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1.(2023高一上·渑池月考)下图中四种局部环流形式,正确的是( )
A. B.
C. D.
(2023高一上·渑池月考)下表是我国华北某地天气状况数据。读下图“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日期 白天最高气温 天气
11月2日 19℃ 晴
11月3日 17℃ 霾-多云
11月4日 16℃ 霾-雨
2.在中国东北地区人们常利用人造烟雾来防御霜冻的原理是( )
A.减弱① B.增强② C.减弱③ D.增强④
3.图中表示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上图中①~④序号含义正确的是( )
A.①-地面辐射 B.②-大气辐射
C.③-太阳辐射 D.④-大气逆辐射
5.与前两日相比,11月4日白天最高气温较低的原因是( )
A.辐射①减弱 B.辐射④增强 C.作用⑤增强 D.作用⑥减弱
(2023高一上·渑池月考)地震波的速度会因其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科学家主要通过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下图为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壳,②——地幔,③——地核
B.①层中物体性质均
C.③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
7.图中的X处为( )
A.莫霍面 B.古登堡面
C.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 D.内核与外核交界
(2023高一上·渑池月考)下图为太阳“可见半球耀斑面积相对数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8.与耀斑在同一太阳大气层的太阳活动是( )
A.黑子 B.日珥 C.磁暴 D.太阳风
9.耀斑面积相对数较大的年份,地球上最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
A.太阳射电引起地球大气电离层电磁扰动减弱
B.全球各地气温升高,蒸发旺盛导致降水增多
C.带电粒子轰击臭氧层,高纬地区的极光多发
D.太阳辐射能增强,全球农业生产倾向于增产
10.(2023高一上·渑池月考) 2019年10月8日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物理宇宙学的理论发现,诺贝尔委员会表示:“他们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结构和历史的新认识,并首次发现了围绕其他类太阳恒星运行的系外行星飞马座51b。这些发现将永远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据所学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1)上述材料中提到的系外行星最可能位于(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2)下列与材料中所说的飞马座51b属于同一类天体的是( )
A.太阳 B.地球 C.月球 D.哈雷彗星
(2023高一上·渑池月考)下图示意距太阳最近的四颗行星。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1.E代表的行星是( )
A.水星 B.金星 C.地球 D.火星
12.M星没有生命存在的原因是( )
A.质量过大 B.表面温度过高
C.太阳光照不稳定 D.体积过大
13.(2023高一上·渑池月考) 2019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震中位于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以东130千米的海域,震源深度11千米,地震引发最高达10米的大海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核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壳
(2)若地震发生时,震中附近有一艘船,则船上的人的感觉是( )
A.左右摇晃 B.上下颠簸
C.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2023高一上·渑池月考)下图示意局部大气层气温随高度变化曲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图示大气层属于(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臭氧层 D.高层大气
15.该层大气( )
A.适合飞机高空飞行 B.产生极光现象
C.天气现象显著 D.平流运动显著
16.(2023高一上·渑池月考)下列天体系统属于同一层次的是( )
A.银河系和河外星系 B.地月系和银河系
C.总星系和河外星系 D.太阳系和河外星系
17.(2023高一上·渑池月考)有关太阳辐射的正确叙述是( )
A.太阳辐射有11年的活动周期
B.太阳辐射的能量不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C.太阳辐射是地球上大气、水、生物和火山活动的主要动力
D.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18.(2023高一上·渑池月考)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 )
A.气压差异 B.水平气压梯度力
C.地转偏向力 D.摩擦力
(2023高一上·渑池月考)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9.臭氧空洞主要出现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20.图中X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大气的( )
A.温度 B.密度 C.压强 D.水汽含量
21.下列有关④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下降 B.流星现象多出现在该层
C.飞机飞行的最理想环境 D.对人类社会没有任何影响
(2023高一上·渑池月考)2020年5月,美国宇航局(NASA)发现了一批新的太阳黑子和太阳耀斑,但并不是特别的强大。结合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22.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可能有( )
①无线电长波通信受到影响 ②世界各地降水量均增多
③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④航天发射受太阳活动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3.有关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②太阳辐射为地球上的大气和水体运动提供能量
③太阳辐射能量稳定且集中,容易被人类直接利用
④目前人类生产和生活的能源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3高一上·渑池月考)2013年6月26日8时许,“神舟十号”在内蒙古四子王旗安全着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神舟十号”返回舱表面有类似“烧焦”的痕迹,其形成原因类似于( )
A.故障起火 B.流星 C.极光 D.卫星
25.若“神舟十号”返回舱着陆在下列天体上,不会出现类似“烧焦”痕迹的是( )
A.太阳 B.月球 C.火星 D.木星
26.(2023高一上·渑池月考)下列不属于八大行星公转的共向特征的是( )
A.同向性 B.近圆性 C.同速性 D.共面性
27.(2023高一上·渑池月考)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代表四大圈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圈层关系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8.(2023高一上·渑池月考)有关地球上具有适宜生命存在繁衍的原因,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日地距离恰当
B.相对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
C.早期地球没有火山喷发和岩浆活动
D.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当
29.(2023高一上·渑池月考)读“太阳外部结构层次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三层次分别表示太阳大气结构的 层、 层和 层,其中肉眼可观测到的主要是 层。
(2)在ABC三层中,A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 ,B层的主要活动有 和 ,活动的平均周期大约为 。
(3)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会扰乱地球磁场,使地球磁场突然出现“ ”现象,导致罗盘指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4)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并与那里的稀薄大气相互碰撞,会出现美丽的 。
30.(2023高一上·渑池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5月22日02时04分,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34.59°N,98.34°E)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17千米,西宁震感强烈。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届部)示意图。
(1)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A圈层、 (填字母)圈层和 (填字母)圈层。B圈层的主体是 C圈层的生物分布在A圈层的底部、B圈层的全部和 (填名称)的上部。
(2)此次地震发生在 (填字母)圈层,该圈层的结构特征是 。一般认为,软流层是 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以上是岩石圈,岩石圈包括 (填字母)圈层和 (填字母)圈层。m界面的名称是 界面。
31.(2023高一上·渑池月考)读太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八颗行星中,离太阳最近的是 ,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带位于 轨道和 轨道之间。(填行星名称)
(2)八颗行星绕日公转运行轨道具有 、 、 特征。
(3)图中所示宇宙空间范围内共包括 级天体系统,其中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 ,其中心天体是 。
(4)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与其所处的宇宙环境关系密切,此图所反映的有利宇宙环境特征是 。
32.(2023高一上·渑池月考)图中甲为高空等压面示意图,乙为城郊热力环流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图中A、B两地,气温较高的是 地,可能出现阴雨天气的是 地,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 地,请分析其原因 。
(2)甲图中A、B、C、D四点的气压由高到低排列的顺序是 。
(3)图中A、B两地形成的热力环流方向为 (顺/逆)时针
(4)若该热力环流发生于白天的海洋与陆地之间,则A、B中代表陆地的是 ,说明判断的依据 。
(5)请你在乙图中的四条短线上用箭头画出大气的流动方向。(2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A、图A表示的是海陆风环流,白天陆地温度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热低压;海洋温度低,气流下沉,形成冷高压。水平方向上,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形成海风,A选项错误。
B、图B表示城郊热力环流,城市因热岛效应存在,气温高,气流上升,形成热低压,郊区气温低,气流下沉,形成冷高压,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区,B选项错误。
C、图C表示山谷风环流。夜晚山顶降温快,形成冷高压,山谷降温慢,形成热低压,近地面风由山顶吹向山谷,形成山风,C选项正确。
D、近地面受热,气流膨胀上升,遇冷收缩下沉,D选项错误。
故本题答案为:C。
【点评】热力环流是大气环流最简单的一种形式,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地面受热不均。受热多的地方形成热源,气流上升,受热少的地方形成冷源,气流下沉。垂直方向上气流的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进而产生水平方向上的气流的运动。
【答案】2.D
3.C
4.D
5.C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照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2.由图可知,①表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表示被削弱后的太阳辐射,③表示地面长波辐射,④表示大气逆辐射,⑤表示大气反射,⑥表示大气散射。 在中国东北地区人们常利用人造烟雾来防御霜冻,是因为大气中的人造烟雾可以吸收更多的地面长波辐射,使气温升高,进而通过大气逆辐射返还给地面更多的热量,即增强了大气逆辐射,D选项正确,A、B、C选项错误。
故本题答案为:D。
3.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增温,因此大气的直接热源是近地面,③地面长波辐射可以反映这个原理,C选项正确,A、B、D选项错误。
故本题答案为:C。
4.A、①表示到达大气层上界的太阳辐射,A选项错误。
B、②表示被削弱后的太阳辐射,B选项错误。
C、③表示地面长波辐射,C选项错误。
D、④表示大气逆辐射,D选项正确。
故本题答案为:D。
5.A、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一般变化不大,A选项错误。
B、大气逆辐射增强会使夜晚的温度较高,跟白天温度较低关系不大,B选项错误。
C、阴雨天气云层较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较强,使得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较少,进而导致白天温度较低,C选项正确。
D、阴雨天气,大气的散射作用也是比较强的,D选项错误。
故本题答案为:C。
【答案】6.C
7.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球的内部圈层,从外向内分布是地壳、地幔和地核。
6.A、莫霍面以上的部分是地壳,平均厚度17km,①圈层并不是地壳;地幔是位于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的圈层,②圈层并不是地幔;地核是古登堡面以下的部分,③不是地核这个圈层。A选项错误。
B、若①圈层的物质组成均匀,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应变化不大,B选项错误。
C、③表示内地核,温度很高,压力密度都很大,C选项正确。
D、乙表示横波,无法穿过地核,D选项错误。
故本题答案为:C。
7.图中的X处应为古登堡面,B选项正确,A、C、D选项错误。
故本题答案为:B。
【答案】8.B
9.D
【知识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的圈层结构
【解析】【点评】太阳大气层由内而外分布是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太阳活动分别是黑子、耀斑和太阳风。
8.A、太阳黑子位于光球层,A选项错误。
B、耀斑、日珥位于色球层,B选项正确。
C、磁暴是因为带电粒子流轰击地球磁场产生的,C选项错误。
D、太阳风出现在日冕层,D选项错误。
故本题答案为:B。
9.A、耀斑爆发地球大气电离层电磁扰动应当是增强的,A选项错误。
B、气候的异常主要是黑子带来的,B选项错误。
C、极光是带电粒子轰击地球磁场带来的,C选项错误。
D、耀斑面积相对数较大的年份,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增强,全球农业生产倾向于增产,D选项正确。
故本题答案为:D。
10.【答案】(1)C
(2)B
【知识点】天体及天体系统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可知,该系外行星围绕类太阳恒星运行,说明该系外行星不在太阳系,那么也不可能在地月系,故AB错误;因为太阳属于银河系,而该恒星是类太阳恒星,故材料中提到的系外行星最可能位于银河系,自然不属于河外星系,C正确,D错误。
故选C(2)根据材料可知,该系外行星围绕类太阳恒星运行,说明飞马座51b与地球的天体层次一致,即与地球属于同一类天体,故B正确。太阳是恒星,月球是卫星,哈雷彗星等都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天体系统简图:
【答案】11.C
12.B
【知识点】地球的宇宙环境;探索宇宙
【解析】【点评】太阳系八大行星距太阳的远近关系可以概括为: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11.根据距离太阳的远近关系,E位于第三个轨道上,应当表示的是地球,C选项正确,A、B、D选项错误。
故本题答案为:C。
12.A、距离太阳最近的四颗行星是类地行星,体积和质量都较小,A选项错误。
B、M行星表示水星,距离太阳最近,温度过高,不具备生命存在的条件,B选项错误。
C、太阳目前处于青年期,光照稳定,C选项错误。
D、类地行星体积较小,D选项错误。
故本题答案为:B。
13.【答案】(1)B
(2)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考察地球的圈层结构特点,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 41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平均厚度只有5-6千米,由于此次地震发生在海洋上,且震源深度11千米,那么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上地幔。故本题选择B。(2)本题考查地震波,地震波分为纵波(P) 和横波(S) 。纵波可以通过固、液、气体。 横波只能通过固体。纵波波速比横波快。地震发生时,附近船上的人的感觉是上下颠簸,而无左右摇晃。故本题选择B。
【点评】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气体、液体物质。莫霍面:地下平均深度17千米,通过该面纵波和横波速度加快。古登堡面:地下平均深度2900千米,纵波突然减慢,横波完全消失。地壳厚度: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陆地平均约33千米,海洋平均约6千米。软流层:上地幔上部(地下60—400km),是岩浆发源地。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或软流层以上部分)。
【答案】14.D
15.B
【知识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大气的垂直分层从下往上分别是: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14.由该大气层所处的高度在50km往上,应当是高层大气的范围,D选项正确,A、B、C选项错误。
故本题答案为:D。
15.A、适合飞机飞行的大气层应当是平流层,A选项错误。
B、极光出现在高层大气中,B选项正确。
C、对流层天气现象显著,C选项错误。
D、平流层平流运动显著,D选项错误。
故本题答案为:B。
16.【答案】A
【知识点】天体及天体系统
【解析】【分析】天体系统是一种运动系统,其形成条件是相邻天体因相互吸引导致相互绕转形成的运动系统。我们目前认识的宇宙的范围为总星系。如下图所示,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属于同一层次。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天体系统的层次性,另外本题还可考查地球等天体所在的天体系统的级别。
17.【答案】D
【知识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分析】太阳辐射相对稳定,没有明显的周期变化,太阳活动有11年的活动周期,A错。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是地质时期生物固定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此太阳辐射的能量包括化石燃料,B错。太阳辐射是地球上大气、水、生物的主要能源,但不火山活动的主要动力,C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氢元素的核聚变反应,D对。故答案为:D。
【点评】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太阳辐射对地球影响:提供光热资源;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能源。
18.【答案】B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水平气压梯度力,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风是地球上的一种空气流动现象,一般是由太阳辐射热引起的。太阳光照射在地球表面上,使地表温度升高,地表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而往上升。热空气上升后,低温的冷空气横向流入,上升的空气因逐渐冷却变重而降落,由于地表温度较高又会加热空气使之上升,这种空气的流动就是风。
【答案】19.B
20.A
21.B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对流层温度随海拔升高降低,对流运动旺盛,天气现象多变;平流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平流运动为主,天气单一,飞机主要飞行在该层;高层大气的气温随高度升高先降低后升高,存在电离层,会影响无线电通信。
19.①表示对流层,②表示平流层,③④属于高层大气,臭氧层位于平流层顶部,因此臭氧层空洞是在②圈层。B选项正确,A、C、D选项错误。
故本题答案为:B。
20.X为对流层顶部的高度,由温度决定,A选项正确,B、C、D选项错误。
故本题答案为:A。
21.A、由图可知,该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A选项错误。
B、该层会出现流星现象,B选项正确。
C、飞机飞行在平流层,C选项错误。
D、该层存在电离层,会影响人类的无线电通信,D选项错误。
故本题答案为:B。
【答案】22.C
23.A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点评】太阳辐射: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
我国太阳辐射能量的分布及成因:从总体上讲,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青藏高原高值中心的原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大气中尘埃多。四川成为低值中心的原因: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的削弱作用较弱。
2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活动过于强烈时,会扰动电离层,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产生磁暴现象,扰动地球磁场;影响地球气候,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产生极光,两极地区产生极光;暴雨等极端现象,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③④正确,①②错误。
故答案为:C。
2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①正确;太阳辐射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来源和基本动力,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来源和基本动力,形成臭氧层,保护生物安全,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能量,目前人类生产和生活的能源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②④正确,太阳辐射能量稳定且集中,但不容易被人类直接利用,③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24.B
25.B
【知识点】天体及天体系统;太阳系与地月系
【解析】【点评】流星体主要是尘粒和固体块,不能自己发光,但与大气摩擦会形成光迹;流星进入大气层后,同大气摩擦燃烧而发光,产生流星现象;没有烧尽的残体落到地面叫陨星,其中石质陨星叫陨石,铁质陨星叫陨铁。
24.A.彗星是在扁长的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密度很小而呈云雾状的天体,未进入大气层,A错误;
B.图中返回到地面的“神舟十号”返回舱到达地面的过程中和大气摩擦生热燃烧,类似于穿过大气层的流星体,B正确;
C.极光是由于太阳带电粒子流进入地球磁场,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夜间出现的灿烂美丽的光辉,C错误;
D.卫星就是围绕行星轨道上运行的天然或人造天体,D错误。
故答案为:B。
25.“神舟十号”返回舱着陆在天体上,出现类似“烧焦”痕迹,是由于返回舱到达地面的过程中和大气摩擦生热燃烧二产生的现象,据此进行分析,月球无大气层,因此神舟十号返回舱着陆月球时由于缺乏大气,进而不会发生类似"烧焦"的痕迹,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6.【答案】C
【知识点】太阳系与地月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八大行星共通的运动特征为同向性、近圆形、共面性,根据题意可知,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 、天王星、海王星。
27.【答案】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分析】由图,①表示水圈,②表示岩石圈,③表示生物圈,④表示大气圈。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发生在岩石圈和生物圈之间的,故②③正确,即B选项正确,A、C、D选项错误。
故本题答案为:B。
【点评】地球外部各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能体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8.【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有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相对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根据题意可得,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外部条件:相对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的稳定——提供光和热;安全的行星际空间——轨道共面同向,大小行星各行其道。自身条件:1.温度——①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适度;2.生命必需条件:大气——②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形成大气层;3.生物的作用对大气成分的改造:水——③结晶水汽化原始的大洋。
29.【答案】(1)光球;色球;日冕;光球
(2)黑子;耀斑;日珥;11年
(3)磁暴
(4)极光
【知识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的圈层结构
【解析】【分析】(1)太阳大气层从内向外分别是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肉眼可见的的是光球层。
(2)光球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黑子,色球层的活动有耀斑和日珥,太阳活动的平均周期大约为11年。
(3) 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会扰乱地球磁场,使地球磁场突然出现“磁暴”现象,导致罗盘指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4) 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并与那里的稀薄大气相互碰撞,会出现美丽的 “极光”现象。
【点评】太阳活动会影响地球的气候、磁场,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产生极光和磁暴现象。
30.【答案】(1)B;C(前两空不分先后);海洋;岩石圈
(2)D;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薄,大陆地壳厚;岩浆;D;E(两空不分先后);古登堡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分析】(1)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A大气圈、B水圈、C生物圈,D为岩石圈。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2)青藏高原海拔高,地壳厚度大,17km的震源应当属于地壳这个圈层。地壳薄厚不一,海洋部分较薄,陆地部分较厚。岩浆的发源地在软流层,岩石圈包括整个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m是古登堡面。
【点评】地球的内部圈层由外向内分别是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31.【答案】(1)水星;火星;木星
(2)同向性;近圆形;共面性
(3)两/2/二;太阳系;太阳
(4)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相对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知识点】地球的宇宙环境;探索宇宙
【解析】【分析】(1)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金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2)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近圆性和共面性的特征。
(3)图中所示的宇宙空间范围共有两级天体系统,分别是太阳系和行星系统。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太阳系,中心天体是太阳。
(4)该图反映出太阳系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给地球提供安全的宇宙环境。
【点评】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有外部条件也有其自身条件。
32.【答案】(1)A;A;B;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比晴天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强,气温比晴天高。
(2)B>A>C>D
(3)逆
(4)B;白天陆地温度高,为上升气流,高空气压为高压
(5)画图略(顺时针方向)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A地的高空,等压面上凸,说明C处为高压,高空气压与近地面相反,因此A处为低压。温度高,气流上升,形成低压。盛行上升气流的地方,天气以阴雨作用为主。B处气温低,气流下沉,天气以晴朗为主。晴天大气洁净,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白天温度高,夜晚大气逆辐射也比较弱,保温作用差,温度较低,因此气温日较差大。
(2)近地面的气压总是高于高空的气压,A地形成热低压,B地形成冷高压,故气压由高到低分别是B>A>C>D。
(3)近地面气流由B流向A,高空由C流向D,故呈逆时针方向。
(4)白天,陆地温度高,形成热低压,海洋形成冷高压,故A点表示陆地,B点表示海洋。
(5)城市气温高,形成热低压,气流上升,郊区温度低,形成冷高压,气流下沉。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市区,高空相反。最终呈顺时针方向。
【点评】盛行上升气流的地方,天气以阴雨为主;盛行下沉气流的地方,天气以晴朗为主。
1 / 1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1.(2023高一上·渑池月考)下图中四种局部环流形式,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A、图A表示的是海陆风环流,白天陆地温度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热低压;海洋温度低,气流下沉,形成冷高压。水平方向上,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形成海风,A选项错误。
B、图B表示城郊热力环流,城市因热岛效应存在,气温高,气流上升,形成热低压,郊区气温低,气流下沉,形成冷高压,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区,B选项错误。
C、图C表示山谷风环流。夜晚山顶降温快,形成冷高压,山谷降温慢,形成热低压,近地面风由山顶吹向山谷,形成山风,C选项正确。
D、近地面受热,气流膨胀上升,遇冷收缩下沉,D选项错误。
故本题答案为:C。
【点评】热力环流是大气环流最简单的一种形式,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地面受热不均。受热多的地方形成热源,气流上升,受热少的地方形成冷源,气流下沉。垂直方向上气流的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进而产生水平方向上的气流的运动。
(2023高一上·渑池月考)下表是我国华北某地天气状况数据。读下图“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日期 白天最高气温 天气
11月2日 19℃ 晴
11月3日 17℃ 霾-多云
11月4日 16℃ 霾-雨
2.在中国东北地区人们常利用人造烟雾来防御霜冻的原理是( )
A.减弱① B.增强② C.减弱③ D.增强④
3.图中表示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上图中①~④序号含义正确的是( )
A.①-地面辐射 B.②-大气辐射
C.③-太阳辐射 D.④-大气逆辐射
5.与前两日相比,11月4日白天最高气温较低的原因是( )
A.辐射①减弱 B.辐射④增强 C.作用⑤增强 D.作用⑥减弱
【答案】2.D
3.C
4.D
5.C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照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2.由图可知,①表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表示被削弱后的太阳辐射,③表示地面长波辐射,④表示大气逆辐射,⑤表示大气反射,⑥表示大气散射。 在中国东北地区人们常利用人造烟雾来防御霜冻,是因为大气中的人造烟雾可以吸收更多的地面长波辐射,使气温升高,进而通过大气逆辐射返还给地面更多的热量,即增强了大气逆辐射,D选项正确,A、B、C选项错误。
故本题答案为:D。
3.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增温,因此大气的直接热源是近地面,③地面长波辐射可以反映这个原理,C选项正确,A、B、D选项错误。
故本题答案为:C。
4.A、①表示到达大气层上界的太阳辐射,A选项错误。
B、②表示被削弱后的太阳辐射,B选项错误。
C、③表示地面长波辐射,C选项错误。
D、④表示大气逆辐射,D选项正确。
故本题答案为:D。
5.A、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一般变化不大,A选项错误。
B、大气逆辐射增强会使夜晚的温度较高,跟白天温度较低关系不大,B选项错误。
C、阴雨天气云层较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较强,使得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较少,进而导致白天温度较低,C选项正确。
D、阴雨天气,大气的散射作用也是比较强的,D选项错误。
故本题答案为:C。
(2023高一上·渑池月考)地震波的速度会因其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科学家主要通过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下图为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壳,②——地幔,③——地核
B.①层中物体性质均
C.③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
7.图中的X处为( )
A.莫霍面 B.古登堡面
C.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 D.内核与外核交界
【答案】6.C
7.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球的内部圈层,从外向内分布是地壳、地幔和地核。
6.A、莫霍面以上的部分是地壳,平均厚度17km,①圈层并不是地壳;地幔是位于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的圈层,②圈层并不是地幔;地核是古登堡面以下的部分,③不是地核这个圈层。A选项错误。
B、若①圈层的物质组成均匀,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应变化不大,B选项错误。
C、③表示内地核,温度很高,压力密度都很大,C选项正确。
D、乙表示横波,无法穿过地核,D选项错误。
故本题答案为:C。
7.图中的X处应为古登堡面,B选项正确,A、C、D选项错误。
故本题答案为:B。
(2023高一上·渑池月考)下图为太阳“可见半球耀斑面积相对数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8.与耀斑在同一太阳大气层的太阳活动是( )
A.黑子 B.日珥 C.磁暴 D.太阳风
9.耀斑面积相对数较大的年份,地球上最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
A.太阳射电引起地球大气电离层电磁扰动减弱
B.全球各地气温升高,蒸发旺盛导致降水增多
C.带电粒子轰击臭氧层,高纬地区的极光多发
D.太阳辐射能增强,全球农业生产倾向于增产
【答案】8.B
9.D
【知识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的圈层结构
【解析】【点评】太阳大气层由内而外分布是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太阳活动分别是黑子、耀斑和太阳风。
8.A、太阳黑子位于光球层,A选项错误。
B、耀斑、日珥位于色球层,B选项正确。
C、磁暴是因为带电粒子流轰击地球磁场产生的,C选项错误。
D、太阳风出现在日冕层,D选项错误。
故本题答案为:B。
9.A、耀斑爆发地球大气电离层电磁扰动应当是增强的,A选项错误。
B、气候的异常主要是黑子带来的,B选项错误。
C、极光是带电粒子轰击地球磁场带来的,C选项错误。
D、耀斑面积相对数较大的年份,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增强,全球农业生产倾向于增产,D选项正确。
故本题答案为:D。
10.(2023高一上·渑池月考) 2019年10月8日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物理宇宙学的理论发现,诺贝尔委员会表示:“他们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结构和历史的新认识,并首次发现了围绕其他类太阳恒星运行的系外行星飞马座51b。这些发现将永远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据所学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1)上述材料中提到的系外行星最可能位于(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2)下列与材料中所说的飞马座51b属于同一类天体的是( )
A.太阳 B.地球 C.月球 D.哈雷彗星
【答案】(1)C
(2)B
【知识点】天体及天体系统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可知,该系外行星围绕类太阳恒星运行,说明该系外行星不在太阳系,那么也不可能在地月系,故AB错误;因为太阳属于银河系,而该恒星是类太阳恒星,故材料中提到的系外行星最可能位于银河系,自然不属于河外星系,C正确,D错误。
故选C(2)根据材料可知,该系外行星围绕类太阳恒星运行,说明飞马座51b与地球的天体层次一致,即与地球属于同一类天体,故B正确。太阳是恒星,月球是卫星,哈雷彗星等都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天体系统简图:
(2023高一上·渑池月考)下图示意距太阳最近的四颗行星。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1.E代表的行星是( )
A.水星 B.金星 C.地球 D.火星
12.M星没有生命存在的原因是( )
A.质量过大 B.表面温度过高
C.太阳光照不稳定 D.体积过大
【答案】11.C
12.B
【知识点】地球的宇宙环境;探索宇宙
【解析】【点评】太阳系八大行星距太阳的远近关系可以概括为: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11.根据距离太阳的远近关系,E位于第三个轨道上,应当表示的是地球,C选项正确,A、B、D选项错误。
故本题答案为:C。
12.A、距离太阳最近的四颗行星是类地行星,体积和质量都较小,A选项错误。
B、M行星表示水星,距离太阳最近,温度过高,不具备生命存在的条件,B选项错误。
C、太阳目前处于青年期,光照稳定,C选项错误。
D、类地行星体积较小,D选项错误。
故本题答案为:B。
13.(2023高一上·渑池月考) 2019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震中位于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以东130千米的海域,震源深度11千米,地震引发最高达10米的大海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核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壳
(2)若地震发生时,震中附近有一艘船,则船上的人的感觉是( )
A.左右摇晃 B.上下颠簸
C.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答案】(1)B
(2)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1)考察地球的圈层结构特点,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 41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平均厚度只有5-6千米,由于此次地震发生在海洋上,且震源深度11千米,那么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上地幔。故本题选择B。(2)本题考查地震波,地震波分为纵波(P) 和横波(S) 。纵波可以通过固、液、气体。 横波只能通过固体。纵波波速比横波快。地震发生时,附近船上的人的感觉是上下颠簸,而无左右摇晃。故本题选择B。
【点评】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气体、液体物质。莫霍面:地下平均深度17千米,通过该面纵波和横波速度加快。古登堡面:地下平均深度2900千米,纵波突然减慢,横波完全消失。地壳厚度: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陆地平均约33千米,海洋平均约6千米。软流层:上地幔上部(地下60—400km),是岩浆发源地。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或软流层以上部分)。
(2023高一上·渑池月考)下图示意局部大气层气温随高度变化曲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图示大气层属于(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臭氧层 D.高层大气
15.该层大气( )
A.适合飞机高空飞行 B.产生极光现象
C.天气现象显著 D.平流运动显著
【答案】14.D
15.B
【知识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大气的垂直分层从下往上分别是: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14.由该大气层所处的高度在50km往上,应当是高层大气的范围,D选项正确,A、B、C选项错误。
故本题答案为:D。
15.A、适合飞机飞行的大气层应当是平流层,A选项错误。
B、极光出现在高层大气中,B选项正确。
C、对流层天气现象显著,C选项错误。
D、平流层平流运动显著,D选项错误。
故本题答案为:B。
16.(2023高一上·渑池月考)下列天体系统属于同一层次的是( )
A.银河系和河外星系 B.地月系和银河系
C.总星系和河外星系 D.太阳系和河外星系
【答案】A
【知识点】天体及天体系统
【解析】【分析】天体系统是一种运动系统,其形成条件是相邻天体因相互吸引导致相互绕转形成的运动系统。我们目前认识的宇宙的范围为总星系。如下图所示,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属于同一层次。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天体系统的层次性,另外本题还可考查地球等天体所在的天体系统的级别。
17.(2023高一上·渑池月考)有关太阳辐射的正确叙述是( )
A.太阳辐射有11年的活动周期
B.太阳辐射的能量不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C.太阳辐射是地球上大气、水、生物和火山活动的主要动力
D.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答案】D
【知识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分析】太阳辐射相对稳定,没有明显的周期变化,太阳活动有11年的活动周期,A错。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是地质时期生物固定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此太阳辐射的能量包括化石燃料,B错。太阳辐射是地球上大气、水、生物的主要能源,但不火山活动的主要动力,C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氢元素的核聚变反应,D对。故答案为:D。
【点评】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太阳辐射对地球影响:提供光热资源;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能源。
18.(2023高一上·渑池月考)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 )
A.气压差异 B.水平气压梯度力
C.地转偏向力 D.摩擦力
【答案】B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水平气压梯度力,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风是地球上的一种空气流动现象,一般是由太阳辐射热引起的。太阳光照射在地球表面上,使地表温度升高,地表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而往上升。热空气上升后,低温的冷空气横向流入,上升的空气因逐渐冷却变重而降落,由于地表温度较高又会加热空气使之上升,这种空气的流动就是风。
(2023高一上·渑池月考)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9.臭氧空洞主要出现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20.图中X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大气的( )
A.温度 B.密度 C.压强 D.水汽含量
21.下列有关④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下降 B.流星现象多出现在该层
C.飞机飞行的最理想环境 D.对人类社会没有任何影响
【答案】19.B
20.A
21.B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对流层温度随海拔升高降低,对流运动旺盛,天气现象多变;平流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平流运动为主,天气单一,飞机主要飞行在该层;高层大气的气温随高度升高先降低后升高,存在电离层,会影响无线电通信。
19.①表示对流层,②表示平流层,③④属于高层大气,臭氧层位于平流层顶部,因此臭氧层空洞是在②圈层。B选项正确,A、C、D选项错误。
故本题答案为:B。
20.X为对流层顶部的高度,由温度决定,A选项正确,B、C、D选项错误。
故本题答案为:A。
21.A、由图可知,该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A选项错误。
B、该层会出现流星现象,B选项正确。
C、飞机飞行在平流层,C选项错误。
D、该层存在电离层,会影响人类的无线电通信,D选项错误。
故本题答案为:B。
(2023高一上·渑池月考)2020年5月,美国宇航局(NASA)发现了一批新的太阳黑子和太阳耀斑,但并不是特别的强大。结合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22.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可能有( )
①无线电长波通信受到影响 ②世界各地降水量均增多
③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④航天发射受太阳活动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3.有关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②太阳辐射为地球上的大气和水体运动提供能量
③太阳辐射能量稳定且集中,容易被人类直接利用
④目前人类生产和生活的能源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22.C
23.A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点评】太阳辐射: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
我国太阳辐射能量的分布及成因:从总体上讲,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青藏高原高值中心的原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大气中尘埃多。四川成为低值中心的原因: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的削弱作用较弱。
2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活动过于强烈时,会扰动电离层,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产生磁暴现象,扰动地球磁场;影响地球气候,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产生极光,两极地区产生极光;暴雨等极端现象,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③④正确,①②错误。
故答案为:C。
2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①正确;太阳辐射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来源和基本动力,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来源和基本动力,形成臭氧层,保护生物安全,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能量,目前人类生产和生活的能源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②④正确,太阳辐射能量稳定且集中,但不容易被人类直接利用,③错误。
故答案为:A。
(2023高一上·渑池月考)2013年6月26日8时许,“神舟十号”在内蒙古四子王旗安全着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神舟十号”返回舱表面有类似“烧焦”的痕迹,其形成原因类似于( )
A.故障起火 B.流星 C.极光 D.卫星
25.若“神舟十号”返回舱着陆在下列天体上,不会出现类似“烧焦”痕迹的是( )
A.太阳 B.月球 C.火星 D.木星
【答案】24.B
25.B
【知识点】天体及天体系统;太阳系与地月系
【解析】【点评】流星体主要是尘粒和固体块,不能自己发光,但与大气摩擦会形成光迹;流星进入大气层后,同大气摩擦燃烧而发光,产生流星现象;没有烧尽的残体落到地面叫陨星,其中石质陨星叫陨石,铁质陨星叫陨铁。
24.A.彗星是在扁长的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密度很小而呈云雾状的天体,未进入大气层,A错误;
B.图中返回到地面的“神舟十号”返回舱到达地面的过程中和大气摩擦生热燃烧,类似于穿过大气层的流星体,B正确;
C.极光是由于太阳带电粒子流进入地球磁场,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夜间出现的灿烂美丽的光辉,C错误;
D.卫星就是围绕行星轨道上运行的天然或人造天体,D错误。
故答案为:B。
25.“神舟十号”返回舱着陆在天体上,出现类似“烧焦”痕迹,是由于返回舱到达地面的过程中和大气摩擦生热燃烧二产生的现象,据此进行分析,月球无大气层,因此神舟十号返回舱着陆月球时由于缺乏大气,进而不会发生类似"烧焦"的痕迹,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6.(2023高一上·渑池月考)下列不属于八大行星公转的共向特征的是( )
A.同向性 B.近圆性 C.同速性 D.共面性
【答案】C
【知识点】太阳系与地月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八大行星共通的运动特征为同向性、近圆形、共面性,根据题意可知,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 、天王星、海王星。
27.(2023高一上·渑池月考)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代表四大圈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圈层关系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分析】由图,①表示水圈,②表示岩石圈,③表示生物圈,④表示大气圈。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发生在岩石圈和生物圈之间的,故②③正确,即B选项正确,A、C、D选项错误。
故本题答案为:B。
【点评】地球外部各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能体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8.(2023高一上·渑池月考)有关地球上具有适宜生命存在繁衍的原因,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日地距离恰当
B.相对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
C.早期地球没有火山喷发和岩浆活动
D.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当
【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有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相对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根据题意可得,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外部条件:相对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的稳定——提供光和热;安全的行星际空间——轨道共面同向,大小行星各行其道。自身条件:1.温度——①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适度;2.生命必需条件:大气——②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形成大气层;3.生物的作用对大气成分的改造:水——③结晶水汽化原始的大洋。
29.(2023高一上·渑池月考)读“太阳外部结构层次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三层次分别表示太阳大气结构的 层、 层和 层,其中肉眼可观测到的主要是 层。
(2)在ABC三层中,A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 ,B层的主要活动有 和 ,活动的平均周期大约为 。
(3)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会扰乱地球磁场,使地球磁场突然出现“ ”现象,导致罗盘指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4)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并与那里的稀薄大气相互碰撞,会出现美丽的 。
【答案】(1)光球;色球;日冕;光球
(2)黑子;耀斑;日珥;11年
(3)磁暴
(4)极光
【知识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的圈层结构
【解析】【分析】(1)太阳大气层从内向外分别是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肉眼可见的的是光球层。
(2)光球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黑子,色球层的活动有耀斑和日珥,太阳活动的平均周期大约为11年。
(3) 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会扰乱地球磁场,使地球磁场突然出现“磁暴”现象,导致罗盘指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4) 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并与那里的稀薄大气相互碰撞,会出现美丽的 “极光”现象。
【点评】太阳活动会影响地球的气候、磁场,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产生极光和磁暴现象。
30.(2023高一上·渑池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5月22日02时04分,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34.59°N,98.34°E)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17千米,西宁震感强烈。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届部)示意图。
(1)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A圈层、 (填字母)圈层和 (填字母)圈层。B圈层的主体是 C圈层的生物分布在A圈层的底部、B圈层的全部和 (填名称)的上部。
(2)此次地震发生在 (填字母)圈层,该圈层的结构特征是 。一般认为,软流层是 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以上是岩石圈,岩石圈包括 (填字母)圈层和 (填字母)圈层。m界面的名称是 界面。
【答案】(1)B;C(前两空不分先后);海洋;岩石圈
(2)D;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薄,大陆地壳厚;岩浆;D;E(两空不分先后);古登堡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分析】(1)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A大气圈、B水圈、C生物圈,D为岩石圈。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2)青藏高原海拔高,地壳厚度大,17km的震源应当属于地壳这个圈层。地壳薄厚不一,海洋部分较薄,陆地部分较厚。岩浆的发源地在软流层,岩石圈包括整个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m是古登堡面。
【点评】地球的内部圈层由外向内分别是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31.(2023高一上·渑池月考)读太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八颗行星中,离太阳最近的是 ,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带位于 轨道和 轨道之间。(填行星名称)
(2)八颗行星绕日公转运行轨道具有 、 、 特征。
(3)图中所示宇宙空间范围内共包括 级天体系统,其中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 ,其中心天体是 。
(4)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与其所处的宇宙环境关系密切,此图所反映的有利宇宙环境特征是 。
【答案】(1)水星;火星;木星
(2)同向性;近圆形;共面性
(3)两/2/二;太阳系;太阳
(4)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相对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知识点】地球的宇宙环境;探索宇宙
【解析】【分析】(1)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金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2)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近圆性和共面性的特征。
(3)图中所示的宇宙空间范围共有两级天体系统,分别是太阳系和行星系统。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太阳系,中心天体是太阳。
(4)该图反映出太阳系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给地球提供安全的宇宙环境。
【点评】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有外部条件也有其自身条件。
32.(2023高一上·渑池月考)图中甲为高空等压面示意图,乙为城郊热力环流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图中A、B两地,气温较高的是 地,可能出现阴雨天气的是 地,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 地,请分析其原因 。
(2)甲图中A、B、C、D四点的气压由高到低排列的顺序是 。
(3)图中A、B两地形成的热力环流方向为 (顺/逆)时针
(4)若该热力环流发生于白天的海洋与陆地之间,则A、B中代表陆地的是 ,说明判断的依据 。
(5)请你在乙图中的四条短线上用箭头画出大气的流动方向。(2分)
【答案】(1)A;A;B;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比晴天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强,气温比晴天高。
(2)B>A>C>D
(3)逆
(4)B;白天陆地温度高,为上升气流,高空气压为高压
(5)画图略(顺时针方向)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A地的高空,等压面上凸,说明C处为高压,高空气压与近地面相反,因此A处为低压。温度高,气流上升,形成低压。盛行上升气流的地方,天气以阴雨作用为主。B处气温低,气流下沉,天气以晴朗为主。晴天大气洁净,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白天温度高,夜晚大气逆辐射也比较弱,保温作用差,温度较低,因此气温日较差大。
(2)近地面的气压总是高于高空的气压,A地形成热低压,B地形成冷高压,故气压由高到低分别是B>A>C>D。
(3)近地面气流由B流向A,高空由C流向D,故呈逆时针方向。
(4)白天,陆地温度高,形成热低压,海洋形成冷高压,故A点表示陆地,B点表示海洋。
(5)城市气温高,形成热低压,气流上升,郊区温度低,形成冷高压,气流下沉。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市区,高空相反。最终呈顺时针方向。
【点评】盛行上升气流的地方,天气以阴雨为主;盛行下沉气流的地方,天气以晴朗为主。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