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清导航】2015(秋)(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习题课件+单元清):第三单元 一事一议(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四清导航】2015(秋)(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习题课件+单元清):第三单元 一事一议(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5-17 10:41:35

文档简介

课件17张PPT。第三单元 一事一议某网站求助帖:“想要销售市场滞销的上百斤黄豆,有什么解决办法?”网友蜂拥跟帖,结论如下:一、把豆煮熟,可做豆豉酱油卖;二、做豆腐销售;三、让豆发芽卖豆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会有不同的方法,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件事用不同的视角,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请就“钓鱼岛问题”“朝鲜核试爆”“雾霾下的中国”“光盘行动”等话题展开“一事一议”。信念的力量         
刚刚落下帷幕的欧洲杯宛如一场好莱坞电影,故事情节动人曲折,结尾也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如果要我选择影片中的最佳男主角,克罗地亚人克拉什尼奇是我心中不二的人选。
谁能想象一个在绿茵场上奔跑的人差点见了死神?谁能想象独进两球的人的腰上竟然戴着一个用玻璃纤维做的护套?谁能想象阳光、俊朗的他竟然做过两次换肾手术?这个克罗地亚人是如此的顽强,将一切化为了可能。
当记者问他是什么支持他一直跑下去,他的回答是两个字:信念。他说在欧洲杯上进球是他一辈子的理想,是他一辈子秉承的信念。由此看来,信念的力量真是伟大!它足以让一个人坦然面对死亡,它足以将一个人的爱国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
面对摇摇欲坠的教学楼,谭千秋没有选择自己逃生,而将生的机会留给了自己的学生。他让学生躲在讲台下,自己却用身体护着讲台。学生得救了,可他自己却与世长辞了,像他的名字一样,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千秋万代的教育事业。
是什么让谭千秋如此无私、无畏?
信念。面对死亡,他的心中时刻挂念着的是他的学生,是祖国的教育事业,他的心中始终秉承着关爱学生的信念。由此看来,信念的力量真是伟大!它足以让一个人无畏地面对困难,他足以让一个人为他人奉献生命。
信念的力量足以撼动天地! 得分点一:选择体育项目中驰骋在绿茵场的耀眼明星来开头,无疑是小作者极具新意的精彩一笔。仅如此,就使文章有了耐读性,提高了关注度!
得分点二:继续蓄势,“戴玻璃纤维的护套”“两次换肾”等与死神如此接近的致命顽症出现在一个人身上,而此人却仍然在绿茵场上奔跑如风,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来自哪里呢?
得分点三:屈原流淌在汨罗江的英魂,谭千秋用生命守护的信仰,是信念力量最伟大的赞歌,以此构筑成篇,是最有说服力的。积累具有说服力的论据,是写好议论文的第一步! 成功从拒绝开始           
16岁那年,他看了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红高粱》,自此对电影产生了浓厚兴趣,立志要从事电影事业。
高考前,他对父亲说:“我想考北京电影学院。”
他的父亲是一位著名作家,听了这话,严肃地跟他说:“考电影学院不是那么容易的,你别想什么是什么!”
虽然表面上否定了,但父亲还是想尊重儿子的意愿。于是当天从单位请了一位年轻的女导演到家,给儿子把把关。
那位女导演对他说:“你随便给我演点儿东西吧。”从没在别人面前表演过的他,羞涩地低下了头。女导演笑着说:“做导演是吃开口饭的,我看你这性格,好像不适合做这个。”
女导演的一句话,宣判了他的前途,他父亲便再也不让他考北京电影学院了。
那年,遵照父亲的愿望,他考入了南京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毕业后分到国防科工委成为了一名翻译。但在内心深处,他却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默默地等待机遇。
1995年的冬天,他偶然经过北京电影学院,进去转了转。墙上的一张破旧的招生简章,让他的电影梦再次燃烧起来了。
他连忙跑回家,对父亲说:
“爸,我要考电影学院导演系的研究生!”这回,不管父亲再怎么反对,他都发了疯似的复习,并参加了考试。1995年1月7日,他终于在录取名单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
1997年,他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组,做了一段时间跑腿儿、打杂的工作。在工作之余,他写了剧本《寻枪》,并打算筹拍这部电影。
本想请著名演员姜文来演男主角,但他一个小人物,跟姜文连话都说不上。他的一位朋友帮了他的忙,联系了姜文,没想到姜文看过剧本竟然答应出演。寻枪》公映后,立即在业界引起了轰动,他因此而一举成名。紧接着,他又拍了《可可西里》和《南京!南京!》,相继获得了巨大成功。他就是陆川,一个炙手可热的新锐导演。
有这样一句话:“成功,从拒绝别人的宣判开始。”陆川心中始终有个向上的梦想,在遭到否定的判决之后,他没有接受这个结果,而是继续坚持自己的梦想,并最终让它变成了现实。 得分点一:“成功从拒绝开始”这一文题本身“反弹琵琶”,在人们的思维定式中“接受”“支持”才是成功的路径,可作者用笔通灵,反其道而行之,使文题本身具备吸引力,这是自拟文题立意应该注意的。
得分点二:《红高粱》点燃了人生的梦想,可父亲拒绝了这个梦想,这是一波。请女导演来把关,羞涩惹了祸,梦想的门被关上了,这是一波。大学毕业,成了名翻译,破旧的招生简章再次勾回了搁浅的梦想,这又是一波。拒绝反对,终于走进了梦想的殿堂。“一波三折”的人生经历,是文章最引人入胜的“卖点”。得分点三:跑腿、打杂、写剧本、请演员、找投资人、公映。这中间的又是波澜起伏,真是“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这份执著成就了陆川导演的人生。同学们,人生不都是一帆风顺的,在叙述人生经历时,应注重主要事件的细节,尽量做到“一波三折”,因为文如看山,喜“峻峭”。 一切皆有可能          
水能流向天空吗?答曰:绝对不可能!可是,天上的彩云却正是地面“流”向天空的水,当水变成气体,它就能袅袅地“流”向天空。人生不也是这样吗?不要以为自己没有升腾之日,一切皆有可能。
一个小学即辍学、靠帮人推磨换书看的放牛娃,能称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吗?在一般人看来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但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正是几十年前的那个放牛娃。一个即将走向歌坛的歌手突然遭遇车祸,欠下巨额高利贷,伤了面容,她还能重出江湖吗?在一般人看来这是不大可能的,但“中国好声音”歌手金池用10年的时间证明,一切皆有可能。
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同诸多其他事物发生着联系,因而其发展就具有多种可能性。丘吉尔说:“一个人活得愈长,他就认识到一切取决于机会,任何人哪怕只回顾10年前的经历,他就会看到,某些毫不重要的细节实际上都左右着他的全部命运和前程。”世界充满偶然性,也充满奇迹,奇迹正是偶然性的表现。一粒沙子偶然进入蚌中,想不到成为温润如玉的珍珠;一粒种子偶然遗落在石缝间,想不到长成黄山上气势如虹的迎客松;一滴水偶然被阳光蒸发,想不到成为自由飘动的云。一切皆有可能,世间充满偶然。“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是偶然;“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偶然;“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样是偶然。偶然充满魅力,偶然创造奇迹!
既然一切皆有可能,那我们就等天上掉馅饼吧!不!一切都有可能,一切也都可能是泡影。恩格斯说:“所谓偶然的东西,是一种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偶然进入蚌中的沙,若拒绝磨砺,不会成为温润如玉的珍珠;偶然遗落于石缝的种子,若无韧如磐石之志,不会长成黄山上气势如虹的迎客松;偶然被蒸发的水,若惧怕颠簸,也不会成为自由飘动的云。没有“踏破铁鞋”的痛苦,哪能体会到“全不费功夫”的快乐?没有“众里寻他千百度”的艰辛,又岂能有“蓦然回首”的惊喜?
一个放牛娃成为诺贝尔奖的得主,也许现在的你是一株小草,但一切皆有可能的自信会助你长成参天大树;也许现在的你是一朵无名的花儿,但一切皆有可能的付出会助你将来艳压群芳。 得分点一:“水能流向天空吗?”这一看似滞笨的问题却自然天成地引出了论题“一切皆有可能”。真正地体现了“大智若愚”的作文技法。增强文章的“诱惑”,这是个好方法。
得分点二:引证法是议论文常用的方法,引用丘吉尔的话作为文章的道理论据,深刻诠解了“一切皆有可能”的辩证法的偶然性。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得分点三:运用铺排的手法,列举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偶然性,阐述“一切皆有可能的”核心观点。灿然的文采,精湛的手法,显示了作者的娴熟的文字功底。检测内容:第三单元
得分________ 卷后分________ 评价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积累和运用(25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挑剔(ti)    篡位(cuàn)    诓骗(kuāng)    搽粉(cá)
B.泮宫(pàn) 祠堂(cí) 给事(gěi) 校正(jiào)
C.诬蔑(wū) 疏忽(shū) 自刎(wěn) 脊梁(jí)
D.玄虚(xuán) 无稽(jī) 倾向(qīng) 瞥见(piē)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B )(3分)
A.渺茫 开卷有益 锲而不舍 地大物博    B.典藉 明辨是非 持之以恒 怀古伤今
C.仆役 死心塌地 不言而喻 前仆后继 D.深奥 前呼后拥 自出心裁 诲人不倦
3.(2014·资阳)下面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正确的是( D )(3分)
(1)临行时我________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2)半个世纪过去了,美丽壮阔的南京城已难寻觅旧时________,可先辈们痛苦的哀号将永远在我灵魂深处回荡。
(3)人类________地发掘了死寂的星球,报纸杂志上令人遗憾地报道这些星球上没有生物。
A.珍惜 容颜 连绵不绝 B.珍惜 面貌 接连不断
C.珍重 面貌 连绵不绝 D.珍重 容颜 接连不断
4.(2014·鄂州)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3分)
A.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青少年时期是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B.博物馆里,有些参观者衣衫不整、高声喧哗、在展厅里吃东西、乱丢垃圾和不文明行为,对博物馆里的其他参观者和展品都是一种不尊重的表现。
C.我市领导仔细浏览市政府门户网页面,详细了解相关情况,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听取如何利用网络进行反腐工作。
D.临和摹各有长处,也各有不足。不管是临还是摹,也要以与范字“相像”为目标,从“形似”逐渐过渡到“神似”。
5.读下面这段话,按要求完成题目。(3分)
读书,是智慧的行为。愚昧的人,一辈子像游走在黑暗之中,随波逐流,浑浑噩噩,最后一事无成□智慧的人,一辈子像行进在光明之中,时时清醒,步步睿智,最终怎么会不谱写出人生的美乐章?
(1)“□”内应加的标点是__;__。  (2)将画线句改成陈述句:__最终会谱写出人生的美乐章。__
6.下面句子横线处所填序号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观点,在议论文中就是“论点”,即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提出的见解和主张,________。
①议论文总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达到说服别人的目的。
②所以,在议论文中论述观点的文字必须简明、确切,不能含混、啰嗦。
③要做到这一点,作者的观点首先要正确、鲜明。
④所谓“正确”,就是要符合客观实际,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真理。
⑤所谓“鲜明”,就是立场、态度要分明,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
A.③④①⑤②     B.①③④⑤②     C.⑤②①③④     D.⑤②③④①
7.名著考查。(7分)
(1)下面名著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C )
A.林冲被高俅所害,刺配沧州,鲁智深一路暗中保护到了野猪林。当两位解差欲加害林冲时,鲁智深及时出手,救了林冲一命。鲁智深欲杀两个解差,被林冲劝阻。
B.《童年》中,母亲不顾外祖父的反对嫁给了父亲。后来,父亲得病死了,刚生下来的小弟弟也夭折了。母亲回到娘家后,舅舅们以为母亲要分家产而引起家庭的纠纷。
C.托尔斯泰相貌丑陋,生活贫困。面对家庭生活的不幸和社会的排斥,他进行不屈不挠的抗争,并创作了《大卫》《复活》等著名作品。
D.祥子省吃俭用整整三年,凑足一百块钱,买了第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为了多赚一点钱,他冒险拉车去清华。途中连车带人被十来个兵捉去。
(2)唐僧西天取经的路上先后收了四个徒弟,请写出收徒的地点,并选择其中一个收徒过程加以简述。
在五行山收了孙悟空,在鹰愁涧收了白龙马,在高老庄收了猪八戒,在流沙河收了沙僧。
收徒过程:示例:孙悟空因大闹天宫被压在五行山下。唐僧西天取经,路过五行山,为孙悟空揭去山上的佛咒。五行山瞬时山崩地裂,孙悟空破山而出,拜唐僧为师。 白龙马本是西海龙王三太子,因纵火烧毁明珠,触犯天条,被贬到蛇盘山。唐僧师徒途经蛇盘山,在鹰愁涧马匹被他吞食,经菩萨点化,变身为白龙马,拜唐僧为师。 猪八戒本是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被罚下天庭,误投猪胎成妖。入赘高老庄后现出原型,于是高太公找高人降服妖怪,碰巧遇上唐僧师徒,猪八戒被孙悟空降服,拜唐僧为师。 沙僧原是卷帘大将,因蟠桃会上打碎玻璃盏,被贬到流沙河。唐僧师徒路过,悟净(沙僧)冒出水面抢唐僧,悟空、八戒同他打斗,悟净逃到水中不肯出来。木吒叫他出来,唐僧收他为徒弟。
二、阅读理解(45分)
(一)(2014·黄石)一支金色的钢笔
①这是我第五次在她的作业本上愤然留言:“请用钢笔写字!”
②她没有一次照做,一如既往地用铅笔打发着我布置的作业。我不明白,为何在她文静纯真的背后,深藏着那么让人不可捉摸的倔强。
③当我在她的作文本上再次写下那句老生常谈的话时,我决定对她进行点名批评。于是,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便有了这样的场景——我一面踱着步子解析优秀作文的词句,一面时不时地用余光安抚在角落默默流泪的她。
④她开始躲我,面色仓皇、神情狼狈,像春花躲着秋风一般,硬生生地要隔一个夏季。我并未从她的躲藏中找到一种老师该有的威严。相反,我内心有了一股悲戚的洪流。
⑤下午放学后的校园,多了几分静谧与冷清。我独自在窗明几净的走廊上散步,猜想到底该如何化解她心中的惊恐与不安。
⑥透过窗帘间的缝隙,我能看到,她和她的同桌正在喃喃地说些什么。那是一个皮肤黝黑的小男孩,家境十分拮据,经学校减免过的学费都得拖上几个月才能勉强缴清。
⑦我心怀期待地看着他们在空旷的教室里窃窃私语。真怕他们的嬉笑里,有我的名字。正当我准备推门而入时,一幅永生难忘的画面瞬间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⑧她满目感激地收起手中的钢笔,微笑着说了声谢谢。她把书包摊开,接过那支破旧的钢笔,轻轻地将它搁到里面,那神色,如同手捧至宝一般。临行前,他略带豪情地说了一句:“放心吧,这次你是用钢笔写的,老师不会再批评你了!”
⑨夕阳的余晖透过愈渐宽大的窗帘缝隙,丝丝缕缕地照射在他们脸上。在那一场充满童真的友谊里,我无法找到自己介入的借口,只得暗自逃离。第二天,在宽大的办公桌上,我看到他俩紧紧挨在一起的作业本。同样的本子,同样的笔色,同样的日期。
⑩市里举行长跑比赛的时候,他不顾一切地报了名。接着,他毫无悬念成了代表学校参赛的选手。
?5 000米的距离,对于台下这帮稚气未脱的孩子来说,的确是一场艰苦的耐力战。他在人群中穿梭、奔跑,坚持不懈。我和看台上的老师们一起,情不自禁地为他加油并鼓掌欢呼。他如一支离弦的箭,在临近终点的时刻,依然冲劲十足。
?惊人的一幕出现了:他愣愣地站在终点附近的跑道上,看着后来的选手们牙关紧咬、奋力冲刺。人群中一片哗然。没有人明白,在冠军唾手可得的紧要关头,他为何选择了止步。
?当有两人陆续冲过终点后,他才狂喜高呼着奔向终点。毫无疑问,他受到了严厉的批评。要知道,他代表的是整个学校,而不仅仅是他个人。他的无人理解的行为,已然辜负了所有随行老师的希望。
?那是我第一次对他怒吼斥责,我以为,他是想用特立独行的方式来博得众人关注的目光。
?“你明明能跑第一,为什么要在终点前停下来?你知不知道这关乎整个学校的荣誉?”我一遍遍地责问,他则顷刻间泪流满面。
?“老师……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奖品都不是钢笔!我……我只要钢笔。这样,我的同桌就不会再烦恼,也不会因为用铅笔写作业而受到批评了……”他呜呜地悲鸣,诉尽了他在一路奔跑中所受的委屈。
?我恍然觉察到自己的渺小与狼狈……
?校门口的喜报栏上,赫然写着他的名字和获得的奖品。我见过,那是一支精致却又恸哭不止的金色钢笔!面对这样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我内心充满了愧疚。
8.请结合文本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和“我”的情感脉络,并将(1)(2)(3)(4)处内容填入相应位置。(4分)
情 节
情 感
开端
(1)她第五次没用钢笔写字(作业)。
(3)愤然
开展
她不改,“我”批评她,她躲“我”,小男孩帮她,她借钢笔写字。
悲戚、害怕、逃离(后悔)
高潮
(2)他站在终点附近的跑道,等两人冲过终点后,他才奔向终点。对此,“我”对他怒吼斥责。
欢呼、怒吼、渺小、狼狈
结局
校门口喜报栏上,写着他的名字和获得的奖品。
(4)愧疚
9.小说题为“一支金色的钢笔”,请问“钢笔”在小说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你认为“金色”有哪几层含义?(4分)
结构上的作用:“钢笔”是全文的线索。 含义:(1)颜色是金色的。(2)童真的友谊是珍贵的。
10.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句子。(3分)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我”比作“秋风”,将小女孩比作“春花”,形象生动。娇嫩的“春花”害怕无情的“秋风”的摧残。漫长的夏季比作“我”和小女孩之间的距离。作用:形象地表现了“我”与她之间的距离很长,暗示了“我”的情感变化,进而深化主题。
11.你认为“我”和小男孩谁是小说的主人公?请简述理由。(3分)
①“我”是主人公。小说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思为线索组织材料,表现了“我”对自身心态的愧疚和对小男孩的行为的赞赏。②小男孩是主人公。小说通过小男孩的行为,充分表现了童真友谊的珍贵。③“我”和小男孩都是主人公。小说通过“我”与小男孩的行为对比,既表现了“我”的愧疚,也表现了“我”对小男孩,以及小男孩与小女孩珍贵的童真友谊的赞赏。
(二)(2014·菏泽)好做的事与把事做好
何飞鹏
①我们经常本末倒置,当我们搞砸一件事时,我们会说这件事太难做了,所以没有做好。而到底是事情难做,还是我们没做好?谁都不知道。正确的观念是把事情做好,就算难做也好做。没把事情做好,就算好做也难做!
②遇到一个许久没见的部属,我关心地问:“现在在做什么?”他回答:“我现在开一间小店,可是实在很难做。”他接着反问:“何先生,你知道有什么比较好做吗?我想找一个比较好做的事。”我无言以对。
③我无言以对的原因是,世界上哪有好做的事?哪有轻松的事?哪有容易的事?可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偏偏都这样想?每天都在找好做的事,许多人找了一辈子,什么也没找到,换得的是一生一世的蹉跎!
④我听过一个医生家族告诫下一代学医要学皮肤科,千万别当外科医生,因为美容整形当红,好赚又没风险,外科医生既辛苦又危险。我还听过一对父母亲要小孩去当老师,不是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而是可以收补习费,而且退休生活优裕而轻松。这其实都是令人伤感的说法,如果全社会的人都拣轻松、好做的做,那辛苦的事谁来做?社会又会变成如何的急功近利?撇开社会的公益不谈,就个人的角度来看,工作趋吉避凶理所当然,但问题是一味地找寻好做的事,真能得到最好的结果吗?
⑤我个人是不相信这个说法的,我不相信世界上有好做的事,更不相信有容易赚的钱,更没有能简单料理的生意!我不相信“好做”,我只相信“做好”,因为世界上没有好做的事,任何事只要你能把它做好,最后都会有好结果的。
⑥一个人只想找好做的事,根本就是认知上的错误,因为世界上没有好做的事,用一辈子时间去寻找,也不可能找到,结果只会落一个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不切实际的批评。
⑦寻找好做的事,是聪明人的思考,是用巧,是走快捷的方式;选一件事,把事情做透、做好,是笨人的事,是痴人的思考,有的是傻劲,有的是执着。
⑧好走的路,熙来攘往,人声鼎沸,大家都挤在一起,就算有好做的事,也早有人捷足先登。八字不够好、不够硬的人是抢不到的。而就算你有机会遇到,没一会儿,跟进的人也人满为患,一旦大家都跳进去做,好做的事也变成难做的了。
⑨“做好”的路,参与者较少,因为笨人不多。但是因为是做好,要靠苦力、靠耐力、靠死力,而一旦做好,别人就算闻香而来,跟进学步,也并不容易。这是管理学上所谓的“进入障碍”,也是所谓的核心竞争力。
⑩舍“好做”,就“做好”,是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取得成功的要素。不再犹豫、不再寻找,也不要问那个笨问题:你那一行好做吗?在谁也看不上眼的领域每天倒腾一点,虽然很艰难、很慢,但你竞争对手少,而且慢慢地他们也都退出了,这样十几二十年下来,你成功的机会几乎是百分之百。这正是不争的智慧所在。
12.本文作者是针对上面哪种现象发表议论的?(3分)
有些人一味地寻找“好做”的事,而不把所选的事“做好”
13.第④段中,加点的“这”指的是哪些内容?请简要回答。(3分)
医生的告诫和父母的说法。
14.把第③段中画线句子改为陈述句。(3分)
世界上没有好做的事,没有轻松的事,没有容易的事。
15.本文⑦⑧⑨三段论述问题采用总分结构,其中第⑧段论述了寻找好做的事,是用巧,是走捷径,是错误的选择 。
第⑨段论述了选一件事,靠苦力、耐力做透做好,是正确的选择。。(3分)
16.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第⑩段中“舍‘好做’,就‘做好’,是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取得成功的要素”这句话的理解。(4分)
只要勇于舍弃寻找“好做”的事,踏踏实实做好所选的事,就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取得成功。
(三)(2014·连云港)“舌尖体”,网络表达新滋味
周慧虹
①随着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的热播,食材、味道、乡愁……片中经常出现的这些关键词开始深入人心,一种仿照《舌尖》解说词的“舌尖体”文字在网上悄然走红。
②这些“舌尖体”文字,寥寥数十字、上百字,或调侃琐碎生活,或描述家常美食,或追忆至真亲情……这些文字表述得形象生动,蕴涵着一定哲理,有的因充满戏谑而令人忍俊不禁,有的因饱含深情而催人眼圈发热,有的则娓娓道来令人感到无以名状的美好。
③读着这些精美“舌尖体”文字,不免使人感叹,网络这口大锅,终究还是能够熬制出一些语言、思想上的美味。虽说,与经典名著相比,它们不过是只言片语,然而,即便这些只言片语,也能令人读出感觉与感动,带给人一些深邃的东西。
④相比于“舌尖体”,近几年来,网上还有不少新锐文体“你方唱罢我登场”。例如,肉麻台词听了让人“有想撞墙冲动”的“琼瑶体”,嗲不死你呕死你的“蜜糖体”,酷似老外说汉语说不利落的“梨花体”……凡此种种,虽不缺调侃戏谑,可每句话里流淌着的更多是矫揉造作、野蛮无趣以及匪夷所思。此类文句,是加了地沟油爆炒、撒了嫩肉粉烧烤的,别看它们裹挟于烟熏火燎中呈现出一副生意兴隆之状,其实,食客们啖过之后,付出的都可能会是自己语言表达、内心思考等方面遭受无形伤害的代价。
⑤自从网络走入我们生活,有太多的人对之既爱且恨。人们满怀欣喜地热爱它,是因为它展现了无限可能;人们又无可奈何地指责它,因为它身上还充斥着显而易见的浅薄、粗俗与戾气,而这些也直接影响到网上表达的纯净,影响网民思想的提升,影响到网络交往生态的健康和谐。
⑥置身网络时代,我们无法拒绝网络,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与他人携手,让与己相关的网络表达多一分熨帖,就像“舌尖体”所描述的家常美食:“这一碗代代相传的疙瘩汤,恐怕是最普通又最美好的家常滋味了。”
17.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3分)
首先从“舌尖体”文字走红现象谈起,指出“舌尖体”文字的可爱之处;接着从反面入手,论述某些新锐文体的危害之处;最后告诉人们如何正确对待网络语。
18.文章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4分)
对比论证:以网上某些新锐文体与“舌尖体”对比,指出纯净网络语言的重要性。举例论证:列举“琼瑶体”“蜜糖体”“梨花体”等,指出不良网络语言的危害。比喻论证:把某些新锐网络文句比作“加了地沟油爆炒、撒了嫩肉粉烧烤”等,生动形象地指出某些网络文体的危害。
19.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舌尖体”文字为何能悄然走红?(4分)
文字简练,内容丰富(或:寥寥数十字、上百字,或调侃琐碎生活,或描述家常美食,或追忆至真亲情);表述生动,让人愉悦;蕴涵哲理,令人感动。
20.网络时代不断涌现的各种“体”,让你对网络语言的使用产生了哪些思考?(4分)
客观分析,树立规范意识;不跟风,不盲目追捧;为创建纯净网络语言尽自己一份力。
三、作文(50分)
21.居里夫人曾说过:“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奥格斯特·冯·史勒格也曾说:“在真实的生命里,每桩伟业都由信心开始,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
相信你对自信也有自己的看法,请以“自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6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