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17《爱莲说》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七年级17《爱莲说》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1 18:56:1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爱莲说》
01
一、尊重学情,自读为主。
师:请同学们自己先看看文章,一会儿找同学来读一读。
师:我请一位同学给咱们来读读课文?谁愿意,请举手。
师:你为何不举手呀?
生1:有不会的字词,蕃的字音不会。
师:你举手,你帮他解答一下。
师:好,那你会了吧,来给大家范读一下吧。
生1:……
师:读得很准确呀,很棒。那请同学齐读一下课文。
师:好,字音疏通了。接下来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协作,讲讲课文。
初中阶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以读为主线,以写为出发点”。通过朗读品味文字。程老师开课后,第一时间不是给学生大讲特讲,而是停下来给学生当堂自读课文。从自读课文,到找不会读的学生指导后范读,再到全班齐读。真实的给学生读课文时间,感知与思考课文的时间。读后四人小组协作答疑,充分调动学生自己学习课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学生成长
02
二、自主提问,明晰要点。
师:自己读一读,疏通文意。
师:“菊之爱”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字的用法一样吗?
生:对于菊花的喜爱。
师:“菊之爱”中的“之”字,可做宾语前置的标志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爱菊”,就是完整的意思了,在这里“之”字没有完整的意思。
师:“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字没有实际意义。
建议以后不考这个“之”字,我们又不研究古汉语。
师:“予”与剩余的“余”那个比较好?
生:两个都是“我”的意思。
师:都行。
师:李唐,可以用张唐吗?
生:不能,因为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叫李唐。
师:翻译时用唐朝就行。
师:“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也”,什么意思?
生:是,判断句。
师:请同学齐读课文,体会一下。
读语文,读文言,要读出语文的规范性。此板块是真实解决学生不会的知识,而不是在学生会的知识上大讲特讲。课堂教学有针对性,有指导意义,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效果。这个板块明确了文言教学的基本目标,答疑解惑有争议的文言句式,不可陷在文言的语法知识里,而忽视文言阅读本身的语言美感,思维深度,文化内涵等。
03
三、思维引领,因材施教
师:为什么作者只爱莲花?(同步在题目中把“莲”字圈出来)
生:因为莲花“出淤泥而不染”。
师:“出淤泥而不染”就只爱“莲花”吗?那好多花从土里出来都不粘泥啊?
生:可是淤泥脏得很。
师:淤泥是很脏,可是它很有营养啊,要不然怎么滋养花呢?)
师:哎,被问住了,好!((众笑)
师:那他喜爱的仅仅是花吗?
生:不是。
师:花有什么品质啊?
生:(顿悟)托物言志(板书)(众鼓掌)
师:也叫借物喻人。(板书)就是不想把自己的情感直白的说出来,而是把情感投射到一种事物上来表达。
师:或者说叫“比兴、寄托”“比兴”这种手法,最早出现在《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师:《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生: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师:周敦颐笔下的莲花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呢?
生:洁身自好、清廉。
师: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濯清涟而不妖”,写出它的端庄。
师:有补充吗?
师:这是作者赋予它的精神品质,其实花本身也无所谓品质不品质。虽然生活的环境很恶劣,但是它没有受环境的影响。
师:如果有人找你去网吧,你去吗?
生:不去!
师:这就叫“出淤泥而不染”。不要粘上那些不好的习气。咱们每个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要懂得拒绝。
师:“濯清涟而不妖”,“妖冶”的人,你喜欢吗?
生:不喜欢。
师:我也不喜欢。质朴的、端庄的,才更耐人寻味。
师:“中通外直”,像竹子一样,“凌霜尽节无人见,终日虚心待凤来。”柱子它有节,内在是空的,暗示做人要虚怀若谷。
师:这里写莲花的什么?
生:正直清廉
师:这里写莲花时还运用了什么方法?同样是花,周敦颐对于菊花和牡丹的态度是什么?(都不会回答的,讨论讨论)
生:反衬
师:为什么菊花就是隐逸者?
生:因为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隐居避世。
师:你从哪儿知道陶喜欢菊花?
生:《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陶认为跟自己的性情不搭,因此就隐居起来了。作者反对他的人生态度吗?
生:不反对。
师:不愿意与不好的人或事物相处,那躲开总行了吧!我允许别人的喜爱,但我自己不做那样的人。
师:作者排斥牡丹吗?
生:应该排斥,至少自己不想做那样的人。作者打心眼儿里不欣赏那样的人。牡丹太俗。
师:语文核心素养,就是调动以前的知识积淀和价值观念。
生:爱“牡丹”和“菊花”的都走向了极端,菊花代表着逃避现实,长期下来不是办法;牡丹太趋向世俗和富贵,它代表着人间的荣誉、富贵,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功名利禄”。
真阅读过程是质疑问题,思考答案。由问题引导,提升学生思维。学生有思考,有质疑,才有学习的发生。在程老师一个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由浅层次的字词理解,语文品读走向文本内涵,作品精神。教学过程由浅入深,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问题环环相扣。我相信这样的课才是真实的语文课,也是学生享受的语文课。
04
四、拓展延伸,启迪心智
写作背景:这是周敦颐于1063年(嘉佑八年)5月在虔州(今赣州)道判署内写作的。他在1045年任南安(今大余)司理参军(一种小官)时,为了一个法不当死的囚犯,和顶头上司 转运使王逵据理力争,并递上辞呈,不愿为官,终于使刚愎自用的王逵有所感悟,承认自己的错误,囚不得死。周敦颐在赣州为官多年,清廉勤勉。
师:告诉我们要做正直的人。
师:让自己过的好一点无可非议,但是不能一味的追求荣华富贵而不择手段,泯灭良心。文学是含蓄的,是需要文字去表达我们的情感的。
师:“同予者何人?”作者有志同道合的人吗?没有,作者表达了一种遗憾。我允许有不同的价值观存在,但是我保持自己的见解。包容并有自己的独特认知。
师:以后大家可以把这篇文章贴在床头经常读一读,没事儿的时候想一想、当书法练一练。文章、思考、书法,结合在一起才是立体的语言。
师:请大家齐读全文,回味文章。
好的教学不仅是知识的教育,阅读能力与思维提升,更是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这也是语文教学重要的教学内核。程老师最后关于作者背景资料的拓展,价值观的发问与启发,就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课堂作品呈现的是立体教学效果,是丰厚的精神内涵,人文内涵。学习《爱莲说》学的不仅是文言字词,语言句式。更多儒学大家的担当与责任,士大夫的家国天下。
个人认为,一个好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且要注重在这个过程教会学生探究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最终养成学生独立阅读好文章的能力,更有鉴赏那些有思想深度和文化内涵书籍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