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了解内、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了解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成的相对应的地貌;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阅图,学生能够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并能利用地质构造的规律去指导生产实践;通过阅图,学生能够自已学会分析内力、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能够应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地理现象。
德育情感目标:通过地壳运动及地壳物质的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学生科学美的观念。
教学重点: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貌的影响;
教学难点:读图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方法:课件演示法;比较法;读图分析讨论法;有条件的地方到野外实地考察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导入:
由课程标准引出地表形态变化的结论。提供各种地表形态的图片,请同学写出各种地表形态的名称及形成的直接原因。
提问:这些变化的能量来源一样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答:这些变化的能量来源有的是一样的,有的是不同的。大体可以分为两类——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和来自地球外部的能量。
师:我们将由地球内部的热能引起的作用叫内力作用;将由地球以外的太阳辐射能等引起的作用叫做外力作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统称地质作用。也就是说,地表形态的变化都是地质作用的结果。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本节的第一部分——内力作用。
学生活动:请结合课文讲出每幅图片代表的内力作用类型。
活动过程:
提供图片:岩浆活动、六大板块分布图、褶皱、断层(地垒、地堑)、石灰岩高温作用下变为大理岩
学生分组读课文(含阅读部分)、讨论。
学生将本小组的答案进行小组间交流,通过组与组间的交流获得正确答案。
学生活动:请大家建构今天所地理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
活动过程:
给出知识树的一般模式。然后学生继续分组讨论,以知识树的形式建立起概念的相互联系。如下图:
提示学生,可以采用其他知识树的形式,不必拘泥于例子。
学生可以将讨论后的结果书写到黑板上,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师:为了检验大家是否真的已经弄清了这些概念的含义,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这些图片都是内力作用中的什么作用形成的。
图片提供:背斜山、断块山(东非大裂谷)、火山、风蚀蘑菇(外力作用)
学生观察为主,理解这几类地貌的主要区别,并能准确说出成因。
学生活动:今天所学的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有何意义?
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调动已有知识储备讨论、发言。
然后提供图片、资料:地震(地震预报)、背斜储油构造、向斜储水构造、穿山隧道等。
学生结合图片进一步理解,教师略加讲解。
总结:本节内容无论是在实际的生产还是生活中,都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地质作用的另外一种——外力作用又对我们有什么重要作用吗?我们下一节课来学习外力作用。
课件13张PPT。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你知道刚才图片中的那些地表形态的直接成因吗?请将讨论后的结果写在黑板上。
也可以列举其他的例子。想想看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内部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等地质作用地表形态的变化试试看请结合每幅图片下的问题讲述出该图片代表的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岩浆喷出活动侵入活动岩浆岩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变质岩地壳运动(构造运动)火山地震带褶皱背斜向斜断层构造运动造成岩石的永久变形和变位,我们将这种变形和变位遗留下的“痕迹”叫做——地质构造试试看你可以把以上每幅图片对应的知识进行梳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