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测试卷(三)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义利之辨”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哲学课题,其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周时期,不过其明朗化和具体化则在春秋战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礼崩乐坏,社会秩序和伦理规范遭到重大破坏,人们往往为追求个人利益而忘却社会礼法和道德义务。这种情况下,“义为利本,见利思义”的义利思想便应运而生。
作为儒学创始人的孔子对义利之辨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孔子承认了“嫌贫爱富”的人性前提。一般来说,人人皆向往富贵的生活而厌弃贫贱的生活,这种欲望具有人性的合理性。甚至孔子自己也向往富贵的生活,“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第二,孔子认为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获得利益一定要符合“道”,即儒家所主张的社会伦理规范。当义利冲突时,要舍利取义。因此,《论语》中说“子罕言利”。孔子还将义利的不同取舍作为划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标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要成为君子,在行为准则上要以“义”为标准。值得注意的是,孔子以“人民之利”为义,他强调“修己以安百”,“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要求统治者“因民之利而利之”,这不仅符合安邦兴国的原则,也符合人道主义原则。
孟子是孔子思想的直接继承者和发扬者,在“义利之辨”上,孟子继承孔子的义利观,但也有一定的改革和扭曲。孟子认为“仁者,人心也;义者,人路也”,人心本善,追逐利益是人“不能尽其才”的表现。因此,孟子在人性规定上取消了追求利益的合理性,并且在现实社会中寻找到了逐利的危害性。当梁惠王问他有什么利于魏国的建议时,孟子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去利、非利以存仁义,仁义为人性所固有,是至高无上的原则,是必须遵守和实行的,当义利冲突时,自然要“去利取义”。为了义,连自身最大的利益——生命都可以舍弃掉。孟子的义利观和孔子的义利观相比较,孔孟一致认为义利之中“义”是第一位的,这对中国的君子人格、道德修养和民族精神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孟子“舍生取义”的理念,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义重如山、义薄云天的民族精英,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的积极作用。孔孟的不同之处在于,孔子承认追求利益的人性合理性,在追求“义”至高的原则下义利调和;而孟子则从人性规定上取消了追求利益的合理性,使义利趋向对立,这给董仲舒的“义利之辨”和宋儒的理欲之辨一定的启发,这种价值导向在历史上又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在宋明理学大力倡导“存天理,灭人欲”的同时,以陈亮、叶适等代表工商者利益的事功学派发出了反对的声音。陈亮提出“道在物中”“因事做则”,“道”不是独立于事物之外而存在的精神本体,而是事物内在的固有的规律,与民生日用等实事是分不开的。因此,陈亮注重做事取得的实际效果,而反对空谈“义理”。他认为“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口之于味也,四肢之于安逸也,性也”,肯定了人欲就是人性。由之,追求利益是符合人性的,也符合事功原则,关键在于人们的利欲满足要有处有辨。人欲是追求利益的人性前提,天理是追求利益的社会制约,“利”要以“义”为指导,“义”要在“利”中显现,“义利双惠”,天理人欲可并行。
(节选自段红智、于爱英《儒家的“义利之辨”及其现代价值》)
材料二:
中国传统哲学历来重视“义”对“利”的指导作用,主张义利矛盾时,舍利而取义。在对“利”的态度上,则经历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过程,义利关系也经历了义利相关、义利对立、义利双惠三个历史阶段。中国传统哲学的义利之辨有其闪光点,也有其谬误,我们必须借鉴和发扬传统义利思想中的精华,克服和弥补其缺陷,根据时代要求,挖掘其现实意义。
首先,中国传统哲学的义利之辨高度重视“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这对处理当前我国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义”,而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是“利”。“利”必须符合“义”,当义利冲突时,必须舍利取义;当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冲突时,当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冲突时,要以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重,只有这样,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才能实现,国家和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其次,中国传统哲学的义利之辨的“正义谋利,名道计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个人正当利益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客观地讲,追求个人利益是人性中的必然,“存天理,灭人欲”是违反和压抑人性的。因此,要敢于求利、求富。但是,要敢于求利、求富绝不是“放于利而行”,而是市场主体合理竞争、公平交易、诚实信用、遵纪守法,只有这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才能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再次,中国传统哲学的义利之辨的“义为利本”,甚至“正其义不谋其利”对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正确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传统儒家认为“义”是成为君子的前提条件和行为规范,是儒家伦理的崇高追求。他们反对唯利是图、自私堕落,提倡克己奉公、大公无私,这与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相契合。
(节选自段红智、于爱英《儒家的“义利之辨”及其现代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义利之辨”是随着井田制瓦解出现的哲学课题,明朗于春秋战国,可追溯到殷周时期。
B.孔子强调应该“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不但是安邦兴国之道,更是人道主义的体现。
C.孔子和孟子的义利观给董仲舒的“义利之辨”和宋儒的理欲之辨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D.孟子否定追求利益的合理性,使“义”“利”对立,由此产生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孟子认为仁义是人性所固有,是必须遵守和实行的至高无上的原则,所以追逐利益只是人“不能尽其才”的表现。
B.与孟子不同,孔子认为在义利取舍时应将“义”摆在第一位,这成了君子的行为准则,也对中国的民族精神产生了巨大影响。
C.“舍利取义”是对“义利之辨”的一种回答,也是社会伦理规范,更对处理当下的关于“义利”的现实问题有重大意义。
D.中国传统哲学对义利关系的认识历经曲折,我们要根据时代要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发掘其现代价值。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两则材料中同有的“义利观”的一项是(3分)( )
A.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B.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黄宗羲《原君》)
C.性命道德,未有超然遗物而独立者也。(叶适《进卷·大学》)
D.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荀子·性恶》)
4.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强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理解。(4分)
5.请根据材料一梳理“义利之辨”的发展过程。(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空鸟巢
刘照进
春天,总是在繁花绿叶间看到一些被遗弃的空鸟巢,像是村子的角落里失去烟火气的破败茅屋,房檐上蛛网密布,主人已不知去向。
大多数鸟儿并不选择去年的旧巢孵蛋育雏。一棵树,一处房檐,石壁间长满荒草的缝隙,都有可能成为鸟儿暂时栖身的村庄。它们在这块地域上衔草筑巢,构筑临时的家园,培育孩子,然后又匆匆地搬迁——这成了鸟儿世界难解的一道谜。
或许有一个词能够解开这样的谜团:安全感。飞翔在空中的鸟儿,早已洞悉了脚下的危险。一棵树似乎总是逃不开这样的宿命:风摧,雨打,雷劈,火烧,砍伐……倾巢之下,岂有完卵!树的命运的不确定性让鸟儿失去准确而明智的判断,逃离是唯一的选择。灾难来临,飞翔的姿势已无所谓优不优美,像战乱时期的难民,鸟儿匆匆从一棵树逃离到另一棵树,卑小的命运里饱含许多沧桑和流浪感。
细小的鸟巢依附树身,临空危悬,仿佛警惕的眼睛。
几乎无人知晓鸟儿的仇恨,它们内心的悲恸与哀怨常常被暗藏花香的语言忽略。
小时候,总喜欢上山去寻找树丛中藏着的新鲜鸟窝,这几乎是整个童年的乐趣和向往。小小年纪,隐含许多成年的狡谲。拇指大的几枚鸟蛋,颜色雪白,或者暗褐中夹杂着斑纹,婴儿一般地安睡在巢里。一对幸福的夫妻携手在林间觅食,全然不知灾祸濒临。一双幼嫩的小手取走了鸟蛋,仿佛偷摘邻家未成熟的瓜果一样随心所欲。肇事者并不逃逸,仿佛有意滞留现场,观看伤心欲绝的父母怎样扯开喉咙怒骂。强者的霸道遮掩了制度和道德的约束,弱者只有通过一张相对自由的嘴巴远距离地发泄愤慨。
恶毒的举止来源于对未知事件的好奇,对悲惨结局的出现毫不在意,人类的心灵永远无法装下对弱小生命的尊重。家毁子亡,一春的希望瞬间化为乌有,鸟儿的伤心不亚于未亡人的恸哭,凄楚的哀叫如电线一般绵长地划过那无边旷野……
再次见到鸟巢的时间是今年三月。阳台的花盆间不知什么时候悄悄筑起了一只鸟巢,妻子发现它的时候已经完全成型。饭碗大的体积依旧做工精巧,仿佛记忆中某只鸟儿的手艺。已经无法确切叫出这只鸟儿的姓名了……
一只鸟儿从旷野迁徙到喧嚷的城市,是不是对高楼如林的城市的误读?空荡荡的鸟巢并不能给予答案。好在,它依旧置于我家阳台,作为怀旧时抵达疼痛的路径。
每次回到老家都要惊叹故乡的变化,只是屋檐下再没见到燕子的新巢,地里迷惑鸟兽的稻草人也不见踪迹,曾经被祖母用来驱赶麻雀的竹制响器早已变成灰烬。房脊上挂着几滴细微的鸟鸣,但那声音与儿时听到的鸟声大合唱简直无法相提并论……
尚记着许多鸟儿的俗名:红肚儿,水鸦雀,啄木官(啄木鸟),地麻雀,夜老鼠(蝙蝠),牛屎雁,鬼鬼阳(阳雀),薅草包谷(布谷鸟),扁茶罐(脚鸡)……像幼时一同玩耍过的伙伴,多年之后,依旧能够轻易喊出他们的乳名。
是人的欲望打断了鸟儿的飞翔。那么多的鸟儿已被死亡收藏。那么多的鸟儿,像宝贵的眼泪,被我们随意挥霍。
天空是一只倒悬的巨巢,衔着地球这枚鸟蛋——一枚病变的鸟蛋,正在加深天空的空度。
(选自《散文》2006年第3期,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鸟巢被鸟儿遗弃的原因是缺失环境的安全感:树的命运不确定,鸟巢充满危险。
B.“肇事者并不逃逸,仿佛有意滞留现场,观看伤心欲绝的父母怎样扯开喉咙怒骂。”作者的目的是批评孩子太调皮捣蛋,偷了鸟蛋并不离开,还要恶作剧地看丢了鸟蛋的鸟儿怎么办。
C.“它依旧置于我家阳台,作为怀旧时抵达疼痛的路径。”鸟巢留在阳台,成为“我”回想儿时伤害鸟儿的行为的媒介,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幼时行为的自责与反省。
D.“天空是一只倒悬的巨巢,衔着地球这枚鸟蛋——一枚病变的鸟蛋,正在加深天空的空度。”把天空类比巢,地球类比“病变的鸟蛋”,引发对人类欲望造成环境破坏问题的反思,从而揭示出文章主旨。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1段以繁花绿叶的生机反衬被遗弃鸟巢的落寞,又采用比喻手法描述了空鸟巢的破败,突出鸟巢之空,表达了伤感之情。
B.第4段将鸟巢比作警惕的眼睛,承接上文,突出了鸟儿内心的不安全感,并为下文写人对鸟巢的破坏,给鸟带来的悲痛做铺垫。
C.文章写“我”惊叹故乡的新变化,但故乡的鸟却越来越少,主要是为了表现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对传统乡村的巨大冲击。
D.本文语言朴实而灵动,如“房脊上挂着几滴细微的鸟鸣”,在朴素的叙述中用“挂”“滴”这样的词语将“鸟鸣”写得具体可感。
8.文中详细记叙了幼时“掏鸟蛋”的事情,有何用意?(6分)
9.试探究文章以“空鸟巢”为题目,有何好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崤、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结,天下为一;约从连横,兵革不藏;辩言伟服,战攻不息;繁称文辞,天下不治;舌弊耳聋,不见成功;行义约信,天下不亲。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撞,然后可建大功。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今之嗣主,忽于至道,皆惛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沉于辩,溺于辞。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B.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C.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D.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连横,战国时期的外交和军事策略,文中指秦国跟诸侯国联合以打击别的诸侯国。
B.“奏其效”,意为陈述其功效。文中的“奏效”与今天所说的“奏效”含义不同。
C.文章,泛指著作,文中指文献典籍,古人认为文章对国家的治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D.“夫徒处而致利”中的“致”指取得,与《劝学》中“而致千里”的“致”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苏秦认为秦国得天独厚,有足够的实力吞并诸侯,称霸天下。他极力游说秦惠王,希望自己的主张能够被采用。
B.秦惠王对苏秦的主张并不赞同,以时机、条件等不成熟为由拒绝了他的意见,足见秦惠王谨慎务实的作风。
C.苏秦对秦惠王不听从自己的主张感到困惑,但他仍然耐心地纵论古今,彰显战国时期纵横家巧言雄辩的风采。
D.苏秦最终未能成功游说秦惠王,返回老家时,他打着绑腿,穿着草鞋,背着书籍,挑着行囊,体貌憔悴,很是惭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4分)
(2)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4分)
14.苏秦是如何游说秦惠王的?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题章正字①道正新居
[唐]朱庆馀
独在御楼南畔住,生涯还似旧时贫。
全无竹可侵行径,一半花犹属别人。
吟处不妨嫌鼓闹,眼前唯称与僧邻。
近来渐觉青莎巷②,车马过从已有尘。
【注】①正字:古代官职名。②青莎巷:唐代杭州城内的地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御楼南畔”交代了章道正新居的位置,“独”“贫”二字点明了主人的生活状况。
B.颔联写新居行径无竹、一半花草都属于他人,渲染了“贫”,也暗示新居有一丝清雅之气。
C.颈联写新居的周边环境,因与僧为邻,受寺院钟鼓的吵闹,故生出“嫌”的态度。
D.末句化用陶渊明“而无车马喧”“户庭无尘杂”等诗句,反衬新居特点,含蓄蕴藉。
16.新居主人章道正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劝学》一文多处运用比喻论证,“青”和“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以为轮”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改变人的品性。
(2)《师说》善于运用对比,通过士大夫对待自己的孩子跟对待自己从师而学的问题,揭示了“小学而大遗”的后果。士大夫之族看到从师学习现象就“群聚而笑”,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唐代政治家魏征曾有“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的名句,写尽景色之荒凉凄楚。用“猿”与“鸟”共同描写景物、营造氛围的写法在诗歌中较为常见,如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防护工程被誉为一个国家的“地下钢铁长城”,对一个国家的国防安全起着①________的作用,也是钱七虎毕生钻研的课题。20世纪70年代初,戈壁深处一声巨响,荒漠升起蘑菇云……当喜讯传来,人们②________时,一群身着防护服的科研人员迅速冲进核爆中心勘察爆炸现场,钱七虎便是其中一员。从荒凉戈壁到边防海岛,从浅埋工程到深埋工程防护,从常规抗力到超高抗力防护,在为国铸盾的道路上,钱七虎始终奔波在工程一线、奋战于专业前沿。面对被称为“天下第一爆”的炮台山爆破,他③________、不辱使命;面对当时施工风险最大的“万里长江第一隧”,他勇挑重担、攻坚克难;退休后,他仍积极为川藏铁路建设、渤海海底隧道论证建言献策……钱七虎用驰而不息的奋斗生动诠释着这样的信念:只有把个人理想与党和国家的需要、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有所成就、彰显价值。
大国利剑舞长空,耿耿丹心筑长城。像钱七虎这样一批又一批的科技工作者,将个人的拼搏奋斗融进祖国的建设,不仅让一个国家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途无限光明,更让他们个人的人生价值得到彰显。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两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荜茇是一种①____________________,在我国南方广大地区,无论是山间密林下、河谷沟壑旁,还是道旁荒地里,都能看到它们青翠碧绿的身影。荜茇②____________________,既不用施肥,也不用浇水,一年四季都能旺盛生长,保持常绿。特别可贵的是,这种四季常青的香草植物既能用作烹饪调味,又可直接拿来做菜。
除了蛋白质、维生素等基本营养物质外,荜茇的茎叶、果实和种子还富含胡椒碱、十六烷酸、荜茇明碱、双异桉脂素等特殊物质,营养极为丰富,是一种很有特色的野生蔬菜。荜茇含有非常丰富的挥发性物质,因此具有特殊的辛辣和芳香气息,是在南方普遍使用的一种调味香料。
把荜茇③____________________,可取其叶片或果穗,直接用于烧、烤、烩、炸、涮等烹制过程,有矫味、增香的神奇功效。特别是在制作各种肉食时,荜茇都是首选的调料。
荜茇的干燥果穗更是制作调味香料粉的天然材料,在粤菜卤味、川菜火锅、兰州拉面等地方特色美食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广东卤水和重庆火锅的汤料中,荜茇都是秘密调料里的重要角色。
21.下列各句中的“特别”与文中“特别”用法和含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这座佛塔与别处不同,是一种特别的样式。
B.她长得普普通通,没什么特别的。
C.散会之后,厂长特别把他留下来研究问题。
D.他十分喜欢郊游,特别是骑自行车去郊游。
22.请在文中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牛顿曾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②北斗一号卫星总指挥李祖洪说:“北斗的研制,是中国人自己干出来的。‘巨人’对我们技术封锁,不让我们站在肩膀上,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成为巨人。”
请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根据你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单元测试卷(三)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义利之辨”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哲学课题,其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周时期,不过其明朗化和具体化则在春秋战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礼崩乐坏,社会秩序和伦理规范遭到重大破坏,人们往往为追求个人利益而忘却社会礼法和道德义务。这种情况下,“义为利本,见利思义”的义利思想便应运而生。
作为儒学创始人的孔子对义利之辨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孔子承认了“嫌贫爱富”的人性前提。一般来说,人人皆向往富贵的生活而厌弃贫贱的生活,这种欲望具有人性的合理性。甚至孔子自己也向往富贵的生活,“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第二,孔子认为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获得利益一定要符合“道”,即儒家所主张的社会伦理规范。当义利冲突时,要舍利取义。因此,《论语》中说“子罕言利”。孔子还将义利的不同取舍作为划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标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要成为君子,在行为准则上要以“义”为标准。值得注意的是,孔子以“人民之利”为义,他强调“修己以安百”,“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要求统治者“因民之利而利之”,这不仅符合安邦兴国的原则,也符合人道主义原则。
孟子是孔子思想的直接继承者和发扬者,在“义利之辨”上,孟子继承孔子的义利观,但也有一定的改革和扭曲。孟子认为“仁者,人心也;义者,人路也”,人心本善,追逐利益是人“不能尽其才”的表现。因此,孟子在人性规定上取消了追求利益的合理性,并且在现实社会中寻找到了逐利的危害性。当梁惠王问他有什么利于魏国的建议时,孟子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去利、非利以存仁义,仁义为人性所固有,是至高无上的原则,是必须遵守和实行的,当义利冲突时,自然要“去利取义”。为了义,连自身最大的利益——生命都可以舍弃掉。孟子的义利观和孔子的义利观相比较,孔孟一致认为义利之中“义”是第一位的,这对中国的君子人格、道德修养和民族精神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孟子“舍生取义”的理念,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义重如山、义薄云天的民族精英,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的积极作用。孔孟的不同之处在于,孔子承认追求利益的人性合理性,在追求“义”至高的原则下义利调和;而孟子则从人性规定上取消了追求利益的合理性,使义利趋向对立,这给董仲舒的“义利之辨”和宋儒的理欲之辨一定的启发,这种价值导向在历史上又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在宋明理学大力倡导“存天理,灭人欲”的同时,以陈亮、叶适等代表工商者利益的事功学派发出了反对的声音。陈亮提出“道在物中”“因事做则”,“道”不是独立于事物之外而存在的精神本体,而是事物内在的固有的规律,与民生日用等实事是分不开的。因此,陈亮注重做事取得的实际效果,而反对空谈“义理”。他认为“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口之于味也,四肢之于安逸也,性也”,肯定了人欲就是人性。由之,追求利益是符合人性的,也符合事功原则,关键在于人们的利欲满足要有处有辨。人欲是追求利益的人性前提,天理是追求利益的社会制约,“利”要以“义”为指导,“义”要在“利”中显现,“义利双惠”,天理人欲可并行。
(节选自段红智、于爱英《儒家的“义利之辨”及其现代价值》)
材料二:
中国传统哲学历来重视“义”对“利”的指导作用,主张义利矛盾时,舍利而取义。在对“利”的态度上,则经历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过程,义利关系也经历了义利相关、义利对立、义利双惠三个历史阶段。中国传统哲学的义利之辨有其闪光点,也有其谬误,我们必须借鉴和发扬传统义利思想中的精华,克服和弥补其缺陷,根据时代要求,挖掘其现实意义。
首先,中国传统哲学的义利之辨高度重视“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这对处理当前我国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义”,而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是“利”。“利”必须符合“义”,当义利冲突时,必须舍利取义;当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冲突时,当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冲突时,要以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重,只有这样,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才能实现,国家和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其次,中国传统哲学的义利之辨的“正义谋利,名道计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个人正当利益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客观地讲,追求个人利益是人性中的必然,“存天理,灭人欲”是违反和压抑人性的。因此,要敢于求利、求富。但是,要敢于求利、求富绝不是“放于利而行”,而是市场主体合理竞争、公平交易、诚实信用、遵纪守法,只有这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才能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再次,中国传统哲学的义利之辨的“义为利本”,甚至“正其义不谋其利”对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正确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传统儒家认为“义”是成为君子的前提条件和行为规范,是儒家伦理的崇高追求。他们反对唯利是图、自私堕落,提倡克己奉公、大公无私,这与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相契合。
(节选自段红智、于爱英《儒家的“义利之辨”及其现代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义利之辨”是随着井田制瓦解出现的哲学课题,明朗于春秋战国,可追溯到殷周时期。
B.孔子强调应该“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不但是安邦兴国之道,更是人道主义的体现。
C.孔子和孟子的义利观给董仲舒的“义利之辨”和宋儒的理欲之辨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D.孟子否定追求利益的合理性,使“义”“利”对立,由此产生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答案】B
【解析】A.“义利之辨”出现在殷周时期。随着井田制瓦解而具体明朗化,而不是随着井田制瓦解出现的。C.材料一第3段最后一句,指出孟子对“利”的看法“给董仲舒的‘义利之辨’和宋儒的理欲之辨一定的启发”。D.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可能会产生冲突是客观事实,并不是因为孟子的观点才会出现,二者不构成因果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孟子认为仁义是人性所固有,是必须遵守和实行的至高无上的原则,所以追逐利益只是人“不能尽其才”的表现。
B.与孟子不同,孔子认为在义利取舍时应将“义”摆在第一位,这成了君子的行为准则,也对中国的民族精神产生了巨大影响。
C.“舍利取义”是对“义利之辨”的一种回答,也是社会伦理规范,更对处理当下的关于“义利”的现实问题有重大意义。
D.中国传统哲学对义利关系的认识历经曲折,我们要根据时代要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发掘其现代价值。
【答案】B
【解析】孔孟都认为在义利取舍时应将义摆在第一位,在这一点上,孔孟是一致的。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两则材料中同有的“义利观”的一项是(3分)( )
A.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B.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黄宗羲《原君》)
C.性命道德,未有超然遗物而独立者也。(叶适《进卷·大学》)
D.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荀子·性恶》)
【答案】C
【解析】叶适的意思是“不能离开事物而谈论所谓超越的道德本体”,不能作为材料中“义利观”的论据。
4.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强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理解。(4分)
【答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能充分体现出儒家思想中所主张的社会伦理规范,是传统“义利观”中的“义”。新时代的核心价值观强调“见利思义”,即获利一定要符合“义”。当代社会中,社会个体创造价值,创造幸福生活都要在符合“义”,符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进行,当我们面对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冲突时,要舍利取义。
5.请根据材料一梳理“义利之辨”的发展过程。(4分)
【答案】殷周时期已有“义利之辨”,但还只是模糊抽象的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得到充分发展,孔子的义利观承认求利的合理性,也强调义的重要性。孟子的义利观将义与利对立起来,延续影响了宋儒的理欲之辨。宋明时期陈亮与叶适提倡“义利双惠”。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空鸟巢
刘照进
春天,总是在繁花绿叶间看到一些被遗弃的空鸟巢,像是村子的角落里失去烟火气的破败茅屋,房檐上蛛网密布,主人已不知去向。
大多数鸟儿并不选择去年的旧巢孵蛋育雏。一棵树,一处房檐,石壁间长满荒草的缝隙,都有可能成为鸟儿暂时栖身的村庄。它们在这块地域上衔草筑巢,构筑临时的家园,培育孩子,然后又匆匆地搬迁——这成了鸟儿世界难解的一道谜。
或许有一个词能够解开这样的谜团:安全感。飞翔在空中的鸟儿,早已洞悉了脚下的危险。一棵树似乎总是逃不开这样的宿命:风摧,雨打,雷劈,火烧,砍伐……倾巢之下,岂有完卵!树的命运的不确定性让鸟儿失去准确而明智的判断,逃离是唯一的选择。灾难来临,飞翔的姿势已无所谓优不优美,像战乱时期的难民,鸟儿匆匆从一棵树逃离到另一棵树,卑小的命运里饱含许多沧桑和流浪感。
细小的鸟巢依附树身,临空危悬,仿佛警惕的眼睛。
几乎无人知晓鸟儿的仇恨,它们内心的悲恸与哀怨常常被暗藏花香的语言忽略。
小时候,总喜欢上山去寻找树丛中藏着的新鲜鸟窝,这几乎是整个童年的乐趣和向往。小小年纪,隐含许多成年的狡谲。拇指大的几枚鸟蛋,颜色雪白,或者暗褐中夹杂着斑纹,婴儿一般地安睡在巢里。一对幸福的夫妻携手在林间觅食,全然不知灾祸濒临。一双幼嫩的小手取走了鸟蛋,仿佛偷摘邻家未成熟的瓜果一样随心所欲。肇事者并不逃逸,仿佛有意滞留现场,观看伤心欲绝的父母怎样扯开喉咙怒骂。强者的霸道遮掩了制度和道德的约束,弱者只有通过一张相对自由的嘴巴远距离地发泄愤慨。
恶毒的举止来源于对未知事件的好奇,对悲惨结局的出现毫不在意,人类的心灵永远无法装下对弱小生命的尊重。家毁子亡,一春的希望瞬间化为乌有,鸟儿的伤心不亚于未亡人的恸哭,凄楚的哀叫如电线一般绵长地划过那无边旷野……
再次见到鸟巢的时间是今年三月。阳台的花盆间不知什么时候悄悄筑起了一只鸟巢,妻子发现它的时候已经完全成型。饭碗大的体积依旧做工精巧,仿佛记忆中某只鸟儿的手艺。已经无法确切叫出这只鸟儿的姓名了……
一只鸟儿从旷野迁徙到喧嚷的城市,是不是对高楼如林的城市的误读?空荡荡的鸟巢并不能给予答案。好在,它依旧置于我家阳台,作为怀旧时抵达疼痛的路径。
每次回到老家都要惊叹故乡的变化,只是屋檐下再没见到燕子的新巢,地里迷惑鸟兽的稻草人也不见踪迹,曾经被祖母用来驱赶麻雀的竹制响器早已变成灰烬。房脊上挂着几滴细微的鸟鸣,但那声音与儿时听到的鸟声大合唱简直无法相提并论……
尚记着许多鸟儿的俗名:红肚儿,水鸦雀,啄木官(啄木鸟),地麻雀,夜老鼠(蝙蝠),牛屎雁,鬼鬼阳(阳雀),薅草包谷(布谷鸟),扁茶罐(脚鸡)……像幼时一同玩耍过的伙伴,多年之后,依旧能够轻易喊出他们的乳名。
是人的欲望打断了鸟儿的飞翔。那么多的鸟儿已被死亡收藏。那么多的鸟儿,像宝贵的眼泪,被我们随意挥霍。
天空是一只倒悬的巨巢,衔着地球这枚鸟蛋——一枚病变的鸟蛋,正在加深天空的空度。
(选自《散文》2006年第3期,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鸟巢被鸟儿遗弃的原因是缺失环境的安全感:树的命运不确定,鸟巢充满危险。
B.“肇事者并不逃逸,仿佛有意滞留现场,观看伤心欲绝的父母怎样扯开喉咙怒骂。”作者的目的是批评孩子太调皮捣蛋,偷了鸟蛋并不离开,还要恶作剧地看丢了鸟蛋的鸟儿怎么办。
C.“它依旧置于我家阳台,作为怀旧时抵达疼痛的路径。”鸟巢留在阳台,成为“我”回想儿时伤害鸟儿的行为的媒介,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幼时行为的自责与反省。
D.“天空是一只倒悬的巨巢,衔着地球这枚鸟蛋——一枚病变的鸟蛋,正在加深天空的空度。”把天空类比巢,地球类比“病变的鸟蛋”,引发对人类欲望造成环境破坏问题的反思,从而揭示出文章主旨。
【答案】C
【解析】A.鸟巢被鸟儿遗弃的原因不仅是缺失环境的安全感——树的命运不确定,还有人类行为的强横霸道,使鸟儿不断逃离。B.“肇事者并不逃逸,仿佛有意滞留现场,观看伤心欲绝的父母怎样扯开喉咙怒骂。”作者通过比喻反思人类的欲望对鸟儿的伤害。D.“类比”错,应是“比喻”。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1段以繁花绿叶的生机反衬被遗弃鸟巢的落寞,又采用比喻手法描述了空鸟巢的破败,突出鸟巢之空,表达了伤感之情。
B.第4段将鸟巢比作警惕的眼睛,承接上文,突出了鸟儿内心的不安全感,并为下文写人对鸟巢的破坏,给鸟带来的悲痛做铺垫。
C.文章写“我”惊叹故乡的新变化,但故乡的鸟却越来越少,主要是为了表现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对传统乡村的巨大冲击。
D.本文语言朴实而灵动,如“房脊上挂着几滴细微的鸟鸣”,在朴素的叙述中用“挂”“滴”这样的词语将“鸟鸣”写得具体可感。
【答案】C
【解析】C.“主要是为了表现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对传统乡村的巨大冲击”说法错误。文中写“我”回到故乡以后,发现鸟儿变少,但却“尚记着许多鸟儿的俗名”,可见,写鸟儿变少是为了和下文记忆中的鸟儿的乳名情节作对比。作者认为“是人的欲望打断了鸟儿的飞翔,那么多的鸟儿已被死亡收藏”,因此,写“我”发现鸟儿变少,进一步加深了“人的欲望”破坏了鸟类生存空间的主题。
8.文中详细记叙了幼时“掏鸟蛋”的事情,有何用意?(6分)
【答案】①生动真实地写出了人类恶行对鸟儿的伤害,记叙越详细,越能展现人类欲望恶行之重,越能使读者深入反思。②与下文“我”保护鸟巢的事情前后呼应,形成对比,表现“我”的反省与改变,使文章反思的主题更为深刻。
9.试探究文章以“空鸟巢”为题目,有何好处。(6分)
【答案】①引出对鸟巢空置的原因分析等文章具体内容,是文章写作的线索。②揭示主题,通过对“空”鸟巢形成原因的追问与分析,引发对人类欲望造成环境破坏问题的反思。③喻指人类整个生存环境,以此为题,更有警示意味,深化主题内涵。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崤、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结,天下为一;约从连横,兵革不藏;辩言伟服,战攻不息;繁称文辞,天下不治;舌弊耳聋,不见成功;行义约信,天下不亲。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撞,然后可建大功。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今之嗣主,忽于至道,皆惛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沉于辩,溺于辞。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B.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C.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D.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答案】D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连横,战国时期的外交和军事策略,文中指秦国跟诸侯国联合以打击别的诸侯国。
B.“奏其效”,意为陈述其功效。文中的“奏效”与今天所说的“奏效”含义不同。
C.文章,泛指著作,文中指文献典籍,古人认为文章对国家的治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D.“夫徒处而致利”中的“致”指取得,与《劝学》中“而致千里”的“致”含义不同。
【答案】C
【解析】“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中的“文章”指法令制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苏秦认为秦国得天独厚,有足够的实力吞并诸侯,称霸天下。他极力游说秦惠王,希望自己的主张能够被采用。
B.秦惠王对苏秦的主张并不赞同,以时机、条件等不成熟为由拒绝了他的意见,足见秦惠王谨慎务实的作风。
C.苏秦对秦惠王不听从自己的主张感到困惑,但他仍然耐心地纵论古今,彰显战国时期纵横家巧言雄辩的风采。
D.苏秦最终未能成功游说秦惠王,返回老家时,他打着绑腿,穿着草鞋,背着书籍,挑着行囊,体貌憔悴,很是惭愧。
【答案】C
【解析】“感到困惑”错误。“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疑”为“怀疑”,句意为“我本来就怀疑(预料到)大王您可能不会采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4分)
(2)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4分)
【答案】(1)现在您庄重地不远千里赶来在朝廷上教导我,我希望改天再听您的教诲。
(2)于是废却文治,使用武力,用优厚待遇蓄养勇士,缝制盔甲,磨砺兵器,(想)在战场上取得胜利。
14.苏秦是如何游说秦惠王的?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①极力夸赞秦国(指出“称帝而治”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以此打动秦惠王。②从历史角度出发,着力证明诸侯争霸非战不可。③批评如今的国君继位者,试图用激将法使秦惠王接受他的意见。(意思相近即可)
【参考译文】
苏秦起先用连横的策略游说秦惠王:“大王您的国家,西面有利于(自己的)巴、蜀、汉中(等富饶之地),北面有可用的胡貉和代马,南面有可作屏障的巫山、黔中,东面有牢固的崤山、函谷关。土地肥美,百姓殷实富足,有万辆战车,有百万武士,有千里沃野,积蓄丰厚,地理形势优良便利,这就是所谓的天府,雄霸天下的强国啊。凭着大王的贤明,士民的众多,(如果)习用车骑,教以兵法,可以兼并诸侯,独吞天下,称帝而统治天下。希望大王能对此稍许留意一下,请允许我奏明这样做的成效。”秦王说:“我听说,羽毛不丰满的不能高飞上天,法令不完备的不能惩治犯人,道德不深厚的不能驱使百姓,政教不顺民心的不能烦劳大臣。现在您庄重地不远千里赶来在朝廷上教导我,我希望改天再听您的教诲。”苏秦说:“我本来就怀疑大王不会接受我的意见。过去神农讨伐补遂,黄帝讨伐涿鹿、擒获蚩尤,尧讨伐驩兜,舜讨伐三苗,禹讨伐共工,商汤讨伐夏桀,周文王讨伐崇国,周武王讨伐纣王,齐桓公善于作战而称霸天下。由此看来,哪有不用战争手段的呢?古代各国派遣使者,车辆往来,奔驰于道,商谈结盟,天下成为一体;有的邀约合纵,有的结盟,没有把武器甲胄储藏起来;穿着华丽的文士能言善辩,战争却难以止息;愈是玩弄繁缛文辞,天下就愈难治理好;说的人把舌头说破,听的人听得耳朵聋,却不见成功;(嘴上说)躬行仁义,恪守诺言,却不能使天下人相亲。于是废却文治,使用武力,用优厚待遇蓄养勇士,缝制盔甲,磨砺兵器,(想)在战场上取得胜利。想空坐着就获取利益,安然兀坐而想扩展疆土,即使是上古五帝、三王、五霸,贤明的君主,常想安坐而获利,势必不可能,所以用战争来续成大业。如果地域广阔,两军就可以相互进攻;如果地势狭促,就要杖戟相交,展开白刃战,然后方能建立大功。现在要想并吞天下,凌驾于大国之上,使敌国屈服,控制海内,统治百姓,让诸侯称臣,非发动战争不可。现在在位的国君,忽视了这个最重要的道理,个个教化不明,治理混乱,又被一些人的奇谈怪论迷惑,沉溺在巧言诡辩之中。这样看来,大王您原本就不会采纳我的建议的。”苏秦游说秦王,一连十多次上表奏章,但他的建议始终都没能得到采纳。他穿的黑色貂皮衣服破了,带的百斤黄金也花光了,钱财都用完了,不得不离开秦国回到洛阳老家。他腿上缠着绑腿布,脚上穿着草鞋,背着书籍,担着行囊,神情枯槁,面容憔悴,脸色黄黑,神色很羞愧。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题章正字①道正新居
[唐]朱庆馀
独在御楼南畔住,生涯还似旧时贫。
全无竹可侵行径,一半花犹属别人。
吟处不妨嫌鼓闹,眼前唯称与僧邻。
近来渐觉青莎巷②,车马过从已有尘。
【注】①正字:古代官职名。②青莎巷:唐代杭州城内的地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御楼南畔”交代了章道正新居的位置,“独”“贫”二字点明了主人的生活状况。
B.颔联写新居行径无竹、一半花草都属于他人,渲染了“贫”,也暗示新居有一丝清雅之气。
C.颈联写新居的周边环境,因与僧为邻,受寺院钟鼓的吵闹,故生出“嫌”的态度。
D.末句化用陶渊明“而无车马喧”“户庭无尘杂”等诗句,反衬新居特点,含蓄蕴藉。
【答案】C
【解析】“因与僧为邻,受寺院钟鼓的吵闹”分析错误,吵闹来自御楼,与僧为邻恰显宁静。
16.新居主人章道正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新居主人章道正是一个安贫乐道、志趣高雅、宁静自适之士。①从“生涯还似旧时贫”可见他安贫乐道。②从居处有花,“吟处”和“与僧邻”可看出他志趣高雅。③从居处无车马、无尘杂可看出其内心宁静。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劝学》一文多处运用比喻论证,“青”和“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以为轮”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改变人的品性。
(2)《师说》善于运用对比,通过士大夫对待自己的孩子跟对待自己从师而学的问题,揭示了“小学而大遗”的后果。士大夫之族看到从师学习现象就“群聚而笑”,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唐代政治家魏征曾有“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的名句,写尽景色之荒凉凄楚。用“猿”与“鸟”共同描写景物、营造氛围的写法在诗歌中较为常见,如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2)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3)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防护工程被誉为一个国家的“地下钢铁长城”,对一个国家的国防安全起着①________的作用,也是钱七虎毕生钻研的课题。20世纪70年代初,戈壁深处一声巨响,荒漠升起蘑菇云……当喜讯传来,人们②________时,一群身着防护服的科研人员迅速冲进核爆中心勘察爆炸现场,钱七虎便是其中一员。从荒凉戈壁到边防海岛,从浅埋工程到深埋工程防护,从常规抗力到超高抗力防护,在为国铸盾的道路上,钱七虎始终奔波在工程一线、奋战于专业前沿。面对被称为“天下第一爆”的炮台山爆破,他③________、不辱使命;面对当时施工风险最大的“万里长江第一隧”,他勇挑重担、攻坚克难;退休后,他仍积极为川藏铁路建设、渤海海底隧道论证建言献策……钱七虎用驰而不息的奋斗生动诠释着这样的信念:只有把个人理想与党和国家的需要、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有所成就、彰显价值。
大国利剑舞长空,耿耿丹心筑长城。像钱七虎这样一批又一批的科技工作者,将个人的拼搏奋斗融进祖国的建设,不仅让一个国家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途无限光明,更让他们个人的人生价值得到彰显。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案】①举足轻重 ②欢呼雀跃 ③迎难而上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案】示例:一批又一批像钱七虎这样的科技工作者,将个人的拼搏奋斗融进祖国的建设,不仅让他们个人的人生价值得到彰显,更让一个国家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途无限光明。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两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答案】①排比:三个“从……到……”写出了钱七虎在不同空间、不同研究深度方面做出的贡献,增强语势,突出了钱七虎为国奔波、奉献的精神。②比喻:把“防护工程”比作“盾”,形象地写出了防护工程对国家安全的重要作用,肯定了钱七虎的卓越贡献。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荜茇是一种①____________________,在我国南方广大地区,无论是山间密林下、河谷沟壑旁,还是道旁荒地里,都能看到它们青翠碧绿的身影。荜茇②____________________,既不用施肥,也不用浇水,一年四季都能旺盛生长,保持常绿。特别可贵的是,这种四季常青的香草植物既能用作烹饪调味,又可直接拿来做菜。
除了蛋白质、维生素等基本营养物质外,荜茇的茎叶、果实和种子还富含胡椒碱、十六烷酸、荜茇明碱、双异桉脂素等特殊物质,营养极为丰富,是一种很有特色的野生蔬菜。荜茇含有非常丰富的挥发性物质,因此具有特殊的辛辣和芳香气息,是在南方普遍使用的一种调味香料。
把荜茇③____________________,可取其叶片或果穗,直接用于烧、烤、烩、炸、涮等烹制过程,有矫味、增香的神奇功效。特别是在制作各种肉食时,荜茇都是首选的调料。
荜茇的干燥果穗更是制作调味香料粉的天然材料,在粤菜卤味、川菜火锅、兰州拉面等地方特色美食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广东卤水和重庆火锅的汤料中,荜茇都是秘密调料里的重要角色。
21.下列各句中的“特别”与文中“特别”用法和含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这座佛塔与别处不同,是一种特别的样式。
B.她长得普普通通,没什么特别的。
C.散会之后,厂长特别把他留下来研究问题。
D.他十分喜欢郊游,特别是骑自行车去郊游。
【答案】D
【解析】文中“特别”为副词,意为“尤其”。A.形容词,意为“与众不同,不普通”。B.形容词,意为“与众不同,不普通”。C.副词,意为“特地”。D.副词,意为“尤其”。
22.请在文中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答案】(示例)①十分常见的乡野植物
②有着极其顽强的生命力 ③作为调味品使用时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牛顿曾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②北斗一号卫星总指挥李祖洪说:“北斗的研制,是中国人自己干出来的。‘巨人’对我们技术封锁,不让我们站在肩膀上,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成为巨人。”
请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根据你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作文给出了两则材料:
材料①引述牛顿的话,隐含着一个判断:能取得巨大的成就,是因为吸取了许多前人的经验和教训。
材料②引述李祖洪对北斗研发评价的话语,共两句话。第一句,强调北斗是“中国人自己干出来的”,表明靠自己奋斗,也能制造北斗之类的大国重器,也能成就伟业;第二句,化用牛顿“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这句话,强调“自己成为巨人”,告诉我们如何找到在技术落后或人生不利条件下崛起的途径,此句隐含着成为巨人的必要性,也暗示了要如何看待巨人。
两则材料围绕“巨人”,从需要巨人、让自己成为巨人两个维度分别阐述,主题集中,逻辑分明。
参考立意:①处巨人时代,做时代巨人。②自强不息,成为自己的巨人。③提升内在本领,做真正的巨人。④奋斗创新之魂,铸就巨人臂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