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测试卷(六)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对艺术形象的追求是以形写神、形神统一。
中国古代的形神理论受老庄思想的影响最大。早在春秋时期,老子就提出了“大象无形”的观念,堪称中国古代最早的形神理论。所谓“大象”就是最美妙的形象,蕴含的道最为丰富,表达的思想情感最为深邃。这与西方的典型不同,这种“大象”是“无形”的。何以如此?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形能承载意义无限丰富的道,每个形内在的蕴含都只能是道之一极,不可能是全部。这其中的哲理非常丰富、深奥,丝毫不逊色于亚里士多德的必然与可然原则。
到了汉代,形象的创造则追求“君形者”。《淮南子》将生命整体区分为三个要素:形、气、神。艺术形象的创造不仅要写好神,而且要写好形,写好气。因为形是生命的房舍,它的存在就是家的存在。神主导着形,是形的主人,因此,《淮南子》称之为“君形者”、主张艺术形象的创造要展现“君形者”。“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所谓“不可说”“不可畏”,就是失去了形象的内在生气,没有画出西施和孟贲的精神气质。气是存在于形之中的,是神的表现中介。《淮南子》之所以强调“君形者”,就是因为注重形神的一体化。
形神理论的发展深化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家宗炳曾经遍游庐、衡、荆、巫等地,他在陈述自己的绘画体验时说,“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但是,人的视界是有限的,以山水之大、人的眼力之小,如何才能把“昆阆之形”“围于方寸之内”?只能“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这就是画形。如此画出来的形,并不会影响形的整体表现,观者自然会“不以制小而累其似”。可见,画家在画形的过程中需要精心布局,把具有特征性的要素进行加工,或删减、或改造、或浓缩。这就是说,单单画形就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需要发挥神思。这还不够,最重要的是要画出形象的神和理。宗炳的理论代表了南朝“以形写神”“传神写照”的思想。
唐以后,随着小说的兴起,便将形神理论用来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李贽曾经评点《水浒传》的人物形象,他说:“描写鲁智深,千古若活,正是传神写照妙手。且《水浒传》文字妙绝千古,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辨。”人物形象的描写要真正地实现传神写照,必须抓住同和不同的地方,善于在同中辨别出不同。这就要求抓准人物的个性化的特征——可能是外形的,也可能是行为的、言语的,也可能是性格的——进行分毫不差的描绘。李贽非常明确地意识到,完全按照现实生活的真实来塑造人物形象是任何一个作家都无法做到的。因为作家的个人经历有限,不可能遍览所有精彩的现实生活;同时,现实生活的精彩度也有限,完全照搬不可能长久吸引人的眼球。因此,他强调写假,就是强调虚构。“《水浒传》事节都是假的,说来却似逼真,所以为妙。”假事也可以表达真情;倘若假事表达了真情,也是真实,是可以永恒的。“《水浒传》文字原是假的,只为他描写得真情出,使可与天地相始终。”李贽关于人物形象创造的认识显然是受南朝“以形写神”“传神写照”的思想启发,已经蕴含了比较深刻的关于艺术真实的思考。这说明,传统形神理论对人物形象的创造意义重大,随着古典小说的繁荣自觉地介入人物形象的创造,其丰富的理论意蕴,值得深入探讨。
(摘编自李健《“典型”与“形神”——中西文艺理论、
美学关于艺术形象认识的差异性解析》)
材料二:
在中国文化史上,最早将关于人体生命结构和认知规律的“形神统一”概念用于文化领域的是西汉初年。当时就有思想家和艺术家移用“形神统一”来概括人物肖像绘画这种文化艺术形态的生命结构,从而使“形神之辨”成为美学领域的一对重要范畴。《淮南子》的作者根据其“神贵于形”“以神为主”、神为“君形者”的观点,认为绘画艺术如果没有“君形者”(“神”)就不能使人产生美感。这里所说的“神”就是指通过艺术形象(“形”)而显现的审美价值。
东晋大画家顾恺之进而提出“传神写照”的美学命题。《世说新语·巧艺》载:“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顾恺之认为绘画传神不在于画人的整个形体相貌,而应着眼于人体肖像中最能传神之处(眼睛);唯有画好了人的眼睛,才能使人物肖像画作达到“传神”,即照示审美价值意境。成语“画龙点睛”,正可作“传神写照”的生动注释。这一“传神写照”“形以传神”的“形神统一”的审美原则对以后文学艺术的创作和审美评价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当然,过于强调画作之“神”也失之片面,古人犹云“画而不似,则如勿画”。应该做到“形神皆备”,如明代李贽所说:“画不徒写形,正要形神在。”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审美原则确有其自己的特点。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学家冯契教授指出:“中国画首先重在表现神、意。”既讲“形神统一”而又重在“传神”,这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审美原则特点的一个总结。
(摘编自朱贻庭《再论“‘形神统一’文化生命结构”及其方法论意义
——古典中国哲学“形神之辨”的文化哲学精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老子的思想推动了形神理论的发展,他的思想要比西方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更为丰富、深奥。
B.《淮南子》主张神主内,形主外,而气寓于形之中,是沟通形与神的中介,被古人称为“君形者”。
C.宗炳认为画家只有“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才能把“昆阆之形”“围于方寸之内”。
D.在我国古代李贽首次提出要借用绘画领域的形神理论来讨论小说领域的人物形象的观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画作中的西施貌美却“美而不可说”,孟贲目大却“大而不可畏”,这都是创作者在创作时没有做到传神的结果。
B.作家的个人经历有限,现实生活的精彩度也有限,因此李贽认为作家不可能完全按照真实的现实生活来塑造人物形象。
C.文学作品可以叙写假事,却也能描写出真情,如《红楼梦》有虚构成分,却表达了真情,成为中国文学经典之作。
D.东晋画家在画人物时普遍关注人物的眼睛,不注重人物的整体相貌,他们认为人物的眼睛可以起到以形传神的作用。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中国古代对艺术形象的追求是以形写神、形神统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B.好的画总是一定情景的结合,表现了某种理想,于是显得气韵生动,形神皆备,有意义有性格。
C.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似曾相识的不相识者,每一个典型都是共性和个性、必然与可然的有机统一。
D.每种人物性格,不管多么个别特殊,都有些普遍性,因此各种现象都经常复现,世间没有任何东西只出现一次。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行文思路。(4分)
5.郑板桥在谈到他画竹的经验时,将画竹的过程分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阶段。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我 娘
后 窗
我从小就不知道叫妈妈,只会叫娘。我娘就是我的妈妈,这是我大些时候才弄明白的事儿。“为什么不让我们叫妈而叫娘呢?”娘的回答让我懂得了其中的缘由。
“本来你姐出生以后是管我叫妈妈的,可是等你出生以后就不能叫了。人家说你这个孩子命硬,克妈,必须得改口叫娘才能避免。”原来罪魁祸首是我啊!在我的影响下,相继出生的两个弟弟也都管妈妈叫娘,娘是我们姐弟四人的妈妈。
我娘是辽宁朝阳人,我爸是黑龙江朝阳人,“朝阳”是他们俩的缘分。虽有一些空间距离,但都在东北三省范围内,我们是地地道道的小东北人。黑土地上一望无际的田野和父母的基因给了我们踏实、勤劳、朴拙、粗犷的共同性格。然而,细细品来,我的身上似乎集中了父母身上的优点,而对他们的弱点都悄无声息地规避掉了。
我娘很聪明,上小学时成绩一直不错,到六年级毕业正赶上了特殊时期,不能继续读书了,只好回家劳动。小时候家里没有电视,没有什么娱乐生活,没钱买蜡烛,天一黑我们就躺在炕上睡觉了,睡不着,娘就教我们唱歌。我觉得娘唱得真好听,就很认真地和她学,《大海航行靠舵手》《打靶归来》《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革命歌曲都是我跟娘学的,娘就是我的音乐启蒙老师。
我娘性子慢,我爸性子急,他俩合拍的时候很少,常常三句话不到我爸就急了,娘就会被责骂。在强势的男人面前,她通常都会选择默默忍受,实在忍不住,会小声反抗一下,但声音很弱,她不想家里发生战争,让我们四个孩子受到惊吓。除了给全家人安顿吃穿用度,我娘还要和我爸一起到地里干农活儿。在我的记忆中,她从没有睡过懒觉,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烧火做饭,喂猪喂鸡,从早忙到晚,没有休息的时间。
我娘的女工活儿做得很好,她不仅会缝缝补补,还会绣花。我们小时候睡的枕头上,常有我娘绣的花,有牡丹,有蔷薇,有莲花,虽然是用粗布绣成的,却有一种别样的美。前几年回家,娘从箱子里拿出几个枕套,是她绣的十字绣,她捡了一个最好看的给了我,说我有了新房子可以用。我看着一针一线绣出来的美丽图案,赞叹娘的心灵手巧。这两年,娘的眼睛越来越不好,不得已停止了女工活儿。
然而,娘说什么也不肯放弃她那台老式的缝纫机。爸和我都主张把缝纫机拿走,放在房间里的哪个角落似乎都和整体布局不搭调。娘却不搭理我们,说缝纫机要放着,说指不定什么时候还能用上。衣服崩了线,裤子开了口,做个被罩,缝个围裙……过日子哪能都买新的,到外边修补都要求人花钱。开始我不太理解,坏了就淘汰买新的,“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嘛!后来想想,哪个人没有几件旧物是割舍不掉的呢?这些物件曾经充实过自己的生命,是生命中某一段时光的见证者。旧物就像树根,是不能拔掉的。一旦拔掉,生命就会失去活力。想明白这些,我不再按照自己的喜好去要求娘,而是都听娘的,只要她觉得欢喜就好。
相对来说我更喜欢娘的性格,我爸太固执太严肃了,而我娘乐观豁达,知足常乐,随遇而安,不纠结,不苛刻。遇到什么事都能想得开,我能把我娘带出来游玩,却很难说动我爸离开家半步。我娘想得少,故而快乐多,身体好;我爸想得多,故而纠结多,身体相对弱。从二老身上,我都能得出心态性格会影响身体健康的结论。
从老家走出来在外生活的这十几年,与父母见面的机会极少,平均每年一次而已,每次都格外珍惜。二老确实实现了衣食无忧,安度晚年,但我娘和我爸生活在一起,我还是时常有些隐忧,不是担忧他们的身体健康,而是担心他们没有儿孙承欢膝下,仅剩没有共同语言的两个人该如何相处,我娘会不会受到爸的欺负。我娘眼睛不好,最怕流泪,为了不让我们担心,她即使受了委屈,也不会在电话里告诉我们,只会一个人暗自流泪。可是,流泪对她的眼睛伤害非常大。
每次打电话,我都嘱咐我娘别和倔强了一辈子的老爸计较,再嘱咐老爸和娘好好说话,别动不动就发脾气,使性子。老爸总是笑呵呵地说,你娘在家里就剩下享福了,活儿都是我自己干的,她就是做做饭打扫打扫卫生,哪里有受委屈?娘在一旁直咧嘴,说爸净拣好听的说。
我在电话这头常常无法分辨哪一个说的是真话,哪一个说的是假话,他们各说各的理。无奈的时候,我只好说,等你们相看两厌的时候,一个到我这里来吧,就是你们在一起的时间太长了,没有新鲜感,不知道珍惜,分开一段时间就会想到对方的好。这时,他们就会把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可不到你那里去,往楼上一住就像蹲了监狱一样,住不惯,哪里有我们的平房好,自由,方便。在这件事上,他们倒是达成了共识。
我能理解他们的想法,只是作为女儿,我一定要让他们拥有幸福的晚年,不仅是物质上的,而且是精神上的。
(选自《海燕》2020年第12期,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交代“我”叫“娘”的原因。“原来罪魁祸首是我啊!”此话虽以俏皮的口吻说出,但也包含着“我”的自责和愧疚。
B.“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烧火做饭”,“总是”一词表现了母亲做这些事情的频度,她从未间断过,突出了母亲勤劳能干的一面。
C.“我们是地地道道的小东北人”“黑土地上一望无际的田野”既表现出作者对家乡的喜爱之情,又包含着无法归乡的苦闷之情。
D.作者认为,生活中的某些物件曾经充实过自己的生命,见证了某一段时光。作者的母亲无法割舍的那台老式缝纫机即是如此。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句式整散结合,长短句式交错使用,语言生动活泼,如“衣服崩了线,裤子开了口……”句式简短整齐,富有节奏。
B.文中提到“我娘眼睛不好,最怕流泪”“流泪对她的眼睛伤害非常大”,从中可见作者对娘的深深的爱和无限的担忧。
C.文章以“我娘”为标题,突出了写作对象,给人以亲切自然之感;行文过程中以“我”的视角叙事,便于抒情议论。
D.文章中“我”是叙述者,也是文本价值判断的窗口,“我”的所思所感,可引发读者对和母亲一样的普通人的生活的思考。
8.请结合“我”的爸爸的形象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6分)
9.请结合文章分析“我娘”对孩子的爱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宪宗与杜黄裳论及藩镇,黄裳曰:“德宗自经忧患,务为姑息。有物故者,先遣中使察军情所与则授之。中使或私受大将赂,归而誉之,即降旄钺,未尝有出朝廷之意者。陛下必欲振举纲纪,宜稍以法度裁制藩镇,然后天下可得而理也。”上深以为然。
西川节度使韦皋薨,支度副使刘闢自为留后,使诸将表求节钺,朝廷不许。征刘闢为给事中,刘闢不受征,阻兵自守。上以初嗣位,力未能讨,以刘闢为西川节度副使,知节度事。刘闢志益骄,求兼领三川,上不许。闢遂发兵围梓州。推官林蕴力谏,闢怒,引出,将斩之,阴戒行刑者使不杀,但数砺刃于其颈。蕴叱之曰:“竖子,当斩即斩,我颈岂汝砥石邪!”闢顾左右曰:“真忠烈之士也。”乃黜为唐昌尉。
上欲讨闢而重于用兵,公卿议者亦以为蜀险固难取,杜黄裳独曰:“闢狂戆书生,取之如拾芥耳。臣知高崇文勇略可用,愿陛下专以军事委之,闢必可擒。”上从之。时宿将名位素重者甚众,皆自谓当征蜀之选,及诏用崇文,皆大惊。
高崇文屯长武城,练卒五千,常如寇至,卯时受诏,辰时即行,器械糗粮,一无所阙。凡八战皆捷。甲午,诏凡西川继援之兵,悉取崇文处分。九月壬寅,河东将阿跌光颜将兵会高崇文于行营,愆期一日,惧诛,欲深入自赎,军于鹿头之西,断其粮道,城中忧惧。于是闢将李文悦、仇良辅皆以城降于崇文。崇文遂长驱直指成都,所向崩溃。辛亥,克成都。刘闢帅数十骑西奔吐蕃,崇文使高霞寓等追擒之。崇文入成都,屯于通衢,休息士卒,市肆不惊,珍宝山积,秋毫不犯。槛刘闢送京师军府事无巨细从容指挥一境皆平闢有二妾皆殊色监军请献之崇文曰天子命我讨平凶竖当以抚百姓为先。遽献妇人以求媚,岂天子之意邪?崇文义不为此。乃以配将吏之无妻者。崇文素惮刘潍,黄裳使谓之曰:“若无功,当以刘潍相代。”故能得其死力。及蜀平,宰相入贺,上目黄裳曰:“卿之功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宪宗平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槛刘闢送京师军府/事无巨细/从容指挥/一境皆平/闢有二妾/皆殊色/监军请献之/崇文曰/天子命我/讨平凶竖当以抚百姓为先
B.槛刘闢送京师/军府事无巨细/从容指挥/一境皆平/闢有二妾/皆殊色/监军请献之/崇文曰/天子命我讨平凶竖/当以抚百姓为先
C.槛刘闢送京师/军府事无巨细/从容指挥/一境皆平/闢有二妾/皆殊色/监军请献之崇文/曰/天子命我/讨平凶竖当以抚百姓为先
D.槛刘闢送京师军府/事无巨细/从容指挥/一境皆平/闢有二妾/皆殊色/监军请献之崇文/曰/天子命我讨平凶竖/当以抚百姓为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宪宗,唐朝皇帝李纯的谥号。古人认为“博闻多能曰宪”,但是“虽多能,不至于大道”,说明宪宗博闻多能,但在品行或施政方面仍有缺失。
B.留后,唐代节度使、观察使缺位时设置的代理职务。安史之乱后,藩镇节度使多于临死时请以子弟为留后,也有军中拥立大将为留后的。
C.节钺,符节和斧钺。符节多是国家权力的象征,朝廷任命的外交官大多持节出使;钺是古代斧类兵器,象征生杀之权,君主采用黄色的钺。
D.甲午,甲为天干首位,午为地支第七位。古人用干支两两搭配,来纪年、纪月、纪日。文中用于纪日。甲午的下一个是“乙未”。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刘闢自立为西川留后,朝廷不予承认,征召他入朝担任给事中。刘闢拒不受命,发兵自守,朝廷因无力讨伐,让他处理节度使的事务。
B.刘闢因发兵包围梓州,林蕴极力进谏,刘闢本想要杀他,命人用刀在他脖子上划来划去,林蕴坚贞不屈,刘闢佩服其忠勇,最后将他贬官。
C.高崇文平时就注重练兵和军资储备,所以他一接到朝廷讨伐刘闢的诏命,就可以迅速出兵平叛。他连战连捷,朝廷也让他统率西川境内的援兵。
D.高崇文军纪严明,阿跌光颜由于延误了会合时间,便通过断绝敌军粮道来立功赎罪。高崇文进入成都后,约束军队,对百姓秋毫无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中使或私受大将赂,归而誉之,即降旄钺,未尝有出朝廷之意者。(4分)
(2)时宿将名位素重者甚众,皆自谓当征蜀之选,及诏用崇文,皆大惊。(4分)
14.蜀地平定后,宪宗看着杜黄裳说:“卿之功也。”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这样评价的理由。(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
临江仙·夜归临皋①
[宋]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①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东坡被贬黄州的第三年。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片前两句生动地表现出词人纵情豪饮的情状,“复”“仿佛”二词表现力强。
B.家童雷鸣似的打鼾声和江流声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烘托了词人的心绪。
C.“夜阑风静縠纹平”这一景物描写反映了词人心灵的超越,自然地引出后文。
D.这首词写出了谪居中的苏东坡的真性情,反映了他婉约而沉郁的艺术风格。
16.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请根据全词简要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取得成就不一定要天赋异禀,而要善于利用外部条件。
(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江上水汽弥漫,无边无际的江水和远方天际相接。
(3)“酒”是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如晏殊的“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其他运用“酒”的意象的诗词句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赏圆月之美,听探月之事。漫步在航天公园之中,随处可见蕴含着丰富航天历史知识的创新设计。形似火箭腾飞形成的一团熊熊火焰的城市新地标“腾飞塔”象征着大家齐心协力、万众一心地将火箭推上云霄。塔高高度取自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的高度,为44.86米。九天揽月星河阔,十六春秋绕落回。夜色中,参照探月工程“绕、落、回”理念设计的“绕月桥”,在辽阔的湖面上穿梭,显得分外迷人、令人遐想。步道里嵌入了中心历时13年完成探月工程“三步走”的生动有趣的故事:“零窗口发射”的完美表现,“七战七捷”的光辉战绩,“玉兔车”微博日记和“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小小按钮维系民族尊严”的质量文化等,古老神话故事与现代创造奇迹在这里①__________。绕地广场的世界地图标注有全球29家航天发射场的位置,星轨广场互动景墙上陈列着功勋火箭。
近日,慕名前来西昌市航天主题公园的游客②__________。航天员翟志刚、汤洪波也专程与西昌航天学校的中小学生代表来到公园,围绕航天员在空间站中是如何生活、学习、工作的,开展了一场③__________的交流活动,令孩子们欣喜不已。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鳄雀鳝隶属于雀鳝科,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据对欧洲的雀鳝化石研究发现,它曾生活于1.2亿年前的白垩纪。它原产于北美,全身长满硬鳞,还有长满尖齿的长嘴,跟鳄类的确有几分相似,故得名。鳄雀鳝对食物又有来者不拒、“大小通吃”的特性,所以饲养者赋予其财源广进的寓意,并以观赏鱼的性质引入国内。
鳄雀鳝之所以能“大小通吃”,是因为它有一个独门秘笈,②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能吞下比自己大的生物,其吞咽能力甚至可以媲美蛇类。不幸的是,常常有一些人对其饲养、观赏一段时间后就失去了兴趣,然后将其任意抛弃、随意放生,而这种“淡水杀手”在我国水域暂时没有天敌。
那些被随意投放在自然环境中的鳄雀鳝,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没法用人工方式杀灭,它们如果适应了环境,形成了自然种群,将严重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后果将不堪设想。由于鳄雀鳝可能带来的危害,现在它被世界上许多国家列入了外来入侵物种的名单,时刻警示人们严格管理引进和养殖鳄雀鳝,不能让它们进入非原产地的自然环境。
21.下列句子中的“并”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我们手挽着手,肩并着肩。
B.你以为他糊涂,其实他并不糊涂。
C.他来到屋里并供认了一切。
D.对此疾病,应预防与治疗并重。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习近平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千年夙愿变成现实:更好的教育、更满意的工作、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今天,百姓生活更上一层楼,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人民日报》2022年1月5日
今天的小康生活来之不易,对此你有什么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单元测试卷(六)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对艺术形象的追求是以形写神、形神统一。
中国古代的形神理论受老庄思想的影响最大。早在春秋时期,老子就提出了“大象无形”的观念,堪称中国古代最早的形神理论。所谓“大象”就是最美妙的形象,蕴含的道最为丰富,表达的思想情感最为深邃。这与西方的典型不同,这种“大象”是“无形”的。何以如此?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形能承载意义无限丰富的道,每个形内在的蕴含都只能是道之一极,不可能是全部。这其中的哲理非常丰富、深奥,丝毫不逊色于亚里士多德的必然与可然原则。
到了汉代,形象的创造则追求“君形者”。《淮南子》将生命整体区分为三个要素:形、气、神。艺术形象的创造不仅要写好神,而且要写好形,写好气。因为形是生命的房舍,它的存在就是家的存在。神主导着形,是形的主人,因此,《淮南子》称之为“君形者”、主张艺术形象的创造要展现“君形者”。“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所谓“不可说”“不可畏”,就是失去了形象的内在生气,没有画出西施和孟贲的精神气质。气是存在于形之中的,是神的表现中介。《淮南子》之所以强调“君形者”,就是因为注重形神的一体化。
形神理论的发展深化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家宗炳曾经遍游庐、衡、荆、巫等地,他在陈述自己的绘画体验时说,“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但是,人的视界是有限的,以山水之大、人的眼力之小,如何才能把“昆阆之形”“围于方寸之内”?只能“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这就是画形。如此画出来的形,并不会影响形的整体表现,观者自然会“不以制小而累其似”。可见,画家在画形的过程中需要精心布局,把具有特征性的要素进行加工,或删减、或改造、或浓缩。这就是说,单单画形就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需要发挥神思。这还不够,最重要的是要画出形象的神和理。宗炳的理论代表了南朝“以形写神”“传神写照”的思想。
唐以后,随着小说的兴起,便将形神理论用来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李贽曾经评点《水浒传》的人物形象,他说:“描写鲁智深,千古若活,正是传神写照妙手。且《水浒传》文字妙绝千古,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辨。”人物形象的描写要真正地实现传神写照,必须抓住同和不同的地方,善于在同中辨别出不同。这就要求抓准人物的个性化的特征——可能是外形的,也可能是行为的、言语的,也可能是性格的——进行分毫不差的描绘。李贽非常明确地意识到,完全按照现实生活的真实来塑造人物形象是任何一个作家都无法做到的。因为作家的个人经历有限,不可能遍览所有精彩的现实生活;同时,现实生活的精彩度也有限,完全照搬不可能长久吸引人的眼球。因此,他强调写假,就是强调虚构。“《水浒传》事节都是假的,说来却似逼真,所以为妙。”假事也可以表达真情;倘若假事表达了真情,也是真实,是可以永恒的。“《水浒传》文字原是假的,只为他描写得真情出,使可与天地相始终。”李贽关于人物形象创造的认识显然是受南朝“以形写神”“传神写照”的思想启发,已经蕴含了比较深刻的关于艺术真实的思考。这说明,传统形神理论对人物形象的创造意义重大,随着古典小说的繁荣自觉地介入人物形象的创造,其丰富的理论意蕴,值得深入探讨。
(摘编自李健《“典型”与“形神”——中西文艺理论、
美学关于艺术形象认识的差异性解析》)
材料二:
在中国文化史上,最早将关于人体生命结构和认知规律的“形神统一”概念用于文化领域的是西汉初年。当时就有思想家和艺术家移用“形神统一”来概括人物肖像绘画这种文化艺术形态的生命结构,从而使“形神之辨”成为美学领域的一对重要范畴。《淮南子》的作者根据其“神贵于形”“以神为主”、神为“君形者”的观点,认为绘画艺术如果没有“君形者”(“神”)就不能使人产生美感。这里所说的“神”就是指通过艺术形象(“形”)而显现的审美价值。
东晋大画家顾恺之进而提出“传神写照”的美学命题。《世说新语·巧艺》载:“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顾恺之认为绘画传神不在于画人的整个形体相貌,而应着眼于人体肖像中最能传神之处(眼睛);唯有画好了人的眼睛,才能使人物肖像画作达到“传神”,即照示审美价值意境。成语“画龙点睛”,正可作“传神写照”的生动注释。这一“传神写照”“形以传神”的“形神统一”的审美原则对以后文学艺术的创作和审美评价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当然,过于强调画作之“神”也失之片面,古人犹云“画而不似,则如勿画”。应该做到“形神皆备”,如明代李贽所说:“画不徒写形,正要形神在。”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审美原则确有其自己的特点。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学家冯契教授指出:“中国画首先重在表现神、意。”既讲“形神统一”而又重在“传神”,这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审美原则特点的一个总结。
(摘编自朱贻庭《再论“‘形神统一’文化生命结构”及其方法论意义
——古典中国哲学“形神之辨”的文化哲学精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老子的思想推动了形神理论的发展,他的思想要比西方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更为丰富、深奥。
B.《淮南子》主张神主内,形主外,而气寓于形之中,是沟通形与神的中介,被古人称为“君形者”。
C.宗炳认为画家只有“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才能把“昆阆之形”“围于方寸之内”。
D.在我国古代李贽首次提出要借用绘画领域的形神理论来讨论小说领域的人物形象的观点。
【答案】C
【解析】A.“他的思想要比西方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更为丰富、深奥”错误,材料一是“丝毫不逊色于亚里士多德的必然与可然原则”。B.“气寓于形之中,是沟通形与神的中介,被古人称为‘君形者’”错误,材料一是“神主导着形,是形的主人,因此,《淮南子》称之为‘君形者’”,可知被称为“君形者”的是“神”。D.材料一是“唐以后,随着小说的兴起,便将形神理论用来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并不是“李贽首次提出”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画作中的西施貌美却“美而不可说”,孟贲目大却“大而不可畏”,这都是创作者在创作时没有做到传神的结果。
B.作家的个人经历有限,现实生活的精彩度也有限,因此李贽认为作家不可能完全按照真实的现实生活来塑造人物形象。
C.文学作品可以叙写假事,却也能描写出真情,如《红楼梦》有虚构成分,却表达了真情,成为中国文学经典之作。
D.东晋画家在画人物时普遍关注人物的眼睛,不注重人物的整体相貌,他们认为人物的眼睛可以起到以形传神的作用。
【答案】D
【解析】张冠李戴,材料二只是说顾恺之在绘画时注重眼睛的传神,并不是所有的东晋画家都是如此。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中国古代对艺术形象的追求是以形写神、形神统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B.好的画总是一定情景的结合,表现了某种理想,于是显得气韵生动,形神皆备,有意义有性格。
C.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似曾相识的不相识者,每一个典型都是共性和个性、必然与可然的有机统一。
D.每种人物性格,不管多么个别特殊,都有些普遍性,因此各种现象都经常复现,世间没有任何东西只出现一次。
【答案】B
【解析】A.选项出自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的《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用“形神统一”理论来概括人的生命结构,并不是说艺术形象。B.选项强调绘画要注重形神兼备。C.选项出自别林斯基,论述的是西方的“典型论”。D.出自歌德,论述的是西方的“典型论”。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行文思路。(4分)
【答案】材料一首先提出“中国古代对艺术形象的追求是以形写神、形神统一”的观点,然后按时间顺序梳理形神理论的演变过程。材料二首先阐述了“形神统一”理论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并着重论述了顾恺之“传神写照”的美学命题,接着辩证地指出不能过于强调画作之“神”,并提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审美原则有其自身的特点。
5.郑板桥在谈到他画竹的经验时,将画竹的过程分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阶段。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
【答案】①郑板桥的“眼中之竹”就是竹的“形”,形是生命的房舍,郑板桥在对竹的构思过程中要发挥神思,精心布局,把具有特征性的要素进行加工。②仅画“形”是不够的,郑板桥的“胸中之竹”就是赋予竹“神”,对竹融入自己的审美意识,做到“以形写神”。③“手中之竹”是“胸中之竹”物化的结果,经过前两个阶段的酝酿和准备,郑板桥的“手中之竹”形神兼备而又重在传神。(意思对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我 娘
后 窗
我从小就不知道叫妈妈,只会叫娘。我娘就是我的妈妈,这是我大些时候才弄明白的事儿。“为什么不让我们叫妈而叫娘呢?”娘的回答让我懂得了其中的缘由。
“本来你姐出生以后是管我叫妈妈的,可是等你出生以后就不能叫了。人家说你这个孩子命硬,克妈,必须得改口叫娘才能避免。”原来罪魁祸首是我啊!在我的影响下,相继出生的两个弟弟也都管妈妈叫娘,娘是我们姐弟四人的妈妈。
我娘是辽宁朝阳人,我爸是黑龙江朝阳人,“朝阳”是他们俩的缘分。虽有一些空间距离,但都在东北三省范围内,我们是地地道道的小东北人。黑土地上一望无际的田野和父母的基因给了我们踏实、勤劳、朴拙、粗犷的共同性格。然而,细细品来,我的身上似乎集中了父母身上的优点,而对他们的弱点都悄无声息地规避掉了。
我娘很聪明,上小学时成绩一直不错,到六年级毕业正赶上了特殊时期,不能继续读书了,只好回家劳动。小时候家里没有电视,没有什么娱乐生活,没钱买蜡烛,天一黑我们就躺在炕上睡觉了,睡不着,娘就教我们唱歌。我觉得娘唱得真好听,就很认真地和她学,《大海航行靠舵手》《打靶归来》《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革命歌曲都是我跟娘学的,娘就是我的音乐启蒙老师。
我娘性子慢,我爸性子急,他俩合拍的时候很少,常常三句话不到我爸就急了,娘就会被责骂。在强势的男人面前,她通常都会选择默默忍受,实在忍不住,会小声反抗一下,但声音很弱,她不想家里发生战争,让我们四个孩子受到惊吓。除了给全家人安顿吃穿用度,我娘还要和我爸一起到地里干农活儿。在我的记忆中,她从没有睡过懒觉,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烧火做饭,喂猪喂鸡,从早忙到晚,没有休息的时间。
我娘的女工活儿做得很好,她不仅会缝缝补补,还会绣花。我们小时候睡的枕头上,常有我娘绣的花,有牡丹,有蔷薇,有莲花,虽然是用粗布绣成的,却有一种别样的美。前几年回家,娘从箱子里拿出几个枕套,是她绣的十字绣,她捡了一个最好看的给了我,说我有了新房子可以用。我看着一针一线绣出来的美丽图案,赞叹娘的心灵手巧。这两年,娘的眼睛越来越不好,不得已停止了女工活儿。
然而,娘说什么也不肯放弃她那台老式的缝纫机。爸和我都主张把缝纫机拿走,放在房间里的哪个角落似乎都和整体布局不搭调。娘却不搭理我们,说缝纫机要放着,说指不定什么时候还能用上。衣服崩了线,裤子开了口,做个被罩,缝个围裙……过日子哪能都买新的,到外边修补都要求人花钱。开始我不太理解,坏了就淘汰买新的,“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嘛!后来想想,哪个人没有几件旧物是割舍不掉的呢?这些物件曾经充实过自己的生命,是生命中某一段时光的见证者。旧物就像树根,是不能拔掉的。一旦拔掉,生命就会失去活力。想明白这些,我不再按照自己的喜好去要求娘,而是都听娘的,只要她觉得欢喜就好。
相对来说我更喜欢娘的性格,我爸太固执太严肃了,而我娘乐观豁达,知足常乐,随遇而安,不纠结,不苛刻。遇到什么事都能想得开,我能把我娘带出来游玩,却很难说动我爸离开家半步。我娘想得少,故而快乐多,身体好;我爸想得多,故而纠结多,身体相对弱。从二老身上,我都能得出心态性格会影响身体健康的结论。
从老家走出来在外生活的这十几年,与父母见面的机会极少,平均每年一次而已,每次都格外珍惜。二老确实实现了衣食无忧,安度晚年,但我娘和我爸生活在一起,我还是时常有些隐忧,不是担忧他们的身体健康,而是担心他们没有儿孙承欢膝下,仅剩没有共同语言的两个人该如何相处,我娘会不会受到爸的欺负。我娘眼睛不好,最怕流泪,为了不让我们担心,她即使受了委屈,也不会在电话里告诉我们,只会一个人暗自流泪。可是,流泪对她的眼睛伤害非常大。
每次打电话,我都嘱咐我娘别和倔强了一辈子的老爸计较,再嘱咐老爸和娘好好说话,别动不动就发脾气,使性子。老爸总是笑呵呵地说,你娘在家里就剩下享福了,活儿都是我自己干的,她就是做做饭打扫打扫卫生,哪里有受委屈?娘在一旁直咧嘴,说爸净拣好听的说。
我在电话这头常常无法分辨哪一个说的是真话,哪一个说的是假话,他们各说各的理。无奈的时候,我只好说,等你们相看两厌的时候,一个到我这里来吧,就是你们在一起的时间太长了,没有新鲜感,不知道珍惜,分开一段时间就会想到对方的好。这时,他们就会把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可不到你那里去,往楼上一住就像蹲了监狱一样,住不惯,哪里有我们的平房好,自由,方便。在这件事上,他们倒是达成了共识。
我能理解他们的想法,只是作为女儿,我一定要让他们拥有幸福的晚年,不仅是物质上的,而且是精神上的。
(选自《海燕》2020年第12期,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交代“我”叫“娘”的原因。“原来罪魁祸首是我啊!”此话虽以俏皮的口吻说出,但也包含着“我”的自责和愧疚。
B.“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烧火做饭”,“总是”一词表现了母亲做这些事情的频度,她从未间断过,突出了母亲勤劳能干的一面。
C.“我们是地地道道的小东北人”“黑土地上一望无际的田野”既表现出作者对家乡的喜爱之情,又包含着无法归乡的苦闷之情。
D.作者认为,生活中的某些物件曾经充实过自己的生命,见证了某一段时光。作者的母亲无法割舍的那台老式缝纫机即是如此。
【答案】C
【解析】“又包含着无法归乡的苦闷之情”错误,文中并未谈及无法归乡,也未谈及苦闷之情。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句式整散结合,长短句式交错使用,语言生动活泼,如“衣服崩了线,裤子开了口……”句式简短整齐,富有节奏。
B.文中提到“我娘眼睛不好,最怕流泪”“流泪对她的眼睛伤害非常大”,从中可见作者对娘的深深的爱和无限的担忧。
C.文章以“我娘”为标题,突出了写作对象,给人以亲切自然之感;行文过程中以“我”的视角叙事,便于抒情议论。
D.文章中“我”是叙述者,也是文本价值判断的窗口,“我”的所思所感,可引发读者对和母亲一样的普通人的生活的思考。
【答案】A
【解析】“句式整散结合,长短句式交错使用”分析不当,本文多用散句和短句,偶有整句和长句。
8.请结合“我”的爸爸的形象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6分)
【答案】形象:爸爸是一个传统的男性形象,他脾气暴躁,为人固执严肃,有大男子主义。作用:他的形象更加反衬出母亲懂得忍让、乐观豁达、不纠结、不苛刻的一面。
9.请结合文章分析“我娘”对孩子的爱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答案】①娘教孩子们唱歌,丰富夜晚的生活,娘成为“我”音乐的启蒙老师。②娘为了不让孩子受到惊吓,不想挑起家庭战争,极力忍受爸爸的责骂。③娘为了家庭,为了孩子,吃苦耐劳,起早贪黑地劳作;娘做了十字绣,她把最好看的送给“我”,希望“我”用在新房子里。④娘为了不让孩子们担心,即使受了委屈也不告诉孩子们,只是一个人默默地流泪。(答出3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宪宗与杜黄裳论及藩镇,黄裳曰:“德宗自经忧患,务为姑息。有物故者,先遣中使察军情所与则授之。中使或私受大将赂,归而誉之,即降旄钺,未尝有出朝廷之意者。陛下必欲振举纲纪,宜稍以法度裁制藩镇,然后天下可得而理也。”上深以为然。
西川节度使韦皋薨,支度副使刘闢自为留后,使诸将表求节钺,朝廷不许。征刘闢为给事中,刘闢不受征,阻兵自守。上以初嗣位,力未能讨,以刘闢为西川节度副使,知节度事。刘闢志益骄,求兼领三川,上不许。闢遂发兵围梓州。推官林蕴力谏,闢怒,引出,将斩之,阴戒行刑者使不杀,但数砺刃于其颈。蕴叱之曰:“竖子,当斩即斩,我颈岂汝砥石邪!”闢顾左右曰:“真忠烈之士也。”乃黜为唐昌尉。
上欲讨闢而重于用兵,公卿议者亦以为蜀险固难取,杜黄裳独曰:“闢狂戆书生,取之如拾芥耳。臣知高崇文勇略可用,愿陛下专以军事委之,闢必可擒。”上从之。时宿将名位素重者甚众,皆自谓当征蜀之选,及诏用崇文,皆大惊。
高崇文屯长武城,练卒五千,常如寇至,卯时受诏,辰时即行,器械糗粮,一无所阙。凡八战皆捷。甲午,诏凡西川继援之兵,悉取崇文处分。九月壬寅,河东将阿跌光颜将兵会高崇文于行营,愆期一日,惧诛,欲深入自赎,军于鹿头之西,断其粮道,城中忧惧。于是闢将李文悦、仇良辅皆以城降于崇文。崇文遂长驱直指成都,所向崩溃。辛亥,克成都。刘闢帅数十骑西奔吐蕃,崇文使高霞寓等追擒之。崇文入成都,屯于通衢,休息士卒,市肆不惊,珍宝山积,秋毫不犯。槛刘闢送京师军府事无巨细从容指挥一境皆平闢有二妾皆殊色监军请献之崇文曰天子命我讨平凶竖当以抚百姓为先。遽献妇人以求媚,岂天子之意邪?崇文义不为此。乃以配将吏之无妻者。崇文素惮刘潍,黄裳使谓之曰:“若无功,当以刘潍相代。”故能得其死力。及蜀平,宰相入贺,上目黄裳曰:“卿之功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宪宗平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槛刘闢送京师军府/事无巨细/从容指挥/一境皆平/闢有二妾/皆殊色/监军请献之/崇文曰/天子命我/讨平凶竖当以抚百姓为先
B.槛刘闢送京师/军府事无巨细/从容指挥/一境皆平/闢有二妾/皆殊色/监军请献之/崇文曰/天子命我讨平凶竖/当以抚百姓为先
C.槛刘闢送京师/军府事无巨细/从容指挥/一境皆平/闢有二妾/皆殊色/监军请献之崇文/曰/天子命我/讨平凶竖当以抚百姓为先
D.槛刘闢送京师军府/事无巨细/从容指挥/一境皆平/闢有二妾/皆殊色/监军请献之崇文/曰/天子命我讨平凶竖/当以抚百姓为先
【答案】B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宪宗,唐朝皇帝李纯的谥号。古人认为“博闻多能曰宪”,但是“虽多能,不至于大道”,说明宪宗博闻多能,但在品行或施政方面仍有缺失。
B.留后,唐代节度使、观察使缺位时设置的代理职务。安史之乱后,藩镇节度使多于临死时请以子弟为留后,也有军中拥立大将为留后的。
C.节钺,符节和斧钺。符节多是国家权力的象征,朝廷任命的外交官大多持节出使;钺是古代斧类兵器,象征生杀之权,君主采用黄色的钺。
D.甲午,甲为天干首位,午为地支第七位。古人用干支两两搭配,来纪年、纪月、纪日。文中用于纪日。甲午的下一个是“乙未”。
【答案】A
【解析】宪宗是庙号,而非谥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刘闢自立为西川留后,朝廷不予承认,征召他入朝担任给事中。刘闢拒不受命,发兵自守,朝廷因无力讨伐,让他处理节度使的事务。
B.刘闢因发兵包围梓州,林蕴极力进谏,刘闢本想要杀他,命人用刀在他脖子上划来划去,林蕴坚贞不屈,刘闢佩服其忠勇,最后将他贬官。
C.高崇文平时就注重练兵和军资储备,所以他一接到朝廷讨伐刘闢的诏命,就可以迅速出兵平叛。他连战连捷,朝廷也让他统率西川境内的援兵。
D.高崇文军纪严明,阿跌光颜由于延误了会合时间,便通过断绝敌军粮道来立功赎罪。高崇文进入成都后,约束军队,对百姓秋毫无犯。
【答案】B
【解析】据“阴戒行刑者使不杀”可知,没有要杀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中使或私受大将赂,归而誉之,即降旄钺,未尝有出朝廷之意者。(4分)
(2)时宿将名位素重者甚众,皆自谓当征蜀之选,及诏用崇文,皆大惊。(4分)
【答案】(1)宦官往往私下接受将领们的贿赂,回宫后对他大加赞赏,朝廷随即授予旌旗、符节,从来没有一个人是出于朝廷的决定。
(2)当时,威名及地位一向很高的老将数量很多,都认为自己是讨伐西川统帅的合适人选,等到朝廷下诏任命高崇文为统帅,所有人都大为惊讶。
14.蜀地平定后,宪宗看着杜黄裳说:“卿之功也。”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这样评价的理由。(3分)
【答案】①指出了裁制藩镇的必要性。②举荐高崇文为统帅,担当平蜀的重任。③激励高崇文拼死杀敌,加快了平叛的进程。(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唐宪宗与杜黄裳议论到关于藩镇的话题,杜黄裳说:“德宗皇帝经过忧患以后,一切都是姑息养奸。有节度使死了,就先派宦官观察军情,了解将领们的愿望,众人推举谁,就把节度使授予谁。宦官往往私下接受将领们的贿赂,回宫后对他大加赞赏,朝廷随即授予旌旗、符节,从来没有一个人是出于朝廷的决定。陛下如果一定想要振兴朝纲,应该逐步用国法对藩镇加以制裁,然后国家才能够得到治理。”唐宪宗认为他的话说得很对。
西川节度使韦皋去世,支度副使刘闢自称留后,让各位将领上表替他请求颁发节钺,朝廷没批准。征召刘闢回京任给事中,刘闢拒绝朝廷的征召,依仗军队作防守部署。唐宪宗因为刚刚继位,军力还不足以进行讨伐,任命刘闢为节度副使,主管节度使军政事务。刘闢更加骄横,要求兼管三川,唐宪宗不同意。刘闢于是发兵包围梓州。推官林蕴竭力劝阻,刘闢勃然大怒,将林蕴拉出来,将要斩首,却又偷偷吩咐刽子手不要当真杀他,只是将刀在林蕴的颈子上磨来磨去。林蕴大声斥责说:“小子,要斩就快斩,我的颈子难道是你的磨刀石吗?”刘闢回头对左右说:“真是一个忠心刚烈的勇士。”将林蕴贬为唐昌县尉。
唐宪宗想讨伐刘闢,但又不敢轻易发动战争,朝廷讨论此事的高官也都认为蜀地山川险恶,道路艰难,很难攻取,只有宰相杜黄裳说:“刘闢只不过是一个又猖狂、又戇呆的书生,攻取他如同拾一根小草一样容易。我知道高崇文勇敢而有谋略,可以任用,希望陛下把军事的处置权力委任给他,刘闢必定可以擒获。”唐宪宗听从了他的建议。当时,威名及地位一向很高的老将数量很多,都认为自己是讨伐西川统帅的合适人选,等到朝廷下诏任命高崇文为统帅,所有人都大为惊讶。
高崇文驻守长武城,训练士兵五千人,平常时就好像敌人会进犯一样(戒备森严),卯时接到诏书,辰时即大军开拔,武器、粮草一样都不缺。八战八捷。七月甲午日,皇帝下诏,所有增援攻打刘闢的各路军队,全部交由高崇文指挥。九月壬寅日,河东将领阿跌光颜率领军队与高崇文在行营会师,误期一天,害怕军法制裁,想深入敌营以赎罪,于是驻扎在鹿头关西面,切断刘闢的运粮通道,据守鹿头关城的刘闢军队大为惊恐。于是刘闢的将领李文悦、仇良辅都向高崇文献城投降。高崇文于是长驱直入,直奔成都,所到之处,刘闢军无不溃败。辛亥日,攻克成都。刘闢率领数十名骑兵向西投奔吐蕃,高崇文派遣将领高霞寓等追击活捉了他们。高崇文进入成都,军队驻扎在大街上,士兵就在露天休息,商店市场丝毫没有受到惊扰,珍贵的货物堆积如山,军队秋毫无犯。用囚车将刘闢押解到京城。军府的事务,无论大小,高崇文都从容处理,西川全境都被平定。刘關有两个小妾,都特别美艳,监军建议献给皇帝。高崇文说:“皇帝命我讨伐叛逆,平定叛乱,应该以安抚民众为先,我却马上献美女给皇帝,希望借此受到宠幸,难道这是皇帝的原意吗?我高崇文绝对不做这样的事。”于是将她们许配给了将领官吏中没有妻子的人。高崇文平时非常惧怕保义节度使刘潍,杜黄裳曾经派人对高崇文说:“你如果不能立功,就要派遣刘潍去取代你。”所以高崇文拼死作战。等到西川平定之后,宰相进宫祝贺,唐宪宗看着杜黄裳说:“这都是你的功劳。”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
临江仙·夜归临皋①
[宋]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①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东坡被贬黄州的第三年。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片前两句生动地表现出词人纵情豪饮的情状,“复”“仿佛”二词表现力强。
B.家童雷鸣似的打鼾声和江流声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烘托了词人的心绪。
C.“夜阑风静縠纹平”这一景物描写反映了词人心灵的超越,自然地引出后文。
D.这首词写出了谪居中的苏东坡的真性情,反映了他婉约而沉郁的艺术风格。
【答案】D
【解析】“婉约而沉郁的艺术风格”错,反映了他豪放而飘逸的艺术风格。
16.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请根据全词简要概括。(6分)
【答案】①历尽宦海浮沉的迷茫和孤寂。②无法解脱而又力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③对世俗的不满、对自由的向往和潇洒如仙的旷达胸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取得成就不一定要天赋异禀,而要善于利用外部条件。
(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江上水汽弥漫,无边无际的江水和远方天际相接。
(3)“酒”是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如晏殊的“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其他运用“酒”的意象的诗词句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2)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3)(示例一)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示例二)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示例三)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赏圆月之美,听探月之事。漫步在航天公园之中,随处可见蕴含着丰富航天历史知识的创新设计。形似火箭腾飞形成的一团熊熊火焰的城市新地标“腾飞塔”象征着大家齐心协力、万众一心地将火箭推上云霄。塔高高度取自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的高度,为44.86米。九天揽月星河阔,十六春秋绕落回。夜色中,参照探月工程“绕、落、回”理念设计的“绕月桥”,在辽阔的湖面上穿梭,显得分外迷人、令人遐想。步道里嵌入了中心历时13年完成探月工程“三步走”的生动有趣的故事:“零窗口发射”的完美表现,“七战七捷”的光辉战绩,“玉兔车”微博日记和“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小小按钮维系民族尊严”的质量文化等,古老神话故事与现代创造奇迹在这里①__________。绕地广场的世界地图标注有全球29家航天发射场的位置,星轨广场互动景墙上陈列着功勋火箭。
近日,慕名前来西昌市航天主题公园的游客②__________。航天员翟志刚、汤洪波也专程与西昌航天学校的中小学生代表来到公园,围绕航天员在空间站中是如何生活、学习、工作的,开展了一场③__________的交流活动,令孩子们欣喜不已。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案】(示例)①交相辉映 ②络绎不绝 ③别开生面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案】城市新地标“腾飞塔”高44.86米,高度取自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的高度,它形似火箭腾飞形成的一团熊熊火焰,象征着大家齐心协力、万众一心地将火箭推上云霄。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答案】①用“颗颗螺钉”和“小小按钮”代指与航天有关的每一个部件和工作细节。②强调航天人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和精细化管理的工作方法。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鳄雀鳝隶属于雀鳝科,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据对欧洲的雀鳝化石研究发现,它曾生活于1.2亿年前的白垩纪。它原产于北美,全身长满硬鳞,还有长满尖齿的长嘴,跟鳄类的确有几分相似,故得名。鳄雀鳝对食物又有来者不拒、“大小通吃”的特性,所以饲养者赋予其财源广进的寓意,并以观赏鱼的性质引入国内。
鳄雀鳝之所以能“大小通吃”,是因为它有一个独门秘笈,②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能吞下比自己大的生物,其吞咽能力甚至可以媲美蛇类。不幸的是,常常有一些人对其饲养、观赏一段时间后就失去了兴趣,然后将其任意抛弃、随意放生,而这种“淡水杀手”在我国水域暂时没有天敌。
那些被随意投放在自然环境中的鳄雀鳝,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没法用人工方式杀灭,它们如果适应了环境,形成了自然种群,将严重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后果将不堪设想。由于鳄雀鳝可能带来的危害,现在它被世界上许多国家列入了外来入侵物种的名单,时刻警示人们严格管理引进和养殖鳄雀鳝,不能让它们进入非原产地的自然环境。
21.下列句子中的“并”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我们手挽着手,肩并着肩。
B.你以为他糊涂,其实他并不糊涂。
C.他来到屋里并供认了一切。
D.对此疾病,应预防与治疗并重。
【答案】C
【解析】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并”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A.动词,意思是“挨着”。B.用在否定词前面加强否定的语气,略带反驳的意味。C.连词,表示承接关系。D.副词,表示同时存在、同时进行。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答案】(示例)①被称为鱼类中的活化石(或:鳄雀鳝的物种历史十分悠久) ②就是超强的吞咽能力 ③没有天敌的制衡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习近平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千年夙愿变成现实:更好的教育、更满意的工作、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今天,百姓生活更上一层楼,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人民日报》2022年1月5日
今天的小康生活来之不易,对此你有什么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三则材料中,第一则借诗人杜甫在诗中的呼吁,体现了古代人民由于社会动乱,生活无法得到基本保障的生活状况;第二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生活的关注和重视,揭示了成就今天小康生活的社会原因;第三则从不同层面展现了当今人们的美好生活。写作时,可以写“双减”政策落地,带给学生更好的教育;可以写乡村振兴,带来的家乡的变化;等等。
参考立意:①小康生活,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关怀。②美好生活,离不开国家的稳定与富强。③美好社会,带来美好生活。④新时代,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