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达标检测
(时间:75分钟 分数: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中国汉朝、古希腊、罗马帝国都投入很多资源开辟道路、修建桥梁、改善交通,这个时期形成了连接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交通建设的主要目的是( )
A.控制本国广阔的疆域 B.提高行政与军事能力
C.促进各地文化的交流 D.适应大规模经济贸易
2.107年,罗马帝国皇帝图拉真击败东欧军队。为了庆祝胜利,他在罗马竞技场举办了盛大的斗兽大会,上场的动物包括狮子、大象等在内的10 000头主要来自非洲的野兽。其主要运输方式应是( )
A.帆船 B.马车
C.驴车 D.独轮车
3.下图是当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运河灵渠,其航运功能在中断数十年之后,于2017年底开始分段复航。秦朝时灵渠的主要功能是( )
A.灌溉农田
B.运送军粮
C.旅游观光
D.普通航运
4.《人类简史》中写道:河流也给人类提供了交通上的便利,他们能够乘着独木舟和小船来回航行。而地中海对水手和商人们来说,是一条贸易和探险的黄金水道。该材料可以用来研究( )
A.古代西欧的水上交通 B.古代人对水路的探索
C.中东经济格局的变迁 D.罗马国家疆域的扩大
5.16世纪以后,马尼拉大帆船满载中国商品,从马尼拉(位于菲律宾)横渡太平洋,前往美洲。这种贸易持续了二百多年。有学者认为:马尼拉大帆船代表着一条特殊的流通路线,形成了跨越太平洋的“丝—银”对流。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 )
A.中国处于对外贸易的中心 B.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C.西方开始了殖民扩张 D.新航路开辟密切了中外交流
6.由中国设计师詹天佑设计,成为近代中国铁路建设的里程碑的是( )
A.吴淞铁路的兴修 B.唐胥铁路的兴修
C.京张铁路的兴修 D.成渝铁路的兴修
7.1876年,淞沪铁路通车后,“华客即持照纷纷上车,并有妇女小孩”。1897年,京津铁路通车,“京城内外附近居民,咸思(乘火车)到津一扩眼界,其中以旗人妇女为最多”。这表明( )
A.铁路是妇女解放的首要条件 B.中国近代化历程步履维艰
C.新式交通推动社会观念更新 D.妇女在晚清时期率先觉醒
8.根据下图数据判断,该图统计的可能是1864年至1895年中国( )
A.国库白银储备 B.领水外轮吨位
C.铁路里程数 D.茶叶出口额
9.19世纪中叶的英国出现了这样的图景:新鲜的鱼取代了猪蹄成为劳工阶层廉价的晚餐;从伦敦到南部海滨度假地的一日游成了穷人的日常。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政治民主化推动了民生的改善 B.交通技术进步改变了民众生活
C.福利国家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D.工业化进程加快了农业的进步
10.1871—1918年,德国将铁路建设纳入国有化计划,同时制定一系列交通制度,制定统一的铁路收费价目表;政府重视交通人员的培养,大学开设交通科学相关课程。这些措施( )
A.促进了德国交通科学化 B.提升了普通民众的科学素养
C.推动了大学教育的普及 D.使火车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
11.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曾在自传中说:“生产福特T型汽车需要7 882道独立工序,其中949道需要‘强壮而训练有素的体格健壮的人’;其余工序‘670道可由失去双腿的人来做,2 367道可由一条腿的人来做,715道可由独手的人来做,10道可由盲人来做’。”这反映出( )
A.福特不仅是实业家还是慈善家 B.现代化机器生产对身体损伤大
C.流水线生产降低对人力的要求 D.机器完全取代人类成为主导者
12.“这一转变还造成了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附带作用。……高速公路的车速被限制在每小时55英里以下,这不仅节省了每天15万多桶的石油,而且还大幅度降低全国交通事故的数量。……美国设计师开始设计可以使能源再利用的建筑物。……这还是电动汽车研发的分水岭。”材料主要反映( )
A.能源危机引发科技革命 B.能源危机促使社会变革
C.科技引导石油的高效利用 D.节约成为人们的时尚追求
13.1821年,第一艘铁制汽船“阿伦曼比”号建成并下水,它以蒸汽为动力,穿越英吉利海峡,抵达塞纳河。之后英国的船厂为世界各国建造船只,并垄断了国际航运业。这反映了( )
A.交通工具变革提高了英国地位 B.英国人发明了汽船
C.英国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D.海上贸易是英国主要收入
14.近代不少火柴厂的火花体现了国人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20世纪30年代,大华火柴厂出品的“飞机”火花,以早期双翼单引擎螺旋桨式飞机作为主图;湖北武汉火柴厂出品的“航空”火花,以当时较先进的单翼多引擎螺旋桨式客机为主图。当时这些火花的出现说明中国( )
A.近代交通通信事业发展迅速 B.近代飞机制造业进步显著
C.近代国人期待航空事业发展 D.新式交通工具已广泛使用
15.20世纪初,江苏南部地区的蚕丝出口量因铁路通车逐年增加,蚕桑养殖业有了很大发展,沪宁铁路沿线地区常能见到连片桑田,尤其是无锡发展最快,成为“甲于东南的蚕茧之地”和江南丰沃的“养蚕地带之中心”。上述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中国( )
A.自然经济瓦解有利于农业区域的发展 B.沦为西方列强商品市场的程度加深
C.铁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发展 D.区域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特征
16.据统计,武广高铁开通100多天后,武汉飞广州的航班从每天最多13班减为最多10班;郑西高铁开通不到50天,郑州到西安的所有航班停飞。这说明 ( )
A.高铁发展冲击了航空业 B.新式交通之间存在竞争
C.航空业必定要走下坡路 D.中国开创了交通新时代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古今中外,人们都十分重视交通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在北方修建了“直道”这一古代军事“高速公路”。直道起于首都咸阳附近的云阳, 直达长城最北端的九原郡。秦王朝的骑兵从云阳出发,在直道急行三天三夜,即可驰骋在阴山脚下,北击匈奴。近年来,有学者对直道进行了调查。他们认为,《史记》 “堑山堙谷”的记载实际是“将山体斜面的土石削平,填入低洼的山谷”。直道平均宽30米,最宽处可达50米。修建者为了避免道路沿着黄土高原特有的纵横交错的侵蚀沟谷迂回,选择了在笔直延伸的山脊上修建,极大地缩短了修建时间。
——摘编自[日]鹤间和幸《始皇帝:秦始皇和他生活的时代》
材料二 2009年5月2日,考古学家在宜宾考察了始建于秦朝的五尺道。自秦朝以来,该处就是由四川到云南的重要通道。
——田富友、罗暄《历经2 000年 秦代“五尺道”保存完好》
(《华西都市报》2009年5月5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直道得以成功修建的原因,并说明秦始皇修建直道的影响。(16分)
(2)分析材料二中五尺道的历史价值。(4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如下表和图片。
1870-1910年世界船舶吨位数
(单位:百万净吨)
年份 帆船 汽船
1870年 14.1 2.7
1880年 14.5 5.5
1890年 12.0 10.2
1900年 10.0 16.2
1910年 8.4 26.2
1870—1913年世界贸易总额变化图
——据刘宗绪《世界近代史》编制
材料二 1876—1894年近20年的时间里,中国境内修建400多千米铁路。1894—1911年新建铁路9 000多千米。其中帝国主义直接修建经营的约占41%;帝国主义通过贷款控制的约占39%;国有仅占20%左右。
(1)根据材料一中的表格,概述1870—1910年世界航运业的发展状况。利用表格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70—1913年世界贸易总额出现材料一图中呈现的变化趋势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94—1911年中国铁路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社会进步产生的影响。(8分)
(3)通过上述材料,谈谈你如何理解交通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4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如图。
图1:1956年7月,我国第一批解放牌汽车试制成功。解放牌汽车是以苏联生产的吉斯 150型汽车为范本,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改进部分结构而设计和制造出来的。
图2:1983年,中国第一家汽车合资企业“北京吉普有限公司”成立,由美国克莱斯勒公司提供技术及主要部件,在北京组装生产切诺基汽车。
提取材料中有关中国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
1【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统治者进行交通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巩固统治,提高行政与军事能力,故B项正确;控制本国广阔的疆域,与“连接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不符,排除A项;促进各地文化的交流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适应经济贸易也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
2【答案】A 【解析】罗马与非洲之间横亘着地中海,主要运输方式为帆船,故A项正确。
3【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南征百越,军粮供应不上,于是“凿渠运粮”,修建了灵渠,故B项正确。
4【答案】B 【解析】材料“他们能够乘着独木舟和小船来回航行”“地中海对水手和商人们来说,是一条贸易和探险的黄金水道”反映了古人对水路的探索,故B项正确。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6世纪以后,马尼拉大帆船满载中国商品,从马尼拉(位于菲律宾)横渡太平洋,前往美洲。这种贸易持续了二百多年”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密切了中外交流,故D项正确。
6【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9年竣工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由詹天佑主持修建,故选C项。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后期,淞沪铁路、京津铁路通车,吸引了国人特别是妇女乘车出行,这反映出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影响了人们的出行观念,推动了社会观念的更新,故选C项。
8【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领水的外轮吨位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故B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和1895年《马关条约》的巨额战争赔款加剧清政府的财政困难,使国库白银储备日益减少,故A项错误;1876年英国商人修建的沪淞铁路通车,中国开始出现铁路,1864年中国没有铁路,故C项错误;19世纪末,中国茶叶出口在印度、日本等国茶叶出口的冲击下转向衰落,故D项错误。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叶,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火车、轮船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便利了城乡、城市之间的联系,新鲜的鱼可以通过新式交通工具快速运输到内陆城市,普通民众也可以利用新式交通工具去海滨度假,这反映出交通技术的进步改变了民众生活,故选B项。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政府致力于铁路建设,并科学规划交通发展,培养相关人才,这有利于德国近代交通的科学建设与发展,故选A项。
1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其余工序‘670道可由失去双腿的人来做,2 367道可由一条腿的人来做,715道可由独手的人来做,10道可由盲人来做’”可知,流水线生产降低了对人力的要求,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福特汽车的生产工序,而不是介绍福特的慈善事业,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工人残疾是由现代化机器生产导致的,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其中949道需要‘强壮而训练有素的体格健壮的人’;其余工序‘670道可由失去双腿的人来做,2 367道可由一条腿的人来做,715道可由独手的人来做,10道可由盲人来做’”可知,工业生产依然离不开工人,机器生产不能完全取代人类,故D项错误。
12【答案】B 【解析】高速公路限速节省了石油,也降低了交通事故的数量,美国设计师开始设计可以使能源再利用的建筑物,电动车研发出现分水岭。材料所列以上事项的共同点是能源问题,因此材料主要反映了能源危机促使社会变革,故B项正确;科技革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非能源危机所导致,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石油消耗量的减少而非高效利用,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民众的追求,排除D项。
1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英国的船厂为世界各国建造船只,并垄断了国际航运业”可知,英国交通工具的变革提高了英国地位,故A项正确。
14【答案】C 【解析】材料中近代中国出现的“飞机”火花和“航空”火花以飞机为主图,表达了当时国人期待航空事业发展的美好心愿,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交通通信事业的发展状况,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中国近代飞机制造业的发展状况,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状况,排除D项。
1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初,苏南地区铁路的发展推动了当地蚕桑养殖业的发展,这说明铁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发展,故C项正确。
1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高铁开通”“航班从每天最多13班减为最多10班”“航班停飞”可知,高铁发展冲击了航空业,故A项正确。
17【答案】(1)原因: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秦统一了全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修建者的智慧,对便于施工的地形地势的选择;生产力的发展。(任答四点,8分)
影响:加强了对北方边疆的管理;有助于军事调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提高了行政效率;促进了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增加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为秦朝灭亡埋下了隐患。(任答四点,8分)
(2)历史价值:有助于研究秦朝对西南地区的开发和治理;有助于研究秦朝交通的变迁和取得的成就。(4分)
18【答案】(1)发展状况:航运业迅速发展;汽船运输超过帆船运输,逐渐占据主导地位。(4分)
原因:世界市场的扩大;交通运输业的发展。(4分)
(2)原因: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清政府支持铁路修建;中国人对铁路修建认识的提高和爱国热情。(任答两点,4分)
影响:加速中国工业化;推动国内各地区的交流;加快自然经济的解体。(任答两点,4分)
(3)关系: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带来社会变迁;社会变迁、社会进步又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4分)
19【答案】[示例一]信息:从半封闭状态到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或:从引进苏联先进技术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2分)
说明:从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中国经济的变化等方面展开说明,例如从两大阵营的对峙到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到多边外交政策,从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到经济快速发展。(10分)
[示例二]信息:从加入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到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或: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2分)
说明:从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中国经济的变化等方面展开说明,例如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体系并存到经济全球化发展,从学习借鉴苏联模式到改革开放。(10分)第五单元 第12课
【基础巩固】
1.在车子制成以后,很多牲畜是专为拉车而被饲养的。拉一辆重车往往和背负肩载同样艰难,但车轮却使畜力的效果增加了一倍。这可以用来说明古代( )
A.陆上交通的艰难
B.陆上交通的进步
C.人们懂得节省力气
D.畜力的巧妙使用
2.元朝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用来运输官府物资;设立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又隔一定距离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元朝的这种做法( )
A.促进了地区之间的交流
B.有利于军政大权的集中
C.显示了元朝的强盛
D.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3.1666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授权皮埃尔·保罗·德里凯建设一条运河,这条运河后来成为17世纪最宏大的土木工程项目之一,其目的是“通过避开直布罗陀海峡、海盗和西班牙国王的船队,促进贸易的繁荣”。这一“17世纪最宏大的土木工程项目”是( )
A.米迪运河
B.苏伊士运河
C.通海运河
D.巴拿马运河
4.宋代泉州港市舶司官员每年都要会同地方官去西郊的延福寺,共同为中外海舶的安全航行举行祈风仪式,祭祀海神通远王以祈求顺风。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
A.祭祀和祈福观念深入人心
B.政府重视海外贸易的发展
C.东南沿海社会影响力上升
D.政府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
5.1649年9月,俄国探险家捷日纽夫和阿列克塞的船队绕过亚洲东北端,通过了亚洲和美洲间的海峡(后称白令海峡),证明了亚洲大陆和美洲大陆隔海相望;1740年,白令奉沙皇之命又开拓了从阿瓦恰湾到阿拉斯加的航路,踏上了美洲大陆。这些航海探险活动( )
A.开辟了从欧洲到达美洲的新航路
B.进一步开阔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
C.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D.表明俄国航海技术水平领先世界
6.1836-1837年,英国增加了近千英里铁路;1843年,英国的铁路里程达到了2 000英里,1848年达到了5 000英里。1850年,英国干线铁路网基本形成。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运输革命引领工业革命
B.城市化的进程开始加速
C.动力革命促进交通发展
D.工业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7.京汉铁路正式通车后,武汉闹市区不再局限于长江边的租界一隅,以前被称为“草庐茅店,三五零星”的硚口至谌家矶一带,也变得“三十里几比室直连矣”。由此可见,近代中国铁路建设( )
A.促进了城区面貌的变迁
B.推动了生活方式的改变
C.增强了城市的经济功能
D.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
8.黄遵宪(1848—1905)生活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在寄托情思的诗作《今别离》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其中所反映的是( )
A.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西方建筑风格传入丰富了中国近代居室样式
C.西装的传入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多样化
D.西方餐饮的传入影响了中国的传统饮食
【能力提升】
9.共和国时期,罗马已经修筑了通向南方卡普亚的阿庇安大道。帝国建立后,罗马人筑路的步伐并未停止,如德鲁苏战役后,克劳迪亚大道“使得阿尔卑斯山脉可以通行”。1世纪末2世纪初,罗马道路修筑至中东地区等。据此可知,古代罗马( )
A.对外扩张促进交通发展
B.交通进步保障边境安定
C.道路修建维持帝国繁荣
D.边疆开发加快道路建设
10.在征服百越时,秦始皇派监御史禄在今广西兴安县境内主持开凿了一条连接湘水和离水的运河以“通粮道”,并于公元前214年竣工,这就是兴安运河,唐以后称“灵渠”。这条运河( )
A.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B.凝聚着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
C.在唐朝以后逐渐受到人们重视
D.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11.自永乐迁都后,漕运已然成为国之命脉,朝廷内府所需物资及军队屯驻所需粮草皆由漕运实现。1438年,明朝廷正式诏令,允许加带“随船土宜(地方特产)”,其后允许携带的农业特产的数额不断增加,流通的地方特产也越来越多。这一政策变化( )
A.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发展
B.说明政府强化了经济管控
C.缩小了南北方的经济差距
D.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12.新航路开辟使得大洲之间的天然屏障被逾越,世界各地、各个民族、各种文明之间彼此隔绝的状态被打破,横跨大洋的贸易往来使世界市场初露端倪,互通有无的商品流通和日益频繁的人员交往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上述材料反映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是( )
A.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B.使非洲丧失了大量劳动力
C.使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D.使亚洲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13.开凿于1817—1825年的横贯纽约州境内的伊利运河,沟通了美国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内陆地区,促进了纽约市的发展。这表明( )
A.沿海城市的发展必须依靠运河
B.交通改善可以促进城市的发展
C.工业革命已经在美国广泛开展
D.富尔顿汽船的发明提供了前提
14.“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无事时可运官粮客货,有事时装载援兵军火,借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实践这种主张的是( )
A.北洋水师正式成立
B.汉阳铁厂的兴办
C.福州船政局的兴办
D.轮船招商局的兴办
15.元朝京杭大运河的贯通使山东济宁市迅速发展起来,经济发达,文化兴盛。但至清末,新兴的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兴起,对济宁市造成了极大冲击,使之日益衰落。这表明( )
A.大运河促进城市兴旺
B.新式交通也具有局限性
C.运河沿岸城市落伍了
D.交通发展影响城市变迁
16.1878年,经总理衙门批准,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指派德璀琳以天津为中心,在北京、天津、烟台、牛庄(营口)、上海5处试办邮政,发行邮票,设立书信局,收发中外信件。这一做法( )
A.损害了中国关税主权
B.建立起中国近代邮政体制
C.推动中国外交近代化
D.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需要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公路已经不能满足大批量运输的需要。煤、铁、矿石、陶瓷器皿等,很难靠车马运输。1761年开凿的第一条内陆运河——布里奇沃特运河,从沃斯利到曼彻斯特,由布里奇沃特公爵投资建设,直接目的是把他领地上的煤运送到工业区。它开创了由议会授权、私人开凿人工运河的先例,丰厚利润的“示范效应”刺激起第一次投资高潮,大批运河法案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船闸和运河隧道的出现解决了穿越高地的挑战,而横跨峡谷的任务则交给高架运河渠来完成。1835年,伯明翰—曼彻斯特运河的竣工通航标志着英国运河系统的构建基本结束。运河连通了全国几乎所有的重要河流,对开通全国性市场起了重大作用。但运河由各地独自兴建经营,运河船闸尺寸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运河之间缺乏协调,这些因素致使运河和河流运输系统支离破碎,效率低下,制约了一体化的发展后劲,随着铁路运输日渐兴起,大多数运河公司被市场淘汰。
——摘编自钱乘旦等《英国通史》
材料二 王朝建立初期的治水需要巨大的投资,只能是国家机器提供。在恢复重建阶段后,国家管理作用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委派官员协调水利利益之间的冲突。明清两代政府至少有8次拨银维修桂柳古运河上的各种水利设施。官员、地方乡绅、平民百姓作为水利共同体,在由国家搭建的大框架下,共同对水利事务进行管理。康熙年间,河道总督靳辅采取“黄运分立”“避黄济运”的方针,在明代开凿的直河、洳河的基础上,另开中河,这一举措最终完善了大运河体系,奠定了康乾盛世的经济基础。每年运河往来潜运船只除装载正耗粮米外,还可附带一定数量的免税土产货物。
——摘编自廖艳彬《20年来国内明清水利社会史研究回顾》等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英国布里奇沃特运河与中国中河通航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清时期中英运河治理的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兴修运河的启示。
18.京滨铁路是日本修建的第一条铁路,被称为“日本铁路之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60年代末,修建铁路已经成为日本朝野的共识。1869年,明治政府经过反复权衡,采纳英国工程师布兰顿的意见,决定优先修建从东京到横滨的铁路。这主要是考虑到京滨两地之间地势平坦,距离长短适宜,商贾甚多,交通繁忙,铺设铁路可以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京滨铁路于1872年全线竣工。明治天皇和政府主要官员参加了铁路开通仪式。铁路建成后,在京滨地区从事商业活动和公务活动的人,绝大部分乘坐火车。报刊竞相报道火车的神奇之处,不再视火车为“奇技淫巧”。“洋货”“洋风”“洋俗”也以铁路为媒介迅速流行开来,东京也吹拂洋化之风,铁路和时髦的银座街区一同被视为“文明开化”的象征。日本铁路事业的发展由此呈不可逆转之势。
——摘编自祝曙光《铁路与日本近代化:日本铁路史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京滨铁路得以建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修建京滨铁路对日本的影响。
答案
1【答案】B 【解析】材料“在车子制成以后……但车轮却使畜力的效果增加了一倍”体现了古代陆上交通的进步,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不是陆上交通的艰难,而是陆上交通的进步,故A项错误;材料以交通为核心,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交通的进步而不是畜力的使用,故D项错误。
2【答案】D 【解析】元朝修筑驿道和驿站,设立急递铺,用来运输官府物资,传递公文,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地区之间的交流,排除A项;元朝修筑驿道和驿站,设立急递铺,无法体现军政大权的集中,排除B项;元朝修筑驿道和驿站,设立急递铺,目的是加强对全国的统治,不是显示元朝的强盛,排除C项。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法国”“避开直布罗陀海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工程项目是米迪运河,故A项正确。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每年市舶司官员都要为中外海舶的安全航行举行祈风仪式,体现了宋代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重视,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市舶司官员举行祈风仪式,无法体现祭祀和祈福观念深入人心,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东南沿海社会影响力上升,排除C项;宋代政府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俄国的探险家开辟了从亚洲东北端前往美洲大陆的新航路以及从阿瓦恰湾到阿拉斯加的航路,进一步开阔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故B项正确;哥伦布开辟了从欧洲到达美洲的新航路,排除A项;麦哲伦船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排除C项;材料未将俄国的航海技术与其他国家进行对比,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蒸汽机发明并得到广泛应用,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蒸汽机车的发明,推动了英国铁路运输业的快速发展,这体现了动力革命促进交通发展,故C项正确;工业革命催生了运输革命,而非运输革命引领工业革命,排除A项;材料与城市化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工业污染问题,排除D项。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京汉铁路通车后,武汉闹市区的范围扩大,原来偏远荒凉的郊区也逐渐繁华起来,这反映了铁路建设对城区面貌的影响,故A项正确。
8【答案】A 【解析】材料“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说明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故选A项。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罗马人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为加强对各地的管理,修建了通往各地的道路,故A项正确;交通进步有利于加强对各地的管理,但不能说是保障边境安定,排除B项;帝国的强大和繁荣推动了道路的修建,排除C项;道路建设加快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排除D项。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修建的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故B项正确;灵渠是在秦统一全国后开凿的,排除A项;这条运河在唐以后称“灵渠”,并非是说灵渠在唐朝以后逐渐受到人们重视,排除C项;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是都江堰,排除D项。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允许加带‘随船土宜(地方特产)’,其后允许携带的农业特产的数额不断增加,流通的地方特产也越来越多”可知,政府放松对流通商品的控制,有利于各地特产的广泛流通,促进跨区域贸易的繁荣,故D项正确;政府放松对流通商品的控制,不会抑制商帮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说明政府对经济的管控有所放松,排除B项;政府放松对流通商品的控制与南北方经济差距的缩小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排除C项。
1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新航路开辟使得大洲之间的天然屏障被逾越,世界各地、各个民族、各种文明之间彼此隔绝的状态被打破,横跨大洋的贸易往来使世界市场初露端倪”可知,新航路开辟使得世界各地、各个民族、各种文明之间彼此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故A项正确。
13【答案】B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伊利运河的开通促进了纽约市的发展,故B项正确。
14【答案】D 【解析】材料“必须劝民自置……借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反映了要与外国争利,实践这种主张的是洋务派建立的民用企业,故D项正确;北洋水师对抗的是外国的海军,不在争利的范畴,排除A项;汉阳铁厂和福州船政局属于军事工业,排除B、C两项。
15【答案】D 【解析】济宁市因运河而兴旺,因铁路而衰落,体现了交通发展对城市变迁的影响,故D项正确。
1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试办邮政,发行邮票,设立书信局,收发中外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式邮递方式的出现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关税主权,排除A项;近代中国邮政体制的建立以大清邮政官局的设立为标志,排除B项;材料与中国外交近代化无关,排除C项。
17【答案】(1)历史背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完善和政府的政策支持;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技术进步、思想解放与逐利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小农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本思想和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
(2)不同之处:主体不同——中国的运河治理以国家或宗族、行政权力为主体,英国的运河治理以地方或资本家、立法或市场力量主导;作用不同——中国的运河主要服务于农耕和粮食运输,英国的运河主要服务于工业(革命)的发展;程度不同——中国的运河治理主要维护与完善原有水利体系,英国的运河治理开凿新建水利体系。
(3)启示:运河工程为经济服务;政府的支持是强大的保障;环境保护与工程修建并重;要尊重并合理利用自然规律。
18【答案】(1)原因:明治政府的推动;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铁路的优越性被广泛认同;京滨之间易于修建铁路;预期经济效益高(人员往来密切)。
(2)影响:推动铁路(交通)事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促进人员流动;推动文明开化(改变思想观念);成为日本近代化的示范。第五单元 第13课
【基础巩固】
1.1956年,新中国第一辆汽车试制成功;1979年,中国累计汽车产量达158.7万辆;1980—2009年,中国累计汽车产量达6 882万辆,是前30年的43倍;2022年,中国全年生产汽车2 718万辆,销售汽车2 686.4万辆。材料反映出( )
A.民众消费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B.大众心态从保守逐渐走向开放
C.汽车工业发展适应了社会需要
D.中国制造水平一直领先于世界
2.1954年,青藏、川藏公路同时通车,宣告西藏现代交通事业诞生。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标志着西藏现代化交通网络建设步入快速发展阶段。这反映出西藏交通事业( )
拉萨—林芝公路
A.逐步走向现代化
B.以公路建设为主
C.落后于其他地区
D.发展得异常艰难
3.“高铁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新名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铁路事业飞速发展,高铁是最辉煌的一幕,现在已走向世界。这反映了( )
A.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
B.只有中国高铁成功了
C.高铁必须走向世界
D.高铁适应各国需求
4.1903年12月17日,美国莱特兄弟首次进行了持续的、有动力的、可操纵的载人飞行,开辟了人类航空史上的新纪元。此次飞行( )
A.尝试了蒸汽机的新应用
B.加速了内燃机的创制
C.开创人类立体交通新时代
D.是石油工业发展的结果
5.1949年1月,中共中央明确指出,“1949年及1950年我们应当争取组成一支能够使用的空军”。1951年8月,重工业部提出了“3—5年由修理走向制造”的航空工业发展方案。提出该发展方案的主要原因是( )
A.我国航空工业是零基础
B.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C.培养航空人才需要时间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薄弱
6.交通是都市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铁的站点、车次、可直达城市、物流通达指数等都会影响一个城市的魅力度和对人才的吸引力。这反映出( )
A.交通便捷是都市竞争力之一
B.交通决定城市的兴亡
C.高铁兴则城市兴
D.城市发展与交通的关系
7.二战后,日本限制私人小汽车的发展,建立了以地铁为主、公共汽车为辅的市内交通体系。日本各大城市,特别是东京、大阪等特大城市,彻底解决了乘车难的问题。这说明( )
A.汽车工业落后于时代
B.交通政策需符合国情
C.市内交通必须公交化
D.交通发展影响城市变迁
8.改革开放以来,大众旅游的潮流出现,人们通过游览名胜古迹,在放松心情的同时,可以领略不同地区的文化。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交通成本降低和收入增加
B.先进交通工具的不断出现
C.交通变革和通信技术发展
D.各种交通工具的网络化覆盖
【能力提升】
9.下表是20世纪初德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状况,这些数据说明德国( )
时间 1901年 190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汽车工业工人数 1 773人 12 430人 50 000多人
年产量 884辆 5 547辆 20 000辆
A.汽车工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B.正在进行充分的战争准备
C.政府全面干预推动汽车工业发展
D.轻重工业的比例严重失调
10.某高校在对“一带一路”沿线除中国外多个国家青年“最爱的中国生活方式”的调查采访中,评选出了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这表明中国高铁( )
A.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欢迎
B.在世界上影响力不断扩大
C.是中国科学家发明的
D.是青年最爱的出行方式
11.济青高铁建成运营后,构成了连接济南、青岛间多个中心城市和通达沿海的烟台、威海、日照等中心城市的快速客运主通道,逐步形成省内的2小时交通圈。这表明( )
A.新型交通工具加快城市化进程
B.经济版图彻底突破地域界限
C.人们的竞争意识正在逐步形成
D.区域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12.1950年,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正式成立,开通了3条中苏国际航线。1952年,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和苏联民航总局签订了联运合同,至1953年,联运航线不仅可通达中苏两国的首都,还可联运到东欧各国的首都,1954年,联运进一步扩展到欧洲其他许多城市和南北美洲许多国家。这表明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 )
A.其成立受益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民航技术人才
C.打破了西方对中国对外航空交通的封锁
D.建成了中国最早的一条民用航空线
13.到2018年底,全国铁路拥有机车2.1万台,是1949年的5.3倍;民用汽车保有量23亿辆,是1949年的4 564.1倍;民用飞机由1985年的404架增至2018年的6 134架;水上运输船舶13.7万艘,是1950年的30.3倍。以上数据表明( )
A.交通运输服务体系逐渐完善
B.交通运输量大幅增加
C.我国的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
D.交通运输网络化布局
1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地铁受到各国广泛重视。从经营情况看,兴建地铁是亏本的,但各国政府仍不惜花费巨资建设地铁,这主要是因为地铁( )
A.具有高速与舒适的优点
B.产生的社会效益巨大
C.解决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D.缩短了城市人流和物流时间
15.曾经作为中国人主要交通工具的自行车,在汽车、摩托车流行的年代,几乎失去立足之地。可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转变,它又在呼唤环保、健康的人群中再度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这说明( )
A.中国社会生活节奏变慢
B.自行车具有便捷的特点
C.中国人对自行车情有独钟
D.人们环保、健身意识的增强
16.“四大件”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80年代后是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彩电,当前是楼房、汽车、手机、电脑。其中从“自行车”到“汽车”的转变非常具有时代特色,导致这一变化的决定因素是( )
A.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
B.高速公路网的形成
C.中国汽车工业的大发展
D.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4年,美国提出了建设全国高速公路网的构想。1956年,美国国会通过的联邦资助公路法案公布了前所未有的公共工程——建立州际和国防高速公路网。美国还出台法案,建立了道路公共建设基金制,接受专用于公路目的的税收。此条款打破了美国国会不将税收专门用于指定目的的惯例。艾森豪威尔在德国目睹了高速公路上部队高速移动的情景,认为建设高速公路是提高军队机动性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大力支持该法案。到1998年,美国高速公路里程已达88 727千米。
——摘编自刘瑞波、赵宁《欧美国家高速公路融资模式及其借鉴》等
材料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公路建设的投资主体由过去单一的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转变为中央和地方政府交通主管部门、银行等金融机构、中外各类经济实体等。投资方式由过去单一的地方政府公共投资转变为中央地方联合投资、中外合资合作,以及外商独资等多种形式。公路建设投资规模不断扩大,1984年公路建设投资仅22.8亿元,截至2017年底,公路建设投资完成21 253亿元,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477.4万千米。高速公路遍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形成全国高速公路网。世界银行对此作出评价:“在构建现代化高标准的国家公路网、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和促进社会团结方面,中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摘编自徐丽等《缓解制约 支撑发展——收费公路的前世今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高速公路得以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高速公路建设的特点,并分析中国高速公路发展的意义。
答案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汽车产量和销售量均飞速增长,反映出汽车工业的发展不断适应社会的需要,故选C项。
2【答案】A 【解析】材料“标志着西藏现代化交通网络建设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反映出西藏交通事业逐步走向现代化,故选A项。
3【答案】A 【解析】材料“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铁路事业飞速发展,高铁是最辉煌的一幕”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故A项正确。
4【答案】C 【解析】材料“载人飞行”指飞机,而飞机的创制使人类交通由海陆平面交通进入了海陆空立体交通时代,故C项正确;飞机是以内燃机作动力的,排除A、B两项;飞机的创制与广泛应用推动了石油工业的发展,而不是石油工业的发展推动飞机的创制,排除D项。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并联系当时的国情可知,由于长期战争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经济的恢复需要一段时间;1951年,我国在进行抗美援朝战争。这决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提出“由修理走向制造”的航空工业发展方案,故B项正确。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高铁的站点、车次、可直达城市、物流通达指数等都会影响一个城市的魅力度和对人才的吸引力”可知,交通便捷是都市竞争力之一,会直接影响一个城市的吸引力,尤其是对城市发展至关重要的人才,故A项正确。
7【答案】B 【解析】材料叙述了日本的城市交通管理政策,从材料信息“特别是东京、大阪等特大城市,彻底解决了乘车难的问题”可知,交通政策的制定要符合国情,故B项正确。
8【答案】A 【解析】改革开放以来,大众旅游的潮流出现,其主要原因在于交通成本降低和收入增加,故选A项。
9【答案】A 【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德国汽车工业工人数呈直线上升趋势,汽车的年产量也呈直线上升趋势,说明德国汽车工业的生产能力增强,即德国汽车工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故A项正确。
10【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中国高铁发展的巨大成就,“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的外国青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故B项正确;“世界各国”说法夸大,故A项错误;1964年,日本开通了世界上第一条商业运营的高铁,故C项错误;调查问卷只能反映一种趋势,故D项错误。
11【答案】D 【解析】济青高铁开通后,把众多的城市连接在了一起,形成了交通圈,表明新型交通工具使得区域间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故D项正确;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是指农业人口加快转变为非农业人口,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彻底突破”说法有误,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人们的竞争意识正在逐步形成,排除C项。
12【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采取了封锁禁运等措施,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不仅开通了前往苏联的航线,还通过与苏联民航总局签订联运合同,开通了通往东欧各国的首都、欧洲其他城市和南北美洲国家等的航线,这打破了西方对中国对外航空交通的封锁,故C项正确。
1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49年到2018年,我国海陆空交通工具的数量剧增,说明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故C项正确。
1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地铁的修建从经营方面是亏本的,但是地铁对社会有巨大的带动作用,其修建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故B项正确。
15【答案】D 【解析】使用自行车出行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且可以锻炼身体,因此自行车在呼唤环保、健康的人群中再度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这说明人们环保、健身意识的增强,故D项正确;中国的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排除A项;B、C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均排除。
16【答案】D 【解析】“决定因素”即根本原因,往往要从经济方面考虑,故D项正确。
17【答案】(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汽车工业的发展;美国国内统一市场发展的需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借鉴德国经验;联邦政府的支持;加强国防的需要;冷战的影响;政策法律的延续性。
(2)特点:起步晚;发展快,成就巨大;投资主体多元;投资形式多样。
意义:提高了公路通行能力和运输效率,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大大方便了人们生活;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推动了改革开放进程;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的开发;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