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土壤 练习题
理想土壤组成物质的体积分数为矿物质40%、有机质10%、水分和空气各20%~30%,该土壤能很好地满足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各种需求。如图示意我国南方某地土壤组成物质的体积分数。读图,完成下题。
1.据图可知,该地土壤
A.水分和有机质偏多,空气和矿物质偏少
B.有机质占比较小,因为岩石风化速度慢
C.空气的占比偏小,因为当地砂质土壤多
D.所受淋溶作用强,因为当地温暖湿润
如图为森林土壤剖面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2.下列有关土壤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土层厚、层次多或分层明显,表明土壤发育程度高
B.土壤的颜色、有机质含量等,可以反映环境因素对土壤形成过程的影响
C.我们到田地中观察到的土壤不全是自然土壤
D.陆地表面的疏松表层就是土壤
3.关于图中土壤各剖面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②层颜色较深,呈棕色或红棕色 B.③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C.④层有机质在此积累,含量高 D.⑤层为坚硬的岩石
土壤是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及人类活动情况。下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读图,回答下面三题。
4.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B.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关联密切
C.绿色植物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
D.树木根系很深,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多
5.关于地形与土壤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B.阳坡的蒸发量大,土壤水分状况较阴坡好
C.阳坡接收的太阳辐射多于阴坡,土壤温度状况比阴坡好
D.地形是土壤形成中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亚热带森林地区温度高,植物生长量大,但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温带草原地区
B.湿润地区微生物分解快,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干旱地区
C.江南丘陵水热条件好,红壤有机质含量高于黄河三角洲冲积土
D.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青藏高原寒漠土
某地理学习小组到郊区进行土壤的野外观测,在观测报告中绘制了土壤肥力影响因素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7.据图可知,土壤肥力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其中
A.①为时间 B.①为地貌 C.②为腐殖质 D.②为成土母质
8.同学们发现从山顶到低平洼地土壤颗粒物存在明显变化,正确的是
A.砾质土—壤土—砂土—黏土 B.砾质土—砂土—壤土—黏土
C.黏土—壤土—砂土—砾质土 D.黏土—砂土—壤土—砾质土
2021年东北某地9万多平方米黑土被盗挖。要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层需要数百年时间。抚州的王先生热爱在阳台种植花草,看到盗采黑土新闻后,决定不再网购黑土。他根据网上的配方(鸡粪∶牛粪∶草炭∶蛭石∶河沙=3∶3∶1∶1∶2)自行配置营养土。下图为黑土盗挖现场照片。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9.黑土多被用于育秧苗、花草种植、城市绿化等,除了黑土富含有机质,还因为
①获取容易 ②管理成本低 ③土质疏松 ④来自寒地害虫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0.配置营养土配方中有蛭石和河沙,其主要作用是
A.提供矿物质 B.增大温差 C.固定并通气 D.提供无机盐
下表示意吉林公主岭和湖南祁阳甲、乙两地土壤的基本数据。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地点 有机质 (g/kg) 氮 (g/kg) 磷 (g/kg) 钾 (g/kg) pH
甲(公主岭) 22.8 1.40 1.39 22.1 7.6
乙(祁阳) 13.6 1.07 1.07 22.1 5.7
11.与乙地相比,甲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主要原因是
A.气温低,微生物分解速度慢 B.成土母质中矿物质含量丰富
C.以常绿阔叶林为主,枯枝落叶多 D.降水多,土壤化学风化和淋溶作用强
12.两地进行土壤改良和养护的正确做法是
A.甲—减少粮食种植面积,退耕还草 B.甲—补充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C.乙—土壤中掺入沙子,增加透气性 D.乙—引淡水灌溉,抑制蒸发返盐
我国古代先民非常擅长利用通俗直观的语言描述地理事物。曾用青、红、白、黄、黑五色来描述我国东、南、西、中、北五个方位的土壤。其中以《齐民要术》为代表,根据农民的生产实践,将土壤分为弱土、重土、紧土、缓土、肥土、脊土、燥土、湿土、生土、熟土、寒土、暖土,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开发的影响,各地土壤也悄然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3.较符合“白,弱土,寒土”的省级行政区是
A.黑龙江 B.青海 C.内蒙古 D.甘肃
14.在我国南方常见的燥红壤满足“红,燥土”的描述,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地貌 B.光热条件 C.水热条件 D.农业耕作
15.针对东北地区常见的土壤问题,合理的解决措施是
A.引淡淋盐 B.少耕深松 C.客土置换 D.平整土地
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图a是不同气候下(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发育剖面示意图,图b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占比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6.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密切相关的因素是
A.生物 B.地形 C.降水 D.成土母质
17.能代表草原地区土壤发育情况的组合是
A.甲与Ⅰ B.甲与Ⅱ C.乙与Ⅱ D.丙与Ⅰ
某科研团队从植物中提取了一种纤维黏合剂,把这种黏合剂放入沙里,可实现“沙变土”,该土壤具有存储水分、养分和空气的属性,同时能滋生微生物。目前该项技术已在我国部分地区进行实验,初步结果显示,该土壤栽种农作物可得到高产优质的农产品。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8.“沙变土”实验已经成功,最适合大规模推广并种植作物的区域是
A.江苏省沿海地区 B.塔克拉玛干沙漠
C.河流沿岸的沙漠 D.草原周边的沙地
19.与沙土相比,“沙变土”可以种植作物,是因为“沙变土”实现了水循环的
A.降水增加 B.地表径流减少 C.蒸发减少 D.下渗减少
20.该项目实验实现农作物高产,主要是该技术改变了沙的
A.土壤结构 B.土壤母质 C.土壤有机质含量 D.土壤养分
东北平原的黑土表层疏松,底层黏重,腐殖质层较厚,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黑土分布区年平均气温为-0.5~5℃。冬季,裸露的黑土易遭风蚀。东北某地农民采用免耕方式,将秸秆碾碎还田,覆盖地表,以实现对黑土的保护与改良。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21.天然黑土腐殖质层较厚的原因是
A.成土母质中有机质含量高 B.典型的植被为落叶阔叶林
C.水分含量高,淋溶作用强 D.有机质积累量超过分解量
22.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免耕有利于
①增加土壤水分 ②提高土壤透气性 ③增加土壤矿物质 ④增加土壤有机质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其中的碳元素即为土壤有机碳。土壤有机碳容量既与进入土壤中的生物残体等有机物质数量有关,也与以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为主的有机物质的损失量有关。当土壤水位较低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比较明显,土壤有机物质的损失量较多。
湿地系统因为处于常年积水或者季节性积水状态,积累了更多的易分解土壤有机碳,使湿地土壤碳库对气候变化更加敏感。调查研究表明,位于黑河中游(河西走廊中段)的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为2.28~29.55克/千克,较三江平原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96~184克/千克)低。下图为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素与形成和演变过程示意图。
20世纪50年代,三江平原湿地被集中开垦为耕地,农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黑土侵蚀严重。20世纪90年代起,通过一些保护耕地的措施,该地的黑土侵蚀明显减轻。
(1)试从气候、植被等方面分析三江平原湿地的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黑河中游湿地的原因。
(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三江平原黑土侵蚀严重的原因。
(3)简述三江平原湿地黑土侵蚀减轻带来的生态效益。
第二节 土壤
参考答案
1.D 2.D 3.B 4.B 5.C 6.A 7.D 8.B 9.D 10.C 11.A 12.C 13.B
14.C 15.B 16.A 17.D 18.C 19.D 20.A 21.D 22.C
23.(1)三江平原湿地为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多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枯枝落叶多,碳汇较多;纬度较高,冬季气温低,土壤微生物分解慢,有机质积累较多。黑河中游湿地为非季风区,降水少,多荒漠灌丛或荒漠,生物残体较少;纬度较低,冬季气温较高,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速度较快。
(2)大规模的农业开垦活动破坏了三江平原湿地和植被,黑土缺乏湿地和植被的保护;春季升温快,融雪多,流水侵蚀作用强;夏季降水多且缺少树冠的阻挡,地表径流流量集中、流速快,地表受到雨水冲刷作用强,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对黑土的侵蚀加大;秋冬季节多大风,风力侵蚀严重。
(3)减少扬尘,改善空气质量;改善水质;为生物提供栖息地,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