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1等腰三角形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3.3.1等腰三角形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5-05-18 08:21:02

文档简介

《等腰三角形》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等腰三角形。主要探索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和“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的性质。通过学生的观察、猜想、自主探究、证明、应用等方式学习获取新知,从而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知识发生发展的认知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其证明2、三线合一的理解和使用;教学难点是:三线合一的证明及具体应用
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性质及其两个推论。
②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推论进行有关证明和计算。
2、过程与方法:
①让学生经历体验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
②经历操作、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合作与交流中,体会获得成功的喜悦感。
二、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与等腰三角形相关的图片教师ppt演示 在观察中感受等腰三角形所带来的视觉上的美, 通过观察图案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把握
二、动手操作,引入新知
活动1:教师用ppt演示把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对折,并剪下阴影部分,再把它展开,得到一个什么图形?
教师与学生一起动手操作,观察得出结论
生:等腰三角形
师:你能归纳出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吗?
生:结合小学学过知识回答。
师:ppt演示等腰三角形边角的名称
师:剪出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你能发现这个三角形有哪些特点吗?说一说你的发现。 学生动手操作、思考并积极谈自己的发现
教师提出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积极发言 经过学生的动手实践、观察、归纳,对等腰三角形有了新的认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剪三角形的过程,从动态角度展示了等腰三角形的形成,并保留了折痕,为后面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需要添加辅助线进行准备。
三、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活动2:教师出示刚才剪下的等腰三角形纸片,标上字母如图所示:
师:ppt演示:把边AB叠合到边AC上,这时点B与C重合,并出现折痕AD,观察图形,小组合作探究如下问题:
1、△ADB与△ADC有什么关系?
2、图中有哪些线段或角?
3、AD与BC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4、BD=CD ,说明AD是△ABC的什么线?
5、∠BAD=∠CAD ,AD是△ABC的什么线?
6、∠ADB=∠CDA,AD是△ABC的什么线?
7、这三条线有什么关系?
8、由此你能说明等腰三角形有什么性质吗?试证明你的结论。 生:合作交流后得出结论:
1、△ADB与△ADC重合;
2、BD=CD,∠B=∠C,∠BAD=∠CAD,∠ADB=∠CDA;
3、AD⊥BC;
4、BD=CD ,说明AD是△ABC中线?
5、∠BAD=∠CAD ,AD是△ABC的∠BAC平分线?
6、∠ADB=∠CDA,AD是△ABC的高线?
7、AD既是中线,∠BAC平分线还是BC边上的高
培养学生语言转换能力,增强理性认识,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发展演绎推理能力。
四、证明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
口述证明过程?
师:ppt演示不同证明过程及使用格式
提出问题:从性质1的证明过程可以知道,BD=CD,
∠ADB=∠ADC=90°,由此,你能得出等腰三角形还具有什么性质?
性质2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教师用ppt演示性质2
让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述所发现的规律,师生共同归纳得
五、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Ppt出示问题
例1,在△ABC中,AC=BC,∠ACB=90°,CD⊥AB,则图中有哪些角相等?(巩固和应用性质1、2)
例2、已知:在△ABC中,AB = AC,∠B = 80°,求∠C 和∠A的度数。(PPT演示)
六、巩固练习及挑战
积极发表见解,在练习中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系统的认识 练习具有层次性,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强调习题所体现的数学的分类思想
七、回顾整理
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对性质作了简单的应用.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它顶角的平分线,并且它的顶角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高.见PPT, 学生谈自己的收获及还存在的疑问,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评价和肯定。
教后反思:
采用以学生实验发现为主,用多媒体直观演示、诱导发现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伴随设置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启发诱导学生思考、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通过例题、练习,让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件25张PPT。等腰三角形第1课时探究如图,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按图中虚线对折,将三角形部分剪下展开,得到的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复习提问?1、等腰三角形的定义.D2、等腰三角形
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腰—相等的两边底—除腰外的一边顶角—两腰的夹角底角—腰与底的夹角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如AB=AC,
△ABC为等腰三角形)概念:做一做: 三角形的顶角顶点记为A,底角顶点记为B,C;
把三角形对折,让两腰AB,AC重叠在一起,折痕为AD。 观察后
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二.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结论: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2、∠ B =∠ C3、BD = CD ,AD 为底边上的中线4、∠ADB = ∠ADC = 90°,AD为底边上的高5、∠BAD = ∠CAD ,AD为顶角平分线问题1、结论(2)用文字如何表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简写“等边对等角”)问题2、结论(3)、(4)、(5)
用一句话可以归纳为什么?(2)要注意是哪三线?做一做:画出手中等腰三角形的某一底角平分线、对边(腰)上的中线和高,看是否重合?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
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1)“等腰三角形”是三线合一的大前提归纳:如图:BF为AC边上的高,BE为 ABC的平分线,BG为AC边上的中线D如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等边对等角”)已知:如图△ABC中AB=AC求证:∠B=∠C证明:过A作AD⊥BC于D∟在Rt△ABD和Rt△ACD中AB=ACAD=AD∴ Rt△ABD≌Rt△ACD(HL)∴∠B=∠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思考1:还有其他方法吗? 2:你有办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吗?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简称“等边对等角”)2、等腰三角形的
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和底边上的中线
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一般的三角形有这种性质吗?要注意哪三线重合。CDBA①在ΔABC中,∵AB=AC,
∴ ∠B=∠C(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等边对等角(1)∵AD⊥BC,
∴∠____ = ∠____,___= ___ (2)∵AD是中线,∴___⊥___ ,∠____ =∠____ (3)∵AD是角平分线,∴___ ⊥___ ,___ =___BAD CADBD CD AD BC AD BCBAD CADBD CD②在△ABC中, AB=AC时,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例题 例1。在△ABC中,AC=BC,∠ACB=90°,CD⊥AB,则图中有哪些角相等?∠A=∠B=∠ACD=∠BCD=45°∠ADC=∠BDC=∠ACB=90°例2、已知:在△ABC中,AB = AC,∠B = 80°,求∠C 和 ∠A的度数。解:因为 AB =AC所以 ∠B = ∠C = 80°又 因为 ∠A + ∠ B + ∠C = 180°所以 ∠A = 180°- 80° - 80°= 20°例3、如图,在△ABC中,AB = AC,D是BC边上的中点,
∠B = 30°,求 ∠1 和 ∠ADC的度数。解:因为 AB=AC
又因为 BD=CD 所以 ∠1 = ∠ 2
所以 ∠ADC = 90°因为 ∠ B=∠C=30°
所以 ∠ BAC =180° - 30°-30° = 120°所以 1.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70°,它的另外两个角为
___________________
2.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110°,它的另外两个角为 ________ 70°,40°或55°,55°35°,35°巩固练习:20或22201、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1)等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互相重合。 ( )
(2)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其它两个
内角也为60°。 ( )
练一练2、如图,在△ABC中,已知 AB = AC ,AD为∠BAC的平分线,且∠2=25°,求∠ADB和∠B的度数。当堂练习1、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6,其中一条边的长是6,求另两边的长。
2、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比顶角大15 °,求各内角的度数
3、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可以是直角或钝角吗?为什么? 补充例题:达标练习1、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 40°,则它的另外两个内角为__________________
2、 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120°,则它的另外两个内角为______70°,70°或40°,100 °30°,30°① 顶角+2×底角=180°
② 顶角=180°-2×底角③ 底角=(180°-顶角)÷2结论:在等腰三角形中,已知一个角,就可以求出另外两个角。 ④当已知任意一个内角时,则要分情况讨论 3.已知 如图:在△ABC中,AB=AC,点M在△ABC内,且MB=MC。求证:∠ABM=∠ACMABCM4.已知:如图,在△ABC中,AB = AC,点D在AC上,且BD=BC=AD,
(1)图中有几个等腰三角形?
(2)求△ABC各角的度数。ABCD5、如图,在Rt△ABC中,∠ACB=900, ∠CAB的平分线AD交BC于D,AB边上的高线CE交AB于E,交AD于F,
求证:CD=CF123F挑战: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线将三角形周长分成2:1两部分,已知三角形底边长为5,求腰长?解:如图,令CD=x,则AD=x,AB=2x∵底边BC=5∴BC+CD=5+x
AB+AD=3x∴(5+x):3x=2:1
 或3x:(5+x)=2:1xx2x5挑战:如图,已知CE、CF分别平分∠ACB和它的外角,EF∥BC,EF交AC于D,你能说明DE=DF的理由吗?小结: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对等角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
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3、“三线合一”性质在实际应用中,只要推出
其中一个 结论成立,其它两个结论一下成立,
所以关键是寻找其中一个结论成立的条件。学到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