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思辨中探究“异化”
——《促织》《变形记》群文阅读
【教学设想】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第六单元将两篇中外“变形”题材的小说合二为一,用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蒲松龄的《促织》和奥地利卡夫卡的《变形记》,叙述的都是人化为虫的故事,但因叙事手法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变形”而生的艺术张力,体现出同中有异的艺术风格。
【教学目标】
1、理解异化的内涵,分析人物变形后的特点。
2、细读文本,探究人物变形的原因。
3、探究主题,理解其中寄寓的社会批判意味,学会从小说的异化中观照现实,获得启示。
【教学重难点】
理解异化的内涵,分析人物变形后的特点;探究主题,理解其中寄寓的社会批判意味,学会从小说的异化中观照现实,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情境任务:
我校文学社准备举办一场主题为“探究异化,观照现实”的读书分享会,要求同学们踊跃推荐经典中外阅读篇目,并进行深入研读。目前,很多同学推荐了中外名篇《促织》《变形记》。
两篇小说所描绘的荒诞虚构其实都是指向人的“异化”,什么是“异化”呢?
广泛的意义:在生存竞争的高压下仍失去自我,失去价值、尊严、地位,乃至躯体,成为非人。
马克思对“异化”的解释是:“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
活动一:归纳异化之形
请同学们归纳出成名之子与格里高尔变形后的特点。
促织之形:
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成以其小,劣之。
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身材短小,其貌不扬)
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
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
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
(骁勇善战,本领超凡)
甲虫(格里高尔)的特征:丑陋
那坚硬的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第1段)
笨拙
他本来可以利用胳膊和手坐起来,但现在取代它们的是许多条小细腿。它们不停地做着许多动作,控制不住。(9段)
他想先将身体的下半部挪出床外,可是他还从未看见过、也想象不出现在的下半身成了什么样子,只觉得它笨重得很难移动。它只能十分缓慢地移动,到最后他几乎发疯似的使出吃奶力气,不顾一切地向前推进……(10段)
他想到了他的父亲和那个使女——他俩只要把胳膊伸进他隆起的脊背下面,这样把他从床上慢慢撬起来……(14段)
脆弱
不过他的下颚倒好像非常结实;靠着它倒真的把钥匙转动了,而并未注意他会因此让自己付出某种代价:一种棕色的液体从嘴巴里流了出来,从钥匙上滴落到地上。(23段)
他抬起身体的一侧,斜躺在门框上,身上的那一侧擦得满是伤痕,在洁白的门上留下难看的斑痕。 …… (29段)
此时,父亲从后面给了他真正解救性的猛力一推,格里高尔猛地远远弹进了他的房间里,顿时满身鲜血淋漓。(29段)
失语
这声音分明还是他以前的声音,然而却掺和着一种来自下面的、无法抑制的痛苦的叽叽喳喳声,使得他的话只是一开始还听得清楚,后面的话音就被破坏得不知所云。(7段)
“您二位听懂他哪怕一句话了吗?”协理问父母。(21段)
【总结】
甲虫没有自由行动的能力,行动极其不便,无法控制自己,不能支配自己,与人的自由活动差别极大。格里高尔逐渐丧失了一个“人”的基本功能——行动与语言能力。
活动二:填写表格,思考异化之因
成名之子为什么会化身成促织?格里高尔为什么会变成大甲虫?请思考异化的原因,填写下面的表格。
成名之子为什么会化身成蟋蟀?
社会角度:康熙年间,正是清朝的盛世,当时的统治集团酷爱“斗鸡戏虫”,至今传下来的斗蟋蟀盆,以康乾年间制作最精,康熙时更是以制盆扬名于世。
(曲笔抨击现实,借古讽今)
家庭角度:家里急需一只蟋蟀救命。
(虫价值连城,人却一文不值,人的地位与虫的地位差距悬殊。)
个人角度:害怕责骂,只能化身促织将功补过。
格里高尔为什么会变成大甲虫?
我选了个多么艰辛的职业啊!成天都在奔波。在外面出差为业务操的心比坐在自己的店里做生意大多了。加上旅行的种种烦恼,为每次换车操心,饮食又差又不规律,打交道的人不断变换,没有一个保持长久来往,从来建立不起真正的友情,这一切都见鬼去吧!(第4段)
师:工作辛苦、饮食低劣、人情淡漠、心情烦恼
假如我不考虑我父母的态度,我早就辞职了,那样我就会走到我的老板面前,把我的所有想法都一股脑儿倒出来,他不从高高的桌子上掉下来才怪……等我攒够了钱,还清父母欠他的债——大概还得五六年——我一定办理这件事。(第5段)
师:为父母还债的心理压力,受老板的气,遭压榨、遭猜忌、猜疑、遭歧视等。
格里高尔不能支配、主宰自己的生活,他潜意识里想要逃避这复杂的社会,复杂的人和事。这是他变成甲虫的主观的、内在的原因。
公司老板严密地统治着整个公司和每一个雇员,秘书主任时刻监督着每一个员工的行动,就连医生也是一味站在老板一边,从不会为员工说话。格里高尔的职业呢?是旅行推销员,一个“多么累人的差事”,每天4点钟就得起床赶火车,成年累月在外奔波,饮食很差又不定时,由于工作关系,连个知己的朋友也没有。弄得晕头转向,“痴痴呆呆”。格里高尔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环境,这样一份职业。人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逐渐变得麻木、机械、萎缩,成为工具、成为“非人”。人变甲虫,是多么荒诞的事情,但又深刻而尖锐地表现了社会与人之间一种可怕的“异化”关系。
师:深层原因:社会环境的严酷和劳动本身的机械、繁重。
思考:格里高尔为何要变成“甲虫”,而不是其他的动物?
格里高尔与成名之子的相同点:两者的异化都有被迫的因素,都受制于当时严酷的社会背景。
活动三:读书分享,探究异化之思
1、思考异化的结局
《变形记》是赤裸裸的悲剧,那么《促织》的结局是真正的喜剧吗?
不是。《促织》甚至是更大的悲剧。成名之子化身为虫、解决困难、恢复理智,这里的每一个环节都是虚幻的假设,这种结局在人世间是无法实现的,而真正的结局可能只是成名一家的破灭,虚幻的想象更衬托出现实的残酷。
2、探究异化的实质
都是异化者,但异化的实质不一样。
格里高尔是“虫”身“人”心,虽外在化为了甲壳虫,但他还具有人性和情感。
成名之子是“魂”化为虫,只有“虫性”,没有了“人” 的智识。
3、感悟异化现实观照
格里高尔:他的变形异化是一块试金石,一块多棱镜,考验出人性的深浅,折射出家人、公司协理等人对他真实态度,将人与人之间赤裸的金钱利益关系毫不留情地展现出来。这是卡夫卡对现代文明社会中人的处境的预言,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状态以及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独、绝望情感的折射。
成名之子:他的异化,让家人否极泰来,鸡犬升天,最终获得了为人的尊严,其实这是以他的非人行为,也就是让一个人的灵魂蜷缩在一个促织的体内为代价的,是以让其父母陷入深深的绝望为前提的。这样的结局极具反讽意味,批判了封建社会贪官虐吏对老百姓的欺压,揭示了社会黑暗,人不成为人的残酷现实。
从小促织到大甲虫,变化的是形体,不变的是荒诞与悲凉。从蒲松龄到卡夫卡,变化的是时代、国籍、流派,不变的是对人性的探寻。
《变形记》以象征手法为主又暗含了真实细节,《促织》以写实主义为主又融合了传奇色彩。两篇小说同中有异,但都展现了人的异化变形,表现了荒诞与悲凉,表达了在时代困境中人性遭受摧残的控诉。
课堂小结:
蒲松龄和卡夫卡,一个生活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一个生活在西方的现代工业社会,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所处的国度不同,但都以艺术家独特的眼光,看到了扭曲社会下小人物生存的困境,触摸到人性这一主题,感受到了人性在异己力量面前的脆弱。两篇小说的结局虽然是一喜一悲,但在这“变”与“不变”中都深刻揭示了社会现实的黑暗和人性的复杂冷漠,表现出两位作者对人在面对黑暗社会时的无能为力的一种共同的思考。
升华启发: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在现代社会,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可能是变形的病人。我们阅读这样的小说,就是要在看清现实的荒诞之后仍能关照自我、热爱生活。荒诞的故事,真实的生活,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意义或许体现在此吧。
师引导学生学会树立自我意识、实现自我价值、主宰自己的命运。
当我们遇到艰难时刻,不要灰心,不要沮丧,只要努力总会有收获,希望总是在失望,甚至绝望时产生的,并召唤着我们重振旗鼓。
——莫言《致青年朋友的一封信:不要被大风吹倒》
拓展延伸
如果说卡夫卡的《变形记》是作者在自觉运用异化手段进行文学创作的话,那么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不自觉用“异化”创作的例子也有很多,同学们能想起来其他例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