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1《社戏》教学实录(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1《社戏》教学实录(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1 18:42:5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教学实录】《社戏》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导入
师:童年有很多美好的回忆,透过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领略到鲁迅童年的生活。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他的小说《社戏》,虽然小说写的人与事不一定都是真人真事,但也能从中看出鲁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二、说情节,多角度概括
师: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自选一个角度,概括一下全文的主要情节,力求用最简洁的词语来表达,可从时间、事情、怀念童年的原因等方面去思考。
生:围绕课题,从时间角度来看,全文是这样安排的:看戏前——看戏——看戏后。
生:从事情角度来看: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戏——归航偷豆——六一送豆。
师:归纳得很好,句式工整,语言准确。你怎么知道是“夏夜”?
生:因为文中写“消夏”。
师:不错,还有哪些词句点明是夏季的
生:“扫墓完毕之后”。
生:“罗汉豆成熟”。
生:“两岸的豆麦”。
师:由此可见,准确地说——
生:(齐)春末夏初。
师:详略是怎样安排的
生:详写的有: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戏、归航偷豆;略写的有:随母归省、钓虾放牛、六一送豆。
师:为什么这样安排
生:因为从题目来看课文主要写看社戏,与此关系紧密的详写,关系不大的略写。
师:很好,我们写作也应该这样围绕中心去选材。
三、读精段,层次式品析,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夏夜行船”和“归航偷豆”的有关段落,把表现“我”所见、所闻、所嗅、所感的美句分别摘出来。(学生朗读并记诵美句。)
师:谁来说一说“我”所见的句子?
生:“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生:“漆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生:“……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还有几点火……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生:“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
生:“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生:“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师:找得很多,读得真认真。谁来说说“我”所闻的句子
生:“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生:“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
生:“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
生:“连夜渔的几个老渔夫,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师:很好。谁来说说从嗅觉角度来写的句子
生:“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师:不错。从感觉角度来写的,谁来说说
生:“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生:“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生:“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乡的夜色里。”
生:“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师:同学们看书都很仔细,这些语句作者写得很美。美词美句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请自选一段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读一读,然后用“我觉得(美词)用得好,好在它(它们)写出了(表现了)”的句式对
你选读的美词进行品味、讨论、交流。
(学生自读课文,体验感悟,讨论交流。)
师:谁来将阅读的感受说出来,让我们一起分享一下
生:我觉得“朦胧”和“皎洁”用得好,好在它们写出了月光的色彩美。
师:很好,你从色彩的角度,读出了月色的美好。你觉得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
生:舒缓的。
师:好,你来给我们读一下,要音乐吗
(学生点头,师播放江南水乡月色画面及舒缓的音乐,该生轻缓地有感情地朗读。)
师:(点头赞许)他的朗读把我们带到了那个朦胧的月夜,好,让我们也一起“朦胧”一下。
(众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我们还可以从其他方面如气味、声音、心情、动态等方面来品味,谁再来谈谈
生:我觉得“清香”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豆麦和水草的气味美。
生:我觉得“潺潺”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水声的动态美。
生:我觉得“宛转”“悠扬”用得好,好在它们写出了笛声美。
生:我觉得“起伏”“踊跃”用得好,好在它们写出了静态连山的动感。
生:我觉得“蹿”“喝采”用得好,好在它们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船行得轻
快。
生:我觉得“自失”“弥散”用得好,好在它们表现出了“我”的陶醉之情。
生:我觉得“回望”用得好,好在它表现出了“我”的依依不舍之情。
师:同学们的感受很真切,真不错。刚才我们对文中的两个精段进行了由句到词、由粗到细的品读,感受了江南水乡的温柔秀美。我们在读的时候还要思考:这些自然环境描写对作品主题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请大家思考并讨论一下。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后发言。)
生:写“两岸连山向船尾跑去了”,从写连山的向后跑表现出船前进之快;“但我还以为船慢”,表现了急欲看到演戏的心情。
生:“我”在看戏途中曾产生过两点误认: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误认为赵庄,一是把“渔火”误以为戏台上的灯火。心急才产生误认,写这两点,既构成情节的曲折,又进一步表现“我”急欲去赵庄看戏的心情。
生:看戏归来小朋友一面议论戏子,或骂,或笑,一面摇得那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表现了他们对看戏仍然兴趣很浓,愉快兴奋。
师:说得很好,这几段从嗅觉(清香)、触觉(扑面吹来)、视觉(朦胧的月色、漆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听觉(歌吹)、想象(戏台、渔火)写出江南水乡月夜的特征。这些景物描写写出了江南水乡夜景的清新优美,使“我”这次看戏更具有独特的韵味。写小朋友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愉快和迫切的心情,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
师:好,想象一下,一个清新秀美的月夜,一场精彩的戏正在开演,而你还在看戏的途中。带着这份情感,我们一起跟着音乐朗读一下这部分景物描写的句子。好,请看画面,听音乐,开始!
四、评人物,抓中心
师:小说有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这篇小说不仅情节吸引人,自然环境描写细腻,更塑造了一些热情的伙伴和淳朴的乡民形象。
生:我也喜欢双喜,因为他像个小领袖,敢于负责。比如当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已经厌倦但不好说回去的时候,又是他提议回家。
生:我喜欢文中的阿发,因为他纯洁无私。比如午夜归航时,阿发以“我们的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
生:我喜欢文中的六一公公,因为他淳朴厚道,热情好客。比如,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轻加责备,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是应该的”。
生:我来补充一下,还有他亲自送豆给“我”吃,“我”夸他的豆“好吃”,他“竟非常感激起来”。
师:刚才同学们谈的都是有名字的,文中还有一群没有名字的小伙伴,有谁喜欢
生:我喜欢,因为他们友爱热情,比如“我”是“远客”,他们得到父母许可,伴我来游戏。
生:我也喜欢,因为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
生:因为他们聪明活泼,比如对付细心的八公公,他们议论之后,想出要八公公归还枯柏树、当面叫他“八癞子”的办法。
生:因为他们很能干,比如他们驾船技术高超、水性很好。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进一步了解了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说情节,多角度概括;读精段,层次式品析;评人物,简笔式速写。这三步,头绪简化、结构优化、整体美化,对同学们的概括能力、品味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都进行了训练,相信对大家阅读能力的提高会有所帮助。
五、抓文眼,明主旨
师:本文主要是写看社戏,那么戏好看吗
生:(部分)不好看。
师:请结合课文内容来谈谈为什么不好看。
生: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没翻。
生: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
生:最怕看“老旦”,他却不停地唱着。
师:这些都是正面表现戏不好看,还有从侧面表现戏不好看的吗
生:有。男孩子的“哺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神态描写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
师:去看戏,不尽兴,在船上吃的豆也是生长在田里的普通豆,但文章结尾却说“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看似矛盾的结尾,你是如何理解的?请小组讨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