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5 14:58: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梅河口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立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这一批以“80后”作家为主的“新东北作家群”涌现之前,东北籍的作家在当代文坛已屡领风骚,如迟子建以《额尔古纳河右岸》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齐邦媛以《巨流河》享誉海内外文坛。但作家之为“群”,在于他们分享着近似的主题与风格。如果说上世纪30年代“东北作家群”以“抗战”为背景,那么当下“新东北作家群”回应的主题是“下岗”。“新东北作家群”所体现的东北文艺不是地方文艺,而是隐藏在地方性怀旧中的普遍的工人阶级的乡愁。
90年代以“下岗”为标志的东北往事,不是由下岗工人一代而是由下岗工人的后代所讲述。从子一代的视角出发,长久笼罩在东北工人头上的想象,比如将一个以重工业为主的福利社会的状态讲述为粗野、懒惰、依赖性强、吃大锅饭,并不是一种普遍性的“常识”,而只是“东北想象”之一种——这种新自由主义的霸权想象自90年代国企改制以来一直居于主流,乃至于被东北人内化为自我指认。而在双雪涛与班宇等作家笔下,作为下岗工人的父亲一代,其潦倒落魄的表象下面,有不可让渡的尊严。他们的小说,在重新理解父辈这批失败者的同时,隐含着对于单向度的新自由主义现代性的批判。新自由主义所塑造的“标准人”,是市场的人格投影,理性、冷漠而精于计算;在“新东北作家群”的笔下,则游荡着太多的“畸人”,他们充满理想却不合时宜,被视为疯子或废人。双雪涛在大陆发表的第一篇小说《我的朋友安德烈》,记录着安德烈这样的中学同学如何拒绝向一个时代投降,直到被送进精神病院;而《冷枪》中的“我”冒着退学的风险也要在宿舍楼里打一架,因无法忍受有人在电脑游戏中作弊。
对于父兄辈的失败者,双雪涛、班宇这一代并不是停止于感伤,而是以文学的方式,为这群历史的牺牲品追索正义。“新东北作家群”这种依赖于“子一代”视角的叙述,同样可以被归为“青春文学”;或者更进一步说,随着这批下岗工人后代的青春叙述浮出历史,新世纪以来统治青年写作多年的“青春文学”的叙述程式到此终结。“青春”和“文学”这两个20世纪中国的关键概念长久地被“青春文学”所宰制,这种“青春文学”从90年代以来的占有性个人主义出发,侧重内心倾诉,充满自恋地处理题材与语言,标榜一种去历史化、去道德化的职业写作,以所谓“叙述”的可能性来掩饰内心的空洞与文学的贫乏。
“新东北作家群”这批青年作家的文学突围,首先是语言的突围。具体地说,和以往“青春文学”常见的长句与陌生化比喻相比,双雪涛、班宇等人的小说多用短句,充满着大量东北日常口语。句子的“长”与“短”的差异,落实在以往的青春文学作家多用自由间接引语,而“新东北作家群”作家大量使用直接引语。这里显然有两种文学观的差异:自由间接引语一定程度上让出叙述人的权威,从人物的视点引出人物的内心世界;直接引语不直接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而是停留在人物的对话上。一个极端的例子是班宇的《双河》,小说第二节第一段,“我”与关系暧昧的刘菲在菜市场相遇,这短短一段有26个“说”,通过“我说”与“刘菲说”,层层揭示出“我”与刘菲的互相试探。
“新东北作家群”的写作,是共同体内部的写作。“子一代”视角是一个既在“外部”又在“内部”的视角:因其在“外部”,在多年之后回溯,可以总体性地、历史性地回顾共同体的命运,超越个人视角的有限性;因其在“内部”,血缘与阶级上的父子关联,使得“代言”的道德难题迎刃而解,他们天然地有“代言”的合法性,父辈的命运最终落在子一代身上。仿佛历史的胎记,在双雪涛、班宇的多篇小说中,90年代9000元的中学学费不断出现,能够体会到这笔残酷的学费如何成为作者当年的梦魇——学费使得子一代最切身地体验何谓“下岗”,双雪涛小说的韩文版直接被译者定题为《九千班的孩子们》。这种间离而同一的文化立场,导致小说的叙述视角充满创造性。也似乎只能在这一文学的位置上,“新东北作家群”有效地超越了现代主义文学,创造出一种共同体内部的写作,一种新颖的现实主义写作。口语化的短句,依赖对话与描写,丰富的日常生活细节,几乎不使用心理描写,强烈的故事性,这大致是“新东北作家群”的现实主义风格。
在对班宇《逍遥游》的分析中,李陀指出班宇等人的小说在复兴现实主义,并且强调了“写作”的意义上现实主义的创造性。现实主义的复兴,有必要清洗被污名化的定见,“夺回”一些被现代主义所框定的概念。比如寓言化的写作,班宇是本雅明意义上的寓言作家;在一个废墟般的世界里,班宇将碎片转化为概念,将概念转化为寓言。无论是《空中道路》或是《冬泳》《夜莺湖》,小说最终寓言化的翻转,往往是不连续的两个历史时间叠搭在一起,历史的非连续性,使得小说里的“现实”笼罩着一层恍惚的非现实感。毕竟,在本雅明看来,“寓言”是关乎救赎的表达形式。
“新东北作家群”的小说,在主题和美学风格上都是一次召唤。召唤历史的连续性,召唤小说的道德使命,召唤真正的艺术。这种召唤可以穿越文学场,抵达所有的读者。文学与现实,技法与伦理,艺术与市场,一切分裂的都在重新生长为一体。
(摘编自黄平《出东北记:从东北书写到算法时代的文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作者迟子建、《巨流河》的作者齐邦媛因其在文坛中出现的时间而未被划分入“新东北作家群”。
B.一直居于主流的“粗野、懒惰、依赖性强、吃大锅饭”的“东北想象”,并未得到双雪涛、班宇等作家的认同。
C.《我的朋友安德烈》中的主角最终被送进精神病院,可见作者对其拒绝向一个时代投降的做法是带有隐约的否定的。
D.因采用寓言化写作而出现的历史的非连续性,使《空中道路》《冬泳》《夜莺湖》中的“现实”笼罩着一层恍惚的非现实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在第二段提到作品中的两类人时特别使用了“标准人”“畸人”这样的称呼,隐含着作者对其不同的情感态度。
B.共同体内部的写作有着超越个人视角有限性的优越性,又因血缘与阶级上的父子联系而有着为父辈“代言”的合法性。
C.双雪涛、班宇的多篇小说中出现“9000元的中学学费”,韩文版题目“九千班的孩子们”比中文版题目更具有艺术性。
D.在李陀看来,班宇在《逍遥游》中使用的寓言化的写作,符合“写作”的意义上现实主义的创造性。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哪一项最有可能不属于“新东北作家群”的作品( )(3分)
A.孙旭庭昂起头颅,挺着脖子奋力嘶喊,向着尘土与虚无,以及浮在半空中的万事万物,那声音生疏并且凄厉,像信一样,它也能传至很远的地方。(《盘锦豹子》)
B.父亲原是拖拉机工厂的工人,负责看仓库,所以虽是工人的编制,其实并没有在生产线上做工,而是每天在仓库待着,和各种拖拉机的零件待在一起。(《大师》)
C.世界呈现迸裂时的光芒,照耀了曾经微茫的青春和彼此离散的岁月。鸢尾花渐次爬上所有的山坡,眺望黑色的诗篇降临。(《夏至未至》)
D.砰砰几声,炮打青天,黄白色的纸钱在半空中开花,又纷纷扬扬地落下,迎着雾气与昏光,像一场幽沉宁静的雨。说是为工厂送葬,倒不如说是给自己出殡。(《工人村》)
4.根据材料,分析“新东北家作家群”的作品具有怎样的特点。(4分)
5.有些青少年沉溺于阅读以往的“青春文学”作品,请根据材料,对这些青少年在阅读主题、文章语言、作品文学观方面的阅读选择提出一些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小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蛙(节选)
莫言
我们那地方,曾有一个古老的风气,生下孩子,好以身体部位和人体器官命名。譬如陈鼻、赵眼、吴大肠、孙肩……这风气如今已不流行,年轻的父母们,都不愿意以那样古怪的名字来称谓自己的孩子。
我们是1960年秋季进入大羊栏小学的。那是饥饿的年代,留在我记忆中最深刻的事件,大都与吃有关。那是一吨龙口煤矿生产的优质煤块,亮晶晶的,断面处能照清人影。我后来再也没见过那么亮的煤。村里的车把式王脚,赶着马车,把那吨煤从县城运回。王脚方头、粗颈、口吃,讲话时,目放精光,脸憋得通红。他儿子王肝,女儿王胆,都是我的同学。王肝与王胆是异卵双胎。王脚脖子上有汗,解下腰间那块蓝布擦拭。擦汗时看到儿子王肝和女儿王胆,便大声喝斥:回家割草去!王肝身体高大,但王胆却是个永远长不大的袖珍姑娘——说得难听点吧,是个侏儒。王胆转头就跑——她跑起来身体摇摇摆摆,重心不稳,像个初学走路的婴孩,很是可爱——王肝往后缩缩,但不走。
王肝为父亲的职业感到荣耀。现在的小学生,即便父亲是开飞机的,也体会不到王肝那时的荣耀。村子里有很多人羡慕这职业,但都望骡却步。这骡子已经咬伤过两个儿童:第一个是袁脸的儿子袁腮,第二个是王胆。马车停在她家门前时,她到骡前去玩,被骡子咬着脑袋叼起来。
我们都很敬畏王脚。他身高一米九,双肩宽阔,力大如牛,二百斤重的石碌磕,双手抓起,胳膊一挺,便举过头顶。尤其让我们敬佩的,是他的神鞭。疯骡咬破袁腮头颅那次,他拉上车闸,双腿叉开,站在车辕两边,挥舞鞭子,抽打疯骡屁股。那真是一鞭一道血痕,一鞭一声脆响。疯骡起初还尥蹶子,但一会儿工夫便浑身颤抖,前腿跪在地上,脑袋低垂,嘴巴啃着泥土,撅着屁股承揍。后来还是袁腮的爹袁脸说,老王,饶了它吧!王脚才悻悻地罢休。袁脸是党支部书记,村里最大的官。他的话王脚不敢不听,疯骡把王胆咬伤后,我们都期待着再看一场好戏,但王脚一鞭也没打。他从路边石灰堆上抓起一把石灰。掩在王胆头上,把她提回家去。他没打骡子,却抽了老婆一鞭,踢了王肝一脚。
我们指指点点地议论着那头棕色的疯骡。它瘦骨伶仃,眼睛上方有两个深得可放进一枚鸡卵的凹陷。它的目光忧伤,似乎随时都会放声大哭。我们无法想象这样一匹瘦骡子怎会爆发出那样大的力量。当我们一边议论一边向那骡子靠近时,王脚便停止铲煤,用凌厉的目光逼视我们,吓得我们连连倒退。
堆在学校伙房前的煤堆渐渐高起来,车上的煤渐渐少了。我们不约而同地抽鼻子,因为我们嗅到了一种奇异的香味。仿佛是燃烧松香的味儿,又仿佛是烧烤土豆的味儿。我们的嗅觉把我们的目光吸引到那一堆亮晶晶的煤块上。我们站在煤堆前,低头弯腰,像地质爱好者发现了奇异矿石;我们抽动鼻子,像从废墟中寻找食物的狗。说到这里,首先要感谢陈鼻,其次要感谢王胆。是陈鼻首先捡起一块煤,放在鼻边嗅,皱着眉,仿佛在思索什么重大问题。他的鼻子又高又大,是我们取笑的对象。思索了一会,他将手中那块煤,猛地砸在一块大煤上。煤块应声而碎,那股香气猛地散发出来。他拣起一小块,王胆也拣起一小块;他用舌头舔舔,品咂着,眼睛转着圈儿,看看我们;她也跟着学样儿,舔煤,看我们。后来,他们俩互相看看,微微笑笑,不约而同地,小心翼翼地,用门牙啃下一点煤,咀嚼着,然后又咬下一块,猛烈地咀嚼着。兴奋的表情,在他们脸上洋溢。陈鼻的大鼻子发红,上边布满汗珠。王胆的小鼻子发黑,上面沾满煤灰。我们痴迷地听着他们咀嚼煤块时发出的声音。我们惊讶地看到他们吞咽。他们竟然把煤咽下去了。
他压低声音说:伙计们,好吃!她尖声喊叫:哥呀,快来吃啊!他又抓起一块煤,更猛地咀嚼起来。她用小手拣起一块大煤,递给王肝。我们学着他们的样子,把煤块砸碎,捡起来,用门牙先啃下一点,品尝滋味,虽有些牙碜,但滋味不错。陈鼻大公无私,举起一块煤告诉我们:伙计们,吃这样的,这样的好吃。他指着煤块中那半透明的、浅黄色的,像琥珀一样的东西说,这种带松香的好吃。我们班三十五个学生,除了几个女生不在,其余都在。我们每人攥着一块煤,咯咯崩崩地啃,咯咯嚓嚓地嚼,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兴奋的、神秘的表情。我们仿佛在进行一场即兴表演,我们仿佛在玩一种古怪游戏。
肖下唇拿着一块煤,翻来覆去地看,不吃,脸上带着蔑视的神情。他不吃煤因为他不饿,他不饿因为他爹是公社粮库保管员。伙夫老王惊呆了。他手上沾着面粉跑出来。天哪,他手上沾着面粉!当时在学校伙房就餐的除了我们的校长和我们的教导主任之外,还有两个在乡下驻点的公社干部。老王惊呼:孩子们,你们干什么?你们……吃煤?煤也能吃?王胆用小小的手举着一块大煤,细声细气地说:大叔,太好吃了,给你一块尝尝。老王摇着头,道:王胆,你这小女孩,也跟着这帮野小子胡闹。王胆咬了一口煤,说:真的好吃嘢,大叔。
这时已是傍晚,红日西沉。那两个在这里搭伙就餐的公社干部骑着车子来了。他们也被我们吸引住了。老王挥舞着扁担轰赶我们。那个姓严的公社干部——好像是个副主任——制止了老王。他的脸色很难看,挥了一下手,转身钻进了伙房。
(节选自莫言小说《蛙》,有删改)
文本二:
在莫言看来,想象力就是一个作家的灵魂。在《生死疲劳》中,他透过充满想象力的动物视角,为读者讲述了一个被冤杀的地主经历“六道轮回”变成驴、牛、猪等牲畜的故事。“故事有些荒诞,但其中情节我是早就构思好的。想到用‘六道轮回’来布局整篇小说后,我就一气呵成写完了《生死疲劳》这部作品。”
对于莫言,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给予的评价是:“他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节选自《莫言谈文学:最疯的想象,最真的现实》,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身体部位和器官给孩子取名,这种古怪的风气隐喻了特殊年代里人们对身体对生命的重视。
B.车夫从县城运来煤块,他身材魁梧,性格豪迈,在饥饿年代里,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记忆。
C.王脚擦汗时看到孩子王肝和王胆,大声喝斥他们回家割草去,可见因为饥饿,人们亲情淡漠。
D.肖下唇和其他孩子对煤块的态度完全不同,因为他爹工作特殊他不饿,可“我们”饥饿至极。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蛙》时我们会感觉到残酷:一是来自情节和人物命运,一是莫言客观冷静地书写他人灵魂深处极致痛苦的残酷。
B.小说视角独特,笔触细腻,貌似平静追忆,细细咀嚼则苦涩难耐,展现了特定历史背景下人民生活的艰难。
C.小说极富荒诞色彩,融合了诙谐、戏谑风格,看似诡异,脱离现实,实则亦虚亦实,亦幻亦真,匠心独运而富有张力。
D.小说的细节富于表现力,比如结尾,看到我们吃煤后,姓严的干部“脸色很难看”,这个细节暗示了干群关系的疏离。
8.文本一中关于吃煤的细节描写一直为人称道,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细节的?(4分)
9.马尔克斯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他曾宣称:“在我的小说里,没有一个字不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根据这句话,联系莫言的《蛙》,谈谈“魔幻”与“现实”的关系。(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宣宗宣德元年,礼部进《耕籍田仪注》,上观之,谓侍臣曰:“先王制籍田,天子率公卿躬秉耒耜,贵有实心耳。不然,三推五推,何益于事!”侍臣曰:“先王制礼有本有文,苍生之福也。”户部奏青州借官粮赈饥,乞复勘,然后给。上曰:“民饥无食,当如拯溺救焚,即命就便分给。”
三年六月,上谕朝臣:“贪污奈何?”杨士奇对曰:“贪风始永乐末,今更甚。太宗尝数疾不视朝,扈从之臣,请托贿赂,公行无忌。”杨荣曰:“当是时,惟方宾有贪名。”上即顾荣问:“今日贪者谁甚?”对曰:“莫甚刘观。”士奇曰风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务本顾现去谁代观者 士奇曰:“通政使顾佐廉公有威。”荣曰:“佐为京尹,能禁防下吏,政清弊革。”上喜曰:“顾佐乃能如是!”阅数月,乃命观巡阅河道,而以佐代之。寻下观狱。
上与侍臣论历代户口盛衰。上曰:“户口之盛衰,足以见国家之治忽。其盛也本于休养生息,其衰也必有土木兵戈。汉武承文、景之余,炀帝继隋文之后,开元之盛,遂有安史之乱,岂非恃富庶不知儆戒乎?汉武末年乃悔轮台,炀帝遂以亡国,玄宗卒至播迁,皆足为世大戒。”
九月庚戌朔,驻跸蓟州,进州官谕之曰:“此汉渔阳郡也。昔张堪为政,民有乐不可支之谣,尔曹勉之!”又进耆老谕曰:“今岁丰稔,无他虞,善训厉子孙,务礼义廉耻,毋安温饱自弃。”
四年春,上召大学士杨溥谕曰:“朕每念创业难,守成不易,夙夜倦倦。今幸百姓稍安,顾祸乱生于不虞。迩来群臣好进谀辞,令人厌闻,卿宜勉辅朕。”溥顿首谢:“臣不敢忘报。”上曰:“直箴朕过,报朕多矣。” 溥又顿首谢曰:“直言求之非难,受之为难。”上曰:“然。”
(选自《明史纪事本末·仁宣致治》)
文本二:
赞曰:即位以后,吏称其职,政得其平,仓庾充羡,闾阎乐业。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
(选自《明史·本纪九》)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士奇曰/风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务本/顾观去/谁代观者/
B. 士奇曰/风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务本/顾观去/谁代观者/
C. 士奇曰/风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务本/顾观去/谁代观者/
D 士奇曰/风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务本/顾观去/谁代观者/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宣宗,明朝皇帝朱瞻基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中被供奉时所称的名号。
B. 籍田,天子率臣子亲自耕田的典礼,又指天子征用民力耕种的田,文中指后者。
C. 庚戌朔,指庚戌日初一这天。这与《登泰山记》中“戊申晦”的纪日法相同。
D. 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也用来指平民居住的地区,文中代指百姓。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永乐末年,一些官员公开行赠受贿,贪腐之风盛行。杨士奇和杨荣一致认为顾佐廉正有威名,可以取代刘观,这与明宣宗的想法不谋而合。
B. 汉武帝和隋炀帝,或穷兵黩武,或大兴土木,致使户口衰减,国家动荡,甚至社稷覆亡,明宣宗认为他们都是后世治世的借鉴。
C. 汉代的张堪担任渔阳郡太守时,百姓安居乐业,当地传唱民谣以颂扬他。明宣宗告诫蓟州官吏,要努力向张堪学习。
D. 明宣宗深知创业艰难,守成不易,日夜忧思国事。当天下逐渐安定时,群臣多有阿谀之辞,明宣宗对此表示厌恶,希望贤臣全力辅佐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饥无食,当如拯溺救焚,即命就便分给。
(2)今岁丰稔,无他虞,善训厉子孙,务礼义廉耻,毋安温饱自弃。
14. 请结合文本一简要概括明宣宗时社会出现“治平之象”的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②不见封侯印③,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 ①甲帐:汉武帝所造的帐幕。《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②茂陵:汉武帝陵墓。指苏武归汉时武帝已死。③封侯印:苏武持节归来,汉
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魂销”二字,真切传神地写出了苏武在异域度过漫长岁月,骤见汉朝使者时,强烈复杂难以言表的激动心情。
B.颔联像两幅图画:一幅是望雁思归图,表现了苏武在胡地对祖国的思念;另一幅是荒塞归牧图,展现了苏武单调、孤寂的牧羊生活。
C.颈联写苏武在匈奴时与出使时的人事变换,流露出恍如隔世的感慨。“非甲帐”意指不是武帝时的甲帐,隐含着对武帝的追思。
D.颈联用“逆挽法”,先说“回日”再说“去时”,调整时空顺序,“化板滞为跳脱”,在意思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诗的动荡离合之美。
16.诗题为“苏武庙”,但诗中实写苏武庙的文字并不多,而大量运用虚写来呈现内容。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宏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

(2)《五代史伶官传序》中,“ , ”两句与孟子的名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异曲同工之妙。
(3)诗人常借缅怀古人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如陆游即在《书愤》中以 ,
两句,通过缅怀诸葛亮表达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激愤。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庄子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是先秦诸子中唯一一个不对帝王说话而对我们这些平常人说话的人。当别人都在对着诸侯不甚耐烦的耳朵 A 地说着如何如何“治人”“治世”的时候,庄子转过身来,恳切地告诉我们,如何在混乱中保持心灵的安宁与清净,如何在丑恶世界中保持住内心的自尊自爱,不为时势左右而 B ,丧失本性,以及如何在“无逃乎天地之间”的险恶中“ C ”地养生,以尽天年。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与文中“无逃乎天地之间”的双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激烈的战火中一个很有意义的“插曲”。
B.“二万五千里长征万岁!”口号声此起彼伏。
C.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
D.“意”是小小说的灵魂,立意就是确立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在冰壶赛场上,常听到运动员发出“哈哈哈”“我我我”的喊叫,而跟随冰壶行进的运动员则拿着冰刷疯狂摩擦冰面。 ① ?究其原因,都是为了克敌制胜。负责“尖叫”的队员一般为担任四垒的队长或投壶队员,他们通过喊叫向擦冰队友发出是否“摩擦”的指令。 ② :“我我我”意为“停止擦冰”。
比赛前,制冰师要拿着类似花洒的工具在平滑冰面上均匀喷洒水珠,这些水珠在冰面遇冷凝结成冰点儿,以增大冰面与冰壶的摩擦。擦冰运动员可以通过冰刷快速摩擦,融化掉赛道上的冰点儿,从而形成一层薄薄的水膜,减小冰壶与冰道的摩擦力,使冰壶运行速度更快;同时,通过擦冰融化冰点儿,可以影响冰壶行进方向,最终使冰壶抵达指定位置。看似简单的“摩擦”,却需要运动员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指挥者、投壶者、擦冰者共同努力下,才能最终实现战术目标,因此, ③ 。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请根据上述材料第二段的内容,选择两个不同的逻辑关系,概括出冰壶比赛的两条经验。每条不超过40字。(4分)
因果关系 转折关系 条件关系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朝鲜战争的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国家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危急关头,在极不对称、极为艰难的条件下,中国人民奋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先后有290余万志愿军将士赴朝参战,19万7千多名英雄儿女献出宝贵生命,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中华大地,万众一心,支援前线。历时一年的捐献武器运动,募得的捐款可购买3 700多架战斗机。两年零九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与世界和平。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
校团委举行“铭记历史,迎接挑战”的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D【解析】A选项并不是因为“在文坛中出现的时间”而是因为两本书的内容不符合“新东北作家群”写作的“主题与风格”。B选项“一直居于主流”,选项中缺少了“自90年代国企改制以来”的限定。C选项从原文的叙述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安德烈的态度是肯定的。
2.C【解析】选项于原文无据,根据原文只能看出译文具有“间离而同一的文化立场”,并无原文和译文艺术性的比较。
3.C【解析】C选项选文具有“长句”“陌生化比喻”的特征,因此属于“以往‘青春文学’”。其他几个选项相比C选项短句较多,且更符合“工厂”“下岗”的话题。
4.①内容上,“新东北作家群”回应的主题是“下岗”,体现②主题上,理解并赞美下岗工人的父亲一代潦倒落魄的表象下面的不可让渡的尊严,隐含着对于单向度的新自由主义现代性的批判。③叙述视角上,从子一代的视角出发,是共同体内部写作。④写作技巧上,口语化的短句,依赖对话与描写,丰富的日常生活细节,几乎不使用心理描写,强烈的故事性。(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第④点中如答出“多用短句,充满着大量东北日常口语”给1分)的是隐藏在地方性怀旧中的普遍的工人阶级的乡愁。
5.①主题表现方面,可以选择一些主题更加深刻的文章阅读。以往的“青春文学”侧重内心倾诉,充满自恋地处理题材与语言,标榜一种去历史化、去道德化的职业写作,而还可以选择“新东北作家群”的文章,其以文学的方式,回应时代“下岗”的主题,为父兄辈的失败者追索正义。②语言方面,可以选择语言风格更多样的文章阅读。以往的“青春文学”多用长句与陌生化比喻,而诸如“新东北作家群”的作品,则多用短句,充满着大量东北日常口语。③文学观方面,可以选择有差异的文学观的作品阅读。以往的“青春文学”一定程度上让出叙述人的权威,从人物的视点引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而“新东北作家群”的作品不直接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而是停留在人物的对话上。(每点2分)
6.C 7.D
8.① 采用了儿童视角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真实自然地展现了饥饿给人带来的切肤之痛;
② 动作描写,多次写道抽动鼻子,咀嚼煤块,猛烈的咀嚼等,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一幅由于极度饥饿而完全分不清何物可食的可怜的众生图;
③ 运用对比的手法,将肖下唇拿着煤块左看右看翻来覆去地看以及其蔑视的神情与大家对煤块喷啧称赞其香的表现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反映出饥饿对于人身心的极度伤害。
9.① 魔幻的故事情节有现实根据。文本中孩子们吃煤的情节,源于饥饿的现实;
② 魔幻般的想象与夸张,不失生动逼真的细节描写,让读者如临其境。比如文中写孩子们吃煤的细节,闻气味,尝味道,微笑,然后大口咀嚼,非常生动,如见其人其事。
③ 用魔幻的手法反映、象征现实。如文本中“吃煤”这个荒诞的情节,反映了特殊年代人们极其饥饿、艰难的现实处境。
10. C 11. B 12. A
13. (1)百姓饥饿无食,应当像拯救溺水的人和救助被火烧的人一样,一旦有需求就应立即拨付给他们。
(2)今年谷物丰稔,不要有其他的担忧,要好好教育子孙,让他们知晓礼义廉耻,不要只是贪图安逸温饱,而自甘堕落。
14. ①皇上重视农业生产,率先垂范。②敢于反腐,惩罚贪官污吏。③以史为鉴,善于与民休息。④忧勤国事,善于纳谏。
15.C(“在匈奴时”错误,应为“从匈奴回国时”。“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两句写苏武“回日”所见所感,从相隔迢遥的时间的角度上写苏武出使和归国前后的人事变换。)
16.好处:大量运用虚写,通过想象,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苏武出使时的英气勃发,苏武被扣留匈奴牧羊、思归的凄凉痛苦,回汉后物非人也非、恍若隔世的感慨,以及对汉武帝的无限追思。塑造了一个爱国忠君、有高尚民族气节的汉臣形象。(2分)
思想情感:①抒发了作者对苏武的崇敬赞美之情,寄托着作者的爱国情怀。(2分)②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作者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遥念先贤,启迪后进,正是时代的需要。(2分)
解析:首句是想象苏武初次会见汉使时的情景。“魂销”二字栩栩如生地描绘出苏武当时内心与外在的非常情态,深刻地显示出其思国若渴的爱国精神。“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描绘的是两幅画,追忆苏武生前的苦节壮举,怀念苏武崇高的爱国精神。上一幅是望雁思归图,形象地表现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切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刻痛苦;下一幅是荒塞归牧图,在昏暗的傍晚,放眼远望,只见笼罩在一片荒烟中的连天塞草,和丘陇上归来的羊群,主要写他胡地牧羊时环境的艰辛、荒凉,表现出其矢志不渝的爱国之心。“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两句写苏武“回日”所见所感,从相隔迢遥的时间的角度上写苏武出使和归国前后的人事变换。苏武十九年后归国时,往日的楼台殿阁虽然依旧,但武帝早已逝去,当日的“甲帐”也不复存在,回忆出使时英气勃发的情景,流露出一种物是人非、恍如隔世的感慨,隐含着对武帝的追思。这些虚写内容,通过想象,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苏武出使、苏武被扣以及回到汉朝后的情景和感情,塑造了一个爱国忠君、富有高尚民族气节的汉臣形象。在诗歌中提及这样一个有民族气节的人物,自然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表彰苏武的民族气节,歌颂其忠贞不屈的品质。全诗借凭吊古迹而发出感慨,遥念先贤,启迪后进,感情极为真挚。
(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每空1分)
18.A喋喋不休 B无所适从(不知所措) C游刃有余
(每处1分,如有其他答案符合语境亦可得分)
19.B【解析】A选项用法是特殊含义,B选项用法是引用,C选项用法是特定称谓,D选项用法是强调。
21.①为什么要“尖叫”与“摩擦”
②“哈哈哈”意为“快速擦冰”
③队员间必须配合默契
22.示例:因果关系:因为融化掉赛道上的冰点儿形成水膜可使冰壶运行速度更快,所以需要“摩擦”。
转折关系:“摩擦”虽然看起来很简单,却需要冰壶运动员注意力高度集中。
条件关系:赛场上,只有指挥者、投壶者、擦冰者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冰壶比赛的胜利。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