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俄乌冲突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出现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如:东欧的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波兰等;亚洲的中国、朝鲜、越南等;拉丁美洲的古巴。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社会主义力量逐渐壮大。
划
马
歇
尔
计
成
立
经
互
会
经济
美
杜鲁门主义
政治
情报局
苏
约
成
立
北
军事
成
立
华
约
资本主义阵营
社会主义阵营
两极格局的形成
回顾旧知:面临当前世界格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采取的措施。
苏联模式的推广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苏建交
1949年
1950年
1953年
1956年
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在中国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助中国156个项目
中国完成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1949年12月21日,毛泽东访问苏联
梳理中苏关系发展历程:
影响:加强社会主义阵营力量,掀起学习苏联热潮
从1956年苏共二十大起,中苏关系逐渐恶化。
列宁与十月革命
苏联模式
攻克柏林
美苏冷战
1917
1918
1991
苏俄
苏联
十
月
革
命
暂时共产主义政策
1921
新经济政策
1922
苏联解体
1927
1928
农业集体化
社会主义工业化
1936
斯大林模式
俄罗斯
沙俄
二、苏联的改革与发展
他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改革迫在眉睫。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把苏联改病了
把苏联改残了
把苏联改没了
1.赫鲁晓夫改革:
时间
内 容 政治
经济
结果
1956年-1964年
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发动垦荒运动
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
取消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
取得一定成效,但依旧失败告终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全面否定斯大林,从政治上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重点:农业
失败原因:未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且存在偏差
赫鲁晓夫
(1894-1971年)
2.勃列日涅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
(1906-1982年)
时间
内容
结果
①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②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1964年-1982年
一些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抗衡,但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
(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
国民经济畸形发展
失败原因: 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把研究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3.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
(1931-2022)
时间
内容 经济
政治
结果
评价
1985年-1991年
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加剧。
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但总体效果不佳。
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揭露苏联共产党历史的阴暗面)和“政治多元化”。,主动放弃党对新闻舆论的领导权
改革虽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但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特点:先经济,后政治
戈尔巴乔夫及其同伙上台后奉行“人道的民族的社会主义”路线,全盘否定苏联社会主义体制和社会主义历史,造成政治、经济、社会和民族关系的混乱,最终导致…
——吴恩远《苏联“无可救药”的各种争论》
我给中国朋友的忠
告是: 不要搞什么
‘民主化',那样不
会有好结果! 千万
不要让局势混乱,
稳定是第一位的。"
政治: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经济:实行私有化基础的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公有制
为主体
变成
资本主义制度
实质:社会制度的改变(由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
推倒柏林墙
德国签订统一条约
东欧剧变:波兰
1989年罗马尼亚发生政变
三、东欧剧变
波兰
东德
罗马尼亚
保加 利亚
匈牙利
捷克斯洛伐克
南斯拉夫
阿尔巴
尼亚
剧变
1989—1992年 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
根本原因:照搬苏联模式,没有找到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
直接原因: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
外部原因:受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影响。
“和平演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技术交流、文化交往等方式影响社会主义国家人们的心理、行为方式,进而使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活方式、国家运行变成资本主义式的,从而在不动声色中消灭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
过程:
八一九事件
戈尔巴乔夫辞职
叶利钦控制全局
苏联解体
1991.12.8《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
标志:1991.12.25
《阿拉木图宣言》
1991年3月10日,成千上万抗议者聚集克里姆林宫旁的马涅日广场,要求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和他的同事共产党人放弃权力。
1991年8月19日,8名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试图维护原联盟体制,但不到3天,即宣告失败。叶利钦趁机上位
四、苏联解体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赫鲁晓夫
没能突破斯大林模式
突破斯大林模式,但背离了社会主义
(1)直接: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
(2)根本: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苏联模式)(3)外部:西方国家长期“和平演变”战略
原因:
3.实质:
(1)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
(2)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取代
4.影响:
(1)对社会主义运动: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挫折
(2)对世界格局:标志两极格局(冷战)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
苏联解体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
俄罗斯联邦成为苏联的唯一继承国
(1922年12月30日成立——1991年12月25日解体)
苏联改革的认识: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教训:(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国情出发制定政策。
(2)抓好执政党建设。
(3)抵制和平演变和民主社会主义的侵蚀
课堂小结
新兴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东欧、亚洲、拉美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互助委员会
中苏建交、结盟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
【农业】
【重工业】
【先经济后政治】
没能突破
斯大林模式
突破斯大林模式,但背离了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社会主义
力量的壮大
苏联的改革
结果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
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
实质:苏联模式在东欧的推广