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石灰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石灰吟》是六年级下册第20课的教学内容,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赞颂了石灰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习于谦的《石灰吟》,知道“千锤万凿、若等闲、浑不怕、清白”等词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3.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教学难点: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教学准备:
1.问卷星。老师提前制作好问卷星,通过班级群发给学生,通过问卷调查,以掌握学生对石灰制作的过程和作者生平事迹的了解情况,为有效把握课堂节奏做准备。
2.希沃课件。
3.智慧课堂教室。
教学过程:
一、梳言:读通诗句
(一)导入解题
同学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石灰吟》, “吟”在这里指的是古代诗的一种体裁,就像我们以前学过的孟郊为了感恩母亲而写下的《游子吟》。
这节课我们还要来认识一位诗人于谦。(于谦从小就志向远大,相传……于谦看了,深有感触,稍加思索后便吟诵……那一年于谦才12岁。)
(二)读通诗句(出示课件)
1、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读通顺读流利,读出诗的韵味和节奏。开始读吧。
2、老师也跃跃欲试,想和同学们一起按照这个节奏来读这首诗,我们合作一下,一起读,老师读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诗的后三个字。非常棒!还可以这样读:老师读一三两行,同学们读二四两行,一定注意诗的节奏哦。
过渡:这石灰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让五百年前地于谦感动不已从而来吟诵赞美呢?
3、请同学使用手中的平板电脑 ,上网搜索石灰传统的制作方法。同桌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等会请你们汇报搜索结果。
4、使用智慧课堂中的抢答功能,由抢答成功的同学汇报结果。
此环节主要目的学生自主搜索传统石灰制作方法,了解古时候锻造石灰的过程,弥补他们对这方面知识的不足,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古诗中相关字词,同时通过抢答这个游戏环节,增强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抓关键词,理解诗意
师:通过刚才同学的汇报,我们知道石灰在锻造的过程中要经历一系列的考验,那么在这首诗中,哪些词语向我们介绍了锻造石灰所要经受的考验?
学生交流: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
师:石灰面对这样的考验是什么态度?
学生交流:若等闲 全不怕
师:谁来说说这两个词的意思?(相机点拨:与《长征》中“万水千山若等闲”中的“若等闲”同义。)
师:为什么石灰面对如此一系列的考验会若等闲、全不怕呢?
生交流:因为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过渡:这就是石灰的一生,平平凡凡却又轰轰烈烈。难怪诗人如此敬佩地吟诵道——
学生:齐诵《石灰吟》
三、显象抒情:再现物我的形象
师:白居易曾经说过:“歌咏言,诗言志。”其实12岁的于谦写下这首诗不仅是对石灰的真实写照,而是想借石灰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志向。我们把这种写法就叫作托物言志。那么再请大家读一读,于谦心中的志向又是什么呢?
学生交流: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石灰吟》是于谦年少时的誓言,《石灰吟》更是于谦一生的写照。联系着于谦一生的经历,相信你们一定会更好地理解这“清白”二字。现在老师将下发三份资料到你们的平板中,这些资料基本上涵盖于谦的一生。请认真地读一读,你能分别感受到于谦留在人间留给世人的清白究竟是什么?每四人一小组,相互讨论交流,并将你们讨论结果,以照片的形式上传给我。
资料1(略)
学生交流汇报结果:于谦志向远大
教师点评:于谦的座右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
教师点拨:很多人都会有远大的志向,那么于谦的志向是什么?苦读又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光宗耀祖吗?
学生深入思考后交流:读书是为了报效祖国 为了天下的黎民百姓 为了天下苍生,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忧国忧民……
指名学生读:来!你就是那个满怀报国之志的于谦,你在高声吟诵着:……
你就是那个意气奋发的于谦,正在抒发着心中的志向:……
资料2、(略)
师:你从中看到的清白又是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结果:为官清廉、
教师补充:王振专权的时候,贪污成风,地方官进京办事,总要先送白银贿赂上司,只有于谦从来不送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甩动他的两只袖子,笑着说:“只有清风。” “两袖清风”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教师点拨:王振是什么人?
学生继续交流汇报结果:不畏强权、深得人心……
师:当于谦回顾自己十几年的为官生涯,再一次高声吟诵这首诗的时候,他心里面会想些什么?
学生交流:兑现了我少年时的诺言、无愧我的座右铭……
师:虽然我的这辈子会过得很辛苦,但我无愧自己的誓言,
指名学生读:相信他会更加坦然地吟诵这首诗:……
相信他会更为坚定地吟诵这首诗:……
资料3:略
师:看第三部分,于谦此生最大的功绩——北京鏖战,又能从中看出于谦给我们留下的清白是什么?
学生交流:和那些贪生怕死的官员来讲,于谦精忠报国。、无所畏惧、力挽狂澜……(《明史》中“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评价于谦。)
师点拨:于谦是一个文官,当他脱下官服,穿上只有武将才披的铠甲,第一次走上战场,
指名学生读:他一定会无数次用这首诗鞭策激励着自己……
此去也许就是一条不归路啊,但是……
师:从一盘散沙到众志成城,从兵临城下到退敌千里,这场战斗穿凿了力挽狂澜的奇迹,而这个奇迹的缔造者正是于谦。
学生齐读
师:浩然正气,自由天地日月为证无愧于自己座右铭……于谦被杀后,官员们去他家抄家,发现:家无余资,萧然仅书籍而已在这座他拼死保卫的城池区,于谦得到了他最后的结局:斩决。可是临行前的于谦必定是从容的,
指名回答:因为……
师:临行前的于谦心中是否会有牵挂?他又会牵挂什么呢?
学生交流:
师:还会有想我于谦这样的人来保家卫国吗?千言万语道不尽于谦的心怀。刑台上的于谦最后一次轻轻地、坚定地、从容地吟诵起这首诗……
师总结:于谦用他的一生完美诠释了石灰吟的而全部内涵,他的一生如同这首诗一样坦坦荡荡,堪舆日月同辉……
学生齐读
四、全文总结:
五百多年过去了,可于谦似乎从未曾离开过我们,他一直鲜活在人们的心中。相信再过五百年于谦和他的《石灰吟》依然会被世代传颂。后人如此评价于谦(出示课件:有巍巍定难之功,有侃侃立朝之节,有孜孜及民之惠。)
学生再一次吟诵《石灰吟》——明-于谦。
五、课外拓展
像这样的托物言志之诗还有很多:《竹石》、《青松》
六、作业设计
1、搜集托物言志的诗读读背背。
2、“以于谦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石灰吟
石灰 于谦
托物言志
清白
教学反思:
教学这课,收获很多,俗话说,教学相长,是的,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是失败与失误让我收获了不少,成长了许多。起初,我的设计很肤浅,没有真正意义.上深入文本,深入于谦,有点华而不实。后来领导的点拨让我懂了,成功的课既要实在,又要技巧。这课的基本教学思路是:解诗题——诵诗文——明诗意——知诗人——悟诗情——链诗篇。
本课教学前,我通过班级群发放问卷,也解到学生们对传统石灰的煅烧方法并不清楚,对诗人本人的生平事迹也知之甚少,这样上课时,光凭学生的想象去理解诗意比较难。因此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智慧课堂的便利,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上网搜索内容,并讨论归纳总结,然后通过抢答、拍照上传、投屏等课堂活动,这样丰富了学生学习的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中,解诗题紧抓了“吟”一字,由吟入手,引入诗文,不仅复习了旧有的《游子吟》,又学习了一种新的古诗形式,学生学习轻松愉快。解释诗意过程中,先让学生上网搜索石灰的炼制过程,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然后让学生用诗中的话说石灰的经历,继续思考,再用四字词概括石灰由石到灰的过程。这种思路,由粗到细,由宽到窄,让学生三次走进石灰、了解石灰,从而理解了诗文的意思。
领悟诗情,需要有一个步步深入的过程。这部分内容,充分利用学生对诗人生平的好奇,让他们搜索诗人生平事迹,收集资料。让资料成为学生感情升华的根本,由石灰迁移到了于谦,由物及人,借物喻人,分两个层次领悟了诗情。让学生懂得了于谦的粉身碎骨与永留清白。
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相信学生,给予学生思考发言的空间,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沉稳的倾听,恰当地评价,让课堂充满生机,学生学得踏实,学得快乐。这点,也是我正在学习和继续学习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