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人教八上语文期末复习课件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2023秋统编八上语文 期末专题复习
4.古诗词
课本基础知识梳理读记练
三、真题演练卷
1.2022秋武汉市八上语文期末真题卷
2.2022秋黄冈市八上语文期末真题卷
3.2022秋孝感市八上语文期末真题卷
4.2022秋黄石市八上语文期末真题卷
5.2022秋仙桃市八上语文期末真题卷
6.2022秋鄂州市八上语文期末真题卷
四、模拟押题卷
1.2023秋统编八上语文期末模拟押题卷1
2.2023秋统编八上语文期末模拟押题卷2
一、基础知识梳理读记练
1.字词
2.古诗文默写
3.文言文梳理读记
4.古诗词鉴赏
二、专项必刷预测题
古诗文默写
词语
句子
综合性学习
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阅读
古诗词阅读
文言文阅读(一)课内篇
文言文阅读(二)课内外对比阅读
目 录
2023秋统编八上语文 期末专题复习
1.黄鹤楼(唐·崔颢)
原文 理解与鉴赏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理 解 :首联扣题,从神话传说 落笔,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读首联, 仿佛看到诗人凭栏远眺,吊古伤今,陷入无限沉思之中的形象。
炼 字 :“空”字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炼 字 :此处的“空”字强调时间上的邈远,重在抒情,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画面: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隔江相望的汉阳平野中葱郁的树木,清晰可辨; 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势茂盛。
修辞:运用对偶,两句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 乐美。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修辞: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在自问自答中以“愁”结束,表达出游子的 思乡 之 情 。
写作手法:由景生情,形象鲜明。诗人凭栏远望,故乡却为暮霭所隔,望不可 见而生无限愁思的形象仿佛可见。
主旨情感:这首七言律诗通过写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原文 理解与鉴赏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理解: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第一句写诗人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第二句写要经过辽远的边疆地区,表现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 托出诗人孤寂的心境。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修辞:诗人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以“蓬”“雁”自比, 一 “征”一 “归”,一“出”一“入”,对比强烈,生动地描绘出塞外荒凉萧索的景象,凄凉中含有悲壮,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激愤、抑郁之情。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画面:苍凉雄浑的大漠之上,一缕孤零零的烽烟像根柱子,笔直地伸向天空。弯弯曲曲的黄河似一条金带,延伸向大漠远方;一轮浑圆的红日,正静静地悬挂在地平线上。
炼字:“大”写出了沙漠的浩瀚,“孤”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表现孤烟 的劲拔、坚毅之美。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对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用典:暗用“燕然山”的典故,既表现了边塞战争的胜利,又符合诗人出使劳军的目的,照应开头而作结。
主旨情感:这首五言律诗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壮阔奇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慰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感。
2.使至塞上(唐·王维)
3.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原文 理解与鉴赏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理 解 :首联点题,交代游踪。诗人游西湖,从孤山寺北出发,到贾公亭以西,
远眺湖面,春水初涨,云脚低垂,与湖面相接。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炼 字 :“争”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早莺争着飞上向阳 枝头的情景,让人感受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啄”字细腻地写出了新燕啄 泥衔草、筑造新巢的情景,传达出春意的同时,也传达出人们乍见新燕时的愉悦之情。“争”和“啄”两个动词,生动地展现了早春 生机勃勃的特点。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炼 字 :“乱”字描绘出早春时节春花初放、欣欣向荣的景象;“浅”字生动地描绘出初春小草刚抽出嫩芽的情态,突出春草生机盎然的特点。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理 解 :这两句诗 直抒胸臆 (填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对钱塘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与赞美。“最”字表现出诗人对钱塘湖早春景色的喜爱程度之深; “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主旨情感:这首七言律诗以 “ 行 ”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通过描写湖水、云脚、 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画,抒发了诗人的无限喜悦和对西湖的无比热爱之情。
4.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
原文 理解与鉴赏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理解:虽然身居闹市,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这两句诗充分展现了诗 人隐居田园后的生活处境,表达了他淡泊宁静的心境和不为名利所束缚的高
尚情操。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修辞: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 一问一答,解释了诗人超然世外的原因,表
明了只要内心远离那追名逐利的官场,即使身处闹市,也不会被尘世的喧嚣
所打扰。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炼 字 :“悠然”形象地写出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与恬淡。“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诗人内心的自由和惬意。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画面: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显得异常美丽。外出觅
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地飞回巢穴。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理 解 :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真意”是指自然 之趣和人生真谛,具体指诗人远离世俗、洁身自好的归隐志趣。
主旨情感:这首五言古诗中,诗人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与描写,表达了自己厌倦 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5.春望(唐·杜甫)
原文 理解与鉴赏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炼字:“破”字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残败景象,“深”字写出了草木的茂盛表现了战乱后的长安城乱草遍地,林木苍苍,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写作手法:以乐景衬哀情,描写“ 花鸟出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感时伤世的痛苦。 ”两种春 日的美好景物,传达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修辞:“抵万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家书的珍贵,表现出诗人久 盼家人音信不至时的焦急心情,表达了诗人 对妻子儿女的思念 之情。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画面:面对沦陷的山河, 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掉落,头发稀疏得几乎无法梳髻插簪。 炼字:“搔”即抓挠,表示心绪烦乱,这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解的细节描写, 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伤时、思家之情。
主旨情感:这首五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6.雁门太守行(唐·李贺)
原文 理解与鉴赏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炼字: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 殊、守城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修辞: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写出形势的危急。
角声满天秋色里 寒上燕脂凝夜紫。 写作手法: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来表现战斗的激烈和悲壮,用呜咽的角 声、夜色中紫红的塞上泥土,渲染出悲壮惨烈的战场气氛,也展现出激战 中边塞的悲壮之美。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理 解 :“半卷红旗”写乘夜奔袭之状;“临易水”既点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壮怀激烈的豪情。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用典:用燕昭王黄金台上延揽天下之士的典故,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 心;抒写全体官军将士的心愿,表现出他们的忘身报国之情。
主旨情感:这首边塞诗借助奇特的构思、丰富的想象,描绘了将士们临危不乱、奋勇杀敌的壮烈场 面,赞颂了将士们顽强的斗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7.赤壁(唐·杜牧)
原文 理解与鉴赏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理 解 :这两句诗看似平淡,实则不然。由断戟沉埋,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诗人将 它磨洗干净后辨认一番,发现它是赤壁之战的遗物。由此兴起对前朝英雄人物和战争结果的慨叹,为后文抒怀作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写作手法:诗人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影响,而是反
说其事,翻出新意。化用典故,借“二乔”可能的命运暗指曹、孙双方的 “势”与“运”,以小见大,含蓄、形象而又颇见风致。感慨自己缺少周瑜那样的机遇,抒发了“ 英雄无用武之地 ”的抑郁不平之气。
主旨情感;这首咏史(填体裁)诗,借东汉末年英雄成败之事,抒发了诗人对历史成败的深刻感悟,曲折地表现出诗人报国无门的激愤。
8.渔家傲(宋·李清照)
原文 理解与鉴赏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画面:天上云海茫茫,那一团团的白云相接,就像奔涌的波涛,又和拂晓的晨 雾连在一起,越发显得迷蒙。透过云雾远远望去,那天河好像也在流转,河 中似乎漂浮着许多船,风帆舞动,随云涛起伏。
炼字:“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 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二字化静为动,将词人在风浪 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炼字: 一个“归”字,写出好像词人原来是从天上宫阙来到人间,经历了千辛 万苦后又回到天帝身旁。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炼字:“嗟”字生动地写出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明词人在人生道路上日暮 途远,茫然而不知所措的叹惋。“谩”字流露出词人心中的哀怨惆怅: 一是空有诗情诗才而无人能会意 ;二是慨叹自己生逢乱世,有着对现实 无能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遗憾。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写作手法:“九万里风鹏正举”借用《庄子·逍遥游》中大鹏的形象,表现词 人希望自己也能像
鹏一样高飞远走。这反映了词人对现实的厌弃和对 美好境界 的追求,同时也展示了自己的抱负。
主旨情感:这首词通过描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现实 的不满,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表现了她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9.浣溪沙(北宋·晏殊)
原文 理解与鉴赏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理解:这是词人生活的真实写照,词人在惜时中暗喻怀人之情,“去年天气旧 亭台”,物是人非之感跃然纸上。
情感:词人并非不知道夕阳“几时回”,这句明知故问,其实问的也许不是夕阳,而是逝去的旧时光。 一种时光飞逝、人生短暂的伤春惜时哀愁充溢心中。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意 象 :“落花”表现了词人对春花消逝的怜惜和无力挽回的无奈之情;“归燕” 表达旧燕归来,时光已逝的物是人非之感。
炼字:“独 ”字道出了词人孤寂之深、伤感之重。
主旨情感:这首词的上片写今昔之景,重在思昔;下片巧写眼前景物,重在伤今。全词抒发了词人
的 惜春之情,表达了对时光易逝、难以追挽的伤感之情。
10. 野 望(唐·王绩)
原文 理解与鉴赏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炼字: “望 ”字点题,交代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及人物心情。“徙 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画面:每一棵树都顶着一抹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脉重峦叠嶂,披上了落日的
余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写作手法:以动写静,描绘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遂愿而归的动态场景,衬托
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理 解 :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直抒胸臆。这两句抒发了诗人孤苦无依的
荒凉之感和隐逸山林的志向。
用典:借用伯夷、叔齐隐居避世的典故,表明诗人希望与伯夷、叔齐那样的隐
逸高士为伍,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抒发了诗人的隐士情怀。
主旨情感: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抒发了诗人的彷徨、孤独和苦闷 之情。
11. 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原文 理解与鉴赏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理 解 :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诗人乘舟来到遥远的荆门
外,将到楚地游览。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炼 字 :“随”字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字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画 面 :月亮映入清澈的江水中,如同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皎洁明亮;天边云
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般变幻多姿。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修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思乡之叹。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义重,恋恋不舍,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
主旨情感:这首五言律诗描写了诗人从蜀地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 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以及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12. 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
原文 理解与鉴赏
庭中有奇树, 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 将以遗所思。 理 解 :开篇运用环境描写,写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首句中的“庭中”暗示此景不是大自然中的,而是在深闺,表明这是一首表现思夫的闺 怨诗。第三、四句写女主人公攀枝折花,欲寄远人,花中凝聚着她的哀怨和希望,寄托着她对远行人 的思念。
馨香盈怀袖, 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 但感别经时。
炼 字 :“盈”字暗示着此时的“她”只是痴痴地手执着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任花香盈袖而无可奈何。
理解:最后两句是主人公因无可奈何而说出的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
13. 龟虽寿(东汉·曹操)
原文 理解与鉴赏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写作手法:采用常见的起兴手法,指出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简单地“活 着”,而在于奋发有为。
修辞:以神龟、腾蛇为喻,说明世间万物都不是永恒存在的,新陈代谢是大自然的根本规律。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理 解 :“壮心不已”表达了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诗句表现了诗人为国家统一而奋斗的雄心壮志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
精神面貌。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理 解 :呼应开头,体现辩证思维,即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的,但在
有限的生命中,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体现了诗人乐观向上的 精神。
主旨情感:这首乐府诗富含哲理,表明宇宙万物有生必有死是自然规律,人应该利用有限之年,建功 立业,始终保持 昂扬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全诗语调铿锵,慷慨激越,表达了诗人老当益壮、不甘衰老的豪迈气概,抒发了诗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14. 赠从弟(其二)(东汉·刘桢)
原文 理解与鉴赏
亭亭山上松, 瑟瑟谷中风。 写作手法:运用对比手法,让“山上松”和“谷中风”展开较量,以“谷中风”映衬“山上松”,突出青松的傲骨。
炼字:“亭亭”表现松的傲岸姿态;“瑟瑟”模拟刺骨的风声。绘影绘声,简洁生动。
风声一何盛, 松枝一何劲! 理 解 :两个“一何”,前者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后者突出松柏的雄健挺拔。
写作手法:对比、衬托,以“风声”之“盛”衬托"松枝"之"劲",又用"一何”加以咏叹,对松柏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冰霜正惨凄, 终岁常端正。 理解: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 常端正,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运用衬托,以冰霜的严酷衬托松柏的“端正”。
岂不罹凝寒 松柏有本性。 理解:在一问一答中,突出松柏傲雪凌霜的美好品格,借松柏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对堂弟寄寓了无限期望。
主旨情感:这首五言古诗以松柏为喻,通过赞颂松柏挺立于狂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的美好品格,勉励堂弟要坚贞自守,不要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15. 梁 甫 行(三国魏·曹植)
原文 理解与鉴赏
八方各异气, 千里殊风雨。 理 解 :开篇写自然现象,突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意在提醒最高统治者普降恩泽,施惠于民。
剧哉边海民, 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 行止依林阻。
理解:直陈所见所感,几无雕饰,如实记录了百姓流离失所的困境。 一个“依”字把边海人民的实际生活和心理都表现出来了。他们要靠在林中采集食物而存活,要靠险阻的山林之地来藏躲。
柴门何萧条 狐兔翔我宇。 理 解 :最后两句咏叹家园荒芜,狐兔出没,承接前面的描写,进一步抒发了感慨,深化了主题。通过对狐狸、野兔的侧面描写,反衬边海人民生活环境的荒蛮及他们的恐惧与凄楚。
16. 采桑子(北宋·欧阳修)
原文 理解与鉴赏
轻舟短棹西湖好, 绿水逶迤。 芳草长堤, 隐隐笙歌处处随。 理 解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 推进的动态画面。而“隐隐笙歌处处随”又从听觉 (填感官)的角度将游览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短棹”二字委婉地写出了休闲的意味。“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处处随”暗示了湖上游人之盛。
无风水面琉璃滑, 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 惊起沙禽掠岸飞。
理 解 :下片首句写水面平滑,结尾句写船动惊禽,视点因此由近到远,向高处延伸,将立体而富有动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
写作手法:动静结合,先以游人“不觉船移”衬托出西湖水面波平如镜,刻 画 出静态之景,再以“惊起沙禽掠岸飞”这一动态,划破了境界的宁静,使整幅画面都跳动起来,更显西湖春景的多姿多彩。
情感:词人以景写情,反映出自己追求自由自在、闲情逸致的生活态度。
17. 相见欢(宋·朱敦儒)
原文 理解与鉴赏
金陵城上西楼, 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写作手法:词人带着浓厚的国破家亡的伤感情绪看眼前景色,用象征手法
使人联想到南宋国事如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中原乱, 簪缨散, 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炼字: 一个“乱 ”字,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 一个“散”字,揭露出统 治阶级无心抗敌的心理。“几时收”的发问,既是痛切的质疑,也是无望的感叹。
情感:抒发了词人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表达了对朝廷苟安、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18. 如梦令(宋·李清照)
原文 理解与鉴赏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理 解 :“溪亭”“日暮”为下句“沉醉”二字点明醉饮的地点和饮罢的时间。
情 感 :“沉醉”二字流露出词人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委婉地传达出词
人流连忘返的情致。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理 解 :“兴尽晚回舟”承上启下;“误入”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
出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情感:词人的心情经历了由尽兴游玩的欢愉到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而
误入藕花深处的 焦灼,再到“鸥鹭惊起”的惊愕和喜悦的变化过程。
主旨情感:这首词回忆了词人早年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经历,表现了词人开朗奔放的性格及 潇洒飘逸的风姿,表达了词人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之情。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秋统编八上语文基础知识梳理读记练 4 古诗词
1.黄鹤楼(唐·崔颢)
原文 理解与鉴赏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理 解 :首联扣题,从 落笔,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读首联, 仿佛看到诗人凭栏远眺,吊古伤今,陷入无限沉思之中的形象。 炼 字 :“空”字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炼 字 :此处的“空”字强调时间上的邈远,重在抒情,传达出诗人内心的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画面: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隔江相望的汉阳平野中葱郁的树木,清晰可辨; 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势茂盛。 修辞:运用对偶,两句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 乐美。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修辞:运用 的修辞手法,在自问自答中以“愁”结束,表达出游子 的 之 情 。 写作手法:由景生情,形象鲜明。诗人凭栏远望,故乡却为暮霭所隔,望不可 见而生无限愁思的形象仿佛可见。
主旨情感:这首七言律诗通过写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2.使至塞上(唐·王维)
原文 理解与鉴赏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理解: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第一句写诗人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 慰问将士。第二句写要经过辽远的边疆地区,表现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 托出诗人 的心境。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修辞:诗人运用 和 的修辞手法,以“蓬”“雁”自比, 一 “征”一 “归”,一“出”—“入”,对比强烈,生动地描绘出塞外荒凉萧索的景象,凄凉中 含有悲壮,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激愤、抑郁之情。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画面:苍凉雄浑的大漠之上, 一缕孤零零的烽烟像根柱子,笔直地伸向天空。 弯弯曲曲的黄河似一条金带,延伸向大漠远方; 一轮浑圆的红日,正静静地悬 挂在地平线上。 炼字:“大”写出了沙漠的浩瀚,“ ”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表现孤烟 的 之美。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对广阔的自 然景象的描绘中。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用典:暗用“燕然山”的典故,既表现了边塞战争的胜利,又符合诗人出使劳军 的目的,照应开头而作结。
主旨情感:这首五言律诗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 的景象及到达边塞慰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 的孤寂之感。
3.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原文 理解与鉴赏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理 解 :首联点题,交代游踪。诗人游西湖,从孤山寺北出发,到贾公亭以西,远 眺湖面,春水初涨,云脚低垂,与湖面相接。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炼 字 :“争”字运用 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早莺争着飞上向阳 枝头的情景,让人感受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啄”字细腻地写出了新燕啄 泥衔草、筑造新巢的情景,传达出春意的同时,也传达出人们乍见新燕时的 愉悦之情。“争”和“啄”两个动词,生动地展现了早春 的特点。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炼 字 :“乱”字描绘出早春时节春花初放、欣欣向荣的景象;“浅”字生动地描绘 出初春小草刚抽出嫩芽的情态,突出春草生机盎然的特点。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理 解 :这两句诗 (填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对钱塘湖早春 美景的喜爱与赞美。“最”字表现出诗人对钱塘湖早春景色的喜爱程度之深; “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 山色之中了。
主旨情感:这首七言律诗以 “ ”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通过描写湖水、云脚、 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画,抒发了 诗人的无限喜悦和对西湖的无比热爱之情。
4.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
原文 理解与鉴赏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理解:虽然身居闹市,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这两句诗充分展现了诗 人隐居田园后的生活处境,表达了他淡泊宁静的心境和不为名利所束缚的高 尚情操。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修辞:运用 的修辞手法, 一问一答,解释了诗人超然世外的原因,表 明了只要内心远离那追名逐利的官场,即使身处闹市,也不会被尘世的喧嚣 所打扰。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炼 字 :“悠然”形象地写出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 “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诗人内心的自由和惬意。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画面: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显得异常美丽。外出觅 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地飞回巢穴。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理 解 :写出了诗人面对 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真意”是指自然 之趣和人生真谛,具体指诗人远离世俗、洁身自好的归隐志趣。
主旨情感:这首五言古诗中,诗人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与描写,表达了自己厌倦 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5.春望(唐·杜甫)
原文 理解与鉴赏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炼字:“破”字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残败景象,“ ”字写出了草木的茂盛 表现了战乱后的长安城乱草遍地,林木苍苍,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写作手法:以乐景衬哀情,描写“ 出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感时伤世的痛苦。 ”两种春 日的美好景物,传达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修辞:“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家书的珍贵,表现出诗人久 盼家人音信不至时的焦急心情,表达了诗人 之情。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画面:面对沦陷的山河, 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掉落,头发稀疏得几乎无法梳髻插簪。 炼字:“搔”即抓挠,表示心绪烦乱,这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解的细节描写, 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伤时、思家之情。
主旨情感:这首五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6.雁门太守行(唐·李贺)
原文 理解与鉴赏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炼字: 一个“ ”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 殊、守城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修辞: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了 的紧张气氛, 写出形势的危急。
角声满天秋色里 寒上燕脂凝夜紫。 写作手法: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来表现战斗的激烈和悲壮,用呜咽的角 声、夜色中紫红的塞上泥土,渲染出 的战场气氛,也展现出激战 中边塞的悲壮之美。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理 解 :“半卷红旗”写乘夜奔袭之状;“临易水”既点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 士们壮怀激烈的豪情。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用典:用燕昭王黄金台上延揽天下之士的典故,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 心;抒写全体官军将士的心愿,表现出他们的忘身报国之情。
主旨情感:这首边塞诗借助奇特的构思、丰富的想象,描绘了将士们临危不乱、奋勇杀敌的壮烈场 面,赞颂了将士们顽强的斗志和 的决心。
7.赤壁(唐·杜牧)
原文 理解与鉴赏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理 解 :这两句诗看似平淡,实则不然。由断戟沉埋,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 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诗人将 它磨洗干净后辨认一番,发现它是赤壁之战的遗物。由此兴起对前朝英雄 人物和战争结果的慨叹,为后文抒怀作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写作手法:诗人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影响,而是反 说其事,翻出新意。化用典故,借“ ”可能的命运暗指曹、孙双方的 “势”与“运”,以小见大,含蓄、形象而又颇见风致。感慨自己缺少周瑜那样 的机遇,抒发了“ ”的抑郁不平之气。
主旨情感;这首 (填体裁)诗,借东汉末年英雄成败之事,抒发了诗人对历史成败的深刻感 悟,曲折地表现出诗人报国无门的激愤。
8.渔家傲(宋·李清照)
原文 理解与鉴赏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画面:天上云海茫茫,那一团团的白云相接,就像奔涌的波涛,又和拂晓的晨 雾连在一起,越发显得迷蒙。透过云雾远远望去,那天河好像也在流转,河 中似乎漂浮着许多船,风帆舞动,随云涛起伏。 炼字:“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 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二字化静为动,将词人在风浪 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 幻性。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炼字: 一个“归”字,写出好像词人原来是从天上宫阙来到人间,经历了千辛 万苦后又回到天帝身旁。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炼字:“嗟”字生动地写出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明词人在人生道路上日暮 途远,茫然而不知所措的叹惋。“谩”字流露出词人心中的哀怨惆怅: 一是 ;二是慨叹自己生逢乱世,有着对现实 无能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遗憾。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写作手法:“九万里风鹏正举”借用《庄子·逍遥游》中大鹏的形象,表现词 人希望自己也能像大鹏一样高飞远走。这反映了词人对现实的厌弃和 对 的追求,同时也展示了自己的理想抱负。
主旨情感:这首词通过描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 的不满,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 表现了她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9.浣溪沙(北宋·晏殊)
原文 理解与鉴赏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理解:这是词人生活的真实写照,词人在惜时中暗喻怀人之情,“去年天气旧 亭台”,物是人非之感跃然纸上。 情感:词人并非不知道夕阳“几时回”,这句明知故问,其实问的也许不是夕 阳,而是逝去的旧时光。 一种时光飞逝、人生短暂的伤春惜时哀愁充溢心中。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意 象 :“落花”表现了词人对春花消逝的怜惜和无力挽回的无奈之情;“归燕” 表达旧燕归来,时光已逝的物是人非之感。 炼字:“ ”字道出了词人孤寂之深、伤感之重。
主旨情感:这首词的上片写今昔之景,重在思昔;下片巧写眼前景物,重在伤今。全词抒发了词人 的 之情,表达了对时光易逝、难以追挽的伤感之情。
10. 野 望(唐·王绩)
原文 理解与鉴赏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炼字: “ ”字点题,交代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及人物心情。“徙 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 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画面:每一棵树都顶着一抹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脉重峦叠嶂,披上了落日的 余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写作手法:以动写静,描绘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遂愿而归的动态场景,衬托 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理 解 :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直抒胸臆。这两句抒发了诗人孤苦无依的 荒凉之感和隐逸山林的志向。 用典:借用伯夷、叔齐隐居避世的典故,表明诗人希望与伯夷、叔齐那样的隐 逸高士为伍,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抒发了诗人的隐士情怀。
主旨情感: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抒发了诗人的 之情。
11. 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原文 理解与鉴赏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理 解 :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诗人乘舟来到遥远的荆门 外,将到楚地游览。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炼 字 :“随”字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 感;“入”字渲染出江水奔流的 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画 面 :月亮映入清澈的江水中,如同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皎洁明亮;天边云 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般变幻多姿。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修辞:运用 的修辞手法,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思乡之叹。不说自 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义重,恋恋不舍,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
主旨情感:这首五言律诗描写了诗人从蜀地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 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表达了诗人对 的热爱与赞美,以及对故乡的 依依惜别之情。
12. 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
原文 理解与鉴赏
庭中有奇树, 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 将以遗所思。 理 解 :开篇运用环境描写,写出了 _的景象。首句中的“庭 中”暗示此景不是大自然中的,而是在深闺,表明这是一首表现思夫的闺 怨诗。第三、四句写女主人公攀枝折花,欲寄远人,花中凝聚着她的哀怨 和希望,寄托着她对 的思念。
馨香盈怀袖, 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 但感别经时。 炼 字 :“盈”字暗示着此时的“她”只是痴痴地手执着花儿,久久地站在树 下,任花香盈袖而无可奈何。 理解:最后两句是主人公因无可奈何而说出的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 了全诗的主题。
13. 龟虽寿(东汉·曹操)
原文 理解与鉴赏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写作手法:采用常见的 手法,指出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简单地“活 着”,而在于奋发有为。 修辞:以神龟、腾蛇为喻,说明世间万物都不是永恒存在的,新陈代谢是大 自然的根本规律。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理 解 :“壮心不已”表达了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诗句表现了诗人为国家统一而奋斗的雄心壮志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 精神面貌。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理 解 :呼应开头,体现辩证思维,即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的,但在 有限的生命中,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体现了诗人乐观向上的 精神。
主旨情感:这首乐府诗富含哲理,表明宇宙万物有生必有死是自然规律,人应该利用有限之年,建功 立业,始终保持 的精神。全诗语调铿锵,慷慨激越,表达了诗人老当益 壮、不甘衰老的豪迈气概,抒发了诗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14. 赠从弟(其二)(东汉·刘桢)
原文 理解与鉴赏
亭亭山上松, 瑟瑟谷中风。 写作手法:运用 手法,让“山上松”和“谷中风”展开较量,以“谷中 风”映衬“山上松”,突出青松的傲骨。 炼字:“亭亭”表现松的傲岸姿态;“瑟瑟”模拟刺骨的风声。绘影绘声,简 洁生动。
风声一何盛, 松枝一何劲! 理 解 :两个“一何”,前者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后者突出松柏的雄健 挺拔。 写作手法:对比、衬托,以“风声”之“盛”衬托"松枝"之"劲",又用" ”加以咏叹,对松柏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冰霜正惨凄, 终岁常端正。 理解: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 常端正,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运用衬托,以冰霜 的严酷衬托松柏的“端正”。
岂不罹凝寒 松柏有本性。 理解:在一问一答中,突出松柏 的美好品格,借松柏之刚劲, 明志向之坚贞,对堂弟寄寓了无限期望。
主旨情感:这首五言古诗以松柏为喻,通过赞颂松柏挺立于狂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的美好品 格,勉励堂弟要坚贞自守,不要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15. 梁 甫 行(三国魏·曹植)
原文 理解与鉴赏
八方各异气, 千里殊风雨。 理 解 :开篇写自然现象,突出边海人民 的恶劣,意在提醒最高统 治者普降恩泽,施惠于民。
剧哉边海民, 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 行止依林阻。 理解:直陈所见所感,几无雕饰,如实记录了百姓流离失所的困境。 一个 ”字把边海人民的实际生活和心理都表现出来了。他们要靠在 林中采集食物而存活,要靠险阻的山林之地来藏躲。
柴门何萧条 狐兔翔我宇。 理 解 :最后两句咏叹家园荒芜,狐兔出没,承接前面的描写,进一步抒发了 感慨,深化了主题。通过对狐狸、野兔的侧面描写,反衬边海人民生活环 境的荒蛮及他们的恐惧与凄楚。
16. 采桑子(北宋·欧阳修)
原文 理解与鉴赏
轻舟短棹西湖好, 绿水逶迤。 芳草长堤 隐隐笙歌处处随。 理 解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 推进的动态画面。而“隐隐笙歌处处随”又从 (填感官)的角度将 游览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短棹”二字委婉地写出了休闲的意味; “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处处随”暗示了湖上游人之盛。
无风水面琉璃滑 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 惊起沙禽掠岸飞。 理 解 :下片首句写水面平滑,结尾句写船动惊禽,视点因此由近到远,向高 处延伸,将立体而富有动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 写作手法:动静结合,先以游人“不觉船移”衬托出西湖水面波平如镜,刻 画 出 之景,再以“惊起沙禽掠岸飞”这一动态,划破了境界的宁
静,使整幅画面都跳动起来,更显西湖春景的多姿多彩。 情感:词人以景写情,反映出自己追求 的生活态度。
湖北专版 语文
八年级
上册
人教
31
17. 相见欢(宋·朱敦儒)
原文 理解与鉴赏
金陵城上西楼, 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写作手法:词人带着浓厚的国破家亡的伤感情绪看眼前景色,用象征手法 使人联想到南宋国事如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中原乱, 簪缨散, 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炼字: 一个“ ”字,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 一个“散”字,揭露出统 治阶级无心抗敌的心理。“几时收”的发问,既是痛切的质疑,也是无望的 感叹。 情感:抒发了词人渴望早日 、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表达 了对朝廷苟安、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18. 如梦令(宋·李清照)
原文 理解与鉴赏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理 解 :“溪亭”“日暮”为下句“沉醉”二字点明醉饮的地点和饮罢的时间。 情 感 :“沉醉”二字流露出词人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委婉地传达出词 人 的情致。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理 解 :“兴尽晚回舟”承上启下;“误入”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 出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情感:词人的心情经历了由尽兴游玩的欢愉到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而 误入藕花深处的 ,再到“鸥鹭惊起”的惊愕和喜悦的变化 过程。
主旨情感:这首词回忆了词人早年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经历,表现了词人开朗奔放的性格及 潇洒飘逸的风姿,表达了词人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之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秋统编八上语文基础知识梳理读记练 4 古诗词
1.黄鹤楼(唐·崔颢)
原文 理解与鉴赏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理 解 :首联扣题,从 神话传说 落笔,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读首联, 仿佛看到诗人凭栏远眺,吊古伤今,陷入无限沉思之中的形象。 炼 字 :“空”字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炼 字 :此处的“空”字强调时间上的邈远,重在抒情,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画面: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隔江相望的汉阳平野中葱郁的树木,清晰可辨; 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势茂盛。 修辞:运用对偶,两句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 乐美。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修辞:运用 设问 的修辞手法,在自问自答中以“愁”结束,表达出游子 的 思乡 之 情 。 写作手法:由景生情,形象鲜明。诗人凭栏远望,故乡却为暮霭所隔,望不可 见而生无限愁思的形象仿佛可见。
主旨情感:这首七言律诗通过写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2.使至塞上(唐·王维)
原文 理解与鉴赏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理解: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第一句写诗人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 慰问将士。第二句写要经过辽远的边疆地区,表现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 托出诗人 孤寂 的心境。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修辞:诗人运用 对偶 和 比喻 的修辞手法,以“蓬”“雁”自比, 一 “征”一 “归”,一“出”—“入”,对比强烈,生动地描绘出塞外荒凉萧索的景象,凄凉中 含有悲壮,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激愤、抑郁之情。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画面:苍凉雄浑的大漠之上, 一缕孤零零的烽烟像根柱子,笔直地伸向天空。 弯弯曲曲的黄河似一条金带,延伸向大漠远方; 一轮浑圆的红日,正静静地悬 挂在地平线上。 炼字:“大”写出了沙漠的浩瀚,“孤”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表现孤烟 的 劲拔、坚毅之美。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对广阔的自 然景象的描绘中。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用典:暗用“燕然山”的典故,既表现了边塞战争的胜利,又符合诗人出使劳军 的目的,照应开头而作结。
主旨情感:这首五言律诗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壮阔奇丽 的景象及到达边塞慰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 的孤寂之感。
3.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原文 理解与鉴赏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理 解 :首联点题,交代游踪。诗人游西湖,从孤山寺北出发,到贾公亭以西,远 眺湖面,春水初涨,云脚低垂,与湖面相接。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炼 字 :“争”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早莺争着飞上向阳 枝头的情景,让人感受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啄”字细腻地写出了新燕啄 泥衔草、筑造新巢的情景,传达出春意的同时,也传达出人们乍见新燕时的 愉悦之情。“争”和“啄”两个动词,生动地展现了早春 生机勃勃 的特点。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炼 字 :“乱”字描绘出早春时节春花初放、欣欣向荣的景象;“浅”字生动地描绘 出初春小草刚抽出嫩芽的情态,突出春草生机盎然的特点。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理 解 :这两句诗 直抒胸臆 (填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对钱塘湖早春 美景的喜爱与赞美。“最”字表现出诗人对钱塘湖早春景色的喜爱程度之深; “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 山色之中了。
主旨情感:这首七言律诗以 “ 行 ”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通过描写湖水、云脚、 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画,抒发了 诗人的无限喜悦和对西湖的无比热爱之情。
4.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
原文 理解与鉴赏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理解:虽然身居闹市,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这两句诗充分展现了诗 人隐居田园后的生活处境,表达了他淡泊宁静的心境和不为名利所束缚的高 尚情操。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修辞: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 一问一答,解释了诗人超然世外的原因,表 明了只要内心远离那追名逐利的官场,即使身处闹市,也不会被尘世的喧嚣 所打扰。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炼 字 :“悠然”形象地写出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与恬淡 “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诗人内心的自由和惬意。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画面: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显得异常美丽。外出觅 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地飞回巢穴。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理 解 :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真意”是指自然 之趣和人生真谛,具体指诗人远离世俗、洁身自好的归隐志趣。
主旨情感:这首五言古诗中,诗人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与描写,表达了自己厌倦 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5.春望(唐·杜甫)
原文 理解与鉴赏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炼字:“破”字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残败景象,“ 深 ”字写出了草木的茂盛 表现了战乱后的长安城乱草遍地,林木苍苍,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写作手法:以乐景衬哀情,描写“ 花 鸟 出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感时伤世的痛苦。 ”两种春 日的美好景物,传达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修辞:“ 抵万金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家书的珍贵,表现出诗人久 盼家人音信不至时的焦急心情,表达了诗人 对妻子儿女的思念 之情。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画面:面对沦陷的山河, 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掉落,头发稀疏得几乎无法梳髻插簪。 炼字:“搔”即抓挠,表示心绪烦乱,这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解的细节描写, 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伤时、思家之情。
主旨情感:这首五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6.雁门太守行(唐·李贺)
原文 理解与鉴赏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炼字: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 殊、守城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修辞: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 写出形势的危急。
角声满天秋色里 寒上燕脂凝夜紫。 写作手法: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来表现战斗的激烈和悲壮,用呜咽的角 声、夜色中紫红的塞上泥土,渲染出悲壮惨烈的战场气氛,也展现出激战 中边塞的悲壮之美。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理 解 :“半卷红旗”写乘夜奔袭之状;“临易水”既点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 士们壮怀激烈的豪情。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用典:用燕昭王黄金台上延揽天下之士的典故,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 心;抒写全体官军将士的心愿,表现出他们的忘身报国之情。
主旨情感:这首边塞诗借助奇特的构思、丰富的想象,描绘了将士们临危不乱、奋勇杀敌的壮烈场 面,赞颂了将士们顽强的斗志和 誓死报国 的决心。
7.赤壁(唐·杜牧)
原文 理解与鉴赏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理 解 :这两句诗看似平淡,实则不然。由断戟沉埋,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 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诗人将 它磨洗干净后辨认一番,发现它是赤壁之战的遗物。由此兴起对前朝英雄 人物和战争结果的慨叹,为后文抒怀作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写作手法:诗人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影响,而是反 说其事,翻出新意。化用典故,借“二乔 ”可能的命运暗指曹、孙双方的 “势”与“运”,以小见大,含蓄、形象而又颇见风致。感慨自己缺少周瑜那样 的机遇,抒发了“ 英雄无用武之地 ”的抑郁不平之气。
主旨情感;这首咏史(填体裁)诗,借东汉末年英雄成败之事,抒发了诗人对历史成败的深刻感 悟,曲折地表现出诗人报国无门的激愤。
8.渔家傲(宋·李清照)
原文 理解与鉴赏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画面:天上云海茫茫,那一团团的白云相接,就像奔涌的波涛,又和拂晓的晨 雾连在一起,越发显得迷蒙。透过云雾远远望去,那天河好像也在流转,河 中似乎漂浮着许多船,风帆舞动,随云涛起伏。 炼字:“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 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二字化静为动,将词人在风浪 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 幻性。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炼字: 一个“归”字,写出好像词人原来是从天上宫阙来到人间,经历了千辛 万苦后又回到天帝身旁。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炼字:“嗟”字生动地写出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明词人在人生道路上日暮 途远,茫然而不知所措的叹惋。“谩”字流露出词人心中的哀怨惆怅: 一是空有诗情诗才而无人能会意 ;二是慨叹自己生逢乱世,有着对现实 无能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遗憾。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写作手法:“九万里风鹏正举”借用《庄子·逍遥游》中大鹏的形象,表现词 人希望自己也能像大鹏一样高飞远走。这反映了词人对现实的厌弃和 对 美好境界 的追求,同时也展示了自己的理想抱负。
主旨情感:这首词通过描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现实 的不满,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 表现了她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9.浣溪沙(北宋·晏殊)
原文 理解与鉴赏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理解:这是词人生活的真实写照,词人在惜时中暗喻怀人之情,“去年天气旧 亭台”,物是人非之感跃然纸上。 情感:词人并非不知道夕阳“几时回”,这句明知故问,其实问的也许不是夕 阳,而是逝去的旧时光。 一种时光飞逝、人生短暂的伤春惜时哀愁充溢心中。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意 象 :“落花”表现了词人对春花消逝的怜惜和无力挽回的无奈之情;“归燕” 表达旧燕归来,时光已逝的物是人非之感。 炼字:“ 独 ”字道出了词人孤寂之深、伤感之重。
主旨情感:这首词的上片写今昔之景,重在思昔;下片巧写眼前景物,重在伤今。全词抒发了词人 的 惜春 之情,表达了对时光易逝、难以追挽的伤感之情。
10. 野 望(唐·王绩)
原文 理解与鉴赏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炼字: “望 ”字点题,交代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及人物心情。“徙 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 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画面:每一棵树都顶着一抹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脉重峦叠嶂,披上了落日的 余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写作手法:以动写静,描绘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遂愿而归的动态场景,衬托 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理 解 :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直抒胸臆。这两句抒发了诗人孤苦无依的 荒凉之感和隐逸山林的志向。 用典:借用伯夷、叔齐隐居避世的典故,表明诗人希望与伯夷、叔齐那样的隐 逸高士为伍,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抒发了诗人的隐士情怀。
主旨情感: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抒发了诗人的彷徨、孤独和苦闷 之情。
11. 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原文 理解与鉴赏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理 解 :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诗人乘舟来到遥远的荆门 外,将到楚地游览。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炼 字 :“随”字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 感;“入”字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画 面 :月亮映入清澈的江水中,如同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皎洁明亮;天边云 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般变幻多姿。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修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思乡之叹。不说自 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义重,恋恋不舍,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
主旨情感:这首五言律诗描写了诗人从蜀地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 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以及对故乡的 依依惜别之情。
12. 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
原文 理解与鉴赏
庭中有奇树, 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 将以遗所思。 理 解 :开篇运用环境描写,写出了 春意盎然的景象。首句中的“庭 中”暗示此景不是大自然中的,而是在深闺,表明这是一首表现思夫的闺 怨诗。第三、四句写女主人公攀枝折花,欲寄远人,花中凝聚着她的哀怨 和希望,寄托着她对 远行人 的思念。
馨香盈怀袖, 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 但感别经时。 炼 字 :“盈”字暗示着此时的“她”只是痴痴地手执着花儿,久久地站在树 下,任花香盈袖而无可奈何。 理解:最后两句是主人公因无可奈何而说出的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 了全诗的主题。
13. 龟虽寿(东汉·曹操)
原文 理解与鉴赏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写作手法:采用常见的起兴 手法,指出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简单地“活 着”,而在于奋发有为。 修辞:以神龟、腾蛇为喻,说明世间万物都不是永恒存在的,新陈代谢是大 自然的根本规律。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理 解 :“壮心不已”表达了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诗句表现了诗人为国家统一而奋斗的雄心壮志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 精神面貌。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理 解 :呼应开头,体现辩证思维,即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的,但在 有限的生命中,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体现了诗人乐观向上的 精神。
主旨情感:这首乐府诗富含哲理,表明宇宙万物有生必有死是自然规律,人应该利用有限之年,建功 立业,始终保持 昂扬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全诗语调铿锵,慷慨激越,表达了诗人老当益 壮、不甘衰老的豪迈气概,抒发了诗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14. 赠从弟(其二)(东汉·刘桢)
原文 理解与鉴赏
亭亭山上松, 瑟瑟谷中风。 写作手法:运用对比手法,让“山上松”和“谷中风”展开较量,以“谷中 风”映衬“山上松”,突出青松的傲骨。 炼字:“亭亭”表现松的傲岸姿态;“瑟瑟”模拟刺骨的风声。绘影绘声,简 洁生动。
风声一何盛, 松枝一何劲! 理 解 :两个“一何”,前者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后者突出松柏的雄健 挺拔。 写作手法:对比、衬托,以“风声”之“盛”衬托"松枝"之"劲",又用"一何 ”加以咏叹,对松柏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冰霜正惨凄, 终岁常端正。 理解: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 常端正,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运用衬托,以冰霜 的严酷衬托松柏的“端正”。
岂不罹凝寒 松柏有本性。 理解:在一问一答中,突出松柏傲雪凌霜的美好品格,借松柏之刚劲, 明志向之坚贞,对堂弟寄寓了无限期望。
主旨情感:这首五言古诗以松柏为喻,通过赞颂松柏挺立于狂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的美好品 格,勉励堂弟要坚贞自守,不要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15. 梁 甫 行(三国魏·曹植)
原文 理解与鉴赏
八方各异气, 千里殊风雨。 理 解 :开篇写自然现象,突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意在提醒最高统 治者普降恩泽,施惠于民。
剧哉边海民, 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 行止依林阻。 理解:直陈所见所感,几无雕饰,如实记录了百姓流离失所的困境。 一个 依”字把边海人民的实际生活和心理都表现出来了。他们要靠在林中采集食物而存活,要靠险阻的山林之地来藏躲。
柴门何萧条 狐兔翔我宇。 理 解 :最后两句咏叹家园荒芜,狐兔出没,承接前面的描写,进一步抒发了 感慨,深化了主题。通过对狐狸、野兔的侧面描写,反衬边海人民生活环 境的荒蛮及他们的恐惧与凄楚。
16. 采桑子(北宋·欧阳修)
原文 理解与鉴赏
轻舟短棹西湖好, 绿水逶迤。 芳草长堤 隐隐笙歌处处随。 理 解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 推进的动态画面。而“隐隐笙歌处处随”又从听觉 (填感官)的角度将 游览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短棹”二字委婉地写出了休闲的意味; “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处处随”暗示了湖上游人之盛。
无风水面琉璃滑 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 惊起沙禽掠岸飞。 理 解 :下片首句写水面平滑,结尾句写船动惊禽,视点因此由近到远,向高 处延伸,将立体而富有动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 写作手法:动静结合,先以游人“不觉船移”衬托出西湖水面波平如镜,刻 画 出静态之景,再以“惊起沙禽掠岸飞”这一动态,划破了境界的宁
静,使整幅画面都跳动起来,更显西湖春景的多姿多彩。 情感:词人以景写情,反映出自己追求自由自在、闲情逸致 的生活态度。
17. 相见欢(宋·朱敦儒)
原文 理解与鉴赏
金陵城上西楼, 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写作手法:词人带着浓厚的国破家亡的伤感情绪看眼前景色,用象征手法 使人联想到南宋国事如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中原乱, 簪缨散, 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炼字: 一个“乱 ”字,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 一个“散”字,揭露出统 治阶级无心抗敌的心理。“几时收”的发问,既是痛切的质疑,也是无望的 感叹。 情感:抒发了词人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表达 了对朝廷苟安、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18. 如梦令(宋·李清照)
原文 理解与鉴赏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理 解 :“溪亭”“日暮”为下句“沉醉”二字点明醉饮的地点和饮罢的时间。 情 感 :“沉醉”二字流露出词人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委婉地传达出词 人流连忘返的情致。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理 解 :“兴尽晚回舟”承上启下;“误入”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 出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情感:词人的心情经历了由尽兴游玩的欢愉到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而 误入藕花深处的 焦灼,再到“鸥鹭惊起”的惊愕和喜悦的变化 过程。
主旨情感:这首词回忆了词人早年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经历,表现了词人开朗奔放的性格及 潇洒飘逸的风姿,表达了词人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之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