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秋统编八上语文期末复习】专项必刷预测题6 古诗词阅读(原卷版+答案版+ppt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秋统编八上语文期末复习】专项必刷预测题6 古诗词阅读(原卷版+答案版+ppt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1 15:08:0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秋统编八上语文期末复习】专项必刷预测题
专项6 古诗词阅读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1~3题。
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十堰市)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从传说落笔,为黄鹤楼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
B. 前两联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料的感慨。
C.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气晴好,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草木荒芜衰败。
D. 全诗交替出现了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
2.(十堰市)诗中最能概括诗人感情的是哪一个字 在对全诗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 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3.(淮安市)“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
意义和作用有何不同。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4~6题。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4.(襄阳模拟)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写诗人乘船来到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
B. 颔联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由蜀地到荆州,两岸的地势由平原过渡到山地。
C. 尾联“送”字用得妙,采用拟人手法,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不辞劳苦、送行万 里,对诗人充满恋恋不舍的深情。
D. 这首诗明丽流畅,写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5.(大庆一模)颔联是写景名句。请从“随”和“入”两个字的角度进行赏析,体会李白诗词“一字传
神”的效果。
6.(十堰中考)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两幅图景,请任选一幅进行赏析。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7~8题。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了国都沦陷后,城池残破不堪,草木茂盛、欣欣向荣的景象。
B. 颔联“感时”一语承上,“恨别”一语启下,形象地点明诗人的内心情感。
C. 颈联的“抵万金”以夸张的手法来突显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 D.尾联用“搔更短”和“不胜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发短而稀的苍老之态。
8.杜甫常常以和谐融洽的景象反衬深沉积郁的哀愁,写乐景抒哀情。请结合诗句,说说这首诗
是如何以乐景写哀情的。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9~11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9.(咸宁市)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中的“心远”“悠然”表明了诗人的心境。
B. 诗歌前两句的节奏停顿应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C.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空灵之美。
D.此诗融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质朴的美。
10.(洛阳市)“淡而有味”是陶诗的艺术特点之一,请结合诗中的画线句简要分析诗歌是如何做到
这一 点的。
11.本诗和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都暗含了诗人获得的生活启示,请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12~14题。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2.(北京市)本诗是一首以战争为题材的诗。三、四句用“ ”一词勾画出战争规模之 大,用“ ”和“ ”表现战争之惨烈;五、六句用“霜重鼓寒”写出
C
13.(渭南市)简要分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在全诗中的作用。
14.本诗最后两句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感
六、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15~17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
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5.(襄阳模拟)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前两句展现了一幅辽阔的海天一色图卷,境界开阔大气,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壮丽。
B. 词人在梦中飞上了天空,见到了天帝,天帝询问她的去向。“转”“舞”将人在风浪中的感受
逼真地传递给了读者。
C.整首词写景奇特,抒怀浓烈,堪称宋词豪放派词宗李清照的代表作品,具有鲜明的豪放派风格。
D. 尽管人生之路留下痛苦的叹息,但词人并未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她还要像大鹏那样展翅高
飞,她还要风把她所乘坐的小船送到美好的仙境。
16.(资阳中考)本词别具一格,风格豪放。请简析这首词是如何体现这一风格的。
17.(昆明一模)本词和词人《如梦令》中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都提到了“日暮”,请结合
两首词的内容分析同样的“日暮”下词人心情的不同之处。
七、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18~20题。
【甲】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 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 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 禽掠岸飞。 【乙】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8.下列对两首作品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词以轻快的笔调,描写词人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景。
B.【甲】词“无风水面琉璃滑”把水面比作琉璃,写出水面的平静澄碧。
C.【乙】诗以“行”字为构思脉络,以“最爱”二字突出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
D.【乙】诗采取定点观察的方式,以白描手法描绘了生意盎然的晚春西湖景色。
19.(孝感市)【甲】词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20.(临沂一模)【甲】词和【乙】诗都写春光之美,却美而不同。请结合句子,简析其所写春景特征的不同。
八、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21~23题。
【甲】赤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乙】题乌江亭 杜 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1.(黄冈市)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不正面写赤壁之战,而是反说其事,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 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B.【乙】诗中前两句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好男儿应包羞忍耻,永不言败;后两句是说凭着胸 怀壮志的江东子弟,是完全可以东山再起的。
C.【甲】诗中“折戟沉沙铁未销”,是说折断的兵器埋没在沙土中还没有锈蚀,因为该兵器埋入 的时间不久。
D.【乙】诗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
算得上真正的“男子汉”呢
22.【甲】诗中画线句看似平淡,实为不平,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不平”之处。
23.(德州中考)两首诗观点不落窠臼,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9张PPT)
人教八上语文期末复习课件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2023秋统编八上语文 期末专题复习
古诗词阅读
专项预测必刷题6
三、真题演练卷
1.2022秋武汉市八上语文期末真题卷
2.2022秋黄冈市八上语文期末真题卷
3.2022秋孝感市八上语文期末真题卷
4.2022秋黄石市八上语文期末真题卷
5.2022秋仙桃市八上语文期末真题卷
6.2022秋鄂州市八上语文期末真题卷
四、模拟押题卷
1.2023秋统编八上语文期末模拟押题卷1
2.2023秋统编八上语文期末模拟押题卷2
二、专项必刷预测题
古诗文默写
词语
句子
综合性学习
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阅读
古诗词阅读
文言文阅读(一)课内篇
文言文阅读(二)课内外对比阅读
目 录
2023秋统编八上语文 期末专题复习
一、基础知识梳理读记练
1.字词
2.古诗文默写
3.文言文梳理读记
4古诗词鉴赏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1~3题。
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十堰市)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从传说落笔,为黄鹤楼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
B.前两联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料的感慨。
C.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气晴好,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草木荒芜衰败。
D.全诗交替出现了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
C
2.(十堰市)诗中最能概括诗人感情的是哪一个字 在对全诗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 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3.(淮安市)“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和作用有何不同。
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 “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 “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邈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4~6题。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4.(襄阳模拟)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写诗人乘船来到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
B. 颔联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由蜀地到荆州,两岸的地势由平原过渡到山地。
C. 尾联“送”字用得妙,采用拟人手法,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不辞劳苦、送行万里,对诗人充满恋恋不舍的深情。
D. 这首诗明丽流畅,写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B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颔联中“山随平野尽”写出了两岸的地势 由山地过渡到平原,“江入大荒流”描写了江 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故B项中 “由平原过渡到山地”理解不正确。
5.(大庆一模)颔联是写景名句。请从“随”和“入”两个字的角度进行赏析,体会李白诗词“一字传神”的效果。
[示例]这一联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随”写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化静为动,使景物富于动态;“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6.(十堰中考)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两幅图景,请任选一幅进行赏析。
“水中映月图”。 [示例一]以静观的视角,描绘朗月映照下的夜景,写出江水的澄澈明净,表现诗人喜悦开朗的心境。[示例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出江水的澄澈明 净,抒发诗人出游的欣喜之情。[示例三]“飞”字写出诗人出蜀入楚(见到宽广而平静的江面)时激动、兴奋的心情,是李白 浪漫主义诗风的体现(或: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天边云霞图”。 [示例一]以静观的视角,描写黄昏时江上云霞的变幻多姿,令人陶醉。[示例二]描绘黄昏的风景,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表现诗人喜悦的心情。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7~8题。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了国都沦陷后,城池残破不堪,草木茂盛、欣欣向荣的景象。
B. 颔联“感时”一语承上,“恨别”一语启下,形象地点明诗人的内心情感。
C. 颈联的“抵万金”以夸张的手法来突显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
D.尾联用“搔更短”和“不胜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发短而稀的苍老之态。
A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与分析。首联写的是沦陷后的国都残破不堪、乱草丛生的凄凉景象。A项分析不正确。
8.杜甫常常以和谐融洽的景象反衬深沉积郁的哀愁,写乐景抒哀情。请结合诗句,说说这首诗是如何以乐景写哀情的。
诗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以美丽的花、 婉转的鸟啼表现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以乐景写哀情,景象越优美,越增添伤痛。诗人移情于物,表现了国破家亡的极度苦恨。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9~11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9.(咸宁市)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中的“心远”“悠然”表明了诗人的心境。
B. 诗歌前两句的节奏停顿应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C.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空灵之美。
D.此诗融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质朴的美。
C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 析。 C项中诗句的意思是“在东篱之下采摘 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这两 句均是实写,故“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理解 不正确。
10.(洛阳市)“淡而有味”是陶诗的艺术特点之一,请结合诗中的画线句简要分析诗歌是如何做到这一 点的。
[示例一]“菊”“篱”“南山”,都是寻常景物,但经诗人组合起来后,就描绘出一幅悠闲自在 的南山采菊图,让人感受到了宁静悠远的意味。[示例二]“采菊”表面上是一个简单动作,却饱含诗人超凡脱俗、热爱自然的情趣;“悠然”用词朴素自然,写出诗人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见”字不事雕琢,但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为之,精神却与山相对而入的情景。
11.本诗和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都暗含了诗人获得的生活启示,请简要分析。
[示例]陶渊明居于“人境”,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写下启示:真正的安静不在于外部环境的喧嚣或宁静,更重要的是自己内心的安宁。 晏殊借对亭台春景的描绘写下启示: 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虚无。
五、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12~14题。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2.(北京市)本诗是一首以战争为题材的诗。三、四句用“ ”一词勾画出战争规模之 大,用“ ”和“ ”表现战争之惨烈;五、六句用“霜重鼓寒”写出
满天 燕脂 凝夜紫 战争的艰苦(或:环境的恶劣)
13.(渭南市)简要分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在全诗中的作用。
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敌军压境、我军英勇应战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暗示战斗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的惨烈作铺垫。
14.本诗最后两句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感
[示例]表现了将士们决心奋战沙场,忠君报国之情(或:表现了边关战士的战斗意志和誓死为国的壮志豪情)。
六、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15~17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5.(襄阳模拟)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前两句展现了一幅辽阔的海天一色图卷,境界开阔大气,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壮丽。
B. 词人在梦中飞上了天空,见到了天帝,天帝询问她的去向。“转”“舞”将人在风浪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了读者。
C.整首词写景奇特,抒怀浓烈,堪称宋词豪放派词宗李清照的代表作品,具有鲜明的豪放派风格。
D. 尽管人生之路留下痛苦的叹息,但词人并未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她还要像大鹏那样展翅高飞,她还要风把她所乘坐的小船送到美好的仙境。
C
16.(资阳中考)本词别具一格,风格豪放。请简析这首词是如何体现这一风格的。
这首词带有气魄雄壮的豪放词风,在李清照的作品中别具一格。①大胆而丰富的想象和壮阔的意境:词首的海天相接图,词尾的大鹏展翅图。②阔大而豪迈的气度:尽管自己孤苦无依、志不得实现,但仍未放弃理想, 执着追求。③所描绘的梦幻境界丰富多姿,使人神往,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17.(昆明一模)本词和词人《如梦令》中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都提到了“日暮”,请结合两首词的内容分析同样的“日暮”下词人心情的不同之处。
[示例]本词中的“日暮”和“路长”在一起,给人一种难以摆脱的困境之感,表现了词人不满现实的孤独与苦闷。而《如梦令》中的“日暮”写的是词人沉醉于游玩后,不觉天黑时的惊讶和着急,这里的“日暮”指的是太阳落山,并无伤感之情,反而有种令人流连忘返的欢快之感。
七、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18~20题。
【甲】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乙】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8.下列对两首作品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词以轻快的笔调,描写词人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景。
B.【甲】词“无风水面琉璃滑”把水面比作琉璃,写出水面的平静澄碧。
C.【乙】诗以“行”字为构思脉络,以“最爱”二字突出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
D.【乙】诗采取定点观察的方式,以白描手法描绘了生意盎然的晚春西湖景色。
D
19.(孝感市)【甲】词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驾短桨轻舟在西湖上游荡,春水碧绿,流转绵延,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本词上片展现了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给人一种清新、愉悦之感。
20.(临沂一模)【甲】词和【乙】诗都写春光之美,却美而不同。请结合句子,简析其所写春景特征的不同。
【甲】词中写绿水弯曲绵延,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水面波平如镜,船动惊起飞禽,描写的春景是淡雅、幽静、清丽的。【乙】诗中写早莺争树栖息,新燕啄泥筑巢,春花竞放,浅草生长, 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描写的春景是生机勃勃、热闹活泼的。
八、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21~23题。
【甲】赤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乙】题乌江亭
杜 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21.(黄冈市)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不正面写赤壁之战,而是反说其事,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 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B.【乙】诗中前两句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好男儿应包羞忍耻,永不言败;后两句是说凭着胸 怀壮志的江东子弟,是完全可以东山再起的。
C.【甲】诗中“折戟沉沙铁未销”,是说折断的兵器埋没在沙土中还没有锈蚀,因为该兵器埋入的时间不久。
D.【乙】诗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正的“男子汉”呢
C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由“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可知,这支铁戟虽历史久远,但并未完全锈蚀,磨洗之后还能分辨。赤壁之战发生于三国时期,杜牧是唐朝诗人,三国与唐代相隔久远,这支戟应是陈年旧物。故C项理解正确。
22.【甲】诗中画线句看似平淡,实为不平,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不平”之处。
折戟点出了此地曾是战场,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却未完全锈蚀,暗含了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用语平实却引发了诗人对历史的追思,为后文的“认前朝”和抒怀作铺垫。
23.(德州中考)两首诗观点不落窠臼,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甲】诗借史事慨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乙】诗表达了诗人对项羽自刎乌江的惋惜,表达的观点是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秋统编八上语文期末复习】专项必刷预测题
专项6 古诗词阅读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1~3题。
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十堰市)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从传说落笔,为黄鹤楼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
B. 前两联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料的感慨。
C.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气晴好,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草木荒芜衰败。
D. 全诗交替出现了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
C
2.(十堰市)诗中最能概括诗人感情的是哪一个字 在对全诗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 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 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 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 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3.(淮安市)“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
意义和作用有何不同。
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
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 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 “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 “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 邈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 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4~6题。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4.(襄阳模拟)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写诗人乘船来到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
B. 颔联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由蜀地到荆州,两岸的地势由平原过渡到山地。
C. 尾联“送”字用得妙,采用拟人手法,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不辞劳苦、送行万 里,对诗人充满恋恋不舍的深情。
D. 这首诗明丽流畅,写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B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
析。颔联中“山随平野尽”写出了两岸的地势 由山地过渡到平原,“江入大荒流”描写了江 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故B项中 “由平原过渡到山地”理解不正确。
5.(大庆一模)颔联是写景名句。请从“随”和“入”两个字的角度进行赏析,体会李白诗词“一字传
神”的效果。
[示例]这一联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
“随”写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 化静为动,使景物富于动态;“入”渲染出江水 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6.(十堰中考)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两幅图景,请任选一幅进行赏析。
“水中映月图”。 [示例一]以静观的视角,描 绘朗月映照下的夜景,写出江水的澄澈明净, 表现诗人喜悦开朗的心境。
[示例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明月映入 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出江水的澄澈明 净,抒发诗人出游的欣喜之情。
[示例三]“飞”字写出诗人出蜀入楚(见到宽广 而平静的江面)时激动、兴奋的心情,是李白 浪漫主义诗风的体现(或:充满了浪漫主义 色彩)。
“天边云霞图”。 [示例一]以静观的视角,描 写黄昏时江上云霞的变幻多姿,令人陶醉。
[示例二]描绘黄昏的风景,云霞飘飞如同海市 蜃楼一般变幻多姿,表现诗人喜悦的心情。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7~8题。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了国都沦陷后,城池残破不堪,草木茂盛、欣欣向荣的景象。
B. 颔联“感时”一语承上,“恨别”一语启下,形象地点明诗人的内心情感。
C. 颈联的“抵万金”以夸张的手法来突显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
D.尾联用“搔更短”和“不胜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发短而稀的苍老之态。
A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与分析。首 联写的是沦陷后的国都残破不堪、乱草丛生 的凄凉景象。A项分析不正确。
8.杜甫常常以和谐融洽的景象反衬深沉积郁的哀愁,写乐景抒哀情。请结合诗句,说说这首诗
是如何以乐景写哀情的。
诗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以美丽的花、 婉转的鸟啼表现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以乐 景写哀情,景象越优美,越增添伤痛。诗人移 情于物,表现了国破家亡的极度苦恨。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9~11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9.(咸宁市)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中的“心远”“悠然”表明了诗人的心境。
B. 诗歌前两句的节奏停顿应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C.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空灵之美。
D.此诗融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质朴的美。
C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 析。 C项中诗句的意思是“在东篱之下采摘 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这两 句均是实写,故“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理解 不正确。
10.(洛阳市)“淡而有味”是陶诗的艺术特点之一,请结合诗中的画线句简要分析诗歌是如何做到
这一 点的。
[示例一]“菊”“篱”“南山”,都是寻常景物,但 经诗人组合起来后,就描绘出一幅悠闲自在 的南山采菊图,让人感受到了宁静悠远的 意味。
[示例二]“采菊”表面上是一个简单动作,却 饱含诗人超凡脱俗、热爱自然的情趣;“悠 然”用词朴素自然,写出诗人恬淡闲适、对生 活无所求的心境;“见”字不事雕琢,但表现 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为之,精神却与山相对 而入的情景。
本诗和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都暗含了诗人获得的生活启示,请简要分析。
[示例]陶渊明居于“人境”,以自问自答的方 式写下启示:真正的安静不在于外部环境的 喧嚣或宁静,更重要的是自己内心的安宁。 晏殊借对亭台春景的描绘写下启示: 一切必 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 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 会因消逝而变得虚无。
五、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12~14题。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2.(北京市)本诗是一首以战争为题材的诗。三、四句用“ ”一词勾画出战争规模之 大,用“ ”和“ ”表现战争之惨烈;五、六句用“霜重鼓寒”写出
C
满天 燕脂 凝夜紫 战争的艰苦(或:环 境的恶劣)
13.(渭南市)简要分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在全诗中的作用。
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敌军压境、 我军英勇应战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暗示 战斗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的惨烈作 铺垫。
14.本诗最后两句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感
[示例]表现了将士们决心奋战沙场,忠君报 国之情(或:表现了边关战士的战斗意志和 誓死为国的壮志豪情)。
六、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15~17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
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5.(襄阳模拟)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前两句展现了一幅辽阔的海天一色图卷,境界开阔大气,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壮丽。
B. 词人在梦中飞上了天空,见到了天帝,天帝询问她的去向。“转”“舞”将人在风浪中的感受
逼真地传递给了读者。
C.整首词写景奇特,抒怀浓烈,堪称宋词豪放派词宗李清照的代表作品,具有鲜明的豪放派风格。
D. 尽管人生之路留下痛苦的叹息,但词人并未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她还要像大鹏那样展翅高
飞,她还要风把她所乘坐的小船送到美好的仙境。
C
16.(资阳中考)本词别具一格,风格豪放。请简析这首词是如何体现这一风格的。
这首词带有气魄雄壮的豪放词风,在李清照 的作品中别具一格。①大胆而丰富的想象 和壮阔的意境:词首的海天相接图,词尾的 大鹏展翅图。②阔大而豪迈的气度:尽管自 己孤苦无依、志不得实现,但仍未放弃理想, 执着追求。③所描绘的梦幻境界丰富多姿, 使人神往,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17.(昆明一模)本词和词人《如梦令》中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都提到了“日暮”,请结合
两首词的内容分析同样的“日暮”下词人心情的不同之处。
[示例]本词中的“日暮”和“路长”在一起,给 人一种难以摆脱的困境之感,表现了词人不 满现实的孤独与苦闷。而《如梦令》中的“日 暮”写的是词人沉醉于游玩后,不觉天黑时 的惊讶和着急,这里的“日暮”指的是太阳落 山,并无伤感之情,反而有种令人流连忘返 的欢快之感。
七、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18~20题。
【甲】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 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 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 禽掠岸飞。 【乙】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8.下列对两首作品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词以轻快的笔调,描写词人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景。
B.【甲】词“无风水面琉璃滑”把水面比作琉璃,写出水面的平静澄碧。
C.【乙】诗以“行”字为构思脉络,以“最爱”二字突出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
D.【乙】诗采取定点观察的方式,以白描手法描绘了生意盎然的晚春西湖景色。
D
19.(孝感市)【甲】词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驾短桨轻舟在西湖上游荡,春水碧绿,流转 绵延,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 笙歌声。本词上片展现了一幅清丽活泼、空 灵淡远的风景画,给人一种清新、愉悦之感。
20.(临沂一模)【甲】词和【乙】诗都写春光之美,却美而不同。请结合句子,简析其所写春景特征的不同。
【甲】词中写绿水弯曲绵延,长堤芳草青青, 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水面波平如 镜,船动惊起飞禽,描写的春景是淡雅、幽 静、清丽的。【乙】诗中写早莺争树栖息,新燕 啄泥筑巢,春花竞放,浅草生长, 一派欣欣向 荣的景象,描写的春景是生机勃勃、热闹活 泼的。
八、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21~23题。
【甲】赤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乙】题乌江亭 杜 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1.(黄冈市)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不正面写赤壁之战,而是反说其事,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 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B.【乙】诗中前两句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好男儿应包羞忍耻,永不言败;后两句是说凭着胸 怀壮志的江东子弟,是完全可以东山再起的。
C.【甲】诗中“折戟沉沙铁未销”,是说折断的兵器埋没在沙土中还没有锈蚀,因为该兵器埋入 的时间不久。
D.【乙】诗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
算得上真正的“男子汉”呢
C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 析。由“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可知,这支铁戟虽历史久远,但并未完全锈 蚀,磨洗之后还能分辨。赤壁之战发生于三 国时期,杜牧是唐朝诗人,三国与唐代相隔 久远,这支戟应是陈年旧物。故C项理解不 正确。
22.【甲】诗中画线句看似平淡,实为不平,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不平”之处。
22.折戟点出了此地曾是战场,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却未完全锈蚀,暗含了岁月流逝而 物是人非。用语平实却引发了诗人对历史 的追思,为后文的“认前朝”和抒怀作铺垫。
23.(德州中考)两首诗观点不落窠臼,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23. 【甲】诗借史事慨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乙】诗表达了诗人对项羽自刎乌江的惋惜, 表达的观点是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 挠的意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