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1 18:08:2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课题名称 《22 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
学科 语文 授课班级 授课时数 1
执教 授课日期
教材分析 《伯牙鼓琴》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人文要素是“艺术的魅力”,选编的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这篇课文讲述了春秋时期伯牙与锺子期这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与子期生为知己,后子期病死,伯牙摔琴断弦,从此再不弹琴。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广为流传。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预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学情分析 学生接触文言文较少,学习本文首先要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读通顺,读好节奏。学生读通课文后根据注释、插图了解文句大意,感受伯牙和子期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借助注释、结合上下文等了解文章大意;指导学生透过文字想象画面,揣摩作者表达方法,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文言文和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目标 1.读好课文: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插图、展开想象等方法理解文言文,并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领悟情感:借助文字想象、结合资料袋领悟知音间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借助注释、插图、展开想象等方法理解文言文,并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教学难点:借助文字想象、结合资料袋领悟知音间的真挚情感。
课前准备 教学设计 课件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朗读感悟法,引导发现法、想象补白法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和音乐有关的文章,一起读课题,22,起——《22 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 二、解题 1.回顾文言文学习方法:由题目可知,这是一篇文言文。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呢? 明确:借助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展开想象等。 2.出示单元语文要素: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3.理解题目:看到题目“伯牙鼓琴”这四个字,你的眼前会浮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预设:理解“伯牙”,人名;“鼓”弹,名词作动词,我有嘉宾,鼓琴鼓瑟。 三、初读,整体感知:读正确,读通顺,读好停连,读出节奏,读懂意思 (一)自由朗读:借助注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1.字音检测 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锺(zhōng chóng )子期听之 少选(shǎo shào)之间而志在流水 汤汤(shāng tāng )乎若流水 伯牙破琴绝弦(xián xuán ). 以为(wéi wèi )世无足复为(wéi wèi)鼓琴者 拓展: 汤: 古义:tāng,热水;shāng ,水势浩荡的样子 今义:tāng,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为: wéi ,动词,认为、成为、是等;来比赛的多为女生。 wèi,介词,给,引出动作的对象。 2.正音后,指名读、齐读(读的过程中,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反复强化巩固) (二)自由朗读:运用学过的文言文学习方法,读好停连,读出节奏,读懂意思。 1.重点字词检测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并写在横线上里。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______ 善哉乎鼓琴 ______ 魏巍乎若太山 ______ 汤汤乎若流水 ______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______ 拓展:足:值得 何足挂齿 死不足惜 微不足道 读好难读的句子 ①指名读(并穿插讲解意思和节奏,适当渗透文言文断句方法) 善哉乎鼓琴 巍巍乎若太山 汤汤乎若流水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明确:根据句意停顿(相对完整的意义结构进行停顿) ②请给课文其他句子划分节奏。 明确:主语之后停顿、连词前面一般停顿 ③指名读全文 ④全班齐读 读懂意思 ①《伯牙鼓琴》讲的是伯牙和谁的故事? 预设:讲了伯牙和子期之间的故事。(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引出“之”字的用法) 检测:以下“之”字的用法,哪一项与“锺子期听之”的“之”相同?( ) A.持石击瓮破之 B.常衔西山之木石 C.杨氏之子 ②你能简单说说这个故事吗? 伯牙弹琴,子期听琴,伯牙琴声表现的内容,子期都能听懂,后来子期去世,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四、品读:展开想象,悟知音 展开想象,感悟知琴 1.用“—”画出文中具体描写伯牙鼓琴,子期听琴的句子? 明确: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2.借助文字,展开想象:听着伯牙弹琴,子期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听到了怎样的琴声?选择一个句子补充完整,并说一说。 当伯牙志在太山时,子期眼前仿佛出现了( )的画面,听到了( )的琴声。 当伯牙志在流水时,子期眼前仿佛出现了( )的画面,听到了( )的琴声。 3.伯牙的音乐还可能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展开想象,化身锺子期,写下对伯牙的赞美吧! 伯牙鼓琴而志在原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茫茫乎若原野。” 伯牙鼓琴而志在巨浪,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澎湃乎若巨浪。” 伯牙鼓琴而志在__,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__。” ...... (二)借助资料,感悟知志 1.既然伯牙的琴声可能表现那么多动人的场景,文中为什么只写“志在太山”“志在流水”? 资料一: 太山:大山,高山,一说指泰山。泰山在中华文化中,象征着高远的志向,勇于攀登、敢于担当的精神。 流水:常指江河,尤其是长江、黄河,象征奔腾不息、海纳百川,万物可容的精神。 所以,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齐读):“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其实是在赞美伯牙那高远的志向;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齐读):“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其实是在赞美伯牙那博大的胸怀。 像这样“既知我高山流水的琴声,又知我高远博大的心志的人”就叫做“知音”。(板书:知琴 知志 知音) 出示资料袋,加深对“知音”的理解。 齐读二三句。 (三)破琴绝弦祭知音 1.痛失知音,摔琴绝弦 (过渡)得遇知音,三生有幸。于是,他们相约来年中秋再聚。第二年秋天,当伯牙来到约定的地点时,迎接他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一座冰冷的坟墓。 伯牙悲痛欲绝,于是,读——(齐读)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思考讨论:伯牙为子期摔琴绝弦,值得吗?(学生分享前搜集到的人物相关资料,理解真正的知音不在乎地位、身份的差别,而在于惺惺相惜、心灵契合) 资料二: 伯牙,相传为春秋时期晋国上大夫,琴艺高超,被尊为“琴仙”。 锺子期,相传为披蓑衣、戴斗笠、背扁担、拿板斧的樵夫。 3.有感情齐读 (过渡)所以啊,伯牙并不缺乏赞美他的人,而是缺少真正懂他的人。幸运的是伯牙遇到了一个,不幸的是,就这么一个子期也离他而去。 伯牙心痛啊,相识满天下,知音有几人,于是,读——(齐读)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绝望啊,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于是,读——(齐读)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4.展开想象,写下伯牙对子期的哀思 据说,伯牙在破琴绝弦前,其实还做了一件事,他当时悲痛万分,仰天长叹,坐在子期墓前,又弹起了他们初次相遇时的那首《高山流水》: ①播放古琴版高山流水片段。 ②展开想象,写下伯牙对子期的哀思。 这琴声如泣如诉,仿佛在对子期说:...... 总结 同学们,伯牙、子期因一曲《高山流水》而展现了惺惺相惜的君子之交。让我们在朗读声中,再来回味这感人至深的故事——(齐读全文) 六、结束语 这就是文字和艺术的魅力,中华经典,古人情怀,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传诵领悟。最后,祝同学们在人生路上也能遇到自己的知音。 作业 1.背诵课文 2.和家长一起听古曲《高山流水》,并和家长分享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22 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 知琴 知音 知志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