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鱼我所欲也 课件 (共4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9 鱼我所欲也 课件 (共4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1 20:36: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9 鱼 我 所 欲 也
《 》


学习目标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作者的观点,领会会孟子散文的述风格和语言特色。
01
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辨析本文的比喻、对比论证的方法。
02
熟读成诵,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03
第一课时
不食嗟来之食①
齐大饥。黔敖②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③,贸贸然④来。黔敖左奉⑤食,右执⑥饮,曰:“嗟⑦!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⑦也!”从而谢焉⑧,终不食而死。
【注释】:① 本文出自《礼记·檀弓下》)②黔敖:齐国的一位富商。③蒙袂( mèi):用衣袖蒙着脸。辑屦(jù):身体沉重迈不开步子的样子。④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双眼无神) ⑤奉:同“捧”,端着。⑥执:拿⑦嗟(jiē):带有轻蔑意味的呼唤声。语气词,喂⑧斯:这地步。⑨从而谢焉:从,跟随。谢,表示歉意。
一、导入
这个人在面临生与死的选择时,把尊严看得比生命更重要,所以他选择了饿死。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择呢?
在两难的境地,比如在生与死,义与利不可兼得时,我们要怎么抉择呢?
读下面短文,说说你读到了什么?
活动一: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正音、断句,辨析、积累虚词用法。
2.小组合作探究,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先自读自译,再小组内交流,互相解决难句,还有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下来,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1)通假字
故患有所不辟(bì)也:“辟”同 。
万钟则不辩(biàn)礼义而受之:“辩”同 。所识穷乏者得(dé)我与(yú):“得”同 。
“与”同 。乡(xiàng)为身死而不受:“乡”同 。
“避”,躲避
“辨”,辨别
“德”,感恩、感激
“欤”,语气词
“向”,先前、从前
于: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故不为苟得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宫室之美:与:蹴尔而与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恶 。
(2)多音字
(3)辨析词义与用法
(wù),讨厌、憎恨
介词,比。
介词,对。
wéi,动词,做。
wèi,介词,为了。
yǔ,动词,给。
yú,“与”同“欤”,语气词。
(4)断句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
/
/
/
/
/
/
/
/
/
/
/
/
/
知识链接
01
鱼是古代的佳肴之一。古代的北方人,鱼是上等佳肴,所以孟子把“鱼”和“熊掌”相提并论。北方少河流,当然鱼也不多,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食有鱼是富贵人家的生活。《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冯谖不满意在孟尝君门下吃粗劣的食物,就唱道:“长铗归来兮,食无鱼!”
美味“鱼”
知识链接
钟,古代的容量单位。古代计容量的单位由小到大排列:最小的是“勺”,相当于今天的一小汤匙;10勺为一合(gě),10合为一升,10升为一斗,10斗为一斛,6斛4斗为一钟。按此计算,“万钟”是6.4万斗,这个年俸是相当大的。当然,在本文中,孟子是用“万钟”来表示优厚的俸禄。
02

2.小组合作探究,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要求:
(1)先自读自译。
(2)小组内交流,互相解决难句。
(3)记录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疏通文意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熊的脚掌,古人认为是珍贵的食品。
即“兼得”,同时获得。得,得到。兼,同时涉及或具有几种事物。
舍弃,放下。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讨厌,憎恨。
祸患,灾难。
同“避”,躲避。
可以用来。可,可以、能。以,用来。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因此,所以。
不仅,不只是。
这种心。
丧失。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箪、豆都是古代盛食物的容器。
用肉调和五味做的粥状食物。
呼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
踩踏,用脚踢。
这里指高位厚禄。
同“辨”,辨别。
益处。
侍奉。
同“德”,感激。
同“欤”,语气词。
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心)。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同“向”,从前。
wèi,介词,为了。
wéi,动词,做。
停止。
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判断句: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2.反问句: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3.省略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4.对偶、排比句: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活动二:再读课文,找出观点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资料链接一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人称他为“亚圣”,他主张“性善论”,这一哲学思想是孟子仁政学说的基础。孟子的“四心说”是对性善论的具体阐释,他认为每个人生来就有“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告子上》)
资料链接二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是该章的第10小节。这一节专就“羞恶之心,义也”展开论述,将生与义的冲突置于不可得兼的两难抉择的境地,从而阐明了“舍生取义”的观点。这一思想可以《论语》中找到源头: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用什么价值标准来考量选择?
孟子: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舍生取义
活动三:理清思路,把握论证
借助课后思考与探究第一题的思维导图,试着梳理本文论证思路,完善思维导图,并尝试说一说作者的论证思路。
朗读第1段,思考:
作者是怎样提出观点的?这样提出观点有什么好处?
作者是怎样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用自己的话说说“是心”的内涵。“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体现了作者的哪种主张?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中有何作用?
研读第1段,理清论证层次
提出
论点
鱼、熊掌
生、义
舍鱼取熊掌
舍生取义
所欲
设喻引出
由浅入深,自然明晓
舍生取义
所 欲
所 恶
甚 于 生
甚 于 死
不为苟得
患有所不辟
(正面)
(义)
(不义)
所 欲
所 恶
莫甚于生
莫甚于死
得生有不用
辟患有不为
(反面)
(最喜生)
(最恶死)
义重于生
生重于义--何不用 何不为
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
义重于生
道理论证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是心:这种心
代指上文中的“舍生而取义”之心,乃孟子所说的“羞恶之心”
“人皆可以为尧舜”
性善论
研读第2段,理清论证层次
朗读第2段,概括这一段用了哪些具体事例来论证观点?
舍生取义
(正面)
(反面)
行道之人、乞人
不食嗟来之食
不辩礼义而受万钟
不失本心
见利忘义
失其本心
勿失其本心
举例论证
资料链接
据孟子公孙丑下》记载,孟子游齐,任客卿,但齐宣王始终不用孟子的为政主张。孟子晚年高开齐国到邹国。临行前,刘宣王以都城之屋和万钟之奉来挽留他,他却坚决不接受,说:“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
孟子在此基础上向世人提出警告:是亦不可以已乎?应该终止这种见得忘义的行为,不要丧失自己的本心——即第1段中的“是心”(羞恶之心)
鱼、熊掌—→生、义—→舍生取义
所欲有甚于生者—→不为苟得
所恶有甚于死者—→患有所不辟
所欲莫甚于生—→何不用—→有不用
所恶莫甚于死—→何不为—→有不为


道理论证
提出论点


举例论证
行道之人、乞人——→弗受、不屑
不辩礼义→为宫室、妻妾、所识穷乏者受万钟
义重于生
→失本心
勿失本心
借助思维导图,尝试背诵
拓展思考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你能举出几个事例吗?请同学课后查找资料,写一两个事例。
第二课时
齐读课文(可不看书尝试着背诵)
一、导入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
2.思考孟子的观点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活动一:赏读,品孟子说理艺术
比附,即譬喻、比喻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比喻论证
鱼、熊掌
生、义
舍鱼取熊掌
舍生取义
化抽象为具体,
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类比
读以下句子,说说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1)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梁惠王上》)
(2)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离娄上》)
比喻论证
通过比喻进行论证,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对比论证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 ,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从文中找找使用对比论证的语段读一读,说说这样说理有何好处。
(2)一箪食,一豆羹......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回忆八年级所学的孟子文章,有没有使用对比论证的语句?
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理,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使所阐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
孟子还善用铺陈排比,读下列语句,说说表达效果。
(1)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采用一连串结构相同的句式,对于同一论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说明,形成滔滔万里不可阻挡之气势,使说理更具有说服力。
小结孟子说理艺术:
语言纵横驰骋,气势恢宏,极富说服力、鼓动性
比喻论证 形象生动
对比论证 严密深刻
铺陈排比 气势充沛
活动二:研读, 思考孟子思想现实意义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你能举出几个事例吗?
1、《史记伯夷列传》记载,伯夷、叔齐二人“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
2、苏武被扣留匈奴,匈奴贵族先以名利引诱,后以严刑威胁。但苏武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被迫牧羊十年,在恶劣的处境中,他仍持着汉朝的旄节,不屈节辱命。
3、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在能够离开的情况下没有离开,他坚信“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
2.请说说你对“舍生取义”的理解。
有关“义与利”的论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富贵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论语·述而》)
3.回顾《孟子三章》,找出与本文思想内涵一致的句子,与本文进行对比,加深孟子思想的认识。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仁政”是孟子的核心思想,所以他重视人和,期待“得道”君主,他还主张“性本善”,提出人有“四心”,而“性善论”是其“仁政”主张的基础,在本文中他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既是对人性的期望,也是对仁政的一种期待。但在后天环境中,人往往会“失其本心”,故要保有“本心”,坚持自己的原则,要在逆境中磨砺自己,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不食嗟来之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与,可去,其谢也,可食。”
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用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仍然可以去吃。”
孟子在本文中对此人“不食嗟来之食”而选择饿死的舍生取义精神大加赞赏,而曾子却觉得他没必要饿死,可以接受食物。你怎么看待这两种不同的观点?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讨论:
学会选择
老师寄语
理性选择
慎重选择
坚守本心
鱼、熊掌—→生、义—→舍生取义
所欲有甚于生者—→不为苟得
所恶有甚于死者—→患有所不辟
所欲莫甚于生—→何不用—→有不用
所恶莫甚于死—→何不为—→有不为


道理论证
提出论点


举例论证
行道之人、乞人——→弗受、不屑
不辩礼义→为宫室、妻妾、所识穷乏者受万钟
义重于生
→失本心
勿失本心
课堂小结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铺陈排比
小练笔
孟子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类比说理,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学习这种方法,写一段话,说明一个道理。
谢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