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4版高中地理第3章地球上的水第1节水循环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2024版高中地理第3章地球上的水第1节水循环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2-21 19:21:58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1.学习思路:水圈作为地球的重要外部圈层,与各圈层相互渗透,在学习时要重点把握与水有关的自然地理现象、过程与原理;海洋作为水圈的主体,积极参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对于海洋要重点把握海水的性质、运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学习技法
(1)水循环。
主要从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方面认识水循环。在全面学习水循环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同时要关注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海水的性质。
结合图表等资料,重点掌握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密度的分布规律、影响因素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海水的运动。
结合图表、影像资料,了解海水运动的基本形式,掌握其成因、特征及对人类活动影响的体现。
第一节 水循环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图文材料,分析区域内水循环及意义,分析不同区域内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分析水循环的环节、过程及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正确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原理,促进区域水循环的良性发展,合理利用水资源,谋求人地协调。
课前 | 必备知识 · 自主夯实
【基础清单】
一、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
1.定义: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__________、岩石圈、_______中,通过蒸发(蒸腾)、__________、降水、下渗、_____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大气圈
生物圈
水汽输送
径流
2.类型和环节
(1)A代表_______________,主要包括a蒸发、c___________、h降水、d____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____等环节。
(2)B代表______________,主要包括a蒸发、b________两个环节。
(3)C代表_________________,主要包括g______________、i蒸发、h降水等环节。
[小提醒]陆地内循环既发生在内流区,也发生在外流区。
海陆间循环
水汽输送
地表径流
下渗
地下径流
海上内循环
降水
陆地内循环
植物蒸腾
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从而维持全球水量的 ____________。
2.地球上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的重要过程
(1)降水和地表径流不断塑造着__________,地表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水循环成为_______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动态平衡
地表形态
海陆
(2)水循环对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能起到吸收、转化和传输的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地区____________不平衡的矛盾。
3.水循环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对全球____________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小提醒]水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为水体更新具有一定的周期,如果人类用水过多,超过了水体更新的速度,或者水资源遭受污染,就会导致水源的短缺。
热量收支
自然环境
【名师助学】
想一想:
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在《将进酒》中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水循环的角度,你认为李白的这句千古名句符合自然规律吗?为什么?
【答案】不符合。地球上的水处于不断的运动循环之中,海陆间循环将海洋水和陆地水联系起来,使陆地水体得以不断更新。
新视点: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可以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形成自然积存、渗透、净化的新型城市排水系统。
小科普:
人类智慧的结晶——坎儿井
坎儿井普遍见于新疆吐鲁番地区,它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的水平集水建筑物,主要作用是截取地下水用作居民用水和农田灌溉用水。
坎儿井结构示意图
(2022年陕西榆林期末)下图为某区域水循环模式图,甲、乙分别代表海洋和陆地,图中数字代表水循环单位量,假设该区域水循环总量为100个单位量。据此完成第1~3题。
1.依据水的动态平衡原理推测X的数值为 (  )
A.99 B.63
D.56 D.25
2.甲处参与的所有水循环类型是 (  )
A.海上内循环
B.陆地内循环
C.海上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
D.陆地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
3.下列关于水循环a、b环节的叙述,正确的有 (  )
①a环节主要动力源自太阳辐射 ②a环节不断地向海洋输送泥沙 ③b环节参与地表形态的塑造 ④b环节可以输送水汽和热量
A.①③ B.②④
D.①④ D.②③
【答案】1.B 2.C 3.A
[解析]第1题,依据水的动态平衡原理,陆地降水量等于蒸发量与地表径流量之和,故地表径流量b=37—19=18;根据整个海洋的降水量加上入海径流量与海面水蒸发量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可知X=81—18=63,B项正确。第2题,由图文材料可知,甲为海洋,参与了海上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C项正确。第3题,a环节为水汽输送,主要靠大气输送,大气运动的主要动力源自太阳辐射,①正确;a环节代表的是水汽输送,而不是地表径流,②错误;b环节为地表径流,地表径流塑造地表形态,③正确,④错误。
下图为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某小流域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第4~5题。
4.由于人类某种活动,使蒸腾作用显著减弱时,可能直接导致该区域 (  )
A.降水增加 B.地表径流增加
C.蒸发量不变 D.地下径流增加
5.若要进一步增加该流域水资源的丰富程度,下列措施中作用不明显的是 (  )
A.封山育林 B.退耕还林
C.修筑梯田 D.修建小型水库
【答案】4.B 5.C
[解析]第4题,毁林开荒、植被破坏等人类活动导致蒸腾作用显著减弱,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地表径流增加。第5题,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修建小型水库能进一步增加该流域的水资源,而修筑梯田对增加流域水资源的作用不大。
课堂 | 关键能力 · 探究提升
【情境探究】
材料一 地下水库是指地下砂砾石孔隙、岩石裂隙或溶洞所形成的,或建筑地下截水墙,截蓄地下水或地下径流而形成的有确定范围的贮水空间。可贮存地下水,采用回灌方式贮存地面水。与常见的水库相比具有不占地表、库容大、投资少、蒸发损失小、安全可靠等优点。
材料二 2022年入夏后,贵阳稻田龟裂,作物干枯,山塘干涸,沟溪断流,水库水位持续下降……素有“天无三日晴”之称的贵州,部分地区在本应雨水丰沛的汛期再次遭受“旱魔”袭击。缺水成为当地面临的一大困难。
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材料三 巨木地下河岩溶水开发示范工程缓解了西南地区缺水问题。该工程位于贵州省巨木地下河流域,在地下河出口处筑坝拦蓄地下水成库,建成了库容239.2万立方米的地下水库和300立方米的高位蓄水池。
(1)请说出与地下水库相关的水循环环节。
【答案】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蒸发。
(2)请结合材料二并利用水循环的原理,分析该时间段贵州缺水的可能原因。
【答案】该地为喀斯特地貌,下渗严重,地表水易渗漏;该季节降水少;夏季蒸发旺盛。
(3)请说明贵州省巨木地下河流域修建地下水库对当地水循环的有利影响。
【答案】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洪水期径流量减少,枯水期径流量增加;地下径流增加;蒸发减少。
【整合提升】
1.水循环的类型及环节
项目 海陆间循环 陆地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发生领域 海洋与陆地之间 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 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主要环节及示意图
项目 海陆间循环 陆地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特点 最重要的循环,又被称为大循环,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循环水量少,但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 循环水量最大,对全球的热量输送有重要的意义
典例 长江流域的水循环 塔里木河流域的水循环 未登陆的台风参与的水循环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目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影响 具体表现
改变地表径流 人类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陆、围湖造田等一系列针对河流、湖泊的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地表径流的自然分布状态
影响地下径流 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局部地区的地下工程建设都不可避免地对地下径流产生影响,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城市地下铁路的修建破坏渗流区的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透方向等
影响蒸发 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
影响下渗 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增加下渗;城市路面硬化,可减少下渗
3.水循环的意义
意义 内容
平衡更 新作用 在水循环系统中,水在连续不断地运动、转化,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从而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迁移交 换作用 水循环促进自然界物质的运动和能量的转化,从而使地球表层各圈层之间,以及陆地和海洋之间实现物质的迁移和能量的交换
影响塑 造作用 水循环运动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并且使水成为自然界最富动力的因素之一,不断地塑造着地表形态
“四看法”判断水循环的类型
一看涉及的圈层:海陆间循环和陆地内循环涉及四个圈层,而海上内循环不涉及岩石圈。
二看发生的空间范围:位于海洋上、陆地上,还是位于海洋和陆地之间。
三看水循环的环节:海陆间循环的环节最多,陆地内循环比海上内循环多植物蒸腾这一环节。
四看参与水量的多少:海上内循环参与的水量最多,陆地内循环参与的水量最少。
【学以致用】
[考向1:水循环的类型和环节]
(2022年安徽部分学校期中联考)水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形式的水,在太阳辐射、地球重力等作用下,通过水的各个环节,不断发生的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右图为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3题。
1.驱动海洋水转变为大气水的动力是 (  )
A.太阳能 B.地热能
C.风能 D.重力能
2.图示水循环类型是 (  )
A.海水物质循环 B.海陆间循环
C.陆地内循环 D.海上内循环
3.若图中河流上游地区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则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可能是 (  )
A.蒸腾增强 B.下渗增多
C.地表径流增加 D.地下径流增加
【答案】1.A 2.B 3.C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海洋水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通过蒸发转变为大气水(水蒸气)。因此驱动海洋水转变为大气水的动力是太阳能,A项正确。第2题,据图可知,该水循环的环节有海水蒸发、水汽输送、降水,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回到海洋,属于海陆间循环,B项正确。第3题,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若图中河流上游地区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可能造成该地区蒸腾作用减弱,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减少,C项正确。
[考向2:水循环的意义]
(2023年北京东城区期末)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虎跳峡有万里长江第一大峡谷之称。下图为虎跳峡景观图。据此完成第4~5题。
4.“滚滚长江东逝水”,从水循环的环节来看属于 (  )
A.蒸发 B.地表径流
C.下渗 D.水汽输送
5.虎跳峡地貌的形成体现出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 (  )
A.促使全球总水量不断增加
B.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C.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
D.使陆地水体不断更新
【答案】4.B 5.B
[解析]第4题,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蒸腾)、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滚滚长江东逝水”是指长江水汇入海洋的过程,属于地表径流,B项正确。第5题,水在水循环这个庞大的系统中不断运动、转化,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维护全球水的动态平衡,A项错误;水循环造成的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流水侵蚀作用形成虎跳峡,B项正确;水循环联系四大圈层,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使陆地水体不断更新,但是与虎跳峡地貌的形成关系较小,C、D项不符合题意。
拓展 | 素养提升 · 增效培优
【教材疑难助解】
教材第46页 引入
科学。蒸发的海水以大气降水的形式降落到地球表面,又以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形式最终注入海洋,维持海水的动态平衡。
教材第48页 活动
1.在土壤表层铺设砂石,可以增加水的下渗量。
2.砂田蒸发量小于裸田蒸发量,说明砂石覆盖层可以有效抑制蒸发,减少蒸发量。
3.砂田含水量大于裸田含水量。砂田减少了土壤中水分的蒸发,增加了地表水的下渗和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使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增加,对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效果明显。
【课外实践探究】
水滴的旅行——水循环的模拟实验
某电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名少年遇到一次海难,家人全部丧
生,他独自与一只孟加拉虎在救生小船上漂流了227天,最终战胜困境获得重生。影片中主人公利用了一种海水淡化的装置——太阳能蒸馏器(如图所示),从而满足了生活用水需求。海水为什么不能直接饮用?你能设计实验验证太阳能蒸馏器的原理吗?
[实验材料]
冰块、不透水保鲜膜、大烧杯、小烧杯、温水、食盐、小勺子、筷子。
[实验步骤]
1.在大烧杯中加入100毫升温水(约50 ℃),并加入一定量的食盐搅拌,模拟海水,然后把一个干燥的小烧杯放入大烧杯中(漂浮在水面)。
2.用保鲜膜盖住大烧杯的杯口。
3.把冰块放在保鲜膜的中央。然后将其放在阳光下照射若干小时,观察实验结果。
[交流讨论]根据水循环的模拟实验结果,思考并交流下列问题。
1.小烧杯中的水来自哪里?为什么是淡水呢?
【答案】小烧杯中的淡水相当于海水蒸发的水蒸气而形成的降水,该淡水为纯净的水,不含有盐分。
2.保鲜膜上的冰块起到什么作用呢?
【答案】加速水蒸气冷却凝结的速度。
3.实验中体现了水循环中的哪几个环节?该实验主要模拟了哪种类型的水循环?
【答案】蒸发、降水。海上内循环。(共61张PPT)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二节 海水的性质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图文材料,掌握区域内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特点,并结合区域特征分析其影响因素。
[综合思维]结合图表等材料,分析海水的温度、盐度、密度等分布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人地协调观]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促进人地协调。
课前 | 必备知识 · 自主夯实
【基础清单】
一、海水的温度
1.影响因素
(1)主要因素:海洋热量的________情况。____________是海洋的主要热量来源;海水________消耗热量,是海洋热量支出的主要渠道。
(2)其他因素:海陆分布、____________、海水运动等。
收支
太阳辐射
蒸发
大气运动
2.分布规律
(1)垂直分布: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变化。表层水温最高,1 000米以内的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幅度________,而1 000米以下的深层海水温度变化幅度________。
(2)水平分布:全球海洋表层的水温由低纬向高纬________,相同纬度海洋表层的水温____________。
(3)季节分布:同一海区的表层水温,夏季普遍________冬季。
较大
较小
递减
大致相同
高于
3.产生的影响
(1)影响____________的分布。
(2)影响海洋运输:纬度较高的海域,海水有结冰期,通航时间________,在冰封海域航行需要装备____________。
(3)影响气候:从全球尺度来说,海水对____________起着调节作用;从区域尺度来说,沿海地区气温的季节变化和__________均比内陆地区小。
[小提醒]某海域水温高,不一定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多。海水水温高低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太阳辐射只是其中的一个影响因素。
海洋生物
较短
破冰设施
大气温度
日变化
二、海水的盐度
1.概念:盐度表示海水中____________的质量分数,通常用千分比表示,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约为________。
2.分布规律
世界大洋表层海水盐度以副热带海域最高,由副热带海域向 ________和________,海水盐度逐渐降低。
盐类物质
35‰
赤道
两极
3.影响因素
(1)温度:温度越高,盐度________。
(2)蒸发量和降水量:蒸发量越大,盐度________;降水量越大,盐度________。
(3)入海径流:有河流注入的海域,海水盐度一般________。
越高
越高
越低
较低
4.产生的影响
(1)建造__________,利用海水________,从海水提取镁、溴等资源。
(2)对____________而言,盐度的稳定性极其重要。
(3)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观念的改变,海水也成为__________的重要补充。
晒盐场
制碱
海水养殖
淡水资源
[小提醒]红海位于副热带地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几乎无河流注入,与外洋相通的水域狭窄,盐度达41‰,为世界盐度最高的海。波罗的海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沿岸有大量河流淡水汇入,纬度较高,蒸发小,与外洋相通的水域狭窄,盐度不超过10‰,为世界盐度最低的海。
三、海水的密度
1.概念:海水密度是指单位体积______________。
2.影响因素:温度、________和深度(压力)。其中,表层海水密度与_______的关系最为密切。一般来说,海水的温度越高,密度_______。
3.分布规律
(1)水平分布:大洋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________,同纬度海域的海水密度____________。
海水的质量
盐度
温度
越低
增大
大致相同
(2)垂直分布:①中低纬度海区:一定深度内海水密度________,往下(一般至1 000米深)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大而____________,再往下则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________。
②高纬度海区: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________。
③特殊海区:有时候,海水层中出现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大而减小的情况,称为“____________”。
基本均匀
迅速增加
很小
较小
海中断崖
【名师助学】
想一想:
低纬度海区因气温高、蒸发量大,而盐度较高,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答案】不正确。海水盐度的高低往往受降水量与蒸发量共同影响,蒸发量大的地区,如果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则盐度偏低。低纬度海区虽气温较高,但降水量也较大。
新视点:
中国第39次南极考察再次谱写“双龙”探极新篇章
2022年10月31日,中国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号出发,离开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前往南极,与雪龙2号共同执行中国第39次南极考察任务。这也是中国第三次采取“双龙”探极模式开展的南极科考行动。本次南极考察将围绕南大洋重点海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等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大气成分、水体环境、沉积环境、生态系统等相关领域的调查研究工作,并将在南极中山站、泰山站和昆仑站沿线进行冰雪环境监测、天文观测。
小科普1:
死海“不死”的秘密
位于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的死海,是世界上最深的咸水湖。在这样的湖水中,鱼儿和其他水生生物都难以生存,水中只有细菌和绿藻,岸边及周边地区也没有花草生长,因此被人们称为“死海”。由于死海盐度极高,含盐量达到230‰~250‰,不管你会不会游泳,在死海里都会自然漂浮着而不会溺水。
小科普2:
“海中断崖”对潜艇的影响
潜艇在水下航行时,如突然遭遇“海中断崖”,会立即失去浮力,急速掉向海底。大多数常规潜艇的有效潜深一般为300米,潜艇不受控制地掉到安全潜深以下时,会被巨大的海水压力破坏,造成艇毁人亡。
1.海水表层热量的支出主要是 (  )
A.长波辐射带走的热量
B.蒸发所消耗的热量
C.洋流带走的热量
D.热对流带走的热量
【答案】B
[解析]海水蒸发消耗热量,是海洋热量支出的主要渠道。
2.赤道地区海面水温为30 ℃,极圈海面水温为0 ℃,在4 000米的洋底,两个地区海水温度之差可能为 (  )
A.2~3 ℃ B.20 ℃
C.25 ℃ D.30 ℃
【答案】A
[解析]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到1 000米以下,深层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不大。
3.下列关于海水盐度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海水盐度从南北半球副热带海区向两侧高、低纬递减
B.赤道低盐度区位于赤道以南地区
C.同一纬度的海域盐度基本上是相同的
D.南纬60°海域较北纬60°海域平均盐度低
【答案】A
[解析]海水盐度从南北半球副热带海区向两侧高、低纬递减;赤道低盐度区位于赤道以北地区;同一纬度的海域不同,盐度也不一定相同;南纬60°海域较北纬60°海域平均盐度高。
4.下列关于海水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影响海水密度的因素主要有温度、盐度,与深度无关
B.一般来说温度高的海域的海水密度相对较高
C.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
D.海水密度垂直分布上出现的“海中断崖”现象不会影响人类活动
【答案】C
[解析]影响海水密度的因素有温度、盐度和深度;一般来说海水温度越高,密度越低;“海中断崖”现象会影响潜艇活动。
5.(2023年山西阳泉期末)2022年6月6日,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开启为期6个月的在轨驻留。与此同时,我国深海项目龙宫一号即将问世,这是我国首次在深海创建的“空间站”,也是开发海洋矿产资源的“神器”之一。与太空空间站建设相比,深海空间站建设面临的独特难点有 (  )
①快速变化的温度 ②巨大的流体压力 ③强烈的化学腐蚀性 ④变化巨大的风浪
A.①② B.②③
D.③④ D.①④
【答案】B
[解析]通常情况下,海水表层温度最高,1 000米以内的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幅度较大,而1 000米以下的深层海水温度变化幅度较小。深海空间站建设不会面临快速变化的温度,①错误;水深越深海水压力越大,②正确;海水中含有多种盐类,对深海空间站的建筑材料有强烈的化学腐蚀性,③正确;风浪是表层海水的运动形式,深海没有风浪,④错误。
课堂 | 关键能力 · 探究提升
【情境探究】
海水温度是反映海水热状况的一个物理量,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海水热量的收入和支出状况。其中,海水热量收入主要来自太阳辐射,海水热量支出主要指海水蒸发所消耗的热量。世界海洋热量的收入和支出,基本上是平衡的。但在不同季节、不同海区,热量收支不平衡。
海水的温度
图甲是海洋表层平均水温随纬度的变化图,图乙是太平洋170°W附近三个观测站水温随深度变化的曲线图。
(1)图甲中显示出海洋表层水温的分布特征是什么?
【答案】海洋表层水温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2)图乙中显示出海水温度垂直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答案】海水温度随深度(1 000米以内)增加而递减,1 000米以下水温随深度变化不大,并保持低温状态。
(3)结合图甲,判断图乙中三个观测站纬度的高低,并说明理由。
【答案】三个观测站中,③站的纬度最高,①站的纬度最低。理由:海洋表层水温随纬度增加而递减。
【整合提升】
1.海水温度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影响因素
垂直分布 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通常情况下,表层水温最高 太阳辐射、海水深度
1 000米以内的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幅度很大,1 000米以下的深层海水温度变化幅度较小 分布规律 影响因素
水平 分布 不同海区的水温,低纬度高些,高纬度低些;暖流水温高于所流经海区的水温,寒流水温低于所流经海区的水温 太阳辐射(纬度变化)、洋流
季节 分布 同一海区表层水温,夏季普遍高于冬季 太阳辐射(季节变化)
2.海水温度的影响及实例
影响 实例
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    海洋表层是海洋生物的主要聚集地
不同纬度的海洋表层生活着不同类型的海洋生物
海水温度的季节变化会促使有些海洋生物进行季节性游动
人类的渔业活动要考虑各海域的水温状况和海洋生物对水温的要求
影响 实例
影响海洋运输 在冰封海域航行需要装备破冰设备;纬度较高的海域,海水有结冰期,通航时间较短
对大气温度起调节作用 全球尺度,对大气温度起调节作用
区域尺度,沿海地区气温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均比内陆地区小
【学以致用】
[考向:海水的温度]
(2023年江苏宿迁模拟)海滨浴场是当地居民和游客喜爱的去处。我国海岸线绵长,拥有众多海滨浴场,表层海水温度在20 ℃以上时适宜游泳。下图示意葫芦岛、厦门海洋站表层海水月均温度变化。据此完成第1~2题。
1.影响海水温度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
A.太阳辐射 B.海湾轮廓
C.游客数量 D.洋流性质
2.厦门适宜游泳时间长的主要原因是 (  )
A.潮汐能丰富 B.政策支持
C.纬度较低 D.离海洋近
【答案】1.A 2.C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两海洋站表层海水温度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太阳辐射强烈,使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厦门纬度低于葫芦岛,太阳辐射量较多,使厦门的水温高于葫芦岛的水温。因此,影响海水温度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A项正确。第2题,由材料可知,表层海水温度在20 ℃以上时适宜游泳。图中显示,两地适宜游泳的时间差异较大,这主要是由于葫芦岛纬度较高,表层海水温度在20 ℃以上的时间短,厦门纬度较低,表层海水温度在20 ℃以上的时间长,适宜游泳时间长,故影响两地适宜游泳时间长短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纬度差异,C项正确。
【情境探究】
海水盐度是指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质量之比,其高低主要受降水量、蒸发量和径流量影响。下图为大洋表层降水、蒸发、盐度的分布示意图。
海水的盐度
(1)分析盐度与降水和蒸发的关系。
【答案】盐度与降水量呈负相关(降水越多,盐度越低),与蒸发量呈正相关(蒸发量越大,盐度越高)。
(2)描述大洋表层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答案】由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盐度逐渐降低。
(3)分析材料中甲处盐度低和乙处盐度高的原因。
【答案】甲处位于赤道附近,降水量远大于蒸发量,盐度较低;乙处位于副热带海区,气温高,降水少,蒸发量大,盐度高。
【整合提升】
1.影响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
因素 表现
气候 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较低;反之较高
洋流 同一纬度海区,有暖流经过,盐度偏高;有寒流经过,盐度偏低
淡水注入 有大量河流淡水注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结冰与融冰 有结冰现象发生的海区,盐度偏高;有融冰现象发生的海区,盐度偏低
海区的封闭度 海区封闭度越高,与其他海域海水交换越少,盐度会趋于更高或更低
2.分布
规律 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
副热带海区 盐度最高。气温高,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赤道海区 盐度较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高纬度海区 盐度低。气温低,蒸发量小
南北纬60°附近海区 60°N比60°S海区盐度低。同纬度地区,北半球比南半球陆地面积大,河流淡水注入多
红海 盐度最高的海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没有陆地淡水注入;海区封闭
波罗的海 盐度最低的海区。降水较多,蒸发量小;陆地淡水注入量大;海区封闭
3.盐场形成的条件
(1)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盐场布局。
(2)气候:降水较少,气温较高,多晴天。
(3)盐度:海水盐度较大。
(4)海岸:泥质海岸,海水不易渗漏,利于海盐的收集,不易混入沙粒。
(5)海水:水质洁净,盐质好。
【学以致用】
[考向:海水的盐度]
读地中海及其周围地区图,完成第1~2题。
1.图中①②③海区盐度由低到高排列正确的是 (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②③①
2.图中①海区盐度最小值出现在 (  )
A.1月 B.3月
D.8月 D.12月
【答案】1.A 2.C
[解析]第1题,①与②都位于地中海,但①位于尼罗河入海口处,受尼罗河径流的稀释作用,盐度较低;③位于红海,盐度最高。第2题,①位于尼罗河入海口处,盐度受尼罗河径流影响较大。尼罗河上游源头夏季为湿季,降水较多,河流为汛期,注入地中海的淡水多,①处盐度出现最小值。
【情境探究】
材料一 海水密度大,海水的浮力强。经常出海航行的人都知道,轮船的“吃水”(船体在水面以下的深度)在不同海区不同,这与海水的密度有关。
材料二 1963年4月 10日,美国海军长尾鲨号核潜艇在美国东部大陆架边缘做下潜300米的潜水试验时,忽然沉入2 300米深的海底,导致船员全部遇难。
海水的密度
材料三 下图为世界海洋表层温度、盐度和密度随纬度分布图。
(1)表层海水密度最低的海区是___________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60°N海区比60°S海区海水表层密度_____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艘满载的油轮自波斯湾出发,到目的地上海。沿途吃水深度变化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推测长尾鲨号核潜艇失事最可能的原因。
【答案】(1)赤道偏北海区 温度高,密度小
(2)小 大量入海径流注入,降低了海水密度
(3)从波斯湾到马六甲海峡,吃水深度增加;从马六甲海峡到上海港东侧外海区吃水深度减少;到上海港吃水深度又会增加
(4)有时候随深度的增加,海水密度会突然变小,浮力也突然变小,这被称为“海中断崖”,长尾鲨号核潜艇可能遇到了这种情况,导致其突然下沉到海底而失事。
【整合提升】
1.海水密度的影响因素及表现
影响因素 表现
海水温度 海水密度与海水温度呈负相关。海水温度越低,海水密度越大;海水温度越高,海水密度越小
海水盐度 海水密度与海水盐度呈正相关。海水盐度越高,海水密度越大;海水盐度越低,海水密度越小
海水深度 (压力) 一定深度内,海水密度与海水深度呈正相关。一定深度内,海水深度越大,海水密度越大;海水深度越小,海水密度越小
2.海水密度的分布规律
项目 规律
水平分布 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
同纬度海域的海水密度大致相同
垂直分布 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低纬度海区,表层海水密度变化不大,随着深度的增加,海水密度迅速增大,到一定深度之下,海水密度基本不变。高纬度海区,海水密度在垂直方向上变化很小
【学以致用】
[考向:海水的密度]
[不定项选择题](2023年浙江温州期末)温州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利用水杯、浮漂和长尾夹等工具进行海水密度影响因素模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该兴趣小组发现浮漂出露与液体密度呈正相关。
下图为实验结果,甲、乙两杯水仅温度不同,丙、丁两杯水仅盐度不同。据此完成第1~2题。
1.根据实验结果推测 (  )
A.甲水温高于乙 B.乙水温高于甲
C.丙盐度高于丁 D.丁盐度高于丙
2.下列关于世界表层海水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低纬度海区降水多,导致海水密度向高纬度递增
B.低纬度海区水温高,导致海水密度向高纬度递增
C.高纬度海区蒸发弱,导致海水密度向低纬度递减
D.高纬度海区盐度低,导致海水密度向低纬度递增
【答案】1.BC 2.AB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浮漂出露与液体密度呈正相关,也就意味着液体密度越大,浮漂出露越多。读图可知,甲、乙两杯水仅温度不同,图甲浮漂出露多说明密度较大,水温低于乙,A项错误,B项正确;丙、丁两杯水仅盐度不同,图丙浮漂出露多说明密度较大,盐度高于丁,C项正确,D项错误。第2题,低纬海区水温高、降水多、盐度较低,密度较小,高纬海区水温低、降水少,密度较大,因此世界表层海水密度分布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增,A、B项正确;世界表层海水密度分布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增,表层海水密度主要由温度和盐度共同决定,C、D项错误。
拓展 | 素养提升 · 增效培优
【教材疑难助解】
教材第50页 引入
垂直方向上,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但有时随着深度的增加,海水密度突然减小,海水的浮力也突然减小,这种现象称为“海中断崖”。这一现象涉及海水的密度问题。
教材第50页 思考
略。
教材第52页 活动
1. 3个海域中,西沙附近海域表层海水的月平均温度最高,季节变化最小;厦门附近海域表层海水的月平均温度较高,季节变化较小;葫芦岛附近海域表层海水的月平均温度最低,季节变化最大。
2.西沙附近海域全年都适宜游泳;厦门附近海域4—11月适宜游泳;葫芦岛附近海域只有6—9月适宜游泳。
3.纬度越低,表层海水平均温度越高, 季节变化越小,适宜游泳的时间越长;反之,越短。
教材第54~55页 活动
1.红海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终年高温少雨;波罗的海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全年降水较多且季节分配均匀。
2.红海沿岸地区气候干燥,几乎无河流注入,海水盐度较高;波罗的海周围降水较多,且有众多河流注入,对海水起到稀释作用,海水盐度较低。
3.红海和波罗的海海域都比较封闭,与外海仅以狭窄水道相通。红海与周围低盐度的海水交换少,盐度较高;波罗的海与周围高盐度的海水交换少,盐度较低。
4.红海位于副热带地区,降水少,蒸发旺盛,汇入的淡水较少,与外洋相通的水域狭窄,成为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域。波罗的海纬度较高,水温较低,蒸发量较小,降水量较多,周围众多河流注入,对海水起到稀释作用,海域较封闭,与周围高盐度海水交换少,成为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域。
教材第55页 思考
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相同纬度海洋表层水温大致相同;大洋表层海水盐度由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海域降低;大洋表层海水密度随着纬度的增高而增大,同纬度海域的海水密度大致相同。
【课外实践探究】
探究结、融冰对海水盐度的影响
[实验目的]
通过模拟实验,理解结、融冰对海水盐度的影响。
[实验用品]
30~50克食盐、1 000克淡水、玻璃棒、两个玻璃量杯、2支盐度计、冰柜。
[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30~50克食盐加入盛有1 000克淡水的量杯中模拟海水,并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第二步:将配置好的盐水放入冰柜中速冻至模拟海水大部分结冰,只剩少许冰下水。
第三步:取出浮冰放入另一个量杯中,待浮冰融化后,用盐度计分别测量浮冰融水和原量杯冰下水的盐度。
第四步:比较浮冰融水和原量杯冰下水的盐度差异。
[实验现象及结论]
【答案】浮冰融水的盐度计读数小于原量杯冰下水盐度计读数。说明海冰含盐量远低于海水含盐量,结、融冰量的大小会影响海水盐度,有结冰现象发生的海区盐度偏高,有融冰现象发生的海区盐度偏低。(共62张PPT)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三节 海水的运动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结合所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沿海地区观察海水运动的形成和运动规律。
[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分析海水运动的特征及成因;分析海水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正确认识海水运动特征,掌握海水运动规律,加快对海浪、潮汐、洋流等资源的开发利用;掌握风暴潮和海啸的发生规律,趋利避害,促进人地协调。
课前 | 必备知识 · 自主夯实
【基础清单】
一、海浪
1.概念:海浪就是海里的________。
2.组成要素
图中A为________,B为________,C为________,D为________。
波浪
波峰
波谷
波高
波长
3.常见类型
(1)风浪:最常见的海浪是由______形成的,浪高越高,_____越大。
(2)海啸:海底地震、____________或水下滑坡、________可能会引起海水的波动,甚至形成巨浪,这种巨浪称为海啸。
(3)风暴潮:在________等作用下,近岸地区海面水位急剧升降,称为风暴潮。
风力
能量
火山爆发
坍塌
强风
4.影响
(1)人们在海滨和海上活动需要密切关注____________,选择适宜活动的海浪条件。例如,____________需要较高的浪高来增加挑战性,而捕捞、勘探、________等海上活动应避开大的海浪。
(2)海啸和风暴潮能量巨大,往往给沿岸地区带来__________后果。
(3)海浪是塑造__________的主要动力。人们通过工程和生物措施来减缓海浪对海岸的侵蚀,如____________、种植海岸防护林等。
海浪预报
冲浪运动
航行
灾难性
海岸地貌
修建海堤
[小提醒]波浪能是重要的海洋能源,属于可再生能源,来源于太阳辐射能。波浪能是由风把能量传递给海洋而产生的,实质上是吸收了风能而形成的,所以其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
二、潮汐
1.概念:潮汐是海水的一种__________涨落现象。
2.规律:一天中,通常可以观察到________海水涨落,白天的海水涨落称为________,夜晚的海水涨落称为________。农历每月的__________和________前后,潮汐现象最为明显,潮水涨得最高,落得最低。
3.影响:人们在海边的许多活动,如潮间带________和 ________、沿海港口建设和航运、____________等,都需要充分认识并利用潮汐规律。
周期性
两次


初一
十五
采集
养殖
潮汐发电
三、洋流
1.概念: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____________作大规模的流动,叫作洋流。
2.分类:按海水温度,分为暖流和寒流。
(1)________:从水温高的海域流向水温低的海域的洋流。
(2)________:从水温低的海域流向水温高的海域的洋流。
3.影响
(1)对海洋生物资源和________的分布有显著的影响。
一定方向
暖流
寒流
渔场
(2)对海洋航行也有影响。
(3)可以把近海的污染物质挟带到其他海域,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了____________,但也扩大了____________。
[小提醒]暖流的水温不一定比寒流的水温高。寒流和暖流都是相对于流经海区而言的。同一纬度的海区,暖流水温高,寒流水温低;但不同纬度的海区,暖流的水温不一定比寒流高,低纬度的寒流水温可能高于高纬度的暖流水温。
净化速度
污染范围
【名师助学】
想一想:
只要是海底地震均会带来巨浪形成海啸吗?说出理由。
【答案】不一定。海底地震可能会引起海水波动,甚至形成巨浪,形成海啸。
链生活:
太平洋海啸预警系统
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位于夏威夷檀香山附近,是目前全球唯一的多国海啸预警系统。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的主要职能是收集太平洋海盆的地震波和海潮监测站探测到的信息,交换各国情报,评估能引发海啸的地震并发布海啸警报。
小应用: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前后,我国杭州湾地区都会有大量的游客等待观看天文大潮,诗人苏东坡更是留下了“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千古名句,你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答案】农历八月十六日至十八日,太阳、月球、地球几乎在一条直线上,海水受到的引潮力最大。
新视点:
洋流发电
2017年8月,日本团队在鹿儿岛县吐噶喇列岛外海进行洋流发电实证实验,通过借助黑潮转动涡轮机成功发电,最大发电量达30千瓦,这是全球首例成功使用实验机实际利用洋流发电。如果能利用世界级强大洋流黑潮来发电,那么相较太阳能发电会更稳定。
日本黑潮发电示意图
1.下列有关波浪要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波峰是指波浪的最低部分
B.波谷是指波浪的最高部分
C.波高是指波峰到波谷的水平距离
D.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之间的水平距离为波长
【答案】D
[解析]波浪的最低部分为波谷,最高部分为波峰,波峰到波谷之间的垂直距离是波高,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之间的水平距离为波长。
(2023年内蒙古赤峰期末)某同学与家人一起于2022年7月5—19日在舟山海边进行深度旅行,体验了赶海(赶在潮落的时机到海岸采集海产品)等渔民生活。右图为2022年7月6日舟山长涂港的潮汐表。据此完成第2~3题。
2.7月6日最适合赶海的时间段是 (  )
A.4:00—5:00 B.5:00—6:00
C.11:00—12:00 D.13:00—14:00
3.若不考虑天气情况,该同学旅行的半个月中,赶海收获最多的日期可能是 (  )
A.7月7日(农历六月初九) B.7月10日(农历六月十二)
C.7月13日(农历六月十五) D.7月17日(农历六月十九)
【答案】2.B 3.C
[解析]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赶海是赶在潮落的时机到海岸采集海产品,图中11:00—14:00为涨潮时刻,不适合赶海,C、D项错误;4:00—5:00和5:00—6:00为落潮时刻,但4:00—5:00时间过早,潮位较高,且天可能未亮,不适合赶海,A项错误;7月6日5:00—6:00已经天亮,时间合适,且潮位更低,适合赶海,B项正确。第3题,赶海是赶在潮落的时机到海岸采集海产品,落潮到最低潮位,出露的海滩面积最大,收获量最多。7月13日(农历六月十五)太阳、地球、月球引潮力最大,易出现天文大潮,涨潮最高,落潮也最低,收获量最大,C项正确。
[不定项选择题]下图是海洋表层海水温度与洋流关系示意图,图中a、b、c为等温线,a<b<c,箭头表示洋流流向。读图,完成第4~5题。
4.以下关于图中洋流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①洋流为南半球暖流 B.②洋流为北半球暖流
C.③洋流为北半球寒流 D.④洋流为南半球寒流
5.图示洋流中,对沿岸气候具有增温增湿作用的是 (  )
A.① B.②
D.③ D.④
【答案】4.AB 5.AB
[解析]第4题,根据图中等温线a<b<c可知,①洋流为南半球暖流,②洋流为北半球暖流,③洋流为南半球寒流,④洋流为北半球寒流。第5题,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的是暖流,结合上题分析可知,①和②为暖流。
课堂 | 关键能力 · 探究提升
【情境探究】
风暴潮可以摧毁海堤,吞噬码头、工厂和村镇,是一种能够构成巨
海浪
大威胁的海洋灾害。右图示意我国相关省区风暴潮灾害系数,系数越大表示风暴潮灾害造成的损失越大。
(1)指出我国风暴潮空间分布的主要特点。
【答案】分布在沿海省区;以上海为界,南部省区风暴潮灾害系数高于北部省区。
(2)请为有效抵御风暴潮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加强监测和预报;加强宣传,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完善海岸防护工程;完善沿海防护林体系。
【整合提升】
1.海浪的成因及影响
主要类型 主要成因及特点 影响
最常见的海浪 风吹拂海面引起海水的波动;风速越大,浪高越高,能量越大,风浪传到无风海区或风停息后的余波,称为涌浪;海浪传至浅水区,受海底摩擦作用,能量衰减,出现破碎和倒卷,称为近岸浪或拍岸浪 ①塑造海岸地貌;②是一种重要的海洋能资源;③为冲浪运动提供条件;④造成的颠簸影响捕捞、航行、勘探及其他海上作业活动
主要类型 主要成因及特点 影响
海啸 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滑坡、坍塌引起海水的波动,并因此形成的巨浪,能量巨大 破坏沿岸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的海水侵袭,带来灾难性后果
风暴潮 ①在强风作用下,近岸地区海面水位急剧升降。②当强风与海水涨潮同时发生时,海水水位暴涨,风暴潮来势倍增。③热带、温带的沿海地区均可受其袭击,能量巨大
海啸与风暴潮
海啸的波长长达几百千米,而风暴潮的波长不到1千米。海啸传播速度快,每小时可达700 ~ 900千米;风暴潮传播速度比起海啸要慢得多。
2.对海浪的防御与利用措施
(1)密切关注海浪预报,合理安排滨海及海上活动。
(2)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减缓对海岸的侵蚀,保护海岸。
(3)选择合适的沿海海域建设冲浪运动场所。
(4)发展技术,利用海浪发电。
【学以致用】
[考向:海浪]
(2022年广东茂名期末)冲浪是以海浪为动力的极限运动。海浪的高度要在1米左右,最低不低于30厘米。下图为北半球某热带海域月平均风速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2题。
1.冲浪时人们利用了 (  )
A.潮汐的能量 B.洋流的能量
C.波浪的能量 D.海啸的能量
2.该海域海上冲浪最刺激的季节是 (  )
A.春季 B.夏季
D.秋季 D.冬季
【答案】1.C 2.D
[解析]第1题,由材料“冲浪是以海浪为动力的极限运动”可知,海浪就是海里的波浪,因此冲浪利用的是波浪的能量,C项正确。第2题,海上冲浪最刺激的季节应是风浪最大的季节。读图可知,该海域冬季风力最大,海浪最高,冲浪最刺激,D项正确。
【情境探究】
钱塘江位于我国浙江省,最终注入东海。钱塘潮天下闻名。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前后,钱塘江涌潮最大,潮头可达数米。海潮到来前,远处先呈现出一个细小的白点,转眼间变成一缕银线,并伴随着一阵阵闷雷般的潮声,白线翻滚而至。几乎不给人们反应的时间,汹涌澎湃的潮水已呼啸而来,潮峰高达3~5米,后浪赶前浪,一层叠一层,宛如一条长长的白色带子,大有排山倒海之势。诗云:“钱塘一望浪波连,顷刻狂澜横眼前;看似平常江水里,蕴藏能量可惊天。”潮头由远而近,飞驰而来, 潮头推拥,鸣声如雷,喷珠溅玉,势如万马奔腾。
潮汐
(1)试用引力的大小分析农历十五前后形成大潮的原因。
【答案】农历十五前后,太阳和月球位于地球同一侧,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合力比平时大,易形成大潮。
(2)我国的钱塘江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前后形成“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江大潮,试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答案】河口呈喇叭状;农历八月十五前后,太阳、月球、地球位于同一条直线上,太阳和月球对地球的引力大;此时盛行东南风,风力对大潮有助推作用。
(3)试分析杭州湾沿岸地区为防止钱塘江大潮对沿岸的破坏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修筑坚固的海堤。
【整合提升】
1.潮汐变化规律及成因
潮汐变化 变化规律 规律成因
日变化 两次涨落现象 在地球上,当某地处于正对或背对月球时,此处的海水被月球引潮力“拉”起来,周围的海水也向着此处聚集堆积,就形成涨潮。其中白天的海水涨落称为潮,夜晚的海水涨落称为汐
潮汐变化 变化规律 规律成因
月变化 两次大潮(朔、望月) 当太阳、月球与地球三者的位置大致在同一条直线上时,太阳和月球的引潮力叠加在一起,故高潮更高,低潮更低,这便是朔、望大潮

潮汐变化 变化规律 规律成因
月变化 两次小潮(上、下弦月) 当太阳、地球连线与月球、地球连线大致垂直时,太阳的引潮力会削弱月球的引潮力,便产生上、下弦时的小潮

钱塘江大潮的成因分析
(1)天时:农历八月十五日前后,太阳、月球、地球几乎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海水受到的引力最大。
(2)地利:钱塘江口呈喇叭形,江水外深内浅,水下多泥沙,对潮水起阻挡和摩擦作用,使潮水前坡变陡,增高,一浪叠一浪陡。
(3)风势:此时江浙一带盛行东南季风,风向与潮水运动方向一致,助长了潮势。
2.潮汐现象的影响和应用
(1)准确掌握海水潮汐规律对渔业生产有很大帮助。大潮流水急,鱼群容易分散排向外海,或栖居于中上层;小潮流水缓慢,鱼群易集中推向内海,并下沉海底,利于捕捞。
(2)涨潮时,外海高盐度的海水被推向岸边,是提取海水晒盐的好机会。
(3)海上航运事业和潮汐关系更加密切,潮流影响着航行的方向和速度。
(4)掌握潮汐规律,能使港口增加大船的通过能力;充分利用潮间带发展水产养殖业。
(5)潮汐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可以用来发电,为人类提供清洁能源。
【学以致用】
[考向:潮汐]
(2023年内蒙古乌兰浩特开学考试)潮汐表能够反映不同时刻的潮水高度,是船舶进出港口的重要依据。下图为2022年7月18日上海崇明(南
堡镇)港口当天潮汐时刻表,一艘货船在当天需进港卸货,该船是符合进、出港条件的最大吨位船舶。据此完成第1~2题。
1.下列关于潮汐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一天中可观测到两次海水涨落
B.白天的海水涨落称为汐
C.风力是形成潮汐的直接原因
D.地形对潮汐大小无影响
2.该货船前往崇明(南堡镇)港口卸货,最佳进港时间大约是 (  )
A.5:00 B.2:00
D.12:00 D.17:00
【答案】1.A 2.B
[解析]第1题,一天中可观测到两次海水的涨落,A项正确;白天的海水涨落称为潮,B项错误;潮汐的形成主要与月球、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有关,C项错误;河口处的地形会影响涨潮时的强度大小及淹没范围等,D项错误。第2题,该船是符合进、出港条件的最大吨位船舶,故应该在潮水水位较高时进出港口,且因为是进港,选择大潮时进港能够增加助航力度。结合潮汐时刻表可知,2:00的水位较高,2:00—3:00潮高升高,利于船舶进港卸货,B项正确。
【情境探究】
海雾大多是因为暖湿空气流经较冷表面(寒流)被冷却饱和而形成;寒暖流交汇处往往具备这样的大气环流条件,很容易形成海雾。右图为日本附近海域洋流示意图。
洋流
(1)①海域容易出现海雾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位于寒暖流交汇处,上空水汽充足,易冷却饱和形成海雾。
(2)图中海域有一世界著名的大渔场,分析其形成的有利条件。
【答案】位于温带的大陆架海区,阳光充足;位于寒暖流的交汇处,浮游生物繁盛,鱼类的饵料多。
【整合提升】
1.洋流的分类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方面 具体表现 实例
全球 影响气候 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和水分的输送与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和水分平衡 低纬度海区温度不会持续升高,高纬度海区温度不会持续降低
大陆沿岸 暖流增温增湿 北大西洋暖流对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形成的影响
寒流降温减湿 副热带大陆西岸寒流对荒漠形成的影响
影响方面 具体表现 实例
海洋生物 寒暖流交汇处,饵料丰富,形成大型渔场;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形成渔场 纽芬兰渔场、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秘鲁渔场
海洋航行 顺洋流航行速度加快,逆洋流航行速度减慢;寒暖流交汇处易形成海雾;洋流带来的冰山影响航行安全 最佳航行线路的选择
海洋污染 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油轮泄漏、陆地近海污染
分析渔场的形成和分布规律的方法
1.结合成因分析,由果及因推理成因
渔场即渔业资源丰富、鱼类汇集、渔业活动频繁的场所,可据此推理鱼类汇集的成因。其思维过程:鱼类汇集←饵料(浮游生物)丰富←营养盐类、有机物质丰富←深层无机盐上泛←特殊的海域位置。而特殊的海域位置包括温带海区、大陆架海区、寒暖流交汇海区、上升流海区、河流入海口附近。
2.联系洋流分布推导渔场分布
如温带沿海海域是渔场分布的主要海域,这里的渔场大多是寒暖流交汇形成的。热带和副热带的渔场主要分布于离岸风盛行、上升流势力强大的海域,多位于副热带大陆西岸海域,如南、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岸等海域。
【学以致用】
[考向:洋流]
(2023年贵州贵阳期末)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洋流成因,老师在课堂上进行了一次模拟演示实验:用吹风机吹拂玻璃缸内表层水体,玻璃缸底层茶叶随之运动(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第1~2题。
1.玻璃缸底层茶叶的运动模拟演示了 (  )
A.风海流的形成 B.密度流的形成
C.上升流的形成 D.下降流的形成
2.该种洋流影响下 (  )
A.污染物扩散减弱 B.沿岸增温增湿
C.船舶航行速度加快 D.容易形成海雾
【答案】1.C 2.D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模拟实验中吹风机吹拂玻璃缸内表层水体,吹风机吹出的风相当于大陆上的离岸风。由于离岸风吹拂,表层海水离岸而去,水位下降,导致下层海水上升到海面来补偿流去的海水,从而形成上升流。因此,图中玻璃缸底层茶叶的运动模拟演示了上升流的形成,C项正确。第2题,洋流会加快海水交换速度,海洋污染物扩散速度也会增强,A项错误;底层海水温度较低,因此,上升流水温低,洋流性质是寒流,对流经地区具有降温减湿作用,B项错误;顺着洋流流向行驶的船舶航行速度会加快,逆着洋流流向行驶的船舶航行速度会减慢,C项错误;上升流是寒流,水温低,流经海面的暖湿空气受冷容易凝结形成海雾,D项正确。
拓展 | 素养提升 · 增效培优
【教材疑难助解】
教材第57页 引入
这一天正值月相的望月,月光明亮,便于空降部队行动;这一天正值大潮,涨潮时水位最高,便于陆军登陆部队行动,减少士兵在海滩上的暴露时间;退潮时水位最低,便于爆破部队破坏德军在海岸带布置的障碍物,保护登陆舰安全靠岸。
教材第60页 活动
1.赶海,一般选择在大潮时最好,并明确潮汐涨落时间,一般选择在退潮后;游泳,了解潮汐涨落的时间,最好避开涨潮和退潮;观潮,最好选择在农历初一或十五前后;船舶进出港口,最好选择在涨潮时。
2.例如游泳活动除了解潮汐外,还需要了解海水的温度、深度、清洁状况和海底状况等信息。
【课外实践探究】
航海日志
在某小说中,主人公从英国出发,环游了地球一圈。今天我们也一起进行一次远洋航行吧!
下面是某船员记录的航海日志,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事件一:船只在日本北海道(下图中A地)停靠时,船员发现当地居民以鱼为主食,渔业资源非常丰富。
事件二:船只航行至B地时,船员发现了一个“垃圾岛”,经证实是日本海啸产生的“垃圾岛”。
事件三:船只在A—B—C—D线路航行过程中,船员发现在北半球航段速度比较快,而在南半球航段速度比较慢。
事件四:船只到达澳大利亚时,船员发现大致同纬度的澳大利亚东西两岸(D、E)出现了下图不同的景观差异。
事件五:船只航行至F处时,船员发现陆地向海洋延伸出一个长角,当地人称为“好望角”,好望角处常年多大浪,有“好望不好过”的说法。
[探究思考]
(1)为什么日本北海道地区渔业资源丰富?
(2)为什么在北太平洋中部会形成“垃圾岛”?
(3)船只在A—B—C—D线路航行过程中,为什么在北半球航段速度比较快,而在南半球航段速度慢?
(4)为什么大致同纬度的澳大利亚东西两岸呈现的自然景观却不相同?
(5)好望角处的大浪主要是由于哪种原因产生的?
【答案】(1)位于寒暖流交汇处,形成世界著名的大渔场——北海道渔场。
(2)沿着顺时针方向向东流动的暖流流至此处,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顺时针的漩涡。
(3)北半球航段多顺洋流航行,速度加快;南半球航段多逆洋流航行,速度减慢。
(4)东岸受暖流影响,增温增湿;西岸受寒流影响,降温减湿。
(5)好望角地处西风带控制区,风力强劲,强风吹拂海面,引起海水的波动,形成风浪,遇到好望角陆地的阻挡,形成巨浪。(共16张PPT)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热点 微专题
[知识分析]
1.传统城镇化对水循环的影响
微专题1 下渗——城市看“海”与海绵城市
2.从来水、去水、需水三个方面分析城市内涝的原因
来水量大:强降水导致城市短时间内汇集大量的雨水。
排水不畅:地表水下渗弱;城市地下排水管网系统不健全。
蓄水能力弱:城市河、湖、湿地等面积小。
3.缓解城市内涝的措施
完善城市地下排水管网系统;扩大城市绿地、湿地面积;修建透水性地面。
4.海绵城市的“渗”“蓄”“滞”“净”“用”“排”
(1)渗:由于城市下垫面过硬,硬化路面较多,改变了原有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所以要加强自然的渗透,通过铺设透水砖、地面绿化等把渗透放在第一位。
(2)蓄:雨水留下来,要尊重自然的地形地貌,使降雨得到自然循环。现在人工建设破坏了自然地形地貌后,短时间内水汇集到一个地方,就形成内涝现象。这样就要求我们把降雨蓄起来,以起到调蓄和错峰的作用。
(3)滞:其主要作用是延缓短时间内形成的雨水径流量。可以通过微地形、林草等调节,减缓雨水汇集的速度,用时间换空间。通过“滞”,可以延缓形成径流的高峰。
(4)净:通过土壤的渗透,通过植被、绿地系统、水体等,都能对水质产生净化作用。把蓄起来的水,经过净化处理,然后回用到城市中。
(5)用:经过土壤渗滤净化、人工湿地净化、生物处理多层净化之后的雨水要尽可能被利用,不管是丰水地区还是缺水地区,都应该加强对雨水资源的利用。比如可以回灌湿地、浇灌绿地、洗车等。
(6)排:蓄起来的雨水一部分用于绿化灌溉、日常生活,一部分经过渗透补给地下水,多余的部分经市政管网排进河流。这样不仅降低了雨水峰值过高时出现积水内涝的概率,也减少了第一时间对水源的直接污染。
[试题演练]
[不定项选择题](2023年广东大湾区期末联考)2022年6月,中山市成功入选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
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右图为海绵城市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3题。
1.海绵城市对城市水循环的影响包括 (  )
A.增加水汽输送 B.促进雨水下渗
C.减少地表径流 D.增加蒸发(蒸腾)
2.城市“海绵体”对雨水起主要调蓄作用的是 (  )
A.树木 B.草坪
D.湖泊 D.湿地
3.建设海绵城市可以 (  )
A.利于缓解城市内涝
B.彻底解决城市缺水问题
C.兼顾雨水再生利用
D.统筹雨水径流污染防治
【答案】1.BCD 2.CD 3.ACD
[解析]第1题,海绵城市对城市水循环的影响包括下雨时具有吸水、蓄水、净水和渗水的作用,其中,吸水、渗水可以促进雨水下渗,减少地表径流,蓄水可以增加蒸发(蒸腾),B、C、D项正确;海绵城市对城市水循环的影响不包括增加水汽输送,A项错误。第2题,城市“海绵体”对雨水起主要调蓄作用的是湖泊、湿地,C、D项正确;树木、草坪对雨水起的调蓄作用较小,A、B项错误。第3题,建设海绵城市可以缓解城市内涝、兼顾雨水再生利用、统筹雨水径流污染防治,A、C、D项正确;但无法彻底解决城市缺水问题,B项错误。
[知识分析]
1.根据海水等温线的分布规律确定南、北半球
如果海水等温线的数值自北向南逐渐增大,则该海域在北半球,如图甲;如果海水等温线的数值自北向南逐渐变小,则该海域在南半球,如图乙。
微专题2 根据等温线判断寒暖流的方法
2.根据海水等温线的弯曲方向确定洋流的性质
如果海水等温线向低值凸出(北半球向北,南半球向南),说明洋流水温比流经地区温度高,则洋流为暖流;如果海水等温线向高值凸出(北半球向南,南半球向北),说明洋流水温比流经地区温度低,则洋流为寒流。如图。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寒暖流对地理环境的不同影响来区分,如暖流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试题演练]
下图为某海域的表层海水水温等值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2题。
1.有关①处洋流所在半球及其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南半球 寒流 B.北半球 暖流
C.南半球 暖流 D.北半球 寒流
2.下列关于该海域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甲海域可能为秘鲁渔场
B.受①洋流影响,自南向北航行的船只速度加快
C.甲海域多海雾现象
D.②处洋流使沿海气候降温减湿
【答案】1.D 2.C
[解析]第1题,根据等温线分布规律,①处洋流所在海区海水的温度自南向北逐渐降低,可判断该海域位于北半球,①洋流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为寒流。第2题,甲海域位于北半球,秘鲁渔场在南半球;受①洋流影响,自南向北航行的船只速度减慢;甲海域为寒暖流交汇,多海雾;②处洋流是暖流,使沿海气候增温增湿。(共12张PPT)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章末整合提升
知识 · 体系构建
考向 · 链接高考
考向1 水循环
[命题视角]
水循环的内容是高考题中的常考考点,选择题和综合题中均有出现。该类题主要以示意图为载体,学科知识方面考查水循环的基本环节、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水循环的意义,学科素养方面注重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的考查,难度较低。
[真题展示]
(2022年湖南高考地理)位于中亚的某内陆咸水湖,拥有较丰富的湿地和动植物资源,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显著。湖滨地下水与湖泊互为
补给,但补给量较少。如图示意1961—2020年各时期该湖泊入湖地表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的变化。据此完成第1~2题。
1.引起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
A.气温 B.降水量
C.蒸发量 D.地表径流量
2.推测湖滨地下水补给该湖泊较多的时期是 (  )
A.1961—1979年 B.1970—1989年
C.1980—1999年 D.2000—2020年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该湖泊的降水量和蒸发量变化不大,但该湖泊入湖地表径流量变化明显。材料信息表明,湖滨地下水与湖泊相互补给量较少,结合湖水收支变化状况判断,引起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地表径流量。
第2题,材料信息表明,湖滨地下水与湖泊互为补给,补给方向取决于两者的水位高低。读图可知,1961—1969年,入湖地表径流量与降水量之和大于蒸发量,此时湖水补给湖滨地下水;1970—1989年,入湖地表径流量与降水量之和小于蒸发量,湖水水量明显减小,水位明显下降,此时湖滨地下水补给湖水明显;1990—2020年,入湖地表径流量与降水量之和略大于蒸发量,湖水水位缓慢上升,此时湖滨地下水与湖水之间相互补给量不大。
[答案]1.D 2.B
考向2 海水的运动
[命题视角]
海水的运动这一部分知识中,海浪、潮汐为新增内容。知识方面,该部分会在以往以区域图为载体,重点考查洋流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增加对海浪、潮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考查,学科素养方面注重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的考查,难度中等。
[真题展示]
(2020年7月浙江选考)右图为世界部分区域洋流分布示意图,图中虚线代表洋流。读图,完成第1~2题。
1.图中甲洋流 (  )
A.位于副极地环流圈
B.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C.受极地东风影响大
D.在性质上属于寒流
2.关于图中洋流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处夏季时温和多雨
B.②处分布着峡湾地貌
C.③处行船时流急浪高
D.④处有世界著名渔场
[解析]第1题,图中甲洋流是西风漂流,位于南半球,南半球中高纬度没有副极地环流圈,A项错误;西风漂流自西向东环绕南极流动,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B项错误;
西风漂流是在南半球西风带影响下形成的,和极地东风关系不大,C项错误;西风漂流纬度较高,靠近南极大陆,水温较低,是寒流,D项正确。第2题,据图可知,①处洋流向北流,应该是寒流,对沿岸起到降温减湿作用,A项错误;②处峡湾地貌是冰川侵蚀形成的,和洋流关系不大,B项错误;③处位于西风带,有西风漂流流经,西风风力大,导致西风漂流流速快,洋流遇陆地阻挡,形成大浪,因此行船时流急浪高,C项正确;④处受极地东风影响,不是离岸风,也不是寒暖流交汇处,因此没有世界著名渔场,D项错误。
[答案]1.D 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