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长相思》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长相思》是纳兰性德作为康熙帝御前侍卫随驾出行时写下的一首词。作者用质朴的语言描绘出将士长途跋涉的情景,抒发了思乡之情。词的大意是:将士们翻过一座座山,涉过一条条河,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已深,营地里上千顶帐篷都亮着灯。风刮了一更又更,雪下了一更又ー更,诗人被风雪交加的声音吵醒,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是那么温暖、宁静、祥和,哪有这样的寒风朔雪之声。词的上阕记述长途跋涉,远离故乡的情状。
二、整体设计思路
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能字正腔圆、深情地朗读,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作者天涯行役时的相思之苦与情感之深。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在反复诵读、比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愁思与景物交融、契合的写法。
五、教学策略
教法: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和注释,通过质疑答疑的方式,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法: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了解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直切主题
师: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学过哪些这类的诗句?(生自由答)
师:这里有两种题材的古诗,请你们来分类。(希沃课堂活动趣味分类)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词,就是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板书:长相思)
【设计意图:从题目入手,通过理解题目的意思来引入对词的学习,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学习《长相思》
(1)出示《长相思》,与前两首诗比较,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希沃古诗词功能)联系曾经学过的《清平乐·村居》,了解《长相思》也是一首词,“长相思”是词牌名,词分为上阕和下阕,词的句子有长有短。
(2)学生交流有关纳兰性德的资料,教师介绍创作这首词的背景。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已学的《清平乐·村居》,让学生勾起以往学过的关于词的知识,做到前后联系;教师为学生补充相关写作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品内容,也为接下来想象行军途中的困难做铺垫。)
(3)他们的行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交流)
请你们再来读读这首词,边读边想象,他们可能遇到怎样的困难
①学习上阕。(希沃图片功能)
学生交流,想象路途的遥远、单调、孤单。
终于到了安营扎寨休息的时候了,面对着“夜深千帐灯”,他会想到什么样的景象呢
诗人“心”在何处 想象“夜深千帐灯”的景象,表达感受。(借助插图)
教师引读。
感情地朗读上阕。
②学习下阕。
(播放塞外风雪声的音频)你想象到了怎样的情景 (希沃音频功能)
作者离家千里之外,只能在梦里和家人团聚了。但是,他如愿了吗 (出示“碎”,感受到了一颗怎样的心 )
小结:醒着离家千里之外,想梦中与家人团聚又被风雪之声吵醒。这样的情景之下,我们的作者愈发思念家乡了。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阅读,对比故园和当下的情形,通过想象出的一幅幅画面,让学生体会词人的一颗思乡的心。)
(三)交流纳兰性德的资料
清代诗人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州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幼好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正三品。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纳兰性德去世后,被埋葬在北京海淀区上庄皂甲屯。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
(四)拓展交流
1.问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想家,你为什么不回家呢?谁来替纳兰性德回答。
2.学生回答,老师点评。(板书:心系祖国)
3.交流纳兰性德的《菩萨蛮》。
菩萨蛮
纳兰性德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
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
旧事逐寒潮,啼鹃恨未消。
【设计意图:以词讲词,以情悟情,会让学生拥有举一反三的能力。】
七、板书设计
身在征途长相思 心眷故园
心系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