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17.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
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一、人口普查在古代
——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民数周,为国之本也。
——徐干《中论 》
为什么“周知民数”被视为“国之根本”?
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
——《 旧唐书 食货志上》
谷者,人之司命也;地者,谷之所生也;人者,君之所治也。有其谷则国用备,辨其地则人食足,察其人则徭役均。
——杜佑《通典 》
户口漏于国版,夫家脱于联伍……于是奸心竟生,伪端并作矣。小则盗窃,大则攻劫,严刑峻法不能救也。
——徐幹《中论》
户籍管理是赋役征发的依据
户籍管理有利于维护社会治安
战国
国家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秦朝
分类登记制度
汉朝
编户齐民
东汉末年
户籍散乱
东晋
黄籍和白籍
隋朝
大索貌阅
唐朝
唐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
宋朝
主户与客户
明朝
诸色户计
黄册
永停
编审
元朝
清朝
中国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战国
国家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秦朝
分类登记制度
汉朝
编户齐民
东汉末年
户籍散乱
东晋
黄籍和白籍
隋朝
大索貌阅
唐朝
唐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
宋朝
主户与客户
明朝
诸色户计
黄册
永停
编审
元朝
清朝
秦献公(影视剧形象)
“为户籍相伍”
商鞅
“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战国
国家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秦朝
分类登记制度
汉朝
编户齐民
东汉末年
户籍散乱
东晋
黄籍和白籍
隋朝
大索貌阅
唐朝
唐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
宋朝
主户与客户
明朝
诸色户计
黄册
永停
编审
元朝
清朝
将百姓的户籍分为“故秦民”、“新民”等几类,除一般百姓的户籍,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等级性和不平等性
战国
国家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秦朝
分类登记制度
汉朝
编户齐民
东汉末年
户籍散乱
东晋
黄籍和白籍
隋朝
大索貌阅
唐朝
唐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
宋朝
主户与客户
明朝
诸色户计
黄册
永停
编审
元朝
清朝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隘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 史记 萧相国世家》
从这则史料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秦有系统的户籍资料;丞相或御史大夫保管户籍资料;汉承秦制
战国
国家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秦朝
分类登记制度
汉朝
编户齐民
东汉末年
户籍散乱
东晋
黄籍和白籍
隋朝
大索貌阅
唐朝
唐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
宋朝
主户与客户
明朝
诸色户计
黄册
永停
编审
元朝
清朝
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
战国
国家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秦朝
分类登记制度
汉朝
编户齐民
东汉末年
户籍散乱
东晋
黄籍和白籍
隋朝
大索貌阅
唐朝
唐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
宋朝
主户与客户
明朝
诸色户计
黄册
永停
编审
元朝
清朝
东晋进行“土断”的原因是什么?
便于征发赋役,增加政府收入
战国
国家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秦朝
分类登记制度
汉朝
编户齐民
东汉末年
户籍散乱
东晋
黄籍和白籍
隋朝
大索貌阅
唐朝
唐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
宋朝
主户与客户
明朝
诸色户计
黄册
永停
编审
元朝
清朝
“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
——《隋书·食货志》
战国
国家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秦朝
分类登记制度
汉朝
编户齐民
东汉末年
户籍散乱
东晋
黄籍和白籍
隋朝
大索貌阅
唐朝
唐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
宋朝
主户与客户
明朝
诸色户计
黄册
永停
编审
元朝
清朝
每岁一造计账,三年一造户籍。县以籍成于州,州成于省,户部总而领焉。
——《唐六典》
战国
国家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秦朝
分类登记制度
汉朝
编户齐民
东汉末年
户籍散乱
东晋
黄籍和白籍
隋朝
大索貌阅
唐朝
唐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
宋朝
主户与客户
明朝
诸色户计
黄册
永停
编审
元朝
清朝
主户: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
客户:没有土地的佃户
客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降低
战国
国家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秦朝
分类登记制度
汉朝
编户齐民
东汉末年
户籍散乱
东晋
黄籍和白籍
隋朝
大索貌阅
唐朝
唐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
宋朝
主户与客户
明朝
诸色户计
黄册
永停
编审
元朝
清朝
元朝的户口类型复杂,按照职业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战国
国家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秦朝
分类登记制度
汉朝
编户齐民
东汉末年
户籍散乱
东晋
黄籍和白籍
隋朝
大索貌阅
唐朝
唐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
宋朝
主户与客户
明朝
诸色户计
黄册
永停
编审
元朝
清朝
保证徭役的征发
保证田赋的收入
户籍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作用逐渐下降
战国
国家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秦朝
分类登记制度
汉朝
编户齐民
东汉末年
户籍散乱
东晋
黄籍和白籍
隋朝
大索貌阅
唐朝
唐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
宋朝
主户与客户
明朝
诸色户计
黄册
永停
编审
元朝
清朝
今丁银既皆摊入地粮,而滋生人户,又钦遵康熙五十二年皇祖恩旨,永不加赋。则五年编审,不过沿袭虚文,无裨实政……嗣后编审之例,著永行停止。
——乾隆三十七年上谕
乾隆年间停止户籍编审的原因是什么?该措施又具有怎样的意义?
摊丁入亩后,国家征发赋役不必再以户籍为依据,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
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削弱,农民和手工业者从而可以自由出卖劳动力,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战国
国家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秦朝
分类登记制度
汉朝
编户齐民
东汉末年
户籍散乱
东晋
黄籍和白籍
隋朝
大索貌阅
唐朝
唐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
宋朝
主户与客户
明朝
诸色户计
黄册
永停
编审
元朝
清朝
合作探究: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特点:地域性 等级性 世袭性 被赋予社会治安 职能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_20211028201042.mp4
二、人口普查靠基层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封建时代基层组织的任务是征发赋役和 维护稳定。
基层组织 治理机制
秦汉 乡里制 什伍制
唐朝 乡里制 邻保制
宋朝 乡里制 保甲制
明朝 里甲制 十家牌法
清朝 里甲制 保甲制
两套系统:以赋役征发为主的基层管理体制和以相对更强调治安、自治互保的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自我监督机制,共同承担起基层社会治理的任务。
基层组织 治理机制
秦汉 乡里制 什伍组织
唐朝 乡里制 邻保制
宋朝 乡里制 保甲制
明朝 里甲制 十家牌法
清朝 里甲制 保甲制
秦汉时期
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
——《 史记 商君列传》
基层组织 治理机制
秦汉 乡里制 什伍组织
唐朝 乡里制 邻保制
宋朝 乡里制 保甲制
明朝 里甲制 十家牌法
清朝 里甲制 保甲制
唐宋时期
唐朝乡里制,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北宋初期仍行乡里制,王安石变法发展出后来的保甲制。
唐朝邻保制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北宋王安石实施的保甲制即源于此。
基层组织 治理机制
秦汉 乡里制 什伍组织
唐朝 乡里制 邻保制
宋朝 乡里制 保甲制
明朝 里甲制 十家牌法
清朝 明清时期
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长、里长。王阳明任南赣巡抚时推行十家牌法,作为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
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至此,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里甲制
保甲制
二、乡里:家是最小国
村社
乡绅
家族
政府
材料一 保甲制一是重兵事治安,二是国家对基层直接渗透。基层领袖成为了州县长官任意驱使的差役。
——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2004年8月博士论文36页
材料二 唐中后期,随着乡和村社人口扩张,自然居民点“村”的功能在扩张和强化,管理者直接面对乡村。
——张国刚《唐代乡村基层组织及其演变》
材料四 明中叶前后,福建的里甲户籍,往往成为家族组织的代名词,甚至“每一甲为一姓所据”。
—— 郑振满《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1999年版
材料三 取得功名的文人,成为介乎官和民的中间阶层。他们通常与国家实现有机协调从而把巨大的农业社会组织起来。
——金观涛《论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2011年版第33页
探究: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中主要包含哪些主体?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思考: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社会救济
对象:
主要是遭受自然灾害、失去劳动能力等情况下的民众。
常平仓制度
汉朝
隋唐
置仓积谷
社仓义仓
宋朝
宗族救助
明清
慈善组织
政府救济的重点在于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
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
(二)优抚政策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对象:老弱贫苦等弱势群体
赐予鸠杖
秦汉
唐朝
设置专门机构
明清
赏赐、
法律规定
朝代 户籍制度 基层组织 社会治理 社会救济 优抚政策
秦
汉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分类登记制度
编户齐民
大索貌阅
户籍三年一造
主户与客户
诸色户计
户帖、黄册
永停编审
乡里制度
百户为里,五里为乡
里甲制
编制严密的保甲制
十家牌法
保甲制
邻保制度
什伍组织
常平仓制度
置仓积谷,义仓、社仓
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兴起
慈善组织兴起
养济院
众济院
福田院
养病坊
鸠杖
乡里制与保甲制逐步合一
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束缚逐渐减弱
宗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
1.(2020·天津高考·3)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
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 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
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 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
2.(2016.6·浙江高考·13)《明太祖实录》有一段圣旨:“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帖。”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帖原件所录圣旨为:“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俚(哩)。教中书(省)置下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这说明( )
A.《实录》与《户帖》,都是第二手史料
B.官方原始记录与口述史料,需仔细甄别使用
C.第一则材料是文献史料,更具有历史的实录感
D.第二则材料是实物史料,更能反映历史的原貌
3.(2018·全国Ⅰ卷高考·41)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12分)
【答案】(1)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3分)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3分)
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2分)有利于发展生产;(2分)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