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中外历史纲要上》专题七
浮生若暖
授课人:高一历史组余根
课标要求:①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②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③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
巴黎和会
1919.1-6
废除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
01
取消“二十一条”
02
收回在大战期间被日本夺去的原德国在山东的特权
03
中国代表要求
结果
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1918年11月11日正式结束,协约国各国在坚持战斗了4年后终于以胜利者的姿态宣告了一战结束,令人欣喜的是中国也作为胜利者和英、法、美等国一起分享了胜利喜悦。
一、新觉醒——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五四运动的背景
材料:由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帝国主义在华的企业增加,中国工人由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00万,增至战后的200万……文化斗争是中国现代社会政治变革的先导。1915年9月,《新青年》杂志的出版,标志着彻底反封建文化运动的开始……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涌现出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1918年11月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把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的新的爱国主义运动推向了高潮。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卷》
国际方面:①日本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严重;②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国内方面:①政治:北洋军阀统治黑暗,社会动荡,阶级矛盾尖锐;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③思想: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④阶级:工人阶级队伍壮大;⑤导火线: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
(二)五四运动的历程
1、第一阶段:学生为主力,中心在北京。
1919年5月4日,北京各校3 000余名学生汇集天安门广场游行,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
2、第二阶段:工人为主力,中心在上海。
1919年6月5日,上海工人开始大规模罢工,以响应学生。
一、新觉醒——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三)五四运动的结果:取得初步胜利
①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
②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的职务。
③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一、新觉醒——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材料1:1919年以后,有关社会主义的文献进入中国,其数量之多令人吃惊,全国主要报纸、杂志都以大幅版面介绍社会主义思想。
材料2:五四爱国运动后,许多革命的青年知识分子开始身体力行,到田间去,到工厂去。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穿起工人的服装,学习工人的语言,从事工人的劳动,力求与工人打成一片。
材料3:“五四运动”的骨干分子后来都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之初的领导干部和主要成员。如大家非常熟悉的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李达、邓中夏等,这些人都是在五四运动中成长起来的。
材料4:吴玉章回忆五四运动时说:这是真正激动人心的一页,这是真正伟大的历史转折点……在群众运动的冲击震荡下,整个中国从沉睡中复苏了,开始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四)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性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①是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人民群众参加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②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③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2、新阶级: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3、新思想: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4、新政党: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5、新篇章: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程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新觉醒——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史论归纳】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从领导阶级看: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2、从革命指导思想看: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并逐渐和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
3、从革命的前途看:工人阶级不仅是为了砸碎一个旧世界,而且是为了建立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政权的新社会。
概念辨析: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
相同点 社会性质 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任务 都承担着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革命性质 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不同点 领导力量 农民阶级、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指导思想 平等、自由和民主共和观念等思想 马克思主义
革命前途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二者最主要的不同在于领导阶级不同 (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新觉醒: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材料一:“要一个一个地研究问题,一点一滴地解决问问题……空谈外来进口的主义,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胡适1919.7《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材料 二:“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 个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 所以我们的运动,一方面固要研究实际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
-----李大钊1919.8《再论问题与主义》
问题与主义争论的实质是什么?
胡适:反对从根本上改革腐朽的社会制度,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李大钊:主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社会革命
要不要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
问题与主义的争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第一次论战,是社会革命论与社会改良主义的论战,它标志新文化运动内部马克思主义与改良主义者的分裂开始
二、新引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初践(1921—1923)
(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材料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和思想演变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阶级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思想基础。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共产主义知识分子投身到工人群众中去做宣传组织工作,以他们为桥梁,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逐步结合起来,从而产生了中国共产党,而共产国际的帮助,促进加快了这一进程。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1919-1949)》
(1)阶级条件: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2)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3)组织条件: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陈独秀、李大钊的酝酿。
(4)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阅读材料,分析1、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
二、新引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初践(1921—1923)
(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①召开: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后又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举行。
②内容:
党的名称 中国共产党
奋斗目标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
中心工作 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领导机构 成立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③召开: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问题思考: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新"在何处?
1、领导阶级:全国统一的、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2、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3、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4、革命道路: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5、革命范畴:世界无产阶级革命;
6、斗争策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二、新引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初践(1921—1923)
(二)中共早期斗争实践的探索
1、中共二大的召开
时间地点 1922年7月,上海
主要内容 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封建主义),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决定加入共产国际,确认中共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
意义 制定了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2、领导工人运动:1922~1923年,中共领导了香港海员罢工,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二七大罢工)等。因工人阶级孤军奋战,基本上都失败。
三、新策略: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
(一)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国共第一次合作)
1、国共第一次合作的背景
材料:从1922年1月开始,到1923年2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形成第一次高潮,前后持续时间达13个月之久。在此期间,爆发的罢工斗争达100多次,参加罢工的工人达30万以上。其中大部分是党组织或党领导的工会组织直接发动的。工人运动的迅猛发展,锻炼了工人阶级队伍,巩固了党的阶级基础,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在全国的政治影响。 ——中国共产党历史网《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①中共方面:中共“三大”确立了同国民党合作的方针;
②国民党:需要提出新的革命方向和强化国民党的组织力;
③国际因素:共产国际的推动;
④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两党革命任务相同。
【补充】国共合作的方式:党内合作
①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②保持共产党在政治、思想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三、新策略: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
(一)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国共第一次合作)
2、国共第一次合作概况
①实现: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②影响: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
此次会议是在共产党人的参加与帮助下召开的,由孙中山主持召开,并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主张。大会实际上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项目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新发展 三大政策
民族主义 反对民族压迫, 反对满洲贵族统治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新”在反帝 联俄
民权主义 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新”在民权的普遍性和可行性 联共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后提出“耕者有其田”) “新”在更关注农民和工人 扶助农工
【知识拓展】新三民主义
三、新策略: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
(二)国民革命的过程
1、准备: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两次东征消灭陈炯明势力。
2、高潮:1926年,国共合作开始北伐,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①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一中国
②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③成果:A、基本上消灭了北洋军阀;B、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C、1927年初,国民政府迁到武汉。
三、新策略: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
(三)国民革命的结果:失败【中国的社会性质未改变,未完成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任务】
1、标志: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四一二”,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成立/“七一五”】,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2、原因:①帝国主义干涉,寻找新的代理人;②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③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代表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限制工农运动,放弃革命领导权,尤其是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年幼的中共缺乏革命实践经验】。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