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后·训练提升
一、选择题
1.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贤良对策治春秋,抑黜诸家孔孟求。儒术推明官学校,茂才时逢盛根由。”这首诗中的场景最早开始于( )
A.秦始皇时期 B.汉高祖时期
C.汉景帝时期 D.汉武帝时期
2.明代是白鹿洞书院发展的兴盛时期,书院的建设工作由官方主导,书院洞主多由政府官员兼任,该书院还仿照府、州、县学设立生员名额。明代书院这一特点反映出( )
A.书院属性的弱化
B.官府大力支持民间教育
C.集权政治的发展
D.科举考试方式的革新
3.据学者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发展的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由此可知,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 )
(单位:所)
时期 官办书院 民办书院 性质不明 其他性质 合计
宋代 108 502 101 0 711
元代 51 181 63 1 296
明代 972 507 216 4 1 699
清代 2 190 935 721 22 3 868
——据兰军、邓洪波《中国书院文化建设丛书 教学相长 书院教育概要》
整理
A.与科举制度的兴废相始终
B.反映了专制制度强化的趋势
C.总体规模一直在发展壮大
D.成为古代教育的主体力量
4.1902—1906年,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综合性大学京师大学堂的师范馆共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等。这表明( )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培养人才处于转型时期
D.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5.东晋南朝时期,我国造纸原料除原有的麻、楮皮外,还利用桑皮、藤皮造纸;王羲之曾一次把会稽郡库存纸九万张送与高官;统治者下令政府机关“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这表明该时期我国( )
A.造纸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B.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C.纸基本取代传统书写材料
D.私营手工业长足发展
6.据《册府元龟》记载,唐朝的国子监开始雕版印刷儒家经典“九经”、《五经文字》《九经字样》《论语》《孝经》和《经典释文》等。这是儒家经书第一次出现刊本。由此可知雕版印刷术( )
A.推动儒家经典通俗化
B.刊印儒家经书取代手抄本
C.最早出现在五代时期
D.推动了唐诗、宋词的发展
7.公共图书馆在18世纪还不多见,而到了1844年,法国、美国等国家则各有上百个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等已在城市普遍出现。这种现象( )
A.得益于民间力量的大力扶持
B.顺应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表明经济发展决定文化需求
D.是高等教育逐步普及的结果
8.2017年3月1日,“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正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整个展览分为九个单元。其中某单元的展品主要有:基督雕像、莫卧儿王子的细密画、贝宁饰板、马尼拉钱币、爪哇皮影戏偶、毛利人铜棒、夏威夷编篮头盔。该展览单元可能为( )
A.权力与哲学(公元前700 —公元100年)
B.贸易与侵略(300—1100年)
C.变革与适应(900—1550年)
D.邂逅与连结(1500—1800年)
9.奥地利阿德蒙特修道院图书馆,堪称世界上最大的修道院图书馆,于1776年建成。整个修道院内的藏书超过20万册,其中包含极其珍贵的1 400多份手抄稿与530本古版书(早于1500年)。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该图书馆的作用是( )
阿德蒙特修道院图书馆
A.有助于推动文化的大众化
B.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发展
C.保存了古典时期的文化遗产
D.具有服务公众的职能
10.1904年,中国第一个省级公共图书馆——湖南图书馆建立。1909年,京师图书馆开始筹建,其余各省的图书馆也加紧筹建。到中华民国建立前夕,各省公共图书馆基本建立,学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私人图书馆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这一时期图书馆的建立和发展( )
A.与变法图强运动相辅相成
B.适应了近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C.以宣传共和思想为宗旨
D.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废除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首家国立公共博物馆。1753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决定把大批重要文物集中收藏,遂建立了大英博物馆,对所有好学求知的人免费开放。大英博物馆收藏了珍贵文物数百万件,以古埃及木乃伊、古希腊雕像、古罗马遗迹、美洲石器等闻名于世,有些文物的收藏量仅次于甚至超过文物原生地。博物馆还收藏了大量中国历代的稀世珍品,如英国冒险家斯坦因从敦煌盗取的大量文物。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博物馆成立了研究实验室,报告收藏品的状况并进行修复和保存,许多被破坏的文物在修复者和先进仪器的帮助下重获新生。
——摘编自《国家地理系列》编委会《游遍欧洲》等
材料二 洋务运动时期,一些中国官员在参观了外国博物馆后正面肯定了其对开启民智的积极作用,维新派更是提出了开设博物馆的具体设想。实业家张謇意识到保护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意义,于1905年创办了以“为本校师范生备物理上的实验,为地方人民广农业上之知识”为宗旨的南通博物苑。在该时期,中国博物馆多以介绍各行业发展状况的“劝业型”和传播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型”为主,以为富国强民之助,人们更看重博物馆的传播教育功能而非收藏特性。1933年,国民政府决定在南京建立中央博物院,下设自然、人文和工艺三馆,并明确了三馆各自的任务,“自然馆中……求其利用中国材料。人文馆中,求能系统地表示世界文化之演进,中国民族之演进。工艺馆中,表示物质文化之精要,尤其关于国防者,用以激励国人”。20世纪40年代,中华民国教育部通令全国,要求各省都要成立科学馆博物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少省博物馆就是在原科学博物馆或科学馆基础上重建的。
——摘编自黄春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博物馆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大英博物馆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立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博物馆事业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博物馆的认识。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后·训练提升
一、选择题
1.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贤良对策治春秋,抑黜诸家孔孟求。儒术推明官学校,茂才时逢盛根由。”这首诗中的场景最早开始于( )
A.秦始皇时期 B.汉高祖时期
C.汉景帝时期 D.汉武帝时期
答案:D
解析:汉武帝尊崇儒术,设立太学并用儒家经典教育子弟,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题干材料中的“抑黜诸家孔孟求”“儒术推明官学校”正是反映的这些内容。故选D项。
2.明代是白鹿洞书院发展的兴盛时期,书院的建设工作由官方主导,书院洞主多由政府官员兼任,该书院还仿照府、州、县学设立生员名额。明代书院这一特点反映出( )
A.书院属性的弱化
B.官府大力支持民间教育
C.集权政治的发展
D.科举考试方式的革新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书院的建设工作由官方主导,书院洞主多由政府官员兼任,该书院还仿照府、州、县学设立生员名额”反映了明代白鹿洞书院的官学化,政府加强了对教育的控制,这是集权政治发展的表现,C项正确;书院的教育属性未变,排除A项;根据题干材料“书院的建设工作由官方主导”,可知不是支持民间教育,排除B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书院的官学化,不涉及科举考试,排除D项。
3.据学者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发展的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由此可知,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 )
(单位:所)
时期 官办书院 民办书院 性质不明 其他性质 合计
宋代 108 502 101 0 711
元代 51 181 63 1 296
明代 972 507 216 4 1 699
清代 2 190 935 721 22 3 868
——据兰军、邓洪波《中国书院文化建设丛书 教学相长 书院教育概要》
整理
A.与科举制度的兴废相始终
B.反映了专制制度强化的趋势
C.总体规模一直在发展壮大
D.成为古代教育的主体力量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出明清时期的官办书院数量不断增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官办书院是政府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的主要阵地,官办书院数量增多体现专制制度逐渐强化的趋势,故B项正确;科举制度始于隋朝,这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元代书院发展曾短暂受挫,故C项错误;书院是古代教育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题干材料无法体现“主体力量”,故D项错误。
4.1902—1906年,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综合性大学京师大学堂的师范馆共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等。这表明( )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培养人才处于转型时期
D.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新政期间,作为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综合性大学,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学生有不少兼具举人、贡生、生员、监生等旧身份,这反映出教育培养人才处于转型时期,C项正确;A、B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材料没有反映D项,排除。
5.东晋南朝时期,我国造纸原料除原有的麻、楮皮外,还利用桑皮、藤皮造纸;王羲之曾一次把会稽郡库存纸九万张送与高官;统治者下令政府机关“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这表明该时期我国( )
A.造纸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B.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C.纸基本取代传统书写材料
D.私营手工业长足发展
答案:C
解析: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改进造纸术,制成“蔡侯纸”,使造纸术出现突破性进展,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了该时期纸已在社会上推广,且东晋南朝时期经济作物种植范围相对较小,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体现了民间和官方推动了纸的使用和推广,纸基本取代传统书写材料,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未提及私营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
6.据《册府元龟》记载,唐朝的国子监开始雕版印刷儒家经典“九经”、《五经文字》《九经字样》《论语》《孝经》和《经典释文》等。这是儒家经书第一次出现刊本。由此可知雕版印刷术( )
A.推动儒家经典通俗化
B.刊印儒家经书取代手抄本
C.最早出现在五代时期
D.推动了唐诗、宋词的发展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中“刊本”的意思是刻印的书本,雕版印刷术有利于儒家经书的批量出版,推动儒家经典通俗化,故选A项;题干材料“这是儒家经书第一次出现刊本”说明雕版印刷术还处于起步阶段,不可能“取代”手抄本,排除B项;C、D两项在题干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7.公共图书馆在18世纪还不多见,而到了1844年,法国、美国等国家则各有上百个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等已在城市普遍出现。这种现象( )
A.得益于民间力量的大力扶持
B.顺应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表明经济发展决定文化需求
D.是高等教育逐步普及的结果
答案:B
解析:公共图书馆的大量出现,剧院、音乐厅和博物馆的普遍出现,反映了工业革命时期人们对图书借阅、艺术鉴赏等美好生活的追求,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故排除;题干材料并没有强调经济发展对文化需求的影响,故C项错误;19世纪中期,欧美国家还没有普及高等教育,故D项错误。
8.2017年3月1日,“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正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整个展览分为九个单元。其中某单元的展品主要有:基督雕像、莫卧儿王子的细密画、贝宁饰板、马尼拉钱币、爪哇皮影戏偶、毛利人铜棒、夏威夷编篮头盔。该展览单元可能为( )
A.权力与哲学(公元前700 —公元100年)
B.贸易与侵略(300—1100年)
C.变革与适应(900—1550年)
D.邂逅与连结(1500—1800年)
答案:D
解析:从题干材料中提到的国家和地区来看,涉及了世界的各个地方,体现出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故选D项。
9.奥地利阿德蒙特修道院图书馆,堪称世界上最大的修道院图书馆,于1776年建成。整个修道院内的藏书超过20万册,其中包含极其珍贵的1 400多份手抄稿与530本古版书(早于1500年)。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该图书馆的作用是( )
阿德蒙特修道院图书馆
A.有助于推动文化的大众化
B.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发展
C.保存了古典时期的文化遗产
D.具有服务公众的职能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极其珍贵的1400多份手抄稿与530本古版书(早于1500年)”,可知该图书馆保存了大量的文化遗产,故C项正确。
10.1904年,中国第一个省级公共图书馆——湖南图书馆建立。1909年,京师图书馆开始筹建,其余各省的图书馆也加紧筹建。到中华民国建立前夕,各省公共图书馆基本建立,学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私人图书馆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这一时期图书馆的建立和发展( )
A.与变法图强运动相辅相成
B.适应了近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C.以宣传共和思想为宗旨
D.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废除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1904年,中国第一个省级公共图书馆——湖南图书馆建立”“到中华民国建立前夕,各省公共图书馆基本建立,学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私人图书馆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图书馆的建立和发展适应了近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是1898年,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图书馆的建立与发展,未涉及宣传共和思想,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首家国立公共博物馆。1753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决定把大批重要文物集中收藏,遂建立了大英博物馆,对所有好学求知的人免费开放。大英博物馆收藏了珍贵文物数百万件,以古埃及木乃伊、古希腊雕像、古罗马遗迹、美洲石器等闻名于世,有些文物的收藏量仅次于甚至超过文物原生地。博物馆还收藏了大量中国历代的稀世珍品,如英国冒险家斯坦因从敦煌盗取的大量文物。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博物馆成立了研究实验室,报告收藏品的状况并进行修复和保存,许多被破坏的文物在修复者和先进仪器的帮助下重获新生。
——摘编自《国家地理系列》编委会《游遍欧洲》等
材料二 洋务运动时期,一些中国官员在参观了外国博物馆后正面肯定了其对开启民智的积极作用,维新派更是提出了开设博物馆的具体设想。实业家张謇意识到保护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意义,于1905年创办了以“为本校师范生备物理上的实验,为地方人民广农业上之知识”为宗旨的南通博物苑。在该时期,中国博物馆多以介绍各行业发展状况的“劝业型”和传播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型”为主,以为富国强民之助,人们更看重博物馆的传播教育功能而非收藏特性。1933年,国民政府决定在南京建立中央博物院,下设自然、人文和工艺三馆,并明确了三馆各自的任务,“自然馆中……求其利用中国材料。人文馆中,求能系统地表示世界文化之演进,中国民族之演进。工艺馆中,表示物质文化之精要,尤其关于国防者,用以激励国人”。20世纪40年代,中华民国教育部通令全国,要求各省都要成立科学馆博物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少省博物馆就是在原科学博物馆或科学馆基础上重建的。
——摘编自黄春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博物馆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大英博物馆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立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博物馆事业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博物馆的认识。
参考答案:(1)特点:国立公共博物馆;许多文物来自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掠夺;藏品丰富,种类繁多;运用先进科技保护文物。历史背景: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扩张和掠夺;英国社会对文教事业的重视。
(2)影响:收藏并保护了大量珍贵文物;传播了先进科学技术文化,推动思想解放;推动实业救国热潮,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增强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意识,推动了爱国救亡运动,为后世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3)认识:博物馆是文化传承、文物保护的重要场所;发展博物馆事业应建立在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之上,运用先进科技和思想理念推动其发展;博物馆发展应体现和平交流、保护传承为主的理念,反对以保护为名对其他国家进行掠夺。(共52张PPT)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目 标 素 养
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知 识 概 览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1.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1)概况。
①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官学与 私学 。
②官学:汉朝设立的 太学 ,以及西晋开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
③私学:产生于 春秋 时期。唐朝以后,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 书院 制度的建立,更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
(2)影响:在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上,官学与私学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代典籍依托于此得以传承。科举考试的推行,也有赖于官学与私学的支撑。
微思考1材料 “书院”这个名字最早出现于唐代,不过,作为私人讲学的独特的“学校”体制,则是在宋代开始出现的。……大批学者在私学方面对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不断促进儒学的社会化。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第3卷》
根据材料,指出与汉代太学相比,宋代书院的办学特点。宋代书院的兴盛有何影响
提示:办学特点:私人办学。影响:促进了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播以及儒学的社会化。
2.大学教育的推广
(1)欧美的大学教育。
①法国:拿破仑建立的“ 大学区 ”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②德国:洪堡秉持“ 研究教学 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③美国:大学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 商业化 。
(2)中国近代的大学教育。
①京师大学堂:于戊戌维新运动中创建,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主导新式教育的推进,采取分科教育的方式。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1916年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北京大学成为 新文化 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②清华学堂: 1911 年创办,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延聘国内外著名学者执教,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
3.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
(2)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3)“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断十年的 高考制度 恢复,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正轨。
(4)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 现代化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5)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 科教兴国 ”发展战略。
(6)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教育迈入历史新征程,高校年毕业生人数从16.5万增长到820万,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4.影响: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在
文化 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学校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微思考2材料 对于恢复高等院校正常的招生制度,邓小平在1975年就有过这方面的设想,因种种原因而未能实现。但他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出发,对此事一直念念不忘。1977年,邓小平果断恢复高考的战略决策,顺民意,得民心,改变了整个中国的面貌和整整一代甚至几代中国青年的命运。他们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展示了骄人的才华,贡献着无尽的力量。
——摘编自薛庆超《革故与鼎新:红墙决策》
根据材料,评价邓小平果断恢复高考的战略决策。
提示:评价:符合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国家的长远发展;改变了中国青年的命运,激发了他们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有利于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有利于改变中国的面貌,有利于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
二、印刷书的诞生
1.书籍的雏形
(1)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出现的 纸草 书卷,一般被认为是书籍的雏形。
(2)中国早期的书籍是用竹片或木板作书写材料的 简策 和用缣帛作书写材料的帛书,盛行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
2.印刷书的诞生
(1)造纸术的改进: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 植物纤维 制成的纸。105年,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改进制成“蔡侯纸”。书写材料由竹木、缣帛逐渐过渡为纸,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2)印刷术的进步:北宋时的毕昇发明用胶泥制的 活字 ,这是印刷技术一次质的飞跃。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直接催生了被视作“ 新一代的书籍 ”的印刷书,还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的普及。
(3)影响:有助于文化的 大众化 ,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图书馆的成长
1.西方图书馆的成长
(1)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公元前7世纪的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这里收藏有约25 000块泥版文书,几乎囊括了当时亚述的全部知识。
(2)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在保存古典时期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家出现了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 公共 图书馆。
2.中国图书馆的成长
(1)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图书文献的保存,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明朝中期建造的天一阁,是古代中国私家藏书的代表。
(2)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 京师图书馆 。1916年起,凡在内务部立案的出版图书均交京师图书馆收藏,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师图书馆改名为“北京图书馆”,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1.概况
名称 建立时间 建立者 地点 地位、备注
亚历山大博物馆 公元前290年前后 托勒密· 索托 埃及 一般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阿什莫林博物馆 1683年 牛津 大学 英国 第一个具有 近代特征的博物馆(向公众和学者开放)
自然历史博物院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法国人 韩伯禄 上海 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名称 建立时间 建立者 地点 地位、备注
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英国 亚洲 文会 上海 —
南通博物苑 1905年 张謇 江苏南通 中国人 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国立历史博物馆 1926年 民国 政府 教育部 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名为“ 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 ”
名称 建立时间 建立者 地点 地位、备注
国立中央博物院 1948年 蔡元培等倡议建立 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名为“国立南京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 1925年 — 北京 保护清朝宫廷遗留下来的文物珍品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1959年 中华人 民共 和国 北京 中国 第一个综合类 军事博物馆
名称 建立时间 建立者 地点 地位、备注
中国国家博物馆 2003年 中华人 民共 和国 北京 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基础上组建,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2.博物馆建立的意义:近代以来建立的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同时,博物馆也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一 古代中国的主要教育形式及其作用
材料一 汉朝的官学主要是太学,而太学的教育目的在于“养天下之士”,然后“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汉书·董仲舒传》),为培养封建官吏服务。教育目的的单一性局限了官学的教育内容,使官学不仅不能活跃学术思想,形成新的学术流派,促进科技进步,甚至连自身的师资也不得不求诸官学之外。立于官学的各家今文经学虽曾显赫一时,也终于被时代所淘汰。私学的教育内容除了儒家今古文经学之外,还广泛涉及医学、数学、天文、法律等,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术争
鸣和科技进步,较官学为优。
——摘编自李军《论秦汉时期的私学
——兼论私学与中国传统官学制度》
材料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朝的书院,作为教育机构中重要的一环,培养了许多人才。由于书院实行自由讲学,讲求相互辩论,一些名儒往往在书院就各种学术问题展开讨论,这对宋朝学术的发展有着难以估量的积极作用。书院对学生入学不做限制,一些贫困学生甚至可以寄读,这有利于教育的普及。从中央到地方对教育的重视,使宋朝各类学校众多,管理规范,既培养了大批人才,也促进了宋朝文化的繁荣。
——摘编自游彪《宋史:文治昌盛武功弱势》
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官学与私学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朝书院的地位、教育特点、作用。
提示:(1)差异:汉朝官学主要是太学,侧重培养封建官吏,师资力量有限;私学教育内容全面,在促进学术和科技发展方面的优势比官学大。
(2)地位:宋朝书院是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教育特点:盛行自由讲学,提倡学术争鸣,学术氛围浓厚;不限定入学条件。作用:书院丰富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类型,起到了弥补官学不足的作用,有利于教育的普及,促进了宋朝文化的繁荣。
核心归纳
古代中国的主要教育形式及其作用
(1)官学教育:指中央朝廷和地方官府直接创办和管辖的旨在培养各种统治人才的历代学校教育体系。最高学府一般是太学或国子监。
(2)私学教育:产生于春秋时期,是与官学相对而存在的,并在中国教育史上居于重要地位。它打破了“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下移”,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了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3)书院教育:从本质上讲,也是私学教育。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宋代书院教育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范围,开辟了新的学风,成为推动教育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力量。
学以致用
春秋后期,自由讲学蓬勃兴起。在齐国,国君还筑有宏大的稷下学宫,能容纳“数百千人”,专供各派学者到此“不治而议论”。当时的自由讲学( )
A.均主张社会变革
B.得到了各诸侯国的支持
C.否定了传统观念
D.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春秋后期,诸子百家自由讲学,各派思想论争,并非全都主张社会变革,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仅体现了齐国设置稷下学宫供学者自由讲学,说明齐国对自由讲学的支持,但不能体现各诸侯国均支持自由讲学,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未体现否定传统观念,故C项错误;春秋后期,诸子百家自由讲学,各派思想论争,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故D项正确。
二 印刷业的发展
材料一 在五代奠定的基础上,(北宋)中央政府继续刻印图书,除国子监承刻之外,其他政府部门和地方官署都刻书、印书,全面开展了政府刻书事业……刻书内容范围进一步扩大,不仅刻印儒家经典著作,又遍刻正史、医书、诸子、算书、字书、类书和名家诗文,政府还编印了四部大型类书以及佛、道藏经典。私人刻书以文集最多,坊间刻书则以售卖营利为主,除了刻印经文以外,又另刻有字书、小学等民间所需用及士子应举所需要的读物,品类丰富繁多。
——摘编自张树栋等《中华印刷通史》
材料二 15世纪40年代,德国美因茨地区的金匠谷登堡研发了涉及印刷机的一些单独或合并铸成的“小块”和铅制的“模具”。1457年,第一本日期可考的印刷书诞生,印相甚佳。此后,许多印刷工坊开始进行大规模商业印刷:拉丁文法入门书、用方言编写的日历、赎罪券收据等。同时期,首批印刷匠的传承者逐渐遍及欧洲,并在各地传授技艺。印刷商、书商,卖书营生,但求以更赚钱的方式经营事业。而在知识陷入危机、道德兴起论战之时,很多学者、作家替出版商校对古代经典,或改行印书、贩书,此种行为,在16世纪初影响力最强。
——摘编自[法]费夫贺、[法]马尔坦《印刷书的诞生》
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宋代印刷业发展的因素。
提示:因素:政府的重视;印刷术的发展(或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三教合一潮流的发展,理学的兴起,市场需求的增加;教育的发展及科举考试的影响。
素养阐释
材料一从政府的广泛参与、市场的需求等角度分析了宋代印刷业发展的原因。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中央政府继续刻印图书”“私人刻书以文集最多,坊间刻书则以售卖营利为主”“民间所需用及士子应举所需要的读物”。本题考查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世纪中后期欧洲印刷业蓬勃兴起的原因。
提示:原因:印刷技术的进步与广泛传播;欧洲民众宗教、生活上的需求;印刷商、书商营生图利的需求;文艺复兴运动的需要与推动。
素养阐释
材料二首先表明15世纪40年代印刷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印刷业的发展;然后说明欧洲民众的需求和印刷商、书商对利益的追逐和思想领域的论战等对印刷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解答本题需要注意材料信息“谷登堡研发了涉及印刷机的…… ‘模具’”“大规模商业印刷”“印刷商、书商,卖书营生”“很多学者、作家替出版商校对古代经典”。本题考查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
核心归纳
印刷业发展的原因及意义
(1)原因:政局相对稳定,为印刷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环境;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繁荣是文化繁荣的物质基础;科学技术的发展;政府尊重、重视科技发展。
(2)意义: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留存,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有利于文化的大众化,提高了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了各民族的发展;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的传播;促进了思想的传播;推动了社会变革;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促使社会习俗发生变化。
学以致用
下表是关于中国印刷术的相关记述,
记述 出处
“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 《全唐文》
“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众。每岁五驮无余” 《云仙杂记》
“镂板刻书,意在流传,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而历日字书,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版” 《版本述》
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A.印刷术推动中外思想文化交流
B.文化传承与创新有赖于印刷术
C.雕版印刷术顺应了社会需求
D.政府支持印刷术的技术革新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需之者众,故先有雕版”意在强调雕版印刷术顺应了社会需求,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未涉及中外思想文化交流以及政府支持印刷技术革新的信息,排除A、D两项; “文化传承与创新有赖于印刷术”的说法绝对,排除B项。
一、选择题
1.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学校系统,该时期应是( )
层级 中央 郡国 县 乡 聚
官学 太学 学 校 庠 序
私学 书馆、经馆 A.西周 B.西汉
C.唐朝 D.明朝
答案:B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这一时期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设立私学,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是西汉时期,B项正确;西周时期“学在官府”,排除A项;唐朝中央官学的设置分直系和旁系两大部分,排除C项;明朝的学校教育突出的是官学,排除D项。
2.1930年,甘肃北部居延汉朝烽燧遗址出土的汉朝木简记录了这座烽燧所拥有的兵器及其他驻屯军用品的数目,其中有东汉和帝“永元”的纪年。对上述信息认识正确的是( )
A.活字印刷术起源于木简刻字
B.为便于流传,弃纸而用木简
C.木简上的文字应该是小篆
D.木简仍是重要的书写载体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汉朝木简记载着当时重要的军事信息,它的出土,说明当时木简仍是重要的书写载体,故D项正确;活字印刷术是印刷技术,木简属于书写材料,故A项错误;纸比木简轻便,更便于流传,故B项错误;汉朝通行的文字是隶书,故C项错误。
3.20世纪90年代德国重新统一后,有相当多的博物馆开始对移民文化进行保存和展示。柏林的世界文化博物馆还曾经组织过德国主流文化和各移民文化之间的“多元对话”。这些措施
( )
A.消除了德国不同民族间的隔阂
B.提升了移民的民主参政意识
C.有助于移民融入德国主流社会
D.提高了移民的文化知识水平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柏林的世界文化博物馆还曾经组织过德国主流文化和各移民文化之间的‘多元对话’”,可知这一措施有助于移民融入德国主流社会,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消除了德国不同民族间的隔阂”说法绝对,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主要强调文化方面的内容,没有涉及民主参政意识,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中的措施促进了移民文化与德国主流文化的交流融合,但移民的文化知识水平不一定得到提高,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50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公共图书馆法,开启了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序幕。该法规定,公共图书馆的设立,需在居民人数超过1万的市镇,且需经纳税人投票同意。1855年,公共图书馆的设立点延伸至偏远农村。1893年,地方政府拥有了公共图书馆设立的决定权,读者在性别、身份等方面的限制被逐步消除。以英国为开端,德国、法国等国家纷纷兴起建立公共图书馆运动。公共图书馆开展讲座、展览等形式多样的服
务,同时还设有台球室、棋艺中心、咖啡屋等娱乐设施,使民众有益地度过闲暇时间,避免赌博、酗酒等行为发生。到20世纪初,欧洲普遍建立起公共图书馆体系。
——摘编自梁跃天
《近代欧洲公共图书馆的兴起》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后期英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生的变化,并简评20世纪初欧洲公共图书馆体系的建立。
参考答案:变化:①政府的决定权从无到有;②设立范围逐步扩大;③对读者的限制逐步消除。
简评:①欧洲公共图书馆体系的建立,适应了工业革命的时代需要,有助于提升民众的知识文化水平;②它表明资产阶级政府加强了对社会的治理,具有引导社会风气、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③为世界其他地区公共图书馆的建立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