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人教八上语文期末复习课件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2023秋统编八上语文 期末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二)
专项预测必刷题8
三、真题演练卷
1.2022秋武汉市八上语文期末真题卷
2.2022秋黄冈市八上语文期末真题卷
3.2022秋孝感市八上语文期末真题卷
4.2022秋黄石市八上语文期末真题卷
5.2022秋仙桃市八上语文期末真题卷
6.2022秋鄂州市八上语文期末真题卷
四、模拟押题卷
1.2023秋统编八上语文期末模拟押题卷1
2.2023秋统编八上语文期末模拟押题卷2
二、专项必刷预测题
古诗文默写
词语
句子
综合性学习
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阅读
古诗词阅读
文言文阅读(一)课内篇
文言文阅读(二)课内外对比阅读
目 录
2023秋统编八上语文 期末专题复习
一、基础知识梳理读记练
1.字词
2.古诗文默写
3.文言文梳理读记
4古诗词鉴赏
专项8 文言文阅读(二)
一、(深圳模拟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 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 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节选自苏轼《留侯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居天下之广居 居无何 B.父命之 或王命急宣
C. 安居而天下熄 拔剑而起 D.立天下之正位 必有过人之节
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意义和用法的辨析。A.住宅,名词。/经过,动词。B.教导、训诲,动词。/命令,名词。C. 就,表因果,连词。/不译,表修饰,连词。D. 的,助词。/的,助词。
2. 下列句子停顿恰当的一项是( )
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B.行/天下之大/道
C.此/不/足为勇也 D.而/其志/甚远也
D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停顿。根据句 意和主谓之间需停顿的原则,A项句子的正确 停顿应为“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根据定语 和中心语之间一般不应停顿的原则,B项句子 的正确停顿应为“行/天下之大道”。根据句 意和主谓之间需停顿的原则,C 项句子的正 确停顿应为“此/不足/为勇也”。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孟子先破后立,先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再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B.【乙】文说明了真正的豪杰“忍小忿而就大谋”“胸怀广阔,志向高远”。
C.【甲】文中孟子认为,只有儒家的仁、礼、义是“大丈夫之道”。
D.【乙】文指出“豪杰”的特质,有节、有勇、有志,这里的“节”是“节制”的意思。
D
4.翻译下列句子。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2)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2)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无故受到别人侮辱也不愤怒。
【课外文言文译文】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 一定具有超越别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会拔出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无故受到别人侮辱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内心怀有极大的抱负,而且他们志向高远。
二、(东莞市光明中学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 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司马文王①与禅②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 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 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 ”充曰:“不如 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 ”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邵正③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父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会王复问,对如前, 王曰:“何乃似邵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节选自《三国志》)
【注释】①司马文王:指司马昭。②禅:指蜀国后主刘禅,刘备之子。③邵正:刘禅旧臣,与刘禅一起被 迁送至洛阳。
5.解释下列加点字。
(1)劳其筋骨 劳: (2)衡于虑,而后作 作 :
(3)旁人皆为之感怆 怆 : (4)邵正闻之 闻:
(1)使……劳累。(2)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3)悲伤。 (4)听说
6.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百里奚举于市 乃可至于是乎
B. 必先苦其心志 空乏其身
C. 行拂乱其所为 为之作故蜀技
D. 发于声,而后喻 而禅喜笑自若
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意义和用法的 辨析。A.从,介词。/和“至”连用,表示达到 某种程度,动词后缀。B.他,他的,代词。/他, 他的,代词。C. 做,动词。/给,介词。D.然 后,表承接,连词。/但是,表转折,连词。
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
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
8.翻译下面的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通过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 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2)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刘禅听后大惊,望着(司马昭)说:“您的话 确实没有错。”身边的人都笑了。
【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都提到了“ ”的缘由,这告诫我们:无论是个人还是 国家都要 ,常处于安乐之中,而不思考长远的事情就必定会被淘汰、被灭亡。
国亡(或:国家灭亡) 居安思危
三、(武汉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甲】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 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 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 而去。 (节选自《周亚夫军细柳》)
【乙】太祖朝,常戒禁兵之衣,长不得过膝;买鱼肉及酒入营门者,皆有罪。又制更戍之法,欲其习山川劳苦,远妻孥怀土之恋。兼外戍之日多,在营之日少,人人少子,而衣食易足。又京师卫兵请粮者,营在城东者,即令赴城西仓;在城西者,令赴城东仓。仍不许佣僦车脚,皆须自负,尝亲登右掖门观之。盖使之劳力制其骄惰故士卒衣食无外慕安辛苦而易使。 (节选自《梦溪笔谈》)
1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军士吏被甲 被:同“披”,穿着。
B. 军中不得驱驰 驱驰:策马奔驰。
C. 又制更戍之法 更:古代的计时单位。
D.仍不许佣僦车脚 佣僦:雇佣。
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意义的掌握。“又制更戍之法”意为“又制定了轮流守卫边防的办法”,“更”是“调换,交替”的意思,而非“古代的计时单位”。C项解释有误。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盖使之劳力制其骄惰故士卒衣食无外慕安辛苦而易使
A. 盖使之劳/力制其骄惰/故士卒衣食无外慕安/辛苦而易使
B. 盖使之劳力/制其骄惰/故士卒衣食无外慕/安辛苦而易使
C. 盖使之劳/力制其骄惰/故士卒衣食无外慕/安辛苦而易使
D. 盖使之劳力/制其骄惰/故士卒衣食无外慕安/辛苦而易使
B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汉文帝去慰劳军队,能驱车直入霸上和棘门两个军营,其将领均亲自骑马迎接皇帝。
B.【甲】文中,汉文帝慰劳细柳营,进出军营均主动严格按照军营的规定,成礼后非常赞赏周亚夫治军。
C.【乙】文中,宋太祖对禁军的饮食和行为要求十分严格,刻意让士兵们劳力辛苦,以克服他 们的骄气和惰性。
D. 两位帝王都赞成严明治军,宋太祖能亲力亲为,汉文帝则能在对比中发现严明治军的可贵。
12.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根据【甲】文中“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可知,细柳军军纪严明,汉文帝是被动遵守军中规定,而非“主动严格按照军营的规定”。B项理解有误。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文帝被他感动,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
(2)太祖朝,常戒禁兵之衣,长不得过膝。
宋太祖当朝(的时候),通常规定禁军的衣服,长不能超过膝盖。
四、(武汉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
单于欲因此时降武①。律②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 谓相坐 ”复举剑拟③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 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 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武卧啮雪, 与旃毛④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⑤,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注释】①武:苏武,西汉大臣,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方获释回汉。②律:卫律,原西汉官员,后投降匈奴。③拟:比画,用兵器做出杀人的样子。④旃毛:毡毛。⑤羝:公羊。
14.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单于欲因此时降武(投降) B.空以身膏草野(使……肥沃)
C. 畔主背亲(同“叛”,背叛) D.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报告)
A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A.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B.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C.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D.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C
16.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受到卫律的举剑威胁,仍岿然不动,体现了“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
B.卫律以投降后能享受荣华富贵劝说苏武,苏武痛骂他忘恩负义,拒不投降,印证了“富贵不能淫”。
C.匈奴明白了威权富贵无法征服苏武,便以摧毁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先将其关在大窖中,后又将其流放至荒无人烟的北海。
D.匈奴使苏武到北海放牧公羊,声称“羝乳乃得归”,实际上是说苏武只要认真放牧,还是有机会被召回的。
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羝乳乃得归”的意思是“等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来”,但是公羊是不可能生下小羊的,所以文中的匈奴没有打算放苏武返回。 D项理解不正确。
1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在大地窖里面,断绝他的吃喝。
(2)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富贵不能淫》)
(2)(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五、(黄石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8~20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②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③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④其功,曰以为 ‘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怀王稚 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 ”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 听。亡走赵,赵不内③。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节选自《古文观止·屈原列传》)
【注释】①左徒:楚国的官,仅次于最高行政长官令尹。②害:嫉妒。③属(zhǔ): 撰写。④伐:夸耀。 ⑤内:接纳,收容。
1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B.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C.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D.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A
1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任楚国左徒,懂得政治安定和治理混乱的道理。
B.屈原深得怀王信任,后因上官大夫的谗言而被疏远。
C.在怀王是否赴秦这件事情上,子兰与屈原意见不同。
D.怀王逃到赵国不被接纳,他竟然死在秦国并葬于秦。
D
2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大王您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
(2)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
秦国,是像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信任,(您)不如不去。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秋统编八上语文期末复习】专项必刷预测题
专项8 文言文阅读(二)
一、(深圳模拟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 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 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 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
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节选自苏轼《留侯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居天下之广居 居无何 B. 父命之 或王命急宣
C. 安居而天下熄 拔剑而起 D.立天下之正位 必有过人之节
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意义和用法的 辨析。A.住宅,名词。/经过,动词。B.教导、 训诲,动词。/命令,名词。C. 就,表因果,连 词。/不译,表修饰,连词。D. 的,助词。/的, 助词。
2. 下列句子停顿恰当的一项是( )
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B.行/天下之大/道
C. 此/不/足为勇也 D. 而/其志/甚远也
D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停顿。根据句 意和主谓之间需停顿的原则,A项句子的正确 停顿应为“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根据定语 和中心语之间一般不应停顿的原则,B项句子 的正确停顿应为“行/天下之大道”。根据句 意和主谓之间需停顿的原则,C 项句子的正 确停顿应为“此/不足/为勇也”。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孟子先破后立,先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再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B.【乙】文说明了真正的豪杰“忍小忿而就大谋”“胸怀广阔,志向高远”。
C.【甲】文中孟子认为,只有儒家的仁、礼、义是“大丈夫之道”。
D.【乙】文指出“豪杰”的特质,有节、有勇、有志,这里的“节”是“节制”的意思。
D
4.翻译下列句子。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1)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 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2)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2)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无故受到别人 侮辱也不愤怒。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 一 定具有超越别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 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会 拔出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 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 的情形毫不惊慌,无故受到别人侮辱也不愤 怒。这是因为他们内心怀有极大的抱负,而 且他们志向高远。
二、(东莞市光明中学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 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司马文王①与禅②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 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 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 ”充曰:“不如 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 ”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邵正③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父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会王复问,对如前, 王曰:“何乃似邵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节选自《三国志》)
【注释】①司马文王:指司马昭。②禅:指蜀国后主刘禅,刘备之子。③邵正:刘禅旧臣,与刘禅一起被 迁送至洛阳。
5.解释下列加点字。
(1)劳其筋骨 劳: (2)衡于虑,而后作 作 :
(3)旁人皆为之感怆 怆 : (4)邵正闻之 闻:
(1)使……劳累。(2)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3)悲伤。 (4)听说
6.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百里奚举于市 乃可至于是乎 B. 必先苦其心志 空乏其身
C. 行拂乱其所为 为之作故蜀技 D. 发于声,而后喻 而禅喜笑自若
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意义和用法的 辨析。A.从,介词。/和“至”连用,表示达到 某种程度,动词后缀。B.他,他的,代词。/他, 他的,代词。C. 做,动词。/给,介词。D.然 后,表承接,连词。/但是,表转折,连词。
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
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
8.翻译下面的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通过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 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2)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刘禅听后大惊,望着(司马昭)说:“您的话 确实没有错。”身边的人都笑了。
【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都提到了“ ”的缘由,这告诫我们:无论是个人还是 国家都要 ,常处于安乐之中,而不思考长远的事情就必定会被淘汰、被灭亡。
国亡(或:国家灭亡) 居安思危
三、(武汉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甲】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 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 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 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 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 而去。 (节选自《周亚夫军细柳》)
【乙】太祖朝,常戒禁兵之衣,长不得过膝;买鱼肉及酒入营门者,皆有罪。又制更戍 之法,欲其习山川劳苦,远妻孥怀土之恋。兼外戍之日多,在营之日少,人人少子,而衣 食易足。又京师卫兵请粮者,营在城东者,即令赴城西仓;在城西者,令赴城东仓。仍不许佣僦车脚,皆须自负,尝亲登右掖门观之。盖使之劳力制其骄惰故士卒衣食无外慕安辛苦而易使。 (节选自《梦溪笔谈》)
1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军士吏被甲 被:同“披”,穿着。 B. 军中不得驱驰 驱驰:策马奔驰。
C. 又制更戍之法 更:古代的计时单位。 D.仍不许佣僦车脚 佣僦:雇佣。
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意义的掌握。
“又制更戍之法”意为“又制定了轮流守卫边
防的办法”,“更”是“调换,交替”的意思,而
非“古代的计时单位”。C项解释有误。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盖使之劳力制其骄惰故士卒衣食无外慕安辛苦而易使
A. 盖使之劳/力制其骄惰/故士卒衣食无外慕安/辛苦而易使
B. 盖使之劳力/制其骄惰/故士卒衣食无外慕/安辛苦而易使
C. 盖使之劳/力制其骄惰/故士卒衣食无外慕/安辛苦而易使
D. 盖使之劳力/制其骄惰/故士卒衣食无外慕安/辛苦而易使
B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汉文帝去慰劳军队,能驱车直入霸上和棘门两个军营,其将领均亲自骑马迎接皇帝。
B.【甲】文中,汉文帝慰劳细柳营,进出军营均主动严格按照军营的规定,成礼后非常赞赏周
亚夫治军。
C.【乙】文中,宋太祖对禁军的饮食和行为要求十分严格,刻意让士兵们劳力辛苦,以克服他 们的骄气和惰性。
D. 两位帝王都赞成严明治军,宋太祖能亲力亲为,汉文帝则能在对比中发现严明治军的可贵。
12.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
分析。根据【甲】文中“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天子乃按辔
徐行”可知,细柳军军纪严明,汉文帝是被动
遵守军中规定,而非“主动严格按照军营的
规定”。B项理解有误。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文帝被他感动,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
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
(2)太祖朝,常戒禁兵之衣,长不得过膝。
宋太祖当朝(的时候),通常规定禁军的
衣服,长不能超过膝盖。
四、(武汉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
单于欲因此时降武①。律②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 谓相坐 ”复举剑拟③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 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 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武卧啮雪, 与旃毛④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⑤,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
惠等,各置他所。
【注释】①武:苏武,西汉大臣,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方获释回汉。②律:卫律,原西汉官员,后投降匈
奴。③拟:比画,用兵器做出杀人的样子。④旃毛:毡毛。⑤羝:公羊。
14.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单于欲因此时降武(投降) B.空以身膏草野(使……肥沃)
C. 畔主背亲(同“叛”,背叛) D.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报告)
A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A.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B.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C.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D.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C
16.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武受到卫律的举剑威胁,仍岿然不动,体现了“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
B. 卫律以投降后能享受荣华富贵劝说苏武,苏武痛骂他忘恩负义,拒不投降,印证了“富贵不 能淫”。
C.匈奴明白了威权富贵无法征服苏武,便以摧毁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先将其关在大窖 中,后又将其流放至荒无人烟的北海。
D. 匈奴使苏武到北海放牧公羊,声称“羝乳乃得归”,实际上是说苏武只要认真放牧,还是有 机会被召回的。
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羝乳乃得归”的意思是“等公羊生了小羊才
能回来”,但是公羊是不可能生下小羊的,所
以文中的匈奴没有打算放苏武返回。 D项
理解不正确。
1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
在大地窖里面,断绝他的吃喝。
(2)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富贵不能淫》)
(2)(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
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五、(黄石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8~20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②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③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④其功,曰以为 ‘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怀王稚 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 ”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 听。亡走赵,赵不内③。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节选自《古文观止·屈原列传》)
【注释】①左徒:楚国的官,仅次于最高行政长官令尹。②害:嫉妒。③属(zhǔ): 撰写。④伐:夸耀。 ⑤内:接纳,收容。
1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B.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C.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D.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A
1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任楚国左徒,懂得政治安定和治理混乱的道理。
B. 屈原深得怀王信任,后因上官大夫的谗言而被疏远。
C.在怀王是否赴秦这件事情上,子兰与屈原意见不同。
D. 怀王逃到赵国不被接纳,他竟然死在秦国并葬于秦。
D
2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大王您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有不知 道的。
(2)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
秦国,是像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信任, (您)不如不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秋统编八上语文期末复习】专项必刷预测题
专项8 文言文对比阅读(二)
一、(深圳模拟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 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 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 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
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节选自苏轼《留侯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居天下之广居 居无何 B. 父命之 或王命急宣
C. 安居而天下熄 拔剑而起 D.立天下之正位 必有过人之节
2. 下列句子停顿恰当的一项是( )
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B.行/天下之大/道
C. 此/不/足为勇也 D. 而/其志/甚远也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孟子先破后立,先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再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B.【乙】文说明了真正的豪杰“忍小忿而就大谋”“胸怀广阔,志向高远”。
C.【甲】文中孟子认为,只有儒家的仁、礼、义是“大丈夫之道”。
D.【乙】文指出“豪杰”的特质,有节、有勇、有志,这里的“节”是“节制”的意思。
4.翻译下列句子。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二、(东莞市光明中学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 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司马文王①与禅②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 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 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 ”充曰:“不如 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 ”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邵正③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父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会王复问,对如前, 王曰:“何乃似邵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节选自《三国志》)
【注释】①司马文王:指司马昭。②禅:指蜀国后主刘禅,刘备之子。③邵正:刘禅旧臣,与刘禅一起被 迁送至洛阳。
5.解释下列加点字。
(1)劳其筋骨 劳: (2)衡于虑,而后作 作 :
(3)旁人皆为之感怆 怆 : (4)邵正闻之 闻:
6.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百里奚举于市 乃可至于是乎 B. 必先苦其心志 空乏其身
C. 行拂乱其所为 为之作故蜀技 D. 发于声,而后喻 而禅喜笑自若
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
8.翻译下面的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9.【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都提到了“ ”的缘由,这告诫我们:无论是个人还是 国家都要 ,常处于安乐之中,而不思考长远的事情就必定会被淘汰、被灭亡。
三、(武汉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甲】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 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 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 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 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 而去。 (节选自《周亚夫军细柳》)
【乙】太祖朝,常戒禁兵之衣,长不得过膝;买鱼肉及酒入营门者,皆有罪。又制更戍 之法,欲其习山川劳苦,远妻孥怀土之恋。兼外戍之日多,在营之日少,人人少子,而衣 食易足。又京师卫兵请粮者,营在城东者,即令赴城西仓;在城西者,令赴城东仓。仍不许佣僦车脚,皆须自负,尝亲登右掖门观之。盖使之劳力制其骄惰故士卒衣食无外慕安辛苦而易使。 (节选自《梦溪笔谈》)
1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军士吏被甲 被:同“披”,穿着。 B. 军中不得驱驰 驱驰:策马奔驰。
C. 又制更戍之法 更:古代的计时单位。 D.仍不许佣僦车脚 佣僦:雇佣。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盖使之劳力制其骄惰故士卒衣食无外慕安辛苦而易使
A. 盖使之劳/力制其骄惰/故士卒衣食无外慕安/辛苦而易使
B. 盖使之劳力/制其骄惰/故士卒衣食无外慕/安辛苦而易使
C. 盖使之劳/力制其骄惰/故士卒衣食无外慕/安辛苦而易使
D. 盖使之劳力/制其骄惰/故士卒衣食无外慕安/辛苦而易使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汉文帝去慰劳军队,能驱车直入霸上和棘门两个军营,其将领均亲自骑马迎接皇帝。
B.【甲】文中,汉文帝慰劳细柳营,进出军营均主动严格按照军营的规定,成礼后非常赞赏周
亚夫治军。
C.【乙】文中,宋太祖对禁军的饮食和行为要求十分严格,刻意让士兵们劳力辛苦,以克服他 们的骄气和惰性。
D. 两位帝王都赞成严明治军,宋太祖能亲力亲为,汉文帝则能在对比中发现严明治军的可贵。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2)太祖朝,常戒禁兵之衣,长不得过膝。
四、(武汉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
单于欲因此时降武①。律②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 谓相坐 ”复举剑拟③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 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 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武卧啮雪, 与旃毛④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⑤,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
惠等,各置他所。
【注释】①武:苏武,西汉大臣,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方获释回汉。②律:卫律,原西汉官员,后投降匈
奴。③拟:比画,用兵器做出杀人的样子。④旃毛:毡毛。⑤羝:公羊。
14.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单于欲因此时降武(投降) B.空以身膏草野(使……肥沃)
C. 畔主背亲(同“叛”,背叛) D.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报告)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A.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B.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C.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D.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16.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武受到卫律的举剑威胁,仍岿然不动,体现了“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
B. 卫律以投降后能享受荣华富贵劝说苏武,苏武痛骂他忘恩负义,拒不投降,印证了“富贵不 能淫”。
C.匈奴明白了威权富贵无法征服苏武,便以摧毁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先将其关在大窖 中,后又将其流放至荒无人烟的北海。
D. 匈奴使苏武到北海放牧公羊,声称“羝乳乃得归”,实际上是说苏武只要认真放牧,还是有 机会被召回的。
1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2)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富贵不能淫》)
五、(黄石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8~20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②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③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④其功,曰以为 ‘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怀王稚 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 ”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 听。亡走赵,赵不内③。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节选自《古文观止·屈原列传》)
【注释】①左徒:楚国的官,仅次于最高行政长官令尹。②害:嫉妒。③属(zhǔ): 撰写。④伐:夸耀。 ⑤内:接纳,收容。
1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B.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C.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D.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1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任楚国左徒,懂得政治安定和治理混乱的道理。
B. 屈原深得怀王信任,后因上官大夫的谗言而被疏远。
C.在怀王是否赴秦这件事情上,子兰与屈原意见不同。
D. 怀王逃到赵国不被接纳,他竟然死在秦国并葬于秦。
2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2)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