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9张PPT)
第四章 地貌
1.学习思路:本章讲的是地貌要素的内容,学习本章内容要通过野外观察或观看视频、图像,按照“观察—景观描述—地貌识别(概念认知)—类似地貌的判读”这一思路,实现真实地貌景观与地理概念之间的灵活转换,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2.学习技法
(1)常见的地貌类型。
将地貌落实在一定区域内,通过野外观察或借助视频、图像,模拟实验,认知常见地貌的特征、感受自然之美;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地貌的成因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地貌的观察。
本节内容实践性强,可采取“自学教材—观察方案设计—资源准备—实地观察—地貌特征记录”的学习研究思路进行或借助地图工具,明确地貌观察的思路和内容。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
第1课时 喀斯特地貌和河流地貌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通过野外观察或观看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区域认知]结合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分析不同地区的主要地貌类型及分布。
[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地貌类型、地貌景观特征及其形成过程。
[地理实践力]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观察,认识地貌类型、描述地貌景观特征,分析其形成原因。
[人地协调观]正确认识地貌与环境的关系,掌握人类活动对地貌景观的影响,促进人地协调。
课前 | 必备知识 · 自主夯实
【基础清单】
一、喀斯特地貌
1.概念:在适当条件下,可溶性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____________,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
2.分布:我国的广西、________、________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重新沉淀
贵州
云南
3.类型
(1)地表喀斯特地貌。
a为________,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b为________,底部平坦,在广西、贵州等地被称为________,是当地重要的农耕区;c为________,d为________,是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常呈锥状耸立。
溶沟
洼地
坝子
峰丛
峰林
(2)地下喀斯特地貌。
以________为主,常常呈层状分布。溶洞顶部常见向下发育的石钟乳、________或石帘;底部常见向上发育的________。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形成________。
[小提醒]喀斯特地貌是流水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喀斯特地貌中的溶洞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溶洞内的石钟乳、石幔、石帘、石笋等则是因流水沉积作用而形成的。
溶洞
石幔
石笋
石柱
二、河流地貌
1.河流流经山区,水流不断侵蚀河谷岩石,使河谷两岸岩石崩解,形成“______”形河谷,河谷深度______,岸壁较______,谷底_________,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____________。
2.河流流出山地,进入平原地区,河谷呈宽而浅的________。河谷两岸一般发育较为宽广的____________。
V
大
陡
狭窄
石块和卵石
槽形
冲积平原
3.在地势平缓地区,常常看到呈“______”形弯曲的河道,即河曲。洪水泛滥时,河水可能冲断河曲的颈部,使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__________。
4.在河流入海或入湖处,泥沙淤积,多发育__________。三角洲和____________地势低平,组成物质颗粒较细,适合农耕。
S
牛轭湖
三角洲
冲积平原
【名师助学】
想一想:
为什么坝子是云贵高原主要的农耕区?
【答案】坝子即山间小盆地,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层深厚,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新视点:
“世界天坑之都”——广西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报告称,截至2022年7月,世界10个最大的天坑群,中国占据9个,其中前三名都在广西;世界10个最大的天坑,广西占1个;全球确认的标准天坑数量超过300个,其中270多个分布在中国,而广西就占了90个,数量最多,广西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天坑之都”“天坑博物馆”。
小应用:
选取长江流域A虎跳峡(水流汹涌,地势陡峻)、B荆江河段(有“九曲回肠”之称)、C上海(地形平坦开阔)三个地点,对应选择A、B、C三个地点可能形成的主要地貌。
【答案】A—③、B—①、C—②。
1.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 ( )
A.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作用和沉淀作用
B.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岩石的侵蚀作用和风化作用
C.含有二氧化硫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作用和沉积作用
D.含有二氧化硫的水对岩石的溶蚀作用和沉积作用
【答案】A
[解析]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作用和沉淀作用,即化学过程(溶解与沉淀)和物理过程(流水的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的共同作用下,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
2.下面地貌类型全部属于地表喀斯特地貌的是 ( )
A.石柱、峰林、溶蚀洼地
B.峰丛、残丘、溶蚀洼地
C.石柱、石钟乳、地下河
D.孤峰、溶洞、落水洞
【答案】B
[解析]峰丛、残丘、溶蚀洼地、孤峰、峰林等属于地表喀斯特地貌,石柱、石钟乳、地下河、溶洞属于地下喀斯特地貌。
读某三角洲示意图,完成第3~4题。
3.形成河口三角洲的外力作用是 ( )
A.流水搬运 B.流水侧蚀
C.流水堆积 D.流水下蚀
4.下列地貌中,与该河口三角洲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 )
A.黄土高原的沟壑 B.台湾岛
C.上海崇明岛 D.喀斯特地貌
【答案】3.C 4.C
[解析]第3题,三角洲是流水搬运泥沙,随着水流速度的减慢,泥沙慢慢堆积形成的。第4题,由上题分析可知,河口三角洲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与之成因相同的是上海崇明岛;黄土高原的沟壑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台湾岛是地壳运动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
5.重庆有大小峡谷60余处,地下暗藏溶洞40余处。形成峡谷和溶洞的外力作用主要有 ( )
①流水侵蚀作用 ②海浪侵蚀作用 ③风力侵蚀作用 ④流水溶蚀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峡谷属于“V”形谷,是流水下切侵蚀形成的,溶洞为喀斯特地貌,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
课堂 | 关键能力 · 探究提升
【情境探究】
材料一 喀斯特地貌是世界上一种非常独特的地貌类型,贵州省位于石灰岩广布的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典型且分布广泛。贵州为亚热带
喀斯特地貌
季风气候,夏季平均气温22~25 ℃,冬季平均气温3~6 ℃,年降水量大于1 100毫米。右图示意贵州境内某喀斯特峰丛山地。
材料二 热融地貌指在多年冻土和冰川区,由于气温和地温升高,部分冰块融化产生类似石灰岩区的岩溶现象,又称热喀斯特地貌。如冰洞、冰塔、热融坍陷、热融洼地等,是由地下冰融化而造成的地面下沉和滑塌,又称热融。
(1)贵州省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分布广泛,从岩石和气候条件分析其形成原因。
【答案】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广泛;气候夏季湿热,冬季温和,年降水量大。
(2)说明图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往往较低的原因。
【答案】水土流失、石漠化等生态问题严重;旱涝灾害多发;土层薄,土壤贫瘠;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小,且耕地分散,人多地少;地形崎岖,对外交通不便。
(3)比较热喀斯特地貌与普通喀斯特地貌地表形态和成因的异同点。
【答案】相同点:地表坑洼不平。不同点:热喀斯特地貌由冻土随气温变化热融形成;普通喀斯特地貌由流水侵蚀可溶性岩石形成。
【整合提升】
1.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条件
影响因素 影响作用
岩石条件 岩石的可溶性 岩石成分,如石灰岩、白云岩 岩石的可溶性越强,喀斯特作用越强
岩石的透水性 空隙、裂隙大,透水性强 水分条件 水的酸性 二氧化碳含量多,溶蚀力强 水的酸性越强,水的溶蚀力越强
有机酸含量多,溶蚀力强 无机酸含量多,溶蚀力强 水的流动性 大气降水多,流动性强 水的流动性越强,水的溶蚀力越强
地面坡度大,流动性强 岩石裂隙大,流动性强 裂隙连通性好,流动性强 2.喀斯特地貌的演变过程
3.喀斯特地貌的代表形态及成因
类型 形态 成因
地表喀斯特地貌 石芽→石林→峰林、峰丛→孤峰→残丘 溶蚀
溶沟→溶蚀洼地→溶蚀谷地 落水洞 地下喀斯特地貌 溶洞、地下河 淀积
石钟乳、石笋、石柱 4.喀斯特地貌的影响
【学以致用】
[考向:喀斯特地貌]
(2022年湖南湖湘名校联盟期末)狼巷迷谷风景区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城东南30千米处,是世界性的岩溶迷宫,展示了岩溶发育的低级
外形。谷内石灰岩形成于5.4亿年前的古生代寒武纪。如图是狼巷迷谷景观图。据此完成第1~2题。
1.凤阳县在古生代寒武纪时期的地理环境为 ( )
A.湿热的森林环境 B.温暖的浅海环境
C.干热的沙漠环境 D.寒冷的高山环境
2.凤阳县岩溶地貌发育程度较我国西南地区低的主要原因是 ( )
A.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
B.地势险峻,流水侵蚀作用强
C.降水量较少,流水溶蚀作用较差
D.气候湿润,风化作用差
【答案】1.B 2.C
[解析]第1题,凤阳县在古生代寒武纪时期形成石灰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石灰岩一般形成于温暖的浅海环境,B项正确。第2题,安徽凤阳县与西南地区均有石灰岩分布,岩性差异不大,A项错误;安徽凤阳县位于平原地区,B项错误;岩溶地貌主要是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凤阳县降水量少于我国西南地区,溶蚀作用弱,因此发育程度较我国西南地区低,C项正确;岩溶地貌主要是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不是风化作用,D项错误。
【情境探究】
材料一 虎跳峡(下图)是金沙江上的第一大峡谷,更是全球著名的大峡谷。长江江水在这里被玉龙雪山、哈巴雪山两大雪山所挤压,峡谷
河流地貌
内海拔高差达3 900多米,峡谷之深,位居世界前列。峡谷最窄处仅30余米,相传猛虎下山,在江中的礁石上稍抬脚,便可腾空越过,故称虎跳峡。
材料二 玉门是一座冲积扇催生的城市,位于甘肃河西走廊的西部,祁连山脉的北侧,坐落在一个如银杏叶般的冲积扇的东北边缘。所谓冲积扇,就是如图所示这种扇形的沉积地貌。
(1)虎跳峡是如何形成的?
【答案】地块上升,河流下切侵蚀而成。
(2)虎跳峡属于河流________地貌。
【答案】侵蚀
(3)玉门冲积扇是怎样形成的?
【答案】祁连山脉发育的各条河流,由山区进入平原,因地形变得平缓开阔,流速降低,流水中挟带的物质在开阔地带堆积形成冲积扇。
(4)玉门冲积扇的组成物质分布有什么规律?
【答案】颗粒从扇顶到扇缘由粗变细。
(5)为什么说玉门是一座冲积扇催生的城市?
【答案】河流冲积扇地区水源丰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整合提升】
1.河流不同侵蚀类型及其影响
河流的侵蚀类型包括溯源侵蚀、下蚀、侧蚀三种,它们对河流的影响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项目 溯源侵蚀 下蚀 侧蚀
概念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对沟谷、河床底部的侵蚀 向河岸两侧的侵蚀
对河流的影响 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关键影响 伸长 加深 展宽
2.河流堆积地貌
河流的堆积地貌包括三种常见的类型: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其形成机制和地貌特点各不相同,具体如表所示。
类型 洪积—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平原
示意图 由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 由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
由若干个三角洲相连在一起形成
类型 洪积—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平原
形成机制 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流出谷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搬运能力降低→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水下堆积体→河漫滩→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 入海口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三角洲相连形成三角洲平原
地貌特点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从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地势平坦;在洪水期时被淹没,枯水期时出露 地势低平,河网稠密,三角洲以河道分汊处为顶点向海洋形成扇形或三角形
3.流水作用的差异
(1)不同河段流水作用的差异:河流上游,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如图中A;河流中游,以流水搬运、堆积作用为主,如图中B;河流下游,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如图中C。
(2)河流的曲流处流水作用的差异: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如下图。
结合“凸”“凹”二字理解凸岸和凹岸
如图所示,把文字和河岸的形状联系起来,便于记忆,也不易混淆。图中m、p处为凸岸,n、o处为凹岸。
【学以致用】
[考向:河流地貌]
[不定项选择题](2023年河南周口开学考试)河口处河面扩大,水流速度骤减,常有大量泥沙堆积形成的三角形沙洲,称为三角洲。三角洲的顶部指向河流上游,外缘面向大海。右图为某河口三角洲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2题。
1.该河口三角洲沉积物颗粒 ( )
A.由河口向海洋变细 B.大小混杂分布
C.由海洋向河口变细 D.较冲积扇更细
2.三角洲所在河段 ( )
A.以“V”形河谷为主 B.河床呈槽形
C.河流落差小 D.河流径流量小
【答案】1.AD 2.BC
[解析]第1题,由材料“河口处河面扩大,水流速度骤减,常有大量泥沙堆积形成的三角形沙洲,称为三角洲”可知,三角洲是在河流入海口附近,河道变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流速减慢,泥沙沉积下来形成的。沉积物颗粒的大小与流速关系密切。一般来说,河流流速快,沉积物颗粒粗大;流速小,沉积物颗粒细小。沉积物颗粒由粗到细,具有明显的分选性,因此该河口三角洲沉积物颗粒由河口向海洋随着流速的减慢颗粒由粗变细,A项正确,B、C项错误;
冲积扇一般分布在河流的出山口附近,一般由地势较高的水流从陡谷进入平地后堆积下来的物质,因地面坡度的突然变化,水流在平地上散开,无力将沙砾等冲走所致,因此冲积扇颗粒较三角洲粗,D项正确。第2题,河口三角洲地区水流速度减慢,流水侵蚀以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侧蚀)为主,河床横剖面呈槽形;三角洲所在河段水流速度慢,泥沙大量沉积,因此三角洲所在河段落差小,B、C项正确。
拓展 | 素养提升 · 增效培优
【教材疑难助解】
教材第66页 引入
喀斯特地貌。我国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喀斯特地貌对当地人们生产和生活既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有利影响:①形成丰富的旅游资源;②喀斯特泉水和地下河是储量丰富、水质优良的地下水资源,喀斯特矿泉水和温泉具有医疗作用;③水能丰富的地下河段,可以筑坝发电;④因地制宜开发矿产资源。不利影响:①地形崎岖,土层浅薄,水土流失严重,地表水匮乏,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②地形崎岖,地质环境脆弱,不利于交通运输设施的建设。
教材第68~69页 活动
1.气候特点: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地貌特点:溶蚀洼地,中间低,四周高。
2.射电望远镜的建设需要开挖出半径304米的半球状大坑,利用大窝凼天然形成的洼地进行工程建设,工程量小。
3.属于喀斯特地貌,底部裂隙发育,且与地下暗河相通,使得坑底排水通畅。
【课外实践探究】
实验探究1——模拟冲积扇
[实验材料]
小米、绿豆、黄豆等,矿泉水瓶,书,白纸。
[实验步骤]
Ⅰ.将白纸平铺在桌上。
Ⅱ.将书本打开并倾斜放在桌面上。
Ⅲ.将小米、绿豆、黄豆的混合物自书本的中缝从高处向下倒。
Ⅳ.观察在白纸上形成的堆积体的外形特点。
[实验现象及结论]
(1)在书本前的堆积体是否具有冲积扇的特征?
(2)堆积物的颗粒大小分布有什么特点?
(3)这个实验能否反映冲积扇不同颗粒物的分布规律?为什么?
(4)怎样改进这个实验才能使其更好地演示出山前冲积扇的形成规律?
【答案】(1)堆积体呈扇形,外形具有冲积扇的特征。
(2)堆积物的颗粒在扇缘处较粗,在扇顶处较细。
(3)不能。该实验的作用力是重力,缺少流水的搬运、堆积作用。在流水作用下,堆积物的颗粒在扇顶处较粗,在扇缘处较细。
(4)可以将材料换成颗粒大小不等的沙土,倒入水中,边搅动边沿着倾斜的“V”形轨道流淌入带有出水小孔的水槽中,就会在水槽轨道末端的位置出现颗粒大小分选的扇形堆积体。
实验探究2——流水侵蚀和堆积作用
[实验材料]
(较浅的)玻璃箱、河道模型、三种瓶口大小不一的饮料瓶、大小不均的沙子和水、两个小旗子。
[实验步骤]
Ⅰ.将河道模型平放在玻璃箱内。
Ⅱ.先将颗粒大小不均的沙子均匀铺在河道的上部,可以略有起伏(顺着河道向下的方向降低)。
Ⅲ.在甲、乙处河道内侧靠近河道中间的地方分别插一个小旗子。
Ⅳ.将装满水的饮料瓶瓶口对准河道正中,匀速将饮料瓶中的水倒入河槽。重复操作三次,分别选用不同大小的瓶口,以体现流量和流速的差异。
[实验现象及结论]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颗粒最大的沙子最先被搬运,最后堆积
B.颗粒最小的沙子最先被搬运,最先堆积
C.水流越多、越快,沙子被搬运得越多
D.水流越少、越慢,沙子被搬运得越远
【答案】C
[解析]河流的水量越大,搬运能力越强;河流的堆积作用具有分选性,大颗粒先沉积,小颗粒后沉积。实验过程中颗粒最小的沙子最先被搬运,颗粒最大的沙子最先堆积;水流越多、越快,沙子被搬运的越多,被搬运的越远,C项正确。
(2)两个旗子哪一个最可能先被冲倒?
【答案】靠近乙一侧的旗子最先被冲倒,因为其位于凹岸,易被侵蚀。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处冲走的沙子最多 B.丙处小颗粒沙子堆积最多
C.乙处留下的沙子最多 D.丁处堆积的沙子比丙处多
【答案】D
[解析]河流在凹岸流速快,以侵蚀作用为主;凸岸流速慢,以堆积作用为主。乙、丙为凹岸,流速快,侵蚀、搬运沙粒;甲、丁为凸岸,流速慢,沉积沙粒,D项正确。(共47张PPT)
第四章 地貌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
第2课时 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通过野外观察或观看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区域认知]结合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分析不同地区的主要地貌类型及分布。
[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地貌类型、地貌景观特征及形成过程。
[地理实践力]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观察,认识地貌类型、描述地貌景观特征,分析其形成原因。
[人地协调观]正确认识地貌与环境的关系,掌握人类活动对地貌景观的影响,促进人地协调。
课前 | 必备知识 · 自主夯实
【基础清单】
一、风沙地貌
1.概念:在干旱地区,以________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风沙地貌。
2.我国主要分布区: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在多沙的河谷地带、植被稀少的____________和海岸。
风力
西北地区
沙质湖岸
3.主要地貌类型
(1)侵蚀地貌。
风及其挟带的沙粒冲击和摩擦岩石,天长日久,就会形成 __________、风蚀蘑菇、________等地貌。
(2)堆积地貌。
沙丘是沙漠中由风沙堆积形成的地貌,形态多样,以________沙丘较为常见。
风蚀柱
雅丹
新月形
二、海岸地貌
1.概念:海岸在________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海岸地貌。
2.主要地貌类型
(1)侵蚀地貌。
受海浪等的________作用,海岸岩石逐渐形成海蚀崖、 ____________、海蚀穴、海蚀拱桥、__________等地貌。
海浪
侵蚀
海蚀平台
海蚀柱
(2)堆积地貌。
海滩、__________是常见的海岸堆积地貌。海滩按照沉积物颗粒大小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
[小提醒]海蚀平台是海蚀崖不断后退而在崖脚下被保存下来的天然平台。
沙坝
砾滩
沙滩
泥滩
【名师助学】
想一想:
沙漠边缘的流动沙丘会对人类造成哪些危害?
【答案】在沙漠边缘,流动沙丘会埋没房屋、道路,侵吞农田、牧场等。
新视点:
水上雅丹
水上雅丹是一种奇特的地貌现象。它不仅包含了陆地雅丹的所有特质,更有与陆地雅丹不同的风韵。我国青海省海西州东台吉乃尔湖就有一处独特的水上雅丹地貌。由于这一片雅丹所处位置较低,史前残留的海水、雪山融化的地下水在雅丹周围形成一些湖泊。由于大气热效应的作用,旁边两个湖的水域面积逐渐扩大,并逐步淹没了旁边的雅丹群,于是就形成蔚为壮观的水上雅丹。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有一种形状特殊的地貌,裸露在外的岩石千疮百孔,类似于“蜂巢”。读图,完成第1~2题。
1.该地区可能位于 ( )
A.河西走廊 B.青藏高原
C.三江平原 D.江南丘陵
2.形成这种花岗岩地貌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 )
A.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
C.风力侵蚀 D.风力沉积
【答案】1.A 2.C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可知,“蜂巢”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一种形状特殊的地貌,因此可判断该地区最有可能位于河西走廊。第2题,河西走廊地区气候干旱,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力作用,花岗岩千疮百孔是风力侵蚀形成的。
[不定项选择题](2023年湖北孝感开学考试)福建省海坛岛被专家誉为海蚀地貌博物馆,岛上的“双帆石”是我国最大的花岗岩海蚀柱,图甲为“双帆石”景观图,图乙为海坛岛某处海岸地貌剖面图,③地分布有较多沙丘。据此完成第3~5题。
3.图乙中示意“双帆石”景观的是 ( )
A.① B.②
D.③ D.④
4.目前规模仍在不断扩大的地貌有 ( )
A.① B.②
D.③ D.④
5.海坛岛③地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有 ( )
A.流水堆积 B.海浪沉积
C.海浪侵蚀 D.风力沉积
【答案】3.D 4.BC 5.BD
[解析]第3题,“双帆石”是我国最大的花岗岩海蚀柱,图乙中①为海蚀崖,②为海蚀穴,③为海滩,④为海蚀柱。第4题,图乙中②为海蚀穴,受海水的侵蚀,目前其规模仍在不断扩大;③为海滩,随着海水对海蚀穴、海蚀崖等的侵蚀,海岸地带堆积物增多,海滩规模也会不断扩大;①为海蚀崖,受到海浪侵蚀,高差会变小;④为海蚀柱,受到海浪侵蚀,高度会变小甚至会消失。B、C项正确。第5题,由材料信息可知,海坛岛③地地貌分布有较多沙丘。海坛岛附近的海底沉积物在波浪和其他海洋动力作用下,在潮间带堆积形成海滩。当退潮时,在向岸风作用下,海滩上泥沙向高处搬运、沉积形成较多沙丘,B、D项正确。
课堂 | 关键能力 · 探究提升
【情境探究】
沙丘形态特征是风沙地貌研究的重要内容。某科考小组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及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在对该地区的风力状况分析的前提下,对柴达木盆地西南缘的山前沙丘区内的风沙地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与描述,并探究主要沙丘的形态特征。
风沙地貌
沙丘区如下图所示,沙丘区内有13条间歇性河流,右上角为沙丘区内的一种沙丘类型。
(1)识别图中A所示的沙丘类型,并画出其剖面图。(提示:剖面图中应包括风向,迎风坡和背风坡坡度陡缓)
【答案】新月形沙丘。绘图略。
(2)试描述图示区域沙丘的分布规律,并推测沙丘物质的主要来源。
【答案】沙丘区位于祁曼塔格山的山前洪积—冲积平原上,呈狭长带状延伸;区内有13条间歇性河流搬运沉积物为风沙地貌发育提供了沙物质来源。
(3)科考小组通过对沙丘的迎风坡和背风坡采样,发现其沙粒的颗粒大小存在差异,利用所学的风沙地貌的知识,尝试推断它们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答案】迎风坡颗粒大,背风坡颗粒小。原因:沙丘迎风坡风力大,以侵蚀为主,风的搬运能力强,此时只有颗粒大的搬运物能够沉积;沙丘背风坡风力小,加上背风坡易形成涡流,风的搬运能力减弱,此时颗粒小的搬运物能够沉积。
【整合提升】
1.常见的风沙地貌
类型 分布 形成 特点
风蚀地貌 干旱、半干旱地区(如雅丹地貌)和滨海地区 风力吹起岩石的碎屑,并挟带砂石磨蚀岩石,形成风蚀城堡、风蚀蘑菇、风蚀洼地等风蚀地貌 风蚀蘑菇上部粗大,近地面处细小,呈蘑菇状
类型 分布 形成 特点
风积地貌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如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 风力吹扬沙尘,当风力减弱或气流受阻时,沙尘便降落到地面,形成各种风积地貌。风中的沙粒受阻堆积下来形成沙丘,如果地表植被稀少,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发生移动,形成流动沙丘。风中的黄土沉积下来,形成黄土地貌 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2.风向的判定
(1)利用流动沙丘的坡度陡缓来确定风向。
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遇到地面灌丛、岩块的阻挡,沙粒沉落,堆积形成沙丘。如果没有植被阻滞,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可以移动,形成流动沙丘。流动沙丘的特点是单向斜层理结构,并且迎风坡平缓,背风坡陡峭,所以坡度缓的一侧为上风向。如图所示。
(2)利用沉积物颗粒大小判定风向。
沉积物会随着风速减弱沉积下来,颗粒大的先沉积,故颗粒大的一侧为上风向。如图所示。
(3)利用雅丹地貌的走向判定风向。
雅丹地貌由不规则的沟槽和垄脊相间构成,其走向与主导风向一致。
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的区别
固定沙丘堆积的一层层沙的结构是由里向外逐渐变新的堆积;流动沙丘堆积的一层层沙基本上是和陡坡平行的,沙丘移动方向与风向一致。如下图。
【学以致用】
[考向:风沙地貌]
(2022年湖南长沙期末)风沙流通过灌丛植物时,大量沙砾会堆积在植物根部附近,形成灌丛沙丘,灌丛沙丘发育的增长期称为风影沙丘。如图示意我国某地区灌丛形成的风影沙丘。据此完成第1~2题。
1.图示风影沙丘常见于 ( )
A.沿海沙滩 B.河流两岸
C.绿洲边缘 D.森林内部
2.该地主导风向最可能是 (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答案】1.C 2.D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风影沙丘的分布区域地势较为平坦,气候比较干燥,有一定的水源分布,生长有少量的绿色植物(灌木丛)。绿洲边缘因为有水源,有利于灌丛的生长,因此分布有灌丛,在常年盛行风的影响下,沙砾堆积在灌丛根部,便形成了风影沙丘,C项正确。沿海沙滩灌丛较少见,难以形成风影沙丘,A项错误。河流两岸水分条件较好,不易形成沙丘,B项错误。森林内部植被茂密,风力作用小,沙砾少,不易形成风影沙丘,D项错误。第2题,风沙在灌丛背风一侧因搬运减弱而堆积,使灌丛沙丘迎风的一侧较陡,而背风的一侧较缓。图示沙丘西南方向较缓,可知该地主导风向最可能是东北风,D项正确。
【情境探究】
鼓浪屿隶属于福建省厦门市,位于厦门半岛西南隅,与厦门半岛隔海相望,鼓浪屿旅游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鼓浪屿原名圆沙洲,别名圆洲仔,明朝改称鼓浪屿。因岛西南方海滩上有一块两米多高、中有洞
海岸地貌
穴的礁石(如图),每当涨潮水涌,浪击礁石,声似擂鼓,人们称之为“鼓浪石”,鼓浪屿因此而得名。
(1)鼓浪石属于哪种海岸地貌?与该海岸地貌成因相同的海岸地貌还有哪些?(列举三个)
【答案】海蚀地貌。海蚀崖、海蚀柱、海蚀拱桥、海蚀穴等。(任答三个即可)
(2)图示中除了鼓浪石之外,还存在哪种海岸地貌?它是怎么形成的?
【答案】海滩。海水的搬运与堆积作用形成的。
【整合提升】
1.海蚀作用和海蚀地貌
(1)海蚀作用:包括波浪对海岸的撞击、冲刷,对波浪挟带碎屑物质的研磨,以及海水对海岸带基岩的溶蚀。
(2)海蚀地貌:海岸线在海蚀作用下形成的地貌。
(3)类型。
类型 成因
海蚀穴 潮汐高潮面的波浪将滨海陆地冲刷成的槽形凹穴,沿海岸线分布
海蚀崖 海蚀穴不断扩大,导致顶部基岩崩塌而形成的陡壁
海蚀拱桥 两个方向的海蚀穴被侵蚀而相互连通
海蚀平台 在崖壁上不断形成海蚀穴和崩塌过程而形成
2.海积地貌
(1)成因:海积地貌是由海滨沉积物堆积而成的。海滨沉积物是海岸的松散物质,如河流冲积物、贝壳、生物残骸等,在波浪变形作用力推动下移动,被进一步研磨、分选沉积而成。
(2)分类。
类型 特点 海岸类型
海滩 砾滩 海滩由物质颗粒较大的砾石组成 岩石海岸
沙滩 海滩由颗粒较小的沙粒组成 沙质海岸
泥滩 海滩由淤泥组成 淤泥质海岸
沙坝 呈长条形,堤状 沙质海岸
【学以致用】
[考向:海岸地貌]
(2023年湖南长沙期末)埃特雷塔是法国的一个小镇,以其海岸著称于世,常被称为“象鼻海岸”(如图)。据此完成第1~2题。
1.形成“象鼻海岸”主要是因为 ( )
A.风力侵蚀作用 B.流水沉积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 D.海浪侵蚀作用
2.“象鼻海岸”在我国最可能出现在 ( )
A.长江三角洲 B.福建沿海(多岩石)
C.海河入海口 D.江苏沿海(多滩涂)
【答案】1.D 2.B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象鼻海岸”深入海洋,其形成主要是因为海浪的侵蚀作用,D项正确。第2题,长江三角洲、海河入海口主要受流水沉积作用影响,A、C项错误;福建沿海多岩石,受海浪侵蚀作用,可能会出现类似“象鼻海岸”的地貌,B项正确;江苏沿海多为淤泥质海岸,滩涂广布,以堆积作用为主,D项错误。
拓展 | 素养提升 · 增效培优
【教材疑难助解】
教材第73页 思考
1.迎风坡坡度缓,背风坡坡度陡,据此可判断图中右侧为迎风坡,左侧为背风坡。标注略。
2.由于沙丘链的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大致垂直,而我国西北地区的盛行风为西北风,据此可判断我国西北沙漠地区的沙丘链大多沿东北—西南方向延伸。
教材第73页 活动
1.河谷宽阔,谷深壁陡,河中分布有沙洲,河谷中轴线大致呈东西走向。
2.江心沙洲。原因:该地江面宽阔,谷深壁陡,风力较大,风将江心沙洲中的沙吹至江边,堆积形成丹娘沙丘。
3.由于沙丘位于沙源的下风向,因此可推测该地主导风向为偏东风。
【课外实践探究】
几种特殊沙丘的形成
沙漠是沙的海洋,却并非一片毫无生气的死寂,因为沙是可随意塑造的材料,而风又是才华横溢的“设计师”。风在沙漠的面庞上画出最为灵动多变的表情,这就是沙纹、沙丘和沙丘链。沙丘是沙漠最常见的景色,它们大小不同,形态各异,有的高达数百米,比小山还巍峨,有的则十分矮小,仅是一跃而过的沙堆。把视野拉开,观察这些大大小小的沙丘,它们呈现出极其生动的形态,如同羽毛、珍珠、新月、金字塔……大部分沙丘都不是孤立分布的,它们连绵起伏,组合成变幻莫测的浩瀚沙海。
视角1:日本鸟取沙丘
河流搬运火山灰至近海地带,受冬季西北风的影响,高大沙丘靠海的一面,有被强风吹出的被称为“风纹”的图案,也有从沙丘表面如雪崩般滑落下来的沙帘,能实现人们领略沙漠风情的愿望。鸟取沙丘(如
图)东西长约16千米,南北宽约2.4千米。鸟取沙丘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适合草木生长。当地政府为了保护该“沙漠”下了很大力气。
[探究思考]
(1)指出导致鸟取沙丘形成的主要动力因素。
(2)当地政府“下了很大力气”指的是什么?
【答案】(1)日本冬季盛行西北风,可以将海边沙滩的沙粒吹向鸟取而形成沙丘。
(2)鸟取沙丘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适合草木生长,为保护该“沙漠”,必须持续除草,这样人们才能领略沙漠风情。
视角2:皮拉大沙丘
皮拉大沙丘位于法国度假胜地阿卡雄市南郊,西临大西洋,其他三面被欧洲最大的沿海森林环绕。沙丘全长3 000米,宽500米,高114米,是欧洲最高、最大的沙丘,每年向前推进约5米。
[探究思考]
(1)指出导致皮拉大沙丘形成的主要动力因素及沙丘东西两侧的坡度差异。
(2)皮拉大沙丘每年吸引100多万游客前来观光,尤其受到滑翔伞运动爱好者的青睐。请指出皮拉大沙丘受到滑翔伞运动爱好者青睐的原因。
【答案】(1)图示地区西临大西洋,受西风影响,沙丘不断东移。沙丘西侧为迎风坡,坡度较缓,东侧为背风坡,坡度较陡。
(2)当地气候全年温和,适宜开展滑翔伞运动的时间长;全年盛行西风,沙丘面积较大且起伏适度,有利于滑翔伞起飞和降落;临大海且有沙丘和森林,景观丰富多样;邻近度假胜地和欧洲客源地。
视角3:雅鲁藏布江的丹娘沙丘
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丹娘沙丘,位于高原半湿润季风区。它背倚葱茏青山,面临蓝绿色的雅鲁藏布江,连绵的沙丘构成了波涛起伏的沙海。
[探究思考]
(1)小组交流推断丹娘沙丘的形成过程。
(2)推测丹娘沙丘增长速度最慢的季节。
【答案】(1)冬春季节,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大风经过地区植被稀少,经过江面,受阻较少,形成涡旋上升气流;雅鲁藏布江水势减缓,大片的河床裸露,气流挟带沙洲和河滩上的沙粒,受地形阻挡,风速减缓,沙粒堆积于山坡,日积月累形成沙丘。
(2)沙丘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夏季植被覆盖条件最好,风力最小,丹娘沙丘增长速度最慢。(共53张PPT)
第四章 地貌
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通过野外观察或观看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区域认知]能够描述不同区域地貌景观的观察方式。
[综合思维]能够描述、分析不同地貌景观的特点及成因。
[地理实践力]观察、识别、描述不同地貌特征,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人地协调观]通过观察优美的地貌景观,树立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课前 | 必备知识 · 自主夯实
【基础清单】
一、地貌观察的顺序
1.观察原则:宜选择一个视野____________的地方,按照从宏观到________、从面到______的顺序进行观察。
比较广阔
微观
点
2.观察的步骤
第一步:一般先观察视野内______的地貌,如山地、平原等。
第二步:再观察和描述__________地貌,如山岭、河谷等。
第三步:最后描述河岸、陡崖等更______的地貌特征。
3.辅助观察工具:__________、遥感影像等。
大
次一级
小
地形图
二、地貌观察的内容
1.高度
(1)绝对高度:可以通过查找地图或______________获得,是划分高原、________和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
(2)相对高度:反映地面的________状况。
借助仪器
山地
起伏
2.坡度
(1)坡度的表示:一般用__________或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的比值来表示。
(2)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①坡地耕作容易引发____________,特别是在坡度大于15°的坡地上种植。
②受机车牵引动力的限制,铁路线的最大坡度一般不超过 ____________。
坡度角
水土流失
2.5%~3%
3.坡向
(1)观察内容:重点关注阳坡和_______、迎风坡和________。
(2)影响:不同的坡向,光照、________等条件存在差异,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
阴坡
背风坡
降水
4.高度和坡度的组合
能够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例如,相对高度大、坡度大的地貌,一般比较_______;相对高度小、坡度小的地貌,一般比较______。
5.其他观察内容:地貌的形状、________、空间分布状况等。
[小提醒]坡度大的地形,相对高度不一定大。坡度是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的比值,因此坡度大的地形相对高度不一定大。
陡峻
平缓
面积
【名师助学】
想一想1:
观察地貌时,如何选择视野广阔的地方?
【答案】海拔较高,周围没有山峰等地貌阻挡视线。
小应用:
小明打算和家人一起去爬山,请你帮他们分析一下,从哪一条线路上山最省力?
【答案】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越稀疏,则坡度越小;反之坡度越大,因此选择B线路最省力。
1.下列关于地貌观察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观察地貌只能进行实地考察
B.观察地貌,不宜选择视野广阔的地方
C.观察地貌按照从微观到宏观、从点到面的顺序
D.观察地貌时可利用地形图、遥感影像等辅助工具
【答案】D
[解析]观察地貌应选择视野广阔的地方,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在实地考察时可利用地形图、遥感影像等辅助工具。
读下图, 完成第2~3题。
2.在观察该图中的地貌时,我们从宏观上观察到的地貌为( )
A.平原 B.山地
C.盆地 D.丘陵
3.我们观察图中的次一级地貌,正确的是 ( )
A.①—山坡 B.②—山谷
C.③—山顶 D.④—陡崖
【答案】2.B 3.B
[解析]第2题,由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地势起伏大,群山连绵,为山地。第3题,图中①为山顶,②为山谷,③为山坡,④为山脊。
(2023年新疆阿勒泰地区期末联考)高度和坡度是地貌观察的重要内容。下图为某地等高线示意图。据此完成第4~5题。
4.图中甲、乙、丙、丁四点坡度最大的是 ( )
A.甲 B.乙
D.丙 D.丁
5.图中①②之间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 )
A.400米 B.500米
C.600米 D.700米
【答案】4.D 5.C
[解析]第4题,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的疏密程度表示坡度大小。读图可知,图中甲、乙、丙、丁四点中,丁地附近等高线最为密集,因此坡度最大,D项正确。第5题,读图可知,图中①地的海拔为800~900米,②地的海拔为200~300米,故①②两地的相对高度为500~700米,可能为600米,故C项正确。
课堂 | 关键能力 · 探究提升
【情境探究】
某地理研学团队计划对贺兰山进行研学探究,学习观察地貌的方法。队员们对贺兰山周边的等高线地形图进行了研读,确定了观察步骤和方法。按照前往贺兰山C地点的过程,逐步对贺兰山整体、山体的一侧坡地、山麓的冲积扇体进行观察。
地貌的观察
如图为贺兰山地形图(单位:米)。
(1)观察贺兰山整体的等高线地形图(图A),根据经纬网和海拔,判断图示地区的主要地貌类型。根据等高线描述贺兰山的形态特征。
【答案】主要地貌类型:西部是山地,东部有地势较平坦的平原。贺兰山海拔较高,呈东北—西南走向,东西较窄;山地东西不对称,西坡和缓,坡度较小,东坡陡峻。
(2)对贺兰山图A中局部地区进行放大(图B),观察图B,说出图中主要的地貌类型,并描述其主要特征。
【答案】主要是山体东南侧的坡地。地势起伏大,陡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从西北向东南方向倾斜。
(3)对图B中的局部山麓地带进行放大(图C),根据等高线判断图C的东南半壁的地貌类型并说出判断理由。
【答案】冲积扇。理由:等高线突然变得稀疏,坡度上陡下缓;等高线呈圆弧形,呈现出以山谷出口处为顶部的扇形。
(4)对图C中东南部的地形不同部位进行仔细观察,组成物的颗粒大小有什么规律?
【答案】扇顶颗粒物最粗,越往下部的扇缘,颗粒物越细,边缘最细。
(5)结合对图示区域地貌的判读,总结观察地貌的一般方法。
【答案】先进行宏观地貌的观察,图A总体是山地和平原;在此基础上观察次一级地貌,图B中显示的是山坡地貌,重点观察坡度、坡向等指标,如图B中等高线数值是单向递减的,是山体的东南坡,地势高差大,等高线密集,坡度陡峻;然后再对坡地的不同部位继续深入观察,图C就是坡地最低处的部分微观地貌——山麓地带的冲积扇;如果再深入还可以仔细观察冲积扇的扇顶、扇体、扇缘等微观地貌,并且坡度、物质组成、地下水位等各有不同的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相同。
【整合提升】
1.地貌观察的顺序
2.地貌观察与描述
3.等高线地形图中地貌的观察
(1)一级地貌的判读。
地貌 等高线特征
平原 海拔在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较为平直
丘陵 海拔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稀疏,弯曲部分较和缓
山地 海拔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较密集,河谷转折呈“V”形
高原 海拔高度大(1 000米以上),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
盆地 海拔没有一定标准,四周等高线较密集,数值大;中间等高线较稀疏,数值小
(2)次一级地貌的判读。
4.坡度和高度
(1)坡的类型。
(2)坡度的计算。
①比例尺和等高距相同,则看等高线的疏密程度,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大;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小。例如,下图中(数值单位:米)的坡度由大到小为C>A>D>B。
②比例尺相同,等高距不同,则相同的水平范围等高距越大,坡度越大;等高距越小,坡度越小。例如,下图中(数值单位:米)的坡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B>D>A>C。
③比例尺不同,等高距相同,则比例尺越大,坡度越大;比例尺越小,坡度越小。例如,下图中的坡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C>D>B。
(3)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首先要找出图中最大等高线的数值(H大)和最小等高线的数值(H小)及等高距d和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的条数n。
①最大海拔(H最大):H大<H最大<H大+d
②最小海拔(H最小):H小-d<H最小<H小
③最大相对高度(H相):
H大-H小<H相<H大-H小+2d
④陡崖处的相对高度(H相):
(n-1)d≤H相<(n+1)d
地形剖面图中的通视问题
通视问题可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如果过已知两点作的地形剖面图无障碍物(如山地或山脊)阻挡,则两地可互相通视。常见的有以下两种情况。
(1)根据坡度陡缓情况。从山顶向四周,等高线先密后疏,为凹坡,可通视;等高线先疏后密,为凸坡,凸坡容易挡住人们的视线(如图1)。
(2)是否穿越较高的山丘(山脊)。如果穿越较高的山丘,山丘后的地方即使地势再降低,也会因为地形阻挡而无法看到(如图2)。
【学以致用】
[考向1:地貌观察的地点和顺序]
(2023年山东潍坊开学考试)馒头山是位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的石质山(见图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第三地质名山。图乙是某研学小组绘制的馒头山景观图。据此完成第1~2题。
1.绘制该馒头山景观素描图的观察点位是 ( )
A.① B.②
D.③ D.④
2.该观察点位与馒头山顶的最大相对高度可能是 ( )
A.180米 B.220米
C.270米 D.310米
【答案】1.C 2.D
[解析]第1题,图乙所示景观为正前方远处是馒头山,近处平缓开阔,左右两侧各有一处小山丘,且左侧山丘较右侧高,故观察点位应为③,C项正确。第2题,图中等高距为40米,③地高度为60~100米,山顶的高度为340~380米,故两者的高差为240~320米,即最大值可能为310米,D项正确。
[考向2:地貌观察的内容]
[不定项选择题](2022年新疆乌鲁木齐期末)等高线地形图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地形、地貌。右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第3~5题。
3.图示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是 ( )
A.丘陵 B.山地
C.平原 D.高原
4.观察图中地貌时 ( )
A.陡崖处可看到区域全貌
B.应选择②地进行观察
C.应先观察等高线数值及其弯曲方向
D.可确定丙、丁两地为山谷
5.与乙地相比,甲地 ( )
A.海拔高 B.坡度大
C.海拔低 D.坡度小
【答案】3.AC 4.CD 5.AD
[解析]第3题,结合图示等高线形态、数值及分布可以判断,该区域海拔大多在500米以下,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A、C项正确。山地、高原海拔多在500米以上,B、D项错误。
第4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陡崖处看不到区域的西侧,A项错误。②地海拔较低,视野不够开阔,很多地貌被阻挡,B项错误。观察图中地貌时,应先观察图中等高线的数值及其弯曲方向以确定地貌类型,C项正确。丙、丁两虚线处等高线都凸向高处,为山谷,D项正确。第5题,由图示信息可知,甲地海拔300米,等高线稀疏,坡度小;乙地海拔200米,等高线密集,坡度大。A、D项正确。
拓展 | 素养提升 · 增效培优
【教材疑难助解】
教材第76页 引入
通过延长线路的水平距离,降低线路坡度。我们在观察地貌时,首先要选取恰当的观察地点,其次要遵循适当的观察顺序,再次要明确观察的内容。
教材第77页 思考
(1)由图示可知,H甲=879.0米,H乙=885.4米,因此△H=H乙-H甲=6.4米。
(2)图示区域内的最高点H高=885.4米,最低点为790~800米,因此区域内最大的相对高度为85.4米<△H<95.4米。
教材第78页 活动
略。
【课外实践探究】
地貌野外考察实践活动设计
[考察地点简介]
白云山位于广州市的东北部,为南粤名山之一。峰峦重叠,登高可俯览全市,遥望珠江。每当雨后天晴或暮春时节,山间云雾缭绕,蔚为奇观,白云山之名由此得来。
[考察目的]
①知识运用。
a.学会使用地图定位,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野外考察,使学生能够在地图上识别标志性地形所在的位置,能够根据地图对自己所在的位置进行定位,判断合适的行走路线。
b.综合应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
在野外考察过程中将山地地形中的地貌景观与等高线地形图进行对比,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准确地识别出山峰、山谷、鞍部等地形。通过多次训练,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②技能训练。
a.读图、识图、绘图能力训练。
b.地理工具的使用。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对家乡的自然地理环境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之情。在野外考察实践活动中分组完成任务,对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也有一定提升。
[路线及时间安排]
时间安排:
路线安排:
[准备工作]
①交通方式。
②安全问题。
分组,以小组制方式进行考察活动。活动开展之前重视进行安全教育工作,将考察过程中易于发生危险的问题向学生解释清楚,预防危险的发生。
[考察工具]
区域等高线地形图、罗盘、指南针等。
[问题探究]
①如何运用地图和地理工具确定自己的位置?
②如何辨别等高线地形图中的各种地形类型?
【答案】略。
[考察活动]
①根据手中的等高线地形图,在考察过程中分阶段地将走过的路线在地形图中绘制出来。
②根据手中的地形图,找出标注在地图上的山峰、山谷、鞍部等。
③使用指南针、罗盘等地理工具辨别方向。
[总结归纳]
①撰写野外考察报告。
②开展班级活动展示成果,交流感想并且进行互评。
③结合小组成绩、互评成绩、教师评定成绩综合评定每个学生野外考察实践活动的成绩。(共14张PPT)
第四章 地貌
热点 微专题
[背景材料]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
我国拥有世界文化遗产38项,世界自然遗产14项,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4项,世界地质公园41处,数量均居世界前列。
热点 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数量均居世界前列
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有长城、明清故宫(北京故宫、沈阳故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莫高窟、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含罗布林卡和大昭寺)、平遥古城、苏州古典园林、丽江古城、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等共计38项。
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有黄龙风景名胜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九寨沟风景名胜区、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中国南方喀斯特等共计14处。
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有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武夷山。
我国的世界地质公园有昆仑山、阿拉善、克什克腾、敦煌、五大连池、镜泊湖、房山等共计41处。
[试题演练]
(2022年辽宁大连期末)下图示意云南路南石林景观。据此完成第1~2题。
1.据图可知,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是 ( )
A.奇峰林立,地表崎岖
B.冰川广布,河流众多
C.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D.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2.在野外观察图示地貌景观时,宜选择 ( )
A.深山密林里 B.深谷洼地处
C.视野开阔的地方 D.视野狭小的地方
【答案】1.A 2.C
[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是奇峰林立,地表崎岖,A项正确。第2题,图示地貌景观属于范围较大的宏观地貌,应选择视野开阔的地方进行观察,C项正确。
[知识分析]
1.与“点”相关的应用
(1)水库坝址:坝址应建在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处,因该处筑坝工程量小且落差大;库区宜选在河谷、山谷地区或口袋形的洼地、小盆地,以保证有较大的集水面积和库容。
(2)港口:港口应建在等高线稀疏、等深线密集的海湾地区,即陆域平坦、水域深阔的避风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引起航道淤塞。
(3)气象站:气象站应建在地势坡度适中、地形开阔的地方。
微专题 地貌观察中的“点、线、面”
(4)疗养院:疗养院应建在地势坡度较缓(等高线稀疏)、向阳坡、背山面水(河、湖、海)、气候宜人、空气清新的地方,且有交通线通过,交通便利。
(5)宿营地:宿营地应避开河谷、河边,以预防临时暴雨造成的山洪暴发;避开陡崖、陡坡,以防崩塌、落石造成伤害;应选在地势较高的缓坡或较平坦的鞍部宿营。
(6)航空港:航空港应建在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即地形平坦开阔、坡度适当、易排水的地方,还要地质条件好;注意盛行风向并保持与城市适当的距离等。
2.与“线”相关的应用
(1)铁路、公路线:铁路、公路线要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建在坡度和缓的地区;翻山时应选择缓坡,并通过鞍部;陡坡处线路要呈“之”字形弯曲,以降低坡度,保证运输安全。另外还要充分考虑路线的长度,少过河建隧道,避免通过高寒区、沙漠区、沼泽区、永久冻土区、地下溶洞区等。
(2)引水、输油线路:引水线路应尽可能短,避免通过山脊等障碍,并尽量从地势高处引水到地势低处,使水自流。输油管道路线也应尽可能短,尽量避免通过山脉、大河等。
3.与“面”相关的应用
(1)农业生产布局: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陡缓,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渔业合理布局的方案。平原地区发展耕作业,山地、丘陵地区发展林业、畜牧业,湖、海、水库等水域发展水产养殖业。
(2)工业区选址:一般选在等高线间距较大的地势平坦开阔处,节省建设投资;靠近河流,水源充足;有交通线经过,交通便利。
(3)聚落分布:一般山区聚落多分布在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带(地势低平、水源充足、流水沉积形成深厚肥沃的土壤);山区聚落规模小、数量少;平原地区聚落数量多、规模大(聚落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
[试题演练]
(2023年陕西榆林月考)小海坨山位于北京市延庆区西北部,呈东南—西北走向,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重要赛区之一。下图为小海坨山及附近地区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第1~3题。
1.当地政府计划在小海坨山开发漂流项目,下列关于漂流地点的选择合理的是 (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小海坨山是众多旅行爱好者户外远足的热门之选,下列能直接看到A宿营地的是 ( )
A.B地 B.C地
C.D地 D.三地均可
3.图示区域最大海拔高差可能为 ( )
A.1 500米 B.1 700米
C.2 000米 D.2 200米
【答案】1.C 2.C 3.D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①地位于山脊线附近,没有河流发育;③地等高线向低值方向凸出,也位于山脊线上,没有河流发育,不能做漂流地点。②地和④地等高线都向高值方向凸出,位于山谷线上,可能有河流发育,可以做漂流地点。
第2题,B地以东有山脊线,与A地之间有高地相隔,不能直接看到A地;由A地到C地的山坡等高线分布是先疏后密,为凸坡,在C地不能看到A地;D地与A地之间为谷地,两地都在山脊线上,因此在D地能直接看到A地,C项正确。第3题,图示区域最高点为小海坨山主峰,海拔为2 241米,最低点位于图示区域东南侧,海拔为0~500米。因此图示区域最大海拔差应接近2 241米,D项正确。(共12张PPT)
第四章 地貌
章末整合提升
知识 · 体系构建
考向 · 链接高考
考向1 常见的地貌类型
[命题视角]
常见的地貌类型包括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是高考题中的常考点,选择题、综合题均可出现。该类题主要以地形剖面图、地貌景观图等为载体,学科知识方面考查地貌类型的判断、地貌成因的分析(内力、外力作用)、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相关的问题,学科素养方面注重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的考查,难度中等。
[真题展示]
(2021年6月浙江选考)下图为黄土高原局部景观图,该区域内植被多呈斑块状﹑有序地重复出现。据此完成第1~2题。
1.造成图中地形崎岖不平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
A.风力堆积 B.流水侵蚀
C.冰川侵蚀 D.流水堆积
2.高原上植被呈斑块状、有序地重复出现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气温 B.土壤
D.地形 D.光照
[解析]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黄土高原夏季多暴雨,降水量大且集中,易形成地表径流,在流水侵蚀作用下,黄土高原形成崎岖不平的地貌景观,B项正确。当地无冰川分布,受冰川侵蚀的影响不大,C项错误。该地貌与风力堆积、流水堆积无关,A、D项错误。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植被覆盖率较低,受地形影响,植被多集中分布在水土保持相对较好的低洼处,C项正确。该处植被呈斑块状且有序地重复出现,与气温、土壤、光照等因素关系不大,A、B、D项错误。
[答案]1.B 2.C
考向2 地貌观察的内容
[命题视角]
地貌观察的内容是高考题中的易考考点,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该类题主要以等高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地貌景观图等为载体,学科知识方面考查等高线地形图中与高度、坡度、地貌和地形等相关的问题,学科素养方面注重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的考查,难度中等。
[真题展示]
(2019年江苏高考地理)下图为我国某地地形与甲地建筑物布局示意图(单位:米)。读图,完成第1~2题。
1.与乙地相比,将建筑物布局在甲地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
A.地形 B.水源
C.植被 D.坡向
2.与甲地地形平整方式相符的剖面是 ( )
[解析]第1题,甲、乙两地分别布局在河流沟谷两侧的山坡上,与乙地相比,甲处面朝太阳方向,处于阳坡,采光较好,而乙地处于背向太阳方向的阴坡,采光较差,因此将建筑物布局在甲地考虑的有可能是坡向问题;甲、乙两地地形相差不大,都位于山脊且有一定坡度,并且都靠近水源和植被。第2题,改造之后的等高线和原先的等高线相比,要看三处变化:靠近N一侧,也就是建筑物海拔相对高的一侧,改造后的等高线相对原来的等高线变得更加密集,而在建筑物海拔相对低处等高线变得稀疏,高密低疏则先陡坡再缓陂。靠近M一侧,等高线又变得密集,因此改造后的地形剖面图应当是先陡坡再缓坡再陡坡,地势整体下降;M与N之间无法通视,既有坡度阻挡,也有房屋阻挡。
[答案]1.D 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