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测试卷(五)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器物审美是建立在实用性基础之上的审美,审美离不开实用功利性。由于器物审美的对象主要是人类生活中实用的物品,这些物品的实用性远远超越了审美性,因此,器物审美有别于其他类型的审美活动。
首先,器物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所需要的适用性、可用性,这是器物自身拥有的功利价值,是其存在的根由。因此它在形制样式的设计上,是实用性决定器物的形式,而不是审美的目的决定器物的形制样式。
例如,秦汉以后货币的主要形制是外圆内方,这主要是由制造铜钱的工艺决定的。铜钱采用熔铜铸钱工艺,浇铸出来后其边缘往往有毛刺,需要去刺磨光。为了大批量加工,工匠们就在铜钱模型中间开一方孔,把一串钱穿在方形棍子上以便打磨加工。另一方面,铜钱外圆内方又契合了古人“天圆地方”的空间意识、“外圆内方”的为人处世之道,加之铜钱在几何形式上的对称之美、钱面上的文字艺术之美,为审美提供了可能。
其次,器物制造者在充分满足了器物的实用性之后,才去注重器物的审美品质。可以说,器物的审美特性是附着于、寄生于实用性上面的。
格罗塞说:“我们的定义曾经说过,艺术的努力是要由它的整个过程或者它的结果来引起审美感情……我们必须承认这个定义在严格意义上并不是十分切合实际的。原始民族的大半艺术作品都不是纯粹从审美动机出发,而是同时想使它在实际的目的上有用,而且后者往往还是主要动机,审美的要求只是满足次要欲望而已。”原始民族的所谓“艺术作品”是后人进行的命名,或者说是后人从艺术角度进行的追认。实际上它们是原始先民出于巫术(宗教)、生产、生活等目的制造的器物。直至现在,人们制造器物也是实用为先,兼顾审美。这是器物制造同艺术品创作之间在创作目的上的根本差别。
我们谈器物之美,主要是谈器物的实用形制或者说形式上显现出来的人类创造性的智慧,它表现为工艺技术之美以及器物装饰之纹样图式之美。当然,有的器物两者兼而有之,如甘肃武威雷台出土的“马踏飞燕”、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翠玉白菜”、四川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箔,都在工艺技术和审美艺术上达到了高度的契合统一。
任何器物都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两重品格,两者既有分别,又相互交织。起初,附加装饰元素主要不是为了审美,而是出于宗教、礼仪、标识等要求,或者是制作者的心爱、喜欢。器物是制作者心理构思的实现、自身能力的证明,装饰过的器物在“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心理共鸣基础上,逐渐成为人们共同认可的“美的形式”。
随着社会历史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有的器物被废弃,或丧失实用功能,为器物从实用对象转化为纯粹的审美对象提供了可能,凝结在器物形式上的历史的、审美的功能逐渐凸现出来,如商周的青铜礼器、战国的竹简、汉唐的铜镜等。在现代,器物的社会价值明显分化为实用和非实用两种,但这两种价值又更加呈现出相互依存、彼此彰显的态势。一方面,那些以实用性为目的的器物往往通过尽力增强其审美品格,在满足实用目的的同时,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来实现它经济价值的最大化;另一方面,那些非实用性的、专供收藏或审美的器物,往往又复制器物原来的历史形制,来获得更大的经济价值。
(摘编自李社教、邱紫华《论器物审美的特性》)
材料二:
中国古代在器物制作的工艺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炫技并不是中国传统器物的美学追求。相反,中国传统文化极为反对炫巧争奇,如果器物一味追求制作工艺的精细烦琐,就被认为是“奇技淫巧”,为文人士大夫所不齿。虽然对一些极为精湛的工艺技术有“鬼斧神工”的感慨,但这种制作工艺所达到的效果并不是中国传统器物美学所追求的。总体而言,工艺和装饰的“适度”,才是传统器物设计中所崇尚的“文质彬彬”的美学思想。
“中庸”是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也是传统造物“工巧适度”美学思想的来源。儒家强调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中立而不倚”,推崇一种不偏不倚的哲学,欣赏 “中庸” 与 “和” 的美。孔子在《论语·雍也》篇中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些观点同样适用于对器物的美学评价。对于器物来说,“质” 和 “文” 分别指构成器物的材质和装饰。如果在器物的制作上过于强调材质,缺乏装饰,就会显得粗野;如果太过装饰,就会掩盖材质本身的美,因而显得呆板。只有克服了 “文胜质” 或 “质胜文” 的倾向,不偏不倚、中和适度,才会达到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的效果。也就是说,只有文与质达到和谐统一,材料和装饰相得益彰的时候,器物才会体现出一种非常协调的美来。“文质彬彬” 作为一种审美的尺度,表达的是适度、适当的观点。在处理材料的工艺上,就美化和装饰而言,要把握好适当和适度的尺度,以两者的和谐统一为美。
(摘编自梁梅《致用为本,简雅素朴——中国传统器物设计美学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器物审美的独特性是由其审美对象的特性决定的,离开器物的实用性和功利价值去谈器物审美,往往不得其要。
B.先民基于各种不同的原因,在所造器物上附加装饰元素,主要不是为了审美,器物的审美价值是后期才具有的。
C.中国传统器物的设计与制造追求 “工巧适度” 的 “中庸之美”,表明中国哲学文化对器物审美有着深远的影响。
D.四川金沙遗址出土的 “太阳神鸟” 金箔,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双重特征,也表现出工艺技术和纹样图饰之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格罗塞认为艺术品创作的主要目的是引起审美感情,从这一点来看,先民制造的各种器物,大都不是艺术品。
B.随着社会历史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有些器物转化为纯粹的审美对象,这说明审美需求在器物审美中更为重要。
C.明代圈椅之美,关键不在于榫卯结构的工艺,而在于其功能的舒适实用、材质的本色自然和造型的圆婉典雅。
D.古人提出 “白玉不雕,宝珠不饰”,强调的是自然之美,符合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的器物审美主张。
3.下列材料,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古代先民制造的神器,下部大都有一个尖锐的圆锥,因为他们大多以狩猎或游牧为生,流动性强,圆锥形方便随时随地插入土壤中祭拜。
B.国家博物馆中的商后母戊鼎,形制巨大,两耳四足,雄伟庄严,充分体现了对称感和平衡感,从美学角度看,这是器物形象的重要表征。
C.明代沈春泽在为文震亨的《长物志》一书作序时,指出器物应该“几塌有度,器具有式,位置有定,贵其精而便、简而裁、巧而自然也”。
D.中国建筑能与自然背景取得最完美的协调,而且用高耸天际的层楼飞檐及环拱柱廊、栏杆台阶的虚实节奏,昭示出这一片山水里潜流的旋律。
4.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以下现象的理解。(4分)
故宫针对游客的不同消费需求,推出两大类文创产品,一类是馆藏书画瓷器的复制品,另一类是朝珠耳机、宫门箱包等生活用品。
5.有人认为,关于器物之美的看法,材料一和材料二完全不同。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砸缸的人
申 平
哐啷!一声响亮,那口大缸便被砸破了。缸里流出来的,不仅是水,还有千古流传的故事。砸缸少年一举成名。
五十年以后,那位少年已进入老年。在当年被称为西京的洛阳城里,在一处简陋的宅院前,他,又站在了一口缸前。这是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是他的老管家背着他,同意人家安放在这里的。安放者什么也没说,只留下一张“门状(名片)”就走了。“门状”上的字也很简单:翰林学士王拱辰。
王拱辰,他当然知道。这人在仁宗皇帝时代和自己先后中进士,并因在殿试时勇敢说出考试题目他以前曾经做过,被赐“诚信状元”称号。后来曾出使契丹,以学识阻止战争。在神宗皇帝时代,他也和自己一样,因反对变法,受到王安石的排挤。
上午,王拱辰登门拜访,老管家也曾通报,那时候,他在地下室里文思泉涌。听到王拱辰的名字,他犹豫了一下,但还是拒见了。一是他的确没工夫,二是他早就知道,现在的王拱辰已经不是过去的王拱辰了。听说他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修建了一座豪宅。光中堂就有三层楼高,巍峨壮丽。不怪人说“王家钻天,司马入地”。
现在,司马光绕着那口大缸,驴拉磨一样转了几圈,又伸手去撕被金纸包得紧紧的缸口。但是那金纸很厚,还在缸沿儿上箍了一道铜丝,把金纸绷得如鼓面一样紧,人手根本抓不住。推一推,重如泰山,敲一敲,闷闷的没有声响。这缸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呢?
“你去,给我找一块石头来!或者一把锤子。”他转头对老管家下达了命令。
但是老管家却没有动,他嗫嚅了半天,终于鼓足勇气说:“君实秀才,人家好心好意给你送来一口风水缸,你要砸……不好吧?”
“不好,有什么不好?”他鼓起眼睛问老管家。
“这个是聚财的。”老管家说,“你看咱家,也太穷了吧。夫人有病,都没钱抓药了。”
“人穷不能志短,乱收东西,非君子之德也!再说,我也得知道这缸里装的是啥呀!”
“人家说了,十日后方可打开,否则就不灵验了。”
往后几天,司马光的生活完全被门外那口大缸打乱了。以前他总是一更睡,五更起,直接到他那间地下室里去编修《资治通鉴》,可以说是心无旁骛。但是现在,那口缸却不断在他眼前晃来晃去。送缸人的用意,缸的内容,都开始让他分心。
而且,自从这口缸安放到他家门口以后,前来拜访他的人不知为什么络绎不绝。后来他接到京城一位朋友的密札,才知道自从哲宗皇帝继位之后,便由最信任他的高太后辅佐朝政,人们疯传,他即将奉旨进京去当宰相了。
怪不得……
五天以后,夫人不幸去世,也不知道一下子从哪里冒出来那么多人前来吊唁,而且人人都不空手。悲伤之中的司马光让老管家把所有的礼品礼金都登记造册,一点不动,然后他悄悄把自己家里仅有的五亩地典当了,开始为夫人准备后事。
出殡那天,路两边人山人海,有人竟然喊出了“司马相公”的口号。
司马光分明感觉到,正有一口无形的大缸铺天盖地向他的头上扣过来。这口缸比王拱辰放在他家门口那口缸还要神秘,还要危险。这两口缸最后叠加在一起,悬在他的头上,直搞得满腹经纶的他六神无主,坐卧不安。他知道,他必须马上砸缸了。
但是全家上下没有一个人支持配合他。他想在院子里找个铁器,或者找一块石头,根本就找不到。老管家,还有他的养子司马康,早已带人坚壁清野了。
砸个缸,居然这么难,要不算了……不行!这缸非砸不可,不然,我这一世英名,就要毁于一旦了。
凌晨,天刚微亮,官道上就有一个老者走走停停,寻寻觅觅。最后,他怀抱一块石头,一步步走回自家门前,他气喘喘地把石头举起,对着那口大缸用力砸去。
砰!第一下,竟然没有砸破。石头反弹,险些砸到他。啊,这缸难道是铁缸?管他!再砸!哐啷,缸破了……
天亮了,许多人聚在司马宅前看热闹。但见那口大缸里流出来的,果然是黄白细软之物。破缸上还摆着一份礼单,写着一行大字:司马只要清白,钱财自来认领。
(选自《经典美文》2022年第2期,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精练而含蓄地叙述流传千古的司马光幼年砸缸救人的故事,引出下文司马光老年再一次砸(另一种)缸的故事。
B.送缸者是翰林学士王拱辰,作者借此人暗示了世道变迁,人心不古,他从一个诚信正直之士变成了一个阿谀之徒。
C.管家是一个次要人物,却有着重要的作用,代表着官场中利欲熏心的势利人物,从他千方百计阻挠砸缸即可看出。
D.小说结尾“司马只要清白,钱财自来认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既完成了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又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心理描写比较突出,如“人穷不能志短,乱收东西,非君子之德也!”“不行!这缸非砸不可……”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B.小说的语言精练而略带含蓄,如写王拱辰修建豪宅以示其腐化堕落,以高太后辅佐朝政暗含司马光将被重用,几笔带过,举重若轻。
C.小说处理细节精于雕琢,意味深远,例如“有人竟然喊出了‘司马相公’”,“相公”既可指读书人,又可泛指官吏、特指宰相,一语双关,耐人细品。
D.那一口大缸“重如泰山”“石头反弹”富有象征意味,暗寓趋炎附势者顽固难推,而司马光坚决砸缸则显示出他与趋炎附势者斗争到底的决心。
8.小说塑造司马光的人物形象,用了衬托手法,请结合文本举例分析。(6分)
9.小说写司马光老年时的再一次砸缸,使用了延宕手法——砸缸的结果迟迟不得出现。请分析小说中这一延宕手法的运用有什么好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正月,武王至洛阳;庚子,薨。明旦,以王后令,策太子即王位,大赦。十月,汉献帝告祠高庙,使行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玺绶诏册,禅位于魏。王三上书辞让,辛未,升坛受玺绶,即皇帝位。戊辰晦,日有食之。有司奏免太尉,诏曰:“灾异之作,以谴元首,而归过股肱,岂禹、汤罪己之义乎!其令百官各虔厥职,后有天地之眚,勿复劾三公。”八月,孙权遣使称臣。朝臣皆贺,刘晔独曰:“权无故求降,必内有急。权前袭杀关羽,刘备必大兴师伐之。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矣。”帝曰:“人称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来者心,不若且受吴降而袭蜀之后也。”遂受吴降。丁巳,遣太常邢贞奉策即拜孙权为吴王,加九锡。刘晔曰:“不可。陛下德合天地,声暨四远。权虽有雄才,故汉南昌侯耳,官轻势卑。士民有畏中国心,不可强迫与成所谋也。不得已受其降,可进其将军号,不可即以为王也。彼直为侯,江南士民未有君臣之分。我信其伪降,就封殖之,崇其位号,定其君臣,是为虎傅翼也。权既受王位,却蜀兵之后,外尽礼以事中国,使其国内皆闻,内为无礼以怒陛下;陛下赫然发怒,兴兵讨之,乃徐告其民曰:‘我委身事中国不爱珍货重宝随时贡献不敢失臣礼而无故伐我必欲残我国家俘我人民以为仆妾。’吴民无缘不信其言也。信其言而感怒,上下同心,战加十倍矣。”又不听。诸将以吴内附,意皆纵缓,独夏侯尚益修攻守之备。邢贞至吴,吴人以为不当受魏封。吴王曰:“昔沛公亦受项羽封为汉王,盖时宜耳,复何损邪!”遂受之。吴王出都亭候邢贞,贞入门,不下车。中郎将徐盛忿愤,顾谓同列曰:“盛等不能奋身出命,为国家并许、洛,吞巴、蜀,而令吾君与贞盟,不亦辱乎!”因涕泣横流。贞闻之,谓其徒曰:“江东将相如此,非久下人者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委身事/中国不爱珍货重宝/随时贡献/不敢失/臣礼而无故伐我/必欲残我国家/俘我人民/以为仆妾
B.我委身事中国/不爱珍货重宝/随时贡献不敢失/臣礼而无故伐我/必欲残我国家/俘我人民/以为仆妾
C.我委身事/中国不爱珍货重宝/随时贡献不敢失臣礼/而无故伐我/必欲残我国家/俘我人民/以为仆妾
D.我委身事中国/不爱珍货重宝/随时贡献/不敢失臣礼/而无故伐我/必欲残我国家/俘我人民/以为仆妾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如“戊申晦”,也可以指白天。
B.股肱,本义指大腿和上臂,文中比喻辅佐帝王的得力大臣。
C.九锡,皇帝赏赐给诸侯、大臣的九种礼器,表示最高礼遇。
D.都亭,城邑中的驿舍。秦规定十里一亭,郡县治所设都亭。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汉献帝在宗庙祭祀,祭告列祖列宗,让位给魏王曹丕。虽经上书推辞,曹丕最终还是升坛接受皇帝玺绶,登上帝位。
B.出现日食,有关官员奏请罢免太尉。曹丕认为这是上天在责备君主,归罪朝廷大臣不符合禹、汤归过于自身的道义。
C.孙权派使者向魏称臣,魏朝臣皆贺。而刘晔认为应联合蜀国内外夹击,不出十天,吴国必亡,曹丕没有听从他的建议。
D.邢贞到吴国后,进门不下车,中郎将徐盛深觉耻辱,以至泪流满面。邢贞知道这件事后,认识到吴国不会久居人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令百官各虔厥职,后有天地之眚,勿复劾三公。(4分)
(2)诸将以吴内附,意皆纵缓,独夏侯尚益修攻守之备。(4分)
14.刘晔为什么反对拜孙权为吴王?请简要说明。(3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病 起
[宋]赵师秀①
身如瘦鹤已伶俜,一卧兼旬更有零。
朝客偶知亲送药,野僧相保密持经。
力微尚觉衣裳重,才退难徼笔砚灵。
惟有爱花心未已,遍分黄菊插空瓶。
【注】①赵师秀,字紫芝,号灵秀,亦称灵芝,又号天乐,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光宗绍熙元年(1190)进士,与徐照、徐玑、翁卷并称“永嘉四灵”,人称“鬼才”,开创“江湖诗派”。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诗人久卧病榻的模样,像鹤一样消瘦单薄。
B.颔联对仗工整,朝客送药、野僧持经体现了人情的温暖,表达了诗人的感动。
C.颈联通过“力微”“才退”等词形象地描写出诗人体力不支、才思减退的状态。
D.全诗紧扣诗题,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叙事抒情,写出了诗人病起后的感受。
16.从尾联你可以读出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的高尚节操。
(2)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周瑜在战场上指挥从容,建立赫赫战功,反衬了自己的年老无为。
(3)“月”这一物象,在文人笔下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古诗词中含有“月明”意象的语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湿地是生命之源,被誉为地球之肾,有助于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与人们生产生活①__________。蜿蜒的河流、斑斓的湖泊、神秘的沼泽,氤氲丰饶的湿地赋予地球勃勃生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开启了全面保护湿地新阶段,湿地保护成为生态文明建设②__________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初步建立,湿地总面积同口径相比有所增长,总体水质呈向好趋势,为全球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国际湿地城市”如③__________,不断出现,体现了我国湿地保护修复的巨大成效。
此前,一些人靠水吃水,非法围垦,污染湿地,乱砍滥伐,围湖造田,过度捕捞,让不少湿地伤痕累累,保护和利用的矛盾日益凸显。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产业,透支的是子孙后代的未来。近年来,由于我国加强湿地保护修复,不仅不少湿地恢复了往日的美丽,也推动了产业绿色转型,生态养殖、生态旅游等结出富民“金豆豆”。生态欠账变成资源红利,很好地说明了“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请分析画波浪线句子中关联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SAOT技术(半自动越位识别技术)工作的基本原理,就是通过设置在球场内的12台特种摄像机,以每秒50次的频率拍摄并搜集球员身体29个节点的位置,然后再与内置于比赛用球内的惯性传感器传输的数据配合,得出进攻方球员出球的瞬间参与进攻球员的精确位置。可以肯定地说,通过如此数据定位得出的判断,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准确性与公正性是毋庸置疑的。国际足联步步为营地在世界杯上推进一项又一项新技术,其目的当然是希望世界杯赛场上少一些误判,这既符合“公平竞赛”原则,也可以让每一场比赛的结果更加公正。
在很长的时间里,很多球迷都认为,足球比赛中从来没有让所有人满意的判罚。如今,SAOT和VAR(视频助理裁判)的应用无疑增加了判罚的准确性,②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同时它还排除了各类其他因素的干扰,让球员专注于技战术本身。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VAR回看耗时长,让比赛时常进入长时间的等待或停滞状态,再加上SAOT造成了比赛中越位判罚激增,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它遭到了不少球迷的抨击也就在所难免。
21.下列句子中的“基本”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基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学校的新操场基本建成,下学期即将启用。
B.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C.该市的公共集中充电站和充电桩,基本能满足“一车一桩”的充电需求。
D.经过6年规划建设,雄安新区内外骨干路网基本建成。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辛弃疾《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1949年3月23日,离开西柏坡之际,毛泽东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笑答:“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过去一百年,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
——2021年《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也是“赶考人”。作为一名高中学生,请你以“赶考”为核心话题,结合上述材料的内涵和自己的学习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单元测试卷(五)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器物审美是建立在实用性基础之上的审美,审美离不开实用功利性。由于器物审美的对象主要是人类生活中实用的物品,这些物品的实用性远远超越了审美性,因此,器物审美有别于其他类型的审美活动。
首先,器物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所需要的适用性、可用性,这是器物自身拥有的功利价值,是其存在的根由。因此它在形制样式的设计上,是实用性决定器物的形式,而不是审美的目的决定器物的形制样式。
例如,秦汉以后货币的主要形制是外圆内方,这主要是由制造铜钱的工艺决定的。铜钱采用熔铜铸钱工艺,浇铸出来后其边缘往往有毛刺,需要去刺磨光。为了大批量加工,工匠们就在铜钱模型中间开一方孔,把一串钱穿在方形棍子上以便打磨加工。另一方面,铜钱外圆内方又契合了古人“天圆地方”的空间意识、“外圆内方”的为人处世之道,加之铜钱在几何形式上的对称之美、钱面上的文字艺术之美,为审美提供了可能。
其次,器物制造者在充分满足了器物的实用性之后,才去注重器物的审美品质。可以说,器物的审美特性是附着于、寄生于实用性上面的。
格罗塞说:“我们的定义曾经说过,艺术的努力是要由它的整个过程或者它的结果来引起审美感情……我们必须承认这个定义在严格意义上并不是十分切合实际的。原始民族的大半艺术作品都不是纯粹从审美动机出发,而是同时想使它在实际的目的上有用,而且后者往往还是主要动机,审美的要求只是满足次要欲望而已。”原始民族的所谓“艺术作品”是后人进行的命名,或者说是后人从艺术角度进行的追认。实际上它们是原始先民出于巫术(宗教)、生产、生活等目的制造的器物。直至现在,人们制造器物也是实用为先,兼顾审美。这是器物制造同艺术品创作之间在创作目的上的根本差别。
我们谈器物之美,主要是谈器物的实用形制或者说形式上显现出来的人类创造性的智慧,它表现为工艺技术之美以及器物装饰之纹样图式之美。当然,有的器物两者兼而有之,如甘肃武威雷台出土的“马踏飞燕”、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翠玉白菜”、四川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箔,都在工艺技术和审美艺术上达到了高度的契合统一。
任何器物都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两重品格,两者既有分别,又相互交织。起初,附加装饰元素主要不是为了审美,而是出于宗教、礼仪、标识等要求,或者是制作者的心爱、喜欢。器物是制作者心理构思的实现、自身能力的证明,装饰过的器物在“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心理共鸣基础上,逐渐成为人们共同认可的“美的形式”。
随着社会历史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有的器物被废弃,或丧失实用功能,为器物从实用对象转化为纯粹的审美对象提供了可能,凝结在器物形式上的历史的、审美的功能逐渐凸现出来,如商周的青铜礼器、战国的竹简、汉唐的铜镜等。在现代,器物的社会价值明显分化为实用和非实用两种,但这两种价值又更加呈现出相互依存、彼此彰显的态势。一方面,那些以实用性为目的的器物往往通过尽力增强其审美品格,在满足实用目的的同时,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来实现它经济价值的最大化;另一方面,那些非实用性的、专供收藏或审美的器物,往往又复制器物原来的历史形制,来获得更大的经济价值。
(摘编自李社教、邱紫华《论器物审美的特性》)
材料二:
中国古代在器物制作的工艺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炫技并不是中国传统器物的美学追求。相反,中国传统文化极为反对炫巧争奇,如果器物一味追求制作工艺的精细烦琐,就被认为是“奇技淫巧”,为文人士大夫所不齿。虽然对一些极为精湛的工艺技术有“鬼斧神工”的感慨,但这种制作工艺所达到的效果并不是中国传统器物美学所追求的。总体而言,工艺和装饰的“适度”,才是传统器物设计中所崇尚的“文质彬彬”的美学思想。
“中庸”是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也是传统造物“工巧适度”美学思想的来源。儒家强调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中立而不倚”,推崇一种不偏不倚的哲学,欣赏 “中庸” 与 “和” 的美。孔子在《论语·雍也》篇中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些观点同样适用于对器物的美学评价。对于器物来说,“质” 和 “文” 分别指构成器物的材质和装饰。如果在器物的制作上过于强调材质,缺乏装饰,就会显得粗野;如果太过装饰,就会掩盖材质本身的美,因而显得呆板。只有克服了 “文胜质” 或 “质胜文” 的倾向,不偏不倚、中和适度,才会达到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的效果。也就是说,只有文与质达到和谐统一,材料和装饰相得益彰的时候,器物才会体现出一种非常协调的美来。“文质彬彬” 作为一种审美的尺度,表达的是适度、适当的观点。在处理材料的工艺上,就美化和装饰而言,要把握好适当和适度的尺度,以两者的和谐统一为美。
(摘编自梁梅《致用为本,简雅素朴——中国传统器物设计美学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器物审美的独特性是由其审美对象的特性决定的,离开器物的实用性和功利价值去谈器物审美,往往不得其要。
B.先民基于各种不同的原因,在所造器物上附加装饰元素,主要不是为了审美,器物的审美价值是后期才具有的。
C.中国传统器物的设计与制造追求 “工巧适度” 的 “中庸之美”,表明中国哲学文化对器物审美有着深远的影响。
D.四川金沙遗址出土的 “太阳神鸟” 金箔,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双重特征,也表现出工艺技术和纹样图饰之美。
【答案】B
【解析】器物的审美价值不是“后期才具有的”,是原本就具有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格罗塞认为艺术品创作的主要目的是引起审美感情,从这一点来看,先民制造的各种器物,大都不是艺术品。
B.随着社会历史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有些器物转化为纯粹的审美对象,这说明审美需求在器物审美中更为重要。
C.明代圈椅之美,关键不在于榫卯结构的工艺,而在于其功能的舒适实用、材质的本色自然和造型的圆婉典雅。
D.古人提出 “白玉不雕,宝珠不饰”,强调的是自然之美,符合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的器物审美主张。
【答案】A
【解析】B.“有些器物转化为纯粹的审美对象”也不能说明“审美需求在器物审美中更为重要”。C.“榫卯结构的工艺”是技术工艺之美,也属于器物审美的范畴,不能忽视。D.“白玉不雕,宝珠不饰”违背了“质胜文则野”的器物审美主张。
3.下列材料,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古代先民制造的神器,下部大都有一个尖锐的圆锥,因为他们大多以狩猎或游牧为生,流动性强,圆锥形方便随时随地插入土壤中祭拜。
B.国家博物馆中的商后母戊鼎,形制巨大,两耳四足,雄伟庄严,充分体现了对称感和平衡感,从美学角度看,这是器物形象的重要表征。
C.明代沈春泽在为文震亨的《长物志》一书作序时,指出器物应该“几塌有度,器具有式,位置有定,贵其精而便、简而裁、巧而自然也”。
D.中国建筑能与自然背景取得最完美的协调,而且用高耸天际的层楼飞檐及环拱柱廊、栏杆台阶的虚实节奏,昭示出这一片山水里潜流的旋律。
【答案】C
【解析】材料二的观点是“只有文与质达到和谐统一,材料和装饰相得益彰的时候,器物才会体现出一种非常协调的美来”。A.强调器物的实用性。B.强调器物的审美性。D.强调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皆与材料二的观点不一致。
4.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以下现象的理解。(4分)
故宫针对游客的不同消费需求,推出两大类文创产品,一类是馆藏书画瓷器的复制品,另一类是朝珠耳机、宫门箱包等生活用品。
【答案】①耳机、箱包等以实用性为目的的器物与故宫文物结合,在满足实用目的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能实现经济价值最大化。②故宫馆藏的书画瓷器属非实用性器物,通过复制其历史形制,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价值。(意思对即可)
5.有人认为,关于器物之美的看法,材料一和材料二完全不同。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4分)
【答案】示例一:同意。①两者角度不同,材料一从器物审美的角度来看器物的实用性与审美性,材料二从器物设计美学的角度来看器物工艺与装饰的适度。②两者侧重点不同,材料一强调审美性是基于实用性的,材料二强调制造器物时要注重材质与纹饰的平衡。
示例二:不同意。①两则材料都强调器物本身的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契合与平衡。②两则材料都指出器物之美有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渊源。③两则材料都承认器物制造的工艺技术有着重要的审美价值。(意思对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砸缸的人
申 平
哐啷!一声响亮,那口大缸便被砸破了。缸里流出来的,不仅是水,还有千古流传的故事。砸缸少年一举成名。
五十年以后,那位少年已进入老年。在当年被称为西京的洛阳城里,在一处简陋的宅院前,他,又站在了一口缸前。这是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是他的老管家背着他,同意人家安放在这里的。安放者什么也没说,只留下一张“门状(名片)”就走了。“门状”上的字也很简单:翰林学士王拱辰。
王拱辰,他当然知道。这人在仁宗皇帝时代和自己先后中进士,并因在殿试时勇敢说出考试题目他以前曾经做过,被赐“诚信状元”称号。后来曾出使契丹,以学识阻止战争。在神宗皇帝时代,他也和自己一样,因反对变法,受到王安石的排挤。
上午,王拱辰登门拜访,老管家也曾通报,那时候,他在地下室里文思泉涌。听到王拱辰的名字,他犹豫了一下,但还是拒见了。一是他的确没工夫,二是他早就知道,现在的王拱辰已经不是过去的王拱辰了。听说他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修建了一座豪宅。光中堂就有三层楼高,巍峨壮丽。不怪人说“王家钻天,司马入地”。
现在,司马光绕着那口大缸,驴拉磨一样转了几圈,又伸手去撕被金纸包得紧紧的缸口。但是那金纸很厚,还在缸沿儿上箍了一道铜丝,把金纸绷得如鼓面一样紧,人手根本抓不住。推一推,重如泰山,敲一敲,闷闷的没有声响。这缸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呢?
“你去,给我找一块石头来!或者一把锤子。”他转头对老管家下达了命令。
但是老管家却没有动,他嗫嚅了半天,终于鼓足勇气说:“君实秀才,人家好心好意给你送来一口风水缸,你要砸……不好吧?”
“不好,有什么不好?”他鼓起眼睛问老管家。
“这个是聚财的。”老管家说,“你看咱家,也太穷了吧。夫人有病,都没钱抓药了。”
“人穷不能志短,乱收东西,非君子之德也!再说,我也得知道这缸里装的是啥呀!”
“人家说了,十日后方可打开,否则就不灵验了。”
往后几天,司马光的生活完全被门外那口大缸打乱了。以前他总是一更睡,五更起,直接到他那间地下室里去编修《资治通鉴》,可以说是心无旁骛。但是现在,那口缸却不断在他眼前晃来晃去。送缸人的用意,缸的内容,都开始让他分心。
而且,自从这口缸安放到他家门口以后,前来拜访他的人不知为什么络绎不绝。后来他接到京城一位朋友的密札,才知道自从哲宗皇帝继位之后,便由最信任他的高太后辅佐朝政,人们疯传,他即将奉旨进京去当宰相了。
怪不得……
五天以后,夫人不幸去世,也不知道一下子从哪里冒出来那么多人前来吊唁,而且人人都不空手。悲伤之中的司马光让老管家把所有的礼品礼金都登记造册,一点不动,然后他悄悄把自己家里仅有的五亩地典当了,开始为夫人准备后事。
出殡那天,路两边人山人海,有人竟然喊出了“司马相公”的口号。
司马光分明感觉到,正有一口无形的大缸铺天盖地向他的头上扣过来。这口缸比王拱辰放在他家门口那口缸还要神秘,还要危险。这两口缸最后叠加在一起,悬在他的头上,直搞得满腹经纶的他六神无主,坐卧不安。他知道,他必须马上砸缸了。
但是全家上下没有一个人支持配合他。他想在院子里找个铁器,或者找一块石头,根本就找不到。老管家,还有他的养子司马康,早已带人坚壁清野了。
砸个缸,居然这么难,要不算了……不行!这缸非砸不可,不然,我这一世英名,就要毁于一旦了。
凌晨,天刚微亮,官道上就有一个老者走走停停,寻寻觅觅。最后,他怀抱一块石头,一步步走回自家门前,他气喘喘地把石头举起,对着那口大缸用力砸去。
砰!第一下,竟然没有砸破。石头反弹,险些砸到他。啊,这缸难道是铁缸?管他!再砸!哐啷,缸破了……
天亮了,许多人聚在司马宅前看热闹。但见那口大缸里流出来的,果然是黄白细软之物。破缸上还摆着一份礼单,写着一行大字:司马只要清白,钱财自来认领。
(选自《经典美文》2022年第2期,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精练而含蓄地叙述流传千古的司马光幼年砸缸救人的故事,引出下文司马光老年再一次砸(另一种)缸的故事。
B.送缸者是翰林学士王拱辰,作者借此人暗示了世道变迁,人心不古,他从一个诚信正直之士变成了一个阿谀之徒。
C.管家是一个次要人物,却有着重要的作用,代表着官场中利欲熏心的势利人物,从他千方百计阻挠砸缸即可看出。
D.小说结尾“司马只要清白,钱财自来认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既完成了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又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答案】C
【解析】“代表着官场中利欲熏心的势利人物”错,管家只是一个普通人物,并不是官场人物,管家利欲熏心也有拔高之嫌。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心理描写比较突出,如“人穷不能志短,乱收东西,非君子之德也!”“不行!这缸非砸不可……”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B.小说的语言精练而略带含蓄,如写王拱辰修建豪宅以示其腐化堕落,以高太后辅佐朝政暗含司马光将被重用,几笔带过,举重若轻。
C.小说处理细节精于雕琢,意味深远,例如“有人竟然喊出了‘司马相公’”,“相公”既可指读书人,又可泛指官吏、特指宰相,一语双关,耐人细品。
D.那一口大缸“重如泰山”“石头反弹”富有象征意味,暗寓趋炎附势者顽固难推,而司马光坚决砸缸则显示出他与趋炎附势者斗争到底的决心。
【答案】A
【解析】“人穷不能志短,乱收东西,非君子之德也!”是语言描写。
8.小说塑造司马光的人物形象,用了衬托手法,请结合文本举例分析。(6分)
【答案】①以司马光简陋的宅院,做书房位于地下室等贫寒的环境,衬托他甘于清贫的形象。②以管家一再阻挠来衬托司马光坚持砸缸的自省与自律。③以世人的趋炎附势,来衬托司马光的不慕名利,清廉无私。④以王拱辰前清后腐,衬托司马光不忘初心,清廉自守。
9.小说写司马光老年时的再一次砸缸,使用了延宕手法——砸缸的结果迟迟不得出现。请分析小说中这一延宕手法的运用有什么好处。(6分)
【答案】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缸里装的是什么,不得而知,主人公迟迟没有砸缸,吊足了读者的胃口。②丰富小说内容,使情节更加曲折动人。用延宕的手法插入众人拜访、夫人逝世等内容,使情节丰富变化,起伏有致。③突出人物形象。在叙述砸缸这一主体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司马光典当五亩地安葬亡妻等情节,更突出了司马光清廉自律、个性鲜明的形象。④有利于表现主题。在砸缸的结果到来之前,插入司马光家里的贫穷、拜访和吊唁的客人越来越多等内容,反映出当时的趋炎附势的官场现实和人生世相,有力地烘托了思想主题。(答出3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正月,武王至洛阳;庚子,薨。明旦,以王后令,策太子即王位,大赦。十月,汉献帝告祠高庙,使行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玺绶诏册,禅位于魏。王三上书辞让,辛未,升坛受玺绶,即皇帝位。戊辰晦,日有食之。有司奏免太尉,诏曰:“灾异之作,以谴元首,而归过股肱,岂禹、汤罪己之义乎!其令百官各虔厥职,后有天地之眚,勿复劾三公。”八月,孙权遣使称臣。朝臣皆贺,刘晔独曰:“权无故求降,必内有急。权前袭杀关羽,刘备必大兴师伐之。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矣。”帝曰:“人称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来者心,不若且受吴降而袭蜀之后也。”遂受吴降。丁巳,遣太常邢贞奉策即拜孙权为吴王,加九锡。刘晔曰:“不可。陛下德合天地,声暨四远。权虽有雄才,故汉南昌侯耳,官轻势卑。士民有畏中国心,不可强迫与成所谋也。不得已受其降,可进其将军号,不可即以为王也。彼直为侯,江南士民未有君臣之分。我信其伪降,就封殖之,崇其位号,定其君臣,是为虎傅翼也。权既受王位,却蜀兵之后,外尽礼以事中国,使其国内皆闻,内为无礼以怒陛下;陛下赫然发怒,兴兵讨之,乃徐告其民曰:‘我委身事中国不爱珍货重宝随时贡献不敢失臣礼而无故伐我必欲残我国家俘我人民以为仆妾。’吴民无缘不信其言也。信其言而感怒,上下同心,战加十倍矣。”又不听。诸将以吴内附,意皆纵缓,独夏侯尚益修攻守之备。邢贞至吴,吴人以为不当受魏封。吴王曰:“昔沛公亦受项羽封为汉王,盖时宜耳,复何损邪!”遂受之。吴王出都亭候邢贞,贞入门,不下车。中郎将徐盛忿愤,顾谓同列曰:“盛等不能奋身出命,为国家并许、洛,吞巴、蜀,而令吾君与贞盟,不亦辱乎!”因涕泣横流。贞闻之,谓其徒曰:“江东将相如此,非久下人者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委身事/中国不爱珍货重宝/随时贡献/不敢失/臣礼而无故伐我/必欲残我国家/俘我人民/以为仆妾
B.我委身事中国/不爱珍货重宝/随时贡献不敢失/臣礼而无故伐我/必欲残我国家/俘我人民/以为仆妾
C.我委身事/中国不爱珍货重宝/随时贡献不敢失臣礼/而无故伐我/必欲残我国家/俘我人民/以为仆妾
D.我委身事中国/不爱珍货重宝/随时贡献/不敢失臣礼/而无故伐我/必欲残我国家/俘我人民/以为仆妾
【答案】D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如“戊申晦”,也可以指白天。
B.股肱,本义指大腿和上臂,文中比喻辅佐帝王的得力大臣。
C.九锡,皇帝赏赐给诸侯、大臣的九种礼器,表示最高礼遇。
D.都亭,城邑中的驿舍。秦规定十里一亭,郡县治所设都亭。
【答案】A
【解析】“也可以指白天”错误,“晦”指黑夜。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汉献帝在宗庙祭祀,祭告列祖列宗,让位给魏王曹丕。虽经上书推辞,曹丕最终还是升坛接受皇帝玺绶,登上帝位。
B.出现日食,有关官员奏请罢免太尉。曹丕认为这是上天在责备君主,归罪朝廷大臣不符合禹、汤归过于自身的道义。
C.孙权派使者向魏称臣,魏朝臣皆贺。而刘晔认为应联合蜀国内外夹击,不出十天,吴国必亡,曹丕没有听从他的建议。
D.邢贞到吴国后,进门不下车,中郎将徐盛深觉耻辱,以至泪流满面。邢贞知道这件事后,认识到吴国不会久居人下。
【答案】C
【解析】“联合蜀国”错误,原文只是说“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并没有相互联合。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令百官各虔厥职,后有天地之眚,勿复劾三公。(4分)
(2)诸将以吴内附,意皆纵缓,独夏侯尚益修攻守之备。(4分)
【答案】(1)命令官员各自虔敬他们的职责,今后天地出现灾异,不要再弹劾三公。
(2)将领们认为吴国已经归附,内心都松懈了,只有夏侯尚进一步整治攻守的战备。
14.刘晔为什么反对拜孙权为吴王?请简要说明。(3分)
【答案】①孙权是故汉南昌侯,官职低微,权势卑下。②封孙权为吴王,会帮助他确立和江南士民的君臣名分。③会使江南君臣上下一心,战斗力增强。(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正月,魏武王曹操抵达洛阳;庚子,曹操去世。第二天清晨,以魏王后的命令,拜太子曹丕继承曹操为魏王,大赦天下。十月,汉献帝在高祖庙祭祀,祭告列祖列宗,派代理御史大夫张音带着符节捧着皇帝玺绶以及诏书,要让位给魏王曹丕。曹丕三次上书推辞,辛未,升坛受皇帝玺绶,登上皇帝宝位。戊辰晦,出现日食。有关官员奏请罢免太尉,下诏说:“出现天灾和怪异的现象,那是上天在责备君主,如果把过错归于辅佐朝政的大臣,难道符合夏禹、商汤归过于己的本意吗!命令官员各自虔敬他们的职责,今后天地出现灾异,不要再弹劾三公。”八月,孙权派使者向魏称臣。朝廷大臣都表示祝贺,唯独刘晔说:“孙权无故向我投降,一定是内部发生危机。前不久,他偷袭并杀死了关羽,刘备必然会出动大军讨伐他。蜀从外部进攻,我们从内部偷袭,不出十天,吴必亡。”文帝说:“有人投降称臣我们却讨伐他,会使天下愿意归附我们的人产生疑心,不如暂且接受吴的归降,袭击蜀的后路。”于是接受了吴国的归降。丁巳,魏文帝派太常邢贞带策命,封孙权为吴王,加赐九锡。刘晔说:“不可以封孙权。陛下德行符合天地,声名远播四方。孙权虽有雄才大略,只不过是汉朝的南昌侯而已,官品很低,权势卑下,其属民都有畏惧我中原朝廷之心,很难强迫他们合谋共事。我们不得已接受他的归降,可以晋封他将军的称号,却不能一下子封他为王。孙权仅被封为侯,江南的士人、百姓和他便没有君臣的名分。如果我们相信他的假投降,就大大晋封他,尊崇他的地位,给他加上王的称号,使江南士民和他确立君臣关系,这是为猛虎加上双翼!孙权既然取得了王的地位,迫使蜀军退走之后,外表上遵守礼节,服从朝廷,使人们都知道这件事,实质上对朝廷无礼,以激怒陛下;陛下如果发怒,出动大军征伐他,他就不慌不忙地对他的百姓说:‘我们委身于中原朝廷,不爱惜珍宝,按时进贡财物,不敢违背臣下对皇帝的礼节。但朝廷却无缘无故地征讨我们,一定要消灭我们的国家,俘虏我们的人民,做他们的奴仆和婢妾。’吴的民众便不会不相信他的话。相信这种话就会感慨愤怒,君臣上下一心,战斗力就会增强十倍。”文帝仍然不听。将领们认为吴国已经归附,内心都松懈了,只有夏侯尚进一步整治攻守的战备。邢贞到达吴国,吴的大臣认为不应接受魏的封号。吴王孙权说:“从前沛公刘邦也接受项羽封给的汉王,这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又有什么损害!”于是孙权接受了魏的封号。吴王到都城的亭舍等候邢贞,邢贞进门不下车。中郎将徐盛愤怒地看着其他将领说:“我们不能拼出性命,为国家兼并许都、洛阳,吞并巴、蜀,却使君王与邢贞结盟,难道不感到羞辱吗!”说着便泪流满面。邢贞听到这些话,对随从说:“吴国有这样的将相,不会甘心久居人下的。”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病 起
[宋]赵师秀①
身如瘦鹤已伶俜,一卧兼旬更有零。
朝客偶知亲送药,野僧相保密持经。
力微尚觉衣裳重,才退难徼笔砚灵。
惟有爱花心未已,遍分黄菊插空瓶。
【注】①赵师秀,字紫芝,号灵秀,亦称灵芝,又号天乐,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光宗绍熙元年(1190)进士,与徐照、徐玑、翁卷并称“永嘉四灵”,人称“鬼才”,开创“江湖诗派”。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诗人久卧病榻的模样,像鹤一样消瘦单薄。
B.颔联对仗工整,朝客送药、野僧持经体现了人情的温暖,表达了诗人的感动。
C.颈联通过“力微”“才退”等词形象地描写出诗人体力不支、才思减退的状态。
D.全诗紧扣诗题,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叙事抒情,写出了诗人病起后的感受。
【答案】D
【解析】诗中没有虚写。
16.从尾联你可以读出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诗人仔细挑选黄菊插空瓶,装点修饰,体现了诗人热爱生活,富有高雅生活情趣的形象。②诗人以菊花意象表达出自己自然淡泊的高逸情怀和坚强高洁的人生志向。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的高尚节操。
(2)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周瑜在战场上指挥从容,建立赫赫战功,反衬了自己的年老无为。
(3)“月”这一物象,在文人笔下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古诗词中含有“月明”意象的语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2)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3)(示例一)去来江口守空船 绕船月明江水寒
(示例二)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湿地是生命之源,被誉为地球之肾,有助于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与人们生产生活①__________。蜿蜒的河流、斑斓的湖泊、神秘的沼泽,氤氲丰饶的湿地赋予地球勃勃生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开启了全面保护湿地新阶段,湿地保护成为生态文明建设②__________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初步建立,湿地总面积同口径相比有所增长,总体水质呈向好趋势,为全球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国际湿地城市”如③__________,不断出现,体现了我国湿地保护修复的巨大成效。
此前,一些人靠水吃水,非法围垦,污染湿地,乱砍滥伐,围湖造田,过度捕捞,让不少湿地伤痕累累,保护和利用的矛盾日益凸显。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产业,透支的是子孙后代的未来。近年来,由于我国加强湿地保护修复,不仅不少湿地恢复了往日的美丽,也推动了产业绿色转型,生态养殖、生态旅游等结出富民“金豆豆”。生态欠账变成资源红利,很好地说明了“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案】(示例)①息息相关(或:息息相通) ②不可或缺 ③雨后春笋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案】不少湿地不仅恢复了往日的美丽,也推动了产业绿色转型,让(使)生态养殖、生态旅游等结出富民“金豆豆”。
20.请分析画波浪线句子中关联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答案】“宁要”“不要”“而且”等关联词语的使用,表达了以生态保护为先的决心和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冲突的观点,语言铿锵有力。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SAOT技术(半自动越位识别技术)工作的基本原理,就是通过设置在球场内的12台特种摄像机,以每秒50次的频率拍摄并搜集球员身体29个节点的位置,然后再与内置于比赛用球内的惯性传感器传输的数据配合,得出进攻方球员出球的瞬间参与进攻球员的精确位置。可以肯定地说,通过如此数据定位得出的判断,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准确性与公正性是毋庸置疑的。国际足联步步为营地在世界杯上推进一项又一项新技术,其目的当然是希望世界杯赛场上少一些误判,这既符合“公平竞赛”原则,也可以让每一场比赛的结果更加公正。
在很长的时间里,很多球迷都认为,足球比赛中从来没有让所有人满意的判罚。如今,SAOT和VAR(视频助理裁判)的应用无疑增加了判罚的准确性,②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同时它还排除了各类其他因素的干扰,让球员专注于技战术本身。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VAR回看耗时长,让比赛时常进入长时间的等待或停滞状态,再加上SAOT造成了比赛中越位判罚激增,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它遭到了不少球迷的抨击也就在所难免。
21.下列句子中的“基本”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基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学校的新操场基本建成,下学期即将启用。
B.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C.该市的公共集中充电站和充电桩,基本能满足“一车一桩”的充电需求。
D.经过6年规划建设,雄安新区内外骨干路网基本建成。
【答案】B
【解析】文中的“基本”是“主要的”“根本的”的意思,在句中作定语。A.解释为“大致”“大体上”,在句中作状语。B.解释为“主要的”“根本的”,在句中作定语。C.解释为“大致”“大体上”,在句中作状语。D.解释为“大致”“大体上”,在句中作状语。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答案】①比肉眼判断要精确很多
②让比赛变得更加公平
③有些精彩进球也被判无效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辛弃疾《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1949年3月23日,离开西柏坡之际,毛泽东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笑答:“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过去一百年,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
——2021年《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也是“赶考人”。作为一名高中学生,请你以“赶考”为核心话题,结合上述材料的内涵和自己的学习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第一则材料意思是:“就像鲲鹏从北海展翅翱游到南海,又像凤凰朝向太阳飞。明年的今天,你早已青云直上,那时你可以轻松愉悦地闲看世间的举子还在为功名奔忙。”这是辛弃疾送别廓之去参加秋试时所写,祝愿他能通过“赶考”求取功名;第二则材料意思是:“举子们紧张肃穆地战斗,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这是欧阳修以考官的身份,写出了士子答题的情况。这两则材料中的“赶考”都是为自己而“赶考”。第三则材料是1949年离开西柏坡之际,毛泽东与周恩来之间关于“赶考”的对话,并由此引出第四则材料:当下中国共产党的“赶考”这两则材料指的是为国家、为人民而“赶考”,而且永不结束。
这四则材料都是围绕“赶考”来写,那么“赶考”是什么意思呢?赶,应对,奔赴;考,考验。“赶考”就是以奋进、拼搏的精神应对考验。“考验”是时代所出,而时代是不停改变的,所以“赶考”永远在路上。“赶考”精神具有永恒的时代价值。
题目要求:“作为一名高中学生,请你以‘赶考’为核心话题,结合上述材料的内涵和自己的学习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题干限制了写作者的身份,所写内容及观点应该体现青年人积极向上、勇敢担当的精神;同时限制了作文的话题及内容,以“赶考”为核心话题,并要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体验。
考生写作时,可从“赶考”是什么,“赶考”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永远走在“赶考”的路上,新时代青年如何磨炼自己的“赶考”精神等角度进行阐述。
行文构思上,可以概述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学子赶考酬壮志,国家赶考谋复兴,时代风云变幻,历史大浪淘沙,而‘赶考精神’仍是铸就辉煌的不二法门”;接着阐释“赶考精神”的内涵,并围绕“赶考精神,助个体取得非凡成就”“赶考精神,更是一个国家迎来繁荣昌盛之局面,一个民族走上复兴之通途的有力助推”两个方面阐述其意义价值;最后联系自身,明确态度。
参考立意:①“赶考”是人生永远的姿态。②新时代,新“赶考”。③“赶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④赶考路上,谱写锦绣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