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传承传统需要创新(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传承传统需要创新(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1 11:56: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作文主题训练--------传承传统需要创新
1.阅读《画匠与画师》,按要求作文。
画家有徒弟二人。大徒弟聪慧,心思活络,悟性极高,常常有惊人的构思;而小徒弟则略显笨拙,常年只知临摹,不知变通。
大徒弟立志做一代画师,开宗立派,创新出奇。他先学古时技法,后又研究西方技巧,豪放派、婉约派……他都有所涉及,作品经常出人意外,一时受人追捧,别有一番新意。
相比之下,小徒弟简直笨得不行。他什么都不去研究,闭门关户,就一个劲去临摹宋代的技法,多少年来,依旧默默无名,无所成就。
30年后,大徒弟终无法持续创新;而小徒弟,却深得旧时技法的精髓,作品古风古意,完全如同那个时代的意境,终于名扬天下,成为一代大师。
阅读材料后,你有什么感悟或体会?请围绕材料自拟题目,不得抄袭、套作,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散文。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故宫博物院为庆祝建院90周年,精心筹备了一系列文化展览。这引发了网友对传统传承的大讨论。
网友甲:传统是古人的,已经不适宜了,传承、阐释就是复古、尊古。
网友乙:注重传统形式的延续,不如关注传统精神的传承。
网友丙:传统都是沉淀下来的经典,对传统就要“顶礼膜拜”。
网友丁:传统需要传承,但更需要创新。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贾宝玉道:“尝闻古人有云:‘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莫如直书‘曲径通幽处’这旧句旧诗在上,倒还大方气派。”
《拿来主义》中鲁迅曾说:“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文化历来推崇‘收百世之期文,乘千载之道韵’。……故步自封、陈陈相因谈不上传承,割断血脉、凭空虚造不能算创新。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停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
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方面,以上材料对我们有不同的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材料一: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逝世,享年91岁。消息传来,举国同悲。
材料二:一粒种子,一生梦想。他有两个梦,一是禾下乘凉梦,一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用一生的不懈努力和追求,让梦想拔节而起,改变了中国,影响了世界。
(新华社评)
材料三: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感动中国》颁奖词)
读完上述材料,请以“缅怀”“传承”“创新”为主题词,谈谈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①结合材料,选好角度,自定立意,文体不限;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800字。
答案
1.
例文:
传统与创新
我们中华民族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不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也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侧和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在我们这个文明古国中,大部分人都懂得讲文明,讲礼仪。而那么一小部分人不懂得讲文明,讲礼仪,对我们国家的环境等都造成了威胁,所以,我们应该提醒身边的人,讲文明,讲礼仪,同时也提高自身的素质。让我们国家“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这个称号永久的流传下去。
要想做一个讲文明,讲礼仪的少先队员,要时刻牢记胡锦涛总书记对少年广大儿童提出的希望,希望你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爱国信念,培养优良品德,锻炼强健体魄,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时刻准备着,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记得有一次,我在公交车上,那时是下班的高峰期,车上的人非常的多。就在这时,上来了一位老爷爷,一位年轻人坐在离们最近的座位上。我们都想着这位年轻人会给老爷爷让座,没想到,他竟然当做没看到,把头扭向窗外,闭上了眼睛,连看都不看一眼。公交车上的人都在指点那位年轻人。让他站起来给老爷爷让个座,可他就是不站。
就在这时,一位比这位爷爷年轻一点的老奶奶站了起来,说:“没关系,我来让。”同学们,我们也有老的一天,如果是你,别人不给你让位,你会怎么想呢?所以说,同学们,我们一定要从小做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同学们,当我们骂人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是谁骂走了自己的尊严和信念? 同学们,当我们打人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是谁打走了自己的善良和人性?同学们,当我们吐痰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是谁吐走了自己的清洁和风度? 同学们,当我们扔垃圾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是谁扔掉了自己的脸面?同学们,这些不良行为你曾经有过吗?如果有,那就让我们在国旗下暗暗下定决心,从今日起,争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有礼仪的中国人。 当你在乱扔垃圾的时候,人们会说:“这是谁家的孩子,一点都不讲文明。”当你把垃圾捡起来的时候,人们会说:“这个孩子很讲文明,长大一定很有出息。”同学们,当你做违背自己良心事的时候,希望你好好的想一想!为自己想一想,也为大家想一想!同学们,让我们在国旗下共同祝愿,祝愿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处处开满文明之花!祝愿我们自己一步步地迈向文明! 做文明之人,永远的呼唤!一生的追求!
【详解】试题分析:“师”无功底,何以为师?匠到格致,就是境。所有的大师,都是从工匠开始,不经过走的过程,跑一定会摔跤,踏踏实实做好匠,才有可能成为师。考生可以从以下角度作文:(1)继承传统(古风古意)(2)从小事做起,积少成多,踏踏实实(3)如何持续创新。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2.
例文:
传承与创新
“碧艾香满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湘,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长眠于大地的诗人啊,你是否也预料到现今端午的荒凉呢?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卧独醒。”的屈原,已不再是那样光耀后世,他的清高不愿与世皆浊的精神在岁月的长河中渐渐湮没了,不少人开始不断追求物质的享受,生活的刺激,在灯红酒绿中浪费青春,在纸醉金迷中虚度年华,又有多少人解《离骚》之苦,又有多少人会屈原之意?端午节的背后成了是人们玩乐的假期,其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承早已消弥殆尽,有的只不过是闲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在漫漫华夏几千年文化中,中国文化的传承竟也会断流,是文化的缺失吗?没错,先是端午节被韩国申遗,主权受辱;接着清明时节议纷纷,国人庸俗,难道还要让中国的文化从此消失吗?虽说早将传统节日定为国假,但对其重视程度却仅仅停留在物质之上,文化的缺失尤为重要。清明节iphoneiphone的接踵不正是人们庸俗的体现吗?亲人在世时无暇多尽孝心,天人相隔后,花费无谓的钱财,对逝者价值何在?掩藏背后的不正是拜金主义、攀比之风吗?更让人心痛的是,造别墅,造名车后有掀起了纸糊苹果成祭品的潮流,这些都折射出了社会的病态,难道不正与屈原正直的精神背道而驰,难道还想再上演一次悲剧吗?
文化的传承早已刻不容缓,对文化的关心与重视不能只是在表面上,要有意地去创新,去培育。当然,创新是以文化内涵为基础,像纸糊苹果成祭品,这种行为万万不可取,这种所谓的创新更要严厉地打击。其实韩国能够成功申报江陵端午节成联合国无形文化遗产,其背后也对它进行了很多地创造性发挥,将它所包含的精神不断地拓展,为国人所吸收接纳,相比之下的我们难道不该惭愧吗?自己明明不去好好地珍惜爱护自己的文化,当他人成功申遗时再去争执,一切又有何意义,难道不觉得羞愧吗?难道我们不该好好地反思自己的文化缺失吗?难道还要让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都被他国抢去吗?不!对自己的文化我们要去继承,但同样我们也要创新,将与现代文化中的多元融入其中,把文化中的意义传承下去,这才能有效地保护我们的文化。
我相信,不,我坚信,中国的文化不断地传承与创新中,定会在历史的苍穹中绽放光辉,睡在水中的屈原也会会心一笑吧!
【详解】试题分析:材料是四位网友对传统传承的不同认识。 从网友甲来看,是对传统的否定,认为传统与时代不符,传承就是复古,由此可从反面立意:(1) 对传承传统不可一味否定;(2)复古并非真正的传承; 从网友乙来看。是对传统传承内容的认识,认为传承不仅妻传承形式,更要传承精神。由此可确立如下立意:(1)要传承传统精神;(2)传统形式与传统精神的传承。 从网友丙来看,是对传统经典的膜拜。由此可确立如下立意:(1)对传统经典不可一味膜拜;(2)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从网友丁来看,其认为对传统不仅要传承,还要创新。由此可确立如下立意:(1)传承传统需要创新;(2)传承与创新。 当然,也可将四者结合起来立意,将传承和创新与当前社会上的某些现象结合起来立意行文。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材料作文区别于过去的话题的作文的一个关键就是多角度立意,一般材料作文中都有“明确立意”“选准角度”的说法,言下之意就是可以多角度立意,这样就给考生打开思维的空间。因此材料作文要注意多元立意的原则。但绝不意味着可以任意的立意,还有“不要脱离材料的范围”的限制,因此注意才多元中寻求最佳,如是两个对立的方面注意辩证的谈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要只强调其中的一面。此题注意抓住材料额重点“传承”。
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贾宝玉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一个事物,创造一个新的词语来形容它,不如用已有的词语;发掘原有事物的潜能以达到某种效果,比创造一个新的事物来达到这种效果要强。在对待传统文化方面,用新还是用旧,创新还是传承,以能否适应当下语境来取舍。鲁迅告诫广大青年,正是在学科学长知识的时期,更需放开眼界,博采众长,尽量丰富自己,这就要“拿来主义”。习近平书记的话直接点明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即辩证看待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停法”。
题目要求表达“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方面”的感悟和思考,写作时当从怎么办的角度进行思考,比如: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让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要在创新表达形式上下功夫,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开来、传承下去等等。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弘扬传统文化,共襄时代盛举。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深入挖掘,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发展。二、推陈出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将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髓予以展示、创新,才能推动文化兴盛。三、面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
立意:
1.对传统文化要有弃有取。
2.传承与创新齐飞。
3.守正出新,助力文化复兴。
4.例文:
纪念袁公,致敬英雄
在一个稻香四溢、花开五月的季节里,“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与世长辞。消息传来的那一刻,我的内心是诧异,是悲痛,是失落,是惋惜。直到现在,我还是无法用更加贴切的言语来说明我当时的心情。
不知怎的,泪水已淌在眼底。你无法相信这个出现在你课本里、手机上、言谈中的和蔼亲切的人,突然永远地离开了这个绚烂、浪漫的世界。我安慰自己,他只是去寻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土,那里的土地上长满了比人还高的水稻,那里阳光照耀,那里安静美好。
肉体的死亡是自然法则的胜利,而他所留下的精神则是应该传承与发扬的品质。作为新时代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我们有义务去发掘并传承袁老身上的高贵品质与至上精神。
“他毕生的梦想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胸怀宽广,心系人民,他将他的青春当作种子播撒在稻禾下,埋进了土地中,奉献给天下。正如奥黛丽·赫本所说:“我们生下来有两只手,一只是帮助别人的。”是啊,奉献让人伟大,让人心系苍生,胸怀天下。我们应该将这种至高无上的可贵精神发扬光大。
他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埋头于田畴,不求名利。我们如今的丰衣足食,生活富足,都与他的刻苦钻研、无私奉献息息相关。作家路遥曾说过:“像牛一样劳作,像土地一样奉献,是渺小,又是伟大。”我们应该感激不尽,我们应当让这种光芒四射的高贵品质永世流芳。
新时代的我们,已无需惧怕饥饿带给我们的恐惧,但在世界的另一边,在地球的其他角落,还有千千万万忍饥受饿的人,“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都与我有关”,我们应该也必须接续袁老未竟的梦想,用我们的奉献,滋养远方的灵魂。
梦想不能驰于空想,奉献不可骛于虚声。正如杂交水稻不是空喊出来的成就,刻苦钻研和奋力创新,一个都不可少。新时代呼唤新发展,成就可以是巨人的肩膀,也可以是前进的动力,就是不能成为任青年一代躺平的功劳簿。面对新状况与新挑战,我们需要更多前行的勇气与志气,也需要在创新中冲破束缚,与时俱进。
斯人已去,国士无双。我们分明能够感到袁老尚在人间,他在我们的饭碗边,在我们的稻田间,在我们每个人温润平静的心间。相信,多年后,又是一个稻香四溢、阳光灿烂的时节,人们定在禾下乘着凉,笑声不断……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类型是引语式材料。
题目由三则材料构成。第一则材料,交代了袁隆平逝世的时间以及在全国引起的反响。第二则材料,交代了袁隆平的两个梦想,他为之不懈努力和奋斗,影响了中国和世界。第三则材料,是《感动中国》给袁隆平的颁奖词,高度肯定了袁隆平颠覆国际权威的胆识和淡泊名利的心胸,指出他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三则材料都与袁隆平有关,但是每则材料的侧重点又不同。第一则材料,袁隆平逝去,举国同悲,对应了主题词中的“缅怀”,这位为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老人走了,他解决了中国人的粮食问题,对我们这个人口大国民生的稳定功不可没,值得我们所有人追思怀念。第二则材料,对应的是主题词中的“传承”,袁隆平一生都在为这两个伟大的梦想而不懈努力和追求。超级水稻,从700公斤到1000公斤,再到眼下了1200公斤,他永远在追求更高产。他希望不只是中国人还有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吃饱饭。如今袁老已逝,我们应该接过袁老手中的接力棒,传承他的这种伟大的理想和追求,不断奋进,让袁老的梦想得以实现。第三则材料,对应的是主题词中的“创新”。袁隆平不惧权威,有胆有识,敢于挑战,大胆创新,却又淡泊名利,专注做事,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他的这种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从“感受和思考”可知,文体主要倾向于议论文。考生可以围绕主题词“缅怀“传承”“创新”来抒发对袁公的敬意,继承袁公的梦想,继往开来,建设美丽中国。也可以由袁隆平说开去,运用层进式结构,谈缅怀前辈的最好方式,如何继承前辈的遗愿,怎样在前辈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更上一层楼。
立意:
1.缅怀袁公,致敬英雄。
2.传承梦想,继往开来。
3.在缅怀中传承,在传承时创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