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0张PPT)
第40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
及其稳定性
新高考生物总复习课件
课标内容 (1)阐明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生物因素以及阳光、空气、水等非生物因素组成,各组分紧密联系使生态系统成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2)讨论某一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系在一起形成复杂的营养结构。(3)解释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并维持动态平衡的能力。(4)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会受到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变化、自然事件、人类活动或外来物种入侵等。(5)阐明生态系统在受到一定限度的外界干扰时,能够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稳定。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
基础·精细梳理
疑难·精准突破
典例·精心深研
1.生态系统概述
判断标准:①是否包含所有的生物种群;②是否包含非生物环境
生物
群落
非生物环境
生物圈
组成成分
食物链和食
物网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光、热、水、空气、无机盐等。
是生物群落中物质和能量的根本,来源,是生态系统存在的基础
(2)生物成分
①各成分的作用及地位
自养
腐生细菌
和真菌
有机物
化学能
食物和栖
息场所
物质
循环
遗体和动
物的排
遗物
(1)三类“不一定”
①生产者不一定是植物(如蓝细菌、硝化细菌),植物不一定是生产者(如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
②消费者不一定是动物(如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等),动物不一定是消费者(如秃鹫、蚯蚓、蜣螂等以动植物遗体或排遗物为食的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
③分解者不一定是微生物(如蚯蚓等动物),微生物不一定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蓝细菌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
(2)两类“一定”
①生产者一定是自养型生物,自养型生物一定是生产者。
②营腐生生活的生物一定是分解者,分解者一定是营腐生生活的生物。
②相互关系
________和________是联系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的两大“桥梁”。
生产者
分解者
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初级
四
(1)食物链
捕食
生产者
5
生产者
自然选择
(2)食物网
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种类,而非取决于生物数量
相互交错
吃多
种植物
多种肉食性动物
营养级
种间竞争
营养结构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一般来说,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越多,食物网越复杂,这个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与保持自身稳定的能力越强。农田和果园等人工生态系统可以通过增加或延长食物链,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获得更多的产品。例如,水田养鱼、果园养鸡等。
【考点速览·诊断】
(1)林、藤、草和真菌等固定的太阳能是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2022·河北卷,18A)( )
提示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真菌不属于生产者。
(2)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蚯蚓和各种微生物均属于分解者。(2020·江苏卷,24A)( )
提示 该生态系统中的蚯蚓和部分微生物属于分解者,有少数微生物属于消费者(如寄生细菌)或生产者(如硝化细菌)。
(3)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2020·江苏卷,15A)( )
提示 还应包括非生物环境。
×
×
×
(4)趋光性昆虫是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2018·全国卷Ⅲ,6A)( )
(5)捕食食物链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2017·浙江11月选考,10C)( )
提示 捕食食物链不包含分解者。
√
×
【情境推理·探究】
1.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两点)。
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2.“稻—鸭共作模式”即使不额外施用化肥,也能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鸭产生的粪便,被水稻田中的分解者分解,使植物吸收利用的
无机盐增多
3.表中统计了某生态系统内各相关物种之间食物的比例关系,尝试绘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食物 捕食者 植物 植食 性鸟 兔子 老鼠 虫 青蛙 蛇 鹰
植食性鸟 ○100%
兔子 ○100%
老鼠 ○100%
虫 ○100%
青蛙 ○100%
蛇 ○50% ○50%
鹰 ○10% ○30% ○40% ○20%
提示
4.探究蚯蚓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分解生活垃圾的速率,请写出该实验的基本思路。
提示 先控制不同的环境温度,然后利用等量的生理状态相同的蚯蚓去分解等量的相同的生活垃圾,在相同的条件下处理一段时间后,检测并比较生活垃圾的剩余量。
【重点难点·透析】
1.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判断
2.根据各类信息构建食物链(网)的方法
(1)根据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构建
图1
(2)根据所含能量(生物量)构建
①分析依据:根据相邻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20%,可推测能量相差在5倍以内,很可能为同一营养级。
②分析结果:
图2生物可形成一条食物链:丙→甲→乙→丁
图3生物可形成食物网:
营养级 A B C D
Pg 15.9 870.7 1.9 141.0
表格中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根据能量多少和传递效率10%~20%可以确定食物链为B→D→A→C。
(3)根据生物体内有害物质的浓度“由少到多”构建食物链(网)
生物体 A B C D E
有机汞浓度/ppm 0.06 7 0.51 68 0.39
①分析依据:生物富集现象。重金属、农药等有害物质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排出体外,所以此类物质会随着食物链逐级积累,即营养级越高的个体中含有有害物质的量越多,其含量往往是上一营养级个体含量的5~10倍。
②分析结果:
A
1.(2023·黑龙江牡丹江期末)关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生物部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者可以是真核生物,也可以是原核生物,但都是自养型生物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厌氧型和兼性厌氧型
D.生产者和分解者之间可直接联系,消费者无关紧要
考向
结合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相互关系,考查生命观念
解析 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但不一定是真核生物,有些原核生物如蓝细菌、硝化细菌也是生产者,A正确;大多数的动物是消费者,少数动物是分解者,如蜣螂、蚯蚓等,B错误;细菌并不都属于分解者,也可以是生产者,如硝化细菌,细菌的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厌氧型和兼性厌氧型,C错误;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可以加快物质循环,对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也有重要作用,D错误。
D
2.(2023·河北邯郸期末)某湿地生活着许多种生物,其中部分生物间的食物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湿地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鲶鱼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
B.消耗等量藻类时,鲶鱼的增长量多于轮虫
C.图中生物与该湿地的分解者一起形成群落
D.阳光、热能、空气、水和无机盐等是生态系统成分的一部分
解析 从图中看,鲶鱼只是次级消费者,A错误;鲶鱼所处的营养级比轮虫高,根据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理,消耗等量藻类时,鲶鱼的增长量少于轮虫,B错误;群落应包括该湿地的所有生物,图中只是部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即使再加上分解者也不是全部生物,C错误;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即阳光、热能、空气、水和无机盐等,D正确。
C
3.(2022·广东卷,6)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字母表示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下列归类正确的是( )
考向
借助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结构分析,考查科学思维
A.a、c是生产者
B.b、e是肉食动物
C.c、f是杂食动物
D.d、f是植食动物
解析 a在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c能捕食a、b、e,属于消费者,A错误;b在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B错误;c和f都能捕食生产者a、b,也都能捕食消费者e,所以c和f属于杂食动物,d是植食动物,C正确,D错误。
B
4.(2023·河北石家庄调研)如图表示一个海滩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细菌既可作为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的食物
B.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食草虫、线虫、海螺
C.若大米草死亡,将导致细菌数量增多,沼蟹数量亦增多
D.若喷洒只杀灭食草虫的杀虫剂,则蜘蛛数量将减少
解析 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海螺、线虫和食草虫均能以生产者为食,故三者应为第二营养级,B错误。
考点二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基础·精细梳理
疑难·精准突破
典例·精心深研
1.生态平衡
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结构
功能
各组分
负反馈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维持或恢复
自我调节
有限
3.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两种类型
恢复
保持
遭到破坏、
恢复原状
抵抗干扰、保
持原状
越小
简单
越大
复杂
①特例:冻原、沙漠等生态系统两种稳定性都比较低。
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与生物种类有关,还要考虑生物的个体数量。食物链数量越多越稳定,若食物链数量相同,再看生产者,生产者种类和数量多的稳定程度更高。
③某一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恢复的过程,应视为抵抗力稳定性,如河流轻度污染的净化;若遭到较大程度破坏,则其恢复过程应视为恢复力稳定性,如火灾后草原的恢复等。
4.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干扰
自我调节
物质和能量
5.设计并制作生态缸
封闭
(1)观察稳定性,可通过观察生态缸内生物种类及数量的变化、水质变化、基质变化等判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由于生态缸中的生态系统极为简单,自我调节能力极差,所以抵抗力稳定性极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极易被破坏。因此,生态缸内的生物只能保持一定时间的活性。
【考点速览·诊断】
(1)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是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2021·河北卷,12C)( )
提示 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其稳定性的基础。
(2)从岛上狼的数量相对稳定可推测岛上环境条件相对稳定。
(2019·海南卷,25D)( )
(3)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低的西部沙漠地区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恢复力稳定性较高。(2019·江苏卷,15B)( )
提示 沙漠地区气候条件恶劣,自我调节能力较低,恢复力稳定性也较低。
(4)相对稳定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平衡的特征。
(2022·河北卷,12C)( )
×
√
×
√
【情境推理·探究】
1.湿地生态系统与海洋生态系统相比,抵抗力稳定性低,则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食物网)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
2.天然池塘改造人工鱼塘后抵抗力稳定性降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若天然池塘与人工鱼塘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相同,但与天然池塘相比,人工鱼塘的鱼产量较高,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
生物种类减少,营养
人工投放的鱼饲
结构变得简单
料中的能量被鱼利用,营养级较少,能量流动过程中损失的能量较少
C
1.(2023·山西晋城模拟)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B.组成成分较为简单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可能都
较低
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直接价值
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就
越高
考向
结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析,考查生命观念
解析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如水体的净化作用,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A正确;组成成分较为简单的生态系统,如苔原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B正确;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C错误;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D正确。
D
2.(2023·广东肇庆期末)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B.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恢复力稳定性
C.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其抵抗力稳定性
D.热带雨林营养结构复杂,其恢复力稳定性高
解析 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般呈负相关,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A正确;“抵抗干扰、保持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恢复力稳定性,B正确;热带雨林营养结构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较高,但是一旦遭到严重的破坏后,很难恢复,所以恢复力稳定性较低,D错误。
C
3.(2023·河北冀州中学)如图所示为不同生态系统在相同的环境条件变化下,甲和乙两个生物群落所表现出来的反应。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生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高于乙生物群落的
B.甲和乙群落所在生态系统稳定性不同,生物种类完全不同
C.不同群落内部的负反馈调节维持着不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甲所在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弱,则其恢复力稳定性一定强
解析 由图可知,在相同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甲生物群落的变化明显,说明其生物多样性较低,A错误;并非所有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呈负相关关系,如北极冻原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低,其恢复力稳定性也低,D错误。
跳出题海
1.生态系统中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的
比较
2.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的关系
重温真题 经典再现
1.(2021·广东卷,2)“葛(葛藤)之覃兮,施于中谷(山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节选自《诗经·葛覃》)。诗句中描写的美丽景象构成了一个( )
A.黄鸟种群 B.生物群落
C.自然生态系统 D.农业生态系统
C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诗句中描述了一个山谷中的葛藤、黄鸟、灌木等生物,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作生态系统,故诗句描写的美丽景象构成了一个自然生态系统,C符合题意。
2.(2021·湖南卷,4)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和食草动物两个种群数量的动态模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B
A.食草动物进入早期,其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J”形曲线
B.图中点a的纵坐标值代表食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
C.该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与植物和食草动物之间的负反馈调节有关
D.过度放牧会降低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解析 由题图可知,食草动物进入早期,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J”形曲线,A正确;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a点时,环境条件发生了改变(植物急剧减少),生态系统尚未稳定,此时种群数量不能作为环境容纳量,B错误;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正确;过度放牧使得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从而降低其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
3.(2022·浙江6月选考,20)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途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生物群落内各物种之间的取食与被取食关系,可构建食物链
B.整合调查所得的全部食物链,可构建营养关系更为复杂的食物网
C.归类各食物链中处于相同环节的所有物种,可构建相应的营养级
D.测算主要食物链各环节的能量值,可构建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
D
解析 生物群落中各物种间通过捕食关系建立食物链,A正确;错综复杂的食物链构成食物网,B正确;营养级是指物种在食物链中的位置,C正确;测算全部食物链各环节的能量值,可构建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D错误。
4.(2021·辽宁卷,15)辽宁省盘锦市的蛤蜊岗是由河流入海冲积而成的具有潮间带特征的水下浅滩,也是我国北方地区滩涂贝类的重要产地之一,其中的底栖动物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作用。科研人员利用样方法对底栖动物的物种丰富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底栖动物主要包括滤食性的双壳类、碎屑食性的多毛类和肉食性的虾蟹类等。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本次调查的采样地点应选择底栖动物集中分布的区域
B.底栖动物中既有消费者,又有分解者
C.蛤蜊岗所有的底栖动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D.蛤蜊岗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大于间接价值
B
解析 采用样方法调查物种丰富度要做到随机取样,才能真实的反映该地的物种丰富度,A错误;底栖动物主要包括滤食性的双壳类、碎屑食性的多毛类和肉食性的虾蟹类等,则底栖动物中既有消费者,又有分解者,B正确;生物群落是该区域所有生物的集合,蛤蜊岗所有的底栖动物只是其中一部分生物,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C错误;蛤蜊岗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D错误。
限时强化练
对点强化
综合提升
(时间:30分钟)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
1.(2023·河南名校联盟)角蝉幼虫和蚂蚁长期栖息在某种灌木上,角蝉幼虫靠吸取灌木汁液为生,其分泌的含糖分泌物是蚂蚁的食物,同时蚂蚁也保护角蝉幼虫不被跳蛛捕食。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灌木及其上面栖息的动物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角蝉幼虫和蚂蚁之间存在捕食关系
C.蚂蚁在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三营养级
D.捕净蚂蚁后跳蛛的数量先增加后下降
D
解析 生态系统是一个地区中所有生物及其周围的环境构成的,只有灌木和动物不能构成生态系统,A错误;角蝉幼虫和蚂蚁之间相互帮助,对彼此都有利,属于互利共生,B错误;蚂蚁以角蝉幼虫分泌的含糖分泌物为食,属于分解者,不属于任何营养级,C错误;捕净蚂蚁后,不能保护角蝉幼虫不被跳蛛捕食,跳蛛的数量增加,后来食物减少,数量下降,D正确。
2.(2023·江苏南京六校联考)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构成一条食物链的甲、乙、丙、丁4个种群的数量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D
A.甲种群在该食物链中是次级消费者,第三营
养级
B.ab段甲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是乙减少,丙
增多
C.甲、乙、丙、丁4个种群占据不同的位置,体现
了群落的空间结构
D.由于丁种群在4个种群中相对数量最多,所以其丰富度最大
解析 甲、乙、丙、丁4个种群之间是捕食关系,被捕食者先增加先减少,捕食者后增加后减少,所以由这4个种群构成的食物链为丁→乙→甲→丙。甲种群在该食物链中是次级消费者,为第三营养级,A正确;ab段乙种群数量减少、丙种群数量增多,导致甲种群数量下降,B正确;甲、乙、丙、丁4个种群占据不同的位置,体现了群落的空间结构,C正确;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D错误。
3.(2023·湖北黄石联考)研究发现,鹰对不同种群数量的鸽群发起攻击成功率是不同的(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D
A.鹰与鸽组成的食物链可表示为鸽→鹰
B.鹰的存在,不利于该群落中鸽的进化
C.若鹰的数量减少,则鸽的数量会一直增加
D.鸽种群的集群分布更有利于躲避鹰的攻击
解析 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一定是生产者,鸽→鹰中缺乏生产者,只能代表捕食关系,不是一条食物链,A错误;捕食关系有利于被捕食者的进化,B错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除了天敌外还有食物、生活空间等的制约,因此若鹰的数量减少,鸽的数量一般会先增加后下降再稳定,C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鸽的种群密度越大,被攻击的成功率越低,所以鸽子的集群分布有利于躲避鹰的攻击,D正确。
4.(2023·湖南长郡中学质检)有关如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
C
A.若该图表示一个群落,则丁为分解者
B.若甲为生产者,则甲一定是自养型生物
C.若该图表示食物网,则该食物网中共有3条食物链
D.若该图表示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则应加上由丁到
甲的箭头,并可确定甲是生产者
解析 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若题图表示群落,甲、乙、丙均指向丁,说明丁是分解者,A正确;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B正确;若该图表示食物网,则该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分别是甲→丁、甲→乙→丁、甲→乙→丙→丁、甲→丙→丁,C错误;若该图表示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则丁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应加上由丁到甲的箭头,并可确定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D正确。
5.(2023·湖南湘西期末)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C
A.该食物网中共有6条食物链
B.该食物网中的所有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C.蝗虫和老鼠在不同食物链中都属于同一营养级
D.若老鼠全部死亡消失,对狼的影响比对猫头鹰显著
解析 食物链的起点是草,终点是不被其他生物所捕食的生物,则食物链共有5条,A错误;食物网中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生物群落还应该包括分解者,B错误;蝗虫和老鼠都位于第二营养级,属于初级消费者,C正确;猫头鹰的食物来源只有老鼠,狼的食物来源有浣熊、鹿和老鼠,若老鼠全部死亡消失,对狼的影响比对猫头鹰小,D错误。
6.下图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C
A.浮游藻类属于生产者
B.该食物网有5条食物链
C.该食物网中,水生昆虫属于第二营养级
D.浮游动物与水生昆虫之间通过负反馈调节维持各
自数量的相对稳定
解析 由食物网可知,浮游藻类是第一营养级,为生产者,A正确;该食物网中有5条食物链,分别是:浮游藻类→裸鲤→鸬鹚,浮游藻类→裸鲤→绿头鸭,浮游藻类→裸鲤→大天鹅,浮游藻类→浮游动物→水生昆虫→绿头鸭,浮游藻类→浮游动物→水生昆虫→大天鹅,B正确;该食物网中,水生昆虫属于第三营养级,是次级消费者,C错误;浮游动物与水生昆虫之间为捕食关系,二者通过负反馈调节维持各自数量的相对稳定,D正确。
考点二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7.(2023·大同市模拟)2021年1月28日上午,国家生态环境部发布2021年六五环境日主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叙述,合理的是( )
A.人为因素不会影响和改变自然生态系统的稳态
B.人为条件下,生态系统总是朝着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C.人类活动要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的平衡
D.人为增加生态系统内物种数目都有利于增强其稳定性
C
解析 人为因素可以保护环境,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也可能破坏环境使生态系统崩溃,A错误;人为条件下,生态系统可以朝着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也可以朝着物种减少、结构简单化、功能丧失的方向发展,B错误;人为增加生态系统内物种数目不一定有利于增强其稳定性,可能会引起生物入侵,D错误。
8.(2023·河北邯郸模拟)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在同时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A)后,其结构和功能的曲线变化情况如图所示,由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D
A.同等强度的干扰下,乙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
性比甲高
B.同等强度的干扰下,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
则b点左移
C.若甲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增大,则c点右移
D.乙生态系统b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
解析 从图中可看出甲、乙两个生态系统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后,与乙相比,甲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恢复原状所需的时间长,波动范围大,说明甲的抵抗力稳定性低,乙的抵抗力稳定性高,A正确;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其结构和功能恢复至正常运行范围的时间也会提前,即b点左移,B正确;若甲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增大,则恢复原状所需要的时间延长,即c点右移,C正确;乙生态系统在恢复原状后不一定有新物种产生,D错误。
9.(2023·西安高新一中期末)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能破坏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需要利用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和技术。下列关于生态系统恢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抵抗力稳定性越低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
B.恢复生态学主要是利用了生物群落演替理论,强调自我调节能力与生物的适应性
C.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可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生态系统恢复稳定后,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再改变
B
解析 抵抗力稳定性越低的生态系统一般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但是苔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A错误;捕食者和寄生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减少后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降低,生态系统稳定性会降低,C错误;生态系统恢复稳定后,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是不再改变,而是保持动态平衡,D错误。
10.(2023·太原五中质检)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共有___条食物链,蚱蜢属于_____消费者。
(2)同时占有两个营养级的动物是________,占第
________营养级。
(3)蛇和鹰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
4
初级
鹰
四、五
捕食和种间竞争
(4)给草施加含32P标记的复合肥后,检测32P在蚱蜢和青蛙体内的放射性强度,结果见图乙,图中B为________。若增加对鹰和蛇体内的放射性强度的检测,则它们体内的放射性达到最高峰时的强度应________(填“高于”或“低于”)前两者。
(5)商贩在某一时间大量收购蛇,导致蛇数量大量减少,则鹰的数量会________,青蛙的数量__________。
青蛙
高于
增加
基本不变
解析 (1)图甲中共有4条食物链,蚱蜢处于第二营养级,属于初级消费者。(2)鹰同时占第四、五两个营养级,其他生物都只有一个营养级。(3)蛇和鹰的关系有捕食和种间竞争两种。(4)因蚱蜢所处的营养级低于青蛙,故青蛙体内的放射性出现的时间应落后于蚱蜢。鹰和蛇所处的营养级高于蚱蜢和青蛙,因此放射性强度达到峰值时应高于蚱蜢和青蛙。(5)蛇数量大量减少,但蚱蜢和蟋蟀的数量不变,故青蛙数量基本不变,但蛇减少后,由青蛙流向鹰的能量增加,因此鹰的数量增加。
11.(2023·广东六校联考)大面积的连片海草被称为海草床,是许多大型海洋生物甚至哺乳动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在生态上具有重要意义。下图为某海草床生态系统示意图,请回答有关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存在________条食物链。螃蟹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__,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于人类的捕捞,海龟数量迅速下降,一段时间后海胆的数量也下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海草床生态系统结构相对稳定,其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雌儒艮到了发情的时候会发出信号,吸引多只雄儒艮对其进行追逐,这一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分解者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泄物分解成无机物
由于食肉鱼以海胆为食,海龟减少会使食肉鱼数量增加,从而导致海胆数
量下降
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
和食物网)
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3)海草床的生物种类少,自我调节能力差,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请为海草床的保护提一条可行性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不随意开采海草床;建立禁渔期给予海草床
修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