很不容易回到梦境的,因此只得走;可是走了以后,有时却也免不掉堕落或回来。否则,就得问:她除了觉醒的心以外,还带了什么去 倘只有一条像诸君一样的紫红的绒绳的围巾,那可是无论宽到二尺或三尺,也完全是不中用。她还须更富有,提包里有准备,直白地说,就是要有钱……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1923年,鲁迅在北京女子师范学校的著名演讲
《娜拉走后怎样?》
4.自1918年《新青年》上刊出“易卜生专号”,将《娜拉》带给中国文坛后,“娜拉的出走”便一直影响着中国作家的写作,诸如胡适《终身大事》中的田亚梅、鲁迅《伤逝》中的子君、茅盾《虹》中的梅女士、叶圣陶《倪焕之》中的金佩璋、杨沫《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等等。你读过其中的哪些作品?请找出并简要分析其“出走”形象。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舒婷
致橡树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